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香四溢
作者:凌龙 |
字数:10424
◎莲香四溢
看清爱与恨在人生中的实相,对我们坚定的步伐是有帮助的,被恨淹没的人是多么愚痴,但被爱所蒙蔽的人不也是一样无知的吗?如果我们能以清明的心来对待爱,并且以更超越的爱来宽恕失落的情意,才能让我们登高,看到人生中更高明的境界。
——《不要指着月亮发誓》
爱,这种感情并非只有修禅的人才研究,各个领域都有人在孜孜不倦的研究。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爱是什么,下了不同的定义。有的说爱是一种发乎于生物内心的情感。通常多见于人或动物。
而在中文里,爱这个词有着许多解释,由某种事物给予人满足(如“我爱吃这些食物”)至为了爱某些东西而愿意死(如爱国心、对偶结合)。其可以用来形容爱慕的强烈情感、情绪或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里,其通常指人际间的爱。可能因为其为情感之首位,所以爱是美术中普遍的主题。爱有时亦会被形容为强迫症。
哲学家认为,爱最佳的定义可能是主动行动,以真心对待某个生命体或物体(可以是人、物品、神),使其整体得到快乐。简而言之,爱即主动使整体得到快乐。
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可以认为是人性的特质,换言之,爱是作为人必须具备的本质之一。虽然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使得一个普世的爱的定义难以道明,但并非不可能成立。爱可以包括灵魂或心灵上的爱、对法律与组织的爱、对自己的爱、对食物的爱、对金钱的爱、对学习的爱、对权力的爱、对名誉的爱、对他人的爱,数之不尽。不同人对其所接受的爱有着不同的重视程度。爱本质上为一个抽象概念,可以体验但却难以言语。
而在宗教中,他们所表达的爱是否与人际间的爱相似,在哲学上是一个大论题。宗教的爱可能被当为委婉的,做为尊敬与顺从的表达。很多宗教使用爱这个字来表达信徒对该宗教应有的虔诚,这种爱可以借由祷告、服务、良好品行与个人牺牲表现。相对地,信徒可能会相信神爱信徒与所有生命。部份传统宗教鼓励信徒对其宗教信仰要显得热诚,做为爱的表现。
不论对它怎样解释,“爱”这个词,都象征着一种美好的感情。
●科学之爱
许久以来,我一直在找一个理由,来说明我为什么爱你,可是我找不到那个理由,因为我不能把我对你的爱只限定于一个理由。情感的深厚使我无法找出一个固定理由来说明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为什么后面还隐藏着更多的为什么,如果一直想去追问什么和为什么,最后一定会失去我们所追问的本意。
——《爱的理由》
人们总是相信,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但在科学家的眼里却远没这么浪漫,只不过是生理上的反应,这样的说法多少让人觉得实在没趣儿。但是据这些研究“恋爱中的大脑”的科学家们解释,这是为了解人们恋爱时大脑如何运作,并希望提供更多实际用途。
在描述“爱的感觉”时,通常人们都会说“心在狂跳”,但是美国的科学研究人员发现,“爱”的感觉产生于脑部而非心脏,研究人类脑部、**和遗传学会对我们了解爱的产生有很大帮助。
爱情不可能长久,这本来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如果根据科学理论,热恋中的人,他们的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而多巴胺分泌的再旺盛,最多只能维持一千天,所以爱情不可能**。
但是生活中,却有些爱情能够维持终生。英国一对夫妇,结婚60多年来,每年都要举行结婚仪式,两人间的爱情一直甜蜜如初。
84岁老翁约翰·比尤沃辛和81岁的妻子玛格丽特住在英国汉普郡滑铁卢维尔市,两人自1948年结婚以来,几乎每年都要在结婚纪念日走上教堂的红地毯,在牧师的主持下重新举行一次“结婚仪式”。如今,他们已经共同生活了60多年,但是仍然能感受到非常甜蜜的爱情。
位于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神经学家比安卡·阿塞韦多和他的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类的脑部对“爱”这种感情的影响,最近他们发现,人脑中的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腹侧苍白球和中缝核这4小块区域共同形成“爱情环”,控制着人类的“爱情”。
