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

作者:曾一 | 字数:5870
  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美好的事物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灾难,但最消受不住的却是小人的作为。蒙昧者可能致使明珠暗投,强蛮者可能致使玉石俱焚,而小人则鬼鬼祟祟地把一切美事变为丑闻。因此,美好的事物可以埋没于荒草黑夜间,可以展露于江湖莽汉前,却断断不能让小人染指和过眼。

  ——《历史的暗角》

  小人,在古代也称作“鄙人”,和“国人”相对。四郊之外土地为野或鄙。住在田野小邑的人,在西周、春秋时被称为“野人”。可见,小人的本意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小人”,而是指平民百姓,也就是被统治者。《尚书.无逸》中有曰:“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意思就是:从出生开始就过得很舒服,不知道农业生产的艰辛,也不关心民众的悲苦,只知道**享乐。其次是一种谦称:对平辈自称的谦词或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再其次才是我们通常说的,那种贬义的、心口皆非、思想狭隘、人格鄙陋的小人。

  对于小人的确切定义,真的很难统一,古今中外,莫衷一是。余秋雨先生对“小人”的研究,可以算是比较完整、深入的了,可是对于小人的定义,他同样犯了难,“小人是什么?如果说得清定义,他们也就没有那么可恶了。小人是一种很难定位和把握的存在,约略能说的只是,这个‘小’,既不是指年龄,也不是指地位。小人与小人物是两码事”。

  纵观中国古典文集,对小人的阐述最多的便是《论语》了。在《论语》里,“小人”共出现了24次,其中19次与“君子”同时出现。《论语》中的24处“小人”是多意的,随情境而变。其中,多数理解为无德者,用指平民的,仅只4次。(杨伯峻《论语译注》)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安也。“荡荡”,广远之意。“戚戚”,时时忧虑之意。君子通晓事理,所以待人接物处世就像是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心胸开阔,包容万物,因而豁达开朗;小人过于关注自身,计较一时得失,因此总是怨天尤人,患得患失,当然也就常有戚戚之心了。小人心思常为物役,因其花了太多心思去琢磨他人而总是劳心费力,他们“心中总有他人”。他人的快乐与烦恼,他人的言语和举止,都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如果真的能做到因其乐而喜,因其烦而伤,眼波不离,心有灵犀,那就是知己了。可惜,知己与小人却是一纸相隔,看上去好像关心莫切,但其心所到之处却让人防不胜防,为之心惊,甚于心寒。他们迫切地企盼和需要黑暗,却往往又在黑暗中坐立难安,惶惶不可终日。其实,小人因卑而可悲,在他们心里负载着太多过于沉重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可以让其心动不已呢?无非就是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而在我们这群平凡的人中,也常会有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而心怀鬼胎的事情发生,这又是何必呢!

  每个人的肩膀上都扛着两个袋子,一个是快乐,一个是烦恼,如果为了满足私欲,为了让自己的虚荣心一直处于上风,那你的袋子必将越来越沉重,而你心里的天秤也必将无法保持平衡!于是,小人不明白何为“坦荡荡”,他们因自己的“长戚戚”而变得可悲又可怜!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中,一个人的作用往往无足轻重,但是有一些人,他们的作用却是巨大的,对中国社会有着强烈的影响。这群人便是小人,他们的代表人物便是费无忌。

  这个费无忌是楚国的大夫,当时太子的少傅。公元前527年,他奉命到秦国为楚太子迎亲,在回来的路上,他看到姑娘长得非常美丽,于是打起了坏注意,快马加鞭提前赶回楚国,怂恿楚平王先娶了这位姑娘再说,太子年轻,来日方长,以后再找也不迟。楚平王被费无忌的巧舌如簧说动了心,可此事关乎社稷形象,只好拜托费无忌谨慎从事。于是,这位本该成为太子妃的秦国姑娘,转眼间便成了公公楚平王的妃子。费无忌办妥此事后,更得楚平王的赏识。

  但做贼心虚的费无忌却终日忧虑、寝食不安,他知道太子早晚也要成为大王。大凡小人既有害人之心,也就会以自己的逻辑来推测别人。于是他跟太子说这件事是大王的意思,与他无关,并“好言安慰”,说天下美女如云,以后还可以找个更好的。他转过头来又对楚平王说太子内握兵权,外联诸侯,并有老师相帮,准备发动兵变。楚平王自知理亏又经不住费无忌屡进谗言,就下令杀死了太子的老师伍奢及其长子伍尚,并追杀逃到吴国的太子和太傅伍奢的次子伍子胥。楚国从此陷入了连年战火之中。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曾提到,“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成人之恶”这个名号,费无忌当之无愧,如此胆大包天,当真称得上“无忌”。

