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本如莲
作者:凌龙 |
字数:6531
◎爱本如莲
在尘世,还能开着莲花,使我们能有清净与温柔的对待真值得感恩,“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愿我们在观莲花的时候,也能反观自己的莲花,在我们一年觉悟、一年慈悲、一年清净、一念柔软、一念芬芳、一念恩泽等等菩提心转动的时候,我们的莲花就穿出贪瞋痴慢疑**的水面,在光明的晨光中开启了。
当我们像饱含甘露的莲花时,我们就会闻到从我们身体呼出来的最深的芳香。
——《不着于水》
大乘佛法有两部经——《妙法莲花经》和《华严经》,林清玄先生非常喜欢,而且这两部经都以“花”来命名。
“法华”原是指莲花从污泥中开启,使人感觉柔软、纯净而芳香。“妙法莲华”最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的心里开出花来。
“华严”中的华,原有五色花的意思,指的是有五色鲜花编成的既美丽又庄严的花环,林清玄先生认为这表示存在在我们身边的每一朵花,每一朵花都代表了整个宇宙,所谓“一花一世界”就是如此。
禅的世界中,将莲花放在一个至高的境界,也总喜欢将人心比作莲花。在佛教问世后,佛教徒也以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
佛经上载,莲花有四德,分别是:香、净、柔、可爱。它的香气在花香中被尊为第一,并不是因为它最浓郁,而是因为仔细闻嗅便可发现它最能与人心相通,林清玄先生曾形容那种香气,说那是清晨时分,在山中竹林坐看莲花开放,香气随花苞缓缓展开,在空气中飘荡不绝,那时便闻到一股超尘气息,进而领悟到身外之身。
对于它的净,周敦颐早就做过文章赞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人们一早就知道的,而这也正是人们希望自己内心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
而它的柔,实实在在是从里到外的,从花茎到花叶,再到花瓣,皆有非常柔软的触感,让人不得不小心珍惜,如若不然,极容易就断裂受损,这也和人的内心一样,如果不知细心珍惜,那么很容易受伤,这样柔软的内心,固然强过那些刚强而难以协调的心。
还有她的可爱,这世上其他花无论在美,我们也会找出它的缺点,兰花,会觉得它实在俗艳;玫瑰,过于梦幻;百合,太过吵闹……而只有莲花让人无可挑剔,不论是一朵还是一群,展现出的都是宁静、清雅、尊贵、和谐。对于花,人通常有许多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香花不美,美花不香,然而莲花香美具备,闻其香使人清明,观其美使人谦卑。
连《本草纲目》也这样说:“夫莲生卑污,而洁白自若;南柔而实坚,居下而有节。孔窍玲珑,纱纶内隐,生于嫩弱,而发为茎叶花实;又复生芽,以续生生之脉。四时可食,令人心欢,可谓灵根矣!”
因为莲花这样的美,这样的香,这样的纯净而安宁,所以主张修持内心的禅宗将它看做修为的最高境界,也往往将它与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相互联系,那就是爱。
只因为爱从心底升起,那是从内心升腾出的最纯净的感觉,犹如莲花一样安静而柔软,独自散发出明朗清澈的香气,真正的爱就是这样,像山中小池塘里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污浊的泥沼中昂然抽出,无视一切污浊,自顾自的盛开了美丽和芳香,如果爱不是莲花,那么还有什么如同莲花一般呢?
