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反哺,羊羔跪乳

作者:曾一 | 字数:7659
  第二味 忠孝节义,碧血丹心

  人性,实在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答案不一的话题。孔子说性相近,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告子说无所谓善恶,又说食色性也,等等。人性,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的本性,是指人之所以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等品性。人性是目的与智慧的统一体,是运用自身智慧来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艺术批评的任务,就是到作品中去发现、命名这样的人性概念。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这显然是一个具备人类文化普遍性的问题,余秋雨先生正是希望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探寻,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不仅是在人类文化意义上,更重要的是在现实文化人格的甄选和塑造上,有助于我们走出当前混乱的窘境。

  在人类的众多情感中,亲情总是被列为最稳固和最美好的感情之首。她是情感世界里最美好的玫瑰,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谨慎财富。“问世上有几多爱,流露无限美善象,世间舐犊情深,永不改变……俗世幸有这种爱,流露人类至善,能在这哀乐人生,令我心内暖。”《道德经》有云:“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大爱不言,最伟大的爱是用言语无法表达的。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人生不能没有朋友,生活不能没有友情,没有经历过友情历练的人是寂寞的。也许对于友情的**正是源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寂寞。友情的需要产生于寂寞感,而寂寞感更多地产生于心灵的距离。

  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作品《楚辞》和《离骚》中,尽显自己宽阔的胸襟、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道尽了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郑板桥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种视官位如粪土的脍炙人口的名句,至今令人回味。这些伟大文人的傲骨,至今仍闪耀在我们的心中。不过,“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大群非常重要的人物肯定被我们历史学家忽视了。”他们就是小人,小人可憎,小人可恨,小人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的伎俩值得我们进一步地“鉴赏”和“领悟”。

  我们有很多种词汇来描绘心灵上的震撼,比如说感动、愤怒、喜悦、宽慰……人类一直是在不断追求物质和精神的过程中成长,而这个过程就是生活。完整的人生正是要把精神和物质的追求统一起来,使其变得和谐融洽。余秋雨先生正是以一种看似平淡的笔调阐释了人性中最深刻的美与丑,出色地完成了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及诠释。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

  ◎十月胎恩重

  大概是教育所致,我一直相信,家庭亲情,应该让位于社会大道。历尽灾难方才明白,家庭亲情本是社会大道,尤其在家破人亡、饥寒交迫的时代,更是这样。

  ——《那一叠纸条》

  余秋雨先生在《借我一生》整本书中,一直在表达他浓浓的感恩之情。感恩的对象,包括父母,包括叔叔,包括遭遇,包括上天,鸿蒙而又伟大。在谈到为什么书名取作《借我一生》,而不是其他的时候,余秋雨先生说“我的一生其实是长辈们不断地在向上天,向大地,向空间,借取着什么东西……”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亲情,这个让人感觉温暖的字眼,有的时候,却很容易被人遗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切、最朴素、最珍贵的感情。在人类的众多情感中,亲情总是被列为最稳固和最美好的感情之首。她是情感世界里最美好的玫瑰,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谨慎财富。在漫长而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她是难以替代的滋润和营养。因为亲情是伟大的,所以我们感恩亲情。同时,亲情也是非常脆弱的,她往往由于一场灾难、一个人、一句话而支离破碎,因此我们要珍视亲情。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有一次在飞机上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的采访。记者问他:“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比尔.盖茨出乎记者意料地回答: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盖茨的回答让很多人怦然心动,人们没有想到拥有如此多财富的他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非常清楚:时不我待!如果等到你真正拥有了孝顺父母的能力的时候,可能已经为时晚矣。有的父母可能吃不动了,也穿不了了;有的父母也许早已远离尘世。正如古人的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道应该是建立在人权、平等和人性、亲情的基础之上的。“百善孝为先”,孔子对儒家提出的孝道阐述非常精辟,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孔子说,要孝对父母,孝对兄长,这是仁的根本。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求和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客观上讲,孔子所宣传的孝来源于奴隶社会,在当时是一种维护奴隶制度秩序的工具。《孝经》里面曾经说过孝是天经、地义和人的基本行为。天子要维持诸侯地位,百姓要好好侍奉父母,其中规律显而易见。孔子在其基础上,将它发扬光大并有所推广,便有了所谓的孝顺之道。

