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清水芙蓉

作者:萧逸 | 字数:13077
  爱如清水芙蓉

  在尘世,还能开着莲花,使我们能有清净与温柔的对待真值得感恩,“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一花一净土,一叶一如来”。愿我们在观莲花的时候,也能反观自己的莲花,在我们一念觉悟、一念慈悲、一念清净、一念柔软、一念芬芳、一念恩泽等等菩提心转动的时候,我们的莲花就穿出贪、嗔、痴、慢、疑的水面,在光明的晨光中开启了。

  当我们像饱含甘露的莲花时,我们就会闻到从我们身体呼出来的最深的芳香。

  ——《不着于水》

  大乘佛法有两部经——《妙法莲花经》和《华严经》,林清玄先生非常喜欢,而且这两部经都以“花”来命名。

  “法华”原是指莲花从污泥中开启,使人感觉柔软、纯净而芳香。“妙法莲花”最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心里开出花来。

  “华严”中的“华”,原有五色花的意思,指的是由五色鲜花编成的既美丽又庄严的花环,林清玄先生认为这表示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朵花,每一朵花都代表了整个宇宙,所谓“一花一世界”就是如此。

  禅的世界中,将莲花放在一个至高的境界,也总喜欢将人心比作莲花。在佛教问世后,佛教徒也以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

  佛经上载,莲花有四德,分别是香、净、柔、可爱。它的香气在花香中被尊为第一,并不是因为它最浓郁,而是因为仔细闻嗅便可发现它最能与人心相通。林清玄先生曾形容那种香气,说那是清晨时分,在山中竹林坐看莲花开放,香气随花苞缓缓展开,在空气中飘荡不绝,那时便闻到一股超尘气息,进而领悟到身外之身。

  对于它的净,周敦颐早就作过文章赞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人们一早就知道的,而这也正是人们希望自己内心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

  而它的柔,实实在在是从里到外的,从花茎到花叶,再到花瓣,皆有非常柔软的触感,让人不得不小心珍惜,如若不然,极容易就断裂受损,这也和人的内心一样,如果不知细心珍惜,那么很容易受伤,这样柔软的内心,固然强过那些刚强而难以协调的心。

  还有它的可爱,这世上其他花无论多美,我们也会找出它的缺点。兰花,会觉得它实在俗艳;玫瑰,过于梦幻;百合,太过吵闹……而只有莲花让人无可挑剔,不论是一朵还是一群,展现出的都是宁静、清雅、尊贵、和谐。对于花,人通常有许多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香花不美,美花不香,然而莲花香美俱备,闻其香使人清明,观其美使人谦卑。

  连《本草纲目》也这样说:“夫莲生卑污,而洁白自若;南柔而实坚,居下而有节。孔窍玲珑,纱纶内隐,生于嫩弱,而发为茎叶花实;又复生芽,以续生生之脉。四时可食,令人心欢,可谓灵根矣!”

  因为莲花这样的美,这样的香,这样的纯净而安宁,所以主张修持内心的禅宗将它看做修为的最高境界,也往往将它与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相互联系,那就是爱。

  只因为爱从心底升起,那是从内心升腾出的最纯净的感觉,犹如莲花一样安静而柔软,独自散发出明朗清澈的香气,真正的爱就是这样,像山中小池塘里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污浊的泥沼中昂然抽出,无视一切污浊,自顾自地盛开了美丽和芳香,如果爱不是莲花,那么还有什么如同莲花一般呢?

  细微之处见真爱

  我们如果光是对人有**、有关怀,不知道日落月升也有呼吸,不知道虫蚁鸟兽也有欢歌与哀伤,不知道云里风里也有远方的消息,不知道路边走过的每一只狗都有乞求或怒怨的眼神,甚至不知道无声里也有千言万语……那么我们就不能成为一个圆满的人。

  ——《在细微的爱里》

  凡一提“爱”,人总先想到的是“爱情”的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男女之爱,其实这世间的爱有很多种,恋人之间是爱,朋友之间也是爱,家人之间也是爱,甚至对常伴身边的水杯、对亲手种下的白杨树,那都是一种爱。爱是极微小的,隐在天地间漂浮的每一颗尘埃中,若是不细心观察,就一定会被我们错过。

  初到人世,我们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家人之爱,这种爱含蓄地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是出生之前在产房外的焦急等待,是听闻第一声哭泣后脸上绽开的真心喜悦,是彻夜不眠的小心看护,是强迫般地将孩子赶出家门要他**,却在你身后满怀担忧的悄悄注视……既严厉又含蓄的爱,是亲人间的爱。

