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却凡尘
作者:萧逸 |
字数:6063
洗却凡尘
你自己去歇息你的身体,自己去歇息你的心吧!
心念止息的地方就有清凉,山歇于青翠、水歇于流动、云歇于天空。
我们也不必歇息在太远的地方,就从生活的这一刻、这一个地方开始,来放、来安住我们的心。
——《入清凉地》
人们看惯了日升月落、春秋代序,习惯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冷暖世象和世间万物的改变,却很难看淡人间的悲欢离合、情仇恩怨,更难将伤心难过看得风清云淡。过了很多年的改变以后,我们要将开心自在当成一种习惯。
林清玄先生说,在禅宗中,修心是参禅的唯一方法,因为一切诸法的变幻是随人心的。
物理的现象离不开心理,心理是主,物理不是主,物理随着心理在转变。这个“心”就是宇宙的本体,现在哲学里称为宇宙本体,在佛法里用“心”这个字。它是活的,所以它变现出的一切万事万物也是活的,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懂这个原理,自然心地清净慈悲。我常常讲,如果我们的真诚遍虚空法界,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遍虚空法界,我们的知觉心遍虚空法界,慈悲心遍虚空法界,就什么瘟疫都没有了、都化解了。
很多人参禅是因为过得痛苦,希望得到解脱,也就是找到“开心”的感觉。
不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一天都要过二十四个小时,何不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呢?因为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不管你是什么人,一天同样拥有二十四小时,做人要活得潇洒些,要学会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就要看你怎样去度过了。当然没有哪个人在面对烦恼和忧愁时还会开心地一笑,因为世间有人贫穷有人富贵,这都是因果关系。先贤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行。”有人生活好,有人生活不好,这是每个人的福报不同。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因此我们要学会知足常乐,常言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要能够保持乐观、开朗、平静的心态,善于缓解一切压力,消除一切烦恼。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佛教也讲:“禅心清净境,无心万事宽。”忍让不是弱者,而是有胸怀的大度。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知道,伤心、烦恼、怨恨、忧愁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每个人都想快乐。有许多人,与生俱来就有许多让他快乐的因素;也有许多人,一生漂泊、一生落魄,好像注定与快乐无缘。然而,只要你用心去寻找,很快就会发现:快乐其实很简单。
快乐是一种修行,你可以通过练习获取。这并不是一个秘密,问题是当我们有苦恼的时候,要相信快乐其实可以通过一种技能去获得,而不是听凭坏心情一点点地蚕噬你。当心情烦闷时,穿上运动衣裤,来个两公里慢跑,让自己出一身汗,再冲个热水澡;当遭遇工作压力时,也不必整日愁眉苦脸一支接一支地抽苦烟,可以走到室外,对着蓝天白云,张开双臂,做几次长长的深呼吸,大吼几声;你还可以上上网、聊聊天、听听音乐……其实,快乐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它就在那一次慢跑中,就在那一次深呼吸中,就在那一段美妙的音乐中。
快乐是可以选择的。有过这样一则故事:
穆罕默德和阿里巴巴是好朋友。有一次,阿里巴巴打了穆罕默德一耳光,穆罕默德十分气愤地跑到沙滩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阿里巴巴打了穆罕默德一巴掌。还有一次,当穆罕默德快要跌落山崖时,阿里巴巴及时拉了他一把。穆罕默德十分感激,于是在石头上刻道:某年某月某日,阿里巴巴救了穆罕默德一命。阿里巴巴十分不解。穆罕默德微笑着告诉他:“我把你我之间的不快与误会写在沙滩上,是希望它在海水涨潮的时候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把彼此之间的快乐和友谊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它能和石头一样不朽。”
穆罕默德是一个聪明人:他选择了快乐,于是快乐也就选择了他。有些人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不幸与悲伤,他们很奇怪为什么有些人每天总是快快乐乐的。其实道理很简单,这就在于自己的选择。原谅别人的错误,并且给予鼓励和改正错误的勇气;用心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每次帮助,并且心中充满感激。这样,你就会得到快乐。其实,快乐在于选择,把快乐刻在石头上,你就会永远快乐。
我们这个世界,这里面的居民、一切众生是什么样的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充满了怨恨、嫉妒、不平,这个世界就会在你眼前呈现出非常难看的样子!
好好安顿我们的心
有人把心的清明或禅的修行看成是避世的东西,认为人一定要投身于红尘的洪炉才是有入世的怀抱。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只要多一个人保持灵台的清明,城市也就多一份清明了。
禅行者看着烟尘滚滚的世俗,仍然时时打开自我的心,来观照世界,并以观照之力,使自己得到提升与开发,而有时天下太平的线索就是从这种提升与开发起始的呀!