  孔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秩序的维持要靠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那么家庭秩序靠什么维持?孔子认为,那就要靠父母对儿女的慈爱,儿女对父母的孝敬。长幼有序,父亲像个父亲,儿子像个儿子。父慈子孝,原本就是人的天性。孔子只不过是赋予了它们社会价值,并且反过来作为道德规范,规范着每一个人的家庭行为。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见,孝不是空泛而随意的,它必须受礼的约束,依礼而行才是孝。子又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孝的范围不仅仅是家庭生活,还要包括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为父母解忧,为家庭出力。

  《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这里提到的小黄香是汉朝时湖北一位因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孩子。他9岁时便不幸丧母,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父亲。夏季天气炎热时,他会将父亲睡的枕席扇凉,驱赶蚊虫,放好帐子,让父亲可以睡得舒服;到了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会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将被子暖热,再请父亲去睡觉。小黄香不仅是出了名的孝顺,而且刻苦努力,博学多才,在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实正是如此,黄香长大后,当上了地方官,他不负众望,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而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流传千古。

  “孝”是一个会意字,上部偏旁是“老”,下部偏旁是“子”,意为上下连续,无有终始,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国文化是以孝道为基础而建立的。“百善孝为先”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孝经》被奉为诸经之经中之经。孔子将“孝悌”置于教育之首,《礼记》的第一篇“吉礼”是讲祭祖的,说的就是孝道。“忤逆不孝”在古代刑典中被视为重罪。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在先哲们的情怀和认知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就是天地间最完美的乐章。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亲情是教育的来源与支持,只有爱父母,才会爱祖国,爱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但时代发展到今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四处奔波的人们几乎忘记了古人的遗训,忘记了亲情的意义,有形无形的代沟正在逐渐取代亲人之间的情感,亲情正随着岁月的流逝被渐渐淡忘。

  没有亲情的人是可悲的。因为亲情是和生命一起诞生的。从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再到咿呀学语,亲情一直伴随着生命成长。没有亲情的人,是让人不耻的。

  中国人选择朋友,或是想知道一个人对社会是否真有爱心,通常的做法都是先观察其对父母的态度。《孝经》载有“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亲他人者,谓之悖礼”。很难想象,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够尊敬或是留有后手,其对社会又怎么可能会有十足的诚意!这样的人即使对朋友表露出一时的热情与关爱,最终也必定受利益驱使而变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天道是不会变的;不管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或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是怎么的,孝敬父母这条天道,绝不可悖忤。

  “百行之首,以孝为先”,“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顺父母,关爱亲属,是天经地义之事。一个从小就不懂得尊敬父母、毫无家庭责任感的孩子,长大后是不会做到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一个家庭需要的是人格健全、开朗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阳光少年,一个社会需要的是积极上进、富于责任感、忠诚可靠的未来建设者。可是,在当前,亲情教育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为生活而忙碌的父母一直不曾停下脚步,坐下来陪陪子女;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子女们对父母的含辛茹苦视而不见,对于父母的训导和忠告置罔若闻,媒体经常报道的那些人与人之间缺乏诚意、关爱和信任的事例,以及一些不文明的、毫无道德的行为等,对青少年也产生了潜在的负面影响。

  心理专家胡慎之指出,亲情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孩子形成正常人格的重要一环。而进行亲情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对家长进行亲情教育,只有家长先明白了什么是亲情,才有可能去教育孩子。硬把过多的个人意愿放在孩子身上,或者要孩子放弃自己的个人喜好去**大人,都不是亲情。亲情是在孩子想要成为自己时,父母可以坦然接受,并给予足够的支持和空间。而从孩子这方面来看,亲情不是一种后天的技能,它是人的一种自然的能力,是一种体验和感受。它需要有一个环境、一个氛围来成长,所以,亲情教育应该是对父母的教育,如果父母都不懂得感恩,那就很难指望孩子会感恩。萧伯纳有这样一句格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人。”亲情正如同我们手中的火炬,代代相传。余秋雨先生曾感慨“母亲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觉得在这位老妇人的身上她曾经有过极其美丽的文化的梦,所以我看到我的妈妈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的时候产生我的文化的某种使命感就是她这个梦,当然很短暂也很朦胧,但是在我身上有点实现,我也要对得起我的妈妈,所以我的很多事情都和这个有关……”

