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白山埋忠骨
作者:李铭 |
字数:8623
第二章 寻觅中国历史
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历史,它常常会以惊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从曾经相似的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应对今天的现实生活?那便是研究历史。当一个民族成为能够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反省的民族时,那将是整个地球,乃至宇宙之福。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宛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每当我们置身其中,耳旁都是金玉珠玑的历史回音,眼前尽现琳琅满目的历史胜景,或厚重或警醒或震撼或多彩,让我们回味也让我们深思。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曾说: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余秋雨先生在散文创作中所侧重的,并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泛泛描绘、或简单的借景抒情,而是要通过自己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将其生命化,并注入人的灵气和活力。
美就是生活本身,自然的美不能脱离人的足迹,不能脱离历代的风土人情、名人雅士和人文构建而**存在。这一章是展现余秋雨先生“挪移自己的置身位置”,使文章“走向大气”的一章。他带领我们走出了书斋,用一种实地考察的严谨治学精神,以城市区域为切入点,选取其中最具特色的历史传承来关注、发掘,以展示城市的命运和文化积淀;从过去的岁月中寻找与发现现实,探寻其独具魅力的个性特征,用人文发现的视角表现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的魅力和文化内涵;用引人入胜的故事体现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全景式地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地域性格;并试图从历史的隧洞中摸索出点经验给当今的经济建设和文化走向提供借鉴。
纵览名城历史,彰显地域特色。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们很少耗散什么,只知紧紧汇聚,用它强烈的沉淀力,汇聚了中华文明的所有一切。绚丽多姿的寒地黑土文化具有多元一体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后,你会发现所谓的“北大荒并不荒”,它有丰富久远的文化底蕴,具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黄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独具个性的文化体系,也是华夏民族文明的摇篮。就是在这种黄土文化氛围熏陶下,山西人喝着黄色的水,住着黄色的土地,吃着黄色的小米,唱着那独特的黄土歌谣,还有那骨子里激扬着的黄土般的韧劲;一座古塔,揭示了这个城市的命运,背靠黄河,七朝古都,一幅画卷,一段历史,如何能重塑这座古城现代的辉煌?留下的不只是历史还有疑问;落下一个“亡国亡君之地”的名声,却成为才子佳人的摇篮,是什么成就了这座千载宁静的后院——苏州?三峡,博大的中华文化意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生活在当下的人们,不只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还应当学会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中发现美、领悟美、受到美的感召。顺着S型的城市文化积淀与走向,回望旧时的风貌与辉煌,更多想要表达的是对现实的关注、对现代辉煌的呼唤。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自序中所言:“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
黑水白山埋忠骨
◎那片神奇的水域
这是一条离我更为遥远的河流,遥远得无法忧伤,也没有必要绝望。它几乎就是另一个天域的存在,抽象地横卧在中国地图的上方。
——《霜冷长河》
