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不断的三峡情

作者:李铭 | 字数:6973
  截不断的三峡情

  ◎醉里挑灯观三峡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

  ——《三峡》

  三峡,自古是我国自然风光与人文风光结合得比较完美的的文化场所。余秋雨先生在国外时,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他,中国哪里最值得去?只说一个。余秋雨先生回答“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据古人类学者研究,早在距今二百多万年前,三峡地区已有人类祖先的遗迹。巫山大庙区龙骨坡发现的三峡人类化石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这一发现充分证明了三峡地区是亚洲古人类起源地之一。

  长江三峡流溢着、澎胀着诗的韵律:神奇俊秀的大宁河,从巫溪至巫山,把山民的祈盼溶入水里,将一串串精巧的故事告诉长江。位于巫山县城东约十五公里处的大江北岸有座神女峰,又叫望霞峰,是巫山十二峰之一。因为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古人有“峰峦上主云霄,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之说。每当云烟缭绕峰顶,那人形石柱就像披上薄纱似的,更显脉脉含情,妩媚动人。每天她第一个迎来灿烂的朝霞,又最后一个送走绚丽的晚霞,故名“望霞峰”。

  巫山十二峰各有特色,千姿百态,妩媚动人,以神女峰最为著名。这里有着宋玉“神女赋”中楚襄王与神女幽会的故事,神女瑶姬下凡助禹治水的传说;那酷如少女之巧石倩立峰侧,使神女峰独领**千年。历代骚人墨客为此峰写了许多诗词歌赋以作歌颂。1956年6月,**主席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到:“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如果说三峡的汹涌奇险是力量、是**、是阳刚,那么神女峰的安静与传说则带着神秘美好陪伴着这力量、这**、这阳刚。无以为报,三峡只有以湍急的浪与呼啸的风作为无言的答谢。正好李白等诗人执着游吟,出没于险山恶水间,找寻这样那样的美。神女峰的美好与独耸千年的落莫也被诗人用锐利的眼与澎湃的情浅浅吟出。一个虽残破却仍留在整个民族心中的神话就这样被描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远古时代,瑶池宫里住着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瑶姬。她在紫清阙里,向三元仙君学得了变化无穷的仙术,被封为云华夫人,专司教导仙童玉女之职。

  瑶姬生性好动,哪里耐得住仙宫里那般寂寞生活。一日,她终于带着侍从,悄悄地离开了仙宫,遨游东海。但是,当她看见大海的暴风狂涛给人间造成严重的灾难时,便出东海腾云西去。一路上,仙女们飞越千峰万岭,阅尽人间奇景,好不欢快。岂料来到云雨茫茫的巫山上空,却见十二条蛟龙正在兴风作浪,危害人民。瑶姬大怒,她决心替人间除龙消灾。于是,按住云头,用手轻轻一指,但闻惊雷滚滚,地动山摇。

  待到风平浪静,十二条蛟龙的尸体已化作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峡,壅塞了长江,使得滔滔江水,漫向田园、城廓,今天的四川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为着治理水患,治水英雄夏禹当即从黄河来到长江。然而,山势这般高,水势这般急,采用开山疏水之法,谈何容易。正当夏禹焦急万分的时候,瑶姬为夏禹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唤来黄摩、童津等六位侍臣,施展仙术,助夏禹疏导了三峡水道,让洪水畅通东海。夏禹得知神女暗中相助,便登上巫山,找瑶姬致谢。上得山来,只见眼前一块婷婷玉立的青石;不一会,青石化为一缕青烟,袅袅升起;继而又形成团团青云,霏霏细雨,游龙、彩凤、白鹤飞翔于山峦峡谷之间……夏禹正在纳闷,美丽动人的瑶姬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瑶姬说:“你治水有功,但还要懂得天地间事物变化的道理。”边说边取出一部治水用的黄绫宝卷送给夏禹。

  水患虽已治理,瑶姬却并未离去,她仍然屹立在巫山之巅,为行船指点航路,为百姓驱除虎豹,为人间耕云播雨,为治病育种灵芝。年复一年,她忘记了西天,也忘记了自己,终于变成了那座令人向往的神女峰;她的待从也化作一座座山峰,像一块块屏障,一名名卫士,静静地守立在神女的身旁。神女峰的传说,在巫山地区流传甚广,古代巫山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心目中的神女,尊称她为“妙用真人”,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观(即神女庙)。山腰上有一块平台,就是神女向夏禹授书的授书台。

  三峡,是属于真正的诗人的,古往今来,从未变更过。余秋雨先生在《三峡》中提到“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点燃或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

  庄子云:“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蜀道三千,峡路一线,历代文人无论是得意还是落泊,他们都向往得“至美”而成为“至人”。一叶扁舟,草鞋一双,放情三峡,得山水至乐,日夕忘归,放歌三峡。雄奇三峡的“至美”,在文人的巨腕之下,垒起了三峡散文千年的风景线。从屈原《橘颂》、宋玉《高唐赋》、郦道元的《江水·三峡》,发轫至今,抒写三峡散文的名篇便浩浩瀚瀚,流淌在文人骚客的游踪墨痕之中。历代文人巨擘,或宦游三峡,或迁谪巴楚,驾言出游,叩舷而歌,饱餐风月,回舟返棹。出则鱼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旷达于一咏一殇的自在之中,放情于猿声如织的山水之间,捋胡放歌,把无数璀璨的散文名篇,撒向散文历史的长河星空之中。仅就一代文宗欧阳修而言,他一生创作了500多篇散文,而记游三峡的散文就有50多篇,部分手迹至今还镌留在洞壁石碑之上,散文在万万年的三峡中携游同行。

