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8524
嫦娥
李商隐
云母[1]屏风烛影深,长河[2]渐落晓星沉。
嫦娥[3]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1]云母:一种矿物,富有珍珠光泽,可装饰屏风和门。
[2]长河:银河。
[3]嫦娥:神话中后羿的妻子,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处求得的不死之药,飞入月宫,成为月中仙子。
【赏析】
这首诗题为“嫦娥”,实际上抒写的是自己孤寂的处境和对于环境的感受。
前两句写景,由室内写到室外。室内“云母屏风烛影深”,烛光黯淡,云母屏风上映着深深的暗影;室外银河西转,马上就要消失了。室内只能看到暗影,可以想见长夜独坐,心情该有多么黯然,又看到外面银河垂地,看到银河不免让人想到隔河相望的**、织女,让孤枕难眠的人遐想连篇,但这时就连寥落的星辰也即将隐没了。这两句写了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
漫漫长夜,遥望天空,自然是那一轮明月最引人注目,让人浮想联翩。看到明月,也自然会想到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后,到西王母那里求来了不死仙药,不想被嫦娥偷吃了。嫦娥吃了仙药便飞升到月宫,成了仙子。从此,嫦娥独居广寒宫,寂寞无人陪伴。在作者眼里,嫦娥孤寂的处境及心情和自己是一样的,由此他觉得自己和嫦娥同心相应,所以揣测,如今嫦娥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着无边的碧海青天,寂寥清冷,想必现在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吧!由于前两句对自己孤寂处境的描绘渲染,使得这个揣测显得合情合理。因此,后两句看似体贴同情嫦娥的处境,其实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贾生
李商隐
宣室[1]求贤访逐臣[2],贾生[3]才调[4]更无伦[5]。
可怜[6]夜半虚前席[7],不问苍生[8]问鬼神。
【注释】
[1]宣室:西汉未央宫的前正室。
[2]逐臣:被贬在外的官吏。
[3]贾生:指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汉文帝将他召回长安,和他谈论鬼神之事。
[4]才调:才情。
[5]无伦:没人可以相比。
[6]可怜:可惜。
[7]虚前席:徒有虚前席的这种爱贤之举。
[8]苍生:百姓。
【赏析】
关于贾谊被贬长沙,《史记》中有相关记载。长久以来,诗人们便以此为题材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作者不落窠臼,选取贾谊自长沙回长安,宣室夜对的情节,并且眼光独到,把焦点集中在人们不注意的“问鬼神”之事上,从而发出了一番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第一句写汉文帝求贤若渴,连放逐在外的臣子都不遗漏,可见其多么有诚意、多么谦虚。只看开头这首诗仿佛是在热烈颂扬文帝殷切的求贤愿望。下一句写了文帝对贾谊的评价,完全是佩服赞叹之词。用“才调”一词,包含了才能和风貌、情调。得到“更无伦”的赞叹,则可想见贾生少年才俊、华彩照人、意气风发的样貌,自然地显示了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
这两句,从“求”到“访”然后“更无伦”,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表现了汉文帝对贾生的赞叹器重。看到这里,几乎已经认定这是一首歌颂圣主求贤的诗。
第三句既承接了上文的求贤、赞贤,又完成了议论的转折,是全诗的枢纽。“夜半前席”,是对上文的承接,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文帝当时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知不觉中已经靠上前去的情景,使历史陈迹变得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这里李商隐选取了“夜半前席”这个典型细节,以小处寄寓了自己的感慨。这个生动的细节描写,把文帝求贤、重贤的境界提升到了最高处,从而使后文的嘲讽更加有力。李商隐只是轻叹了一声“可怜”,就是可惜的意思,便自然而然地使人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产生了质疑,隐隐感到作者对汉文帝的嘲讽。这里并没用感**彩强烈词语,为最后一句留有余地的同时,也更耐人寻味。“虚”指徒然,轻轻一点,举重而若轻。何以“虚”?诗人只是点出来却没有明说,留下了悬念,诗也显出了跌宕波折的情致。这一句中承转交错,处理得精练、自然、不着痕迹。
最后一句答案终于揭晓:“不问苍生问鬼神。”原来“访逐臣”、赞叹乃至“夜半前席”,并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而是为了询问鬼神之事。作者并没有大发议论,可是读诗之人自可得出结论。此句用词简单,强烈的反差使贬抑显得特别有力,词锋犀利,蕴涵了辛辣的讽刺。
本诗讽刺之中寄寓了感慨,但主旨并不只是讽刺文帝。晚唐许多皇帝都求神问仙,不顾民生,显然诗人是用历史讽喻现实,矛头指向的是现实中那些沉迷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
**
黄巢[1]
待到秋来九月八[2],我花开后百花杀[3]。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4]。
