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漫谈:《红楼梦》的真相与假象

作者:刘心武 | 字数:11454
  红楼漫谈

  《红楼梦》的真相与假象

  看到这个题目,有人会疑惑:《红楼梦》不就是一本古典小说吗,有什么真相、假象之分?是有的。

  有人说,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还有什么真假?你家里的《红楼梦》、你所看到的《红楼梦》的封皮上,很可能是署的两个合作者的名字,一个是曹雪芹,一个是高鹗。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假象。曹雪芹和高鹗虽然都是乾隆朝人,但是这两人根本不认识,素无来往,这两个人的生命轨迹没有过交叉,因此这两个人不可能在一起合作著书。所以,你所看到的《红楼梦》实际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文本呢?它的前八十回大体上是曹雪芹的著作,八十回之后是高鹗这个人续写的,他的续写和曹雪芹无关。这是《红楼梦》的真相。但是一百二十回的本子流传非常广。所以红学界把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叫通行本。你阅读通行本的《红楼梦》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你必须知道真相,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是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八十回后,一个叫高鹗的人续写了四十回,是一个拼合的文本。

  那么,问题就来了。有人就有可能会问,曹雪芹他写的《红楼梦》怎么只有八十回呢?他没写完《红楼梦》吧?真相是这样的: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现在有一个巨大的误会,有些说法都是假象。比如,有人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只写了八十回,写了八十回就没往下写了。或者是他想往下写,可是他力不从心,他就病死了。还有种更离奇的说法,八十回以后他写了,但是后来他自己把八十回以后的内容销毁了。所有的这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都是一些假象。真相是,曹雪芹他是写完了《红楼梦》的,曹雪芹的《红楼梦》一共是一百零八回,在八十回后有二十八回,他是写了这样一个《红楼梦》。他对自己这个有头有尾的文本,是很珍视的,他自己绝对不会去销毁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八十回后的二十八回是遗失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能找到。这当然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可是,真相是曹雪芹他是写完了《红楼梦》的,他的文本是一百零八回的规模,是一个有头有尾的作品。

  那么,当然就有人要跟我讨论,你抛出这么一套说法,你有什么根据?我是有凭据的。曹雪芹有头有尾的《红楼梦》在乾隆朝是有人读到过的,读了以后还留下文字,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的。当然,曹雪芹当时是在一个非常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写的这本著作,他写得很艰苦,保存他的文稿也很艰苦。在这过程当中,他的有头有尾的文稿就不断有人去借阅,那么其中就有一部分,就是八十回以后的部分,就被借阅者遗失了,到现在我们没有找到。可是,有人当时是看到了后面的二十八回的,看到过有头有尾的《红楼梦》,而且是做了记录的,不止一个人。曹雪芹的《红楼梦》最早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小范围内流传。手抄本就是当时他用纸和墨笔写作,写完了以后,有人誊抄。可能有人借去以后说真好看,送还之前再把它誊一遍留下。那么,这样辗转就产生了很多的手抄本。

  乾隆朝有一个贵族,他叫富察明义。这个人就读过曹雪芹的《红楼梦》。他读的《红楼梦》是不是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是不是现在许多人读过的那个通行本?现在我告诉你,富察明义他读到《红楼梦》的时候,高鹗还没有续书,还不存在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他所看到的有头有尾的《红楼梦》肯定不是高鹗续的《红楼梦》,是一个真本的《红楼梦》,也就是曹雪芹写的那个全本《红楼梦》。富察明义接触到真相。富察明义他喜欢写诗,他把他自己写的诗精心誊抄编辑,编成了一部诗集叫《绿烟琐窗集》。因为他的诗不是写得特别好,欣赏的人不是特别多,所以没有付印,始终是一个手稿本。这个手稿本流传到今天,在北京的一个图书馆里面你可以找到,还被当作一个珍本完整地保存着。后来出了影印本。《绿烟琐窗集》里面就有叫《题红楼梦》的诗。还不是一首,是一组诗,有二十首之多。诗前还有小序,第一句是“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你去研读这些诗,就可以知道,他所读到的是一个从曹雪芹那里借来的本子,他是从第一回到曹雪芹写下的最后一回全读了。读了以后,他就通过诗的形式记录他对这本书的印象,发出感慨。富察明义的这二十首诗包括小序,是每一个红学研究者必备的资料。

  何以见得富察明义读过一部曹雪芹撰著的有头有尾的《红楼梦》呢?

