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是“小脚文学”

作者:徐墨 | 字数:7932
  什么是文学?李敖认为:“文学在中国古代,是跟道家、方士、阴阳家、纵横家的思想相近的东西,文学寄生在思想文字中,思想文字也孕育出文学。《庄子》中的许多表达,既是思想文字,也是文学。”中国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如果以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界,我国文学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可以说就是诗歌,孔子也有“不学诗,无以言”这样的话,在过去诗歌的地位极为重要,在很多场合都会被使用到,有时甚至还被用来演奏弹唱。诗歌能够如此流行,也与当时统治者为了解民情而使用的“采诗制度”有关。公元前4世纪,楚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经典诗歌,将他的诗歌集结成册之后就被称为《楚辞》,与《诗经》多为四言诗相比,《楚辞》主要为五言诗和七言诗,两者都为后世的诗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风格比较现实主义的《诗经》以及浪漫主义的《楚辞》也是作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而存在。在它们之后的大部分文学都是沿着这两大源头来发展的。一直到先秦时期,开始出现散文,其中光芒最璀璨的要数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最为有名的要数儒家经典的《论语》,这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的学生整理而成,在后世成为中国人行事礼仪以及立身的重要规范。而老子的《道德经》则是东方哲学的最高成就。以“道”为核心,虽只有五千言,却涉及人生、处世、政治等方方面面。庄子的散文文学性极高,在先秦散文中也算是首屈一指。这些散文都对后世的散文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甚至影响到了西方的一些哲学流派以及现代物理学。诗歌创作达到顶峰是在盛唐时期,这与当时统治者爱好文学以及“以诗取士”有很大关系,无论是唐代诗人数量还是唐代诗歌数量都是极为惊人的。其中以李白和杜甫最为著名。唐代的诗歌形式也极为丰富:律诗、绝句、五言、七言。除此之外,唐代诗歌的丰富意象也对西方的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到了宋代,最值得一提的自然就是宋词。宋词是一种新兴的格律诗,以长短句交替使用为特征,适合表达更亲密的感情。根据意境与风格,大体上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两派,当然也有豪放与婉约并存的现象。宋词创作最有名的要数苏东坡。除了唐诗宋词,唐宋两代的散文也不容小觑,“唐宋八大家”就是其中的代表。元明两代,戏剧出现,并得到空前发展,一直到明清,长篇小说开始崛起,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那个时候写成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发展又一次**——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时,文学家们开始将文言文写作逐渐改为白话文写作。一些著名的文学巨匠冉冉诞生:鲁迅、巴金、茅盾、老舍、郭沫若、张爱玲、沈从文等在小说、戏剧以及诗歌方面大放异彩。一直到八九十年代,新作家和新作品层出不穷,中国文学蓬勃发展。虽然如此,众口仍然难调,李敖对于中国文学的方方面面就颇不满意:“对中国文学,我个人早已从压根上失望。我看来看去,在我眼中的中国文学,只是可怜的‘小脚文学’(如果还硬要算得上是‘文学’的话)。中国文学的集体悲剧,乃是在不论它们的呈现方式是什么,它们所遭遇的共同命运,都是‘被层层桎梏’的命运。不论它们的呈现方式是‘散文’、‘骈文’、‘古文’、‘时文’、‘八股文’,是‘论辩’、‘序跋’、‘志传’、‘奏议’、‘哀祭’……或是‘革新’、‘守旧’……不论从哪一路数的进退冲守,在我眼里的中国文学,都是‘小脚如来’的‘掌心行者’,都不能逃开共同被传统‘桎梏’、‘修理’的命运。在这共同命运之下,‘文体’的争论也好,‘诗体’的争论也罢,乃至什么‘雅’、‘俗’之分,‘刚’、‘柔’之异,‘古’、‘今’之别,‘朝’、‘派’之变……从如来掌心以外来看,它们所能表示的,至多只是被‘修理’的轻重深浅而已。它们相互之间,只有小异而没有大不同。换句话说,它们统统都多少被传统的水平观念缠住、被传统的社会背景缠住、被传统的意识形态缠住、被传统的文字词汇缠住、被传统的形式语法缠住、被传统的陈陈相因缠住、被传统的粗糙肤浅缠住。……这样的一缠再缠,中国的文学便一直在‘裹脚布’中行走,不论十个脚趾如何伸缩动静,都无助于它在一出世后就被扭折了的重要骨头!”对于李敖的这番话我是不太能理解的,也不能说他的要求太过苛刻,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更何况现在也是个言论自由的时代。

