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4737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1],况是蔡家亲[2]。
【注释】
[1]分:情谊。
[2]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
前四句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生活画面: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画面充满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接点题,写表弟卢纶的来访,正值悲凉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前面是悲,后面是喜,悲喜交加,更显其悲。诗的后面四句虽然句句言“喜”,可也是隐隐透出悲凉之意。“愧君相见频”一句中的“愧”字,显露的正是诗人无尽的悲凉。诗的题目虽然出现了一个“喜”字,但读者在诗作的字里行间却能感受到“悲”的滋味。另外,这首诗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比兴兼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句不仅仅运用了比喻,作比的形象还烘托出了气氛,使得整个句子诗意更浓。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1]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2]。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
[1]常建:他的诗大部分描写的是田园风光以及山林逸趣,诗风与王维、孟浩然相近。破山在今天的江苏常熟市境内,寺指的是兴福寺,始建于南齐。
[2]高林:这里是丛林的意思。“丛林”是佛家语,意为僧徒聚集的地方,有称颂禅院的意思,也说明诗人对佛家很是敬慕。
【赏析】
这首律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笔调古朴,意味深远。
清晨,旭日初升,晨光照在山林上。诗人登上破山,进入兴福寺。首联写的是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勾勒出清晨时分禅房四周的环境。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写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幽静迷人的景色。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诗人惊叹于这里的禅林风光。这一联不仅描写了优美的景物,而且这句话有深邃的思想内涵。“曲径通幽”几乎成了一个美学概念,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渲染了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这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不仅如此,还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活泼小鸟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指出佛家的空灵纯洁世界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暗示人只有像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才能快乐逍遥。
尾联两句以动衬静。寂静的寺庙中不时传来钟声,这里的钟声不仅仅是指报时的意思,还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也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
游子吟
孟郊[1]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孟郊:字东野,与韩愈并称“韩孟”,是“韩孟诗派”的开派人物之一。他的诗风清奇、瘦硬、苦涩。
【赏析】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第一句中间省掉一个“缝”字,加到了第三句中。实际上,这两句只说了两样东西——线和衣,但由这两句能想到许多。
接下来两句写的是动作,写出了母子分别时的场景:母亲一边缝着衣服,一边对儿子说着……最后,还不忘嘱咐一句,要早点回来。这句话的重点集中在慈母身上,一方面为儿子“密缝”着衣服;另一方面交代儿子不要“迟归”,这时的作者一定能从那细针密线中感受到母爱。这只是对日常生活中最细微地方的描写,但读起来让人感觉既亲切感人、又朴素自然。
最后两句是作者的感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运用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赞扬了“春晖”般的母爱。
这里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从这常见的场景中,一片纯情的爱意充溢而出,触动了我们的内心深处,唤起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思念。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仕途失意的情况下,孟郊常年颠沛流离,饱尝世态炎凉。对于居无定所的他来说,亲情更是可贵,最让他思念的就是母亲了。
这首诗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因为诗中赞颂的是伟大的母爱。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唱至今。
中唐选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1]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2]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刘长卿:中唐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安徽宣州)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刘长卿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其擅长五律,他曾自称自己的诗为“五言长城”。他的山水写景诗风格清淡,与王维、孟浩然颇为接近。
[2]白屋:贫穷人家的房屋,屋顶常用白茅草覆盖,或用木板而不涂油漆。
【赏析】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无华,格调清雅淡静,却具有悠远的意境与无穷的韵味。时当冬晚,暮色苍茫,视线已渐渐不清,加上天又开始下雪,所以周围景物更显模糊,刚才还清晰可辨的层峦叠嶂一下子变得遥远而朦胧起来。
一个“远”字,既拉开了诗的境界,同时更使日暮飞雪中视线不清的感受被生动地描绘出来。诗人这时在崎岖的山道上赶路,急于投宿的心情可以想见。而峰回路转,突然一座“白屋”出现在眼前,其惊喜之情便更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以“日暮”、“天寒”渲染宏观背景,以“苍山”、“白屋”具体布置远近景物,其气氛、构图、色调的完美结合,使得寒冬山村图景生动逼真地呈现出来。这两句虽写景而投宿之意已暗含其中。后两句又转出新意,夜半时分突然听到门外狗叫,原来是家中有人因风雪耽误了行程,直至深夜才匆匆赶回。这里写事而实为诗人所耳闻,既暗点投宿山村,又写出山村人家的温馨情味,使人感受到真实而浓郁的生活气息。
滁州西涧