  这种爱我们接受得最早,却往往领悟得最晚。总是要看到亲人头发花白、腰弯背驼的时候,才猛然惊觉他们在平凡中孕育的伟大,才会感动于他们为我们付出的强大韧性与忍耐力,才能明了他们的忧病全因我们而起,他们的喜悦也全因我们而生。甚至,有些时候,只有在失去他们之后才会惊觉他们在身边的岁月是那般美好,虽想追回,却永世不再。

  这种爱总是后知后觉,常常令我们无法回报。

  等我们稍大一点,能够走出家门,就会遇到另一个人,感到与这人志同道合、惺惺相惜、兴趣相投,和这人在一起总是滔滔不绝,爱能爱到一处去,恨也能恨到一处去,快乐是可以分享的,痛苦也是可以倾诉的,你犯错的时候他骂你骂得最凶,你寂寞的时候他陪你的时间最长,但是不管什么时候,他都永远站在你这一边,你对他也是一样。

  这种爱总是相互的,只有付出真诚才能得到真诚,若是带着虚假的心对待,得到的也必是虚假,这种爱是一种培养,是使人学会怎样爱和相处。

  在人和人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爱,这种爱的产生总是不清晰,让人捉摸不透,没有人能预知它的到来,没有人能挽留它的离去,从来没有一个人真正地弄明白它。但是它依然令人着迷,永远给人以希望,总让绝望的人看到曙光。

  林清玄先生曾讲述过温莎公爵与夫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堪称是20世纪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当年,威尔士王子是全英国的期望,他风度翩翩,容貌出众,行事干练又有理想,仅凭这些就已是英国少女的偶像,何况当时他正准备继承父亲乔治五世的王位,登基便成为爱德华八世,于是整个英国都理所应当地认为他应该寻找一位最美丽、最杰出、最聪明的妻子。然而他却爱上了一位既不年轻也无美貌的美国女人沃丽斯,并且当时三十九岁的沃丽斯已离过一次婚,还二次结婚成了美国商人辛普森的夫人。他遇上了她,为她痴迷,发誓定要娶她。这一决定在英国引起轩然**,举国上下无不反对。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们没有一方放弃。12月11日,国王发表了告别广播讲话,宣布为了能和心爱的女人结婚,他将放弃王位。1936年12月12日,爱德华八世正式卸任,其弟约克公爵继位为王,称号乔治六世。四十三岁的爱德华八世辞去王位后,受封为温莎公爵,不久,他与沃丽斯在法国成婚,沃丽斯成了温莎公爵夫人,两个相爱的人携手度过了半生。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传奇存在,爱情才充满了令人向往的魔力。

  平常人能感知的,通常都是这样的三种爱,这些爱都是寻常人能发现的爱,而禅宗里对爱的处理和感悟更加深入而细微。学佛的人讲究“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一只小蚂蚁、一只小飞蛾在这宏大的宇宙间是多么渺小、多么微不足道,但是连这样不足道的生命也小心地珍惜,正是比寻常人多出来的佛性。

  林清玄先生就曾专门写过这细微的爱。

  他感受到这爱时,是读苏东坡的一首诗:

  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这首诗非常简单,对于才华横溢又有大气魄的苏东坡来说一点儿也不稀奇,但就是这样一首看起来平常得很的诗,令林清玄先生感到十分震撼,透过这首诗,他看到的是一颗伟大而细致的心灵。

  这首诗所说的是,不放下钩起的窗帘,是为了让小燕子能够回来;看到愚痴的苍蝇不断地冲撞着窗子,就赶快打开窗门让它们飞出去;为了让老鼠不至于饿肚子,总是在家里留下些饭菜;因为怜惜飞蛾的生命,所以夜里也不点灯。

  林清玄先生感到,诗人所处的时代离我们异常遥远,他们经历的生活我们已经没有可能再经历,人潮涌动的都市里不会再有这些小动物随意穿梭,可是诗中描写的情境却让我们感觉如此真切,诗人的心也能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他对世间万物充满着一种细微的爱。欢喜地看着乳燕归巢,替困顿的小飞蝇担心焦虑,帮助老鼠解决觅食的苦恼,也由于能体会飞蛾扑火的痛楚,而不去点灯。