●细微之爱
我们如果光是对人有**,有关怀,不知道日落月升也有呼吸,不知道虫蚁鸟兽也有欢歌与哀伤,不知道云里风里也有远方的消息,不知道路边走过的每一只狗都有乞求或怒怨的眼神,甚至不知道无声里也有千言万语……那么我们就不能成为一个圆满的人。
——《在细微的爱里》
凡一提“爱”,人总先想到的是“爱情”的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男女之爱,其实这世间的爱有很多种,恋人之间是爱,朋友之间也是爱,家人之间也是爱,甚至对常伴身边的水杯,对亲手种下的白杨树,那都是一种爱,爱是极微小的,天地中漂浮的每一颗尘埃中若是不细心观察,就一定会被我们错过。
初到人世,我们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家人之爱,这种爱含蓄的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出生之前在产房外焦急的等待,听闻第一声哭泣后脸上绽开的真心喜悦,是彻夜不眠小心的看护,是强迫般的将孩子赶出家门要他**,却在你身后满怀担忧的悄悄注视,……既严厉又含蓄的爱,是亲人间的爱。
这种爱我们接受的最早,却往往领悟的最晚。总是要看到亲人头发花白、腰弯背驼的时候,才猛然惊觉他们在平凡中孕育的伟大,才会感动于他们为我们付出的强大韧性与忍耐力,才能明了他们的忧病全因我们而起,他们的喜悦也全因我们而生。甚至,有些时候,只有在失去他们之后才会惊觉他们在身边的岁月是那般美好,虽想追回,却永世不再。
这种爱总是后知后觉,常常令我们无法回报。
等我们稍大一点,能够走出家门,就会遇到另一个人,感到与这人志同道合,心心相惜,兴趣相投,和这人在一起总是滔滔不绝,爱能爱到一处去,恨也能恨到一处去,快乐是可以分享的,痛苦也是可以倾诉的,你犯错的时候他骂你骂的最凶,你寂寞的时候他陪你的时间最长,但是不管什么时候,他都永远站在你这一边,你对他也是一样。
这种爱总是相互的,只有付出真诚才能得到真诚,若是带着虚假的心对待,得到的也必是虚假,这种爱是一种培养,是使人学会怎样爱和相处。
在人和人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爱,这种爱的产生总是不清晰,让人捉摸不透,没有人能预知他的到来,没有人能挽留他的离去,从来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弄明白他。但是他依然令人着迷,永远给人以希望,总让绝望的人看到曙光。
林清玄先生曾讲述过温莎公爵与夫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堪称是20世纪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当年,威尔士王子是全英国的期望,他风度翩翩,容貌出众,行事干练又有理想,仅凭这些就已是英国少女的偶像,何况当时正准备继承他父亲乔治五世的王位,登基便成为爱德华八世,于是整个英国都理所应当的认为他应该寻找一位最美丽、最杰出、最聪明的妻子。然而他却爱上了一位既不年轻也不美貌的美国女人,并且当时39岁的沃利斯已离过一次婚,还二次结婚成了美国商人辛普森的夫人,他遇上了她,为她痴迷,发誓定要娶她。这一决定在英国引起轩然**,举国上下无不反对。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们没有一方放弃。12月11日,国王发表了告别广播讲话,宣布为了能和心爱的女人结婚,他将放弃王位。1936年12月12日,爱德华八世正式卸任,其弟约克公爵继位为王,称号乔治六世。43岁的爱德华八世辞去王位后,受封为温莎公爵,不久,他与沃丽斯在法国成婚,沃丽斯成了温莎公爵夫人,两个相爱的人携手度过了半生。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传奇存在,爱情才充满了令人向往的魔力。
平常人能感知的,通常都是这样的三种爱,这些爱都是寻常人能发现的爱,而禅宗里对爱的处理和感悟更加深入而细微。学佛的人讲究“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一只小蚂蚁,一只小飞蛾在这宏大的宇宙间是多么渺小,多么微不足道,但是连这样不足道的生命也小心的珍惜正是比寻常人多出来的佛性。
林清玄先生就曾专门写过这细微的爱。
他感受到这爱时,是读苏东坡的一首诗:
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这首诗是非常简单的一首诗,对于才华横溢又有大气魄的苏东坡来说一点也不稀奇,但就是这样一首看起来平常地很的诗,令林清玄先生感到十分震撼,透过这首诗,他看到的是一颗伟大细致的心灵。