“爱情环”核心区域是VTA,它其实是大脑主要回报机制一部分。这些VTA主要做的工作是由细胞制造多巴胺并输送到大脑各个区域。一旦人们认定某人是自己的人生伴侣,并且打算放手追求时,这部分(大脑回报)机制就兴奋起来,开始释放多巴胺。
多巴胺的作用是传递亢奋和欢愉的信息,以使人产生兴奋的情绪。当人们在吸烟、吸毒、饮酒的时候都会刺激多巴胺的产生。购物活动也可以让人产生欢愉的情绪,这样同样会刺激多巴胺大量分泌,使得购买者产生强烈的购物冲动,经常买下并不需要的物品,而当购物这个过程结束后,多巴胺的浓度迅速下降,购买者便恢复理性,开始后悔自己的“冲动”行为。
此外,当人们遇到新鲜事物、参与探险或者玩电脑游戏时,都容易“上瘾”,这些都和多巴胺的作用不无关系。所以,当我们决定去“血拼”或者干某件容易上瘾的事时,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多巴胺。
通过研究,科学家发现,爱情来临时在脑内产生的化学活动和吸毒上瘾时一样。通过对刚分手时间不长的人做脑部扫描,会发现他们的伏隔核区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外活动。研究组的神经学专家露西·布朗分析,这样的现象代表着强烈的渴望,“与对毒品的渴望类似”。
接下来,科学家又在相恋20年仍爱意不减的人群中进行了这项实验,发现不仅仅是VTA机制,大脑中的腹侧苍白球和中缝核区域也变亮。其中,腹侧苍白球区域主要管理爱意和减压**的产生,中缝核区域则负责释放5-羟色胺,这种物质具有令人心情平静的作用。
如果在科学家眼中,爱情的产生是大脑机制的化学反应,那么又是怎样的作用使得爱能够保鲜呢?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埃默里大学灵长类研究中心拉里·扬专门对草原田鼠的脑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爱情忠贞度是依靠**和基因控制的。
为什么要研究草原田鼠?这是因为哺乳动物中,只有5%的种类能保持终生“一夫一妻”,草原田鼠就在其中。
通过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女性对伴侣的忠诚度是由一种叫做催产素的**决定的,在雌性草原田鼠身上,分娩前后会产生这种**,人类女性也是如此。如果人为地抑制催产素受体,那么,雌性草原田鼠就会离开现在的伴侣,“另觅新欢”。而在对雄性进行**抑制试验后发现,对他们的忠贞度起作用的是后叶加压素。
而在少数“花心”草原田鼠身上,携带一种这基因变体,这种变体也存在于部分人类男性中。携带这种基因变体的人类男**情忠诚度相对较低,容易产生更多的婚姻问题。
草原田鼠实验的初衷本在了解和治疗孤独症等人际交往问题。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和基因对感情的影响是他们没有预料到的。这项研究有可能促成影响大脑**的药片诞生,如果这样,对于希望能与感情破裂的恋人复合的人也许会有帮助,不过还存在伦理问题。
扬说,从理论上讲,化学物质可以让爱情“保鲜”,但“如果你真想让两人关系历久弥新,应该用行动刺激**释放”,这些行动可以是拥抱、亲吻和亲密接触。
美国科学家借助脑部断层扫描图像发现,一些伴侣共度20年后,依然保持初坠爱河时的**。成为“爱情会随时光淡去”传统观点的鲜活反例。
传统观点认为,人类爱情和性渴望在感情关系确立初期达到极致,而后日益淡漠。情侣间如胶似漆、意乱情迷的浪漫状态在双方相处15个月内开始淡化,10年后已经消逝。但新研究成果证明,上述心理状态发展成熟后,“天鹅伴侣”能从“深刻的伴侣关系和历久弥新的性关系”中享受愉悦,且较少像相爱初期时那样感到焦虑紧张。他们宽容、平和而彼此深切依恋。
科学家用多巴胺解释爱情,将其分泌的多少做为爱情浓厚的标准,这一说法似乎将爱情和生物学的关系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也就是说,由我们人体自身分泌的这种物质——多巴胺决定了爱情,既然如此,那人类数千年来所讨论的什么是爱情这一话题是否就找到了定论:爱情等于多巴胺?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日益发达,人类也逐渐发现了越来越多关于人体的奥秘:除了人脑,几乎所有的**都可以替换,而人脑的神秘便在于它是控制着人类思维、情感的终极**。
但建立在思考基础上的理性,与发自本能的情感之间的斗争持续至今,而“多巴胺”的发现也许可以让争论者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人脑分泌的可以使人“上瘾”的物质,真的可以控制爱情吗?
