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韵文、散文、诗

作者:叶圣陶,夏丐尊 | 字数:5955
  第四章 韵文、散文、诗

  (一)韵文和散文

  普通文章的写作都依据着语言的自然腔调。现在我们写语体文,纸面的文字几乎同口头的语言完全一致,固然不用说了。即使我们写文言,大体也还是依据着语言的自然腔调,不过词汇的选用和造句的小节目不同而已。这样写下来的文章统称为散文。和散文相对的称为韵文。孩子爱唱的儿歌,各地民间流行的歌谣,就是口头的韵文。

  韵文大都每句句末叶韵或间句叶韵,每句字数又有限制,吟诵起来容易上口,听受起来也容易记熟。一篇散文,读过几遍未必背诵得出,但是一首诗歌,念了几遍就挂在口头了。这是通常的经验。所以韵文的传布力、感染力比较散文来得大。各民族的初期,往往文字还不曾制定,口头的诗歌却已经发生了。就因为诗歌有着上面所说的实际效用的缘故。

  什么叫作叶韵呢?这先得明白什么叫作同韵字。现在小学校里出来的人都学过注音符号,知道每一个字音由“声母”和“韵母”拼合而成,那只要一句话就明白了:凡是韵母相同的就叫作同韵字。例如楼(lóu)、州(zhōu)、流(liú)的韵母是“ou”和“iu”,这三个就是同韵字,山(shān)、闲(xián)、间(jiàn)的韵母是“ɑn”和韵母“iɑn”,这三个也是同韵字。把同韵字放在相当各句的末了,这就叫作叶韵。

  现在来看看以前读过的韵文。

  像第一册文选[1]二十五《梧桐》里的一首诗叫作古体诗,形式上除叶韵和每句字数均齐以外,不再有什么限制。这是五个字一句的(并不一定是文法上所谓“完成一个意义”的句),叫作五言古体诗。古体诗不尽是五言,又有三言、四言、七言、九言的,也有一首里头错杂着字数不同的句子的(但仍不出上面所举字数的范围)。

  像第二册文选三十李白的四首[2]叫作七言绝句,那就多一种限制了:必须顾到每个字的平仄。现在用○标记平声字,●标记仄声字(包括上声字、去声字、入声字),把《望天门山》这一首写在下面: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此外还有个格式是:

  ●●○○●●○(韵)○○●●●○○(韵)

  ○○●●○○●●●○○●●○(韵)

  作七言绝句就得依照这两个格式。不过每句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有时是可以通融的,平声字、仄声字都不妨用;又,第一句的末一个字也可以不叶韵而用仄声字。至于“故人西辞黄鹤楼”是“●○○○○●○”,“问余何意栖碧山”是“●○○●○●○”,那就是拗句了。绝句也有五言的,四句二十个字,同样得顾到平仄。绝句和限定八句,也得顾到平仄的五律、七律统称为近体诗。这个名称起于唐朝,因为“绝”“律”两体是当时的新体。前面说起的古体诗,就是对于近体诗而言的。

  像第二册文选三十六李煜的四首词[3]也是韵文。词也起于唐朝,原来是有曲谱可以歌唱的歌曲。譬如《虞美人》就是当初有人写了歌辞、填了曲谱预备歌唱的新歌。第二个人另写歌辞,曲谱却还用着旧的,也就叫作《虞美人》。所以“虞美人”“浪淘沙”“清平乐”“相见欢”都不是题目而是曲谱的名称。如第二册文选二十六的《赤壁怀古》才是题目,它的曲谱是《念奴娇》。到后来曲谱渐渐失传了,词没有人会唱了,就只能依据着旧词的字数、平仄以及叶韵处所写词。因为词本是可以歌唱的东西,讲究的人写起词来不但顾到平仄,还要顾到四声(平、上、去、入)。对于每句的每一个字,从前人用什么声的字也就用什么声的字,所以词的限制比较近体诗更严。

