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宁谧的后院
作者:李铭 |
字数:6122
千载宁谧的后院
◎翰墨风流才子地
现实生活常常搅得人心志烦乱,那么,苏州无数的古迹会让你熨帖着历史定一定情怀。有古迹必有题咏,大多是古代文人超迈的感叹,读一读,那种鸟瞰历史的达观又能把你心头的皱折慰抚得平平展展。看得多了,也便知道,这些文人大多也是到这里休憩来的。他们不想在这儿创建伟业,但在事成事败之后,却愿意到这里来走走。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白发苏州》
素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这里河网密布,农业发达,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其从古至今繁荣发达、长盛不衰的文化和经济,一直以来被誉为“人间天堂”,载有“丝绸之都”、“园林之城”的美誉。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斯”、“东方水城”之称。
现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山、水、城、林、园、镇为一体,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余秋雨先生说,他在对城市文化的研究中,发现很多城市都在寻找一些词汇描述其城市。当一个词汇放到任何一个城市都说得通的话,那就是没有个性。“我们需要寻找的是一个城市的唯一性,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座城市像苏州这样,在对生活素质的追求上历2500年而不衰。”背负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苏州,从出生便与仙界有着难以言喻的牵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的一切都美到了极致:流水,鸟鸣,天空,彩云,还有那撩人的弹唱和精美的典籍。成为了仙人也无比向往的净地。如今,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苏州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
有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苏州,在《红楼梦》里被誉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富贵风流之地”必出“富贵风流之士”。与苏州有缘的古代文人都有以描写苏州园林为题材的佳作,如归有光写《沧浪亭记》,文徵明作《拙政园记》,翁覃溪的《跋拙政园记》,吴梅村的《咏拙政园山茶诗》等。可见苏州园林一直被一种文雅之气萦绕着。苏州园林何德何能,值得如此多文人为她挥毫泼墨?
实际上,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的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的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有的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荡怡然自得(怡园“画舫斋”),还有的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现代著名建筑师童隽在《苏州园林》里这样写道:“中国园林实际上…是一处真实的梦幻佳境,一个小的假想世界”。
苏州园林不以创造呈现在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终极目的,她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是园主寄托情怀、观念和哲理的理想审美境界。这些亭台楼阁间留下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这些回环曲折的园林景致常常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态度。
苏州园林虽小,但古代造园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早在明代中后期,苏州便成为整个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真是“说不尽富丽乾坤,话不完繁华景象”(《四杰传》)。这就为市民文化的勃兴提供了适宜的温床。文化的多元自然少不了狂士的点缀。
余秋雨先生在《白发苏州》里曾这样诠释一个文人:“人品、艺品的平衡木实在让人走得太累,他有权利躲在桃花丛中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这个人就是唐寅。
唐寅(公元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号桃花庵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明四大家”之一的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唐伯虎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很奇怪的存在。一方面,他是如此有名,称得上是妇孺皆知;另一方面,许多人对他的了解并不完全是因为他的文艺才华,而更多的是出于他的风流轶事。在众多的影视剧中,唐伯虎被塑造成一个轻狂、**、蔑视礼法的家伙,一个喜欢讲黄色笑话的下流胚子,一个生机勃勃钻营正统秩序的怪味青年。对于年轻一点的朋友而言,他们乐于接受这样的唐伯虎,并且很希望自己能成为类似的一位。而对于另一些严肃的学问家来说,这些无关痛痒的行为完全掩盖了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传言越多,对唐伯虎的伤害就越深一层。
出生于苏州一个小商人家庭的唐伯虎,其先祖曾是唐朝功臣,其父唐广德虽为商人却深知功名的重要,对伯虎的教诲亦可谓不遗余力,所以,唐伯虎虽然“童髻入学”却“才气奔放”,从小就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个人禀赋,但是,他却时刻不敢稍忘涉及自己一生命运利禄的功名。无奈刚过乡试,成为“唐解元”的他便受到了牢狱之灾。科举受挫后的唐伯虎自然在事业上陷入了低谷,但他的仕途无望,却也无形间为中国文化史贡献了一位风流才子。对于唐伯虎本人来说,这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然,也正是从这一时期起,唐伯虎才开始频频流连于烟花柳巷、脂粉堆里,创作了大量有关女色与享乐的诗词和绘画作品。
