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饥荒与俄国革命

作者:[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 字数:2582
  然而在德奥崩溃的一年多之前,以拜占庭帝国继承者自居的这个东方帝国沙皇俄国已经解体了。大战前的几年,沙皇专制已经显出衰退的迹象。朝廷被一个荒唐的宗教骗子拉斯普丁操纵,内务及军政诸部门效率都很低下,腐败不堪。战争初期,俄罗斯人的爱国热情大大迸发,庞大的军队被征募起来,但既没有足够的装备也缺乏恰当的指挥。这支缺少补给,缺乏能干将领的乌合之众就这样匆匆开赴对德奥作战的前线。

  毫无疑问,公元1914年9月,俄军在东普鲁士的出现,有力地牵制了德军——后者正进攻巴黎并取得了初步胜利。这次出师中,缺乏适当指挥的俄罗斯农民死伤数万人,但拯救了法国,使之免于惨败。这是整个西欧对这个伟大而惨烈的民族欠下的债。但战争的重压使这个庞大而无序的帝国根本无法承担。战场上的俄军普通士兵没有大炮支持,甚至连来复枪的弹药都不够用。他们在疯狂的军国主义欺骗下白白送命。起初士兵们还能像牲畜一样默默忍受,但是就连最愚昧的人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不久对于沙皇专制的憎恶就弥漫了整个军营。公元1915年年底以后,俄罗斯的西欧盟国已对这个国家深表忧虑。整个公元1916年,俄国都处于守势,其中还有俄国将与德国单独讲和的传言。

  公元1916年12月19日,僧人拉斯普丁在彼得堡的一个晚宴中遇刺身亡。人们试图对专制制度进行变革。第二年3月,情势急转直下,彼得堡的粮食**竟发展成一场革命。起义者试图推翻代议机构国家杜马,逮捕自由党领袖,并拥戴立沃夫亲王成立临时政府。3月15日沙皇被迫退位。一时间,温和而可控的革命似乎是可行的——也许只需换个沙皇而已。但是事态发生了变化,当时的民众已对国家失望透顶,他们绝不能接受此类枝节性的调整。俄罗斯民众已经极度厌恶了欧洲的旧秩序,厌恶沙皇、厌恶战争、厌恶列强,渴望能立即从这不堪忍受的苦难中解脱出来。盟国并不了解俄国的真实情况,其外交官对俄国也知之甚少。这些风度高雅的外交官们只把目光集中在俄罗斯宫廷,而不是俄国社会。这些人完全错估了俄国的形势。盟国的外交官们大多对共和主义不怀好意,所以公然竭力地为新政府制造麻烦。共和政府的首脑是雄辩而风度翩翩的克伦斯基。他在国内受到那些主张“社会革命”的更激进的革命势力的攻击,在外则遭到协约国各政府的排斥。协约国既不允许他在国内分配农民渴望的土地,境外又不许停战。英法的报纸催促精疲力竭的俄军发起新的进攻,然而当德国分陆海两路猛攻里加时,胆怯的英国海军却未能远征波罗的海,错失援助俄军的良机。年轻的共和国只好孤军作战。尽管拥有海军优势,尽管英国海军上将费希尔勋爵频频**。英国及其协约国除了发动了几轮潜艇袭击外,任由德军在整个大战期间完全控制波罗的海。

  但是俄罗斯民众决心不惜一切代价结束战争。当时彼得堡已成立一种代表工人和普通士兵的团体——苏维埃。这个团体主张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社会主义者的国际会议。那时的柏林正发生食物恐慌,厌战情绪在奥地利和德国也进一步高涨。日后各种事实证明,这种国际会议的召开无疑会在公元1917年促成依据**原则而实现的理性的和平,并促成德国革命。克伦斯基邀请西方盟国支持这次会议,但遭到拒绝,各国都害怕世界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主义革命爆发。只有英国的工党政府以微弱多数通过决议支持这一要求,但于事无补。这个不幸的“温和的”俄罗斯共和国,虽然得不到盟国任何道义上或物质上的支持,仍然坚持进攻,并于这一年7月发动最后的攻势,开始取得了几场胜利,但终于失败。于是另一场针对俄罗斯人的大屠杀开始了。

  俄罗斯人的忍耐已经到达极限。军中时有兵变发生,北方北部前线尤其如此。公元1917年11月7日,克伦斯基政府垮台,大权落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社会党苏维埃手中。新**不顾西方列强强烈反对,坚决要求停战。公元1918年3月2日,俄国和德国在布雷斯特—里托夫斯克签订了单独和约。

  事实很快证明,布尔什维克党人和口头上的立宪主义者,即克伦斯基革命党人有本质的不同。他们是狂热的马克思主义者,相信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夺权,仅仅是世界性社会革命的开端。他们要用对真理的坚定信仰在全然没有经验的条件下改变经济和社会制度。西欧各国与美国政府对新**的错误认识使之无力引导或帮助这个史无前例的试验,而报纸则跟随统治阶级,不惜以任何名义和代价恣意诋毁新**。一时间,全世界的报纸上充斥着可憎的虚假宣传。布尔什维克领袖被描绘成奇异的怪物,杀人成性,荒淫无度。相比之下,拉斯普丁时代的沙皇朝廷倒显得清白无瑕了。干涉军相继开往这个疲惫而虚弱的国度,叛徒和侵略者受到鼓励,武器和金银源源不断运来。公元1919年,已受战火**五个年头的国家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四处苦战:在阿尔汉格尔与英国干涉军作战,在东西伯利亚与入侵的日军激战,在南方抗击法国和希腊支持的罗马尼亚军队,在西伯利亚打败沙俄海军将领高尔察克,在克里米亚粉碎由法**舰支援的沙俄将军邓尼金,同年7月一支由尤登尼奇将军率领的爱沙尼亚军队几乎攻入彼得堡。公元1920年,波兰人向俄罗斯发动新的进攻,还有一个反动的军官弗兰格尔,继续邓尼金的工作,侵略和践踏自己的祖国。公元1921年,又有喀朗斯塔得的水兵叛乱。俄罗斯政府在列宁的领导下,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其坚韧无畏的精神,可歌可泣。俄罗斯民众在极端困难的情势下,依然毫不动摇地支持新**。到公元1921年年底,英国和意大利终于对这个**主义**做了某种形式的承认。

  如果说布尔什维克政府成功地抵御了外来干涉,肃清了内乱,那么其试图以**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俄国建立一个全新社会制度的努力并不成功。俄国的农民满足于获得小块土地,这与列宁的**主义思想和主张相去甚远。战乱使农民分得了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但他们进行农业生产只不过为了换取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而实质上战乱使货币变得一文不值。而且由于战争的破坏,铁路系统陷入瘫痪,农业生产日益萎缩,农民种植的粮食渐渐只能维持自己的生计了。依据**主义思想对工业进行改造的努力也因急于求成和计划不周而失败。公元1920年的俄国所展示的是一个现代文明中史无前例的衰败景象。铁路锈蚀报废,城镇破败。而此时的苏维埃俄国还在家门口与敌人激战。公元1921年东南部刚刚被战争**过的省份又遭遇旱灾,酿成一场大饥荒,几百万人被迫忍饥挨饿。

  面临绝境,俄国是否能够重新复兴?这实在是个未知数,因而我们对此不再详述。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