  重庆奉节县白帝城是三峡的起点,位于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东依夔门,西傍八阵图,三面环水,雄踞水陆要津,气象萧森,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白帝城原名子阳城,为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并在此屯兵积粮。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他认为此乃“白龙献瑞”,便借此自号白帝,并名此城为白帝城。改城池所在的这座山为“白帝山”。公元37年,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发兵攻蜀,公孙述不敌,战死。蜀人为纪念为位“白帝”,特地在白帝山上修建了一座庙宇,并供奉“白帝像”。这就是现在的白帝庙,而白帝庙后来之所以名声大噪,则是因为与三国英豪搭上了关系。公元222年8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于东吴,兵退夔门之外。从此刘备一病不起,乃于白帝城附近的永安城(今四川奉节县的夔州城)永安宫托孤于诸葛亮。约在唐代以前,白帝庙处就增建了祭祀刘备的先主庙和祭祀诸葛亮的诸葛祠。明代,公孙述的塑像被毁弃,庙内代之以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的贴金塑像。从此,“白帝城内无白帝,白帝庙祭刘先帝”。

  白帝城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在这里可观赏夔门的雄壮气势。绕至庙后,可见蜿蜒秀丽的草堂河从白帝山下入江。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东坡、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

  李白的七绝《早发白帝城》,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写这首诗的四年前(公元755年)爆发了震撼唐帝国的“安史之乱”。在这次战乱中,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后来,唐玄宗便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不久,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粼也起兵东下,想和唐肃宗争夺帝位。当时李白在庐山隐居避乱,对内情并不知晓,出于报国的热情,便加入了永王的幕府。公元758年永王遭到了镇压,李白也受到了牵连,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入狱,而且被判长期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次年西行至巫山时遇赦,他即从白帝城乘舟返回金陵(今江苏南京)。这首诗就是乾元二年(759)春天他到达江陵时所作,抒发遇赦后无比欢快的心情。

  从白帝到江陵,要穿过七百里三峡。这里山势雄奇,林木苍翠,上有变幻多姿的云霞烟雾,下有惊心动魄的险滩急流。对这一切,归心似箭的诗人全不在意,只听得**山上猿猴的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就像在为诗人夹道送行一般。本来猿声悲哀婉转,让人有凄凉的感觉,但此刻诗人并没有把猿的啼叫放在心上,反而借它来映衬出船的速度之快。这时船已如离弦之箭一般,在此起彼伏的叫声中掠过峡谷,把一道道峦抛到身后去了。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回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余秋雨先生在《狼山脚下》中说过,“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也许李太白此时的心情就是这样的吧。

  真正的诗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险峻的山之间以一叶扁舟把酒临风,沉着而激动地吟出心中精神与感动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没有多大事由,没有多大仪式,却被传记千年。而那些驰骋一时的战将与战事则随滔滔江水滚滚东去。三峡,是真正的诗歌的摇篮,有那阙《早发白帝城》为证,有李白为证。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

  余秋雨先生说“在李白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

  三峡,将珠泪轻垂的神女、把酒游吟的李白留给了我们,还留下了满目的热泪,和那亘古不变的汹涌瑰丽。

  ◎鬼斧神工都江堰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无疑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与都江堰同时代或晚于都江堰的水利工程都干涸了、断流了、淤塞了、废弛了,甚至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而都江堰不仅是唯一留存于世的无坝引水工程,并且至今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而长城最早是由楚国在公元前656年左右修筑的。余秋雨先生在《都江堰》中写道:“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这样的论调虽然有些冒险而备受争议,但余秋雨先生作了雄辩的论述:“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并且发出“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的赞叹。

  这是对于历史上的物质文化造福于后人的赞颂。这也是对于那些积极献身于现实生活中的才俊们的文化意义上的审美。端坐于河流之上,怀念一些人的名字,就像怀念他们流水一样干净而透明的身影。都江堰的建成和维缮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千千万万在这里劳动过的人们共同智慧的结晶。李冰、文翁、诸葛亮、高俭、刘熙古、阿尔泰……站在都江堰两旁的是无数默默的身影,他们身居高位而俯首民间,他们的身影遥远而清晰……

  余秋雨先生对于建造这个伟大工程的秦国蜀守李冰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这是赞扬都江堰,而非李冰,“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很可惜的是古书上没有李冰生平的记载,那是因为秦始皇坑儒焚书和秦汉时战争的毁坏,使档案文书损毁太多的缘故。

