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

作者:勤耕 | 字数:1698
  老赵是区里有名的交通员,今年五十一岁。年轻的时候,给财主家扛了半辈子长活。有一回赶车翻了车,把腰压伤了,从那以后,财主就把他赶出了门。他住在一个破庙里养了大半年,才把伤养好。在庙里养伤的时候,跟一个卖笊篱的老头儿学会了编笊篱的手艺,以后就靠编笊篱生活。十多年来,住的是露天破庙,吃的是残羹剩饭,风里来雨里去,受尽了颠连痛苦。

  抗战开始以后,他参加了八路军,在区里当了一名交通员。他这个交通员,跟别人不同。全县几百个村子,每一个小道沟,他都走得滚熟,加上他人缘儿好,又有职业的掩护,不管往哪儿送信,从来没误过事儿。环境恶劣的时候,他就把信打到笊篱把里,就算是敌人把他逮住了,信也丢失不了。

  老赵生来是个乐观脾气,遇到天大的困难,你也看不到他有一丝愁眉苦脸的样儿。不管大人、孩子、老大娘还是大嫂子,见了面没有不跟他逗着玩儿的。他不光跟自己人逗着玩儿,有时候还跟敌人开玩笑呢。有一回,他送完信回来,半夜里打敌人炮楼子旁边经过,只听到炮楼子上传来一阵喝酒划拳的声音、稀里哗啦打麻将的声音。老赵心想:“狗日的,你们可倒自在!今天老爷爷要打搅你们一下。”想到这里,便别了一个南方口音,冲着炮楼子高声喊道:“老乡,这是个啥子村呀?”

  炮楼子上站岗的伪军,哗啦一推枪栓,大声儿问道:“你是干什么的?”

  “我们是八路军十五团,来号房子的,大队随后就到。”

  这一下把敌人吓慌了,枪子儿像泼水般地洒下来,直直地打了一宿乱枪。这时候,老赵可早钻到被窝里,睡太平觉去了。……

  这会儿,小砍刀跟着老赵,蹚过沙河,穿过一大片谷子地,来到一个村子。这个村子叫小王村,村子不大,周圈围着一片树林子。村子西头,有一个大苇子坑。他们俩刚走到村头上,忽然吱溜溜一声哨子响,从树林子里跳出一群孩子来。他们每个人拿着一根苇子枪,嘴里叼着一个用苇叶卷的哨子,一边跑,一边吱溜溜吹着。一看见老赵,便呼啦一下围上来,七嘴八舌地喊着:

  “老赵!老赵!”

  “老赵,你唱个歌儿。”

  “老赵,你来个《傻老婆拉大鼓》。”

  老赵呵呵笑着,真个往头上顶了一把笊篱,笊篱把儿朝后,扮成个傻老婆的样儿,右手拿了一把笊篱当蒲扇,一边扭着,一边唱着:

  叫声老大娘,

  听俺把话讲,

  借给俺个针线缝缝破军装,

  大娘哎!

  孩子们在后边跟着,整齐地拍着巴掌,嘴里打着锣鼓点子:“咚咚,锵咚锵!……”走进村子里来了。小砍刀乐呵呵地跟着,心说这个大叔真有意思,要是在俺郭家崖子过年玩社火真是把好手呢!

  几个老大娘,正坐在道南里土台子上纳鞋底儿,都笑得前仰后合。一个老大娘,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儿,说:“老赵,看你这个老孩子头儿,都四五大十的人了,还净跟孩子们瞎闹哄!”说着,又回头半真半假地斥责孩子们:“滚得远远的,该干么干么去!”

  老赵停下来,回头跟孩子们扮个鬼脸儿,说:“看看看,张大娘批评咱们了,快点儿玩去吧。”这些孩子们还真听话,果然吹着哨子,一溜烟地跑了。

  老赵从头顶上拿下笊篱,对张大娘说:“大娘,你不是说要个小笊篱吗?我给你编好了。这玩意儿大年三十捞饺子,一笊篱一碗,一个不能多,一个不能少。”

  大娘接过笊篱,一迭连声夸好:“老赵,你这手艺就是好,编得又小巧又结实。”她一眼看见小砍刀,便摸着他的头问:“你也是个八路呀?”

  老赵笑着说:“这是我才收的个徒弟。”

  大娘说:“好好跟着老赵干吧,你别看他这人有个瞎乱子脾气,可他这人心眼儿好,打鬼子心坚,对自个儿人心热。……在这儿待着干什么呀,快到家里去,大娘给你们烧壶水喝。”

  老赵说:“不了,俺今天有任务,改天再来打搅你。”他朝跟前凑了凑,悄声问道,“陈区长他们今天在哪里?”

  “在大王村开会哩。俺这里村长也去了。”

  “好,那俺们就到那里去找他们。”

  “等一等,”大娘转身回到家里,拿出一双大鞋,递给老赵说,“给你。大娘这眼色不济了,一双鞋做了几个月。”

  老赵感激地接过大鞋,只见那鞋疙瘩底子,实纳帮子,做得既结实又周正。老赵心里一高兴,两个鞋底叭叭敲着,唱起数来宝来:

  老大娘,真进步,

  做了军鞋给八路。

  军爱民,民拥军,

  军民团结一条心。

  大娘笑着说:“快去吧,别在这儿耍贫嘴了。”

  叫俺走,俺就走,

  回头再喝胜利酒。

  老赵唱着,跟小砍刀走出村子。走了老远,还听到后边传来咯咯的笑声。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