  在灾难中,情感是支撑着人们重新站起、再次团结的重要力量,而亲情则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凝聚力。无论是在地震、海啸,亦或是其他灾祸中,亲情永远是人们灵魂和肉体的归宿。我们在灾难降临时可以看到亲情中最能显露人性的一面。

  当年,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背影》,以平朴的文字,洗尽铅华的笔调,将父爱情深原态原貌地呈现于世人眼前,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如今,《背影》发表已经五十多年了,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仁”和“孝”是基本的家庭伦理。正如孟子所说:“幼而知爱其亲,长而知敬其兄。”强化亲情教育,培养孩子做人的基本素质,在实践中感悟人性的本质,不仅是孩子和家长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我们从关爱亲人做起,进而爱他人,爱社会,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雪中送炭暖

  奉献与回报无关,就像慈善与金钱无关。毫无利益的付出,才是真正的奉献。

  ——余秋雨

  余秋雨先生认为,爱不能拘泥于父母之爱、亲友之爱,而应是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博爱。也就是对不认识的人也会由衷善待,对不干己的痛苦也会同样悲哀。

  爱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它包含的范围极为广泛,比如亲人之爱、朋友之爱、男女之爱、社会大爱,等等。不同类型的爱,因为所爱对象的不同,情感的性质和表达方式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但它们必定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至真至纯的情感去祝福所爱之人幸福快乐,并亲身参与到这个创造幸福快乐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爱和对方的爱交融在一起,在一个真善美的境界中,体验生命的升华和创造。

  爱是人类的美德,它常常和善良联系在一起,因为任何意义上的爱都必定包含着善良的因素。人们总是说要怀有一颗善良的心,这颗善心就是孕育爱的最基本的条件。莎士比亚曾说过“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有了这种善心,自然会对生命生出无限的崇敬与爱意,并追求人的情感和外部世界共同建构美好和谐的境界。余秋雨先生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善的承载体,因为点点滴滴的善才有了我们。我们应该来传递善良,传递大爱。在传递中,善和爱的火苗看似点燃别人,实则点燃自己。”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司马迁受辱宫刑,奉献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王昭君出塞和亲,奉献出年华和亲情;韩非子被秦拘禁,创作出《说难》《孤愤》。他们在奉献、传递大爱的同时,也名垂青史,千古流芳,收获了人生的真谛。他们也让我们明白了人类发展的真正动力——爱。它拒绝残暴,向往美好,它的力量有时可以变得非常强大,化干戈为玉帛,使邪恶之人受到感化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爱的力量被描述过无数次。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有这样一个片段:主人公冉阿让因偷取一块面包而被判在法国南部的土伦苦役场服刑19年。结束苦难获释后的冉阿让在前往指定城市的路上疲惫不堪,他推开了当地极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米里哀的大门。善良的主教大人收留了冉阿让,并留他过夜,却不承想,冉阿让竟然偷走了教堂的银器潜逃。当冉阿让被抓回来重新站在米里哀的面前时,主教大人善意的谎言让他幸免再次被捕。感恩于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让来到蒙特勒小城后化名马德兰,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后,凭借自己一手创办的玻璃首饰生产工厂,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以慈善闻名。

  米里哀想过让冉阿让作什么回报吗?没有,可是冉阿让一直记得主教的爱与仁慈,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正如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到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践行仁义的方法,也是践行社会大爱的途径。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最大的礼物是宽恕,最善良的行为是奉献,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给予,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若是一味**回报,就会使这份快乐变成痛苦。有些时候,我们太过在意自己的感觉,却忽略了给予所带给我们的袅袅香气。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人不仅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其实,有的时候,你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也许就会在你的人生历程中种下一个福音,而在你没有预期的情况下会给你一个回报。这并不是佛家的因果报应说,而是人之常情。

