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红一得1
作者:刘心武 |
字数:18765
读红一得
读书的四种方式
——狼、蟒、牛、猫(以读《红楼梦》为例)
很高兴有机会到天津跟这么多的天津朋友一块儿聊一聊读书的事,我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我个人读书的四种方式,仅供参考。
第一种方式就叫作狼读。有人一听可能就皱眉头了,因为咱们打小大人就跟咱们说,吃东西细嚼慢咽,不能够狼吞虎咽,你要是接触大夫的话,更得这么跟你说了,因为狼吞虎咽你会消化不良,会产生各种不良的后果,但是那是说吃东西,读书跟吃东西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像咱们天津图书馆有多少藏书呀?你说你爱读书,你要读书,你能把它都读完吗?所以面对着这么多的书,咱们每一个读书人第一你得懂得放弃一部分书,有的书恐怕你一辈子都不必读,也读不了,也没工夫读;还有一部分书可以狼读,狼吞虎咽,浏览,大体知道怎么回事齐了,这是一种读书方式,我在自己的读书记忆当中有一部分书我就是狼读,一般过去是什么情况下呢?一种情况就是说这个书很难得借到,那个时候哪有像天津图书馆这么好的借阅和阅读条件,当时的条件比较困难,比如问一个朋友借,这个书借给你了,人家跟你说好了,借多少天你得还我。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你要读一部篇幅比较大的书,没有办法只能是狼读,耍赖到时候不还,那可不行,叫作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一次你赖掉了的话以后就不能再借了。那么有的书我就是狼读,狼读也有收获,反正读那个书不是我自己从事专业的范畴,我大体知道一下就行了。比如说当时有一本叫作《第三帝国的兴亡》,它是讲希特勒上台,后来纳粹德国崩溃的这样一个历史书。它篇幅挺浩大的,人家借我就借一周,我还有工作,不能光看这本书,我就是狼读,狼读到现在我觉得它对我还是有用的。
底下为了讲起来内容连贯,也比较有趣,我举我读的书就都举《红楼梦》和有关《红楼梦》的书了。
那么狼读我个人有这样的经历,就是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发现我父亲的枕头底下压着书。父亲上班了,我放学了,我放学当然比他下班要早,我就从枕头底下拽出书来,我一看是什么呢?叫作《增评补图石头记》,是一本很老的印本,分上下册,每一册都很厚。我就很好奇,其实它就是《红楼梦》,那时候分不清《红楼梦》版本,没有版本学的常识,反正就是觉得挺有趣,为什么有趣?因为它不但增评,而且它补图,它有好多绣像。什么叫绣像?过去中国的线装书前面有插图,或者是当中有插图,它都是木板雕刻的,木工在雕刻之前先用画工在木板上用线条画出这个图像,然后把它雕出来以后再印刷,因为这种图像好像绣花绣出来似的,它构图比较丰满,画得比较细致,所以叫作绣像。
我就先翻这个绣像觉得很有趣,因为我是一个当代的少年,里面的绣像都是一些古代的人物,差距感就产生了好奇心,我就来读。那么我的母亲对我比较溺爱,她可能也知道我从父亲枕头底下翻出这本书来了,但是她不吱声,因为她要操持家务,做很多事情,她对我读书带有一个朴素的心愿,孩子读书总是好事,她就没有阻拦。可是我怕父亲回来以后找我算账,他压在枕头底下可见他不愿意别人掏出来了解他看的什么书,属于他的隐私,所以每到他快下班的时候我就非常紧张,我就狼读,翻得很快,哗哗翻过去。那个时候我只有十几岁,我就通读了《红楼梦》,当然是一个程高本,现在叫通行本,一百二十回的本子,这个一百二十回的本子《红楼梦》这样读了以后,实际上叫我打了一个童子功,虽然有的我也没看明白,有的我也记不住,但是呢,这样一狼读对我来说确确实实还是有好处。
所以问起来说你读没读《红楼梦》?那会儿到高中,后来成年人了,我说我读过,你什么时候开始读?我说我十三岁就开始读了,就是从父亲枕头底下拽出来的,就读了它。所以我跟《红楼梦》结缘应该是很早,那么这一部叫作《增评补图石头记》的一百二十回的本子是我读到的最早的一部《红楼梦》的书。
又过了一段以后,有一天我到我们家住的胡同外头去逛书店,我从小就喜欢逛书店。我一直住在北京嘛,我们家的胡同外头就有一家小书店,规模很小,但是他进书品种还比较丰富。有一天看见一本书,这个书跟咱们天津关系太大了,(作者)是咱们天津出来的学者周汝昌先生,他的书就是《红楼梦新证》。我一看那个书很厚,我就拿起来在那儿翻。这个书店的老板,他是一个私营书店,当时,他就来干涉我,他说这不是小孩书,他觉得我太小,不适合看这本书,可是我一翻我就觉得很好,为什么呢?因为我原来狼读过《石头记》,也就是《红楼梦》,我对这个书有印象,所以一看这个书跟《红楼梦》有关系,跟我看过的那部书有关系,我就特别感兴趣。特别吸引我的就是里面它有一幅图,叫作《红楼梦人物想象图》,这个想象图跟我看到的那个《增评补图石头记》里面的绣像图完全不是一回事,风格不一样,我就说怎么可以这么想象呢?我当年看的书里面人物不这样呀?我就好奇,所以我就跟老板说,我说这个书我买,他说你少年要买书?但是他能卖出一本书也挺高兴,他说你有那么多钱吗?我当时还有点钱,我妈比较宠我,我爱吃北京小吃,因为北京小吃不亚于天津,比如说有一种叫炒肝,知道吗?天津应该也有,其实就是烩肥肠,里面哪里有什么肝呀?第一它不是炒的,第二它里面没有几片肝,它是烩肥肠,到现在这个东西也叫炒肝,我爱吃那个。
北京还有一种叫灌肠的小吃知道吗?当年灌肠北京他们卖得很讲究,包括小摊上,他都是用金属的,说是银叉子,也可能是锡做的,但是给你感觉挺讲究,还有他那个灌肠都是粉红色的,不像现在有的灌肠白颜色的,我好那一口,我妈就惯着我,上学放学让我存点钱吃零食。我就经常攒起来,攒起来以后那天我就恰好能把这本书买下来,我就把这本书拿到了,这本书的读法就是蟒读。
这是本学术著作,周汝昌先生这本《红楼梦新证》你现在如果拿来看的话,就会感觉到它是一部高端学术著作,确实不是少年读物,甚至青年读物都不是,不是一个通俗读物。可是我当时是一个狂妄的少年人,我当时是一个狂妄的文学青年,我开始尝试写作,所以我觉得我能读我就要读,我既然已经看了《红楼梦》,又有一本关于《红楼梦》的书为什么不读呢?而且这本书是我自己买的,不是我父亲枕头里拽出来的,对不对?我大摇大摆在家读,所以这个我没有狼读,我还真是把它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有的字我不认识就跳过去,有的字不太懂,我就也读过去再说。后来,现在有电视了,看那个蟒吃东西,看它没有四肢,它吃东西应该很困难,结果发现它的口腔一张开以后,它的喉咙特别粗,它能把整只的羊、小一点的牛都吞进去,我读这个《红楼梦新证》就是蟒读,我就愣把它吞下去再说。
那么蟒吞了一个东西以后可以很久不吃这个东西了,他就可以类似冬眠似的歇下来,慢慢消化,通过很长时间消化以后,他把消化不了的东西再排泄出来,最后这个蟒就变粗了、变长了。