  像第一册文选十八《三弦》和文选十九《一个小农家的暮》是起不到二十年的体裁,叫作新体诗,也叶着韵,所以也是韵文。字数极随便,语句大体合乎语言的自然腔调,这是和以前诗、词不同的地方。但新体诗也不完全如此。又如第二册选的《画家》并不叶韵,虽也是诗歌,却不是韵文了。

  诗歌以外,也有用韵的文章,散文里包含一部分韵文的也不少。

  (二)诗的本质

  从前的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是韵文,与音乐有着关系,而广义说起来也就是诗和词也是韵文。除叶韵而外,又有字数、平仄等限制。这样看来,似乎凡有这些限制的统是诗了。其实并不然。试看“四角号码”的《笔画歌》:

  一横二垂三点捺,点下带横变零头。

  叉四插五方块六,七角八八小是九。

  字数均齐,第二、第四句叶韵;但一望而知它算不得诗,只是一种传习用的歌诀而已。再试看第二册文选二十九《画家》,既不叶韵,字数又极随便,可以说完全没有限制,但一般人承认它是诗。所以,诗的成立不专在叶韵、字数、平仄等形式方面,还靠着它的本质。

  我们常常听见人家在看了一篇散文之后说:“这篇文章很有点诗意。”有时,一个人说了几句话,大家说:“这几句话含有诗趣。”批评绘画的人往往说:“画中有诗。”这所谓“诗意”“诗趣”以及画中所表出的“诗境”都指诗的本质而言。可见诗的本质不但凝结而成诗,也可以含蓄在别的东西里头,正像糖和盐不但凝结而成粒粒的结晶体,也可以融化在液体里头一样。

  现在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诗的本质。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4]

  这个话活画出无知的孩子死了母亲的惨痛情状,孩子只是跟随大家哭泣罢了,并不知道就在这一刻遇到了最大的不幸,睡在那里的母亲是永远不醒的了,他们自己将永远是无母之儿了。这里头含蓄着很深的悲哀情绪,耐得人一回又一回地去想。如果让这个话**起来把它放在诗的形式里,就是一首很好的诗,因为这个话含有诗的本质的缘故。又如:

  我心中怪难过,暗想先生在此住了四十年了,他的园子就在学堂门外,这些台子凳子都是四十年的旧物。他手里种的胡桃树也长大了,窗子上的朱藤也爬上屋顶了。如今他这一把年纪,明天就要离去此地了!我仿佛听见楼上有人走动,想是先生的老妹子在那边收拾箱笼。我心中真替他难受。[5]

  这几句话也含有诗的本质。先生的园子、台子、凳子、胡桃树和朱藤都将留下,而先生自己却不得不离开几十年来熟习的环境,于明天离开这里;楼上先生的老妹子匆忙收拾箱笼,她一壁检点衣物,一壁看顾室内,大概会簌簌地掉下眼泪来吧。这里头含蓄着很深的悒郁情绪,使人家这样想了更可以那样想。又如: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6]

  这传出一种闲适的情操,同时使人觉得大有诗趣。又如: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7]

  这表出一种窎远的想象,同时使人感到所谓诗意。

  从前面所举的几个例子看来,可以知道含有情绪、情操、想象的语言、文字就含有诗的本质。那么,什么是诗的本质也就可以推想而知了。现在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

  苏打水是用焙用碱做的,把一种酸液加到碱上,使它发放所需的气体。后来用石灰代碱,因为石灰价贱,而结果是一样的。[8]

  这里头没有情绪、情操,也没有想象,当然谈不到什么诗趣、诗意;所以不能算是诗。

  必须是一个含有诗的本质的意思,用精粹的语言表达出来,那才是“诗”。

  抒情诗

  我们当遇见了美好的、伟大的景物,不禁要放声高呼:“啊!了不得!了不得!”或者当碰到了哀伤的、惨痛的事故,不禁要出声绝叫:“啊!受不住了!受不住了!”这当儿,我们和当前的景物或是事故已经融合在一起,不再用冷静的头脑去对付它们,却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它们中间;因而眼中所见、心中所想都含着情感的成分。