  咱们仅举两例。

  先听一首:“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总使能言亦枉然。”什么意思呢?第一句,大家都知道,曹雪芹的《红楼梦》里面,它包含一个金玉姻缘的故事。就是书里面写到,当时金陵地区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薛家后来有个姑娘叫薛宝钗,薛宝钗从小戴一个金锁。她的家长老往外散舆论,说我们家姑娘戴金锁,有一个神奇的和尚说了,说我们这个戴金锁的姑娘一定要嫁一个戴玉的公子。戴玉的公子是谁呢?就是贾宝玉。这是大家很熟悉的内容。但是,书里面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贾宝玉是不是爱这个薛宝钗,想娶薛宝钗为正妻呢?不是的。贾宝玉爱的是他另一个表亲林黛玉。薛宝钗是他母亲的妹妹的女儿,是他的姨表姐。薛宝钗比他大一点,所以他在书里面叫她宝姐姐。林黛玉是他父亲的妹妹的女儿,比他小一点,所以他叫林妹妹,是他的姑表妹。这三个贵族青年的生命,在同一个空间里面就发生了感情纠葛。这大家很熟悉,我就不重复了。所以,书里面确实有一个金玉姻缘的故事。

  因为现在人们读到的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曹雪芹没有在前八十回里写出宝、黛、钗三个角色的大结局。那么高鹗他有一个续书四十回。高鹗就告诉你,最后是贾母同意了王熙凤的一个调包计。最后,贾宝玉果然就娶了薛宝钗,林黛玉知道以后就活活气死了。但是,富察明义所看到的情节显然不是高鹗所续写的内容。他有这样一句诗,他感慨:不要去问金玉姻缘最后的结果。不要问,恰恰是他知道情况以后,他的一个口气。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这样,你们家最近怎样呀?哎,别问了。那就是说,你们家可能经济上遇到了危机、情感上遇到了危机、人际上遇到了危机,总之你头都大了。所以人一问,你就说不要问了。那么,这个富察明义看到了这个全书大悲剧的结局。所以他写这样的诗就说,金玉姻缘最后结果这样呢,不要问了。很不好,结局很不好。

  怎么个不好呢,他第二句就告诉你,他看到内容就是“聚如**散如烟”。“聚如**”就是八十回的内容,这些青年的公子小姐他们在荣国府、大观园里面度过他们的青春,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感情纠葛,虽然他们之间也闹别扭,像林黛玉老是使性子,薛宝钗有时候也很不愉快,宝玉在当中受夹板气,虽然他们聚的时候有很多烦恼,但是总体来说,你看前八十回,他们还算是生活得美满的,总的来说,还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们等于是生活在温柔富贵乡里面。所以叫“聚如**”。这个他看到了。最宝贵的是,富察明义告诉你,他不但看到聚的内容,还看到了散的内容。那么,他所看到的是一个悲剧的结局,所有的一切最后都像烟云一样随风而逝,“散如烟”。他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有聚有散、有头有尾的故事。