所以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读了周先生的《红楼梦新证》,这本书对我后来从事红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启蒙。后来我跟周先生有交往,夸张点说我是他的弟子,我后来搞《红楼梦》研究走的路子就是咱们天津那个周汝昌先生他的那个路子,我就蟒读了《红楼梦新证》。
那么什么叫牛读?牛有四个胃,咱们不从身体解剖学细说,但是都知道牛有反刍的饮食习惯,它吃饲料以后可以在胃里面储存很久。它四个胃可以分别储存,然后时不时把其中一部分拿出来重新消化一遍,甚至有时候还不止重复消化一遍,它还可以消化数遍,这样它就可以把饲料当中所有的营养充分地吸收,然后它再排泄,牛的反刍这种功能启发了我,你真的要进入一个喜欢的阅读的领域就不能狼读,也不能满足于蟒读了,你就要牛读。后来对《红楼梦》我就进行了牛读,在牛读过程当中,我狼读时期的阅读印象和蟒读吞下去的那个《红楼梦新证》那些成果,最后就都充分地进一步消化掉了,对我有特别大的滋养。
比如说牛读再读《红楼梦》,《红楼梦》有很多版本了,后来我也读古本的《红楼梦》。《红楼梦》按我来说的话它是有两个体系,一个是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现在是最流行的,学界叫通行本,这是一个完全可以终身阅读的一个本子。
虽然我和周先生一样,我们认为后四十回是续作,和前八十回的原作是两回事,但是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流传很久了,它也是一部古书了,它也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而且续作也有一些优点和长处,所以它流传到今天不是偶然的,那么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是《红楼梦》当中的一种读本。
但是我和周先生一样,我追随他,就是我们更重视的是另外一个体系的《红楼梦》,就是曹雪芹他创作的《红楼梦》。我们都认为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不是写了八十回他就没有往下写,就没写完,不是这样的,他写完了,只不过曹雪芹的《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内容遗失了,到现在找不到了,虽然找不到但是可以探佚,通过考据的方法可以研究出来他八十回后还有多少回,都是什么内容。我们认为他八十回后不是四十回,是二十八回,而且他八十回后的很多内容跟高鹗续的是不一样的。高鹗和曹雪芹并不认识,这两个人生命轨迹没有交集,不相干的两个人,高鹗出生也比曹雪芹晚很多,他和一个书商,叫程伟元,他们两个人合作,最后出了一个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他们做这个事的时候,曹雪芹已经去世差不多二三十年了,就是说它是一个后来产生的读物。曹雪芹的《红楼梦》叫作《古本红楼梦》,《古本红楼梦》最早是手抄的一种方式来流传,所以它里面还有很多的批语,所以是这样一个体系。
那么后来我就读这个《古本红楼梦》,像读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前面八十回很多内容跟古本是基本一致的,书商程伟元和高鹗他们完成一百二十回的这样一个《红楼梦》的时候,他们不但续了后四十回,前八十回他们也做了很多改动,但是有的回改动不是很大,基本还是原来曹雪芹的原笔的原貌。比如说第三回,我现在说牛读,原来第三回我就是狼读过,很快就读过去了,或者说也蟒读过,我一句一句把它读了,我就存在我肚子里,没有去仔细地反刍,没有消化。
那么后来我牛读,我就翻第三回就很有意思了,现在跟大家共同回忆一下,第三回写的什么?写的林黛玉进贾府,到荣国府去,林黛玉她父亲是在扬州,那么她母亲去世以后,她父亲就说不再娶了,因此就委托这个贾雨村,她的家庭教师:你把她带到京城,送到她的外祖母那儿,就是书里面的贾母,就到那儿去了。
那么这个第三回就写林黛玉进府,很热闹,很多细节大家都记得,我就不重复了,但是呢,有些描写不知道你仔细考虑过没有?这个狼读你读不出来的,你蟒读存在你的胃里面,你也不一定是有收获的,但是牛读味就出来了。
这个林黛玉呀进了贾府以后有点怪,怪在哪儿呢?她先去看她的外祖母这是合理的,因为她的母亲是这个老太太的亲女儿,她去先见她的外祖母,她们在血缘上非常亲,那么这一点《红楼梦》写得很明白了。荣国府的中轴线的主建筑群是府里面最重要的建筑空间,贾母不住在这儿,贾母住在中轴线主建筑群西边的一个豪华的院落里面,这个院落非常的华丽,有垂花门、穿山走廊,有大的正房,后来还盖了花厅,贾母住得还是相当的舒服的,但是她不在府的中轴线当中,她在西边的一个院子。
那么她到了荣国府以后先去见她的外祖母,到了这个院子,这个写得非常合理,然后书里头说了,这贾母有两个儿子,书里这么说的吧?大儿子叫贾赦,二儿子叫贾政,对不对?那么这个荣国府根据书里面的描写,跟宁国府一样,他们祖上对这个书里面所写的皇帝来说,那个王朝来说的话是有功的,他们是开国功臣,因此就封的爵位,宁国公、荣国公,对吧?那么书里故事开始的时候,贾母的这个丈夫已经去世了,贾母是个**,对不对?那么她丈夫是有爵位的,可能荣国公这个头衔一度就是由她的丈夫来继承,那么他死了以后呢?根据那个时代贵族爵位的游戏规则,有两种游戏规则都是同时实行。一种就是说你特别有功,你封一个爵位,因此就永远可以继承下去,比如说你是个王爷,叫铁帽子王,你死了,你的长子仍然是王爷,你的长子死了,如果这个新的皇帝没有认为你有毛病,没有把你废掉的话,那么你的后代世世代代的长子都是世袭同样的爵位,这是一种游戏规则。
还有一个规则,你虽然也有功,也给你一个贵族头衔,但是你死了以后,你的长子也还袭这个贵族头衔,但是就要递减,爵位的规格就往下减,那么宁国府、荣国府属于第二种情况。书里面交代得很清楚,这个贾母的丈夫死了以后,他的大儿子贾赦就袭爵,就递减了,是不是国公级?不是了,叫一等将军,所以这个贾母的大儿子是一个有贵族头衔的一个地位很高的人物,那么书里面你再仔细读的话,牛读就是不断反刍,就是除了这一回以外,还拿别的回来做参考,那么现在问问大家,书里面写的荣国府分家了吗?他明确地写贾政和贾赦分家了吗?没分家,书里面后来还有明确的叙述文字,说他们并没有分家,没分家。没分家的话大家想一想,这个荣国府他是贾母的丈夫袭了这个爵位以后住的一个府第,对不对?他死了,他大儿子又袭了一个爵位,大儿子是应该住在荣国府里面,荣国府主建筑群的中轴线的正房是不是应该贾赦和他的老婆——书里写当时的老婆是邢夫人——是不是应该由他来住呀?对不对?可是第三回怎么写的?好奇怪哟,你要是狼读你发现不了这个怪,蟒读的话,存在心里的话老不想这个事,你也不觉得怪,你一牛读,太怪了!