韦应物[1]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1]韦应物:唐朝著名诗人,时人称其为“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而著称。滁州即今安徽省滁州。
【赏析】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这样的景象:春天,景物一派繁荣的景象。诗人站在涧边,看着涧边幽草,深树黄鹂。“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幽草安贫守节,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树上,黄莺在树丛深处鸣叫。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后两句,春雨在晚潮的时候降临,让渡口的水势变急。因为下雨,再加上渡口在郊野,这里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渡口停着船舶,雨滴漠然地洒向渡口,小船默默地承受着潮起的浪头。水急、舟横,这是一幅恬淡的景物画,但其中隐隐流露出一丝无奈,但作者最后用“舟自横”表达了自己的坚定。
后人对这首诗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只不过是描写了西涧的景色,并没有别的意思,但也有人认为这首诗通篇皆有所指,如以“独怜幽草”喻作者安贫守节,以“黄鹂”喻小人邀宠得高位,以“舟自横”喻作者不得其用。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年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1]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2]。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
[1]黯黯:低沉暗淡。
[2]愧俸钱:自己拿着皇家的俸禄,却不能让自己辖内的百姓安居乐业。
【赏析】
首句是回忆往事。去年花开的时候,与朋友分别。时光匆匆流过,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一年,而现在,春天到了,又是花开的季节。首联即带着淡淡的伤感,花开的时候却分别了,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第二联由伤感转为忧愁。作者写到“世事茫茫”,说明自己对前途的忧虑,再加上当时时局动荡不安,使作者虽然面对着美好的春天,却一点也快乐不起来,只能在“春愁”中“独成眠”。
第三联堪称名言警句。“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意思是:看着这世事茫茫的局面,自己不禁想到回归田里,一隐了之;但自己还当着刺史呢,怎能一走了之,况且在自己管辖的地方还有人“流亡”。一想到还有“流亡”的人,他就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俸禄。这也表现了作者为民忧虑的精神,也是极具思想性的一句话。
尾联呼应首联。作者听说友人要来看望自己,自是喜不自胜,只盼望他们能早早到来,一起团圆。“月圆”就是这个意思,不过,它应该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希望“流亡者”都能安居乐业,不再流亡。
塞下曲六首(其二)
卢纶[1]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1]卢纶:子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风格精严雄厚,颇有盛唐之风,尤长于叙事写景。
【赏析】
卢纶的《塞下曲》中描写的都是军营生活,六首一组,这是组诗中的第二首。他虽是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满了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全诗虽然短小,却颇有戏剧效果,读来妙趣横生。
首句不但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还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傍晚时分,在昏暗的树林里,将军在打猎。一阵大风扑面吹来,长长的杂草随着大风来回摆动。这个“惊”字用在这里极好,一方面说明有事要发生,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发生的事作了铺垫。
第二句的意思是将军张弓搭箭,准备射虎。一阵风吹过,精明的将军以为有老虎出没,但将军很镇定,不慌不忙,张弓搭箭。只听“嗖”一声,箭没入丛林深处。
第三、第四两句写的是第二天早上的事。将军和士卒一起来找昨天射杀的猎物,发现了昨天射出的那支箭,它并没有射中老虎或其他野兽,竟然深深地插进了石头里,由此可见将军箭法的高超。
塞下曲六首(其三)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1]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单于:汉朝时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这里代指入侵唐朝边境的统帅。
【赏析】
先看前两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漆黑的晚上,大雁飞得很高,以至于连它的声音都听不到。前一句中“月黑”和“雁飞高”都暗示敌人可能乘机逃走。果不其然,“单于夜遁逃”了。
被围困许久的敌军终于要借机逃跑,但即使有这样的夜色作掩护,我们还是发现了敌军的行动。因为极富作战经验的将军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敌情,虽在黑夜,对敌军的情况仍是了如指掌。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我军发现了敌军逃跑后,提刀上马,就准备追上去了。但是,作者并没有写有没有追上,或若是追上了怎么厮杀等,只说了这么一句“大雪满弓刀”。才刚刚骑上战马,还没发出追击的命令,但大雪飘飘洒洒地落下来,顷刻间弓和刀上面都落满了雪。试想,一排排士卒骑在马上,背着弓箭,腰插大刀,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等待着追击的命令。
这首诗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没有描写是否追到了单于,以及追到以后又发生了什么。这种写法能引发读者更丰富的联想,言尽而意远,意境也因此变得更美了。
春雪
韩愈[1]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
[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散文家,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的诗风格雄伟壮阔、险语惊人。
【赏析】
这首小诗不拘一格、构思巧妙。
首句写立春过后,新的一年已经来到了,但是仍然看不到花开。经过了长长的冬季,春天刚到,人们就急不可耐地盼望着花开。
“二月初惊见草芽”和第一句的意思差不多,但诗人是间接说的。在初春二月的焦急等待中,诗人终于看到了草芽,内心是比较惊喜的;虽然**来的还比较晚,花儿也没有开。“初”字隐隐写出了作者在焦急等待春天,但春天迟迟不到,使人不禁有些淡淡的埋怨之情;但一个“惊”字传神地写出诗人刚刚发现草芽时的惊喜感受。
从字面意思理解,最后两句说的是草芽的出现离花开的日子不远了;但是,此时下起了早春雪,没看到花开,却看到了飘扬的雪花。诗人实际上是这个意思:人们迟迟等不来**,但雪花却不耐烦等下去了,率先飘飘洒洒地降落人间。诗人惊奇于雪花的飘扬之态,内心不禁欣喜起来,这雪花不也能代表**吗?这两句构思极为精巧,写出了春雪的灵巧和美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