  这心境多么令人感动!在尘世间,在我们周围,总能看到有那么一种人,对于有恩施予他们的人心中也没有感念,认为是理所当然;对于身边遭受苦痛折磨的人也毫无同情,更不要说给予付出;对于人世间的悲欢艰辛也一无所知,更不要提感受众生的心情。就是心思细腻些的普通人,能够感受的也不过是浮于表层、一眼便可看得出的表象,深入的心情,是怎么也体会不到的。与这位诗人相比较,尘世中人的心实在是过于粗鄙了。

  偶尔在本该静寂的夜里,会突然传出一两声惨烈的嘶叫,尖锐地划破耳膜,那是邻人饲养的猫正为**所苦,每当这时,林清玄先生就想到动物**的粗糙,进而又从一个比较细腻的观点回观人类,就发现人类的**也是那样粗糙。

  在林清玄先生眼中,这细微的观察和体验,唯有修得禅心的人才能拥有,因为禅心如莲,清净、温柔,经一丝风的抚弄便颤动不停,每一片花瓣落下都禁不住动容。唯有心如莲花般柔软,才能敏锐地感触世界,才能安然地宽容世界,才能精致地对待生活,才能超越平凡的自我,才能在我们受伤时抚慰我们的伤口。

  所以,在拥有如莲般禅心的人眼中,即使是忧伤寂寞,也总有说不出的美好。

  譬如雨天。

  林清玄先生说下雨天特别能令人心生悲忧,皆因水性不二,明性也不二,所以我们心中的忧伤能够以飘落的雨做泪,心中的温暖能够与太阳的光明相映。雨水象征着忧伤的世间,使人可以真切地感受每一滴雨水带来的痛苦忧伤,但这样的痛苦忧伤也使我们清晰地看透每一位雨中行人心中隐藏的不为人知的辛酸,有着柔软内心的人,透过这充斥天地的辛酸苦痛,体会到的是一种对众生的关怀,更加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更留心对待世界。

  用我们的耳朵来听好听的声音,用我们的嘴巴讲述甜蜜温暖的故事,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光明的事物,用我们的鼻子闻嗅清雅的气味,用我们整个身体保持清洁,用我们的心感应美好的世界。

  一颗柔软的心是产生大悲心的芽苗,是成长为菩提心的种子,它令我们即使生活在俗世凡情中,也能感知自我心中的清明。柔软不是懦弱,而是最有力量的;柔软不是短暂,而是最恒长的。唯有柔软,才能感知人世间最细微的爱。

  爱一切众生

  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长的。

  ——《清净之莲》

  禅看爱是从最细微处看到的,然而当禅师要将爱施予的时候,总是要散予整个世界。禅宗所说的“施爱”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这种爱是放眼宇宙的爱,应当如同月光一般,温柔清淡地将爱笼罩大地,使得万物笼罩清新而纯洁的光芒。不但要爱可爱的,即使不可爱的,也要以一颗爱心对待;不但要爱爱自己的,即使是伤害自己的,也要爱。

  残梦禅师曾有天夜晚在禅师室读书,突然听到墙壁上声响,想来是个小贼,便对侍者说:“拿些钱给那凿墙的朋友吧!”

  侍者走到邻室,高声喊道:“喂!别把墙壁弄坏,给你些钱就是!”

  小偷闻听,吓得转身逃走了。

  残梦禅师便责备那侍者:“你怎么能大声吼叫呢?你声音太大,一定是把他吓着了。可怜他钱也没拿到就逃走,天气这么冷,他可能都还没有吃饭,你快追上去把钱给他。”

  侍者无奈,只好四处寻找不知逃到哪里的小偷。

  不懂禅的人说禅师都是心如铁石,说他们特立独行,不理会人间悲苦。但看看这些禅师的行为,慈悲之心推己及人,即使如贼这般不可爱的人也能用爱心关怀,这般胸怀,岂是常人所能及?真正悟禅性的人,一心之爱必不在自己身上,若到某时,为成就世人,只道是己身可献,这便是宏大之爱了。