书里就写了,说林黛玉虽然当时进府时很小,她很懂事,我见了我的——北方叫姥姥,南方叫外婆——外祖母以后,我就应该去拜见我的大舅、二舅——她的母亲是贾政和贾赦的妹妹,对不对?我得拜见我大舅、二舅呀,那么书里就写了,就是说邢夫人说好,我带你去见你大舅吧,怎么写的?邢夫人带着林黛玉出了贾府的院,这不稀奇,贾母住在荣国府中轴线的西边嘛,那是不是往当中走呀?你大舅应该住在荣国府里面的正房里呀?不是!无论是一百二十回的本子,还是古本的《红楼梦》的本子,在这一点写的都是一致的,就是邢夫人把林黛玉带出了贾府院,又带出了荣国府,还坐了车!车在街上走了一段,停在一个宅院门前,进了这个院子才是贾赦和邢夫人的住宅,有人说小说反正可以虚构,就算曹雪芹虚构,你虚构成这个样子?不要说那个社会一个贵族的家庭,就是农村一个妇女,当时一个妇女的一个农户家庭,父亲死了,老母亲还活着,有大儿子,有二儿子,又没分家,这个大儿子是不是应该跟老母亲住在一起呀?这个大儿媳妇应该就近照顾你的婆婆呀,对不对?哪儿有说另立门户去住的呀?你小说虚构成这样子呀?就按现代小说学的批评术语叫作情节设置不合理,《红楼梦》第三回就是这么写,各种版本都这么写。你狼读、蟒读都读不出来,你牛读发现这是个问题,一反刍,这个值得推敲,怎么回事?不带这么写的,是不是?写得好怪哟,然后写的到了这个大院里面,才知道这个院子跟那个荣国府虽然挨着,但是当中没有门相通的,是完全隔绝的,而且大舅舅贾赦当时在家,他是一等将军,是一个头衔。你不要误会,有人读了往往说他会打仗,他是将军,它是个头衔,贾赦不要说打仗了,没有任何的技能技巧,也没有任何的能耐,他也不在朝廷做官,不是每个贵族有了头衔都去另外担任实职的。他就是享受贵族待遇的一个老爷,就说了彼此见了伤心,不见也罢,他对林黛玉一点感情也没有,如果是你的亲妹妹的女儿,怎么着你在家也得出来见一面吧?没什么感情,就不见,大舅不见你怎么办?就算了。
那么这个时候林黛玉说我还要去见二舅,她见二舅怎么见的呀?书里写得也很清楚了,邢夫人把她送出这个黑油大门的院子,再回到荣国府,再进入荣国府,她二舅住在哪儿?二舅住在这个荣国府的中轴线主建筑群的最重要的空间,正房是**住,是贾政住。贾政有没有贵族头衔?书里交代得特别清楚,而且根据过去封建王朝的有关的游戏规则,传这个贵族头衔只能传给老大。老大死了,那当然可以传给**,老大还在,**是不可能再有贵族头衔的。书里写得特别清楚,说当时的皇帝听说贾母的丈夫死了,就问有没有儿子?有儿子,有大儿子,就给大儿子了,就给了贾赦一个贵族头衔就是一等将军,说还有一个儿子,皇帝很高兴,因为这是开国功臣的后代嘛,于是就给贾政额外赏一个可以安排官职的这样一个身份,后来给他安排了一个官职在工部,工部员外郎。贾政并没有贵族头衔,没有承袭他父亲的贵族的那个世袭的荣誉,但是他大摇大摆住在荣国府的正房里,王夫人是**的夫人,王夫人觉得自己应该住在这儿。你看书里描写,对不对,没有任何惭愧感,也没有任何觉得不合适的地方,觉得住那儿名正言顺。林黛玉一进正房一看不得了,挂着匾,皇帝给题写的匾额,这个在各种版本都写的是一样的。电视连续剧也好,电影也好,都会有这样一幕,林黛玉抬头一块金匾,上面写着荣禧堂三个大字。我当时就觉得我这个牛读太有必要了,我得翻来覆去地琢磨这些是怎么回事。
我在北京没接触过荣国府、宁国府那么豪华府第的那些府主,我是新中国的少年,但是我也接触过一些大宅门里面的人呀,对不对?哪有说没分家,老大跟老大媳妇在外头住,**跟**媳妇名正言顺住在正堂?曹雪芹写《红楼梦》写成这个样子?一开始我就有点失望,都说这是世界名著,四大名著,曹雪芹不得了,情节设置不合理呀,让我写,我也写不成这样,不带这么写的,是不是?
这时候周先生的《红楼梦新证》对我来说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周先生的《红楼梦新证》就告诉我们,《红楼梦》这部书它是有这个家族史这样的成分在里面的,他为什么写成这个样子?他是有道理的!他是把他们曹家的一些情况,通过巧妙的方式记录在了这部书里面,他创造了一种全球绝对是空前,到目前为止应该也是绝后的方法,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像他这样敢写,叫作“真事隐,假语存”,这是一个不得了的写作方法呀!