水与文化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最早的生命就是起源于水,正所谓“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而关于水的文化也被称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不是傍河而立。河流与水不仅为人类解决了衣食之忧,而且不管在任何时候,它都将是作家和诗人的灵感源泉。余秋雨先生也不例外,他不仅将自己的一本散文集题名为“霜冷长河”,还在该书的自序中倾情叙述了自己与河流的关系。“我出生的村庄有河,但那河太小,我心中翻滚的一直是从未见过的大河,银亮亮,白茫茫,并不汹涌,也并不热闹,而且不止一条。”余秋雨先生对河流的喜爱,并非只停留在童年的回忆和心中的想象,而是有所践行。他写道:“长大以后,我见到了许许多多的大河,每次都会产生异样的激动。有时,请旅伴们在路边坐一坐,我要停下来看河。哪怕在再穷困的地方,一有大河,便有了大块面的波光霞影,芦荻水鸟,也就有了富足和美丽,而且接通了没有终点的远方。后来我着迷游泳,一见大一点的河流就想脱衣挥臂,直到有一年在钱塘江被一个水底漩涡所裹卷,差点上不了岸,才稍稍有所收敛。”其爱河程度,可见一斑。
在中国提到江河,必然会想到长江和黄河,余秋雨先生自然也没有错过,只是他提到的不是长江、黄河,而是长江和黑龙江,并且将更多的笔墨留给了后者。长江的雄伟似乎已不需多加涂抹,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而之所以提及黑龙江,余秋雨先生将其归因于自己与河流的神秘缘分,特别是与黑龙江。他这样描写它,“(黑龙江)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这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
黑龙江,一条神奇、美丽的北方大河,幽静地横卧在我国北疆,日夜不息地奔流,从兴安岭的群山走出,一路欢歌奔向辽远的鄂霍次克海。黑龙江在我国境内的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是我国第三大河,世界第九大河。其年径流总量达2700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珠江,也居于全国第三位。黑龙江水域辽阔,同长江、黄河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祖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她孕育了祖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二万年以前,黑龙江地区就有了远古人类活动的迹象。
黑龙江有两个源头:南源额尔古纳河和北源石勒喀河。两源在祖国神州北极漠河以西的恩和哈达握手、拥抱后,始称黑龙江。顺江而下,黑龙江沿岸历史遗存丰厚,古迹众多;风光奇美,如诗似画。畅游黑龙江,也可以欣赏到异域风情。
黑龙江流经的古城岛,是古战场的遗址,是当年雅克萨战役的清军大本营。在古城岛上,仍可寻觅城堡与炮台遗迹以及锈迹斑斑的箭簇。从箭簇上,我们似可闻听当年萧萧铁马声。收复失地、保卫疆土的勇士用鲜血书写了两次雅克萨战役胜利的捷报,正是因为雅克萨战役的胜利,才促成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才获得了中俄边界170多年的安宁。
黑龙江流经呼玛县境,呼玛县城是个美丽、幽静、有地域特色的小城。附近有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它和塔河县境内的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是黑龙江上游两个鄂伦春民族定居地,是了解少数民族风情的地方。过了呼玛后则是胡通镇,龙头山又展现在面前。状似巨龙探水的山崖,把一段美丽的传说讲给游人听……
相传,在远古时期,黑龙江并不叫“黑龙江”,而叫“白龙江”。那是因为有一条白龙住在这里,并不时地兴风作浪,给这里的人民带来很大的灾难,人们对此恨之入骨,可又没有任何办法。山东省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竟奇怪的生了一条小黑龙,可是姑娘的舅舅却把小黑龙视为一种怪物,趁小黑龙不注意,无情地把它的尾巴砍断了。因小黑龙没有父亲,就随妈妈的李姓,有些人叫他“秃尾巴老李”。被舅舅砍掉尾巴后的小黑龙就跑到现在的黑龙江边,发现这里的小白龙在兴风作浪,多年来发水闹灾。善良的小黑龙决心替乡亲们消除这个祸害,并且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勇敢的大战白龙,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把白龙赶走了。小黑龙还经常帮助乡亲们开垦荒地,负责管辖这条江水永不泛滥成灾,这里的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生活越来越美好,为了感激小黑龙的恩情,就把这条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黑龙江”。
在当地有这么一种说法:人们在江上乘船或打渔作业的时候,如果有险情出现,有人就会高声吆喝“船上有山东的人吗?”如果有人回答“有!我就是山东人!”马上就会风平浪静。据说原因是黑龙听到有老家人在,就会保佑。虽然这只是民间类似玩笑的传说,但也彰显了这条大江与山东的亲密。据考证,黑龙江原始居民与山东半岛上的原始人类有着非常悠久的渊源关系,公元前2000年,夏朝初期,龙山文化时期的山东半岛的农业传入东北,经渤海传入肃慎。帝舜25年(公元前2130年),肃慎氏来朝,贡弓矢,成为我们自豪的、永久性的历史美谈。
