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
作者:邱 勋 |
字数:1220
沂蒙山有七十二崮。有一支民歌唱道:
青龙崮,白虎崮,
通天崮,探海崮,
高的名叫摘星崮,
矮的名叫磨脐崮,
一条腿的锥子崮,
两条腿的仙人崮,
三条腿的鏊子崮,
四条腿的板凳崮,
孟良崮,抱犊崮,
威震天下是岱崮……
青石崮是其中的一个。它的名字就像它本身那样质朴无华。
陈虹同志就睡在青石崮朝阳的山坡上。
没有墓碑,高大的青石崮就是她巍峨的碑碣。碑碣上没有用斧凿刻下的碑文,那不朽的碑文刻在一代代人民的心扉上。
她从井冈山走来,一路点燃着火把,撒播着希望。她来到了沂蒙山。仿佛由于她做了太多的工作,实在累了,要坐在山坡上歇一歇,就这么停下来,永远静静地睡着了。
她喜欢这个山坡。这里有和井冈山同样坚贞不屈的石头。它有着巨大无比的力量,可以把任何不可一世的敌人压成齑粉。这里有和井冈山同样茂密的青草绿树,不管刀剁斧砍、雷劈火焚,只要春风一到,早又是那么青葱一片,一片青葱。
她并不寂寞。她陪伴儿童团员在山顶放哨,陪伴民兵队伍在山下出操。主力部队向敌人追击的军旗在她面前翻卷,斗争潘家大院的口号在她耳边回响。终于有一天,山村里鞭炮齐鸣,纸屑繁花般落满了她的全身。她喜泪横飞: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了。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县委修建烈士陵园,要求把所有烈士的坟墓迁去。柳泉峪和周围的乡亲们舍不得离开她。村支书石山根找到新任县委书记田副政委和副县长石太兴,表达了群众的要求。县委经过研究,同意把她留了下来。
陈虹自然更舍不得离开柳泉峪。这里的人民曾经向她张开火热的胸怀,用生命和鲜血掩护了她。冬梅、石头和留孩身上都有着为了掩护她而留下的伤痕,而老奶奶的坟墓和她隔峪相望。
此后,这里的几道山峪曾成为我军一个特殊的医院,在那紧靠石坝修成的一个个秘密山洞里,掩藏和治疗过数不清的伤员。而小小的柳泉峪,则变成了一个与子弟兵血肉相连的英雄村庄。她已经变成了沂蒙山的女儿,柳泉峪的女儿,永远不能和这里的土地和人民分开了。
她心里充溢着无尽的欣喜。柳泉从她身旁日夜流过,叮咚叮咚,声音永远是那么清晰热烈,坚定昂扬。她知道,这一泓涓细的流水,经过多少迂回曲折,冲过多少艰难险阻,汇进滚滚奔流的沂河;然后一泻千里,终将流进激浪滔天的万里海洋。而她在这里结识的三个沂蒙山的儿女,也已在严峻的考验中度过了不平凡的童年,跨入了更加广阔的革命征程。冬梅戴着她留下的“八路军”臂章,已经成了我军医院的一名护士;石头和留孩,也已带着她留下的祝愿,走进了人民军队雄壮的队列之中。正像柳泉里流出来的几滴小小的水珠,他们登高攀险,奔腾呼啸,流进汹涌澎湃的革命海洋之中了。
在革命的海洋里,她和他们都是一滴滴奔腾的水珠;在革命的海洋里,她的短暂而充实的生命,将得到永生。
革命那壮阔的足音,在巨大的历史回音壁上永远回响,激励着后来者英勇前进的步伐。发生在柳泉峪的这个故事,是跳荡在历史回音壁上的一个小小的音符,将在一代代人民的心头久久震荡。它是永恒的,正像这巍巍的沂蒙山,正像这长长的沂河水……
1982.11修订
2008.2再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