  余秋雨先生在这里分析出了小人的几个重要行为特征,“其一,小人见不得美好;其二,小人见不得权力;其三,小人不怕麻烦;其四,小人办事效率高;其五,小人不会放过被伤害者;其六,小人需要博取同情;其七,小人必须用谣言制造气氛;其八,小人最终控制不了局势。”可见,小人猛于虎之特性,甚于苛政。

  关于君子和小人行事的相异,孔子还有一个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周”就是可以团结照顾到很多人,君子以道义为准则和人交往,能和周围的人和睦团结,却不是结党营私,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无论他有多少朋友,他都会像空气中的氧气一样,让朋友们感觉欢欣和舒畅;“比”这个字形,就像两个人紧紧挨在一起,小人的特点是很容易被取悦,因为他们总是见利忘义,而且喜欢拉帮结派,结成小圈子,但不会融入大集体,难以真正和人们友好相处。

  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至今,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做个君子,希望和自己打交道的人也都是真君子。关于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人处在社会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何孟母三迁?就是因为外在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品性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交友要谨慎。

  交朋友的好处,任何人都知道,交到一个好朋友,就等于交到一份好运。人常说君子之交,犹如陈年佳酿,天气越寒冷,饮之酒越香醇,只有可以肝胆相照之人才能结下稳固的友情。交朋友,要有**的人格,**的思想,要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和睦相处,能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

  交到一个坏朋友,比遭遇一起火灾还可怕。朋友落魄时就弃而远之,这就是小人之交。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缺少精神归宿,正是造成各种社会灾难的主因。因此,最大的灾难是小人灾难,最大的废墟是人格废墟。”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小人用卑微的生命粘贴住一具高贵的生命,高贵的生命之所以高贵就在于受不得污辱,然而高贵的生命不想受污辱就得付出生命的代价,一旦付出代价后人们才发现生命的天平严重失衡。这种失衡又倒过来在社会上普及着新的恐惧:与小人较劲犯不着。

  ——《历史的暗角》

  小人,是对那些不具备人格标准之人的泛称,他们的活动相当隐蔽,如果不用心琢磨,还真难判定小人究竟会何时、何地,出现在何人面前。在小人尚未耍弄手段的前提下,一个公认的君子也可能是个隐藏着的俗不可耐的卑鄙小人。所以说,小人就是**阴谋伎俩的人,这种人平时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说有笑,看似诚恳大方,只有在背后乘你不备捅你一刀子的时候,你才会愕然醒悟:哦,原来不幸遇上了小人。

  我们身边不可能无小人,但是我们要远离小人。同小人一起办事若处理不当,常常会吃亏。正所谓“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小人没有特别的长相,脸上也没写着“小人”二字,有些小人甚至还长得又帅气又漂亮,既有口才也有真才,看上去一副“大将之才”的样子,可谓是“人小鬼大”,所以千万不能小瞧。小人就是那些做人做事不守正道,专以邪恶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的人。似乎“造谣生事”、“挑拨离间”、“阿谀奉承”、“阳奉阴违”、“趋炎附势”、“落井下石”、“推却责任”等这些词汇都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就是踩着他人鲜血前进的那批人;他们就是不讲法、不讲情、不讲义、不讲道德的那群人。和这些小人相处要小心:既要保持距离,又不要得罪他们,既要小心说话,又不要有利益瓜葛。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对自己的伤害降到最低。这种折中的方式,并不是选择上的左右摇摆,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引用作家刘墉先生的一句话,那就是:我不是教你诈,我只是想教你做人的道理,免得你被人骗了,还在帮别人数钱……

  有时候,在认清小人的同时,也会认错小人,就是把好人错当成小人,这种误解通常会带来很大的伤害,既伤害了他人,也给自己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要想尽量避免误会,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实际上,这句成语原作“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本是褒义。