这首诗所说的是:不放下钩起的窗帘,是为了让小燕子能够回来;看到愚痴的苍蝇不断的冲撞着窗子,就赶快打开窗门让他们飞出去。为了让老鼠不至于饿肚子,总是在家里留下些饭菜;因为怜惜飞蛾的生命,所以夜里也不点灯。
林清玄先生感到:诗人所处的时代离我们异常遥远,他们经历的生活我们已经没有可能再经历,人潮涌动的都市里不会再有这些小动物随意穿梭,可是诗中描写的情境却让我们感觉如此真切,诗人的心也能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他对世间万物充满着一种细微的爱。欢喜的看着乳燕归巢,替困顿的小飞蝇担心焦虑,帮助老鼠解决觅食的苦恼,也由于能体会飞蛾扑火的痛楚,而不去点灯。
这心境多么令人感动!在尘世间,在我们周围,总能看到有那么一种人:对于有恩施予他们的人心中也没有感念,认为是理所当然;对于身边遭受苦痛折磨的人也毫无同情,更不要说给予付出,对于人世间的悲欢艰辛也一无所知,更不要提感受众生的心情。就是心思细腻些的普通人,能够感受的,也不过是浮于表层、一眼便可看得出的表象,深入的心情,是怎么也体会不到的。与这位诗人相比较,尘世中人的心实在是过于粗鄙了。
偶尔在本该静寂的夜里,会突然传出一两声惨烈的嘶叫,尖锐的划破耳膜,那是邻人饲养的猫正为**所苦,每当这时,林清玄先生就想到动物**的粗糙,进而又从一个比较细腻的观点回观人类,就发现人类的**也是那样粗糙。
在林清玄先生眼中,这细微的观察和体验,唯有修得禅心的人才能拥有,因为禅心如莲,清净,温柔,经一丝风的抚弄便颤动不停,每一片花瓣落下都禁不住动容。唯有心如莲花般柔软,才能敏锐的感触世界,才能安然的宽容世界,才能精致的对待生活,才能超越平凡的自我,才能在我们受伤时抚慰我们的伤口。
所以,在拥有如莲般禅心的人眼中,即使是忧伤寂寞,也总有说不出的美好。
譬如雨天。
林清玄先生说下雨天特别能令人心生悲忧,皆因水性不二,明性也不二,所以我们心中的忧伤能够以飘落的雨做泪,心中的温暖能够与太阳的光明相映。雨水象征着忧伤的世间,使人可以真切的感受每一滴雨水带来的痛苦忧伤,但这样的痛苦忧伤也使我们清晰地看透每一位雨中行人心中隐藏的不为人知的辛酸,有着柔软内心的人,透过这充斥天地的辛酸苦痛,体会到的是一种对众生的关怀,更加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更留心对待世界。
用我们的耳朵来听好听的声音,用我们的嘴巴讲述甜蜜温暖的故事,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光明的事物,用我们的鼻子闻嗅清雅的气味,用我们整个身体保持清洁,用我们的心感应美好的世界。
一颗柔软的心是产生大悲心的芽苗,是成长为菩提心的种子,它令我们即使生活在俗世凡情中,也能感知自我心中的清明。柔软不是懦弱,而是最有力量的;柔软不是短暂,而是最恒常的,唯有柔软,才能感知人世间最细微的爱。
●宏大之爱
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清净之莲》
禅看爱是从最细微处看到的,然而当禅师要将爱施予的时候,总是要散予整个世界。禅宗所说的“施爱”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这种爱是放眼宇宙的爱,应当如同月光一般,温柔清淡的将爱笼罩大地,使得万物笼罩清新而纯洁的光芒。不但要爱可爱的,即使不可爱的,也要以一颗爱心对待;不但要爱爱自己的,即使是伤害自己的,也要爱。
残梦禅师曾有天夜晚在禅师室读书,突然听到墙壁上声响,想来是个小贼。便对侍者说:“拿些钱给那凿墙的朋友吧!”
侍者走到邻室,高声喊道:“喂!别把墙壁弄坏,给你些钱就是!”
小偷闻听,吓得转身逃走了。
残梦禅师便责备那侍者:“你怎么能大声吼叫呢?你声音太大,一定是把他吓着了。可怜他钱也没拿到就逃走,天气这么冷,他可能都还没有吃饭,你快追上去把钱给他。”
侍者无奈,只好四处寻找不知逃到哪里的小偷。
不懂禅的人说禅师都是心如铁石,说他们特立独行,不理会人间悲苦。但看看这些禅师的行为,慈悲之心推己及人,即使如贼这般不可爱的人也能用爱心关怀,这般胸怀,岂是常人所能及。真正悟禅性的人,一心之爱必不在自己身上,若到某事,为成就世人,只道是是己身可献,这便是宏大之爱了。