【注释】
[1]黄巢: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家境富裕,善于舞剑和骑射。
[2]九月八:其实是指九月九重阳节,为了押韵才用“八”。
[3]杀:凋谢。
[4]黄金甲:是比喻,把**的花瓣比喻为战士的铠甲。
【赏析】
以题目看来,这首诗好像是咏**的,但由第一句就可以知道作者并非泛咏**,而是在庆祝即将到来的**节,也就是重阳节。因为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久而久之,这一天也就成了**节。
开头写到“待到秋来九月八”,就是说等到重阳节那一天,为了押韵的需要,才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作者要在这一天扭转乾坤,而且等待的这一天一定会到来,所以语调轻松,充满信心,语气中充满期待和向往。
第二句写等待的那一天到来后的样子。虽然是**节,但作者想到的并不是**竞相开放的景象,而是把人们熟知的自然想象化成了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开时,已是秋天,百花凋零,将**盛开和百花凋零并列,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是自然现象,所以这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又是必然的。将**称为“我花”,显然**象征了被压迫的广大人民。那么,“百花”与之相对立,就是比喻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显示了黄巢作为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第三、第四句紧接第二句,写长安**盛开的壮丽景象:“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它们浓郁的香气,冲天而上,占据了整个长安城。此处想象奇特,比喻新颖,辞采壮伟,意境瑰丽,把黄色的花瓣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具有了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秋色中,**开满全城,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也预示了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作者根据自己战斗的生活实践,通过艺术想象和联想把**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了它一种战斗的美,使人耳目一新。
蜂
罗隐[1]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1]罗隐:字昭谏,唐代诗人,新登(今浙江富阳)人。
【赏析】
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很多而很少能够享受,诗人罗隐着眼于此,有感而发,以诗的形式概括了它们的一生。
前两句主要是叙述,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极度的副词、形容词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几乎到了骄矜的程度。但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欲夺故予的手法,为后两句作铺垫。因为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慨之意集中在最后两句,所以头两句抬得越高,最后两句形成的反差就越大,表达就越有力。
最后两句主要是议论,感慨蜜蜂忙碌一生,**成蜜,却除了“辛苦”一无所得,并且呼应头两句,将“尽占”的风光一扫而空,效果强烈。这两句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第三句叙述蜜蜂辛苦奔忙**酿成蜜,“采得百花”显露了“辛苦”的含义,“成蜜”之后也有了“甜”意,这一句好像与最后一句重复,但是第四句是主议的,作用不同,所以不会有重复的感觉。第四句的反问分成两部分:“为谁辛苦”?“为谁甜”?虽没有直接发表议论,但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表达了诗人对它们的怜悯和同情。
这首诗抓住蜜蜂的特点,叙述朴实、平淡,不讲究华丽辞藻却很有思致。借蜜蜂歌颂了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给予无情讽刺。虽然没有直接说教或议论,但读者自可有所悟。
两宋篇
宋词选篇
雨霖铃
柳永[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2]无绪[3],留恋处、兰舟[4]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5]。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6]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1]柳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因官至屯田员外郎,故称柳屯田,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词意境脱俗、清新婉约、通俗晓畅。作品收录在《乐章集》中。