  春秋时期,有一年冬天,晋国有个梗阳人到官府告状,梗阳大夫魏戊无法判决,便把案子上报给了相国魏献子。那个告状的梗阳人便送了一些歌女和乐器给魏献子,魏献子正打算收下来,魏戊对阎没和女宽说:“主人向以不受贿赂闻名于诸侯,如果收下梗阳人的女乐,就没有比这更大的贿赂了,您二位一定要劝谏。”阎没和女宽便答应了。退朝之后,阎没和女宽等候在庭院里。开饭的时候,魏献子让他们吃饭。等到饭菜上桌,这俩人却连连叹气。饭罢,魏献子请他们坐下,问:“我听我伯父说过吃饭的时候要忘记忧愁,您二位在摆上饭菜的时候三次叹气,这是为什么呢?”阎没和女宽异口同声地说:“有人把酒赐给我们两个小人,昨天没有吃晚饭,刚见到饭菜时,唯恐不够吃,所以叹气。菜上了一半,我们就责备自己道:‘难道将军让我们吃饭,饭菜会不够吗?’因此第二次叹气。等到饭菜都上齐了,愿意将小人的肚子作为君子的内心,刚刚满足就行了。”魏献子听了,知道阎没和女宽是以这些话来劝自己不要受贿,于是就辞谢了梗阳人的贿赂。

  后来这句成语发展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用来指以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不少人遇到问题,最容易犯两种错误:一是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二是出现了问题,总是胡乱猜疑,甚至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挑剔别人,但事实通常和自己所想的正好相反。

  曹操,被称为“乱世奸雄”,幼年的时候就诬师欺父,为人诡计多端,品行十分恶劣,而且阴险凶残。在《三国演义》第四回里,曹操刺杀董卓失败,被董卓通缉,幸好被陈宫所救,得以寄宿于曹操的义伯父吕伯奢家中。吕伯奢令家人热情款待,但曹操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听见吕家磨刀的声音,便怀疑吕氏一家不怀好意,竟将吕家一家老小全部杀死。当曹操、陈宫策马出逃,路遇吕伯奢买酒回家款待曹、陈二人时,才发现之前是误杀,但他仍挥剑将吕伯奢也杀了。陈宫说:“刚才是不知而误杀,现在却是明知而杀之,为什么?”曹操说:“吕伯奢回家发现家人被杀定会报官追来,于是我们必死。”陈宫抱着吕伯奢的尸体痛哭。曹操大言不惭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极端的小人唯我主义嘴脸暴露无遗。

  为人处世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只能凭自己的心智与慧眼行事。因为世事太凶险,人心隔肚皮,如果只以一种被模式化的处事方式和不同类型的人相处,那么必定会受到现实无情的嘲弄。当然,我们可以笃信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但溯其过程,也不难发现常有正义向邪恶让步的时候,那些毫无个人修养,言谈粗俗,仪态猥琐之人之所以可以大行其道,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大的能量,而是因为善良与正义的一方缺乏足够的生存信心与底气。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说邪恶的人们能够积聚成一股力量的话,那么善良的人们也同样应该如此。”君子集聚与小人合群是不同的,这正如《庄子.山木》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君子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他们的交往淡得像清水一样(不是感情清淡),不含有任何功利之心;小人之间的交往则甜得如同甜酒,他们把友情建立在互相利用的基础之上。君子淡泊却内心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的只有利益。这种君子之交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交友之道。

  据说在唐朝贞观年间,大将薛仁贵在尚未得志之前,和他的妻子就住在一个破窑洞中,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完全是靠着王茂生夫妇的接济生活。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因其平辽功劳极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倍增,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唯一收下的礼物就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大惊失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责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都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的资助活下来,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浓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是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他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后来,薛仁贵和王茂生一家一直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从此流传了下来。很多人交朋友都爱走极端,要么形影相随,要么冷言冷语,不是依赖得要命,就是孤傲得过头。朋友间如果不懂得控制和平衡,非冷即热,就很难体悟到温和清淡的境界。市面上的各种饮料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口味,种类五花八门,可是仔细比较一下,还是无色无味的清纯泉水最好喝。

  越平淡才能越长久,一个人但凡能够做到无论何事都心静如水,那他必定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与人交往,也要这样:亲君子,远小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余秋雨先生在交友与远小人上的观点是基于一个论点出发的。君子之交是心灵上的交流,老子说过“上善若水”。对待朋友要真实诚恳,建立友情的基础应该是互相欣赏、互相理解。所以,在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可盲从,不可随便附和。这样的友情,虽然看起来像水一样清淡,但是却可以长久不衰,就仿佛是天地间共存的一种默契,源源不断,地久天长。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