——《城市与毫毛》
禅宗认为我们的心应当成为什么样子呢?
林清玄先生提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不执著”,“不执著”是懂得放弃。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懂得放弃你也能寻获另一种释然的快乐。人生有时就是如此,你不能背负着你所有想要的东西走完人生的全程。所以,如果想要达成目标,就必须有所舍弃。把与内心无关的、纷乱的杂念和**舍弃,眼中只有你想要达成的目标,这样才容易成功。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每个人生命所能够背负的重量是一定的,如果你过早地满载着上路,那之后你必须舍弃一些原来珍爱的东西来换取其他。生活中的选择就是如此的不完美,但这也正是生活的真正含义。减轻生命的包袱,放弃一些烦恼,放弃一些利益,你便能轻装上阵,就会与快乐结缘。
因此要学会宽容。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人违反寺规越墙出去遛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不久,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回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出人预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用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
《易经》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地势柔顺,君子当以宽厚之德,容载万物。所以人要经常抱着宽容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感化人、教育人。于是我们要学会开开心心活到老,轻轻松松过一生。要用这样的心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们应该开心地度过每一天,因为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日子能过得好一点,虽然不能从物质上满足自己,但是要学会弥补自己心灵上的空虚。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内在的思想,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只要自己有真正喜欢做的事,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所以人要有理想,要有志向,一旦发现要做的事情符合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你就一定抓紧时间把它做好,尽量做得更完美,让自己满意,也要让别人满意,这才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关键。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切莫把精力投错地方,那就会一事无成,终生遗憾。
人世间的一切名利都是虚幻不实、变化无常的,不要执著这些名利。真正的名利是,一个人心地善良,人们说你好,这才是最好的名;生活轻松,心情舒畅,开开心心,身体健康,这就是最大的利。因为身体才是你自己的本钱,没有身体,什么事都干不成。俗话说得好,有钱难买人开心;香港人口头常说,最要紧是开心;北京人常说,活着就要快乐;佛教也讲,人活着就要自在。这几句话看起来大同小异,但仔细领会却各有含义。开心是精神层面的,是内心的活动。快乐向何处去找?现在人似乎更多在于外求。不管内求,还是外求,开心与快乐都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更是一种社会的存在。也就是说,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独存在。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所知所感乃至人的一切美德都只能是通过社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而体现出来。一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恐怕也只能来源于同他人的交往和联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品尝幸福,感受快乐。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但是总有领悟不透的真理,总有一些有意或无意的烦心事闯到心里来。总之,人生顺少逆多,一辈子不容易,千万不要总是跟别人过不去,更不要跟自己过不去。有人说看别人不顺眼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想一下也是,因为每个人的素质、出身背景、受教育程度、受社会影响都是不一样的,在你看不惯别人的同时,是否别人也看不惯你呢?所以古德云:“常思见己过,莫谈他人非。”
人要学会静心,要知道人生最美的境界是在静心中达成的,人生最大的困惑也是在静心中解决的。所以佛教提倡静坐,最为主要的是在静坐中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有了智慧一切事情都明白了。
如果我们以爱心、以感谢来对这个世界,生活的世界就会改变!禅宗修行的最终目标很简单,就是希望全世界的人觉悟过来、醒过来,以爱心对世界,对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以感恩的心、感谢的心对一切众生,不要有怨恨!怨恨是什么?怨恨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对别人没有任何意义。实在讲,别人如果心地清净善良,你没有办法对付他,伤害的只能是自己。我们以怨恨对人,人家接受了,也起怨恨报复,彼此两方都受伤害。如果一方觉悟,这个伤害减少到最低,另一方也就觉悟了。甲恨乙,乙不恨甲,这个伤害就减到最低,到最后甲的怨恨会化解。而只有化解了怨恨,才能达到心中澄明,感受到真正的开心。
开心是一种觉悟的境界,是一种宽容、安详的心态。人能够活得无忧无愁、没有烦恼、心无挂碍,就会感悟到世间上最美丽的表情就是开心微笑,因此人要拥有一个乐观的心态是最重要的。但愿众生能够“开开心心过一生,自自在在活到老”。
随缘便能成佛
苦,是人生最真切的感受。
佛教就是根源于苦的宗教,是希望能“离苦得乐”“拔苦与乐”的宗教。
苦比乐优于见道,因为苦比乐敏锐、锋利、绵密、悠长、广大、无法选择、不可回避。
在苦谛的世间,痛苦兵临城下,就会感到真真实实的存在。
因此,苦的时候,不要白白受苦,总要苦出一点存在的意义,苦出一些生命的超越。
——《苦行如握土成金》
林清玄先生认为,参禅人的心就应该是如同清茶一般的,要像清茶一样的澄明清澈、一样的宽厚平和。
平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平和的人,厚德载物,雅量容人,推功揽过,能屈能伸。“原谅失败者之心,注意成功者之路”,处事方圆得体,待人宽严得宜。