[2]都门帐饮:在京城郊外设帐喝酒饯行。
[3]无绪:没有情绪、没有心情。
[4]兰舟:船的美称,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因此得名。
[5]凝噎:因为悲痛而说不出话来。
[6]楚天:古代楚国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楚天代指南方。
【赏析】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抒发了离愁别绪,以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历来受到词作家们的赞誉。
开篇先写离别的环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只用十二个字,送别的季节、时间、地点,还有清冷的气氛,都一一写到了。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能感受到离人心中的痛苦。离别环境中的每一个局部的选择,也都衬出了离人黯然**的心绪。
“都门帐饮无绪”,在送别的路上,亲友为远行者设帐备宴饯行。可是离人想到要远离繁华的京师,到遥远的南方去,心头惆怅,根本无心喝酒。因为要与心上人分别,作者此刻更加难受,依依不舍时就会觉得时间飞逝,想说的话还没有来得及说,船工已经喊着要开船了。马上就要分开,描写转入了人物的表情动作:“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彼此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深情注视着彼此,眼中充满泪水,悲伤难过,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难舍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只记下了这一刹那离别的悲哀情景,就转而补充描述瞻望前程时内心的活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此去水路漫长,从汴京到楚地,须经“千里烟波”,南望“暮霭沉沉”的天空,路途真是遥远啊!“暮霭”渲染了前途茫茫的凄然心情。
上阕叙述离别之事,具体描绘了别时的情景;下阕转为抒情,层层揭示了自己内心的活动。从前人说到自身,“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在离别时就无限感伤,因为我也多情,自不能例外。“更那堪”推进了一层,说何况现在正是悲秋之时呢!秋天,草木摇落凋零,气氛凄凉冷落,和离别后独自漂泊于千里之外的人事是一样的,离别已经使人惆怅难解,如今还正是凄冷的秋天,让人情何以堪。接下来是全篇中最精彩的句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即将分离的时刻,说出对登舟离岸之后情况的预测,写实了想象中浮现的虚景。虽然因为离别,无心饮酒,但因为难过还是喝了不少,醉着上了船,酒醒之后,发现船不知已经航行多远了,船舱外残夜将尽,岸上晓风衰柳,天边落月西斜。此处的渲染使离别的冷落更有感染力了。此词立足于临别难舍那一刻,写景叙事,没有着重描写离别的过程,而是以心理活动去扩展境界,情感的抒发也步步推进,很有层次。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1],望极春愁,黯黯[2]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3]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4],强乐[5]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1]伫:久久地站立。危楼:高楼。
[2]黯黯:凄然地。
[3]拟:打算。
[4]对酒当歌:借用曹操《短歌行》里的句子,即饮酒听歌。
[5]强乐:勉强作乐。
【赏析】
这是一首相思词,写的是对恋人的苦苦思念。
开头写登高楼远望,也许是恋人不在身边,与作者相隔千里,作者愁绪在心,无端地凭栏眺望。接下来自然写眼中看到的景色。上阕虽以写景为主,但目的还是为了抒情,只是这一部分抒情很笼统,只以“春愁”带过,并没细说。景色本没有感情,但诗词作者却会因情而异,比如,同是登高,“伫倚危楼风细细”和“高台多悲风”的境界就有很大的差别。后者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激动情绪,而柳永词传达出的却是一种怀人的凄然心绪。其中微妙的差别,要细心体会才能领悟。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如果调换一下语序,说成“望极天际,黯黯生春愁”,更合常理,也更容易理解。但作者那样说则更能表现人物心理状态:眺望中忽有“春愁”似从遥远的天边生出,凄然之情油然而生。“草色烟光残照里”,当然是眺望时看到的景色,传统意象中芳草绵绵到天涯,常比喻无尽的思念。夕阳残照,周围一片烟蒙蒙的,这种景象正与愁思迷惘的心情相契合。上阕以“无言谁会凭阑意”作结,没有说出是何心意,为下阕表明心意留下了余地。
那么,下阕该畅快淋漓地写愁思了吧!但是开头作者还是只说欲排遣愁思而不能,真正的愁思到最后才“千呼万唤始出来”。“拟把疏狂图一醉”,心里愁思凝结,想着把礼数那些累人的东西抛到一边,喝个酩酊大醉。可是很快他就意识到“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饮酒听歌,勉强作乐,只会使得“愁更愁”,不能真正解愁。马上就要结尾了,他还是没说为何而愁。愁绪在心,久久郁结,不能排遣,自己变得越来越消瘦憔悴了,这是可想而知的。结尾作者的话出人意料:“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消瘦也好,憔悴也罢!为了她忍受的这些痛苦折磨,付出的代价,都是值得的。结尾处不但最终点明了词的主题,而且把感情的波澜推向了**,升华了爱情。
