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说和少说

作者:叶圣陶,夏丐尊 | 字数:3807
  多说和少说[1]

  说一个意思,说得啰唆些好呢,还是说得简洁些好?为听的人方便(说换成写,为看的人方便),当然说得简洁些好,只要传达了那个意思,不至于叫人家误会。而且简洁的话必然干净利落,这不单是说话方面的好处,也是思路方面的好处。如果不能够简洁,那就是多说,说了不必说的。夸张些把花钱来打比,那就是浪费。

  先举些多说的例子,把我的意思说一说。抱歉的是手头虽然有不少的例子,可没有工夫分类研究,提出典型来。

  (一)并不是说,东北区的财政已经是一帆风顺,……困难依然是很大的,还需要继续进行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五月九日第二版《生产建设性的东北财政》

  (二)工会、劳动局、工商局等联合组成的领导机构,事先向劳资双方进行解释政策并发动双方充分酝酿,并领导制定集体合同。——五月八日第一版《华北若干中小城市行业,广泛签订劳资集体合同》

  (三)这样黑暗腐朽的封建主义的婚姻制度如不彻底废除,……则男女平等的口号和**自由的社会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广大妇女群众的劳动积极性的发扬是不可能实现的。——四月十六日第一版社论《实行新**主义的婚姻制度》

  (四)近因我们营业不振,对电话费无力负担,决定将电话机拆除,……——四月七日第六版《电话拆机如何收费》

  (五)电车公司一切开支,依赖票款收入来维持,所以不能允许无票乘车的情况,以免影响收入,使人民财富遭到损失,……——四月十六日第六版《荣誉军人乘电车也要买足票》

  (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投机家敢于冒险,与人民为敌,他就只有等着破产的命运。——六月十一日第一版社论《为物价完全稳定而努力》

  (七)该县供销社……曾协同专区供销总社打通与东北的销路。——五月十日第一版《滦南县供销社广泛订立纺织合同,支持灾民春耕播种》

  (八)申新纺织事业经营三十多年。……由于过去机构庞大,人事复杂,组织散漫,都成为今天困难的包袱。——五月十二日第一版《沪申新系七纱厂合组新机构》

  (九)所以需要宣传物价必须稳定的观点,还因为当人民政府正在设法减轻人民的负担,向工业家和农民实行订货和收购产品,并救济失业者和灾民的时候,有些投机家又在恶意地散布物价将从新高涨的幻想。但是这些幻想是要落空的,因为人民政府的这一切措施,仍然是以保持物价稳定为界限的。——六月十一日第一版社论《为物价完全稳定而努力》

  (一)(二)两例可以一起说。我以为两个“进行”是多说的。在例(一)说“还需要不懈的努力”(连“继续”也可以省),在例(二)说“向劳资双方解释政策”,就够明白了。说“不懈的努力”已经包含“继续进行”在里头。“解释政策”是做一种行动,既然在做,也就是“进行”了,不必重复说了。把“解放政策”认为一件工作(就是把它看成名词),上头再加上个动词“进行”,这样的说法未免弯曲、累赘。

  在例(三),我要说的是“劳动积极性的发扬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的说法弯曲些,累赘些,不如说成“劳动积极性是不可能发扬的”来得简洁。“劳动积极性不可能发扬”就是“劳动积极性的发扬不可能实现”,既然“不可能发扬”,“发扬不可能实现”已经包含在里头了。

  例(四)的“对电话费无力负担”也是弯曲的累赘的说法,说“无力负担电话费”多简洁。

  (五)(六)两例可以一起说。说“不能允许无票乘车”,“他就只有等着破产”,够明白了,而且切实。加上个“的情况”“的命运”,反而把切实性减轻了,因为“情况”跟“命运”都是抽象性的。

  例(七)多说了个“与”。如果重说一遍,多想一想,绝不会说这个“与”。

  在例(八)里,“机构庞大”“人事复杂”“组织散漫”是申新原有的情况。是情况,才会“成为今天的包袱”(“包袱”是比喻说法,不用比喻,就是“受累的负担”)。照原文,“由于过去……组织散漫”是个表明原因的说法。原因表明了,什么东西“都成为今天的包袱”呢?可没有着落。推究到这儿,就知道原来是多说了个“由于”。去掉“由于”,就切合作者要说的意思了。还有“包袱”这个比喻说法,现在大家都了解它的含义,无须形容。给形容上个“困难”倒有些别扭了,因为单说“困难”并不等于“难以负担”。这个“困难”大可以不要。

  例(九)里我要说的是“但是这些幻想是要落空的”。幻想还有能够实现的吗?说投机家的幻想要落空,底下又给说明原因,原因在人民政府的措施“仍然以保持物价稳定为界限”。好像如果没有这个原因,投机家的幻想也许能够实现似的。其实“要落空”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幻想”本身里头,不必多说了。(末了“界限”也有问题,因为不属于“多说”的范围,不谈了。)

  多说的反面是少说。少说当然不能把意思说清楚。夸张些把花钱来打比,那就是吝啬——当用不用。现在也随便举些例子来谈谈:

  (十)棉花、百货等商品价格,则逐渐达到产、销区间应有的合理差额。——六月十一日第一版《物价由落转趋平稳,武汉市场情况好转》

  (十一)根据武汉市工商局的统计:四月份全市工商业申请停、歇业与申请开业两者约为七与一之比。——同上

  (十二)在提问题中,有些单位也曾表现了认为税收是件麻烦事等错误思想。但这些问题经充分酝酿、组织学习、讨论终于得到解决。——四月八日第二版《张市公营企业完成纳税》

  (十三)我保证把妇女组织起来,并发动妇女动员男子参加挖河。——五月十日第一版《宁河妇女下地生产,解决了春耕与河工的矛盾》

  (十四)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许多机关学校采取了自上而下的领导重视和自下而上的学习自觉相结合的方法。——五月十日第三版《平原六千干部补习文化》

  (十五)由于支部注意了健全党内组织生活,加强支部教育,并得到县区领导的直接帮助,因之能够团结全村农民,结合改良技术巩固互助组织,为广大劳动群众指出了劳动互助,生产致富的道路。——四月二十二日第三版《改良技术,巩固互助,山西榆社大寨村支部领导生产经验》

  (十六)因此,在残余土匪可能进行破坏扰乱地区,一切人民武装均应……严密注意隐蔽敌人的一切破坏活动。——六月二日第一版社论《全力领导夏收夏播》

  (十)(十一)两例同样地少说了一点儿。就是“产、销区”“停、歇业”都没有说够。这不能拿“产销合作社”“进出口生意”来比拟。“产销合作社”是一个合作社,干生产又干销售,“进出口生意”是一行生意,做进口又做出口。“产、销区”可硬是两个区域——“产区”跟“销区”,“停、歇业”可硬是两回事情——“停业”跟“歇业”,不能够合并起来说。或者有人要说:“你没见有个尖点儿在那里吗?用上个尖点儿,就表示‘产’‘销’共同贯到‘区’,‘停’‘歇’共同贯到‘业’。”这个道理我当然明白。可是我要问:如果念给人家听,这些个尖点儿怎么念出来?还有,为什么一定要省说一个“区”一个“业”呢?例(十)的标题里的“由落”也说少了,无论念起来看起来,总要叫你一愣。

  例(十二)里的“酝酿、组织学习、讨论”也是利用尖点儿省说话。如果念出来,人家只听见一连串的双音词——“酝酿”“组织”“学习”“讨论”,搞不清作者的原意。咱们凭两个尖点儿来揣摩,才知道“酝酿”跟“组织”是两回事,“学习”跟“讨论”又是关合“酝酿”跟“组织”的两回事,二二得四,这里头实际说了四回事,就是“酝酿学习”“酝酿讨论”“组织学习”“组织讨论”。且不说听不清楚,单说看,必须揣摩一会儿才了解,也太难了。我要劝大家不要这么办(现在很有人喜欢这么办)。这不是简洁,简直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可是说话写文章是绝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

  在例(十三)里,参加挖河的是妇女跟男子呢,还是只有男子?“发动”跟“动员”意思差不多,骤然一看,这句话很可以理解成号召妇女跟男子一同去参加挖河。幸而有个标题在,咱们看了标题(当然还有上文),知道妇女“下地生产”去了,挖河的只有男子。因此断定这句话实在是“‘发动妇女’去‘动员男子参加挖河’”。说起来有个“去”,这个“去”表明了关系。如果写下来也保留这个“去”,就不至于叫人疑惑了。

  在例(十四)里,我要说的是“领导重视”跟“学习自觉”。“领导”就是领导干部、领导人物,现在很通行的了。“重视”什么?重视下级干部跟学生的学习。所以加上个“自上而下”,一点没有错。底下的话是跟这个对称的。用对称的看法看,上头的“领导”既然指领导干部、领导人物,底下的“学习”也该指参加学习的下级干部跟学生。可是这样的指称方法现在并没有通行,恐怕将来也不会通行。所以“学习自觉”是少说了话,为了硬要跟上头对称,没有把意思说清楚。至于“自下而上”又是多说的例子。下级干部跟学生自觉的乐意学习,怎么说“自下而上”呢?这是难以想通的。

  例(十五)里的“结合改良技术巩固互助组织”又是一连串的双音词,跟例(十二)相同。这个话硬把表明关系的词省去了,跟例(十三)相同。改作“把改良技术和巩固互助组织结合起来”,就清楚了。再说这个例子的标题。明明是“巩固互助组织”,可是标题把“组织”省去了。“互助”跟“互助组织”不同,不能随便。为了形式的对称牺牲内容,无论说话写文章,都是不应该的。

  末了一个例子也因为少说了一个表明关系的词,“隐蔽”的作用就不明确,可以把它看成个形容词,也可以把它看成个动词。如果把它看成个动词,毛病可大了,正好把原意了解得相反。事实上自然不至于了解得相反的。可是,为说得清楚起见,为什么不按照咱们说话的习惯,说成“隐蔽‘的’敌人”,把“隐蔽”确定做形容词呢?

  [1]本文作者叶圣陶。最初发表于1950年6月21日《人民日报》副刊《新闻工作》(双周刊)第十三期。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