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辗转

作者:徐墨 | 字数:1419
  1935年4月25日,一个男孩在哈尔滨出生了,他就是李敖。那时东北已经被日本占领,“满洲国”也成立了三年多,李敖曾经为这个戏称自己是“遗民”。李敖的父亲李鼎彝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之后成为了吉林六中的校长。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李鼎彝又先后任教于吉林大学以及吉林女子师范学院等学校。李敖的母亲叫张桂贞,是哈尔滨道外北新警察署署长张人权的女儿,毕业于吉林女子师范学院。张桂贞嫁给李鼎彝没多久就有了第一个孩子,只可惜四年连生四女,这让李敖的母亲在家里抬不起头,饱受白眼。直到第五胎——李敖的出生,他母亲才算松了一口气。“妈妈生我的时候,已经一连生了四个女儿,这种情形,在那时代,已经有点岌岌可危了。中国汉朝就有‘盗不过五女之门’(生了五个女儿的家,连小偷都不去偷)的话,一个媳妇,不老老实实生儿子,却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生女儿,这像什么话?幸亏我应运而生,使妈妈立刻从‘败部复活’,帮了她的忙不少。在生我以后,妈妈又故态复萌,连生了两个妹妹,那时我在家中的地位如日中天,直到最后弟弟出世,才算两权分立。六女二男,就是我的同胞情况。”李敖也算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因此,受到家人的万般重视,刚出生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正式的小名——安辰,这个名字基本上无用武之地,家里人都不这样叫他。据说,李敖这个名字是这么来的:在李敖刚出生还没多久的时候,家里的大人们就经常发出“嗷”、“嗷”的声音来逗他,这种叫法被李敖的四姐李琤听了去,便以为这是弟弟的名字,于是乎开始用“小嗷”这个名字来叫自己的弟弟,李敖的名字便是这么来的。不管是真是假,到现在李敖的名字早已响彻大江南北。

  在李敖两岁时,也就是1937年,为了不受日本人的统治,一家人举家迁往北京(当时还叫北平)。这次浩浩荡荡的迁移行动被李敖称为“出满洲记”。到了北京之后一家人住在内务部胡同甲四十号,而李敖的父亲李鼎彝则经过地下组织的同意,进入在北京的汪精卫政府法部任科员,由于工作能力较高,李鼎彝升迁到华北禁烟总局,后来被调到太原禁烟局任局长一职。而五岁的李敖也随着父亲来到太原。在太原李敖有许多个“第一次”。第一次知道什么是**、第一次参观做香的工厂、第一次见到人体骨架……李敖住在太原的这段期间一直有一个男用人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这个用人名叫温茂林,脾气憨厚、性格耿直且不太合群,很大程度上李敖的性格都受到了他的影响。温茂林每天与李敖形影不离,对李敖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但是当李敖做错事的时候,他一样会毫不留情地怒目训斥,所以李敖对他是又怕又喜欢。一年后,李敖离开太原回到北京,1942年进入北平新鲜胡同小学开始学习。上小学期间李敖经常会阅读一些旧式小说以及一些翻译作品,这对李敖今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李敖在六年级的时候当选过班里的自治会主席、“模范儿童”以及学校图书

  馆的学生馆长。这个期间李敖第一次向杂志社投稿,在《好国民》杂志上发表了《忘心》以及《人类的冷藏》两篇文章。李敖13岁开始暗恋女生,这个女孩子是一个叫张敏英的小女生。小学毕业之后李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市立第四中学,但当时正值国共之争,北京的局势不明,于是李敖与他的两个姐姐在父亲李鼎彝的安排下经由天津来到了上海。在这里李敖入读上海市立缉规中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左派刊物。但是仅仅在上海待了不到5个月,就因为上海危急一家人又离开了上海坐船去了**,居住在台中时,李敖在省立台中第一中学开始了他初二年级的学习生活。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