《离骚》中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话,“衣带渐宽终不悔”学习了离骚殉情无悔的精神。根据这种精神,王国维用这两句词形容成大事、做大学问的人必须要经历的一种境界——为了实现理想、抱负而忘我地追求。
苏幕遮
范仲淹[1]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2],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1]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官至参知政事,谥号“文正”。他的词流传下来的很少,主要以描写边塞风光为主,风格苍劲明健,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神情黯然。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抒发了作者秋天思乡怀人的感情。这首词写得极为婉约,与范仲淹一贯豪放豁达的风格大相径庭。
上阕写景,借秋天的景物为下阕抒发远别之情作铺垫。“碧云天,黄叶地。”从大处着墨,天地景物尽收眼底,苍茫肃穆之感跃然纸上,“碧”、“黄”二字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增加了秋季苍凉的感觉。王实甫的《西厢记》中,莺莺在“长亭送别”一幕的精彩唱词就是由此引用而来的。“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秋色向远处延伸,一直连接到天边的江水。江水之上,笼罩着一层翠绿色的寒烟。烟雾本该是白色的,但在浩淼的江水的衬托下,也就变成翠绿色了。这句话大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气势。“山映斜阳天接水”这句是远景描写。水天相接处,斜阳映照着山峰。“斜阳”点明时间已经是傍晚时分了,给人以一种惆怅的感觉,为下阕写乡愁又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芳草经常被用来抒发离愁别绪,李煜在《清平乐》中写道:“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芳草一直绵延到千里之外的故乡,可是人呢?只能把思乡之情郁积在心中了。这句话把伤感的情绪推向顶峰。
下阕抒情。“黯乡魂,追旅思”直接写出了作者心中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黯”字既写出了作者的心境,也与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一个很好的呼应。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者,唯别而已矣。”只有离别才会让人黯然神伤。“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可是要实现它只能在梦里了!或许,并不是每个夜晚都能做到这样美好的梦。这句话又从侧面烘托了思乡之情。“明月楼高休独倚。”明月、高楼,这些意象都是用来表达相思之情的,在这样的良宵美景中“独倚”,不知道有哪个人能够经受得住?所以作者只好自己劝说自己,以免更加伤心。“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每个人都知道“借酒浇愁愁更愁”的道理,但此时此刻,除了酒又有什么东西能够排遣离愁别绪呢?“相思”二字有力地点明了全词的主旨,全词至此结束,但作者无限的相思之情却远远没有结束。
浣溪沙
晏殊[1]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2]。
【注释】
[1]晏殊:字同叔,北宋婉约派词人,谥号“元献”。他自幼聪慧过人,十四岁即被朝廷征召为官。晏殊的词以湿润秀洁、蕴藉和婉而著称。他生平著作非常丰富,共有文集一百四十卷,不过大部分均已散佚,只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和《珠玉词》传世。
[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赏析】
这首词因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而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表面上看,这首词含有伤春惜时的意思,实际上作者是在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慨。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是对去年饮酒听歌的追忆,“一曲新词酒一怀”,这是多么快乐畅快的场面,作者的心情又是多么轻松和愉悦,然而,这种场面不是发生在今天,而是“去年”。一个“旧”字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种现实。作者在这里用倒置的手法,把去年饮酒听歌的事情放在前面,用以突出去年的欢乐。这两句话看似平常,然而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觉已经充分地显露无遗。这与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也许是实景,也许是虚景,但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引发的感慨,是对往昔欢乐场面的留恋和对命运的叩问。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借江边的明月慨叹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而在这里,作者用夕阳慨叹美好时光的短暂与易逝。
