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作者:曾一 | 字数:6982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高山流水遇知音

  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关于友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光有着亮丽的风景,同样也有着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人格魅力的人。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你会与很多人相识、相遇。有些匆匆而过,有些相交、相知,还有一些是相交过后的老死不相往来。不知道为什么,每每谈到人,总会让人联想到友情。想到友情,总会联想到“高山流水”四个字,似乎只有这四个字才配得上纯粹的友情,也只有它,才可以称之为友情。

  “高山流水”的故事最先出自郑国人列御寇的《列子.汤问》,大约是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成书于大约公元前3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作了类似的记载,内容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列子》和《吕氏春秋》之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明朝人冯梦龙所著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便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这篇短短的小说中把这个故事讲述得更加荡气回肠。

  两千多年前一个细雨淅淅的黄昏,一个被称做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古琴家——俞伯牙,和另一个可以被称做我国最早的音乐鉴赏家——钟子期,在汉江岸边邂逅了。荀子在《劝学篇》中曾高度评价过俞伯牙的琴艺,说:“昔者匏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意思就是说:匏巴鼓瑟时,连水里的鱼都要跃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时,正吃草料的马也仰首而听。可见其琴艺之精湛,而子期竟然能听懂曲中深意,称其为音乐鉴赏家亦不过分。

  就在那天夜里,弹琴的是俞伯牙,听琴的是钟子期。一个是晋国重臣,一个是山间樵夫。巨大的门第差异、身份差别,并没有成为他们声气相投、肝胆相照的障碍。相反,他们因为不同的阅历、不同的际遇而相互启发、相互砥砺,结成知音。留下“美哉洋洋乎,意在高山”“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的千古绝唱。留下的,还有那个千古未能实现的一年之约。

  第二年,子期因伯牙的赏识而努力学琴,导致英年早逝,未能赴约。为寻找这位知音,不远万里而来的伯牙,见到的只是一座孤坟。为了纪念和哀叹这位知音,伯牙在坟前,又一次演奏了他们初遇时的那首曲子。奏毕,伯牙泪流满面。随着一声长叹:“从此知音绝矣!”伯牙摔断瑶琴于子期墓前的石头,发誓终生不再操琴。

  后人有评,南宋名将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叹道:“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非常准确地反应了伯牙当时的心境:“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高山流水》这支琴曲,也成为赞颂友情的绝响,被后人誉为琴曲之王:高山者,友谊之崇高巍峨也;流水者,友情之绵绵不绝也。余秋雨先生在《关于友情》中这样评价:“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人们无法用其他词汇来表述它的高远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个字,成为中国文化中强烈而缥缈的共同期待。”

  《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其乐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成所著的《神奇秘谱》,成书于1425年。里面对该乐谱作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下来,后人根本无法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所以,虽然后人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但完全只是“心向往之”,对其中的音乐并无切身体会。现在流传较广的《高山流水》曲谱,作者是山东盲人艺术大师王殿玉先生,属古筝曲,与古琴曲《高山流水》区别很大。但因为它们的曲名相同,所以常常被人弄错,以至张冠李戴、混淆莫辨。

  据历史记载,在俞伯牙的后辈中出了一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叫高渐离。他精通音律,擅长击筑(古代一种乐器)。当年与荆轲一见如故,结为知己。后荆轲受燕太子丹所托去刺杀秦王,为表达自己对荆轲的敬意,高渐离在易水河畔亲自为其击筑高歌。一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遂成千古绝唱。相传该曲声震天地,音韵铿锵,成为《高山流水》的副本。《易水歌》之所以能成为《高山流水》第二,并不是说两首曲子一样,而是高渐离与荆轲的友谊堪比伯牙、子期。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后,高渐离隐姓埋名,想尽各种方法接近秦王,以完成荆轲的遗愿。然而他拼尽全力,仍然未能谋刺成功,最后还被秦王熏瞎了双眼。荆轲与高渐离这一对知己,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高山流水般的友情传奇。唐朝的著名诗人骆宾王有感于他们的故事,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篇——《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至今水犹寒。”这首诗既咏史又抒怀,充分赞扬了古代英雄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作者自己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冀。

