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3576
长干行(其一)
李白
妾[1]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2]。
郎骑竹马来,绕床[3]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4]。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5]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6]。
十五始展眉[7],愿同尘与灰[8]。
常存抱柱信[9],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10]。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11]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12],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13],直至长风沙[14]。
【注释】
[1]妾:古代妇女自称。长干行:乐府曲调名,原本是长江下游一带的民歌,主要描写的是船家妇女的生活。长干:地名,在现在的秦淮河南岸。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2]剧:做游戏。
[3]床:这里指坐卧的器具。
[4]无嫌猜:没有嫌隙和猜疑,指小孩子天真烂漫。
[5]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十四岁就嫁给了你,婚后却非常害羞。
[6]回:回答。
[7]始展眉:才展开眉头,意指十五岁开始懂得一些人事,眉宇间这才有感情流露出来。
[8]愿同尘与灰:即使化成了灰尘,我也愿意和你在一起。
[9]抱柱信:宁愿抱着桥柱避水等人的信用。这是一个典故,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与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可是女子并没有按时赴约,又赶上了涨潮,尾生就抱着桥柱等她,结果被淹死。
[10]滟滪堆:四川省奉节县以东瞿塘峡口的一块大礁石,每月阴历五月会被江水淹没,经常给过往的船只带来灾祸,于1958年冬被炸除。
[11]坐:因而。
[12]早晚下三巴:什么时候离开危险的四川。三巴:指今四川东部的巴郡、巴东和巴西。
[13]不道远:不会嫌远。道:说。
[14]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以东的江边上,距离长干里有七百里之遥,而且路途艰险。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商妇的爱情和离别。它以自述的口吻,抒写了女子对远出经商的丈夫的怀念。
这首诗通过一连串生活图景的刻画,以及女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完整地展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发展史。女主人公是一个感情温柔细腻的南方女子,随着她的成长,她对爱情和生活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在古代,封建礼教对商人和市民的控制是比较弱的,女主人公的婚姻和爱情就带有解放色彩。她新婚时的害羞,表现了她的矜持和淳厚,并没有古代某些女子因受封建婚姻迫害而表现出来的愁苦。由此也可以看出,她和丈夫有着真诚而又平等的爱慕之情。婚后,她对外出经商丈夫的深切思念,生动地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她对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1]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举头:抬头。
【赏析】
这首小诗写的是游子的思乡之情,读来耐人寻味。
身处异乡的诗人,在月白霜清的秋夜里怎么也睡不着。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射到床前,让人产生了森冷的寒意。诗人恍惚地看着月光,刹那竟然产生了错觉,误以为那皎洁的月光是一层洁白的浓霜,可他心里明知道那并不是霜痕。他不禁抬头向窗外望去,只见一轮明月高挂庭前。他凝望着秋天那分外明亮却显得清冷的月亮,心头不禁涌上一丝离愁,于是低下头去,完全沉浸在对亲人的思念之中。
短短四句诗,构思精巧,写得清新朴素、浑然天成,用单纯的内容表达了丰富的感情,体现了李白绝句“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佳境。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1]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2]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3]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4]之[5]高天,下有渌水[6]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7]心肝。
【注释】
[1]络纬:一种昆虫,俗称纺织娘。
[2]簟:凉席。
[3]帷:帷幕、窗帘。
[4]青冥:青云。
[5]之:到。
[6]渌水:清水。
[7]摧:伤。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情怀时作的,表面上抒发了相思之苦,实则表达了诗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郁闷之情。
纺织娘在微凉的秋夜里啼叫,诗人伴着孤灯,感到了寂寞和空虚,只好一边卷起窗帘望月长叹,一边思念着“美人”。“美人”在我国古代,经常被比喻成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再加上诗中又出现了“长安”这个特定的地方,所以这里的“美人”其实象征着诗人的政治理想。可是,“美人”是多么遥远啊!有迷茫的长天和清澈的水流阻隔着,就连魂魄想飞过去都很难,只能长久地思念它,不禁让人肝肠寸断。
全诗用“长相思”展开抒情,又用“长相思”一语收尾,在形式上非常对称,韵律感很强,达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
秋浦歌(其十五)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1]愁似个长[2]。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3]?
