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作
作者:叶圣陶,夏丐尊 |
字数:4580
怎样写作[1]
诸位同学:
这一次的题目是《怎样写作》。关于这一个题目,现在有着好些的书籍,或称什么文作法,或称作文法大要,都讲得很详细。一个人当拿起笔来预备写作的时候,如果要随时翻查这些书籍,一一按照着书籍里所说的做去,那就像主妇一手拿着烹饪讲义一手做菜一样,未免是个笑话了。这些书籍大半从现成文章里归纳出一些法则来,告诉人家怎样怎样写作是合乎法则的,当然也附带说明怎样怎样写作是不合乎法则的,我们有了这些知识,去看一般文章就有了一支量尺,不但知道某一篇文章好,还说得出某一篇文章好在什么地方,不但知道某一篇文章不好,还说得出某一篇文章不好在什么地方。自然,这些知识也能影响到我们的写作习惯,可是这种影响只在有意无意之间。在某一点上,本来常常不合乎法则的,因为有了作文法的知识,就会觉悟自己的不合法则。于是特地留心,要把它改变过来。这特地留心未必马上就有成效,或许在三次里头,两次是改变过来了,一次却依然犯了老毛病。必须从特地留心而成为不待经意的习惯,这才可每一次都合乎法则。所以作文法一类书籍,对于我们的直接的帮助还在增强我们看文章的眼力,而增强我们写文章的腕力只是对于我们的间接的帮助。我并不是劝诸位不要看这些书籍,只是说看了这些书籍未必能把文章写好,如果临到作文而去翻查这些书籍,那更是毫无实益的傻事。
诸位现在都写语体文。语体文的最高的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写在纸上的一句句的文章,念起来就是口头的一句句的语言,教人家念了听了,不但完全明白文章的意思,还能够领会到那种声调和神气,仿佛当面听那作文的人亲口说话一般。要达到这一个境界,不能专在文字方面做功夫,最要紧的还在锻炼我们的语言习惯。因为语言好比物体的本身,文章好比给物体留下一个影像来的照片,物体本身完整而有式样,拍成的照片当然完整而有式样,语言周妥而没有毛病,按照语言写下来的文章当然也周妥而没有毛病了。所以锻炼语言习惯是寻到根源去的办法。不过有一句应当声明,语言习惯是本来要锻炼的。一个人生活在大群中间,随时随地都有开口说话的必要,如果语言习惯上有种种的缺点,也就是生活技能上有了缺点,那是非常吃亏的。把语言习惯锻炼得良好,至少就有了一种极关重要的生活技能。同时对于作文,这又是一种最可靠的根源。我们怎能不努力锻炼呢?
现在小学校里有说话的科目,又有演讲会、辩论会等的组织,中学校里,演讲会和辩论会也常常举行。这些都是锻炼语言习惯的。在参加这种集会的时候,我们静听开口说话的人的语言,往往有以下的几种情形。说了半句话,缩住了,另外换一句来说,和刚才的半句话并没有关系,这是一种。“然而”“然而”一连串,“那么”“那么”一大堆,照理用一个就够了,只因要延长时间,等待下面的话,才说了许多,这是一种。应当“然而”的地方不“然而”,应当“那么”的地方不“那么”,只因这地方似乎须要一个词儿,可是无可奈何,就随便拉一个词儿来凑数,这是一种。有一些话听去很不顺耳,仔细辨辨,原来里头有几个词儿用得不很妥当,不然就是多用了几个或者少用了几个词儿,这又是一种。这样说话的人,他平时的语言习惯一定不很良好,而且极不留心去锻炼,所以在演讲会、辩论会里就把弱点表露了出来。若教他写文章,他自然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写,那就他的文章一定比他的口头语言还要难使人家明白。因为他开口说话的时候,有他的面部的表情和身体的姿势作为帮助,靠着这些帮助,语言虽然差一点,还可以使人家大体明白。等到写成文章,面部的表情和身体的姿势是写不进去的了,让人家看见的,只是支离破碎前不搭后的一些文句,岂不教人家糊涂起来?我为着职务上的关系,很有机会读到许多中等学生的文章,其中有非常出色的,也有很不像样,就是所谓不通的。“不通”两个字太笼统了,说得具体一点,这两个字所包含的意义,除了材料不健全、不妥当以外,就是前面所说的几种毛病,就是语言习惯上的缺点。这是同学在平时如果留心锻炼语言习惯,写起文章来就可以减少一部分的不通。再加上经验方面的洗练,使写作材料健全而妥当,那就完全通了。所谓“通”原来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境界。