平和的人,其玄机在一个“静”字,“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冷静处人,理智处事,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平和的人眼界极高。表面平凡,实则内聚,心中有磐石般的意志,胸中有经世济邦之策。其心,天青白日,其才,玉韫珠藏。居轩冕之中,不忘山林之味;处林泉之下,虚怀廊庙之经纶。
平和的人,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内不见己,外不见人,施恩于人是出于真诚,而不是利用别人来沽名钓誉,信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光明磊落,纯心做人。
平和既是一种修养,又是一种工作方法。平和的人,从不被忙碌所萦绕,闲时吃紧,忙里悠闲。待人不严,教人勿高。宽严得宜,分寸得体。身心自在,能享受生活之乐趣。
平和的人生,是和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
很多事情你越想得到它,反而往往会远离你,人生的痛苦多数都是源于这些“得不到”“已失去”,所谓凡事不要太过强求,就是要让我们放下这些执著心,学会随缘。
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恼和忧愁。当不顺心的事时常萦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呢?“随缘自适,烦恼即去。”其实,随缘是一种进取,是智者的行为、愚者的借口。何为随?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是一种达观,是一种洒脱,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何为缘?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相遇、相随、相乐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缘,无可能即无缘。缘,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你、我、他都在缘的网络之中。常言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万里之外,异国他乡,陌生人对你哪怕是相视一笑,这便是缘。也有的人虽心仪已久,却相会无期。缘,有聚有散,有始有终。有人悲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缘是一种存在,是一个过程。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无忧。若如此,人生哪里还会有什么烦恼可言?苦乐随缘,得失随缘,以“入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这就是随缘人生的最高境界。
“随缘”常常被一些人理解为不需要有所作为,听天由命,由此也成为逃避问题和困难的理由。殊不知,随缘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随缘是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在狂热的环境中,依然拥有恬静的心态、冷静的头脑;随缘是一种修养,是饱经人世的沧桑,是阅尽人情的经验,是透支人生的顿悟。随缘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更不是随便马虎。“缘”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成立,若能随顺因缘而不违背真理,这才叫“随缘”。
生活中,常有人会有这样的感慨和迷惑:“为什么有的人不喜欢我?”“为什么有的人不理解我?”“为什么会是这样?”若从随缘的角度看,不喜欢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欢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缘分就是缘分,不需要任何理由。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谓是有事必有缘,如喜缘、福缘、人缘、财缘、机缘、善缘、恶缘等。万事随缘,随顺自然,这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随缘是一种平和的生存态度,也是一种生存的禅境。《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作过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放得下宠辱,那便是安详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随心、随情、随理,便识得有事随缘皆有禅味。在这繁忙的名利场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闲,放松身心,静心体悟,日久功深,你便会识得自己放下诸缘后的本来面目:活泼的、清静无染的菩提觉性。人们获得缘不是靠奋斗和创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领悟、去判断。
佛家多讲随缘,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莫攀缘”等说法。“随缘”不是随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随顺当前环境因缘,从善如流;“不变”不是墨守成规、冥顽不化,而是要择善固守。随缘不变,是不模糊立场,不丧失原则。在世间上做人,要通情达理、圆融做事,这样才能够达到事理相融的境界。
随缘不变,是不违背真理。庄子妻死,他知道生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运行,既不能改变,也不可抗拒,所以他能“顺天安命,鼓盆而歌”。陆贾《新语》云:“不违天时,不夺物性。”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缘和合,缘聚则成,缘灭则散,才能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生活中,如果能在原则上恪守不变,在小细节处随缘行道,自然能随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随缘,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成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和把握。读懂随缘的人,总能在风云变幻、艰难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总能在逆境中,找寻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随缘,是对现实正确、清醒的认识,是对人生彻悟之后的精神自由,是“聚散离合本是缘”的达观,“得即高歌失即休”的超然,更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拥有一份随缘之心,你就会发现,天空中无论是阴云密布,还是阳光灿烂,生活的道路上无论是坎坷还是畅达,心中总是会拥有一份平静和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