当然,黑龙江之所以被称为“黑龙江”,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其水流冲刷**具有大量腐殖质的黑土,并大量沉积在江底,使江水看上去往往是黑色的,再加上其江流蜿蜒、状如游龙的缘故。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黑龙江素有黑水、弱水、乌桓河等诸多别称,公元13世纪成书的《辽史》才第一次以“黑龙江”来称呼这条河流。可见,黑龙只是人们心目中一个英雄人物的化身而已。
余秋雨先生想念深冬季节已经冬眠的黑龙江;他期待**初动、冰河解冻的黑龙江;但他更倾心秋风初起、霜天水影的黑龙江。为什么如此倾心,余秋雨先生这样回答:“因为只有那个时候,春天的**早己减退,夏天的实用也已终结,大地霜降,河水骤冷,冷走了喧闹的附加,冷回了安详的本体。凉凉的河水延绵千里,给收获的泥土一番长长的宁静,给**的人间一个久久的寒噤。”最后还要补上一句“这是我心中的至高美景。”
迎门砬子是黑龙江的险要航道之一,虽没有三峡神女峰的动人传说,却有其自身独特的粗犷和绮丽,充满着原始的野性美,就像北疆的汉子。那绝少土壤的嶙峋怪石上,却顽强地生长着落叶松、白桦树,粗犷豪放中透露出秀美俊俏。黑龙江上游一带奇峡特别多,也特别美,而且森林密布,正像一位作家说过的那样:“黑龙江**风光绮丽,可与长江三峡媲美,不逊色于漓江”。
黑龙江流经的五道豁洛岛上建有影视城,《黑龙江三部曲》等多部影视剧在此拍摄。距岛不远处的山谷里,建有一座巨大的古堡,它是曾一度闻名黑龙江**的振边酒厂。这个拥有当时一流酿酒设备、东北最大、全国也不多见的酒厂,在黑龙江近代工业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如今,它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黑龙江流入黑河市区,这条大河给黑河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沿黑龙江堤防工程修筑的带状公园,更为城市增色。市区东端的大黑河岛,是开展中俄边民互市贸易、游泳、垂钓、旅游、度假的好去处,有中俄民贸第一岛的美誉。
从黑河顺江而下不久,便是驰名中外的历史名城爱辉。这个已有3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曾是黑龙江流域最大的城市,黑龙江流域最高权力机构——黑龙江将军的最早驻地。它是中华民族开发黑龙江的荣耀,同时,也写下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大的耻辱。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就是在此签订,游爱辉古城,不仅可发思古之幽情,更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每个有良知的华夏儿女参观、游览爱辉古城后的心底呼唤和祈望。过爱辉不久,是坤河,这里居住着满族和达斡尔族同胞。过坤河后便是三架山,这里曾是黑龙江水师营的军港,参加雅克萨战役的清军水兵就是从这里誓师出发的。游至孙吴县沿江一带,可凭吊侵华日军的庞大工事群,这个建在黑龙江岸边山岭上的胜山要塞曾被日军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游览这些明碉暗堡,就等于上了一次国防教育课。
黑龙江边的嘉荫县龙骨山会让我们眼前豁然一亮,这抹亮色是6500万年前中生代白垩纪时期栖息在黑龙江边的巨大恐龙涂就的,从这里出土的恐龙化石不仅使黑龙江省博物馆有了当家展品,也为彼岸的俄罗斯博物馆增添了珍贵内容。这里发掘出土的猛玛象化石和热带植物化石,说明如今的高纬度寒地在几千万年前竟然是热带雨林气候。
同江是黑龙江与松花江汇流的地方,著名的三江口在县城东北8里处,从长白山天池走下来的松花江流到这里,高兴的与黑龙江汇合到一处。人们把两江汇合的江流叫混同江,我国古代就把黑龙江的下游称为混同江。在这里,黑龙江、松花江、混同江像三条不同颜色的飘带并联在一起,因而名之三江口。
历史上“八女投江”的殉难地即为松花江支流牡丹江的乌斯浑河,而松花江作为黑龙江的最大支流,是东北地区的大动脉。站在乌斯浑河畔,也许你会惊叹,眼前这条被白雪覆盖的河流竟然如此的宁静,却不曾想,这冰雪覆盖之下急湍不息的河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它对往事的诉说。1938年秋,东北抗联的八位女战士以冷云为首,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到达牡丹江支流的乌斯浑河边,准备与日军背水而战。“乌斯浑河”按满语翻译是“汹涌暴烈”的意思,而此时又正值秋后涨水……当日军得知,与他们一千多人展开殊死搏击的,竟然只是几位抗联的女战士时,便轻蔑地开始劝降。而令敌人瞠目的是,八位女英雄竟毁掉枪械、搀伤相扶,一起步入寒冷刺骨的乌斯浑河,随即消失在汹涌的波涛中……乌斯浑河在呜咽,呜咽的乌斯浑河见证了冷云等八个中华优秀女儿的英勇和悲壮。八位女英雄的事迹一直被人们广为流传,就像这乌斯浑河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流淌。她们中最小的只有13岁,就是王惠敏,最大的也只有23岁,冷云和安顺福。往事并非如烟,现在在牡丹江的江滨公园里座落着这样一座雕像,它就是为纪念八位抗战女英雄而塑的。雕像临江而立,无论是在一片锦簇花团之中,还是在那滔滔江水之下,它都倍显巍峨壮观。