  在一些时候,因为情感太旺盛了,太深至了,仅仅叫喊几声。不足以尽量发泄;而情感不得尽量发泄,却是一种不快,甚而是一种难受的痛苦。于是我们编成几句和谐的语言,把当时的情感纳在里头,朗吟着或者低唱着。在吟唱的当儿,怀着欢快的情感的更觉得畅适无比,而怀着哀痛的情感的也觉得把哀痛吐了出来:二者都得到尽量发泄的**。即使并不由自己来编,在情感激动的时候,也往往要吟唱一些现成的诗歌。游山玩景的人不知不觉地吟着古人的咏景佳句,送殡的行列凄凄切切地唱着《蒿里》《薤露》的歌曲,都为着发泄情感的缘故。

  抒情诗就是从这样的心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无论对自然景物,或是对人情世态,有动于衷,发为歌咏,都是抒情诗。这里所谓情,自然个个不同,有强烈的,有淡远的,有奔放的,有含蓄的;但总之贯彻着全诗,作为全诗的灵魂。我们原可以说,情是诗的本质,没有情也就无所谓诗,所以凡是诗都是抒情的。现在从诗的范围中划出一部分来,把那些纯粹流荡着一股情感的诗特称为抒情诗,不过表示那一类诗比较一般的诗尤其是抒情的而已。

  抒情诗纯粹流荡着一股情感,这情感必须用具体的语言和适合的节奏才表现得出。假如语言是笼统的、模糊的,节奏是和情感不相应的,那就达不到抒情的目的。譬如,逢到欢喜的时候,只是说“快活极了”,逢到悲伤的时候,只是说“痛苦极了”,这样,虽然重复说上十遍二十遍,还是没有抒出什么情来。必得把当时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化为具体的语言,然后可以见得感动在什么地方,以及感动到何等程度。又必得使语言的节奏适合当时的情感,然后歌咏起来可以收到宣泄情感的效果。总括一句,就是:抒情诗应该是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综合体。

  如果取一首抒情诗来作为例子,把它解说一番,对于上面所说的话就更见明白。我们读过李白的一首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首诗抒写山居闲逸之情。假如只是说“闲逸极了”,那就等于没有说。现在作者在第一句里说到“山”,而且是“碧山”,这就非常具体;仿佛作画一样,已经布置好了一片鲜明的背景。更用一个“栖”字,见得对于山居乐而不厌。鸟儿栖息在林中,不是很安适很快乐的吗?第二句用“笑而不答”来描摹“心”的“闲”,又是个具体的印象。从这个具体的印象,显示出丰富的意义:别有会心,不可言状,是一层;说了出来,人也不解,是一层;闲适之极,无暇作答,又是一层。第三句从整个背景中选出更鲜明的“桃花流水”来说。桃花随着流水窅然而去,即此一景,便觉意味无穷。所以第四句推广开去说,总之山中别有天地,不同人间。山景如此,心境如此,其闲逸之情可想而知了。再说这首诗用“山”“闲”“间”三字做韵脚,声音舒缓。而第一句的“栖”字,第二句的“自”字,第四句的“非”字,以及第三句的“窅然”二字,念起来都使人起幽静深远的感觉。把这些字配合在诗里,正和闲逸之情适合。若问李白这一首诗为什么会这样好,回答是:因为它是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综合体。

  叙事诗

  叙述一件事情,不用普通的散文,而用诗来写出的,叫作叙事诗。所谓叙事诗,是对于抒情诗而言的,抒情诗所写的是作者对事物的主观的情怀,叙事诗所写的是事物本身的变迁和进展。

  抒情诗所用的题材可大可小,大至国家兴亡,小至一草一石都可以。因为所写的并非事物本身,乃是作者对于事物的情怀,所以题材可以不拘。至于叙事诗,是叙述事物本身的变迁和进展的,题材常取稀有的不寻常的故事。历史上可歌可泣的事件,往往被取为叙事诗的好题材。抒情诗可以用短小的构造来写出,叙事诗非用较大的篇幅不可。