锻炼语言习惯应该怎样着手呢?这并不困难,可是要有恒心,要随时随地当一件事做,正像矫正坐立的姿势一样,要随时随地坐得正,立得正,才可以养成坐得正立得正的习惯。我们要限定自己,无论何时不说一句不完整的话,说一句话,一定要表达出一个意思,使人家听了都能够明白。我们要限定自己,无论何时不把一个不很了解的词儿硬作用在语言里,也不把一个不很适当的词儿勉强凑在语言里,说一句话,一定要每一个词儿都很称职,像熟练的军官指挥他手下的兵士一样。我们更要限定自己,无论何时不乱用一个连词,不多用或者少用一个助词,说一句话,一定要在应当“然而”的地方才“然而”,应当“那么”的地方才“那么”,需要“吗”的地方不缺少“吗”,不需要“了”的地方不无谓地“了”。这样锻炼好像很浅近、很可笑,但实在是基本的。家长对于小孩子,小学教师对于小学生本来应该从旁督促,教他们做这样的锻炼。不幸家长和小学教师并没有留意到这一层,或者留意到而并没有收到相当的成效,我们为完成极关重要的生活技能起见,就只得自己来留意。留意了相当期间之后,要测验成效怎样,从极简短的单据像“我正在看书”“他吃过饭了”这些语言上是看不出来的。我们不妨试说五分钟连续的话,看这一番话里能够不能每句依照着我们自己限定的条件。如果能够了,那就我们的锻炼就已经收了成效。到这地步,作起文来就不觉得费事了,口头该怎样说的笔下就该怎样写,把无形的语言写下来成为有形的文章,只要是会写字的人,谁又不会做呢?而文字上的不通也就不会发生了,因为所依据的原是全没毛病的语言。
听人家的语言,读人家的文章,对于锻炼语言习惯也有帮助。听人家的语言的时候,如果不特地留意,那么了解了人家的意思就算数,对于锻炼我们的语言就不会有直接的帮助了。必须特地注意,人家怎样选用词儿,人家怎样表达出一个意思,人家怎样把一篇长长的语言顺次地说下去。这样之后,那检察所得的都是我们有用的资料,人家的长处我们可以模仿,人家的短处我们可以避免。再说读人家的文章。现在的文章,哪怕是有名的文章家写的,都还不纯粹是口头的语言。写语体文只是十几年来的事,大家的技术还没有练到怎样纯熟的地步,同时语体文的语汇也没有经过公同的选定。大家为省事起见,往往凑进一些文言的调子和语汇去,成为一种不尴不尬的文体。但是我们刚才曾经说过,语体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所以这种不尴不尬的文体只能认为过渡时期的当然产物,不能认为十分完善的标准范本。这一点认清楚了,才可以不受现在文章的坏影响,而用批判的眼光读去。但有长处,当然模仿,其不很纯粹的短处,就努力避免。如果全国中学生都向这方面用功夫,不但自己的语言习惯可以锻炼得非常良好,还可以把语体文的文体加速地推进到极端纯粹的境界里去呢。