  ◎支持中国文学

  五千年的庞大文学遗产,只表露了庞大的繁琐与悲哀。我们的五千年文学史中,没有大气魄的诗、没有大气魄的剧、没有大气魄的小说,也没有大气魄的作品。我们没有好的表达法,没有像样的结构,没有不贫乏的新境界,也没有震撼世界的文艺思潮。我们的“文学”(如果还硬要算得上是“文学”的话),至多只是在一首小诗、一阕小词、一段小令、一篇小品、一个小故事里打滚,我们“足以自豪”的任何作品,在新世界的文学尺度下,都要打回票。我们的表达力,至多只是表达一点粗浅的浮情,忧国也好、非战也好、田园也好、香奁也好、铁板高唱也好、儿女私情也好……我们除了在最低浅的层面上,吟咏低唱一阵或乘兴挥毫一阵外,便不能再深入,或因深入而浅出。我们是集体失败的,集体铸造了历史的纵线失败。我常常想:一个《儒林外史》的部分好题材,在任何二流三流的西方文人手里,都不会有吴敬梓那样糟糕的处理,那样可怕的结构!而吴敬梓已算得上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特级文豪!——我们真失败!

  ——李敖

  从这段话能看出什么?能看出李敖真的很狂,狂到整个中国文学史都被他否定了,对于这点,我无法表示赞同。

  首先先看李敖曾说过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大气魄的诗”、“大气魄的剧”、“大气魄的小说”、“大气魄的作品”。之所以没有大气魄,是因为这些作品“只是表达一点粗浅的浮情”。说白了就是他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作品思想感情表达都不够深入,这点可是大大的误解了。先说诗歌,这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文学体裁,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诗经》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神圣经典,整整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特别是在政治、生活、人格几方面。从文学角度来看,《诗经》在创作手法、艺术技巧以及美学风格方面的成就可以用精湛丰富来形容,同时,《诗经》在现实精神方面也是积极而深广的,因为它促成与培养了中国文学关心社会与人生这个伟大特点。可以说开辟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而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形式及风格都极为丰富。将唐诗称为世界文学史中的璀璨明珠也不为过,因为就如章首所说,唐诗的丰富意象对西方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中国文学哪里不如西方文学了,李敖最后只用了一个《儒林外史》来加强自己的论点未免还是有点站不住脚。再来说说戏剧,戏剧出现于元明两代,更是在这两代发扬光大。其中,元杂剧就以杰出的艺术成就、高度的社会价值以及独特的形式体制,将我国的戏曲文学推入了黄金时代。元杂剧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更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并直接表现出人民的喜怒哀乐。除此之外,它还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抨击黑暗势力、丑陋习俗以及落后观念,高度赞扬了正当的反抗精神,同时歌颂那些反抗压迫、不畏**、争取自由的叛逆形象。李敖的文字给大众的印象不就是如此嘛,元明戏剧属于中国文学范畴,而李敖现在贬低中国文学,这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还有小说,中国古代优秀小说大部分出现在明清时期,李敖觉得中国小说不够优秀,那为什么中国的《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在国外会被多次出版?而在开篇的一段话中,李敖将诗、剧、小说与作品并列,大家都知道,诗、剧、小说应该是包含在作品当中的,李敖这样并列着写已经算是犯了范围不明确这么个错了,而偏偏李敖还多次毛遂自荐地想要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真是自我感觉太过良好了。李敖不但批评中国文学,对于一些很有名的中国文学巨匠李敖也完全不放过,动不动就是“李敖有话说”,点评起来只能用口无遮拦来形容,只可惜有时候根本没说到点子上。