  那么第三句他就说了,他看到了全书的结局,是“石归山下”。《红楼梦》的第一回他就告诉你,在天界、在神话世界,有一块大石头。这个石头怎么回事呢,女娲补天的时候,其他石头都派上用场了,剩下这一块她没有用,是一块剩余石,一块废弃的石头。这块大石头在第一回里面,写书者就告诉你,通过一僧一道就把它带到了人间,它就幻化为通灵宝玉,在人间游历一番以后,在全书的最后一回,这块大石头又回到了神仙世界,回到了山下。回到天界以后,它有变化了。原来它是一个空空的石头,回去以后就写满了字。这些字连起来,就是我们看到的《红楼梦》。所以《红楼梦》实际上应该叫《石头记》。那么富察明义看到了全书的最后一回,是石归山下无灵气,也没给阅读者带来喜剧性的、让你一下子很高兴的阅读效果。这个富察明义就很感叹,他觉得读到最后应该让他懂得现实世界是这样令人绝望,有没有什么出路呢?好像也没有通过阅读获得灵气。所以他说,虽然你这个石头能说话,虽然你从没有字变成有字,最后也枉然。他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悲观的、消极的情绪。这是富察明义他的一个局限性。作为一个读者,他对曹雪芹文本内涵的了解不够透,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他通读了《红楼梦》,他读全了。

  有人可能还要和我争论,说你引这首诗来说明当年有人读过曹雪芹的跟高鹗续的不一样的《红楼梦》,还是不太能说服我。为什么呢?因为第一回里面就说了那个石头会回到山下。确实,第一回里面预先写到了那块石头会回到山下。有一个空空道人看到这个石头上好多字,抄录下来,把这个文本带到人间。空空道人还把抄下来的文本取了个名字,叫《情僧录》。富察明义可能是看了第一回就写下了这首诗。

  那么好,我们再引一首。这首诗可以确凿证明富察明义所看到的《红楼梦》,第一,是完整的、有头有尾的《红楼梦》;第二,不是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我再强调一遍,根据红学专家的考证,富察明义的《绿烟琐窗集》编辑的年代,最晚的一首诗也早于高鹗续《红楼梦》的时间。他写这些诗的时候,高鹗还没有续写《红楼梦》,他怎么可能去看到一个你现在看到的,有调包计、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之类故事的书,不可能的。可是,他看到的也不是只是八十回的《红楼梦》,他看到的可是有头有尾的《红楼梦》。

  你听这首诗,就更能说明问题:“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第一句,他是写读书的印象,就是《红楼梦》里面的贾家,过的是荣华富贵的生活。打一个比喻,是一种馔玉炊金的生活。馔,就是菜肴,他们家吃的东西都像美玉一样具有昂贵的价值。做饭本应烧柴火,他们就是直接烧的金子。可是这样的好生活是不是就一直持续下去呢?不是的,没有几个春天就破灭了,就结束了。所以叫作“馔玉炊金未几春”。实际上,你读前八十回你就可以看到,曹雪芹他在一再预言,比如说,“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又比如说,“勘破三春景不长”。他所写的贾府的荣华富贵的生活也就是三个春天的时间段。三春一过以后,这个贾氏宗族就要崩溃,就要毁灭。富察明义他看到的文本就不但展现了前面富贵的生活,也展现了后面毁灭的状况。