“真事隐”咱们都好懂,小说不是报告文学嘛,对不对?小说不是家史嘛,是不是?所以你真实的一些事情要把它隐藏起来,便于虚构,这个咱们好理解,但是曹雪芹这个人太古怪了,他的写作好古怪,他“真事隐”了之后,他还要“假语存”,“假语”就是一个小说文本,虚构的文本,在虚构的文本里面,他故意把他家族里面的真实情况保存下来,这是一种很辛苦的写法,所以他叫作“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一种很特殊的写作方法。
那么周先生就通过《红楼梦新证》把曹家的家史给捋了一遍,所以那会儿我蟒读以后存在胃里面很多年我都没有消化,应该过了一二十年之后,我再读这个《红楼梦新证》才把吞进去只的整羊消化掉,我就觉得豁然开朗,就全明白了!怎么回事呀?就牵扯清朝——康、雍、乾三朝的情况。
清朝进关以后的第一代皇帝是顺治,顺治死了以后接班的皇帝就是康熙。当然康熙生出来以后有他的名字,我现在说康熙,从小就叫他康熙,是借用他当了皇帝以后的号,这个一定要理解,咱们就把他叫作康熙。
康熙生出来以后他不是由他母亲抚养大,当时清朝那些宫里面的一些皇帝身边的女人,生了孩子以后,这个孩子都不是由这个女子来抚养成人。这个女子的任务是随时准备皇帝再一次临幸她,你的任务是好好待着,等着皇帝下一次来找你,没有说你生了孩子就养孩子的,你没这个任务。孩子拿到宫外去养,康熙也不例外,康熙是搁在哪儿养的?大家去过北京逛过故宫——紫禁城,紫禁城西边有一个南长街,南长街有一个庙,叫福佑寺,康熙当时拿到福佑寺去养,内务府派了很多人来伺候他。首先有一个奶妈,他小时候要吃奶。然后再大一点断奶以后就有一个教养嬷嬷,叫作保母。这个保母呀,你看下面年轻人觉得,保姆我知道,家政公司打电话可以约请的,不是那个保姆,这个母没有女字边,是一种代替母亲的角色,因为这个小孩是皇帝的儿子,皇族血统,他的母亲不抚养他的,谁来把他带大,就是有一种叫作保母的角色。可能这个保母不止一个,但是有为首的,康熙为首的保母姓孙,孙氏,从小他被孙氏带大。保母干吗的?从小教育你,你要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你见人要有礼貌,你要作揖,该磕头跪下要磕头,你吃饭掉的饭粒怎么办?粒粒皆辛苦,你要捡起来放在嘴里把它吃掉。保母干这个,就是教养嬷嬷,从小把他教养大。
所以像康熙这种皇帝的后代,他跟他亲生母亲之间见面的机会都很少,谈不到有什么感情,就是在那个大型的祭祀活动的时候,宫廷活动的时候,他会和他的母亲见一下,有时候还远远地见一下。他生命当中的大部分时间,儿童和少年时代是和他的保母在一起,这样度过每一天的,感情深得不得了。
那么到后来他又再大一点,需要读书识字了,当然皇家就派一些大儒,一些学问高的人来教他,那么就得有陪读,对不对?谁来给他做陪读。孙氏的儿子当然是最佳的陪读的人才,孙氏嫁给了曹家,孙氏的儿子曹寅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是这个康熙皇帝小时候的陪读,你想两个小孩一块儿读书,一块儿玩耍,而那个时候儿童嘛,模模糊糊知道那个是贵族皇家的后代,可能今后要当皇帝,这是一个奴才,是内务府派来伺候我的,但是这个意识是淡漠的,儿童也叫发小,他们俩一块儿读完一段书以后,在福佑寺院子里跑动,追跑打闹,可能保母还得说几声,蹲在树底下看蚂蚁爬,感情非常好。
后来顺治死了以后康熙继位当皇帝了,他当皇帝以后当然需要有人来保卫他,要近侍,禁卫军,那么曹寅理所当然成为他的最可靠的保卫者,对不对?你想这个搭档多好呀,从小一块儿长大的。
曹寅后来就当了江宁织造,曹寅他们这个曹氏家族是汉人,是汉族,但是在满军八旗兵打进山海关之前,在东北地区他们很早就被八旗军俘虏了。当时一开始俘虏的人数比较少,没有专门把汉人编为汉八旗,汉军八旗是很晚的事情了,那么最早被他们俘虏的这些汉族的人,就直接编入他们的满洲八旗了,曹家就编入了正白旗。后来八旗又形成了所谓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就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那么曹家正好编在正白旗里面了,虽然他身份是包衣,就是奴才,但是他属于八旗的上三旗之一,地位还是蛮高的。
所以满族后来在进关以后,统治全中国以后,对汉人的使用上,首先信任的就是最早投降他们的这些汉人,派他们去担任重要的职务。但由于是有种族歧视的,对满族的人可以给予很高的官职,给予汉人的官职不会特别高,但是会有一些重要的岗位让信得过的汉人去担当,就像江宁织造这样的岗位。当时江南有三大织造,江宁就是南京了,有江宁织造,有苏州织造,有杭州织造。这个织造听起来觉得好像官不大,你一个织造官管什么呀?管给皇室提供纺织品,江南出丝绸,出蚕丝,当时皇族的那些纺织品使用的主要的原料还不是棉花,是丝,所以织造就设在江南。这个江宁织造是三个织造里面最大的一个织造,曹寅后来被康熙委派为江宁制造。
看起来这个官不大,但是当地住在这个江宁的一些——比如说总督、巡抚都害怕这个曹寅,为什么呀?都知道他从小跟皇上一块儿长大的,这不是秘密,全知道,而且实际上也都知道他表面上为皇室提供纺织品,实际上是康熙的特派员,是一个大特务。
现在故宫档案里面可以找到很多曹寅写给康熙的密折,他向康熙提供各种所需要的情报,比如说当时明朝灭亡没多久,还有属于明朝的遗老遗少,就是明朝的遗民,这些人有没有谋反之心,动向如何?对不对?