  虽然李敖经常有滥写且有写滥的嫌疑,但是瑕不掩瑜,将李敖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界的佼佼者仍然是一点都不过分的。他文风的泼辣与尖锐也是许多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而李敖文章中经常透露出来的心系全民族以及全中国、支持统一的爱国之心也是许多作家做不到的。尤其是经常冒着政治迫害、坐牢或是杀头的危险,以笔为刀枪,与贪官污吏、专制统治、肮脏政治孕育下的各种陈规恶俗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更是令人敬佩。所以说,人有两面,李敖虽然狂妄到极点,但也有着令人肃然起敬的一面。

  ◎中国文章没那么不堪

  中国文章,一开始不是文章,而是“诗歌”,那是春秋以前的事。诗歌是当时白话和文言二合一的产物,当时的写作技巧很单调,最喜欢用单字重复来绘影绘声,描写黄莺,就来个“其鸣喈喈”;描写桃花,就来个“灼灼其华”,很少会变花样。我们读《诗经》,看到的,多是

  这类原始的表达法。——李敖

  批完中国文学,李敖又开始重点来批中国文章了。李敖还真是一个坐不住的家伙,而且还是一个胆子很大的家伙,虽然他经常得罪人,经常为自己制造敌人,但这次他一来就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学史给得罪了,当然包括了当中无数的诗人以及作家,这一次可真是大手笔啊!《诗经》被李敖判定为很原始,那么其他中国文章又是被他如何判定的呢?我们来看看:

  “这类表达法(李敖所认为的《诗经》的原始表达法)转到战国以至汉朝,变为‘辞赋’,辞赋开始变深了。那时候政府的命令是辞赋,命令下来,深得小公务员都看不懂,大家只好拖死狗。政府没办法,就奖励大家研究这些难念的古文,谁念得好,就给谁官做。这种奖励,就是科举的起源。有了科举,就可以凭写文章做大官,中国人这么喜欢写文章——写讨政府喜欢的文章,骨子里,其实有制度的背景和遗传在。现在的高普考大专联考,不过是科举的摩登化,片言点破,一切可如是观。

  “辞赋表达法带给中国文章大**,就是白话和文言的大**。这种**,到魏晋南北朝转为‘骈文’,骈文是纯粹的中国字一字一形一音一义的大排队,中国人这时候,一写文章就要对对子,写满篇文章就是写满篇春联,做作极了。因为太做作,从隋唐到北宋,文章转为‘古文’,古文一方面说复古,一方面也创新,虽然南宋以后,有‘语体’出现,开始把白话和文言合流,但以文章正宗论,还是古文的天下。于是,从韩愈到曾国藩,中国的能文之士都是古文家,古文就是我们一般指的文言文。”

  由上文可见李敖抨击的主要目标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八股文,虽然这种文体的确束缚了人们的思维,限制自由发挥,可以说是败坏学风,但也不能仅仅因为它就否定所有的中国文章,一概而论不可取,就事论事才是真。后来李敖又批到了骈文,这也是过于轻率的,虽然骈文重文轻质、繁缛华丽、用典颇多且难以学习,但因此而忽略它的丰富文学资源价值以及艺术表现力也是不应该的。最后李敖又批到了古文就显得有点无理取闹了,甚至可以说不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文明是逐渐发展的,语言和文章也是如此。人类先从不会说话一直到能发出简单音节,再到能完整说出一句话可以说花费时间绝对不短,而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再到现在的现代文学,之间也是逐渐发展,可以说古代推崇文言文的使用乃正常现象,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段必经之路,只有通过它,才能转入白话文时期,最后转入现代文学。古人用古文,哪里不正常了?如果一开始就使用白话文或现代的语言文字习惯,李敖是不是又要开始批白话文的不是了?