  在两千两百多年前,火药没有发明的时代,蜀地的太守李冰为了治水,曾刻苦钻研数载,从而总结出了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做堰”,以及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他们靠最原始的方式,用大火将岩石烧红,然后冷却,利用一热一冷,将山崖推开一个缺口,称之为“宝瓶口”。岷江水分流之后,其中一支就是乖顺地通过宝瓶口,再去灌溉千里农田,水流量因为这个工程而得到了控制,即使洪水滔滔之时,也不会泛滥成灾,淹没下游的田野和村庄。宝瓶口与飞沙堰、鱼嘴,三点成一线,构成了一个天衣无缝、完美无比、令人叹绝的都江堰。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到今天,仍发挥着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都江堰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没有李冰的出现,没有都江堰的修建,就不会有农业丰收、航运便利、丰衣足食、富足安定的成都,汉代中国的五大都会就会因之而少了一个。成都这座城市必将像其他缺水的城市一样,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成都因水而生,因锦而盛。假如没有都江堰,成都就不会有濯锦浣纱的锦江,也就少了闻名世界的蜀锦,“锦城”也许会成为另一个城市的美誉;假如没有都江堰,成都就不可能成为“文章冠天下”的文化中心,就不会有“天下诗人皆入蜀”的朝圣似的聚集。而对盛唐的诗人们来说,他们诗意的耳廓将损失惨重,因为他们即使站在洁白的月光下,也无缘听见那些成都美女们在锦江边濯锦的水声与欢笑声。刘禹锡或许会懊恼地掷笔于地,因为他无法写出“濯锦江边**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这样美妙的诗句。杜甫或许会刚刚吟哦到“晓看红湿处,花重——”时就突然卡住,因为他不知道,形容成都还有什么比“锦官城”更贴切的。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在成都建成后的四十三年左右,李冰在成都的西北地区修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从此,一座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城市在都江堰的润泽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李冰是—位爱民的地方官,也是一位杰出的科技专家。他在四川任职期间,不仅创建了造福万世的都江堰,还建了许多有益于民的工程。除了修建都江堰外,他还在成都市建了七座桥,修石犀溪;在祟庆县修建文井江,在广部凿盐井,在乐山三江江流处治理河道,在宜宾治理水道,在什邡县疏通洛水河道,引水灌溉。他的功绩,可以说是“泽被千秋”,万古不朽,其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人类史上至今仍是屈指可数的。

  当然李冰治水功不只在他一人。除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外,还有他的儿子李二郎。关于李二郎的历史记载甚少,并且众说纷云,有的讲确有其人,有的讲属子虚乌有。宋代很有名的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中说“溜口二郎乃是李冰第二个儿子”,因此,宋贞宗“御刺李二郎神碑”。这样一来他也就正式成了李冰家族中的一员,成为辅佐其父成就大业的元勋之一,千百年来受到广大人民的推祟、敬仰和顶礼膜拜。

  中国有句名言:创业难,守业更难。创建都江堰的伟绩丰功当属李冰,但要永远保持也确非一件易事。历史上连降暴雨,发生特大洪灾,决堤泛滥,淹没农田,白浪滔天,沃野平原汪洋一片的事常有发生。因此,历代都把维修都江堰作为当时的一件大事。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文帝时蜀郡守文翁,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唐贞观年间孟州长史高俭,武则天时彭州长史刘易从,唐玄宗时章仇兼琼,唐末四川节度使高骈,宋代赵不白,元朝的李秉彝、吉当普,明代的卢立羽、施千祥,清朝的王来通、强望泰、丁宝祯,民国时期的张沅等都为都江堰修固完善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成为都江堰的有功之臣而载入史册,名垂千古。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早在一千多年前,一代诗圣杜甫立于挺拔峻美的玉垒山麓、浩荡奔流的岷江之侧,临江迎风,忍不住豪气干云,朗声吟诵他胸中的宏丽诗篇,脱口而出一首《登楼》,遂成千古名篇,世代传诵。而激发他灵感的,正是他脚下东流不尽的秦时水,灌溉万物的都江堰。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肃宗时,官至左拾遗。公元759年弃官,移家成都,筑寓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参军,严武奏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杜甫寓居成都期间,遍游巴山蜀水,因为都江堰与成都相距甚近,便成了杜甫必来之地,也让杜甫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

  杜甫看见了李冰用以镇水的石牛时,曾写下了诗句“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修筑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先人作法皆正道,诡怪何得参人谋。”“安得壮士提天纲,再评水土犀奔忙。”这些都是破除迷信,倡导科学的好诗。在游览宝瓶口时,杜甫写下了“灌口江如练,吞崖雪似银”的诗句。参观青城山时,杜甫又留下了千古名句“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杜甫观看岷山沱江画图时写下了“沱水临中坐,岷山到北堂”的诗句。

  一代诗圣因都江堰而感慨万千,由此可见一斑。孔子说:“智者乐水。”《淮南子》说:“有象之类,莫尊水。”司马迁说:“水之为利害也。”宗炳说:“山水质而有趣灵。”都江堰是科技的都江堰,同时又是文化的都江堰,它澎湃了二千二百多年的水文化源远流长,丰厚凝重,浇灌了天府之国,润泽了巴蜀文明,甚至永久性地灌溉着中华文明。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