还有一些官员从北京朝廷退休了,回到江南原籍,是不是老老实实在那儿颐养天年?有没有什么不轨行为?这些都由曹寅向他密报,包括当年的气候状况、气候变化、天灾人祸、粮食收成都有。曹寅跟他进行秘密的汇报,当然地方官员也给他报,这是官样文章,他要看他发小的秘密情报。
所以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是很不得了的这么一个状态,大家知道康熙几次南巡,后来乾隆皇帝学他,他们俩都几次下江南,派生出好多的传说、好多的故事,拍成电视剧,可以编出好多的情节,特别好玩。
那么这个康熙皇帝确实是五次下江南,比如到了南京,当地的地方官会给他准备行宫,老早就要做准备,临时布置来不及,甚至要重新建造,或者改造一个美丽的园林,给他准备的可以说面面俱到。
康熙五次下江南,四次是,你们给我准备行宫吗?不住,告诉我曹寅住哪儿。他四次住在曹家,三次是曹寅亲自接驾。你其他废话别跟我说,我发小在哪儿,我找他去!所以康熙几次是住在江宁织造署的。
有一次他去了以后,那个季节萱花盛开,萱花就是现在咱们吃的那个炒木樨肉的黄花。萱花要彻底晾干,我现在稍微普及一下饮食知识,这个黄花如果没有彻底干,半新鲜就吃了要中毒的,搞不好要死亡的,所以吃黄花要小心。这个黄花开放的时候就是萱花,就是宣传的宣加一个草字头,萱花在中国的古典文化当中有一个特殊的含义,知道吗?代表对母亲的孝顺。种萱花的家庭一般都是母亲还在世,可能父亲没有了,种萱花表示孝敬母亲。
那么那一年康熙下江南看到这个萱花盛开,很高兴,他为什么高兴?因为他知道他发小的母亲孙氏还活着。孙氏也很高兴,皇帝下江南住我们家。孙氏是一个奴才,颤颤巍巍就要来跪下给皇帝磕头,这时候就发生了一幕——这个不是野史,是被正式记录下来的——康熙就赶紧让周围的人给她搀住,而且康熙这时候说了一句很不得体的话,这句很不得体的话就被记录下来了,现在成为一个历史文献。他情不自禁说了句话,对着周围的人,指着孙氏说:此吾家老人也!什么意思呀?这可是我们家的老辈子人,这是咱们家的老人呀!
康熙说这个话,从人性角度完全能够理解,他打小见不着他的母亲,他母亲给他的母爱几乎为零,谁给了他母爱?就是孙氏,情不自禁!当时他下江南还带着他的太子,这个太子很悲催,两立两废,这还有一个故事就不展开,所以他这个话等于说给太子听,你对她也得尊重知道吗?你可态度放尊重些,这是咱们家的老人。康熙当时就很兴奋,说您还活着太好了,现在我要给你们家写匾。于是曹家人铺开纸,康熙就提起笔来御笔写匾,写了三个字叫“萱瑞堂”。
那么大家想想曹雪芹写小说,他“真事隐,假语存”,他假语存没存这个萱瑞堂呀?他存了,刚才我说了他写的林黛玉到了荣国府,到了荣国府的中轴线的主建筑群,进了那个正房,她一抬头就看见了一块皇帝御赐的大匾,写了三个什么字?荣禧堂。这两个匾有没有亲缘关系呀?荣字怎么写?草字头;萱字怎么写?草字头;瑞是吉祥字,祥瑞;禧也是吉祥字,跟祥瑞的意思接近,所以荣国府所挂的荣禧堂这块匾,它的生活原形就是当年康熙在江宁织造府给曹家题写的萱瑞堂的那块匾。
《红楼梦》多有意思呀,你不牛读行吗?还有一副对联,我不展开了,就说他为什么写成这个样子?听我往下说。
曹寅在任上很得康熙信任,他有很多织造以外的任务,像咱们天津图书馆肯定有《全唐诗》,肯定有吧?《全唐诗》谁编纂的?是康熙指令曹寅带着一些文人编纂的,编修官就是曹寅,在扬州完成这个任务。所以曹寅是康熙的一个铁哥们儿,而且是文武全才,又能当殿前侍卫保卫他,又能够帮他编纂《全唐诗》。
但是曹寅很不幸,后来就得病了,得了什么病?疟疾。那个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治疟疾的药叫金鸡纳霜,外国有,中国有没有?有的,很少,谁有?康熙有,康熙为什么有?康熙这个人不得了,康熙是一个好学的人,当时有一些外国来的传教士,康熙主动结识他们,把他们迎进宫里面,传教士可以在宫里面活动。
康熙跟传教士学过画法几何,现在高中都还学不到这个程度,高中的代数几何到不了这个程度,微积分,康熙对这个感兴趣。传教士送给他,比如天文望远镜、显微镜,他都用了。所以他知道西洋有一种专治疟疾的金鸡纳霜,他有。一听说曹寅得这个病,就立刻派驿马,一站一站地,马都累死了,再换一匹,给我送去。这个曹寅应该说很没有运气,最后一匹驿马,满身都是汗,送药的人也满身都是汗,跳下马的时候,云板四声,他咽气了,他死掉了,这个药没能救他,曹寅就死掉了。
曹寅死掉了对朝廷来说应该不算大事,朝廷多少官员呀?江宁织造算什么呀?他归内务府管,内务府又是一个为皇家服务的服务机构,另外派一个人当江宁织造不就齐了吗?康熙不这么做,其实在顺治的时候,进了北京,定都北京以后就立了好多规矩,像内务府这些官员的职务是不能够世袭的。内务府说老实话就是服务机构,就是奴才机构,派出的人都是奴才,你是给皇家提供纺织品的,是不是?你死了怎么由你们家继承?没这个道理,另外派一个人来。
因为康熙跟曹寅的关系太密切了,他是皇帝,他可以破规矩,他不听这套,你们居然给我下这个谏言?提意见的人都靠边去!他照顾曹寅的儿子,他其实知道曹寅的儿子叫曹颙,他对曹颙有很高的评价,他看着曹颙长大的。曹寅不是有儿子嘛,江宁织造不要派别人当了,就由这个曹颙当。这是很破格的呀!