  释迦牟尼佛前身,尚为施毕王,慈悲仁厚,在世间广行菩萨道以求作佛。帝释和毗首羯摩为试探施毕王的慈悲心,就相约幻化,一成老鹰,一作鸽子,演一回“猎食逃命记”。鸽子在前,慌张躲入国王臂弯,老鹰随后疾飞猛追而来。国王向老鹰表明自己救护一切众生的决心,老鹰便说:“您渡一切众生,难道我不在一切众生之内吗?为何唯独不悲悯我而要抢夺我的食物?”国王说:“我曾发愿,若有众生前来投奔归附,必会保护。你需要什么食物便尽管说,我也一定使你愿望满足。”老鹰听罢,毫不客气便索“新杀热肉”。国王稍一思索,道:“这很难。我不杀生,要如何取得呢?想我的身躯,老病死后,转瞬间腐败臭烂,既然老鹰要这件东西,就布施给它吧!”于是国王唤人,自己用刀割下大腿肉给老鹰。不料老鹰又说:“我要你肉重量与鸽子相当,斤两不要骗我!”国王命左右拿来天平,使鸽子停在一端,另一端盛放国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鸽子重量遽然增加,于是身肉变轻。待身肉几乎割完,也是小鸽子更重。

  施毕王决心舍尽全身,以求保全鸽子,于是奋力挣扎欲上天平。那鲜血淋漓、颤抖摇晃的身躯,老鹰看了也觉不忍,只说:“大王,您何苦如此?鸽子还我便了。”国王却一心坚持悲愿,以手攀爬天平,不料才一力,肉尽筋断,不由得摔跌在地,仍再度起身上秤。坚定无悔之心,使得大地震动、枯树生花、天降香雨,众天女歌赞此菩萨必当成佛。国王作誓愿:“我血流割肉,不嗔不恼,一心不闷以求佛道,身当即平复如故。”霎时,身体恢复完好如初。人天见之,皆大悲喜。

  于是释迦牟尼佛圆满布施波罗密。

  这并不仅仅是个神话,它表现的是菩萨大慈悲心的极致,世人不是要效仿菩萨的行为,而是要学习这种慈悲无我的大爱精神。真正的爱不是牺牲,更不是要占有,而应当是满怀温柔细润的慈悲之心。若是准备去爱,就应当记住,真正的慈悲,是放下执著,放下对事物的定义。当学会放下时,便有了爱的资格。全然的爱,总是有一份自在心,既要无相还要无缘,自然法喜充满。

  俗语道:“大爱无言,爱善渡万物而不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表达了世间两种最高的精神理念:一种是对于感情的最高态度,一种是对于人生观的最高态度。从文意上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最伟大的爱没有言语,爱是以心渡世间万物,却从不宣扬;最上乘的爱如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

  禅宗总以明月来喻人心,修禅之道便是希望使一颗蒙尘下坠的凡心能够变得如明月一般,这和《道德经》上所说的是一个道理。

  月光与水流一样,并没有固定的形态,这就是最大的不执著,正因为不执著,因此对一切都可接受,因此可以将爱给予一切事物。在日本,有个著名的阴阳师——安倍晴明,他曾说名字就是一种咒术——是最短的咒术,凡在这个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名字,一个名字,就束缚了这种事物。只有忘掉名字,才能放下订立的条条框框,对众生平等相待,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大爱就应当是透过对其他生命的尊重,而完成自己的生命。在这其中,先要认识到,有生命的并不是说我们看到的活着的事物,凡存在于宇宙间的,皆是有生命的个体。明白这个道理,才能见“得”之深义。也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做到用心去爱,才会理解爱的真谛。真爱是全然的,只有“爱”,没有“谁去爱”或者“要爱谁”。

  真正的爱是要去爱这个人间,不偏不倚。

  林清玄先生这样看待人间:他认为生活在世间的人多是凡夫,有一颗“凡”心,这“凡”字中间蕴藏着一颗心,而正是多了这样一颗心,所以人才能被称为“凡夫”。多出来的这颗心如同铅锤,充满了**和世俗的灰尘,因此蒙蔽了自性的清明,也拉坠着人,使人有堕落的可能,但也正是这颗心,使人有爱和发现的可能。

  有很多人不懂爱,不能看到万物的美好,这正是因为我们的真心被尘埃封锁已久。心如明镜,却被尘埃遮蔽,如何能显露出明亮通透?显不出真心,那么必然让妄心成为自己的主人,时刻攀援外境,只落得心猿意马,无处休息。

  情感对人来说是什么?就是心的两只眼睛。

  一只是智慧,另一只是慈悲。

  爱得过多,就失落智慧,瞎掉一只眼,只因钟情使人痴。

  恨得过多,就失掉慈悲,另一只眼便瞎了,因为恨意使人嗔。

  一个人的爱恨过于强烈,就处在半盲状态。

  因为这些,林清玄先生希望能从爱欲中得到菩提。当一个人有了更广大的爱,连面对那些可恨的人都能生起无私的悲悯,那时就会兼具智慧和慈悲,心眼会清明,就如同晨曦中退去薄雾的湖水一般。