从前人学做文章都注重在诵读,往往说,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自然而然就能够下笔成文了。这个话好像含有神秘性,说穿了道理也很平常,原来这就是锻炼语言习惯的意思。文言不同于口头语言,非但所用的词儿不同,一部分的语句组织也大有不同。要学不同于口头语言的文言,除了学习这种特殊的语言习惯以外,没有别的方法。而诵读就是学习这种特殊的语言习惯的一种锻炼。所以,丢开了旁的方面不讲,单讲从前人从诵读学做文章的方法,那是不错的。诸位现在要作文言,我们也应该从熟读文言入手。不过我以为诸位实在没有写作文言的必要。说语体浅文言深,先习语体,后习文言,正是由浅入深,这种说法实在毫没有道理。文章的浅深该从内容和技术来决定,不在乎文体是语体还是文言。内容好,表达的技术也好,虽然语体文也是深的。内容坏,表达的技术也坏,虽然文言也是浅的。况且我们既是现代人,要表达我们的思想情感,在口头当然用现代的语言,在笔下当然用按照口头语言写下来的语体。能写语体,我们已经有了最便利的工具,为什么还要去学习一种不切实用的文言?若说在升学考试或者其他考试的时候,所出国文题目之下往往有加上一个括弧,括弧里面写着“限用文言”四个字的,所以不得不事前预备。这实在由于主持考试的人太不明白,我们希望他们渐渐通达起来,在最近的将来再不要做这种故意同人家为难而毫没有实际意义的事。而在这种事实还没有绝迹以前,诸位为升学计,为通过其他考试计,就只得分出一部分工夫来,勉力去学写作文言。
以上说了许多的话,无非说明要写通顺的文章,最要紧的是锻炼我们的语言习惯。因为我们认定文章就是语言的记录,二者本是同一的东西。可是还得进一步,我们写文章,又不能不知道文章和语言两样的地方。前面已经说过,开口说话的时候,有面部的表情和身体的姿势作为帮助,但是文章没有这两种的帮助,这就是两样的地方。知道这一层,我们写起文章来就得特别留意,怎样适当地写,才可以不靠这种帮助而同样可以使人家明白。两样的地方又岂止这一层呢?以下我们再来说一些。譬如两个人闲谈,往往从南天谈到北地,结尾和开头竟可以毫不相关。就是正当讨论一个问题,商量一件事情,在中间也有时加入一段插话,像藤蔓一样爬开去。爬到完全离开了本题,直到一个人省悟了,说:“我们还是谈正经话吧”,这才一刀截断,重又回到本题上去。做文章就不能这样。文章大部分是预备给人家看的,小部分是留给自己将来查考的,每一篇都有一个中心,没有中心就没有写作的必要。所以写作的时候,只该把有关中心的话写进去,而且要配列得非常周妥,使中心完全显露出来。至于那些漫无限制的随意话,像藤蔓一样爬开去的枝节话,都该剔除得干干净净,不让他浪费我们的笔墨。又如用语言讲述一件事情,往往噜噜苏苏,细大不捐。如果传述一场对话,更要一是一二是二地照样述说,甲说什么,乙说什么,甲又说什么,乙又说什么。文章就不能这样。文章为求写作和阅读双方的省事,最要讲究经济。把紧要的话都漏掉,一篇文章没有显露出什么中心来,这算不得经济。必须把紧要的话都写了进去,此外再没有一句噜苏的话,正像善于用钱的人一样,不该省钱的地方决不妄省,不该费钱的地方决不枉费一个钱,这才够得上称为经济。在这个条件之下,叙述一件事情就得注意详略的方法。对于事情的经过不做同等分量的叙述,必须教人家详细明白的部分不惜费许多笔墨,不必教人家详细明白的部分就一笔带过。如果记载人家的对话,就得注意选择的功夫。对于人家的语言不做照单全收的记载,足以显示其人的思想、识见、性情等等的才让他入选,否则就无妨丢开,又如我们口头说话,往往用本土的方言以及本土语言的特殊调子。作文就不能这样。文章得看读者的籍贯,如果一篇文章预备给各地的人看,就该把各地通行的语汇和语调用进去,紧紧通行于本土的语汇和语调必须完全淘汰,才可以不发生隔阂的弊病。以上说的都是文章和语言两样的地方。知道了这几层,也就知道作文技术的大概。由知识渐渐成为习惯,于是作起文来,有记录语言的便利而没有死板地记录语言的缺点了。
现在来一个结束。怎样写作呢?最要紧的是锻炼我们的语言习惯。语言习惯良好,所写文章就通顺了。其次要辨明白文章和语言两样的地方。辨得明白,能知能行,所写文章就不但通顺,而且是完整而无可指摘的了。
[1]本文作者叶圣陶,初刊于《阅读与写作》,叶圣陶、夏丏尊著,开明书店一九三八年初版。——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