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小传

作者:萧逸 | 字数:5628
  林清玄小传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1953年生于中国**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

  他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十七岁开始发表作品,二十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而不可收,走上了文学之路。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林清玄1973年开始创作散文,他的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二十次。

  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十大畅销书作家,三十岁前得遍了**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在二十五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创下一百五十版的热卖纪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五亿元台币的热卖纪录。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中国**、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作品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林清玄成名已超过三十年,其作品至今已经达到一百三十余部,并以其清淡隽永的文思哲理,在华人阅读圈中被誉为“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

  踏上写作之路

  林清玄的父母是种山林的农夫,他曾怀着感恩的心情谈道:“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母亲,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是我的家乡。我父亲是一个豪放、潇洒、幽默的人,我的母亲细腻温柔,对美的事物有极好的感受力,我印象中从未听到她对别人大声讲话。父母亲的一生告诉我,一个人无论身份怎样卑微,只要维持灵魂中的细腻和温柔,就保有了伟大的生命。”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着林崇汉学了一阵子画画。

  他曾自述小时候生活在高雄一个偏僻的山村,家中有兄妹近二十人,他排行十二,少年时代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吃饭在他们看来是件分外“庄严”的事情,因为怕兄弟姐妹们和自己抢饭吃,每次吃饭前都向碗里吐唾沫。由于家里的孩子实在太多,父亲每周都要开家庭会,目的就是“认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放学,林清玄向父亲打招呼,没想到父亲说:“你是谁,怎么这么面熟?”林清玄说:“我是你孩子。”父亲说:“你骗谁啊?”回到家一看,果然就坐在家里,父亲吓了一大跳。谈及后来转向文学创作,林清玄说:“三年级的时候我就立志成为作家,没有人相信我,因为我住的地方从来没有人知道作家是干什么的。我父亲曾当场给了我一巴掌。”

  不过,走上写作之路,林清玄倒一点也不后悔。比起绘画,写作要自由得多,也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着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走下去。

  林清玄擅长在文章中谈人生哲理,因而被许多人视为“导师”。影星狄龙曾因病隐退,情绪消沉,靠读林清玄的禅学小品化解烦恼、再度复出;**一位死刑犯临刑前的愿望是见林清玄一面,因为他在最痛苦的时刻读了林清玄的书而向善觉悟……但是林清玄的生命中并非没有困扰的时刻,在高中时他性格叛逆,总是对这个世界心怀不满,自然不喜欢读书,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一个人在海边散步,有时一个星期也不讲一句话。在别人看来他就是个“怪人”,甚至差点儿被学校退学。

  高三时林清玄曾半夜翻墙到校外吃面,被训导主任郑人贵当场抓获。有“死人面”之称的郑老师“打人时差不多把对方当成野狗”,他把翻墙的七个人臭骂一顿,挨个重重地打手心,最后一棍打在林清玄手上,竟因用力过猛把棍子打断了。郑老师大声说:“今天饶了你们,像你们这样放纵,如果能考上大学,我把自己的头砍下来给你们当椅子坐。”看着他扬长而去,林清玄很想一拳打死郑老师。但“死人面”有句奇怪的口头禅:“几年后你们就会知道我打你们都是为你们好。”果然,七个被揍的人中有六个考上了大学。

  所以说幸运女神始终眷顾着林清玄,他在最失落的时候遇上了执教三十多年的王雨苍先生。王雨苍先生鼓励他说:“我第一眼就看出你会成器,为什么不把你的内心打开来看这个世界呢?”虽然后来林清玄发现,王先生跟许多学生都说过同样的话,可那时对他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他曾写过一篇文章《悬崖边的一棵树》纪念王先生,说的是他在坠崖的一刻被王先生这棵树挡住了。

  从他十七岁那一年第一次发表作品开始,心中沉默太久的热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林清玄走上了自己的文学之路,生活全部改变了。

  在这个“文艺青年”阶段,林清玄也热衷于西方存在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年轻时崇拜尼采、叔本华,喜欢的是高空走索的人、浓云中的闪电——“但是真正对我有重大影响的外国作家有三位:纪伯伦、黑塞和泰戈尔,他们告诉我,优秀的作品不在于文学的艰深与华丽,写作的形式无足轻重,要紧的是把思想传达得优美准确、明白如话,让所有的人都能了解。”

