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7036
  大鲸选自《柳河东集·设渔者对智伯》

  大鲸驱群鲛,逐肥鱼于渤澥之尾,震动大海,簸掉巨岛,一啜而食若舟者数十,勇而未已,贪而不能止,北蹙于碣石,槁焉。向之为食者,反相与食之。

  大鲸在渤海边驱赶众多鲨鱼,专门追逐肥美的吃,大海被大鲸的举动所震动,海岛也在颤抖。大鲸一口就吞掉几十条如小舟般大小的鱼,仗着勇猛无敌,大肆在海里穿梭捕食,贪婪的心永不能被满足,结果在碣石北边搁浅而无法动弹,渐渐干死了。

  一向被大鲸作为食物的鱼儿们,此时反过来争相把它当做食物了。

  枕獐而死选自《皮子文薮·悲挚兽》

  汇泽之场,农夫持弓矢,行其稼穑之侧,有苕顷焉,农夫息其傍。未久,苕花纷然,不吹而飞,若有物娱。视之虎也。跳踉哮咽,视其状,若有所获负,不胜其喜之态也。农夫谓虎见己,将遇食而喜者。乃挺矢匿形,伺其重娱,发贯其腋,雷然而踣。及视之,枕死獐而毙矣。

  在一片沼泽地带,有个农夫拿着弓箭,在自己的庄稼旁巡逻看守。那里有一片倒伏的芦苇,农夫累了就在那里休息。不一会儿,芦絮飘飞,可并没有起风。农夫一下子警觉起来,发现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苇中欢腾跳跃。他仔细一看,是一只老虎!老虎在那里又跳又嚎,似乎抓到了什么好东西,高兴得了不得。农夫以为老虎是因为看见了他,把他当成送上门来的大餐才这样欣喜若狂,于是急忙隐蔽起来,弯弓搭箭,瞄准老虎。等它又一次欢腾的时候,一箭射了过去,正中老虎的胸腋,这只庞然大物轰然倒在地上。农夫走近一看,老虎已死,虎头正枕在一只死去的獐子身上。

  招龙选自《笠泽丛书》

  昔豢龙氏求龙之嗜欲,幸而中焉。得二龙而饮食之。龙之于人固异类,以其若己之性也,席其宫沼,百川四溟之不足游;甘其饮食,洪流大鲸之不足味。弛弛然,扰扰然,其爱弗去。一旦值野龙,奋然而招之曰:“尔奚为者!茫洋乎天地之间,寒而蛰,阳而升,能无劳乎?诚从吾居而宴安乎?”野龙矫首而笑之曰:“若何龊龊乎如是耶?赋吾之形,冠角而被鳞;赋吾之德,泉潜而天飞;赋吾之灵,嘘云而乘风,赋吾之职,抑骄而泽枯。观乎无极之外,息乎大荒之墟,穷端倪而尽变化,其乐不至耶?今尔苟容于蹄涔之间,惟沙泥之是拘,惟蛭螾之乐者也。狎于人,啖其利者,呃其喉,胾可以立待。吾方哀而援之以手,又何诱吾纳之陷穽耶?”野龙行未几,果为夏后氏之醢。

  从前,渴望研究龙的豢龙氏幸运地得到了两只龙,便把它们养起来。

  龙和人本来不是同类,豢龙氏却能按照它们的习性,把龙养在宫苑中的池沼之中,使它们觉得百川四海都不值得一游;供给它们丰厚的美食,让它们觉得海里的鲸鱼吃起来也不见得美味。它们有时懒洋洋地卧在池子里,有时兴奋地嬉闹,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不愿离去。

  有一天,它们看到一条野龙飞过,就高兴地召唤道:“你在干什么啊!天地如此广阔,冷了要找地方冬眠,暖和了又要飞上高空,这样不觉得很累吗?还是和我们一块儿生活在这里吧,无忧无虑,多么安逸自在啊!”

  野龙高高地昂着头,笑着说:“你们怎么就甘愿被束缚在这种地方呢?上天赋予我们的身形,是头顶角身披鳞;又赋予我们美好的德行,能潜入水底飞上高空;还赋予我们灵性,吐气成云,乘风而行;也赋予我们职责,抑制骄横,润泽干涸。我们的视野能到达苍天之外,能安身于最荒远的不毛之地,天地广阔任我行,纵览宇宙沧桑变化,这难道不是最快乐的吗?如今你们容身于兽蹄印那么大点的积水坑里,受着泥沙的拘束,满足于水蛭蚯蚓般的快乐。与人类相亲,以求得他们的残羹剩饭。你们虽然和我有着相同的外形,志趣却完全两样。你们甘于受人的摆布,吃着人给的食物,看来被他们捏着喉咙、切成肉块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我看你们可怜,本想伸出救援之手,你们怎么还想拉我坠入陷阱呢?”