所以曹寅死了以后,他的亲儿子又当了江宁织造。这个曹颙也很没有运气,当不了几年又病了,又病死了。曹寅死掉了,你不罢休,让他的儿子当江宁织造,曹寅就这么一个亲儿子,又死了,那就算了吧。可康熙是一个长寿皇帝,康熙生育能力也很强,他生下三十多个儿子、二十多个公主,他是一个很健康的、很强势的一个皇帝。康熙说,他儿子死了,我还要曹家当这个织造,他说苏州织造李煦,你给我去调查,儿子没有了,有侄子没有?在侄子里面给我找一个合适的,让这个侄子过继给曹寅——曹寅死掉了就过继给曹寅的妻子李氏——这个李氏就是李煦的妹妹,过继给她,再给我当江宁织造。这样李煦就从曹寅的侄子当中选了一个叫曹的,曹就又当了江宁织造,这在清朝成为一个很怪异的现象,但是这就是曹家本身的家史。
曹当时已经结婚了,就带着他的妻子大摇大摆地到了江宁织造署,李氏就成为他们的母亲,其实就是过继的,不是亲生的母亲,是他过继过来的一个母亲。当然在过去就得认作母亲,他得认曹寅为父亲,虽然这个父亲死了,那也是父亲。
他们两个到了江宁织造署,当然大摇大摆地住进了江宁织造署挂着萱瑞堂大匾的那个空间。
曹雪芹写《红楼梦》第三回,实际上把他们家族里这样一个情况巧妙地“假语存”了。他这个故事的空间已经变化,所以他的小说不是在写家史,因为生活的真实是曹进了这个家。江宁织造署在南京,但是书里面写林黛玉是从江宁地区,金陵地区到了京都,就是北京,宁国府、荣国府假设是在北京,小说确实在空间上虚构了,是北京了,而且荣国府这个府第也比现实生活中的那个江宁织造的织造署要大很多,后来修了大观园,很夸张的,但是他把那样一个历史空间和历史事实挪到小说这样的空间里面来。所以你看小说,细读会发现,贾母和贾政的关系是很古怪的,贾政带着王夫人住在挂着荣禧堂的皇帝金匾的这样一个空间里面,但是贾母对贾政和王夫人淡淡的,他只对他们的儿子宝玉视如珍宝,应该就是这样。我有一个亲戚就是,她过继了一个儿子或者一个上门女婿给他生了一个孩子,她就宝贝得要命,但是对过继的那个儿子,她的感情就差一截儿,这是中国伦理上认同的一个规律。
他之所以过继就是为了生孙子嘛,你给我生了我就很高兴,就是亲孙子,但是对那个儿子就很冷淡。你看书里描写过灯节,贾政说我也来凑热闹,贾母跟孙儿孙女们在一块儿娱乐,我也备了礼物也来了,最后等于是贾母把他轰走了,有没有这样的情节?有的,特别是后来他打宝玉,贾母是撕心裂肺地来干预,贾母说了这样的话,意思是说我没有生一个好儿子,说出这样的话来,就说明书里面把他们家族的这层过继关系写进去了。但是呢,他构思一本长篇小说,从生活中取材,觉得这个曹的亲哥哥那家的故事也很精彩,特别是亲哥哥有一个媳妇就是王熙凤的原型,家族叫**奶,非写不可,于是他就把生活当中的情况合并同类项。曹是有亲哥哥的,当然不住在江宁织造署,过继只过继曹,没把哥哥一块儿过继过来,没这个必要,过去也没那么过继的。所以他在小说里面“假语存”。怎么存呢?他是这么来存的,他把这个曹的哥哥在小说里面写成了贾政的亲哥哥,也是贾母的大儿子,贾母的原形是李氏,是曹寅的那个未亡人,我这样一捋听明白了吗?
所以《红楼梦》的文本是不是很有意思?你不懂这些的话,你就看不懂书里是怎么回事。所以现在就明白了,人家曹雪芹为什么要这么些?他故意要这么写,他为的是“真事隐,假语存”,我又不是写家史,我不是把我祖父曹寅,然后曹颙、曹这些事一五一十给你写成一个流水账,我是写小说,但是在我的小说里面呢,跟别的小说又不一样,我还故意把我家族的一些情况巧妙地保存下来。人家就保存下来了,你狼读、蟒读都读不出来,你只有牛读,一下子就发现,哟,可不是嘛!他是这么一种手法,所以我觉得牛读花时间最多,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最好的阅读方法,你可以对你读过的、你喜欢的书,多次反复地来体味,反刍,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什么叫猫读?猫吃东西叫猫儿食,吃得少,但是这一点有人跟我争执过,说我养的猫可贪吃了,买的猫粮一次一盆子给我吃光,现在的猫可能都变化了,过去的猫没有那么好的生活条件,哪有什么猫粮公司生产猫粮,都是家里喂。这个猫吃东西一般叫作吃猫儿食,每次量很小,不贪多。后来我读《红楼梦》也是这样,不贪多。《红楼梦》,我觉得我已经很熟悉了,每次即使反刍,我只读一回,就是吃猫儿食,控制量,吃的少而精,很有收获。
比如说我读的五十七回,五十七回的故事大家也很熟,这个在通行本和古本里差异很小,文字基本是一样的。主要就是写林黛玉的丫头紫鹃骗宝玉,她说林家要来人把林黛玉接走了,宝玉急得要死,痴病发作,就不答应,闹起来了,是这么一回书,等于重点写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
我过去读书即便不狼读,不蟒读,也没能够一段一段地精读,就忽略了其中很重要的一段,就几百个字,这几百个字后来我精读以后,眼泪快出来了。写的既不是林黛玉,也不是贾宝玉,也不是紫鹃——里面有紫鹃,重点不是紫鹃,写谁?写雪雁,雪雁大家知道,林黛玉的丫头,这个雪雁是很悲惨的一个小生命。大家知道荣国府丫头的来源基本是两大类:一类是家生家养的,那种贵族家庭的奴隶是一窝一窝的,生了孩子以后还是给他们家当奴隶。比如像被贾赦看上想占有的鸳鸯就是家生家养的丫头,她们家在小说里面来贾家当奴才的时间非常久了,她的父母还都在南京,书里有交代,都没跟着——这个家族后来从南京迁到北京,他们都没跟着来,在南京看着老房子。鸳鸯就是一种家生家养的丫头,世代的奴隶。还有一种就是拿银子买的,像袭人,袭人她家里穷,穷得没饭吃了就把她卖了,后来袭人自己也说这个话。
那么这个雪雁是哪种来源呢?她两种都不是,她怎么来的呀?她是林黛玉进京的时候跟着来的,跟着来了一个王嬷嬷,老态龙钟,还来了一个小丫头,书里面第三回写了,贾母看她一团孩子气,林黛玉很小,她更小,完全是一个小姑娘,小孩。这样一个小生命就在荣国府里面,默默地度过她的日日夜夜,你想,她是一个无根的浮萍,书里面写鸳鸯,因为贾赦要占有她,鸳鸯抗婚,她有很多同伴支持她,书里面有一回写大观园里面好几个丫头都出现了,都站她的一边,都骂那个贾赦,起码她是横向能获得情感支持、道义支撑的,是不是?这个雪雁是一个浮萍,她跟这些人没有那种关系,就默默地成长。