  1972年,面临十里挑一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联考),林清玄的兴趣随心所转:“我非常确定我要什么。我无论如何都要写作,我把写作当做繁重的学业之余最好的安慰剂,当然稿费也是吸引我的重要原因。”

  于是,在考取了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后,他就开始认真写稿,而绘画则暂时抛开了。在世新的时候还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期,林清玄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瞩目。

  考上**新闻专科学校电影科后,林清玄只选自己喜欢的编辑导演课上,平时忙于创作,二十岁时便推出第一本书《莲花开落》。当时他还写出了《春火》《大地勇士》等几十部小有名气的剧本,只是因其后来在散文上的巨大成就而鲜为人知。毕业时,他又转向新闻工作,用以养活自己的写作事业。

  人到三十蓦然觉悟

  林清玄二十岁时便推出第一本书《莲花开落》,毕业后成为新闻工作者。刚过而立之年文学创作已得遍大奖,即将坐上报社社长之位,但他却毅然辞去职务成为自由作家,在当时曾引发很热烈的讨论。

  三十岁是林清玄一生中的转折点,他当时已成为**最大一家报纸的一级主管,是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可他却突然辞去工作,跑到山上闭关两年。事业如日中天时,为何有如此转折?林清玄回忆说:“如果一个人用了一辈子得到这些成就,倒也没什么,但对于我而言这过程太浓缩了,过早登顶让我觉得前途茫茫,不知该往何处。那时我看到了印度的《奥义书》,它改变了我整个人生,到现在也是我的床头书。里面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要用全部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步步走向死亡之路,这让我大为震撼。”

  就这样,林清玄开始思索觉悟的方法,这时他接触到佛家经典。

  像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林清玄倾心于佛教中最中国化、修行方法最简单的禅宗。“常常有人曲解我,以为我谈佛就是在鼓吹消极的人生态度,其实我只是要人看清人生的真相。人生固然是不可管理的,但人生是需要管理的,只有看到我们力所不及之处,人生的努力才会更真实、更有深度。我们追求成功,人人都知道一个早晨赚一百万是好的,但却想不到有一天一百万也买不来一个早晨——我要说的就是这隐藏在成功背后的生命的真实。”多年以来,林清玄的写作离不开两个主题:任何一个平常人都可以通过努力使灵性达到更高的层面;爱与美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境界。

  “觉悟到底是什么?起先我也不知,当时没有电脑网络,我只能查字典。其实这个词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么高深,拆开来看,‘觉’是学习看见,‘悟’是我的心,原来觉悟就是真正读懂自己的内心。”

  从此,林清玄的笔下开始有了更多的感悟与分享。《寻找心灵的故乡》等书使不少迷惘的年轻人找到了精神家园,《漫步人生的花园》等书更让他赢得了“心灵导师”的美誉。如今,过了天命之年的林清玄更加洒脱:“现在是一种没有计划的创作,一种自由的境界。”

  功成名就的“道德楷模”“人生导师”林清玄在**经常举办公益演讲,还创办了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会,以帮助世人更好地成长生活。但前些年,他的生活再次发生转变,他毅然和结婚多年的妻子离婚,重新组成幸福的新家庭。此举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口诛笔伐此起彼伏,有妇女组织甚至焚烧林清玄的书。

  面对社会上的这些反应,林清玄表现得很坦诚,他曾说:“婚姻变化来自于因缘变化,没有办法控制,婚姻有时会是怨憎令,一般人离婚别人不会关注,很多名人则臣服于社会上的压力,活在痛苦里。而我忠实于自己的情感,当对生命有一个重大选择时,即使对抗整个社会压力也在所不惜。”

  对于那些借这场转变恶意攻击他的人,林清玄淡然一笑:“他们给我一面镜子,他们也显露了他们自己。任何的成功都来之不易,从年轻到现在,我每天写作从不间断,这是我成功的原因,那些攻击我的人的努力程度都比不上我。”