  野龙飞走了。没过多久,池中的两条龙果然被做成了夏王的肉酱。

  熟能生巧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归田录》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北宋人陈康肃,字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于是常常以此自夸。有一次,他在自家的院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人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毫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很久没有离开。老人见陈康肃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康肃很奇怪,就上前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你看我这射箭的技术,很精湛吧?”老人说:“没什么特别的,只不过是手熟罢了。”陈尧咨一听,愤愤地说:“你怎么敢小看我的箭术!”老人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人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葫芦嘴上,再用勺子舀油慢慢倒下去。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一点也不会沾到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什么特别的,不过是手熟罢了。”陈康肃见此,只好干笑着将老人打发走了。

  乘隙选自《梦溪笔谈·权智》

  濠州定远县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伏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尔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喏。”弓手应声刾之,一举而毙,盖乘其隙也。

  濠州定远县有个弓箭手,善于使用长矛,远近闻名。有个小偷也是使矛的好手,善于击刺,从不把习武的官军放在眼里,唯独对这位弓箭手另眼相看,认为只有他才和自己的本领不相上下。他说:“要是遇见这个弓箭手,一定跟他一决生死。”

  一天,弓箭手有事要到一个村子去,适逢小偷在集市上喝酒,两人的相遇不可避免,于是各持一长矛决斗,围观的人形成一堵人墙。两人斗了很久也分不出胜负。弓箭手突然对小偷说:“县尉来了,你敢跟我在他面前决生死吗?”

  “好!”小偷话音刚落,弓箭手的长矛应声刺去,正中小偷要害,把他刺死了。

  恃胜失备选自《梦溪笔谈·权智》

  有人曾遇强寇斗,矛刃方接,寇先含水满口,噀其面。其人愕然,刃已揕胸。后有一壮士复与寇遇,已先知噀水之事。寇复用之,水才出口,矛已洞颈。盖已陈刍狗,其机已泄,恃胜失备,反受其害。

  有个人路上遇到一个强盗,两人打斗起来。刀枪刚要交锋,强盗把事先含着的满口水,猛地朝他脸上喷去,这个人蓦然一惊,强盗的刀尖已刺进了他的胸膛。

  后来,有位壮士也碰上了这名强盗。壮士事先已经知道强盗含水喷人的花招,那强盗故技重施,水刚喷出口,壮士的长枪就刺穿了他的脖颈。

  这强盗故技重施,却不知道对方已知晓,还想依赖这一套侥幸取胜,结果失去了戒备,丢了性命。

  作贼心虚选自《梦溪笔谈·权智》

  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为盗者。述古乃绐之曰:“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隙。祭讫,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唯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枢密院的直学士陈述古,曾在建州浦城县当过县令。当时,有家富户被盗,告到官府,捉住了几个人,但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小偷。陈述古便对他们说:“一座寺里有口大钟,能辨认出真正的小偷,非常灵验。”于是,就吩咐人郑重地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来。然后把嫌犯们带到钟前,当面告诉他们:“如果没有偷东西,摸这钟时,大钟就不会发出声音;如果偷了东西,它就会发出声音。”陈述古亲率同僚向钟进行肃穆的祈祷,祭祀完后,用围幕把钟围起来,然后暗暗派人用墨汁涂钟,涂了好久,才叫那些囚犯一个个地进入围幕里去摸钟。等他们出来,叫他们把手拿出来检验。众人手上都有墨迹,唯独一个嫌犯手上没有。一经审问,这个人承认自己就是真正的盗窃者,因为他怕钟发出声音,所以不敢去摸。

  日喻选自《东坡全集》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闻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异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有个人天生双目失明,不知道太阳的模样,于是向人请教。人家拿来一只铜盘,告诉他:“太阳的形状就像这只铜盘。”他敲了几下铜盘,听到了当当的响声,便连连点头。过了几天他在街上听到当当的钟声,以为是太阳。有人对他说:“那不是太阳。太阳会发光,就像蜡烛一样。”边说边递给他一支蜡烛。他仔细将蜡烛摸了一遍,连声说:“这回我知道了。”后来他随手摸到管状的龠,以为这就是太阳了。

  太阳的形状与钟、龠远不相同,而这失明的人不知道这其中的差别,是因为他无法亲眼见到,只能靠询问别人。

  桃符与艾人选自《东坡全集》

  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吾上?”艾人俯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争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屑,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也?”

  桃符抬头望着艾人骂道:“你这下贱东西,怎么如此嚣张地住在我的上面?”艾人低着头说道:“你已是半截身子埋进土里了,还跟我争什么地位高下?”桃符火冒三丈,双方争吵不休。门神从旁劝解说:“咱们都是没出息的人,都在依傍别人的门户过日子,还有闲工夫争这种无谓的闲气?”