人类真的能于某天清晨,相约饮下盛在蓝色水晶瓶里的药水,它的名字叫做“多巴胺”,从那以后,两人便可相爱矢志不渝、永生相守?
如此神奇的多巴胺在医学上也有应用,主要是利用盐酸多巴胺这种药物来帮助心脏病人升血压,或者用它来抢救休克病人。这种药物对病人可以起到兴奋作用,它由化学制剂合成,性质与人体自然分泌的类似,但是不能随便注射。
而关于爱情和多巴胺的关系,是大脑内部的反应。大脑是最严密的系统,就像是个巨大的机器工厂,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的简写为DA。神经递质的功能主要是负责情绪等大脑信息的传递。因为神经细胞就好像一个个球,但是它们并不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当一个神经细胞内的信息要传给另一个神经细胞的时候就像搬家一样,多巴胺就好比搬家公司的搬家车,把这个神经细胞内的信息传递到其他神经细胞。
大脑的组成非常复杂,除了多巴胺,还有许多其他的神经递质,这些递质有不同的功能,也有一些有着相类似的功能。多巴胺主要负责传递兴奋和喜悦的情感,当人们感到愉快、刺激的时候,就会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在特殊情境下,譬如,当一个人见到自己喜欢的人,体内就会产生愉悦和兴奋感,从而脸红心跳、血压升高,这些都有着多巴胺的作用。
如此看来,多巴胺这种物质确实对人的感情起着重要的影响。
那么,有一些人,在感情上显得格外的激烈,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就像电影《巴黎野玫瑰》的女主角,用爱情焚毁了自己。人们一方面崇尚这种极致爱情,同时也为这些悲剧结局感到深深惋惜,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怎么这么想不开呢!”可是,对于这些当事人来说,或许更多的是无奈,明知道是错的,却走不出来,对于这种情况,可能就不是简单的心理疏导可以解决的问题,要知道,在科学家的眼里,这是生理上的问题。
根据一些医生的观点,当人体多巴胺功能异常的时候,人体会出现冲动控制障碍。比如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的时候,看见一个女人看了自己一眼,就觉得那个女人喜欢自己,然后一直陷入这样的幻想之中;有的人,追求别人遭到拒绝后还一而再再而三去骚扰;更有甚者,因为失恋去自杀、杀人乃至做出报复社会的事,这些可能都是属于疾病范畴。由于多巴胺功能亢进,导致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从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科学,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但将它与感情联系到一起的时候,总觉得实在没趣儿。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没趣儿的科学,确实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哲学之爱
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心田上的百合花》
在科学家眼中,“爱”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生理反应,但在哲学家眼中,爱是心灵的真实表现,这一点和禅宗有相近之处。
关于爱,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柏拉图之间曾经说过: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并且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走了出去。
然而过了许久都没有回去。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空着两只手。
他来到老师面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
因此,在苏格拉底眼里,爱情,基本上就是不能满足的**,是人不断寻找却落得两手空空的过程。
这位跟随苏格拉底学习的柏拉图又怎样看待爱呢?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