  托尔斯泰曾写过一则小寓言,说有一位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这三个问题可难坏了举朝的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国王非常苦闷。

  有一天,国王出去微服私访,来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借宿在一个陌生的老汉家。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了老汉家。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躲一躲吧,说着就把他藏起来了。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追兵就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汉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然后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就关上门继续睡觉。

  第二天,国王问老汉,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为什么不问他是谁呢?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刻也不能拖延。

  那个国王犹如醍醐灌顶顿时大彻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老汉是在非常情况下救了别人的性命,而那个人与他素不相识。他是随时、随地地给予别人帮助,他做的事情就是最重要的。

  成全别人,其实也就是成全自己。在成全别人的同时,我们不但能深深感受到一种由衷的幸福,而且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而我们的帮助也会像接力棒一样依次传递下去,在我们遇到困难或是感觉无助时,我们也会得到他人的成全,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自己成全别人时的那种温暖。

  同情也是一种美德,它是由人们爱的本能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感情,人们往往是在同情心发挥作用的时候,做出了奉献的举动。真诚的同情可以给弱者和贫穷者以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力量,这种帮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人的内心播下了爱的种子,让一个人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灾难、冷漠、自私之外,还有浓浓的温暖和关怀。这种温暖或许对给予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对被给予者来说却可以享用一生。就像一首歌里所歌颂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但是,同情不等于“施舍”、不等于“恩赐”,如果同情沾染上了这种色彩,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情之爱,而是一种表演或炫耀。我们常说“同情心”,同情只有与“心”相连,才是真同情,与“心”无关的同情是令人厌弃的,因为没有“心”的同情,往往对接受者构成了人格上的不平等。虽然有时接受者会因为生存压力而不得不接受这种同情,但在心灵上他会感受到强烈的屈辱。此外,同情之爱是一种善良而美好的情感,只有对真正需要同情的人施用才有意义。如果不明是非,不辨真伪地滥用同情,不仅会危害社会,也会害了自己。《伊索寓言》里农夫和蛇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对大奸大恶之徒滥施同情,虽然你是发自真心的,但对方却会借助你的同情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会适得其反,失去同情之心的意义。

  在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冷漠、自私、残酷,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坎,阻碍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时,爱就是克服冷漠、自私、残酷的强大的内在力量,只有通过它才能真正达到美。余秋雨先生说过:助人不应随着他人的沉默而沉默,不能因群体自私的脚步而停步。

  人的一生,不可能孤立于社会和他人,他需要来自他人的关爱和帮助,同时他也要为他人付出自己的爱。我们每个人都会沐浴在真正的爱中,小时候被伟大的母爱所笼罩;长大后渐渐被朋友之爱、师生之爱、社会之爱所推动、所鼓舞,再后来又会被异性之爱所吸引,进一步发展为美好的爱情……但你或许没有想过,在所有的爱中,还有一种和人类互助本能最为相关的——人类之爱。

  茫茫人海,大千世界。人类永远在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步与发展,因此,爱作为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也不绝不是说说而已的美好言辞,它应该更加具体、真切地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互助行为中去,去关爱每一个你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同情他们,为他们擦干生活所带给他们的眼泪。如果我们都可以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奉献出我们的一颗爱心,如果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快乐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他人,如果我们都能以一颗真挚善良的心为全世界的人类祝福、祈祷,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多么美好!幸福的香味、关爱的暖意将会把我们萦绕。

  回望我们生活的社会,生命中有不少匆匆过客。但是人们却不曾忘记留下自己的一份爱、一份帮助。内心的丰厚积淀来自爱,美丽也会因为爱而散发到全身。有爱,才有奉献;有奉献,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美丽。这个世界需要爱,需要美丽,它作为人类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是一个人对社会、人类、自然最基本的情感态度,它在我们生命中播种、萌芽、生长,使生命具有了诗意的美丽光辉。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