  山未可嵯峨,水无须泱泱,山傍水而愈显高,水依山而愈发柔,琴弦可以有滞涩,曲调当能论古今,只要有知音,弦断也能听。高山自有他的绝唱,流水听得懂,因她是他的知音,历经两千年的沧桑,他只需在冷冷的七弦上优雅地一挥手,那汹涌奔腾、此起彼伏的流水就会向他敞开心扉。

  “高山流水”,将友情推到了一个诗化的高度,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友情,远没有那么高贵,人们常常会发出“觅得知音难上难”这样的感慨。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从古至今,似乎每个人都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着知音。在夜色茫茫的旷野里、在风雨飘摇的路途中,与你同行的,一生中真正能有几人?谁能找到真正的知音?谁又能与自己真正地共鸣?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不可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哪怕是我们本人也不可能完全明白自己的心理,又如何敢去奢求别人能懂自己?

  在现实社会,世俗与功利往往会使友情蒙尘,于是更多的人倾向于把友情寄托到虚拟的网络中。在现实生活中,“你看云时很近,你看我时很远”,而网络却拉近了你我之间的距离。走进网络,天涯海角不过咫尺,大江南北犹若比邻;走进网络,我们找到了那么多似曾相识的朋友。在真实和模拟之间,在清醒与虚幻之间,我们触摸到了温馨、快乐和扣人心弦的音律。在这里,才发现,原来大家都追求真诚唾弃虚伪;才发现,心与心的交流,原来如此简单;才发现,在现实中难以寻觅的纯真的友情,在网络中唾手可得。然而事实上,事情的发展总是自有它的规律的。

  友情和通常所说的交情不同。交情更为看重的是空间距离,无交则无情;友情却可以忽视空间的距离,因为它重视的是心灵的距离。友情可以缩短距离,但距离也能产生友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是距离无法隔断友情,反而使友情更加深远的一个明证。有了友情,天地可以变小,因为它被友情所充盈;距离可以缩短,因为两颗心在千里之外可以相映。真正的友情,追求的是心与心之间的零距离。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就包含这方面的意思。

  只有恭维的网络友情会使理智的人不再理智,多情的人越加多情,糊涂的人越发糊涂。这样的友情不是友情,更不是所谓的知音、知己。现实没有那么完美,网络也是如此,所有的一切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的东西只可欣赏,不可强求。正因为你听惯了虚拟网络密友的恭维,所以现实生活中言语稍有不慎就容易产生误会。

  无论是网络中,还是现实中,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需要经历生活风浪的锻打和历练,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感情不是靠**而是靠耐力来维系的,这句话不无道理。还是让我们用一份真诚,两份执著,三份人格,四份坚持……来经营已经拥有的来之不易的友情吧!

  ◎相知何必骨肉亲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关于友情》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既说明了朋友的重要性,又说明了朋友的价值在于被依靠。但是,如果失去了可依靠的实用价值,是否还能成为朋友?任何帮助过你的人,又是否都可以算作朋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的交往圈子,要么很大,要么很小;而我们自己,要么很热闹,要么很孤独。因为,没有友情的人,就仿佛生活在寂寞的荒野;缺少友情的人,最能体悟人间的孤独,就像行走于荒漠。余秋雨先生在《流放者的土地》中提到“有了朋友,再大的灾害也会消去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的环境也会风光顿生”。所以,人不能没有朋友,更不能没有友情。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所以任何人都离不开朋友,维系朋友间情感的就是友情。古语有云:同师为朋,同志为友。只有彼此拥有友情才称得上是好朋友、真朋友。朋友间,在品行上的相互砥砺,学习上的共同切磋,工作中的彼此支持,生活间的体贴照顾等,都是因为有了真挚的友谊和诚挚的友情。