柏拉图式的爱是被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一种形式,他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甚至是肮脏的,真正的爱情应该和**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心中产生的是真正的爱情的时候,那么他就决不会想要同他所爱的对象在肉体上结合。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他所认为的爱的过程是更多地寻找能与自己灵交、神交的人,而非形交。而古代社会,女性很少受教育的,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因此灵魂交流显得十分困难。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唯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而唯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只有神交的“纯爱情”是不是真正的爱情难以说明,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他说,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做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失去生活中的一切,再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爱人和爱自己的人。
当人类对**没有强烈的需求时,能够保持心境的平和,但是**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这种**不能被磨灭。但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具有“人性”,一个正常的人,应当是“人性”强于兽性,因此,精神交流才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理想式的爱情观(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在这世上有那么一个人,并且只有这一个人,对你而言是完美的,而且仅仅对你而言是这样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令自己感觉完美的对象,并且只有一个。
第一种意义最常被使用,并且被认为是柏拉图对爱的主要诠释,但这其实是一个误解。这解释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著作《理想国》。此书主要探讨建构一个理想世界的要素,但由于过于理想化因此难以实现,于是有人用这种过于理想化的态度解释柏拉图的爱情观。
第二种意义也经常被使用,通常作为第一种意义的延伸。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理论: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眼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反而只是虚幻的同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正算得上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在柏拉图看来,人们生前和死后生活的世界都是最真实的观念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为二。这其实和基督教中的爱情观基本类似。所以人们在独身时总觉得若有所失,会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出自柏拉图的笔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恋情”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
在这种理论中,并没有哪一半更重要一说,因此,在爱情中男女是平等的。而且,只有原本在观念世界中的你的另一半是最完美的对象。而那个人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在不停的寻找着你。
而尼采,这位著名的反基督教徒、著名的爱情失望者,这样解释爱情:
“贪婪和爱情,对于这两个概念,我们的感觉是多么不同呀!然而,这可能只是同一个**的两种说法罢了。”
首先,从已经占有者的立场出发。对于他们而言,**呈现出静止状态,所担心的只是针对“占有物”本身而言;而后,从贪得无厌者和渴望者的立场出发,占有欲使得我们想要迅速占有,但人的本能又不愿意将这种感情仅仅解释为一种单纯的**,所以将其美化为“爱”,然而爱情在不断的迅速转换,当对占有物的**渐渐消失时,便对另一物体产生强烈的渴望,它难道不是对新财产的渴望吗?同样,我们对知识、对真理的爱,以及对新奇事物的追求是否也与此相同呢?