【注释】
[1]缘:因为。
[2]似个长:就像它这样长。
[3]秋霜:形容白发。
【赏析】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借助奔放的**和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把自己的积怨和抑郁都宣泄出来了。
“因为愁绪满腹,所以生出了长达‘三千丈’的白发。”这一句像火山爆发一样叫人触目惊心,也无法理解。不过,一想到愁生白发,好像也没什么奇怪的,只是愁思太重了。后两句发问其实是愤激语。一个“得”字,就道出了诗人所受的排挤和他内心的压抑。由于不得志,所以愁得头发都白了!
诗人写这首诗时,已经五十多岁了。尽管他的政治抱负屡遭挫折,但他仍然志向不泯,只是如今人已衰老,所以倍感痛苦,这才发出了“白发三千丈”的孤吟,好好地宣泄了自己的积怨和抑郁。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1]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2]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3],影徒[4]随我身。
暂伴月将[5]影,行乐须及春[6]。
我歌月徘徊[7],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8]游,相期[9]邈云汉[10]。
【注释】
[1]独酌:一个人喝酒。酌,喝酒。
[2]对:朝着。
[3]不解饮:不懂得喝酒。
[4]徒:徒然、白白地。
[5]将:和。
[6]须及春:应该趁着春暖花开之时。
[7]徘徊:来回走动。
[8]无情:忘情,指超乎一般的情谊。
[9]期:约会。
[10]邈云汉:遥远的银河。
【赏析】
这首诗大概写于唐朝天宝三年(744年),通过对诗人月下独自饮酒时的情境描写,表达了诗人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而倍感孤寂、苦闷的心情。
诗人一个人坐在花下喝酒,不禁因为“无相亲”而倍感寂寞,于是就忽发奇想地把天边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化成了两个人,拉着他们陪自己一起喝酒,从而让冷冷清清的场面热闹了起来。可是,明月和影子毕竟不懂得喝酒,所以诗人只好暂时与他们做伴,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里及时行乐。由此可见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抑郁,原因就是不得志。不过,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这从构思巧妙的“对影成三人”一句就可以看出来。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又洒脱的情怀。
接着,渐入醉乡的诗人借着酒兴,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这时,月儿就跟着诗人来回走动着,不愿意离开;而自己的影子,也随着他的舞蹈变得零乱起来,好像是在和他共舞一样。从诗人开始喝酒到喝醉,月光和身影都在一往情深地陪伴着他。
最后两句,诗人用“愿意和月亮永结忘情之交,在遥远的银河相会”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光明和自由的不懈追求。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1]。
蓬莱[2]文章建安骨[3],中间小谢[4]又清发[5]。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6]。
【注释】
[1]酣高楼:在高楼上开怀畅饮。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谢公楼,是谢■任宣城太守时建造的。校书,即校书郎,主要负责整理朝廷的图书。叔云,即李白的叔叔李云,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他为官刚正不阿。
[2]蓬莱:这里指的是东汉的藏书阁。
[3]建安骨:指的是建安年间(196—220年)以曹操父子三人和“建安七子”遒劲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
[4]小谢:指谢朓,他和谢灵运分别被称为大谢、小谢。这里是诗人自比。
[5]清发:指清新俊逸的诗风。
[6]散发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是诗人为送别族叔李云而作的,它没有直言离别,而是极力宣泄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以及他对光明的执著追求。
尽管诗人可以遨游在幻想中,可他却摆脱不了污浊的现实。他强烈地感受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以内心更加苦闷。“抽力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转上文的豪迈气势,正好体现了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但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在忧愤、苦闷中寻找着释放压力的方法。
诗人的感情瞬息万变,一开始就宣泄出郁积已久的苦闷情绪,紧接着却完全抛开“烦忧”,甚至想要做出“揽明月”的壮举,然后又突然不着痕迹地跌入苦闷的深渊,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下所发生的剧烈变化,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