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王程三峡外
作者:曾一 |
字数:7101
万里王程三峡外
◎三峡流泉几千里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飕飕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
——《三峡》
三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结合得相对完美的文化场所。余秋雨先生在国外时,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他,中国哪里最值得去?只说一个。余秋雨先生说:“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据古人类学家研究,早在距今两百多万年以前,三峡地区就已经有了人类祖先的遗迹。巫山大庙区龙骨坡发现的三峡人类化石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这一发现充分证明了三峡地区是亚洲古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长江三峡流淌着、充斥着诗的韵律:神奇秀美的大宁河,从巫溪到巫山,将山民的祈盼溶入河流,把一串串精巧的故事讲述给长江。位于巫山县城东约十五公里处的大江北岸有座神女峰,又叫望霞峰,是巫山十二峰之一。因为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娉婷婀娜、美丽动人的少女,所以叫做神女峰。古人有“峰峦上主云霄,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之说。每当峰顶云烟缭绕,那人形石柱就仿佛披上了一层薄纱,更显得脉脉含情,妩媚动人。每天第一个迎来灿烂朝霞的是她,最后一个送走绚丽晚霞的也是她,所以又叫“望霞峰”。
巫山十二峰各具特色,千姿百态,楚楚动人,其中以神女峰最为著名。这里有着宋玉“神女赋”中楚襄王和神女幽会的故事,神女瑶姬下凡帮助大禹治水的传说;那酷似少女之巧石倩立峰侧,使得神女峰独领**千年。历代文人骚客为此峰写下了无数诗词歌赋以作赞颂。1956年6月,**主席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如果将三峡的汹涌奇险比作力量、阳刚、**,那么神女峰的宁谧与传说则带着神秘的美好陪伴着这力量、这阳刚、这**。无以为报,三峡唯有以湍急的浪和呼啸的风作为无言的酬谢。正巧李白等诗人正执著游吟,**于险山恶水间,找寻不同形式的美。神女峰的美好和独耸千年的寂寞正被诗人以锐利的眼和澎湃的情浅浅唱出。一个虽然残破却仍停驻在整个民族心中的神话就这样被描述了出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远古之时,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瑶姬,就住在瑶池宫里。她在紫清阙中,跟着三元仙君学到了变化无穷的仙术,被封为云华夫人,专门负责教导仙童玉女。
但是瑶姬生性好动,根本耐不住仙宫里的寂寞生活。一天,她带着自己的侍从,偷偷离开了仙宫,来到东海。但是,当她看见大海的狂风大浪给人间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时,便离开东海向西而去。一路上,仙女们飞越崇山峻岭,阅尽了人间奇景,好不快活。哪知当她们来到云雨茫茫的巫山上空时,却发现十二条蛟龙正在兴风作浪,危害人间。瑶姬大怒,决心为民除害。于是,她按住云头,用手轻轻一指,只听惊雷滚滚,地动山摇。
等到风平浪静之后,十二条蛟龙的尸体化作了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峡,壅塞了长江,使得滔滔江水漫向田野、城镇,今天的四川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
为了治理水患,治水英雄夏禹立即从黄河赶到长江。可是,山高水急,如何才能采用开山疏水之法呢?正当夏禹万分焦虑之时,瑶姬为他那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唤来童津、黄摩等六位侍臣,施展仙术,帮助夏禹疏导三峡水道,使洪水畅通东海。夏禹得知仙女暗中相助,便登上巫山,想找瑶姬道谢。上得山来,只见眼前有块亭亭玉立的青石;不一会儿,青石化成一缕青烟,袅袅升起;接着又形成朵朵青云,霏霏细雨,游龙、彩凤、白鹤翱翔于山峦峡谷之间……夏禹正在纳闷儿,端庄美丽的瑶姬突然出现在他眼前。瑶姬说:“你治水有功,不过还应该懂得天地间事物变化的道理。”说着就取出一部治水用的黄绫宝卷交到夏禹的手里。
水患虽已得到治理,但瑶姬却仍未离去,她依旧屹立在巫山之巅,为百姓驱除虎豹,为行船指点航路,为治病育种灵芝,为人间耕云播雨。年复一年,她忘记了瑶池,也忘记了自己,终于变成了这座令人向往的神女峰;她的侍从也都化作一座座山峰,好似一块块屏障、一名名卫士,安静地守立在神女身边。神女峰的传说,在巫山一代流传甚广,古代的巫山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心中的神女,将她尊称为“妙用真人”,还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观(神女庙)。山腰上还有一个平台,就是神女向夏禹授黄绫宝卷的授书台。
