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云漓彩话琉璃

作者:曾一 | 字数:5933
  流云漓彩话琉璃

  ◎从“流蠡”到“琉璃”

  任何一段历史都太粗糙、太混杂,都需要烧冶,烧冶历史的结晶,烧冶历史的琉璃,而历史的琉璃就是文明。

  ——《琉璃》

  在西方,人们曾将琉璃当作上帝赐予人类的最好礼物而加以珍藏,它的晶莹剔透与流光异彩总会达到出人意料、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因此琉璃带给人类的是生活上的喜悦以及创作上的灵感。西方的当代琉璃艺术如同是对玻璃可塑性的考问。几何形体和简单的线条用西方人的语言给现代雕刻作了完整的诠释。可是东方的琉璃,不是仅仅凭借一种光和影的交相辉映,而是一种骨子里的迷人与不可抗拒的魅力。

  琉璃在中国被誉为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中国琉璃艺术历史悠久,可谓源远流长,特别是有关“西施泪”的传说。

  相传,春秋末年,范蠡为刚继位的越王勾践督造王者之剑,历时三年得以铸成。当王剑出世之日,范蠡在剑模内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粉状物质,和水晶融合之后,晶莹剔透却有金属之音。范蠡觉得这种物质经过了烈火百炼,又有水晶的阴柔之气暗藏其间,不但有王者之剑的霸气,又有水一般的柔和之感,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到的极致。因此把这种物品称为“剑道”,并且随铸好的王者之剑一同献给越王。越王感念范蠡铸剑的功劳,收下王者之剑,却把“剑道”原物赐还,还以他的名字把这样一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蠡”。

  当时,范蠡刚刚遇到西施,被她的美貌所折服,惊为天人,他觉得金银玉翠等天下俗物都无法和西施相配,因此访遍能工巧匠,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饰,当作定情之物送给西施。怎知,这一年战事又起,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兵马,试图讨伐越国以报父仇,因此决定先发制人。范蠡苦谏未果,终于越国大败,几近亡国,西施不得不前往吴国和亲。临别之际,西施把“蠡”送还给范蠡。传说,西施的眼泪滴在“蠡”上面,天、地、日、月为之所动,到现在还能看到西施的泪水在其中流动,后世称为“流蠡”,意为“从此人间再无悲离”。如今的琉璃便是从这个名字演变而成的。

  作为艺术品的琉璃是传统的中国语言和充沛的人文思想的结晶,那些很容易被感知的、丰盈的器皿或是雕塑体现的是东方人的精神、思维以及情感。它向人们昭示:琉璃是具有生命的,只有在觅到知音之时才会碎裂。就是在某个不经意间,它滑过冰冷的空气,在地板上跌碎,微笑着变成玲珑的碎片,令人心痛的碎片。《史记》中有关范蠡的记载有这样一句话:“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在前人眼里,人们觉得和范蠡有关的琉璃与水晶一样,有着记忆和传承功能,更为重要的是,琉璃能够保佑拥有者升官发财。传说中最早的财神聚宝盆,便是用琉璃制作而成,所以琉璃被认为是聚财聚福的财神信物,同人们常用的黄水晶相比。更直接有效。

  而有关琉璃艺术的最早记载是在商周,不过在春秋战国时期,此工艺就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历史的起初,厚重的青铜、华丽的景泰蓝、质感的陶瓷将琉璃的光彩与清灵遮掩了,然而琉璃的华彩并未逃过那些有着与生俱来独特美感的中国工匠的眼睛。不管是紫禁城金銮殿一角堂皇的琉璃砖,或是皇帝御用书桌前端放的吸纳着真龙华彩的琉璃半卧侍女像,都有些可着人心的精致。但是在南北朝时期,琉璃又同玉石、珠宝一起,成了贵族比阔的奢侈品。同西方透明亮丽的玻璃不一样,中国的琉璃为温润光滑,半透明的玻璃,这是由于中国古代的琉璃是为了比拟珠玉、宝石而烧制而成的。西晋文学家潘尼留下了《琉璃碗赋》,其中盛赞琉璃盛器明澈精美,“凝霜不足方其洁,澄水不能喻其清”。

