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细处:科头抱膝轩中人

作者:刘心武 | 字数:1637
  科头抱膝轩中人

  整理旧书,翻出一册小说,扉页上有作者题赠字样,落款为“壬戌仲春”。这个壬戌应该是1982年。那一年仲春,我路过花市大街一家理发馆,正好一位瘦高的先生理完发走出来,他本来就衣冠整洁,加上新理过发,越发显得斯文儒雅,他主动招呼我,面容体态礼数周全,我定睛一看,啊,是金寄水先生。

  1975~1980年,我在北京出版社当过几年文学编辑,那时候我参与创办的《十月》积极丰富创作题材,除了反映改革、开放时代步伐的作品,反思性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家务事儿女情的……也约到一些历史小说,像吴恩裕先生的《曹雪芹的故事》,配上范曾先生精美的绣像画刊出,极得好评。我听说金寄水先生手头正写着《〈红楼梦〉外编》系列,第一部是写司棋的,就跑去向他约稿。

  那时候我们编辑部在花市附近的东兴隆街,他家则在花市附近巾帽胡同,走过去十分方便。他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那院子当年应该是一个富人的住宅。他住的那间屋子,进身非常之窄,大概还不足两米,长度呢,大概也只有五米,度其结构,应该是由当年的一截儿游廊改造而成。屋子虽然十分狭窄,但拾掇得非常清爽,屋如其人,人如其屋,不起眼儿,特平淡、谦和、礼貌,绝无非分之想,随时准备让步。但屋墙上挂着一个长方镜框,算是块素匾吧,寄水先生自己题写的,是“科头抱膝轩”五个大字,“抱膝”是形容空间小只能将就,“科头”呢,后来知道是引《史记》中“虎贲之士,跿跔科头”的典故,“跿跔”是跳跃,“科头”是不戴帽子,唐王维有“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的诗句,可见寄水先生的软外表下,也有硬骨存焉。

  1979年那天我向他约稿,他说是在写司棋,但还没改定。我就跟他闲聊了一阵《红楼梦》,具体聊了些什么,到1982年理发馆外见面时,我就已经不复记忆。但他还记得,他是这样表述的:“您跟我聊了那么多,却一个字不涉及我过去。”看他的表情,他似乎对此很是感念。他就邀我再到科头抱膝轩里小坐,我高兴地随他去了。那时候我已经不再当编辑。他拿出一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的《司棋》,题字、钤章,双手捧给我。我好高兴!

  我跟寄水先生交往,可谓淡而又淡。我没在他面前提及他的过去,主要是觉得彼此不熟,那样不礼貌。其实我对他的过去是非常感兴趣的。他是清朝开国元勋多尔衮的十三世孙。多尔衮死后虽然被顺治皇帝褫爵掘坟,但到乾隆朝时获得平反,其后人恢复了睿亲王爵位并且世袭罔替。最后一代睿亲王,府第在东单外交部街,可惜后来面目全非。寄水先生抗日战争期间坚拒伪满洲国重封睿亲王的**,写有言志诗:“午夜扪心问,行藏只自知;此心如皎日,大地定无私。”新中国成立后他投身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与老舍、赵树理他们一起编《说说唱唱》杂志。但他为自己的出身饱受屈辱,包括被某些有优越感的人当成“典型的八旗子弟”揶揄,他畏惧别人哪怕仅仅出于好奇,当面提出一些难堪的问题,事后他只能躲在科头抱膝轩里,默默舐尽受伤的自尊心的缕缕血丝。

  他写的《司棋》,全书只有5.5万字,薄薄的一册。但那时一开印就是15.5万册,可见大受欢迎。《司棋》严格来说,不算《红楼梦》的续书,它不是从曹雪芹的八十回往后续写,而是单把司棋这个角色拎出来,用十二回的曹体文字,来讲述一段故事、塑造一组艺术形象。他设定司棋本姓秦,这很有意思,他没有把司棋跟秦可卿勾连起来,却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司棋会为秦显家的争夺柳家的内厨房主管权而去冲锋陷阵。在他写的故事里,司棋通过角门张妈私递给潘又安的荷包,并不是傻大姐捡到的绣春囊,上面刺绣的是一对香瓜、一双蝴蝶,“那瓜蔓儿弯弯缠缠地和蝴蝶连在一起”。显然,他动用了往昔王府的生活经验。这是别的作者难以企及的。他与周沙尘合作的《王府生活实录》1988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我写《揭秘古本〈红楼梦〉》时,引用了其中王府诰命夫人“按品大妆”的记录,以证明《红楼梦》文本的写实成分。可惜寄水先生迁往昌运宫宽敞住宅后,没来得及写更多的东西就溘然仙去。否则,他续写曹雪芹八十回后的《红楼梦》,定会令我们大饱眼福。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