三峡,自古就是属于真正的诗人的,直到今天也不曾改变过。余秋雨先生在《三峡》中说道:“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点燃或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
庄子云:“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蜀道三千,峡路一线,历代文人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潦倒落魄,无一不向往得“至美”而成为“至人”。一叶扁舟,一双草鞋,放情三峡,得山水至乐,日夕忘归。奇伟三峡的“至美”,在文人骚客的巨腕之下,垒起了延绵千年的三峡散文风景线。从屈原的《橘颂》、宋玉的《高唐赋》、郦道元的《江水.三峡》,发轫至今,描写三峡的散文名篇便浩浩瀚瀚,流淌于文人墨客的游踪墨痕之中。历代文人巨擘,或畅游三峡,或迁谪巴楚,驾言出游,叩舷而歌,饱餐风月,回舟返棹。出则鱼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放旷于一咏一殇的自在之中,**于猿声如织的山水之间,捋须放歌,将无数璀璨的散文名篇,撒入散文历史的长河星空之中。仅就一代文宗欧阳修而言,他一生创作散文500多篇,其中记游三峡的散文就多达50多篇,部分手迹至今仍镌留在洞壁石碑之上,散文与万万年的三峡携游同行。
重庆奉节县白帝城是三峡的起始点,位于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东邻夔门,西傍八阵图,三面环水,雄踞水陆要冲,气象萧森,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
白帝城原名子阳城,是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并用以屯兵积粮。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犹如白龙,所以他认为此乃“白龙献瑞”,并借此自号白帝,将此城命名为白帝城,改城池所在之山为“白帝山”。公元37年,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发兵攻蜀,公孙述不敌,战死。蜀人为纪念这位“白帝”,特地在白帝山上修建了一座庙宇,并供奉“白帝像”,这就是今天的白帝庙。而白帝庙后来之所以名声大噪,却是因为和三国英豪搭上了关系。公元222年8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于东吴,兵退夔门之外,从此一病不起。临终之时,于白帝城附近的永安城(今四川奉节县的夔州城)永安宫托孤于诸葛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帝托孤”。约在唐代之前,白帝庙处就增建了祭祀刘备的先主庙与祭祀诸葛亮的诸葛祠。到了明代,公孙述的塑像被毁弃,庙内代之以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的贴金塑像。自此,“白帝城内无白帝,白帝庙祭刘先帝”。
白帝城是观看“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夔门的雄壮气势。绕至庙后,可观蜿蜒秀美的草堂河从白帝山下入江。历代著名诗人杜甫、李白、白居易、刘禹锡、黄庭坚、苏东坡、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写下大量诗篇,故白帝城又有“诗城”这一美誉。
李白的七绝《早发白帝城》,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李白写出这首诗的四年前(公元755年),震撼唐帝国的“安史之乱”爆发了。在这次战乱中,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不得已逃往四川。后来,唐玄宗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不久,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粼起兵东下,想和唐肃宗争夺皇位。当时的李白隐居在庐山避乱,并不知晓此中情由,出于一腔报国热情,加入了永王的幕府。公元758年,永王遭到镇压,李白也因此而被牵连,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入狱,被判长期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第二年西行至巫山时遇赦,即从白帝城乘船返回金陵(今江苏南京)。这首诗就是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他到达江陵时所作,抒发遇赦后无比欢畅的心情。