  第二句最明显,“王孙瘦损骨嶙峋”。“王孙”就是指贾宝玉,贾宝玉他是荣国公的后代,当然算得上是王孙公子。那么王孙公子贾宝玉在前八十回,有这个“瘦骨嶙峋”的形象出现吗,是没有的。什么叫“瘦骨嶙峋”,这个人都瘦得皮包骨头了,“嶙峋”本来是指山上带棱带角的石头,这种石头上已经没有土了,更没有植被,带棱带角。就是说这个人瘦得不但脂肪都没有了,连肌肉都消耗殆尽了。整个是一个带棱带角很恐怖的一个形象。那么在你所读到的曹雪芹的前八十回里面,贾宝玉以这个形象呈现过吗?是没有的。可见富察明义如果只读了前八十回是写不出这首诗的。前八十回你去检索一下,我最主张你去精读一下前八十回,前八十回是曹雪芹的原著。前八十回写到第七十八回,那个时候宝玉已经很痛苦了,因为已经抄拣大观园了,他最心爱的丫头晴雯已经被迫害致死了,他写出《芙蓉女儿诔》去哀悼他最喜欢的丫头晴雯,他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是他“瘦骨嶙峋”了吗,是没有的。那么在高鹗笔下,直到最后一幕,贾宝玉雪地里披个大红猩猩毡斗篷,跪到船前跟父亲贾政致礼,也没有“瘦骨嶙峋”的描写。可见富察明义看到的这个贾宝玉的形象,是出现在曹雪芹写下的后二十八回里的。实际上在前八十回书里,脂砚斋就在批语里告诉我们,贾宝玉在家族败落后,沦落到“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地步,那当然脂肪耗尽,“瘦骨嶙峋”了。这首诗后面两句的大意,是他所看到的后二十八回里,青蛾红粉,全都死的死散的散,当年晋朝的那个富豪石季伦也就是石崇败落时,还有他的一个侍妾绿珠为他跳楼殉葬,贾府到头来却连这么个情况都没有,因此石崇倘若地下有知,会感到惭愧——他比贾府那些主子更糟糕,还有人为之殉情,贾府却没有。这两句所概括的,现在一百二十回通行本里全然没有,可见富察明义概括的是他所看到的,曹雪芹借给他的全本《红楼梦》里的内容。

  那么您现在所看到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是怎么回事呢?那是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北京有个书商叫程伟元,他开了一家书铺。这个人不得了,在出版历史上,这个人要大书特书一笔,他是书商,书商要赚钱,赚钱就要策划,你出什么书卖钱啊,当时有人卖一些手抄本,他就买,其中就有《红楼梦》,他看了以后就觉得非常有意思,非常值得印出来去卖。但程伟元又是一个会保护自己的人,他可能买到了一个曹雪芹完整的《红楼梦》抄本,就是跟富察明义看到的没什么大的区别,前面八十回写的贵族家庭荣华富贵的生活,那不要紧,可八十回以后写的却是这个家族的毁灭,主人公入狱了,王孙公子瘦骨嶙峋了,这怎么行啊,这太危险,所以他就没能把整个曹雪芹的《红楼梦》印出来,他保留了前八十回。可是书商有生意经,中国人的习惯是必须看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看戏也是,你必须有一个最后的大结局,所以他就考虑到我这个书印出来必须有头有尾,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他就找了一个合作者,找到的这个人就是高鹗,高鹗当时考中举人了,到京城来考进士,老考不上,“闲且惫矣”,年年考考不上是什么滋味,情绪低落,精神不太好,但有闲工夫,想要挣点钱,所以高鹗就愿意与他合作,他们最后就弄出了一个一百二十回的本子,这个本子在1791年,用木活字版印刷,上市了,成本低,销得好。所以程伟元在出版界是一个人物,这个人在当时用最先进的一种印刷方式木活字版,第一次印刷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他和高鹗分别写了序言,现在很多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前面都附有他们当时写的序。他们怎么跟读者说呢,他们说找到的这本书啊很有意思,但是一开始只找到八十回,后来又陆续地再找,最后从打鼓挑担收废品的人那里,陆陆续续买了一些残稿,他们觉得有点衔接不上,就加以整理,奉献给大家。所以这个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当时他印出来是没有署名的,就是前面有出版者的说明,说他是这么一个过程。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是有功的,功在哪里呢,没有一百二十回的印行,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就很难说能不能流传到今天来供我们阅读,所以说程伟元和高鹗在中国出版史上,在《红楼梦》的出版史上,在《红楼梦》流布的历史上,他们是有功劳的,这个要肯定,不能抹杀。