  措大吃饭选自《东坡志林》

  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尔。他日得志,当吃饱饭后便睡,睡了又吃饭。”另一则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

  有两个穷酸的秀才,在一起谈论各自的志向。一个说:“我穷了大半辈子,只想着能吃上饱饭睡足觉。如果将来得志,我一定吃饱就睡,睡足再吃。”另一个说:“我的志向可跟你不一样。一旦得志,我一定吃了又吃,哪里有闲工夫睡觉?”

  非其父不生其子选自《艾子杂说》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愀然而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齐国有个大财主,生了两个蠢儿子,当老子的又不懂得教育。有一天,艾子对这财主说:“您这俩孩子长得很周正,但就是不懂人情世故。将来可怎么继承您这万贯家产啊?”财主听了很生气,说:“我儿子聪明又能干,哪里不通事务了?”艾子嘿嘿一笑,说:“不用考别的,就问问他们,吃的大米是从哪里来的吧。如果您的宝贝儿子果真知道,那我承认,自己刚才说的都是屁话。”

  大财主就把两个儿子喊来问话。俩孩子嘻嘻笑着说:“我们怎么会连这个都不知道?每次都是用布袋装来的嘛。”财主一听,脸上现出绝望的表情,连脸色都变了,说道:“你们两个真是蠢到家了!那米不是从田里生出来的吗!”艾子听了,无可奈何地说:“不是他这样的老子,也生不出这样的儿子来。”

  蛤蟆选自《艾子杂说》

  艾子漂于海,夜泊岛峙,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其言曰:“昨日龙王有令:‘一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也,故惧诛而哭。汝虾蟆无尾,何哭?”复闻有言曰:“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蝌蚪时事也。”

  艾子在海上航行,晚间停泊在一座小岛附近。夜里隐约听到水底下有哭泣的声音,似乎还有人在说话。于是艾子屏息静听,听到其中一个声音说:“昨天龙王下了命令,水中凡是有尾巴的动物,都必须斩首。我是鼍,当然有尾巴,害怕被杀头所以在这哭泣;你是蛤蟆,没有尾巴,为什么也哭啊?”另一个声音说:“我现在是没有尾巴,可我怕龙王追究起我做蝌蚪时的模样,那时候我是有尾巴的啊!”

  好大说者选自《艾子杂说》

  公孙龙见赵文王,将以夸事眩之。因为王陈“大鹏九万里”、“钓连鳌”之说。文王曰:“南海之鳌,吾所未见也,徒以吾赵地所有之事报子。寡人之镇阳,有二小儿,曰东里,曰左伯,共戏于渤海之上。须臾,有所谓鹏者,群翔于水上,东里遽入海以捕之,一攫而得。渤海之深,才及东里之胫。顾何以贮也?于是挽左伯之巾以囊焉。左伯怒,相与斗之,久不已。东里之母,乃拽东里回。左伯举太行山掷之,误入东里之母,一目昧焉。母以爪剔出,向西北弹之,故太行中断;而所弹之石,今为恒山也。子亦见之乎?”公孙龙逡巡丧气,揖而退。弟子曰:“嘻,先生持大说以夸眩人,宜其困也。”

  公孙龙去见赵文王,想用自己夸夸其谈的本事向他炫耀一番,就向赵文王陈述了南海大鹏鸟展翅高飞九万里、龙伯国大人连钓六只巨龟的故事。赵文王说:“南海和巨龟,都是我没见过的,现在只把我们赵国地方上发生的事告诉您吧。在我的镇阳,有两个小孩,一个叫东里,一个叫左伯,两人一起到渤海边上游玩。不一会儿,有所谓的鹏鸟飞过来,一群一群地飞翔在水面上。东里赶忙跳到海里去捉它们,一下就捉住了。渤海很深,但刚刚漫过东里的小腿。东里寻找能装大鹏鸟的袋子,随手就把左伯的头巾扯下来去兜住它。左伯大怒,便和东里打起架来。东里的妈妈赶忙把东里拖了回去。左伯举起太行山扔了过去,却不小心击中了东里的母亲。东里母亲的一只眼睛被灰沙迷住了,用指甲把眼睛里的沙子剔出来,往西北方向一弹,便把太行山从中部断开了。她弹出去的那粒沙石,就成了今天的北岳恒山。您大概也见过了吧?”公孙龙听后,感到十分尴尬,作了个揖,垂头丧气地退了出来。

  公孙龙的弟子们说:“嘿,先生一向以自己夸夸其谈的本事夸耀于人,应该让他也难堪一回啊!”