下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这一联对仗工整,浑然天成,音韵和谐,寓意深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一联基本上是用虚字组成的,众所周知,用实字对仗比较容易,而用虚字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卓人月在《词统》中谈及此联时,说道:“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尽管有大半虚字,但却写出了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规律和作者心中细腻的感受。“花落去”是自然规律,是任谁也无法改变的,晏殊同样如此,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了。这里的“花”还与前面的“一曲新词酒一杯”相呼应,因为欢愉的事情总是像盛开的鲜花一样短暂易逝。“似曾相识”是作者的感受,作者看到春天北归的燕子,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它就是去年饮酒听歌时看到的燕子,既然燕子都回来了,可是去年的人又在哪里啊!这句话又从另一方面反衬出了“无可奈何”之感。“花落”、“燕归”本是自然界中很自然的现象,但它们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结合起来,立刻变得意蕴深远了。“小园香径独徘徊”,作者一个人在铺满落花的小路徘徊,既是在徘徊,更是在追忆、在思索、在感慨。这一句大有举重若轻的感觉,作者把心中无奈和感慨全都隐藏起来,留给读者去慢慢品味和探究。
蝶恋花
欧阳修[1]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2]雕鞍[3]游冶处[4],楼高不见章台路[5]。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释】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以散文成就最高。他的词有婉曲**、情深语近的特点,有《六一词》、《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和《醉翁琴趣外篇》三种词集传世。
[2]玉勒:玉制的马衔。
[3]雕鞍:精雕的马鞍。
[4]游冶处:指歌楼**。
[5]章台路:汉长安街名,后来指**聚居处。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
上阕第一句用问句开头,连用三个“深”字,写出了闺阁之深,也写出了闺中少妇哀怨的心理。用三个“深”字强调闺阁的深邃非常贴切自然。“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都是用来回答庭院之深的。杨柳堆起青烟,帘幕多得数也数不过来,都是对“深”字的具体阐释。前三句有问有答,结构紧凑严密,少妇深锁闺中的哀怨之情尽显无遗。闺阁之深,可见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之强,作者在这里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控诉。“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丈夫是多么薄情啊!只顾着一个人游玩享乐,把妻子留在深闺之中。少妇登上高楼也望不见丈夫的踪影。深居闺中的少妇与外出游玩的丈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少妇的苦闷心理。
下阕前三句是虚景,“雨横风狂”用来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横”、“狂”二字用得十分形象生动。“门掩黄昏”,少妇留住青春年华与往昔欢乐的做法只是徒劳一场。少妇的举动看着让人心酸不已,从而更加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丈夫的薄情。“无计留春住”,少妇的青春年华遭到了无情的摧残,往昔的恩爱**和幸福欢乐也都一去不复返了。“无计”二字,可以看出少妇是多么怀念往昔快乐的生活,而目前的处境又是多么无奈。“泪眼问花”,“花”是饱受“雨横风狂”摧残的花,也就是她自己的真实写照。“泪眼问花”是她自怜自叹之语。“花不语”,这里“此时无声胜有声”,细致地刻画了少妇心里的苦闷和哀怨无处发泄的情景。“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是少妇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泪眼问花”作出的解答。“秋千”是当初夫妻二人嬉戏的证据,用过去美好的事物和目前悲惨的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显得少妇心中的哀怨是多么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