释迦牟尼佛前身,尚为施毕王,慈悲仁厚,在世间广行菩萨道以求作佛。帝释和毗首羯磨为试探施毕王的慈悲心,就相约幻化,一成老鹰一做鸽子,演一回“猎食逃命记“。鸽子在前,慌张躲入国王臂弯,老鹰随后疾飞猛追而来。国王向老鹰表明自己救护一切众生的决心,老鹰便说:”您渡一切众生,难道我不在一切众生之内吗?为何唯独不悲悯我而要抢夺我的食物?”国王对他说:“我曾发愿,若有众生前来投奔归附,必会保护。你需要什么食物便尽管说,我也一定使你愿望满足。”老鹰听罢,毫不客气便索“新杀热肉!”国王稍一思索,道:“这很难。我不杀生,要如何取得呢?想我的身躯,老病死后,转瞬间腐败臭烂,既然老鹰要这件东西,就布施给它吧!”于是国王唤人,自己用刀割下大腿肉给老鹰。不料老鹰又说:“我要你肉重量与鸽子相当,斤两不要骗我!”国王命左右拿来天平,使鸽子停在一端、另一端盛放国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鸽子重量遽然增加,于是身肉变轻。待身肉几乎割完,也是小鸽子更重。
施毕王决心舍尽全身,以求保全鸽子。于是奋力挣扎欲上天平。那鲜血淋漓、颤抖摇晃的身躯,老鹰看了也觉不忍,只说:“大王,您何苦如此?鸽子还我便了。”国王却一心坚持悲愿,以手攀爬天平,不料才一力,肉尽筋断,不由得摔跌在地,仍再度起身上秤。坚定无悔之心,使得大地震动、枯树生花,天降香雨,众天女歌赞此菩萨必当成佛。国王作誓愿:‘我血流割肉,不嗔不恼,一心不闷以求佛道,身当即平复如故。”霎时,身体恢复完好如初。人天见之,皆大悲喜。
于是释迦牟尼佛圆满布施波罗蜜。
这并不仅仅是个神话,他表现的是菩萨大慈悲心的极致,世人不是要效仿菩萨的行为,而是要学习这种慈悲无我的大爱精神。真正的爱不是牺牲,更不是要占有,而应当是满怀温柔细润的慈悲之心。若是准备去爱,就应当记住,真正的慈悲,是放下执着,放下对事物的定义。当学会放下是,便有了爱的资格。全然的爱,总是有一份自在心;既要无相还要无缘,自然法喜充满。
俗语道:“大爱无言,爱善渡万物而不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表达了世间两种最高的精神理念:一种是对于感情的最高态度,一种是对于人生观的最高态度。从文意上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最伟大的爱没有言语,爱是以心渡世间万物,却从不宣扬;最上乘的爱如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
禅宗总以明月来喻人心,修禅之道便是希望使一颗蒙尘下坠的凡心能够变得如明月一般,这和《道德经》上所说的是一个道理。
月光与水流一样,并没有固定的形态,这就是最大的不执着,正因为不执着,因此对一切都可接受,因此可以给一切事物予爱。在日本,有个著名的阴阳师——安倍晴明,他曾说名字就是一种咒术——是最短的咒术,凡在这个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名字,一个名字,就束缚了这件事物。只有忘掉名字,才能放下订立的条条框框,对众生平等相待,是对生命的尊重。
大爱就应当是透过对其他生命的尊重,而完成自己的生命。在这其中,先要认识到,有生命的并不是说我们看到的、活着的事物,凡存在与宇宙间的,皆是有生命的个体。明白这个道理,才能见“得”之深义。也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做到用心去爱,才会理解爱的真谛。真爱是全然的,只有“爱”,没有“谁去爱”或者“要爱谁”。
真正的爱是要去爱这个人间,不偏不倚。
林清玄先生这样看待人间:他认为生活在世间的人多是凡夫,有一颗“凡”心,这“凡”字中间蕴藏着一颗心,而正是多了这样一颗心,所以人才能被称为“凡夫”。多出来的这颗心如同铅锤,充满了**和世俗的灰尘,因此蒙蔽了自性的清明,也拉坠着人,使人有堕落的可能,但也正是这颗心,使人有爱和发现的可能。
有很多人不懂爱,不能看到万物的美好,这正是因为我们的真心被尘劳封锁已久。心如明镜,就被尘埃遮蔽,如何能显露出明亮通透?显不出真心,那么必然让妄心成为自己的主人,时刻攀援外境,只落得心猿意马,无处休息。
情感对人来说是什么?就是心的两只眼睛。
一只是智慧,另一只是慈悲。
爱的过多,就失落智慧,瞎掉一只眼,只因钟情使人痴。
恨的过多,就失掉慈悲,另一只眼便瞎了,因为恨意使人瞋。
一个人的爱恨过于强烈,就处在半盲状态。
因为这些,林清玄先生希望能从爱欲中得到菩提。当一个人有了更广大的爱,连面对那些可恨的人都能生起无私的悲悯,那时就会兼具智慧和慈悲,心眼会清明,就如同晨曦中退去薄雾的湖水一般。
把最真实、最单纯、最能表现出自身的美感与爱的呼吸留给自己,这样自己就是江山,自己就是一个完整的宇宙,自己存在的爱,就是从最细微处发生,而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最宏大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