  但是程、高二位也有很大的过错,过错在哪里?过错在高鹗本人的思想境界,比曹雪芹不知道低到哪里去。这个人的思想境界很差,这个人本身是一个官迷,也是一个科举迷,后来他帮程伟元张罗这个事,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木活字版印流布之后,第二年又印一次,印得更多。第一次印以后,生意格外红火,程伟元高兴得不得了,银子哗啦哗啦地进,所以第二年重新再印一次,再印一次之后,就把前面一版加以改动,现在大家看到的一百二十回还不是1791年的版本,多是1792年的版本。红学界在红学的分支——红学版本学上,称呼1791年的版本叫程甲本,1792年的版本叫程乙本,现在看到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多数是根据程乙本重新改编的。这两个版本也可以合称为程高本,因为它是程伟元和高鹗合作的,它的过错在哪里:第一,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不是一般的违背,是极其严重的违背,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还有一个过错在哪里呢,他们当时也没有什么版权意识,也不懂得尊重曹雪芹,他们在出版时前八十回也有一些改动,有的改动可能不大,有的改动非常**,随心所欲。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与曹雪芹原著的《红楼梦》是有距离的。目前市面上印行的最多的《红楼梦》就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汇校注解的,那个版本是目前市面上最流行的。这个版本的前八十回不是用的程高本,既没有用程甲本,也没有用程乙本,他用的是一个古本,叫庚辰本,我在这里不再多说了,这属于版本学方面的学问,专业性太强,说多了你可能头就大了。简单地说吧,他是把到目前为止保存相对最完整的一个古本,一个手抄本,作为底本,构成他们这个本子的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他们用的是程乙本,1792年程伟元重新印的一本的后四十回,拼成的一个版次。到了去年(2010年),红学所他们有一个新态度,后四十回是不是高鹗续的呢?他们也拿不准,因为这个在红学界也是有争议的。包括他的原作者是不是曹雪芹,也是有争议的。现在你买一个新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学所的本子呢,你会发现封面上印的是曹雪芹著,无名氏续,这个印法我是比较同意的。因为原来你拿一本《红楼梦》,封面书脊版权页上两个作者名字并列:曹雪芹、高鹗,好多人就以为《红楼梦》就是两个人合作,共同创作的一个作品。这是不合理的,他们不写曹雪芹著,高鹗续,就是曹雪芹、高鹗并列,这是不对的,这是一种假象,假象必须戳破,真相也必须知道。《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作品,高鹗续的四十回严重违背了雪芹的原意。

  说到这里需要讨论一下,有人说你的说法是不是太武断了,我觉得高鹗续的书挺好的,我看着挺过瘾的,林黛玉在**馆里说:“宝玉,你好……”好什么啊,是好狠心,还是什么,就不说了,写的多生动啊,是不是啊?说我哭,哭湿了好多手帕,今天听了您的讲座,合着我的手帕都白哭了。你的手帕没有白哭,您的手帕湿了可以理解,高鹗的文笔不是一无是处,高鹗在表达宝黛的爱情婚姻悲剧方面,他还是完成了,而且他这部分文字的水平也是很高的,但是为什么说他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呢?首先是把《红楼梦》当成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这都是被高鹗误导,这都是些假象。现在咱们再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脉络,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描写是充斥着全部文本吗?不是的啊,到小说第四十九回,对他们爱情的展开描写就已经基本上结束了,第五十七回又写了段紫鹃试宝玉的故事,那么,从第五十八回到八十回还有二十多回呢,占前八十回的四分之一,除了偶尔几句宝玉关怀黛玉的简短交代,讲的全是跟宝黛爱情无关的事情,是不是啊,怎么能说《红楼梦》就是部爱情小说呢?这是一种假象,我们现在必须跳出这种假象,获得真相。获得真相的唯一办法就是你要认真去阅读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文本,记得要细读。首先我建议从五十八回读起,五十八回到八十回这里面没写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难道都是废话?不用读啦?不是曹雪芹的著作?不是《红楼梦》?

