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史,全在兹,
作者:王应麟 |
字数:2303
载治乱,知兴衰。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注释
廿二史:记载古代历史的二十二部史书。兹:此。实录:原指每个朝代为皇帝编纂的编年大事记,此指真实的历史纪录。通:融会贯通。
二十二个王朝的历史已经讲述完了,其中记载了治乱兴衰的道理。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像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深刻明白其中的道理。
心解
治乱兴亡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记载最丰富、史料最完整的国家。从公元前841年
开始,就有了具体明确的记载。这和我国的史官制度是分不开的。唐朝著
名历史学家刘知几认为,记史是“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
载”的大事。假如没有史官,就会善恶不分,是非不辨,功过不清。在我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
久的制度和传统。早在夏朝就设有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为记录和编纂两类。在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没有很大区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起居注的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则负责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
由于史书是要传于后世的,因此历代帝王对于史官们载言记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计较。有了功绩,做了好事,当然要大书特书。就是没有功绩,没干好事,也要虚构一些载入史册;或者“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者颠倒黑白,把坏事说成好事。总之“,自称我长,相谓彼短”,“略外别内,掩恶扬善”(出自刘知几的《史通》),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必书无疑;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事,万万不可见诸史册。
但是,史官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却颇为认真。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的传统,尤其是司马迁不畏权势、尊重事实的精神,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史德。这样,帝王和史官就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较量的结果可想而知,史官们屡遭厄难,原因也在于此。史官们汗水和生命的结晶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史书。到了北宋时代,已经有了十七部纪传体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称为“十七史”,到了清代乾隆初期,又加进了宋、辽、金、元、明五朝的史书,于是有了“二十二史”的说法。后来,人们又把失传已久的《旧五代史》《新元史》《清史稿》增加进去,由此形成了“二十五史”。
我国的史书卷帙浩繁,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种。正史: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记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如,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别史: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带有掌故性的史书。野
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书,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有时也用来泛指“野史”。
另外,史书的体例主要有四种。纪传体: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历代修正史多以此为典范。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如《左传》《资治通鉴》等。纪事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史事分别列目,**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国别体:创始于
《国语》,分载多国历史。如《战国策》《三国志》等。古人认为,阅读不同的书籍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读过鲁迅先生
的散文名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人都会对古朴又典雅的三味书屋
记忆犹新。那么“,三味书屋”的名字从何而来呢?其实,“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侃h伲i,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书味如喝美
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能享受到这份美味的大餐呢?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本名为《万历十五年》的书震惊了史学界,同时人们记住了一个词“:大历史”。这
本书以“截断众流”的气魄,
从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
截取了明末万历十五年这
三味书屋,清末浙江绍兴城里的著名
私塾,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
一历史瞬间,从各个角度深入细致地再现了明代的历史。作者黄仁宇先生希望通过这貌似平淡无奇的一年,来深刻揭示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而且认为连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落后于西方现代化国家,都已在那三百多年前的历史横切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大历史”是黄仁宇先生一贯推崇的一种学习、解读历史的方法。其特点是,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历史的全新视角。
从《万历十五年》、《天朝的崩溃》、《潜规则》、《帝国政界往事》再到《品三国》,历史热一直在缓缓升温。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的崛起,对当下的历史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鲜明的例子是,在《百家讲坛》讲历史的阎崇年、易中天、王立群等,就推动了人们了解历史的兴趣。但同时,一些品位低俗、粗制滥造、选择一两个吸引人眼球的噱头、完全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历史剧业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不但不能让我们从历史中获得真正的养分,反而会对心理,尤其是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这时我们不妨沉静下来,摒弃娱乐、功利的想法,用一种严肃、理性的思想去看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