  龙蛙喜怒选自《艾子杂说》

  昔有龙王,逢一蛙于海滨,相问讯后,蛙问龙王曰:“王之居处何如?”王曰:“珠宫贝阙,翚飞璇题。”龙复问:“汝之居处何若?”蛙曰:“绿苔碧草,清泉白石。”复问曰:“王之喜怒如何?”龙曰:“吾喜则时降膏泽,使五谷丰稔;怒则先之以暴风,次之以雷震,继之以飞电,使千里之内,寸草不留。”龙谓蛙曰:“汝之喜怒何如?”曰:“吾之喜则清风明月,一部鼓吹;怒则先之以怒眼,次之以腹胀,然后至于胀过而休。”

  从前,一位龙王在海边遇到一只青蛙。相互寒暄之后,青蛙问龙王说:“大王,您居住的地方怎么样啊?”龙王回答说:“那是珍珠叠就的宫殿,彩贝筑起的楼台,飞檐华美,椽头绚丽。”

  龙王也问青蛙:“你住的地方怎么样啊?”青蛙说:“绿苔碧草环绕,泉水清清,白石皎皎。”

  青蛙又问:“大王喜怒的时候,是什么样呢?”龙王说:“我高兴时普降甘霖,让天下五谷丰登;发怒时先兴狂风,再发雷霆,后飞闪电,管叫千里之内寸草不留。”

  龙王也问:“你喜怒的时候,又是怎么样呢?”青蛙说:“我高兴时便对着明月,和着清风尽情歌唱;发怒时先瞪眼睛,再鼓肚皮,直到肚皮胀得难受为止。”

  齐王赐药选自《艾子杂说》

  艾子事齐王,一日,朝而有忧色。宣王怪而问之。对曰:“臣不幸,稚子属疾。欲谒告,念王无与图事者,所朝,然心实系焉。”王曰:“盍早言乎?寡人有良药,稚子顿服其愈矣。”遂索以赐。艾子拜受而归。饮其子,辰服,而巳卒。他日,艾子忧甚戚,王问之故,慽然曰:“卿丧子可伤,赐卿黄金以助葬。”艾子曰:“殇子不足以受君赐,然臣将有所求。”王曰:“何求?”曰:“只求前日小儿得效方。”

  艾子侍奉齐宣王。有一天,在朝见宣王时,艾子面露忧郁之色。宣王感到奇怪,就问他是什么原因。艾子说:“小儿不幸正在害病。我原想把情况报告给您并请个假,但这样一来,又担心您身边没有能商量国事的人,所以来上朝,但心里惦着孩子的病情。”

  宣王说:“你何不早说呢?我这有一副特效药,孩子吃了,保管见效。”说完就命人把药拿来赐给艾子。艾子拜谢过,把药带回家喂给孩子吃。辰时吃下,巳时却死了。

  等艾子再去拜见宣王时,显得非常痛苦。宣王问明缘故,十分忧伤地说:“你死去的儿子,确实值得哀悼。我特赐你一些黄金,好好安葬他吧。”

  艾子说:“我那未成年即夭折的孩子,承受不起您的赏赐。不过我想向您提出另一个请求。”宣王问是什么请求,艾子说:“我只求您赐我前天给我孩子吃了并得到奇效的药方。”

  肉食者鄙选自《艾子杂说》

  艾子之邻,皆齐之鄙人也。闻一人相谓曰:“吾与齐之公卿,皆人而禀三才之灵者,何彼有智,而我无智?”一曰:“彼日食肉,所以有智;我平日食粗粝,故少智也。”其问者曰:“吾适有粜粟钱数千,姑与汝日食肉试之。”数日,复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穷理。”其一曰:“吾观人脚面,前出甚便。若后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其一曰:“吾亦见人鼻窍,向下甚利。若向上,岂不为天雨注之乎?”二人相称其智。艾子叹曰:“肉食者,其智若此。”

  艾子的邻居都是齐国的粗人。有一天,艾子听见两位邻居在闲聊。一个说:“我跟齐国的公卿一样都是人,一同承受着天、地、人三才的灵气,为什么他们有智慧,而我没有呢?”另一个说:“因为他们每天吃肉,所以有智慧;而我们平日都吃粗粮,所以就缺少智慧了。”

  那个问话的人就说:“我正好有卖粮食得的几千文钱,我们姑且每日买肉吃试试看。”

  几天后,艾子又听他们俩聊道:“自从吃肉以后,思维见识清晰高明,遇事都有能力解决,不但有解决问题的智慧,还能深刻探究其中的道理。”另一个人则说:“我观察到,人的脚面从前面伸出是很合适的,如果朝后伸出,不是会被后面来的人踩到了吗?”那人说:“我也看到人的鼻孔向下长,非常便利,如果是朝上长的,岂不要被天上下的雨装满了吗?”

  两人互相称赞对方变聪明了。艾子叹道:“吃肉的人,智力也不过如此啊!”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