  保存**的观照体悟人生,并不是为了独善其身。林清玄只是以文和行追求着天人合一的境界。

  但近些年来,林清玄写得更多的是报道,创作的散文逐渐少了。虽然他了解,报道与散文并不相同,不会在文学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他并不觉得可惜,他认为每种文学形式都会对读者产生影响。不过,林清玄自觉还年轻,这段时日,就利用报道来磨炼自己,创作的事,稍候也不迟。

  关于自己的写作,林清玄自认,目前仍然还未到定下一个风格、一个走向的时候,他还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样的路,去写多样的文章。而且他还会去角逐其他奖项。因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一个新人永远都需要去竞逐,永远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

  散文评鉴

  林清玄写的是中国传统化的散文,既没有用当今流行的现代派技巧取胜,也没有向西方作家一样**“黑色幽默”夺人眼球。他只是冷静地观察周围世界,从中提炼出人生哲理。因此,他的散文完全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寻找的是内心能达到的境界。就如同他最喜欢的“茶道”,讲究细啜慢品,追求一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美学效果。在结构上,他的文章最讲求前后照应,一气呵成,短小精炼却不显仓促,由故事淡入而由哲理淡出,通过隽永的文字和启人心智的主题引人进入一种童话般的动人世界。散文讲求形散神不散,他敏锐精确的构思由此给人无尽的愉悦感。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70年代他初登文坛的七八年间,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这一时期,内容多以观察生活细节为主,文风清新自然,带有青年人独有的青春情怀,细腻动人。

  第二个阶段是他从1980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洋》等。这一时期文章已经开始关注佛教修行,以一语道破禅机的哲理性见长,如同寓言一般,娓娓道来一个小故事,而就在故事中又具有一种哲理,总在最后用一两句话点明,阐述哲理。林清玄讲述的是人的故事,选择的是人们似曾相识的人和事,这些事就发生在每个人身边,很容易引起共鸣,“治病疗伤”的效果更佳,对社会问题、人心不安就如同一剂慢火熬制的良药。但就在这些故事中,林清玄先生要说明的道理又常高出一般读者感想,让人有顿悟的感觉,这和他的佛教散文殊途同归,都要得益于林清玄深厚的佛学修养。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写作最辛苦和产量最多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以十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林清玄于1984年开始学佛,对生命的感悟更激发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对世界的观察更加清晰透彻,在他的散文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弘扬佛法的佛教散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学佛随笔”。如《多情多风波》中借讲说佛经传奇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教化,在《四随》中又从观察日常生活细节而引发类似佛教偈语的悟理,也有像《鸳鸯香炉》这样用与行香向佛有关的小物件而使人生发深刻思考……林清玄通过这种散文记述自己的学佛心得,以浅显的文字诠释了佛经精神和居室生活的禅思,深受大众欢迎。

  除了佛教散文外,林清玄还有一种广受大众喜爱的文章类型——也是更重要的一种文章类型——描摹刻画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众生相。在他的散文里,有生活优裕,但因父母忙于工作而得不到父爱母爱,为寻求心灵安慰和六十岁大学教授同居而未婚先孕的少女;有从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入手而生发的对当今不良社会现象的反思;甚至有把自己未成年的亲生女儿卖入娼寮的母亲……这些就是真实的生活透过形形总总的生活见闻,揭示出的在都市里繁华表面下隐藏着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些散文,体现了林清玄对“修禅”的深刻理解:当代禅者不是要做“关闭山门”入定修行的“隐僧”,而是要成为心忧天下、普度众生的“行者”。这种修禅、参禅更加亲近社会,使得禅学更能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当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在获得丰厚的物质报酬以后内心却极为空虚,喧嚣、杂乱、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现代人开始寻求一种内心的宁静。林清玄看清了现代人的这种心态,将自己对生活见闻“随机”的顿悟与感思变成治病良方。他将在都市生活中形成的沉静的智慧融会进散文里,就像一支支镇静剂注射进一颗颗骚乱躁动的心灵,使它们得到净化与升华。

  对于散文,林清玄有这样的理解:“它(散文)必须是涵容关怀的,我觉得对环境事物的涵容是任何散文作者的基础,而对环境事物的关怀是散文作者的境界,即使是批评议论,如果没有包容的心和关怀的立意,散文就失去了它的意旨。”林清玄是抱着一种社会责任感来写散文的,所以,他的散文每每使读者有一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受,就像引路人给迷路者引一条光明的路。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