因为我们对陈旧之物、对已占有之物逐渐产生厌倦感,于是禁不住想要去攫取新的,这是人的本性,即使是风景绝佳之地,我们只要连续住上几个月,就不再为我们所钟爱,而某处遥远的海滨则刺激着我们,令我们涌起尝试的**。占有之物因为被自己占有而魅力逐渐减少。我们对自己本身总保持着积极的兴趣,但却是由于兴趣在我们身上不断的产生变化才得以维持,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占有。一旦我们对占有物产生厌倦,也就对自己的感情产生厌倦。(人们也可能因为占有的太多而产生痛苦,因此要将占有物抛弃或分给他人,并且冠注上“爱”的美名。)比如,我们看见有人受苦受难,就会利用这个契机,将自己厌倦了的占有物施舍给别人,以换取新的占有物——满足感,这就是慈善家和同情者做的——他把获取这种占有物的新旧交换称之为“爱”,他在其中以得到欢乐,就像在一次即将成功的新的占有中感到欢乐一样。
一代又一代,人的爱情始终明显地表现出对“占有”的追求。男人总想绝对占有自己渴望得到的那个女人,不仅是肉体,甚至希望拥有控制她灵魂的绝对的权力,他只想她爱自己一个,欲做为至高无上的、最值得渴慕的人驻留和统御在女人的灵魂里。这着实意味着把所有的人排拒在珍贵的美好、幸福和享乐之外。这个情郎旨在把别的情敌搞得一贫如洗,让自己成为金库的主人,成为“征服者”和剥削者队伍中肆无忌惮和自私至极的人,别人对他来说是可有可无、苍白而无价值的,他随时准备制造牺牲,扰乱秩序,无视他人的利益。说到这些,人们不禁感到奇怪,这种疯狂的**贪欲和乖戾何以在历史上被大肆美化、圣化,以致人们从中获得的爱情概念居然是:爱情与自私是对立的。实际上呢,这爱情恰恰货真价实的是自私的代名词。对于这个说法,一无所有的人和渴望拥有的人还具有颇多微词哩;而那些在爱情方面被恩赐许多占有物而也得到满足的人,比如在所有雅典人中最值得爱和被爱的索福无勒斯,有时也不免对爱情骂一声“疯狂的恶魔”,然而,爱神厄洛斯随时都在笑话这渎神者——恰恰是他们,一向是爱神最伟大的宠儿。
当然,在世界上到处存在一种爱的延续。在延续中,两个人的**指向另一种新**,指向共同的更高的目标,即位于他们上空的理想。可是,谁熟悉这种爱情呢?谁经历过这种爱呢?其实这种爱正确的名字叫友情。因此,在尼采看来,友情才是最伟大的爱。
在哲学界,爱是个与众不同又充满神奇的字眼儿,它从人的行为出发,同时反过来主宰着人的行为。
●宗教之爱
如果能理解菩萨的悲心与愿心,就会发现在每一朵飘过空中的云彩、每一滴落在山中的雨珠、每一株开在小径的野花、每一棵在野风中摇动的小草,乃至每一条流逝的江河、每一片萎落的花瓣、每一声黑夜中传来的呼声,都可以看到菩萨的慈眼和欢喜。
因为慈眼无所不在,所以欢喜无所不在。
因为众生无所不在,所以菩萨无所不在。
——《慈眼欢喜》
由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整个世界形成了许多宗教。而宗教总是要讲求爱,其中,对“爱”最为重视的是基督教。
《圣经·哥林多前书·爱的颂歌》中说: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赐;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较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如今长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最大的是爱。”
大使徒圣保禄在致哥林多人的书信中不仅诠释“天主之爱”的性质和伟大,而且强调了“天主之爱”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如无爱德,一切都没有价值”。在致迦拉达书信中他又进一步说明了“爱的行为”在基督生活中的生命性。“连信德如果没有出于爱的行为,也是死的”。在这里圣保禄不仅重申了“天主之爱”对基督徒的生活价值,也阐明了“爱的行为对于实现信仰的价值。”也就是说“爱”不只是一种感觉、一种理论、一种模式,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实践、一种作为、一种行动。即是一种贯穿于基督徒生活中的态度、意向、需求,一种为实现“天主之爱”而具体进行的活动。可在传统的习惯中我们的基督徒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就是认为只有读神修书籍或祈祷敬礼的那一刻才真正生活在“天主的爱”内,而忽略了大部分致力于日常生活行为中的时光。为了纠正这种错谬,愿大家一齐同我探讨第一个问题:“天主之爱”在行为中的涵义。
在基督徒的爱德生活中,参与弥撒、为他人念经祈祷是一件好事,但爱德生活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诵念大量经文,做大量敬礼,更在于以具体的行为使这些经文和敬礼愈加圆满完美,这种行为则常常表现在我们每个基督徒力所能及的本分和工作。
“天主之爱”是一种需要信仰和努力的意志行为。它既包括对天主内在、外在的敬礼,也包括在生活中“爱你的邻人如你自己”的行为,由于它是人类生存的最终答案,因此只有它能把人类、种族、社会维系在一起,而做为这一行为只有具备了给予、关心、责任感、尊敬、理解这些因素,“爱”才能得以真正的实现,在我们生命中现实中实现。因为,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毋宁说是一种行为、一种态度。它不仅包括对天主的爱,包括相似天主肖像人类的爱(**、友爱、自爱、孝爱),也包括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爱。要在自身实现“天主之爱”,不仅需有坚固的信德、望德,且更重要的是还在行为中有践行的爱德,在实践中对天主、对人类要建立专一、恒一的高度热情。