那么五十七回这段写的一个什么事呢?雪雁从**馆走出大观园,进入荣国府中轴线的主建筑群的正房,到王夫人那儿取人参——因为林黛玉经常需要吃人参,取了人参出来之后,她就看见旁边厢房有人向她招手,谁呀?赵姨娘,贾政的一个妾,一个小老婆,招手叫她干吗呀?过去见到这些文字我都一扫过去,不注意的。猫读就专读这一段,赵姨娘找她干吗?赵姨娘兄弟死了,这一段前面书里有交代,死了以后她要参与丧事,参与丧事就要带丫头,有一个丫头叫小吉祥,北京话儿字的尾音就是小吉祥儿。
参加丧葬活动穿衣服就有讲究,要穿那个白绫袄,穿白衣服。这个赵姨娘就跟雪雁说,把你的白绫袄拿出来,借给这个小吉祥儿穿,这就是柿子捡软的捏。府里面所有的这些仆役包括丫头——因为是一个贵族的大家族嘛,也很讲礼仪的——都配置了这个白绫袄子,但是小吉祥儿跟赵姨娘过去以后,因为参加丧葬活动容易弄脏了,怕把衣服弄脏了,不愿意穿自己的,就要求雪雁拿出她的,你拿出你的给我们穿。一个弱小的生命在这样一个府第里面生存,是很弱势的一个生命存在,赵姨娘就已经很弱势了,但是赵姨娘这个人很不好,她自己其实就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她还要来损害雪雁。雪雁回来就跟紫鹃说这个事,紫鹃就问她了,她们问你借这个白绫子袄儿,你怎么说的呀?雪雁就是一番话,说明这个很小的生命在这个府里面经过几年以后心智成熟了,从一个一团孩子气的小姑娘,变得懂得处世的艰辛、人际的险恶,懂得保护自己了。她跟紫鹃这么说,她说我知道她们怎么回事,她们就是怕把自己的衣服弄脏了,她们也都有,非要跟我借,我就说了,我的衣服都是紫鹃姐姐给我收着,紫鹃姐姐又不敢专断,还得去回姑娘——这个姑娘就是林姑娘,就是林黛玉——姑娘现在又正病着,所以就怪麻烦的,你们是不是问别人转借?紫鹃就说你还真会说话,你把这个事都推到我跟姑娘身上了。她学会了,她学会保卫自己了。
所以我觉得曹雪芹这支笔真不得了,一个咱们读来读去都容易读丢的人物,在五十七回里面就几百个字,一下子把这个人物立体化了,这让我联想很多,所以吃猫儿食让我收获很大。后来我专门把这段文字又读了几遍,觉得真是写得好,小生命,一团孩子气,人家这么欺负她,她后来想想,想出保卫自己,想出一个辙来,最后对方还真没辙,障碍这么多,特别是越过林姑娘这一层,姑娘现在又正病着,对不对?所以我觉得读书乐趣无穷,方法也多种多样,那么我个人有狼读,有蟒读,有牛读,有猫读,今天时间有限,就只能说这么多,底下有一点时间稍微互动一下,凡是我能回答的问题我可以回答一下。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听众和读者,我们感谢刘心武先生刚才精彩的报告,刘先生结合自己的心得,谈了读书的问题,四种方式,刘先生用了四种动物来做比喻,我想大家听了以后应该至少都有所收获,我也不敢说我都听懂了,但是我以为我懂了。下面还有一点时间,因为刘先生已经买好了回北京的车票,五点之前必须得离开,所以在这段很短的时间,大家如果有什么关于刘先生创作方面的问题,可以提一些问题,然后交给我们的志愿者。
这是第一个接到的问题:刘先生您好,一直很喜欢您的著作,请问您近来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能不能提前给我们透露一下?
刘心武:感谢读者对我的厚爱,关心我的写作,我现在是一个退休的人,现在岁数也一天天大了,没有最新的计划,但是写作方面我自己的收获是种四棵树。一棵是小说树,我写小说,长篇也写,中篇也写,短篇也写,小小说也写,像给《今晚报》专栏的《多味煎饼》就是小小说,写生活故事。小说我还得继续写,我2014年出了一本新的长篇小说叫作《飘窗》,我想这个图书馆应该是有的。新的长篇计划目前还没有,因为写一个长篇不是件简单的事,但是继续写一些短篇和小小说没有问题,有了灵感我会写。
第二棵树就是散文随笔树,我写散文随笔,有一篇散文,我发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声频,很多人把它录成声音,不止一个人,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叫《心里难过》,这样一篇散文,说明有人喜欢它才把它变成声音挂在网上,不但可以读,还可以听。那么这样的一些散文随笔我还在继续写。
另外我还搞建筑评论,我写了一些建筑评论文章,这方面的工作最近写得少,但是这方面的写作热情还有,所以偶尔也还会有。
然后第四块是《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研究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有讲座,后来这个讲座整理成书出版了。那么我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八十回后是什么情况,有在周先生的指导下的探佚,而且我用续《红楼梦》的方式,来呈现我的探佚成果,所以我这几个方面的事情还都在做。
最近我在重读《**梅》,我在2012年出版了《刘心武评点〈**梅〉》,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现在我也打算再写一点给一般的人介绍《**梅》的书,就是零起步的,就是对于《**梅》只知道一个名字,其实什么都不知道,或者觉得这不是一本坏书、一本黄书吗,不是不能看的吗,我就写给这种人看的。你不用对《**梅》有什么事先的学术上的或者是知识上的储备,你现在看我的书可能对《**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供你参考,但是这个事现在做得很慢,正在做。
主持人:刚才刘先生谈了他下面可能会对《**梅》有所研究,我们特别期待能在我们的《今晚报》上看到刘先生的作品。下面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刘先生,您创作的《钟鼓楼》中有许多意识流的表现,请问有没有受到外国作品的影响?
