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2779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1]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2]有人来。

  【注释】

  [1]乱入:混入,掺入。

  [2]始觉:才察觉,才发现。

  【赏析】

  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诗很特别,其柔美清丽,体现了诗人的另一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群采莲少女们进入荷塘,穿插在荷叶之间,鲜艳的荷花与荷叶轻轻波动,弄不清到底是因为风的吹拂,还是因为活泼的采莲女,因为虽然可以听到采莲女的歌声,却不知道她们到底在哪里。

  本诗独具匠心之处在于,在这幅采莲图中,一直没有直接出现采莲女的形象,而是让她们若隐若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在美丽的大自然中,采莲少女成为一种味道,飘进我们的鼻孔,使大自然愈加生动。这种意境,令人遐想。

  诗中,“芙蓉向脸两边开”是可以朝两个方向理解的。一方面,可以理解成荷花像少女的脸;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少女的脸如荷花一般清新艳丽。无论怎么理解,都造成一种人与花不分彼此,浑然一体的感觉。我们可以想见:在绿荷红莲的海洋中,少女们的绿罗裙与田田荷叶融为一体,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同样,少女的脸与荷花也难辨彼此。

  如此一来,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描写,与对采莲女的描写就自然融合了,使笔下的景象既像是对生活的实录,又像是对仙境的想象。

  闺怨

  王昌龄

  闺[1]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2]上翠楼。

  忽见陌头[3]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4]。

  【注释】

  [1]闺:特指女人居住的内间。

  [2]凝妆:严妆。

  [3]陌头:大路上。

  [4]觅封侯:谋求加官晋爵,此处指从军远征。

  【赏析】

  第一句,闺中少妇“不知愁”。乍看起来,似乎有违“闺怨”的主题。在古代,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一旦离家,往往要三年五载才能回来,对于远征的将士,更是如此。可是,这首诗中的少妇,为什么“不知愁”呢?

  这与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有很大关系。当时的中国,国力强盛,无论平民还是官宦子弟,都希望能有机会从军远征,建功立业,也就是本诗中所说的“觅封侯”。这种社会风尚,使“闺中少妇”的愁思被昂扬的浪漫主义所覆盖。从诗中后面的句子可以看出,当初丈夫从军远征,应该与这名少妇的推波助澜有很大关系。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可愁怨的呢?

  另外,从“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少妇家境优越,再加上青春年少,应该是缺少生活磨炼的,所以对于丈夫可能遇到的艰难困苦,缺少足够的认识。正因为如此,她才会“不知愁”。

  不过,“不知愁”很快就被另一种情绪所替代。“忽见”二字,将“杨柳色”引入视野,“杨柳色”一方面可以标志美好的**,同时,也可以让人联想到青春年华,以及当初折柳相送的离别场景。杨柳总有衰败的一天,而少妇在虚度中,也有容颜逝去的一天,在这一天到来之前,能够再次见到自己的夫婿吗?

  这些感触,与登楼前的心理已经大不相同。**美好,但也令人感伤。遥想千里之外的夫君,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突然间,这个乐观的少妇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渴望,而对于当初的分离,产生了强烈的悔恨,即“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的点睛之笔,就是“忽见”所引领的心理转换。从“不知愁”到“悔”,闺中少妇的心理突然发生了微妙却清晰的变化,这变化的瞬间,“怨”的情绪所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

  这首诗的妙处就在这里:它不是静态地表现“怨”的持续性,而是生动地显示了“怨”的突然袭来。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1]连江夜入吴,平明[2]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3]在玉壶。

  【注释】

  [1]寒雨:秋雨。

  [2]平明:清晨。

  [3]冰心:比喻心地纯洁。

  【赏析】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今江苏镇江,在长江沿岸。

  这是一首送别诗。唐开元二十九年,时任江宁丞的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即将回到洛阳家乡的好友辛渐。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长江边上。前夜的冷雨,使清晨的空气愈加萧瑟,迷濛的烟雨弥漫于天地之间,如同二人的愁绪,无边无际。“寒雨连江夜入吴”之“连”字,写出了雨势之大,以及时延之长,渲染了诗人因离别而生的愁绪。诗人对于夜雨的情况如此了解,也说明他一夜未眠,也许是为友人的将来担忧,也许是有感于人生际遇的无奈。

  “平明送客楚山孤”,与前一句呼应。一方面,加强了水天相连、烟波浩渺之景的愁苦;另一方面,这种阔大的场面,不也是一种极其高远的境界吗?

  王昌龄的诗歌,虽然也有比较婉约的,但总体说来,他的诗几乎都带着乐观和豪迈的情绪,从不见他单纯地表现消极情绪。即使在这种表现离愁别绪的诗中,即使面对如此冷落萧瑟的场面,他仍然从视觉和听觉上把读者带进了广阔的天地之间,气势宏大,意境开阔。

  “楚山孤”三字,既表现了“孤”的意思,也表现了离别双方的孤单及挂念;但同时,“楚山”又将人想象化为高山,全诗境界更高、视野更大。这与婉约派在表现离别和孤单时的顾影自怜相比,无疑要阳刚许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诗人临别的叮嘱。“冰心”、“玉壶”与前面的“楚山”等意象映衬在一起,不仅渲染出送别时的孤寂,更重要的是,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以及冰清玉洁的形象,在诗句收尾时已经清晰地树立起来。

  终南望余雪

  祖咏[1]

  终南阴岭[2]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3],城中增暮寒。

  【注释】

  [1]祖咏:唐朝开元十二年进士,曾担任过短期的吏部员外郎。他的诗大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的生活。

  [2]阴岭:山的背阴面。

  [3]霁色:雨雪初停后出现阳光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长安的景色。终南山北面的景色非常秀丽,积雪就像浮在云端上一样。阳光照在树梢上,反而增添了傍晚的长安城的寒意。

  诗中的“浮”字用得尤其传神。在阳光的照耀下,高出云端的积雪寒光闪闪,正好给人一种像云一样“浮”动的感觉。

  这首五言诗是祖咏的应试作品。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按要求作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他说:“意思已经表达完整了。”

  送别

  王维[1]

  下马饮君酒[2],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3]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

  [1]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他是山水田园派诗人的代表,今存诗四百余首。他的诗大多数都是描绘自然美景的山水田园之作,诗中流露着闲居生活的闲情逸致。

  [2]饮君酒:劝君饮酒。

  [3]归卧:隐居。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为送友人归隐而作的。语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味深长。诗人开篇就用“饮君酒”来点题,然后询问友人以后的打算。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然后又自然地过渡到了归隐。诗中出现了三个“君”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反复叮咛、依依惜别的感情。“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诗人借友人的矢志归隐,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即使归隐,也不必以失意为念。因为,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而终南山的白云却是无穷无尽的,可以供你随意消遣。这两句一转前面四句的平淡无奇,骤然增加了诗的韵味,表达了诗人的羡慕和无限感慨之情。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