  因为琉璃就像太阳光芒一样,包含着各种光色,是全部颜色、能量的综合体,因此,很多人觉得它对于供佛、辟邪、镇宅都有着极为强大的正向能力。充满着丰富的能量,不但可以趋吉避凶,又可以安定情绪,将其当成代表着如意美满的吉祥圣物,古人也叫它“五色石”。在《咏琉璃》中,唐代诗人韦应物称赞它道:“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玉。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传达出了琉璃灿烂夺目的诱人风采。在古代,琉璃作为一种特殊的材质,同杏黄色、龙纹一样,都属王族专用。到了汉代,琉璃的制作水平已非常成熟。可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一直秘不外传。因此虽然知道琉璃的人非常多,然而在民间却很难找到,因而当时人们将琉璃甚至看的比玉器还珍贵。

  在《笔墨祭》中,余秋雨先生曾说过:“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斑驳的历史曾一度令这璀璨的琉璃工艺落寞。大约在元代时期,随着汉文化的人为断层出现,汉王室的很多技艺也失传了,琉璃便是其中的一种。至明代之时已基本失传,可是在明代就算是非常残缺的工艺,仍然会受到品级的保护。不过那个时候的琉璃已很不通透,因而被称为是药玉。《明制》上记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便是药玉,等级四品以上才有。至明清时,琉璃就仅仅是在神话传说中才有了。还记得《西游记》吗?原本沙僧为天宫的卷帘大将,就是因失手将一只琉璃盏打碎了而被贬入凡间,苦守流沙河。由此我们也能看出琉璃的珍贵了。

  中国古法琉璃作为古老中国传统工艺中一种独有的古法材料与工艺,其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古法琉璃材料特殊,同水晶与玻璃完全不同,并且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火里来、水里去,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可以完成,有的光制作过程就要十到二十天,且主要依靠手工。各个环节的把握非常困难,其火候把握的难度更能说是一半凭技艺一半凭运气。单单出炉一项,成品率就只有70%。更为关键的是,古法琉璃不能够回收,即一旦出现一丁点儿问题,数十天、几十道工序,多少人的努力便立马付诸东流。琉璃不单单是一种材质,更是某种文化产品,更为重要的是,琉璃产品是绝无仅有的,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琉璃产品。在《琉璃》中,余秋雨先生提及琉璃的制作,“用火烧,更用心烧,于是,在历史变成琉璃的同时,生命也变成了琉璃。这两重窑变的成果,是人类真正的珍宝”。千年的炉火,世代的工匠,用火烧,更用心在烧,在历史变成琉璃的同时,丰博的文化韵味千年倾城的爱恋也深深融入精美剔透的琉璃。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琉璃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哲学和宗教。”琉璃的纹理同黄金、白金的结合,有一种浓厚的禅的意思在其中,琉璃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十分特殊,为佛教“七宝”之一。在佛教看来,琉璃制成的过程就是千年修行境界的化身。在一切经典中,都把“形神如琉璃”看成佛家修养的最高境界。《药师经》中的理想世界是琉璃净土。《药师琉璃光如本愿功德经》记载:“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以此焰网庄严之功德,度化众生之病苦。别的记载有关七宝琉璃的经典还有《阿弥陀经》《妙法莲花经》等。

  琉璃蕴涵着特殊的文化现象,她是来自上苍的使者,淳厚且大度,见证着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鼎盛的歌舞升平;她色彩明丽却不浮华,质地**却有“一颗脆弱的心”;透明着,却又不停地改变着光和影,冰冷中,也能常常洋溢出满怀**;宛如在宁静中孕育着力量和生命,在难以捉摸的变幻当中,闪亮出某种古老国度独有的哲学和理性,让人心驰神往。

  在两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我们的祖先用铸造法制作了琉璃耳环,不过这种技术没有得以承传。之前的中国琉璃风尚兴于上海,成于**。现代琉璃技法的成功是民族的荣耀,此后中国琉璃跻身于国际艺术之林。中国琉璃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她的变幻瑰丽、流光溢彩,是东方人精致、含蓄细腻的体现,是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融合。她的使命,就是创造美好,守候断裂。永远的创造,永远的守候,永无休止……