  友情既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收获,但它却不是刻意能追求到的。若想赢得友情,必须先敞开心扉,吐露真情。有时,友情只缘于某个瞬间: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便会不经意间撒下友情的种子,它会在风中萌芽,在雨中抽叶,在阳光里开花,在月色下吐芳。一切都源于机缘,一切都顺乎自然,无须精心设计,不用刻意追求。它来时,谁也阻拦不了;它去时,谁也挽留不住。友情不是一纸契约,但它却比契约要牢靠得多。它不需要许诺,但却远胜一诺千金。为了友人的到来,五花马,千金裘,均可拿来“换美酒”,所企盼的不过是与真正的友人一起畅怀痛饮,“同销万古愁”。而友人不在的时候,再好的美酒也只能换来“举杯浇愁愁更愁”。是友情,将人的情感从世俗生活中提升出来。因此人的一生不可无友情。

  巴金说:“友情是生命的一盏明灯,离开它,生命就不会开花结果。”的确,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真正的友谊,能让我们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彼此开拓思路,通往成功。友情常伴,只要能把友情藏在内心深处,它就会永远活在心中,朋友也会永远活在心中。心中有了真情相伴,无论千里,无论风雨,它都将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寂寞心灵的良伴。友谊淡如茶,清香又解渴。一生能有机会结识三两知音益友是人生难得的运气,“神圣的友谊之情,其性质是如此的稳定、忠实、**”。

  也正因为友情的可贵,所以我们无法奢望处处皆有友情。鲁迅有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正是一种得到真正友情后的满足的感叹。那些自诩“朋友遍天下”的人,可能仅仅是叫上名字的朋友很多,而连一个真正的知己也没遇到。真正的友情,是不拘于它的外在形式的,觥筹交错,却解不开心头的寂寞;棋牌纵横,仍填不满心头的空虚。友情的可贵之处,在于你悲伤绝望时,落魄潦倒时,情不自禁想起的那个人,一定是你的真朋友。此时他不在你身边,此时他不一定可以帮助你,但你仍然强烈地想着他,想着他的种种好处,想着他对你说过的每一句话。这时的你就会发现,对于身处逆境中的自己,那些遭遇的苦难,往往会因为友情的存在而变得不再可怕。

  英国诗人赫巴德对朋友的看法是:“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不错,真正的友情是发自内心的流露,如果真的变作有所求,那一切就都是外在的附庸了。余秋雨先生说:“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地位和处境。他在本质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他是**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他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是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友情,或许应该是散落在四处的点点温馨。很多时候,当我们想起一个地方,总会先想到生活在那里的朋友,是朋友,决定了我们与各个城市之间的远近亲疏。当我们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总会感到寂寞和慌乱,那不过是因为还没有找到朋友而已。当我们获得成功时,最想得到的就是朋友首肯的眼神与笑声。而所谓的远行,是因为身后有朋友无比的信任与鼓励,是因为有他们的支持与坚信,我们才能够如此坦然与坚定。

  友情往往就在那寂然冷清处,就在你的不经意回首间。只有在寂静中,才会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情深意切的长信;只有在寂寞中,才会细细品味友人发自远方的一声充满关怀的问候。真正意义的关心,是比黄金还要珍贵的,即使是贫贱之交也无须刻意追求就能做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场短暂的送行,在友人的眼里竟比千尺之深的桃花潭水更具分量。这些歌颂友谊的诗句总是让人们百听不厌。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何逊的“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千百年来,人们念着它们,接受着它们的熏陶,演绎了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二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有的只是利益。对于这种说法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余秋雨先生也说过,从历史看,除了少数例外,友情好像不太适宜与过大的权势、过高的智慧连在一起。有时,高贵的灵魂在关爱天下时也常常忽略了身边的友情等级和友情秩序,结果总是吃尽苦头。这句话在汉朝大将韩信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韩信是刘邦的大将,为汉朝大业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史记.卷九十二》记载,韩信起初是项羽手下的一个郎中小官,屡次向项羽献策,都没被采纳。于是就从楚军逃亡至汉军,当了一名小小的治粟都尉。萧何是韩信的好友,知道韩信颇有才华,力保韩信,在萧何的大力举荐下,韩信从一名小军官,一下子被刘邦封为统率全军的大将,才华得以施展。在韩信的指挥下,汉军果然节节胜利。攻下齐后,韩信被封为齐王;最后终于打败了项羽,又被迁封楚王。因其功高盖主,刘邦多次欲杀之而不得,最终吕后用萧何之计,假称刘邦已平定陈郗,让群臣皆来拜贺,骗韩信入朝。