余秋雨先生在《白发苏州》中说过,“中国这么大,历史这么长,有几个才子型、浪子型的艺术家怕什么?深紫的色彩层层涂抹,够沉重了,涂几笔浅红淡绿,加几分俏皮洒泼,才有活气,才有活活泼泼的中国文化”。唐伯虎的诗词向以“语殊俚浅”名世。他认为创作就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声言“人生贵适志,何用刿心镂骨,以空言自苦乎?”这种论点在以“前七子”为首的“复古派”把持文坛的当时,无疑具有一种开风气之先的意义。俚俗入诗对唐伯虎在民间的文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他的这种创作态度对晚明文坛影响甚巨,非但徐文长、袁中郎等人深受启发,甚至在清初“性灵派”文人的创作中也仍然能够看出唐伯虎的流风余韵。
提到唐伯虎,自然就会让人想起那个名段“唐伯虎点秋香”。早在明代,嘉兴人项元汴的笔记《蕉窗杂录》上,就载有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稍晚一些,周玄日韦《泾林杂记》一书关于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更为详细,基本上形成了“三笑”的雏形。而明朝末年,冯梦龙以《唐解元一笑姻缘》为题,又将其编进了广为流传的《警世通言》中。明末还有孟舜卿写的《花前一笑》,单人月写的《花舫缘》等杂剧,以舞台演出的形式,更使其走进了千家万户。实际上,据《茶余客话》和《耳谈》等笔记记载,明代历史上的确有件为一个婢女而卖身为奴的事,但是一个名叫陈立超的书生,是好事者把它附会到了唐伯虎名下。另据史家考证,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间南京**,姓林名奴儿,她的年纪比唐伯虎大十几岁。而华太师是无锡人,要比唐伯虎小27岁。因而,唐伯虎是与“三笑”姻缘无缘的。
唐伯虎有一篇《伯虎自赞》如是写道:“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我们不妨把它看做是民间唐伯虎与现实唐伯虎之间的灵与肉的对话。事实上,民间传说中的唐伯虎是不是他本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些传说感受到了民间大众向往自由的精神,同时也捕捉到了他们追求自由的灵魂。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化史上找到一位如此丰满、鲜明的风流才子形象,哪怕是虚构多于真实,也仍然值得安慰——毕竟,历史因此变得格外鲜活、动人,不再寂寞。
苏州在文人的笔下熠熠生辉,文人在苏州的氛围熏陶下茁壮成长。苏州怎样能得以保存古文明而不被现代文明疯狂冲击?文人们怎样才能真切地触摸到苏州这一方水土的芬芳,而不致迷失?日子梭转而去,对蹉跎岁月的感叹和对生命本真的敬畏,使一切华丽的、虚荣的东西都渐渐失去原有的重量,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之初坦诚、透彻的领悟和追寻。
◎**眼里出西施
千百年来,勾践的首府会稽,一直被称颂为“报仇雪耻之乡”,那末苏州呢,当然是亡国亡君之地。
——《白发苏州》
西施是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又以西施居首。自古以来四大美女就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尽雁之容”的佳话。这“闭月”指的是貂婵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落雁”,讲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而“沉鱼”,就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西施,原名施夷光,天生丽质。有句俗语“**眼里出西施”,意思就是说,恋人之间产生了好感,就会觉得对方像西施一样美丽无比。就像古人诗中说的那样:“草茅多奇士,蓬荜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称心斯为得。”
究竟西施有多美?标准的美人是怎样的呢?《诗·卫风·硕人》对于美人有一段经典的描写:“手如柔荑,肤若凝脂,领如蝤蛴,齿若瓠犀,螓首蛾眉。”手指如初生的茅草一样纤细**,皮肤像凝冻的脂肪一样洁白柔滑,脖子如天牛的幼虫一样**颀长,牙齿如瓠瓜的种子一样洁白整齐,额头宽广光滑如同蝉的脑袋,眉毛修长好似蛾子的触须。接下来还有两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仪态生动,神韵飞扬。
西施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因苎萝有东西二村,而她又恰居于西村,故名西施。家里靠她的父亲卖柴、母亲浣纱维持生计。西施常帮助母亲在水边浣纱,因此又称“浣纱女”。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故有“沉鱼”一说,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都为邻村女所效仿,故留有“东施效颦”的典故。
西施为人们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那场硝烟中成功的“美人计”。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的弱点,与范蠡设计策,“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和步履、礼仪等。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翩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一位浣纱女成为了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指,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自此夫差开始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上了亡国丧身的道路。
吴亡后,相传西施随范蠡驾扁舟,泛五湖,不知所终。《越绝书》如此记载。唐代诗人杜牧在所作《杜秋娘诗》中有:“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的“鸱夷”指的便是范蠡。在《史记》这部具有权威性的史书里,并找不到有关西施的只言片语,但却有范蠡的详尽记载。那么范蠡又是何人呢?