无论是在晨曦中仰望,在落日下回望,还是在风雨中凝望,都会有一种肃穆的心情自心头悄然升起。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余秋雨先生曾用“抽象”来形容这条大河,觉得它与自己心中的那条河特别亲近,他曾幻想自己坐着狗拉雪橇行驶在冰封的黑龙江上。“一条梦中的长河,一个同姓的船长,一番奇异的亲热,加上那次幽默的搁浅后的酣畅沉睡,沉睡在中华大地北端界河的中心,沉睡在天苍苍、水泱泱的彻底寂静中,这一切,我都归因于自己与河流的神秘缘分,尤其是与黑龙江。”黑龙江,这状如游龙的大江,有着奇美的景色。黑龙江从恩和哈达开始,由西向东不停的奔流。从依西肯开始,自西北向东南流,到萝北后,又开始由西向东北方向流淌,进入俄境后,由南向北流,直抵大海。如九曲回肠,蜿蜒曲折。黑龙江,这源远流长的大界河,有着神奇的魔力。他让每一个见到她的人,都会产生一种无以复加的敬畏、敬爱和敬仰。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对一条河模糊而神秘的记忆,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也都有一条难以割舍的大河。实际上,余秋雨先生正是将黑龙江比拟为自己的人生长河,原因在于他既留恋霜冷长河的雄伟长卷,又向往收获后的宁静安详。也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河的特殊理解,余秋雨先生才愿意以霜冷长河的图景为背景,来谈论人生、探讨人性,特别是谈谈饱经风霜而冷峻的中年人生。他在自序的末尾提到:“到今天早已明白,自己一生是来寻找河流的,一旦找到,就等候那个季节。这种寻找和等候,将会一直延续下去,但我已不再心焦,因为我已经一次次地找到、等到,并把找到、等到的图景,描绘给别人,赠送给读者。”
◎一方水土一方人
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他们为了文化和文明,可以不顾物欲利益,不顾功利得失,义无反顾,一代又一代。
——《流放者的土地》
悠悠的岁月如同滚滚江水,渐渐远逝。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有气势磅礴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水域;有风景秀丽的镜泊湖、五大连池;还有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有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有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这些无不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而最壮美的则是黑龙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东北人。
如果你与东北人聊天,你会被他们热情,磊落,敢爱敢恨的性格所折服,许多人都期望有一天能亲自踏上这片土地,感受一下东北土地所蕴藏着的热血与神秘。余秋雨先生在《流放者的土地》里谈到,他在刚踏上这片著名的土地上时,首先带给他的便是惊喜和甘甜,他打量起眼前的土地,觉得这里的天蓝得特别深,因此把白云衬托得银亮而富有立体感。
但这片土地在清朝时并不被人看好,涉猎清史,我们可以发现东北原来是封建统治**用来流放犯人的地方,这听上去有点令人毛骨悚然,可要知道,这些流放的犯人以“文字狱”,科场案的名仕居多,大多数是株连者。这些流放者枷锁千里,一路上跌跌撞撞,好不容易到了流放地,男的做苦力,女的做娼寮,结果并不好。清朝诗人丁介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这样一片美丽的土地竟然与文人的人间炼狱联系在一起,听上去,让我们的神经有点脆弱,实在不想再过多回顾这段历史。或许也正是这些文人在苦难中的决绝,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坚定的意志。余秋雨先生在《流放者的土地》中是这样评价东北人的:“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关吧。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重的精神世界,竟使我们得惠至今。”
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也是发生在这片沃土。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侵占了东北三省,炸死了被称为“东北王”的张作霖,犯下了滔天罪行:平顶山的居民被无原无故的活埋;七三一部队的残酷迫害;白色恐怖下的东北被折腾的血痕累累。东北人民抗战十四年,终于结束了抗战,赶走了日本侵略者,结束了这段可怕的生活。