  ◎沉默华彩琉璃瓦

  艺术的真正大气,产生于绝境。这种绝境倒未必是饥寒交迫、生老病死,而是生命中更为整体的荒漠体验和峭壁体验。放逐、撕裂、灭绝、重生,这才有了彻心彻骨的灼热和冰冷,这才会知道人世间最后一滴甘泉是什么,最难越过的障碍在哪里。

  ——《绝境回来》

  晶莹剔透的琉璃,往往以捉摸不定、神奇变幻的神韵把人带进美轮美奂的梦境当中。在灯光的辉映下,琉璃的独特色彩和质感带来一场炫丽的舞动,如同具有了奇妙的生命力。可是在阳光映衬下的琉璃,总是以神奇变幻的色彩,千奇百怪的造型,彰显着韵律与趣味的和谐。这样一种光学与美学的衔接,让人不得不对这种自然造化和人工巧技的碰撞所产生的奇幻魅力由衷的折服。

  作为一种建筑材料,琉璃起源于北魏。大约从唐代开始,琉璃烧制的形形色色的建筑饰件开始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装饰上,并慢慢形成了琉璃艺术在建筑中独特且壮观的历史与文化。

  我们知道,在汉代的时候,琉璃制作工艺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应用范围有所扩大。依据出土文物考证,汉代的许多“明器”(古代陪葬的器物)都是琉璃制作而成的。在北魏时,琉璃开始作为一种建筑材料而被制成瓦用于建筑,开创了琉璃艺术在建筑中灿烂而独特的历史。用于建筑的琉璃为带色陶器。是以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作为原料,用水晶脱蜡铸造法高温烧结而成的艺术作品。该过程需经过数十道手工精心操作才可完成,只要有疏忽就会造成失败或是瑕疵。琉璃制品造型古朴、色彩绚丽、结构合理,富有我国传统的民族特点,而且耐风雨侵蚀,不容易褪色剥釉,用来建造亭、台、楼、阁,显得尤其雄伟壮丽。

  在中国,琉璃的广泛影响,主要受益于佛教。佛教以为,在西方“极乐”世界以外,有个东方“净琉璃”世界,称之为“净土”乐园。药师佛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这一位于东方的净琉璃世界,为佛教中的理想境界之一。药师佛曾立下十二大愿,要让净琉璃世界的全体居民,无病、无灾、丰衣足食、脱离苦厄。药师佛除了和释迦佛、弥陀佛在大雄宝殿一同享用人间香火之外,还有自己的“药师殿”、“药王殿”(有别于中国道教的药王庙)。殿内正中是药师佛,两旁是他的左右胁侍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并称“药师三尊”,又称做“东方三圣”。然而佛教在中国兴盛的时期,恰好是琉璃作为饰件被应用于建筑的南北朝时期。

  唐代为琉璃艺术的发展期,长安的宫殿上已经有比较多的琉璃饰件了,并且是黄、绿、白三色装饰着屋顶。从北宋至元代,琉璃饰件的运用更为广泛。比方说开封佑国寺佛塔,通体用琉璃饰面。在北宋写成和颁发的《营造法式》里,对琉璃瓦的制作工艺已作出了文字记载。明、清时期,琉璃艺术的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建筑中琉璃得到了广泛应用,种类繁多,有“十样”之称,也就是十种规格。任何一种规格又都相应配套,比方说每种的吻、兽、脊、砖、瓦等构件都可以相环相扣。此时,建筑和装饰艺术紧密地结合起来而形成了琉璃艺术的一种新风格。除了大量的运用琉璃制造楼阁栏杆、桌、凳等家具以外,还用大量的琉璃制品装饰皇家的宫殿、寺庙、官邸、官署等建筑,特色鲜明。北京的古代宫廷寺庙建筑基本上全用琉璃作屋瓦与各种户外装饰。

  北京的故宫,也就是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故宫宫殿重叠,金碧辉煌,亭台楼阁,气象万千。其最重要标志就是:朱门、金钉、红墙、黄瓦。站在景山上,阳光中的故宫上的金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周围的几个祭坛也使用了不同颜色的琉璃,天坛用的蓝色,地坛用的黄色,日坛用的红色,月坛用的白色;屋顶上的各式造型,包括动物、花鸟等,也表现出了琉璃的晶莹与光滑。故宫的整体结构融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单单琉璃色彩的运用便有很大的学问。