刘心武:这个问题问得也挺好的,咱们国家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后来又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门窗大开,这样的话,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文学也是一样。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曾兴起一个外国文化热、外国文学热,作家们以及读者们纷纷阅读一些翻译过来的外国的过去看不到的作品,比如卡夫卡的,后来比如博尔赫斯、马尔克斯、乔伊斯的作品。
翻译的外国文学里面有魔幻,有变形,有时空交错,有意识流,有各种各样的新奇的手法,所以那个时候文学上一个很大的浪潮就是这种新潮文学大行其道,传统的、写实的,有时候会被认为保守,反而成为一种边缘的写作了。
那么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写实的流派的,我是一个始终坚持写实的作家,但是在浪潮的影响下,我也吸取一些非写实的文学流派的营养,不是所有的文学都是写实的。比如我们说文学源自生活,比如我研究《红楼梦》,我说《红楼梦》写作有原型,不是所有的作家和作品都是这样的,有的作家和作品是没有生活的,他也没有原型。比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他跟咱们天津图书馆应该有缘,他是一个图书馆馆长,是同行,他的全部创作灵感来自阅读,不来自他接触的活人活事,这也是一种写作,也可以出现一些很好的文本。
所以那个时候《钟鼓楼》应该是一个坚持写实主义的作品,但是其中吸收了一些比如意识流,其他西方文学的写作技巧,但是吸收并不多,所以《钟鼓楼》出来以后当时并不是非常受欢迎,更受欢迎的是那些受到西方影响的一些先锋文学,它们更受欢迎。但是《钟鼓楼》我觉得它有生命力,到现在我发现一些90后、00后的小孩、年轻人,他们开始阅读《钟鼓楼》,觉得也还好看,所以我觉得挺高兴的。
主持人:谢谢刘先生,又是一位读者:刘老师,有的作家比较擅长转换创作风格来**文学热潮,有的作家风格则比较固定,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刘心武:我觉得都挺好的,写作这个东西应该没有什么国际王法限制你,不断变换自己的写作风格,这个在中外古今文学史上也很多见,固守一种写作风格在文学史上更多,都可以产生不错的作品。
主持人:这个条子其实有点像贺信或者是祝词:我是看刘先生在央视的《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而喜欢上《红楼梦》的,真心感谢刘先生把我带进“红楼”的殿堂。他这个是感谢,有一个问题跟这个就直接相关了,刘先生,今年距您出版《刘心武续〈红楼梦〉》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这五年来,您对《红楼梦》有没有新的见解?您的《续〈红楼梦〉》有没有修改再版的计划?
刘心武:很感谢他对我的鼓励,其实我的讲座也好,书也好,都是一家之言,你可以全盘反对,或者局部反对,或者不搭理我。其实我的初衷不是要让我的观点成为主流观点,或者让大家信服,我的目的是引起大家阅读《红楼梦》原著的兴趣,特别是年轻一代,有人说我死活读不下去,你死活读不下去,那我就娓娓道来,告诉你我自己怎么读的,激发出你的阅读兴趣,你读了以后可能跟我的观点完全不一样,但是你读了我就很高兴。《续〈红楼梦〉》,有人说《续〈红楼梦〉》特别多,好几百种,这个不准确,因为一般的像清末民国《续〈红楼梦〉》,都是从通行本一百二十回之后往下续,他不是从八十回往下续,从八十回往下续的当然也有很多种,但是没有这么多。那么我个人的续书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文学价值,我是太喜欢《红楼梦》了,我觉得曹雪芹《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遗失是一个很大的文化损失,我们虽然还没有把这个遗失的文稿找出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探佚的办法了解他后面写的究竟是什么,确实跟我们现在看到的高鹗续的四十回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是以续书形式来呈现我个人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故事的一些见解和成果。刚才这个读者让我很感动,他能够给我算出从最早出版这个续书到现在已经五年了,其实这个书我已经修订了。现在最新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有一个叫作《刘心武长篇系列》的一个套书,红色封皮的,收了我几部长篇,所谓三楼系列,有《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还有《风过耳》,然后把《续〈红楼梦〉》也当作一个长篇小说,这五部作为一个系列加以出版。
这个系列里边《续〈红楼梦〉》是修订版,封面上写着修订版,我对原来的五年前那个,有大概一千多处的修订,有的是比较大的修订,有的就是一个字一个词的改动,我是很仔细的,我还要继续修订——只要我还能做这个事。
主持人:下面这个读者的问题,不知道刘先生是不是看现在的电视剧?跟这个有点关系:请问刘先生,您对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学及其衍生作品如电视剧《芈月传》《琅琊榜》等作品如何看待?
刘心武:我觉得可以友善地跟他们相处,但是确实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这个领域的人对我也很客气,像前些时候百度成立的一个板块叫百度文学,成立大会邀请的基本全是网络写手,他们的网络小说我没怎么看过,试着看了一些以后我也喜欢不了。但是我觉得这个就是文化多元嘛,那么他们形成一个创作和阅读的领域,我作为传统的文学写作者,也有一些传统文学的阅读者的领域,大家友好相处还是挺好的,而且双方能够有一些互动,互相学习呀,吸收一些对方的营养也是可能的。
主持人:这个有意思,这个是跟刘先生叙旧来的。我是北京十三中67届毕业生,虽然您没教过我,但是我当时就知道您是位年轻老师,刘先生这段经历我也不知道,当时的校长、校支部书记是曹立珊,校长是王校长,一晃50年过去了,看到您依然年轻,祝您一切顺心,健康长寿!
刘心武:谢谢这位校友!
主持人:谢谢这位读者,下面一个,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刘先生,请问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还能复兴吗?
刘心武:这是一个太专门的学术问题,因为在场有人恐怕听不懂这个问题,现代主义它在西方已经没落了,后来有后现代,后现代的概念就是同一空间中不同时间的并列,很多学术上的术语,讨论起来就提到苏珊·桑塔格,什么法国的米歇尔·福柯,那就太复杂了,咱们这个场合讨论不了。
主持人:这个问题确实太大了。
刘心武:太专业。
主持人: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的,这个问题是——我觉得我来回答吧!八十回加二十八回的原版《红楼梦》——这个我挺奇怪的,因为《红楼梦》一般是八十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能买到吗?这个都能买到,这位读者想买哪个版本的?我建议如果是个人欣赏,就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就可以。如果做学术研究那就太多了,如果您进入那个领域,我想自己就能鉴别了,就自己选。如果是欣赏,我觉得人民文学的还是比较好的,因为《红楼梦》的版本问题太多了!能写一百部书都不止,谢谢这位读者。
这个问题:请问刘老师,像《易经》和《黄帝内经》这些比较深专的书怎么读?我不知道刘老师能不能够懂。
刘心武:这个我觉得你一开头可以狼读和蟒读,一开始,如果你想读,先把它读了再说,包括《山海经》这些都是可以这么读的。
主持人:古籍经典还是可以多读一些的,至少没有坏处,可能读不懂,我觉得读了比不读要好,可能没有办法去量化,多看书,多看经典没有坏处,还有听众有问题吗?如果没有的话,我们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听众的光临,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刘心武先生!
(根据2016年2月28日在天津图书馆的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