从白帝到江陵,要穿越七百里三峡。这里山势雄奇,林木葱郁,上有变幻多端的云霞烟雾,下有惊心动魄的急流险滩。然而面对这一切,归心似箭的诗人全不在意,只听闻**山上猿猴的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就像在为自己夹道送行一般。本来猿声悲哀婉转,让人听来有凄凉之感,但此刻诗人并没有把猿的啼叫放在心上,反而借它来映衬出船的速度之快。这时船已如离弦之箭一般,在此起彼伏的叫声中掠过峡谷,把一道道山峦抛到身后去了。李白以58岁的年龄,流放夜郎,抛妻别子,前途未卜,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十分欢喜。余秋雨先生在《狼山脚下》中说过,“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也许李太白此时的心情就是这样的吧。
真正的诗人,是在湍急的江流和险峻的峰峦之间以一叶扁舟把酒临风,沉着而动情地吟出心中精神与感动的人,就像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没有多大事由,没有多大仪式,却被传记千年。而那些驰骋沙场的战将和战事则随着滔滔江水滚滚东去。三峡,是名副其实的诗歌的摇篮,有《早发白帝城》作证,有李白作证。请那些在青灯黄卷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再写诗了,那模样原不属于诗人。
余秋雨先生说:“在李白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
三峡,不仅留下了珠泪轻垂的神女、把酒游吟的诗人,还留下了满目的热泪和亘古不变的奔腾瑰丽。
◎都江堰水沃西川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都江堰》
毫无疑问,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因为和它同时代或晚于它出现的水利工程都干涸了、断流了、淤塞了、废弛了,甚至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而都江堰不仅是唯一留存于世的无坝引水工程,并且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而长城最早是在大概公元前656年由楚国修筑的。余秋雨先生在《都江堰》中写道,“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这样的论调虽然有些冒险且备受争议,但余秋雨先生作了辩述:“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并且发出“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的赞叹。
这是对于古老的物质文化造福于后人的赞颂,也是对于那些积极投身于现实生活中的精英们的文化意义上的审美。端坐于河流之上,怀念一些人的名字,就像怀念他们流水一样干净而透明的身影。都江堰的建成和维缮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千千万万在这里劳动过的人们共同智慧的结晶。李冰、文翁、诸葛亮、高俭、刘熙古、阿尔泰……站在都江堰两旁的是无数默默的身影,他们身居高位而俯首民间,他们的身影遥远而清晰……
余秋雨先生对于建造这个伟大工程的秦国蜀守李冰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这是赞扬都江堰,而非李冰,“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很可惜的是古书上并没有关于李冰生平的记载,那是因为秦始皇坑儒焚书以及秦汉时战争,使得档案文书损毁太多的缘故。
在2200多年前,那时还没有发明火药,蜀地的太守李冰为了治水,曾刻苦钻研数载,从而总结出了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做堰”,以及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他们靠最原始的方式,以大火烧红岩石,然后冷却,利用冷热交替,将山崖推开一个缺口,这个缺口被称为“宝瓶口”。岷江水分流之后,其中一支就是从宝瓶口乖顺地流出,然后灌溉千里农田的,水流量因为这个工程而被很好地控制,即使遭遇滔滔洪水,也不会泛滥成灾,淹没下游的农田和村庄。宝瓶口与飞沙堰、鱼嘴,三点一线,共同组成了一个完美无比、天衣无缝、令人叹绝的都江堰。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到今天,仍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都江堰不愧为文明世界的惊世杰作,造福万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誉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得益于李冰创建的都江堰。所以《史记》上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没有李冰的出现,没有都江堰的修建,就不会有航运便利、农业丰收、丰衣足食、富足安定的成都,汉代中国的五大都会也会因此而缺少一个。成都这座城市必将和其他缺水的城市一样,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成都因水而生,因锦而盛。