给予是实现“天主之爱”行为的积极活动,这种爱是无所不包的,它不容许任何社会或种族的障碍,它表现了天主之爱在我们内心注入了新生命,也就是圣爱的力量及对于这种力量的创造性。因此,它使我们体验到了“天主之爱”的神圣及赐给我们的财富和潜能,这种增加活力和潜能的经验使我们感受到无比的神乐。就物质方面,给予意味着富有,但不是一个人拥有很多的财富才真富有,而是他给予了很多才真富有,如果他只是一生怕丧失财富的贮藏者,就精神而言他只是一个贫穷的乞丐。因此,天主往往给予人的多,也需要人给予的多。基督在观察这种给予时往往更注重人的内心世界。耶稣对穷**的赞叹足可以看到这一点。做为一种给予的行为,必须克制私爱和对财物的奢望。可见给予的重要意义不仅在物质上,而更重要的在人性精神方面,即透过“天主之爱”的圣化把自我的拥有给予他人。把自己快乐、谅解、兴趣、幽默、同情心……给予他人。在把自我生命的拥有给予他人时,我们也丰富了别人的生活,提升了别人的生命价值。通过提高和圣化自我的生存感,也会提高和圣化他人的生存感。因为,我们不是为了接纳才给予,而是在给予时就已得到给予(上主的赐予、施予)。所以,这里的给予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圣乐”,在真诚的给予中获得“彼此相爱”的快乐,也进一步理解了“天主之爱”在我们中间的奥妙和融合。
关心是对实现“天主之爱”在行为中的珍视和关注。那里缺少了这种主动的珍视和关注,那里就缺少了爱。比如母亲对孩子的爱,如果我们看到母亲对婴儿漠不关心,如果她忘记了给孩子喂奶、擦洗、温暖……她的爱决不会使我们相信是忠实的,在《圣经》中天主启示约纳先知到尼尼微城劝化的事迹就恰恰描述了因约纳缺乏爱的关心而遭到天主的责备。可见爱就是对我们所爱对象的灵性生命和肉性生命成长过程的关心。
透过关心、关怀,它向我们暗示了爱的另一不可缺少的因素——责任感。今天的责任感常常成为由外界强加于人的某种职责。其实,责任感在它的本意上,应该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动,它是我们对一个人直接或间接的需要所做出的反应。在《圣经》中十二宗徒为了给“天主的爱”作证,为了完满救赎工程以身殉教的行动,向我们叙述这一因素对实现爱在行为中的重要性。
责任感固然十分重要,但如果没有尊敬,那么责任感将会退化成一种支配和占有。尊敬并不是畏惧,尊敬就是按照他人自身特点感觉到他人是有个性的整体。尊严和人权,对于一个人来讲不是因其权力、地位、财富决定所赋予的,而是因“天主的爱”所赋予的。在这一点上但丁称基督为“礼貌的君王”。
尊敬没有了解是不可能的。因此说,没有了解的关心,责任感是盲目的。反过来,了解没有关心、责任感来激励,那么了解也是空洞的。了解有许多层次,爱的方面要求了解并非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而是深入到内在的,本质的了解。只有当我们关心他人甚于关心自己并处于他人的地位观察他人时,才可能真正的了解他人。
当我们在爱的行为中具备了上述因素,也就是给予心、责任感、尊敬、理解几种因素,“天主之爱”才会在我们自身、我们的教会真正实现。
从《圣经》中可以看到,对天主的爱,不仅是我们以爱还爱的本分和义务,也是天主最大的诫命和希望。当然我们对天主无限的爱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还爱。这里可用唐诗人孟郊《游子吟》中的两句诗做一比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对天主的爱在《古经》就有明确的启示,这种爱不仅在《圣咏》作者感人肺腑的诗句中可以体味,且成为天主在西乃山颁布十诫版中的第一诫命。谁爱天主就自然也爱天主的居所。在《新经》中基督又发扬了这一诫诫命的意义:“第二条与此相似;你当爱近人如你自己。全部的法律和先知书,都系于这二条诫命。”从而把天主之爱推向高峰。但我们在得到《新约》启示前,必须净化自我对爱的纯粹的完全的俗世观念,才能接受“天主之爱”的奥秘,这种爱是通过十字苦路的,是需要人内在、外在行为付出代价和劳动的。他不仅限于我们在祈祷、弥撒、默想中同天主进行爱的对话,而是更需要我们在现世生活中与他无所不在的对话。这不仅要使我们具备坚固的信念,还需有专心、恒心、耐心的毅力。
在这一方面传达的基督成为我们效法的典范。他不仅向我们揭示了天主对人类的利益和幸福的关注,及早日希望与自己的儿女“人”能永远享受圣乐的爱心,而且还用自己艰难的一生教诲了我们如何全心、全灵、全力去奉献“天主之爱”的实践和行为。在这一方面的启示我们只要以虔诚的心从《圣经》中寻觅他的生活和成长过程就会有所顿悟。从他降生马槽到纳匝肋贫苦无名的生活中,在一个孕育着平凡的事件,工作、家庭与社会生活以及一切与一般别无二致的行动中实践了“天主的爱”。而这种平凡的伟大又在实际中进一步提高了他的神圣性,升化了他对天主对人的热爱。当我们了解了这样一个事实,就不会只是单纯的因为地狱的畏惧的利己思想或一时寻找安慰去爱天主了,而是积极地走出自我,走向与天主同爱同恶,时时处处在我们的行为中与天主的爱共融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