  从比较学术的角度来看中国文章的地位极高,首先它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大概可以分为交往文、认知文、述怀文以及颂文四个类别,这些类别基本上分布在典册、骈文、子史、制义、古文、报章等六种体裁当中,其中以认知文的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在20世纪的前半期中国的文章完成了一个巨大转变——成功实现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嬗变,而在20世纪后半期则产生了许多多元化的写作方式,这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中国古代文章在世界文学史上地位并不低,以先秦时期的散文为例。这些文章纵横议论、极具个性,有时又意气风发或精微诡异,或汪洋恣肆,可以说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而这些先秦散文既可以当做优美的文学作品来欣赏,又可以当做哲学著作来研究,所以对于西方的一些哲学流派先秦散文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由此可见,中国文章并不像李敖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因一家之言对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文章失去信心也是不

  理智的。当然,像这样被李敖狠批的除了古代的文章外自然也少不了近现代的一些文化派别,尤其是李敖最熟悉的**文坛方面:

  “今日的中国文坛,像一间暗室。暗室四面,没有窗。“在黑洞洞的暗室里面,人们摸到的,只是断烂朝报;呼吸到的,只是乌烟瘴气;听到的,只是鬼哭狼嚎。“拥挤在文坛暗室里的各路人马,若编选一下,大致可分十派:

  “一、新八股派——八股是专制王朝的把戏。新八股派是什么,不必说,大家就知道是什么。“二、新之乎者也派——掌故派、伪考据派、骈文派、自传派、寿序派、挽联派、对凌波‘诗以张之’派等都算。

  “三、旧的吗了呢派——请看《中央日报》副刊及其他。

  “四、新鸳鸯蝴蝶派——陈定山之流。

  “五、表妹派——别名‘林妹妹派’。不分男女,一写小说或诗就**起来。有病**无病也**,反正老是**,**定了。

  “六、新剑侠派——旧剑侠派是多年练功;新剑侠派是一群妇人、孺子、缺胳臂断腿的弱者,一朝在深山得秘籍一部,霍然成侠,虽多年练功之强者,也打他们不过。故新剑侠派是投机取巧派,比旧剑侠派更败坏人们意志。

  “七、新活见鬼派——仿《聊斋》派,整夜谈鬼话狐,扯淡。“八、广播剧派——浪子出走,走了又回头;妈妈跟爸爸吵架,妈妈出走,爸爸哭了,妈妈又回来了之类。

  “九、古装派——西施又洗澡了;杨贵妃又脱裤子了。

  “十、新闺秀派——中学女学生在葛雷高里毕克照片以外,最喜欢看的一派。

  “以上十派,据我的笨见看来,足够囊括今天的文坛万象了。唯一漏网的恐怕只有一派——可叫做‘北门派’,那是邮政总局门口的春宫派,势力遍及全省,因为这派只是‘插插插’和‘啊啊啊’的臭八股,所以不足深论。”

  对此只能说李敖言辞尖锐地批人批文已经批习惯了,但像他这样一次批这么多还能边批边提出意见理由的倒是前无古人,更何况李敖的文学造诣并不低。事实是有一些派别的文章真的不怎么样,李敖这样也算是以正视听了。

  ◎中文有多难?

  中文学起来容易得很。——李敖

  没错,这是李敖说的话,在全世界人民都觉得中文难学的大背景下(甚至有时候不少中国人也会觉得中文难学),李敖又一次一语惊人:中文容易学!那么对于李敖来说中文到底容易学到什么程度呢?让我们来看看李敖的说法:“中文学起来容易得很,容易到可以随便抓个词汇,变更它的词性,抓了一个形容词把它变成动词了。宋朝的词里面,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是形容词或者是个名词,这里‘红了’当动词来用。你们都念过岳飞的《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白’字当动词来用,莫等闲——不要随随便便的,不要忽忽悠悠的,就让你头发这样白了,然后难过。一个形容词这样公然一转就当动词来用,请问大家这样微妙不微妙啊?当然是微妙的。有很多的中文就是这样有趣,这样好学,所以大家不要对中文心怀恐惧。”这段话说得很详细,但是也有点夸张了,学习中文必然不像李敖说得那么简单,但也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难于攀登。李敖的中文造诣很高这点很少有人否认,但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高的,也是学出来的。为了证明中文真的不难学,李敖总结了一下经验,以一首古诗为例来说明中文的绝妙之处:“有一首有名的诗,是宋朝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大家注意这首诗,像写笔记的时候,有人说看过王安石写这首诗的原稿,发现他写‘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时,原来不是用这个‘绿’字,而是涂改过好几个字。我们假设性的说法,春风又吹江南岸,‘吹’字不好,春风又到江南岸,‘到’字不好,春风又过江南岸,‘过’字不好。王安石就是这样找了这么多的字来描写春风过来以后,江南岸变成春天了。后来他忽然想到一个最好的字,就是这个‘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把‘绿’字当动词来用,春风过来以后整个江南一片都变成绿色了。这个‘绿’字比所有的动词都好,可是原本它是个形容词。”就如大家所见,中文就是如此绝妙,字词用法极为灵活,但也并不是无章可循,其实只要用心,想要学好中文并不难。