如果没有都江堰,成都就不可能有濯锦浣纱的锦江,也就不可能有闻名世界的蜀锦,“锦城”或许会成为另一个城市的美誉;如果没有都江堰,成都就不会成为“文章冠天下”的文化中心,就不可能有“天下诗人皆入蜀”的朝圣似的聚集。而对盛唐的诗人们来说,他们诗意的耳廓必将损失惨重,因为即使他们沐浴在洁白的月光下,也无缘听闻成都的美女们在锦江边濯锦的水声和嬉笑声。刘禹锡也许会懊丧地掷笔于地,因为他写不出“濯锦江边**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这样美妙的佳句。杜甫也许会在刚刚吟到“晓看红湿处,花重——”时突然卡住,因为他不知道,除了“锦官城”还有什么可以更贴切地形容成都。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成都建成大约43年后,李冰在它的西北地区修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从此,一座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城市在都江堰的滋养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李冰不仅是—位爱民的地方官,还是一位杰出的科技专家。他在四川任职期间,不但创建了造福万世的都江堰,而且还建造了许多有益于民的工程。比如,他在成都市造了七座桥,修石犀溪;在广部凿盐井;在祟庆县修建文井江;在宜宾治理水道;在乐山三江江流处治理河道;在什邡县疏通洛水河道,引水灌溉。他的功绩,当真算得上是“泽被千秋”,万古不朽,其巨大的科学价值与经济效益,在人类史上至今仍是首屈一指的。
当然李冰的治水之功不能只算在他一人身上。除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建设外,还有他的儿子李二郎。史料中关于李二郎的记载非常少,而且众说纷纭,有的说确有其人,有的说子虚乌有。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中说“溜口二郎乃是李冰第二个儿子”,于是,宋贞宗“御刺李二郎神碑”。这样一来他也就正式成为李冰家族中的一员了,成为辅佐其父成就伟业的元勋之一,千百年来受到广大民众的推崇、敬仰和膜拜。
中国人有句老话:创业难,守业更难。创建都江堰的伟绩丰功无疑是属于李冰的,但要永远保持也确非一件易事。两千年中,暴雨连降,特大洪灾,白浪滔天,决堤泛滥,农田淹没,沃野平原汪洋一片的事时有发生。因此,历朝历代都把维修都江堰作为当时的一件大事。回望历史,汉文帝时的蜀郡守文翁,三国时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唐贞观年间的孟州长史高俭,武则天时的彭州长史刘易从,唐玄宗时的章仇兼琼,唐末的四川节度使高骈,宋代的赵不白,元代的李秉彝、吉当普,明代的卢立羽、施千祥,清代的王来通、丁宝祯、强望泰,民国时的张沅等都为修固完善都江堰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成为都江堰的功臣而被载入史册,名垂千古。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早在一千多年前,一代诗圣杜甫立于挺拔峻美的玉垒山麓、浩荡奔流的岷江之侧,临江迎风,忍不住豪气干云,朗声吟诵出他胸中的壮丽诗篇,脱口而出一首《登楼》,遂成千古名篇,世代传诵。而激发他创作灵感的,正是他脚下汩汩东流的秦时水,润泽万物的都江堰。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肃宗时,官至左拾遗。公元759年弃官,移家成都,筑寓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参军,严武奏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杜甫寓居成都期间,遍游巴山蜀水,因为都江堰与成都相距甚近,便成了杜甫必来之地,也让杜甫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
杜甫看见了李冰用以镇水的石牛时,曾写下了诗句“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修筑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先人作法皆正道,诡怪何得参人谋。”“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这些都是破除迷信、倡导科学的好诗。在游览宝瓶口时,杜甫写下了“灌口江如练,吞崖雪似银”的诗句。参观青城山时,杜甫又留下了千古名句“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观看岷山沱江画图时,他又写下了“沱水临中坐,岷山到北堂”这样的诗句。
一代诗圣因都江堰而感慨万千,由此可见一斑。孔子说:“智者乐水。”《淮南子》说:“有象之类,莫尊水。”司马迁说:“水之为利害也。”宗炳说:“山水质而有趣灵。”都江堰是科技的都江堰,同时也是文化的都江堰,它奔涌了两千多年的水文化源远流长,沉厚凝重,灌溉了天府之国,滋润了巴蜀文明,甚至永久性地哺育着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