  五十八回到六十一回写的什么啊?写到荣国府、大观园里底层生命的生死歌哭,写到姨娘和小戏子变成的小丫头之间的激烈冲突,特别写到争夺大观园厨房支配权的故事。整个贾府怎么做饭吃饭的,你读《红楼梦》,你注意到了吗?整个荣国府有一个大厨房,做好饭以后呢,给主子们送去,府里的公子小姐,一般都是要么跟着贾母吃,要么就跟着王夫人吃,后来王熙凤她是府里的大管家,她对这些兄弟姊妹很爱惜,就说每天走起来吃太远,干脆在大观园里设置厨房,这样就近地供应伙食,曹雪芹写得很细的啊,这是《红楼梦》呀,你不要以为这就不是《红楼梦》了,因为有的人他就是根据看电影电视剧或戏曲演出来认定《红楼梦》,而这些曹雪芹用很多笔墨来写的故事,在改编的过程中都被删去了,他读《红楼梦》的时候对这些篇幅一翻而过,因此我现在讲起这些情节,他就恍惚觉得不是讲《红楼梦》,这就是离开了《红楼梦》真相,被假象瞒蔽住了。曹雪芹他用四回书来写这些与宝、黛、钗爱情婚姻无关的人和事啊,他铆足了劲写,抡圆了胳膊写,写得七穿八达、花团锦簇,你能忽视吗?他写到,大观园设立厨房以后,主管是柳嫂子,他用了很多笔墨来写,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她在大观园后门进去的几间空房布置成的厨房,专门为公子小姐——当然包括李纨的儿子贾兰和丫鬟们供应伙食,这是很重要的职位啊,关系到大观园里面主子和丫鬟们的生活质量,当然像黛玉、宝玉等有身份的无所谓,反正不至于亏待他们,有一些丫鬟脾气比较好,那也就无所谓,但是另有一些丫鬟就很在意,有一个丫鬟叫司棋,记得吗?她是贾迎春的首席大丫鬟,司棋她有别的故事,王夫人派人搜检大观园,从司棋那搜出来一个香囊、一封情书,这就犯事了,轰出去了,当然这是后面的情节。你要注意司棋是一个很立体化的人物,她在追求爱情婚姻自主方面可歌可泣,但是她在争取对厨房的掌管权方面,就很刁蛮,很霸道。她觉得柳嫂子管理厨房,只对怡红院的晴雯、芳官她们好,对自己不利,她就寻衅滋事,派小丫头小莲花儿去厨房刁难柳嫂子。小莲花儿找到柳嫂子说你给司棋姐姐炖一碗鸡蛋羹,本来炖鸡蛋羹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柳家的不愿意伺候司棋,意思说头层主子一天到晚加餐,光伺候她们还不够呢,哪里还有伺候二层人物的富余,就说鸡蛋没有,小莲花儿可不是省油的灯,小莲花儿说没有鸡蛋我才不信呢,就在厨房里开柜子搜,一搜说这不都是鸡蛋吗,又不是你下的蛋,你凭什么不让吃?这种粗鄙的口吻很适合小莲花儿这个角色,那柳嫂子也不是好惹的人啊,说你妈才下蛋哩,两人就斗嘴,最终司棋听了小莲花儿的汇报,就大怒,尽管最后柳家的还是把蛋蒸好送去了,司棋却把蛋羹泼了,带着小莲花等到了厨房,实施打砸抢。《红楼梦》还有很多这类情节,写到府里下层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写复杂的人性。因此,千万不要认为《红楼梦》只是一部爱情小说,《红楼梦》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是展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代社会生活的广阔的故事,是满汉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这是一个非常要紧的真相。