  可怜韩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一踏进宫门,就被吕后预伏的刀斧手劫持捆绑,架至长乐宫悬钟室,身首异处了。其家三族也被诛杀。后民间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讲的就是: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

  作为“生死一知己”的萧何,对起兵反叛的英布尚能从容宽待,在刘邦面前为他网开一面,却为何对待韩信竟如此绝情呢?宋人洪迈在《容斋续笔》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因为汉高祖刘邦带兵在外,朝中只有吕后把持**,突然发生了紧急变故,萧何既为京城留守之任,所以不得不立刻杀掉韩信,这不像英布的事,还处在似是而非的地步,可以从容应对。难道萧何也是被迫的?这就不得而知了。余秋雨先生说,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变中,猛然发现自己长大了。只是韩信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

  余秋雨先生在谈到前人是如何捍卫友情时,讲到一个比较硬的办法,那就是捆扎友情、结帮。可是无论仪式多么隆重,实力多么雄厚,结帮归根结底仍然是对友情稳固性的不信任,所以要以血誓重罚来严防背离。结帮将友情异化成一种组织暴力,无疑大大背离了友情自由自主的本义。

  著名导演陈可辛导演的电影《投名状》,所讲述的友情就更加让人感慨万千了。“纳投名状,结兄弟义,死生相托,生死与共!”这句来自电影中荡气回肠的经典台词,让所有人都不禁热血沸腾。为了防范友情的破碎,前辈们想过许多方法,投名状就是其中之一。在古代,投名状是忠诚的证明,所谓“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其大意是指一个人在进入绿林时一定要签署的一份生死契约,有了“投名状”便落草为寇,而脱离“投名状”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接受官府的招安。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也有“投名状”一说。

  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可能更全面地阐述了友情,他说,人一生中可能有三种友谊:一种是出自利益或用处而考虑的友谊;一种是出自快乐的友谊;另一种是最完善的友谊,即有相似美德的好人之间的友谊。

  那么,异性之间的友情又是怎样的呢?异性友谊的性别差异,既是对性格缺失的一种互补,又是对理想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男性粗疏时,女性的提醒可以使其细致;女性忧伤时,男性的开导可以使其乐观;男性暴躁时,女性的规劝可以使其温柔;女性软弱时,男性鼓舞可以使其坚强。性别差异本身就是人生的一种多元化表现,它有助于人的理性化、冷静化,使世界滤掉各种盲目和迷惑。

  异性之间的友情是不着痕迹的思念,就像一杯清酽的茶,它能带来清香,令你回味无穷;它能唤醒你美好的回忆,鼓励你更好地面对未来,却不会从本质上改变你的生命轨迹;异性之间的友情是博爱的,你可以与不止一位异性朋友保持和建立友情,你也可以舍弃你认为不适宜与之继续保持友情的任何人,而无须承受任何道义上的责任或良心上的责备;友情也像爱情一样是纯洁的,如果超越了异性友情的界限而儿女情长,那就不是友情了;友情又是平凡而处处体现的,你工作学习的团队,你身边的亲友,你遥远的朋友,都会与你建立或保持友情。

  也许,我们就是生活在广袤宇宙中的一只渺小的蚂蚁,因为行走得太过匆匆,而仅仅是和另一只蚂蚁轻触了一下触须,没能彼此拥抱,走了很远,突然感到心中有些许遗憾。浩瀚的宇宙,在我们眼中是如此的无边无际,于来往穿梭的人流中相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相互结为朋友,更是上天的一种恩赐!如果你已经拥有这样的友情,就要加倍地呵护,不要在人生的旅途上留下遗憾的印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