  把最真实、最单纯、最能表现出自身的美感与爱的呼吸留给自己,这样自己就是江山,自己就是一个完整的宇宙,自己存在的爱,就是从最细微处发生,而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最宏大的爱。

  爱之旅途

  那些没有经历过监狱的悲惨的人,不会懂得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值得欢喜与感恩,你现在知道心灵监狱的悲惨,一旦你走了出来,就可以知道生命确是值得欢舞和庆祝的。

  不要哭了,不要恨了,当你停止哭泣与怀恨的那一刻,我在你的脸上看到春天的光辉,那时,你是多么美,像一朵金盏花在清晨的阳光下温柔地开放。

  ——《失恋之必要》

  虽然我没有见过你,但我真的看见了你转化恨意之后,脸上流转的光辉。

  释迦牟尼佛说人间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从表面上看起来,这八苦有身体苦、有情感苦,但林清玄先生认为,若认真寻求起来,都逃不脱一个“情”字。而芸芸众生,所能感受到的最为折磨的“情”,便是爱情。多少痴男怨女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为爱苍老为爱病倒,又有多少人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苦苦挣扎在痛苦之中,日日不得安宁,夜夜不得入眠。爱情折磨人的故事比比皆是,梁山伯祝英台的化蝶已经不稀奇了,就连鬼狐仙怪也逃不出为情所苦,千年修行的小白蛇,莫不是为了爱情而孤身被压在雷峰塔下了吗?终生轮回,不管几生几世,众生皆在爱情的路上苦苦前行。

  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爱情当算得上罗密欧和朱丽叶。林清玄先生通过他们的故事,讲出了爱的道理:

  罗密欧曾指着月亮发誓,为了向朱丽叶表明他的爱情。然而朱丽叶却制止了他,因为她不相信对着月亮发出的誓言——月亮有阴晴圆缺,总是变化无常,对着这样的物体发誓,那誓言岂能是真的吗?所以,“根本不要发誓,如果你一定要发誓,那就指着你那惹人心动的自身发誓好了,那是我崇拜的偶像,我会相信你的”。

  朱丽叶知道誓言的不可估量,因此不要无谓的誓言,只要爱人真诚地面对自己。

  然而爱情,特别是年轻时候的爱情,总会令人感觉到罗密欧所说的:“我怕这一切都是梦,太快活如意,怕不是真的。”

  爱情明明最令人神往,为何在它到来时却令人如此惶恐不安?

  劳伦斯修道士说:“最甜的蜜固然本身是味美的,可是不免有一点腻,吃起来会倒胃口。”大多数人的爱情都是这样,只像浸入浓浓的蜂蜜之中,甜腻又粘稠,几乎使人窒息。

  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的都藏着罗密欧和朱丽叶那般爱的**,心中有爱的时候,莫不要说誓言一发再发,就是生死也能置之度外,只恨不得将自己的真心掏出来,血淋淋地放到爱人手上表明心迹。然而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真心交出去,最后并不一定能走到爱的彼岸。最热烈的总是形同烟花,无比灿烂地在夜空中闪耀,然而只是一瞬,就完全隐没在黑暗中。

  在情感上,林清玄先生更倾向于劳伦斯修道士说的:“所以要温和地爱,这样方得久远;太快和太慢,其结果是一样迟缓。”

  如同欣赏一朵花,一朵花开放的时候是美的,然而,仅仅知道欣赏它盛放时的美丽是远远称不上爱的,真正的爱就像是晨曦中路过花园的一位小姑娘,她摘取那朵花,并非只是为了装点这一段回家的路。她本已静静等待了很久,从那朵花刚刚露出青色的尖角时便在等待,终于等到它的盛开。于是她会连同花的盛开与凋谢一并握在手里。对她来说,那就是她需要的花,也是需要她的花,需要她去研究花的一生。

  因为爱,所以痛苦

  要爱一个人需要很长的时间,要恨一个人却只要一秒钟,所以把从爱到恨的过程叫“反目”,反目其实只是一眨眼的事。

  爱人不易,但是使爱淡化所需要的时间很短;恨人容易,但要使恨褪色的时间却很长。

  ——《爱与恨》

  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激烈的爱情令人升起无限向往,而最后的悲剧结局又令人唏嘘不已。不要说只是剧作家创造出来的故事,就是在我们身边,为了爱情被折磨得痛不欲生的人又岂在少数。