  还有一个真相,就是贾宝玉的真相。我们看高鹗笔下的贾宝玉就变形了,前八十回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是很重要的一个角色,男主人公,他与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分道扬镳,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要求男子必须立身扬名,要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经济,要当官,要发财,要在这个圈子里混,冠带揖送。宝玉对这一套烦都烦死了,因为薛宝钗劝他读书上进,他竟骂薛宝钗为**禄蠹。可是在高鹗的笔下,他就拼命扭转这个局面,他的笔下,贾宝玉变成个顺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乖孩子,就乖乖地学八股文去了,写他跟从塾师贾代儒学作八股文,怎么点题、破题,怎么往下做,而且高鹗笔下,林黛玉也喜欢八股文,跟贾宝玉说读一读做一做也有好处,你安身立名也有必要,大意是这样的。那前八十回里面贾宝玉说得很清楚呀,独有林黛玉从来不劝他立身扬名,林黛玉跟他之间的情感基础不是功名利禄,可是到了高鹗笔下写成什么了呀,林黛玉变成一个利欲熏心的人,鼓动宝玉去科举考试,完全歪曲了宝、黛两个形象。而更不像样子的是,高鹗还大写宝玉不但自己皈依了封建的主流价值观,还向其他人宣扬这个封建道德。他对他的侄女巧姐儿讲什么呀,讲《列女传》,《列女传》是一部从头到尾充满封建糟粕的书。在高鹗笔下,宝玉把《列女传》里面的一些楷模讲给巧姐听,其中讲了一种楷模,你们在高鹗续书中读到没有?记得吗?叫作“曹妇割鼻”。《列女传》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我都不愿意讲出来,太可怕了!说是古代有一个妇女嫁给了一个姓曹的人,她当然可以叫作曹妇。她丈夫死了,她就要守节,她说我誓不嫁人,这本来倒无所谓,你守节就守节吧,不成,我长得那么漂亮,所以就老有男子会看我,他看着我的话就对我的守节就是干扰。我得抗干扰,就先把头发剪了,她觉得不行,还是有人看我,她就把耳朵剪了,这就很可怕了,她觉得还不放心,另外她还觉得光是剪了头发剪了耳朵还不足以表达我的贞节的这种力度,她就拿出刀把自己鼻子割掉了。大家想想看,大血窟窿,是没人看你了,可你这守节守到这种地步恐怖不恐怖?贾宝玉竟然就跟他侄女儿宣扬“曹妇割鼻”。这还是贾宝玉吗?这还是曹雪芹笔下的那个贾宝玉吗?所以呢,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连续八十回不变,定下的人物性格基调他就是反当时主流价值观的,是一个具有一定的叛逆性的一个贵族公子。这是真相。而你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后四十回里面的贾宝玉是假象,严重歪曲、扭曲了曹雪芹笔下的那个贾宝玉。

  另外高鹗他这四十回进行一个大逆转,本来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悲剧,最后是家亡人散各奔腾,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是高鹗怎么写的啊,他也写到贾府被抄家,皇帝也发过怒,但是跟挠痒痒一样,很快这风就刮过去了,最后贾家就沐皇恩、复世职、延世泽了,最后是个大喜剧的结尾。虽然他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也只好写宝玉最后出家了,当和尚了,可是,当和尚了他不忘大雪天跪到父亲旅行的航船前,一跪泯恩仇。他本来是跟他父亲产生激烈冲突的,价值观上的激烈冲突啊,咱们在看八十回的时候都看过,而且电影也好,电视也好,舞台剧也好,万万不会放过这一场戏啊,贾政往死里打他,是不是啊,打他他悔改不悔改啊?他跟林黛玉怎么说的啊?他一点也不后悔,他不悔改。高鹗笔下的宝玉虽然出家了,出家以前不忘两件事,一个是为家族谋取一个功名,还要进考场,去参加科举考试,还要给家里考中。还要给家里留下一个种,让薛宝钗生下一个遗腹子,叫贾桂。就是给家族完成了两个任务,一个是为家族延续为官为宰的仕途;一个是给家族延续血缘上的后代,然后再去出家,出家还觉得对不起自己的父亲,还披着大红猩猩毡斗篷跪在父亲的船前,意思是请求父亲原谅。这绝不是曹雪芹前八十回延续下去应该有的情形,这是一个巨大的假象,完全违背了曹雪芹的原笔原意。高鹗续书不符合曹雪芹的地方很多,今天由于时间限制不可能向大家一一汇报,我再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把红楼梦变成一部单纯写爱情婚姻悲剧的小说;