  叙事诗在叙述一点上和叙述文性质相同,叙述文里的技巧,如材料的剪裁、取舍,场面的布置等等法则,照样可应用于叙事诗。但从另一方面看,叙事诗究竟是诗,不是散文,不但须在字句上、韵律上具有诗的形式,并且还要具有诗的质素。若叙述一件事情,只是字句韵律像诗,而缺乏诗的质素,那么只是诗体的叙述文而已,不能算是真正的叙事诗。

  诗的质素是什么?我们在前面曾略有说及[9]。诗是用想象、含蓄、印象等等的方法,叫人去感受的。叙述一件事情,可以用散文,也可以用诗,散文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事件的经过,使读者“知得”。诗的目的,却在叫读者“感得”。叙述文和叙事诗的特色,可用下面的例子来分别:

  时移事去,乐尽悲来。每至春之日,冬之夜,池莲夏开,宫槐秋落,梨园弟子,玉琯发音,闻《霓裳羽衣》一声,则天颜不怡,左右欷歔。三载一意,其念不衰。求之梦魂,杳不能得。

  ——陈鸿《长恨传》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白居易《长恨歌》

  上面两段文字,都是叙述唐玄宗回宫后的独居寡欢的,《长恨传》是叙述文,《长恨歌》是叙事诗。一经比较,就可看出特色来。叙事诗叙述事物,始终不能脱去诗的情感的要素,从这点说起来,叙事诗和抒情诗,并没截然的分界,只是所取的题材不同罢了。

  律诗

  我们已读过许多诗,除新诗以外,有七言绝句,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关于诗的平仄的格式,也曾在前面讲过一种七言绝句的[10]。这里我们要讲到律诗。

  律诗是用八句构成的,有七言、五言两种。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完全是七言绝句的重复,前回所讲的七言绝句的平仄排列共有两个格式,任何一种反复重叠起来,就成七言律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也由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重复而成。五言绝句的平仄,也有两种排列方式,如下:

  ○○●●○●●○○●

  或○○○●●或●●●○○

  ●●●○○○○●●○

  ●●○○●○○○●●

  ○○●●○●●●○○

  (五绝平起)(五绝仄起)

  五言绝句用四句构成,上面两式中,任何一种重复起来,就成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但第五句概不用韵。(七律亦同。)

  律诗和绝句同是近体诗,律诗的限制比绝句更严,除平仄字数的限制外,还有其他的限制须遵守。绝句可押仄声韵,而律诗通常只许押平声韵。不论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八句之中第三第四两句和第五第六两句须讲对仗,叫它各自成为对偶。还有,在一首律诗之中,已经在某句里用过的字,他句不准再用。这些格律如果违犯,就认为不合格。

  律诗之中,除由八句构成的五律七律以外,还有累积至数十韵(两句叫一韵)的,叫作排律,也称长律。

  旧诗之中近体诗比古诗限制严,最受束缚的要算律诗了。我们现在的新诗,就是从这种束缚解放出来的东西。

  [1]这里的“第一册”及下文提到的“第二册”指《国文百八课》一书。本书初版共分四册,每册均以“课”为单元,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编者注

  [2]这四首七言绝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中答俗人》《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编者注

  [3]这四首词是《虞美人》《浪淘沙》《清平乐》《相见欢》。——编者注

  [4]引文选自《先妣事略》(〔明〕归有光著)。——编者注

  [5]引文选自《最后一课》([法]都德著,胡适译)。——编者注

  [6]引文选自《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清〕沈复著)。——编者注

  [7]引文选自《秋夜》(鲁迅著)。——编者注

  [8]引文选自《注释国文副读本》中册(孙怒潮编)。——编者注

  [9]参见《诗的本质》一文。——编者注

  [10]参见《韵文和散文》一文。——编者注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