  在我国古代,“黄色”是代表尊贵的一种颜色。《易经》上记载:“天玄而地黄。”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当中,五色配五行与五方位。故土居中,黄色是中央正色。《易经》又载:“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因此黄色自古以来就被当成居中的正统颜色,是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因此,故宫的琉璃瓦全是金黄色的,这是皇帝将其作为自己统治的标志以及权力的象征。故宫重要宫殿的屋顶上都铺设的黄色琉璃瓦。由**、午门进入宫城,是北京特有的碧蓝色的天,蓝天之下是成片的、闪闪发亮的金黄色琉璃瓦屋顶。在古时,只有经皇帝恩准勅建的坛庙或是祠堂建筑的屋顶上,才能铺设黄色琉璃瓦,别的建筑,比如官衙、王府等,均不可在其建筑屋顶上铺设黄色琉璃瓦。要不然就是越制,是要被治罪的。

  作为祭祀大地的地方,地坛也用黄色,大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可是农业又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世纪的人们,觉得农业为百业之正统,给予最高的礼拜。

  天坛的建筑和色彩的运用,令这座建筑有着严肃、神圣以及崇高的意境。天坛为古代最高一级祭祀的建筑,是皇帝用以祭天之地。依照阴阳五行之说,天属阳,应在南郊祭祀;地属阴,应在北郊祭祀。北京天坛位于北京南郊,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有圜丘与大享殿两个主体建筑。苍天是圆的、蓝的,大地是方的,土地是黄的。圜丘平面圆形,共三层,每一层都用青色琉璃铺砌坛面与栏杆(清乾隆年间青色琉璃坛面与栏杆已被改为白石),边角镶着白石。周围的矮墙,皇穹宇以及祈年殿的屋顶用的都是蓝色的琉璃瓦。在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建成的大享殿,平面也是圆形,立于三层白石台基上,上覆三重檐的攒尖顶屋面。上檐用青琉璃瓦,中檐用黄琉璃瓦,下檐用绿琉璃瓦,所代表的是天、地、万物(清代重建后改成三檐一律用青琉璃瓦,更名祈年殿)。天坛还种有大片松柏,绿色的环境,蓝色白色的建筑交相辉映,凸显了整个意境。

  伴随着烧制技术的发展,琉璃成了我国雕塑艺术的重要介质,在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9年)修建的山西大同九龙壁、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修建的北京北海、故宫、九龙壁等金碧辉煌的艺术瑰宝上,把造型艺术以及色彩巧妙融合的琉璃艺术,都有显现。

  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以及故宫九龙壁为我国现有的三座琉璃九龙壁,其中,以大同九龙壁规模最大、年代最为久远、艺术最为精湛。大同九龙壁的壁身为九龙壁的主要部分,用黄、绿、褐、紫、蓝等各色琉璃构件所拼砌而成,前有倒影池,壁龙映于水中,宛然如生。五彩斑斓,蔚为壮观。

  故宫九龙壁是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正面共由270块烧制的琉璃塑块拼接而成,照壁饰有九条巨龙,各戏一颗宝珠,在色彩艳丽的琉璃构件点缀下,宛如九条龙才从海水中嬉戏奔腾跃出,光泽的琉璃刚好给龙身留下了晶莹的水渍。九条龙的颜色采用蓝、紫、黄、白、黑等色,浅色明媚婉丽,重色深沉敦厚。琉璃壁的下层,用绿色来表达海浪的深邃,以白色点明凌空尽溅的浪花,形成了瞬息万变的激浪,让整个画面看上去雄伟壮阔,色彩非常华美。

  北海的九龙壁,由黄、紫、白、蓝、红、绿、青七色琉璃砖424块砌筑而成,总计一共有635条龙。在《乡关何处》中,余秋雨先生说“文明易碎”,可是北海九龙壁尽管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雨剥蚀,但颜色未变,可见那个时候琉璃工艺的精湛。

  从琉璃工艺在这几处建筑上运用,便可窥探到古代琉璃艺术之精华。她是那么色彩绚丽、晶莹夺目、金碧辉煌。并且,这美丽的琉璃艺术也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匠的聪明睿智以及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