  第二,把贾宝玉歪曲成一个最后皈依封建主流价值观念的人;

  第三,去扭转原来曹雪芹笔下《红楼梦》大悲剧的结局,而把它想尽办法转变为一个喜剧。

  最近我做了一件事,引起了很大的响动,就是我把我对曹雪芹写下又迷失的后二十八回内容的探佚,以续书的形式,尽可能地勾勒出来供大家参考,有的人气得要死,说你算老几,你竟然敢续《红楼梦》!我不是要去创造我个人的价值,我不是狂妄,我是实在欣赏《红楼梦》,崇拜曹雪芹,我希望通过自己续书的形式,提醒人们要追求《红楼梦》的真相。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葩。我曾经见到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看了很多书,说中国的小说都不行。我说怎么不行,他说你看人家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人家所写的那本《尤利西斯》,不得了啊!尤利西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个英雄的名字,乔伊斯把他作为整部书的书名,是一个大的隐喻,然后每一章是一个中等隐喻,每一节是一个小的隐喻,每一句则又有丰富的隐喻,瞧瞧人家这本书!……《尤利西斯》前些年中国已经出现了两个汉语译本,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确实为人类的共享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是乔伊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作家,离我们的曹雪芹已经很久远了。我说很惭愧,我只读过《尤利西斯》的中文译本,相比你读的是英文原本,体会就没那么深刻,他说他读的也是译本,没有读过原著,我说你没有读过原著,怎么就狂热到这个地步了,说起曹雪芹的《红楼梦》摇头像拨浪鼓一样,一说起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则磕头如捣蒜,我说不反对你崇拜乔伊斯、喜欢《尤利西斯》,闹半天你也并没有读过外文原著……我说我现在告诉你,你对曹雪芹的《红楼梦》撇嘴,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地读过,尤其是没有进行文本细读,没有仔细地品味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没有把《红楼梦》的真相与假象区分开。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个文本,采用了“真事隐、假语存”的文本策略,在世界上独一份。他的文本伏笔极多极佳,叫作“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好比在草丛里面,有很长的蛇在**,一会儿露出这一段,一会儿露出那一段,因为草有时候遮住它,所以叫草蛇,全貌一下看不清楚,但是它是一个整体,仔细地去看,就了然于心了;什么叫灰线,就是手里捏一把灰,倒退着在平整的地面上画线,虽然断断续续,当中有间断的时候,但是到头来,它也是一个整体,能让人把握发展的逻辑。比如第七回、第八回出现了一个叫茜雪的丫鬟,她因一杯枫露茶的事情被撵出去了,然后在前八十回里再没有她的故事,许多读者都以为她就永远消失了,仿佛曹雪芹是随写随丢。其实不然,脂砚斋就在批语里告诉我们,她的被撵是一个伏笔,伏延千里之后,在后二十八回里,有一回是写发生在狱神庙的故事,那一回里,她再次登场,是去监狱安慰贾宝玉,而且那一回是“茜雪正传”,可见茜雪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人物,只可惜包括茜雪狱神庙慰宝玉等情节在内的真本《红楼梦》后二十八回被借阅者迷失了,高鹗的续书里根本没有相关的内容。这个年轻人听了以后,就懂得原来中国也有像曹雪芹这样伟大的作家写出过这么伟大的文本,就伏笔而言,有大伏笔、小伏笔、主伏笔、分伏笔、单伏笔、双伏笔、一石三鸟、一石四鸟等等。他表示,今后要好好去读《红楼梦》前八十回。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我希望大家听过我的讲座以后,去精读曹雪芹留下的《红楼梦》,去把握《红楼梦》的真相,而再不要为假像所迷惑、所瞒蔽。

  (此文根据2011年8月23日在宁夏的讲座整理而成)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