其实,范蠡也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人物。无论从古代人的标准还是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他都算是一个人中之龙。遗憾的是,他没能与那些功勋卓著的历史人物一样占据史书的重要地位。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国人,春秋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大商人,后世尊称为“商圣”,“陶朱公”指的也是他。《越绝书》中记载的勾践小城、山阴大城,就是在范蠡的主持下建立的。他把城郭建设的得山水之利而无旱涝之忧,能攻易守而基业可据,完全无愧于后人所称之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的一个杰作”。
范蠡曾在越国担任主持军事的将军,在齐国被人们推举为主持政务的相国,后来隐居海滨,又成为家有万金的巨富。因此,司马迁称他“三迁皆有荣名”。而他功成身退,携着西施泛舟五湖,及忠言直劝文种:“越王为人长颈鸟啄,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寥寥数语,个人魅力横溢。
灭吴之后,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给勾践上书说:我听说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当年大王受辱于会稽,我之所以没死,只是为了今日。现在是我该为会稽之辱死的时候了。勾践对他说:我刚要把越国分一部分给你来酬答你的功劳,你如果不服从,我就杀了你。范蠡知道是急流勇退的时候了,他喟然叹息说:我从计然那里学到的本领,已经让越国富强了,我再用在我自己的家上吧。于是在一个深夜,范蠡携带金银细软、带领家属和手下,驾一叶扁舟泛于江湖。
范蠡跳出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你为何还不离去?”文种看到书信后,便称病不上朝。后来有人诬告文种要造反,勾践便赐剑一把,令其引颈自杀。勾践赐死的命令也堪称经典,他给文种下令说:当年你献给我七条计策,我只用了三条便灭掉了强吴,还有四条在你那里,你到地下我先王那里去试试那四条吧。文种便自杀了。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改姓换名,亲自率领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合力,同治产业。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千万钱。范蠡的美名不胫而走,齐国上下一致称赞范蠡。齐王于是下诏,要拜范蠡为相。曾经沧海的范蠡婉辞不受,他迅速将财产分给亲戚朋友和乡里邻居,,从小道离开了齐国,再次隐居埋名来到了陶,变易姓名为“陶朱公”。由于地理位置好,往来的贸易很发达,范蠡便做起了买卖,没有几年,又置下了千金的产业。《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天下人都称赞陶朱公是最会做买卖的人,拜其为文财神。
由于范蠡的出色智慧造就了春秋晚期吴越争霸的传奇,而范蠡本人也凭借自己的才能,适度掌握着进退之间的步伐。相比起来,文种的结局就有些悲凄,后人曾有评论说:“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如此更显示出范蠡的迷人智慧之光。
西施与范蠡究竟有何瓜葛,一直都无从考证。《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与《货殖列传》都提到范蠡却没有提起西施,就更不用说她和范蠡的关系了。有关西施的结局众说纷纭。是被沉于水,还是跟随范蠡归隐于西湖,或者还有其他什么结局,这仍是有待探索的谜……素有浪漫之风的大诗人李白在咏西施时也不敢过分浪漫,只就她的外貌吟道:“玉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