提起这段历史,总会让我们想起一个人,他在历史上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诸多骂辞的背后,他分辨是非,认清敌我,力排众议,坚决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的统一。他是现代版的袁崇焕,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在政治舞台上沉寂了很多年,恢复自由后又流落他乡。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他人们本应会渐渐淡忘,但是岁月在这位百岁老人面前似乎失去了作用。他不是罪人,他也不是背叛者,他是功臣,周恩来称他是“千古功臣”,他就是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革命以来的第一次统一。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在民国史上却是划时代的。易帜以后,张学良积极对抗日本,在他的主持下,东北各省设立了国民党省党部,拒绝延长日本的租借地,禁止当地群众为日本人工作,以制止日本人在东北的矿山开采和森林采伐。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东北有大量日籍朝鲜人失业,山东(特别是青岛)的日籍朝鲜人则大量移民东北,加剧了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正是这一局势,使日本人把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看作是中国人排日的结果。特别是日本军队的极端分子,为了保住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权益而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正是困扰了他一辈子的奇耻大辱。但没有任何后盾仅仅靠东北的力量,能同当时如狼似虎的日本作战吗?在这一问题上,张学良决定服从大局、服从中央。而此时的中央,根本没有对日开战的实力和准备。不论有什么理由,不抵抗是民族耻辱。抵抗打不过,也是民族罪人,这种两难之火,烤炙着张学良的良知。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也正是基于此。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冒着杀身之祸,与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全民族抗战局面的最后形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曾同周恩来总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周恩来对张学良的胆识和爱国热情、民族气节是大为称颂的,对其思念长达40年之久,曾三次为其泪流满面。
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张学良请来周恩来,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1936年12月25日,在没有通知周恩来的情况下,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周恩来闻讯后亲自来到机场,想阻止张学良这一行动,但是当他赶到机场,为时已晚,飞机已经起飞,周恩来仰望天空,泪流满面,连声呼唤:“张汉卿、张汉卿!”后来周恩来叹息地对人讲:“唉!汉卿是看《连环套》那样的戏看坏了,现在不但要‘摆队送天霸’,而且还要‘负荆请罪’啊!”1946年国共两党在重庆和平谈判时,周恩来副主席再次提到了被囚禁的张学良将军:“只可怜那个远在息烽钓了十年鱼的人,他这十年钓鱼的日子不是容易过呀!……”当时听了这番话的人都十分难过,周恩来眼里更是闪动着悲凉泪花。1961年12月12日,周恩来总理开招待会,邀请在京当年参加西安事变的东北、西北军的诸位同志,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解放军海军参谋长)给周总理敬酒,泣不成声。周恩来为人最重感情,想到张学良的际遇,热泪潸然而下,邓颖超同志举杯说:“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周恩来说:“我的眼泪代表中国人民,不是我个人的。”
可以说,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在这漫漫的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瑕不掩瑜。1990年,张学良将旧作《谒延平祠》寄给吕正操,云: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遵明朝,确保**入版图。余秋雨先生在《废墟》中曾提到“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张学良虽然在西安事变后被囚,但这并不意味着失败,他本人也没有在失落中低迷,而是借郑成功的例子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他对于自己亦有评价: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张学良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自我牺牲精神将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