  许多人认为中文难学,尤其是比英文难学多了,那么中文到底难在哪里?首先是中文汉字的数量很多,据说光平日里常用的就有七千多字,一般人能掌握四五千字就已经很不错了。哪像英文再怎么着也就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再加上汉字的书写方式也比较复杂,偏旁部首一样不少,有些汉字的笔画数量还很多,这就是学习中文首先面对的难题。学习英文的话一本《英汉词典》就够了,顶多再加一本《语法手册》。学习汉语你想一本《新华字典》就搞定?做梦!得要《现代汉语词典》,夸张点的还要有《辞海》,当然语法方面的书也是不能少的,还有什么《古汉语词典》啊,《异形词词典》啊,就依个人情况酌情决定。总之,关于中文方面的字典词典绝对比其他语言的要多得多。前面不是提到《古汉语词典》吗,学习中文有一个部分是绝对跑不了的——古文,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文言文,毕竟中国五千年历史,古人说话不可能一开始就是现代用语啊,学习古诗词什么的也是学习中文的必经之路啊,偏偏古人惜字如金,说话比现代人简洁多了,所以感受古文中的意境也是个难题啊。现在学习中文的话必然要了解汉语拼音,对于老一辈的中国人来说,这是犹如天书般的存在,而对外国人来说这与英语中的音标可是两码事,等于是学习中文时的又一门附加语。还有就是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这个地方的地方语,也就是所谓的“方言”,平时学的中文都是标准普通话,可要是到了一些有自己方言的地方,比如,上海、云南、广州等地,那就只有别人能听懂你讲话,你却听不懂别人讲话的份了,你觉得不公平你也得忍。

  以上的中文学习难点虽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其实只要下定决心愿意好好学,大部分原本看似很难的东西都会变得简单。也就是说,认为中文难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与人的心理有关,只要过了这个心理障碍,打破定式思维,中文就会变得相对好学了。要知道中文大概算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且最古老的语言,虽然如此,但它的确不难学,反而是比较简单的语言。你可以试着想想,全世界有整整五分之一的人每天都在说、在用中文,这样普及率高的语言又能难学到哪里去?再从语法方面来看,以“去”字为例。英文中的“去”在不同的时态里有不同的单词拼法以及格式。而中文里的“去”字就不一样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一个“去”字就够用了。再比如中文里的“是”字经常是以不变应万变,而英文中的“是”还要根据人称以及单复数来作出不同的变化。再从字形上来看,中国文字是非常形象的,一个汉字可以是一个故事、一幅画或者是某种思想。比如,从“笔”字可以看出古人所用的毛笔上半部分是竹,下半部分是毛;而“孕”字就像一幅怀了孩子的母亲的画像;“夫”字透露着一种封建思想:“夫”字比“天”字还要高出一截,所以对妻子而言,一定要“夫为妻纲”,等等。中文里还蕴涵了丰富的想象力。比如一个人爱说大话,我们就说他“吹牛”——话说得太大,喘的气儿太多,牛都被吹上天了;亲人分离时的痛苦就好像拿一把刀割肉剔骨——“骨肉分离”这个词应运而生。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都可以写成好几本书了,中文的魅力也因此可见一斑。所以,学习中文有趣都来不及,哪来的恐惧难学呢?总之,学习中文最重要的就是态度以及认知,首先,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中文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学,然后再给自己定一个比较实际可行的目标,这样学起中文来就能事半功倍,千万不要自己吓自己,一再强调中文是如何难学,到最后还没开始学中文,自己就被吓怕了。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