  世人都说罗密欧和朱丽叶是悲剧,因为相爱的两个人无法活着在一起。但无论生死,他们始终相爱,总是怀着一颗爱心来对待彼此。而更多的人被爱情所苦并不是因为死亡的威胁,而是生的威胁,是为了爱挣扎在梦与醒的边缘。

  两个人相遇,要产生好感很容易,有好感的时间久了,也就有了朦朦胧胧的爱情,那时的感觉只有甜蜜,只希望就这样溺死在甜蜜的监牢中;但是这样激烈的**往往会导致最深刻的痛苦。

  在陷入爱情的时候,总想要将最好的给他,将全副身心放在他的身上,以为这样就是最好的爱,但有时候,有了爱情并不足够。

  人不能明白的是:明明在爱着,为什么总感到惶恐,还有悲哀?

  当爱一个人太深,就陷入了危险的境地。因为太在乎,于是太关注。眼睛看到的是他的行动,他一皱眉自己就心疼,他一展颜自己就高兴;耳朵听见的是他的声音,他一发怒自己就心碎,他一忧伤自己就泪流。面对他的时候就没了自己,自己的心被埋没,再也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样的生活往往令自己觉得孤独,不论两个人如何相爱,始终无法真正地合成一体。所以过于关注他人的后果就是失落了自己,当一个人再也无法感受自己内心的时候,便会感觉到孤独寂寞,那种感觉每个人都经历过:如同一个人在深夜,走过最喧闹的街头,身边是热闹的人群,然而那热闹永远是属于别人的,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是一种爱的痛苦。

  另一种爱的痛苦,更加令人肝胆俱碎。

  太过激烈的**导致了深刻的仇恨,很多人享受在爱情中的甜蜜,但很少有人能够在爱人离开后用一颗宽容与感激的心情对待,大多数人留下的都是痛恨,恨不得把那人切成片、磨成粉来填补自己的伤痕。

  爱究竟为何会产生这样强烈的恨呢?林清玄先生用佛经的观点来解释。在南传《法句经》里,爱有四种转变,被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一、亲爱,即对他人的友情;

  二、欲乐,即对某一特定对象的爱情;

  三、爱欲,建立在性关系之上的**;

  四、渴爱,这是一种病症了,是因为过分执著以至成痴的爱情。

  烦恼的产生正是因为这四个层次不断地加深,至最后“渴爱”处,便痛苦最深。经上有首偈说:

  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

  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

  从爱中生出了苦恼,苦恼中又出恐惧,恐惧得久了便有悲哀,悲哀又慢慢转化为嗔恨。所以照这样往前追溯,爱与恨就如同手心和手背,是同一根源的两根分枝。佛陀因而说:“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憎,亦能生爱。”爱和恨的本质实在是一样的,都出于强烈而不能自控的感情。

  经典中不仅说爱恨同源,在解释恨的时候,也把它和愤连在一起,说它们源于五种障道的力量,这五种障道是指:欺、怠、嗔、恨、怨。欺障信、怠障进、嗔障念、恨障定、怨障慧;也属于十种小随烦恼——愤、恨之意,对有情、非情产生愤怒之心,多番寻找思量,生出怨恨又无法舍弃。

  佛经里又说:“生为情有。”意思是人生在这个世界是因为有情。由此看来,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注定要有许多情缘的纠缠,正是因为这些纠缠,使得终生要在爱海中沉浮,要一世在爱河中沉醉。因此爱欲常常蒙蔽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对爱的**太过强烈,所以在遇到挫折时,爱不能顺利发出,所以生出恨,渴爱越强烈,受到的阻拦越大,产生的仇恨也就越强烈。

  因此,愤、恨、恼、嫉、害这些都是“嗔”形成的原因,贪嗔痴在佛教中被称为“三毒”。人有贪,再生痴,最后就形成了嗔。嗔是人心最难突破的障碍,《大智度论》里说:“嗔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

  一个人对于情太痴迷,为情所困,就叫做“痴”。情困极深,先是痴迷,而后贪爱,最后只落得嗔恨以终。贪嗔痴三毒俱现,人便不由自身。这都因**所起。

  爱,产生善良也产生残忍。爱欲与嗔恨的本质是相通的。然而尽管爱可能会转化成恨,但不是一定会转化成恨。一段不如意的爱情确实会令人感到意志消沉,心中积郁难平;但同时也会让一些人胸怀更加广大,更加懂得爱和宽容。

  莎士比亚借劳伦斯修士口说:

  啊!草、木、矿石,如果使用得当,

  都含有很多伟大的力量。

  世上没有东西是如此卑微,

  以至于对世界毫无贡献,

  同时物无全美,如果使用不善,

  也会失去本性,惹出祸端;

  误用起来,善会变成为恶,

  好好利用,有时恶亦有好结果。

  这朵小花的嫩苞含有毒性,

  也能用以治疗某种疾病。

  这花只要一嗅,香气贯穿全身,

  口尝一下便能麻痹一个人的心。

  人与药草原是一样,

  内中有善有恶,互争短长,

  恶的一面如果占了上风,

  死亡很快地要把那植物蛀空。

  若是一个人被**困得太深,那么当**无法合意时,自己迷惑痴缠,如同陷入蛛网不能自拔。

  其实再深刻的感情也不过就是心灵的感受,如同大海中的波浪,并非有自己的实体,只是被缘分的风吹拂而波动,一旦风平自然浪静。可惜的是,太多的人不能随缘,反倒是缘起即住,有爱的时候深深沉迷爱中,生恨的时候又沉沦在恨中。

  不论是在爱中还是恨中,都很少有人会有检验的精神。不去反观这种情绪的产生和变化,所以就难以改变与转换,时间久了,“因爱生恨”成了最固定的模式。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学习到的,都是遵循这样的模式。这种模式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于是我们在爱情失败时,唯一能想到的就只有恨。

  全面地看来,西方人因失恋产生的恨意要比东方人淡薄。很多的西方人在爱情逝去之后还能与对方成为朋友。那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这种固定的反应模式。

  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爱情逝去的时候去憎恨呢?

  林清玄先生认为,失恋的恨,主要产生于两个原因:第一,认为这是坏事;第二,我们总沉沦于过去的感受。他曾经在笔记上写道:“为了爱,失恋是必须的;为了光明,黑暗是必须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失恋过,就不知道怎样爱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经历过黑暗,也就不知道光明的可贵。

  失恋就是黎明前的黑暗,是春天到来前的冬天。黑暗逝去后,光明一定会到来。

  然而四季是轮回的,明暗是交替的。虽然我们享受春的温暖和秋的清凉,但火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总要到来;我们虽然热爱光明的照耀,但不能阻止黑夜将世界笼罩。

  莲花盛开之时总是美妙圣洁的,然而要想种出美妙圣洁的莲花,就必须要池底的污泥才行。而无论莲花盛开时多么美丽,无论我们多么热爱它,终有一天它会凋零。

  这些都是不能控制的,寒冷、黑暗、凋零都必将到来。

  过去了的,就应当让它过去,未来的就应当怀着希望等待,现在,就应当抛开一切尽情享受。不能忘怀过去、不能期待未来也不能享受现在是种悲哀。爱情,没有一刻是相同的,连我们自己对一个人的爱,也是总在不断地变化着的。我们无法永远对一个人保有同一种感情,因此,爱情一直在流逝,一直在过去,一切都在成为过去式。

  在爱情中之所以烦恼,是因为不愿意面对,总是沉湎于过去。然而过度地沉湎就失去了生活、创造和爱的能力。只有愿意走出来,才能发现世界原来是如此美好。

  一念地狱,一念天堂

  我在最有限的时间内,因为敢于割舍,而有了一些比较可见的成绩,过年何尝不如此,年好年坏都无所谓,有所谓的是要勇于接受,使我们有情的命身,在新的起始发散最大的光芒。

  涅槃真的不远,如果能在年节时候,少一点怀念、少一点忆旧、少一点追悔、少一点婆婆妈妈,那么穿过峭壁、踩过水势,开阔的天空就在眼前了。

  ——《断爱近涅槃》

  无论爱恨,都不是永恒的,总有一天会结束。

  所以,要从爱的痛苦中走出来,就要学会放得下;要学会放得下,就要学会舍弃。

  而舍弃,偏偏是人们最难以做到的事情。

  聪明的一休禅师从小在安国寺修行,他的师父有一只茶杯,是稀世之宝,师父非常喜爱。

  可是有一天,一休不小心把它打破了,当然觉得非常不安。而就在他手捧碎片不知所措的时候,师父的脚步声突然传了过来。一休灵机一动,赶忙把茶杯的碎片藏到身后。

  师父一进门,一休便问:“师父,为什么人一定要死呢?”

  师父便说:“这是很自然的事。而且不仅仅是人,这世界上的一切都有一定的寿命,大限若至,就非死不可,谁也拦不住。”

  听了这话,一休从身后拿出茶杯的碎片,对师父说:“师父,您这茶杯的大限到了。”

  师父一见,便只得笑笑,再无话可说。

  世上一切都有寿命,人死不能复生,感情既逝也再不能追回,再珍贵也已经离开。一旦思及此,便能舍弃了。

  执著,是人内心的不舍,是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

  “我执”是一个佛学名词,是指人所烦恼的根源。一般来说有“我法二执”,即“法我执”与“人我执”。

  于诸见中,起于我法二执,于诸我执,略有二种:

  一者,俱生。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故曰俱生,此复二种:

  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

  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我。

  此二我执,细故难断,后修道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方能除灭。

  二者,分别我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

  一、缘邪教所说蕴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

  二、缘邪教所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

  此二我执,粗故易断,初见道时,观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灭。

  而超脱,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说:“为了光明,黑暗是必要的。”

  许多的事情,总是在经历过后才懂得。一如感情,痛过了,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傻过了,才懂得如何适时地坚持与放弃,在得到与失去中我们慢慢地认识自己。其实,生活并不需要这么些无谓的执著,有什么真的不能割舍呢?学会放弃,生活就真的容易;学会放弃,在落泪之前转身离去,留下简单的身影;学会放弃,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学会放弃,让彼此都能有一个更轻松的开始。遍体鳞伤的爱并不一定刻骨铭心,这一程情深缘浅,走到今天已是不易,轻轻地抽出手,说声再见,真的很感谢这一路有你。曾说过爱你,今天,仍是爱你。只是,爱你,却不能和你在一起,一如爱那原野,爱它,却不能携它归去。每一份感情都很美,每一程相伴都令人迷醉。是不能拥有的遗憾让我们更感谢眷恋。感情是一份没有答案的问卷,苦苦地追寻并不能让生活更圆满,也许一点遗憾、一丝伤感,会让这份感情更隽永,也更久远。

  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他,我才遇到了你。继续走吧,你终将收获自己的美丽。

  一个永远不想失去你的人,未必是爱你的人,未必对你忠心耿耿。有时正是这种头脑不清的强烈占有欲者,他们才会做出各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还如此理所当然。

  在心中如果有“曾经拥有就永远不要失去”的偏执狂与占有欲,越想获得爱的永久保证书,只会越走越偏离轨迹。

  谁说喜欢一样东西就一定要得到它。有时候,有些人,为了得到他喜欢的东西,殚精竭虑,费尽心机,更甚者会不择手段,以致走向极端,也许他得到了喜欢的东西,但是在追逐的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无法计算,付出的代价是其得到的东西所无法弥补的,也许那代价是沉重的,只是直到最后才会被发现罢了。其实喜欢一样东西,并不一定要得到它,有时候为了强求一样东西而令自己身心疲惫,是很不划算的,再者,有些东西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旦你得到了它,日子久了你可能会发现它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失去的和放弃的东西更珍贵,我想你一定会懊悔不已,所以也常有这样一句话“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所以当你喜欢一样东西时,得到它并不是你最明智的选择。

  谁说喜欢一个人就要和他(她)在一起,有时候,有些人,为了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他们不惜使用“一哭二闹三上吊”这种最原始的方法,想以此来挽留爱人,但是这并不能挽留住他(她)的心,更有甚者,为了这而赔上自己那年轻而又灿烂的生命,这可能会唤起爱人的回应吧,但是更多的是带给他(她)自责与内疚,还有不安,从此快乐就会和他(她)挥手告别。其实喜欢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和他(她)在一起,虽然有人说“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快乐。喜欢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让他(她)幸福快乐,因为他的喜怒哀乐都会带来你情绪的波动,所以也常有这样一句话: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喜欢一样东西,就要学会欣赏它、珍惜它,将它保存在内心最美好的地方,才使它更弥足珍贵。

  喜欢一个人,就要让他(她)幸福,使那份感情更诚挚,如果你做不到,那你还是放手吧!所以有时候,有些人也要学会放弃,因为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对于一切所遇境缘(如遇到的人、事、物),要明白本身都是虚幻的,是一个所见的幻象而已,所以不用急于去放下它,也不要把它住在心里,这样才可以保持我们的一如真心。也就是说不加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的念头,才是我们的真正心念。再通俗点讲,也就是佛教导我们碰到一切事不要太执著,有时候静下心来反而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命由已造,福自已求”,正是佛教破除迷信的有力证据。“命”虽由天定,但“运”完全在自己手中掌握。正是“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