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及其发抒的法式
作者:叶圣陶,夏丐尊 |
字数:4032
感慨及其发抒的法式
就古今抒情诗文检查起来,最多见的是发抒感慨的文章。抒情文是以情为内容的,所谓情,有喜、怒、哀、乐、恐怖,有崇高、幽美、滑稽、悲壮等等。我曾想按照情的种类,把从来的抒情的诗文来分配辑集,结果除滑稽之情的文章另有专书(如笑话)外,发见最多的是抒写感慨的文章。诗集词集里最多的要算“伤春”“悲秋”“怀古”“有感”一类的题目,文集里常碰到“噫”“呜呼”等类的感叹词。
这类感慨的诗文自古为人传诵,甚至现在中学校的国文教本里也选入若干供学生诵读。影响所及,青年人的笔下,也染了感慨的色彩,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怪不得胡适氏在《文学改良刍议》里要把“不作无病**”列在“八不”之中。
本文想就感慨的文章略做考察。先来谈谈感慨之情的本身。
感慨的情绪成立于今昔的对比,“今不如昔”是一个条件。例如:
桓公(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
——《世说新语》
见树之长大而感到种树者自己的年老,今昔对比发生感慨,至于“流涕”。所以感慨的原因,当然不在树之长大而在自己的年老,就是今不如昔。事物的变迁,也有今胜于昔的,可是从要感慨的人看来,一定是今不如昔,例如现世的也有比古代进步的事情,但在顽固的老人却对什么都会叹息“世风不古”,“江河日下”,就是这缘故。又例如:一书画家到了老年,就用“人书俱老”(唐孙过庭《书谱》语)的印章,落款书“时年八十有五”或“年政九十”,在书画家看起来,年老不但不是可悲事,而且是可夸的事(至少在书画的造诣上是这样),所以不致有感慨了。
感慨的成立,由于今昔对比,今不如昔是一个条件。此外还有一个条件,感慨的情绪,往往是退婴的,消极的,对于今不如昔的事实如果有谋恢复求改进的积极的意志,感慨就不会发生。例如: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诸葛亮《后出师表》
这两位作者都在忧患之中,眼前都是“今不如昔”,可是他们的语气中虽有悲愤,却没有感慨。因为他们有积极的意志,“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有这样意志的人,感慨的情绪是无从乘隙而入的。试再看下例:
哀江南
(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桃,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蝙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沉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玻璃瓦片多,烂翡翠轩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沽美酒)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太平令)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哰哰。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是谁家厨灶?
(离亭宴带歇拍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桃花扇·余韵》
这是明亡后《桃花扇》的作者借了苏昆生的口唱出来的曲子,是写故国之感的有名的文章。把许多事物今昔对比,都显出着“今不如昔”。全体看不见一些些的积极的意志,只觉得“无可奈何”。明亡以后,谋恢复的人不少,在史可法、郑成功、张苍水等有积极意志的人的笔下,怕不会有这样以感慨始以感慨终的文字吧。
感慨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大至兴亡之感,小至时序之感都一样。关于“春去”,可有两种说法,有人在立夏前一日的深晚,说“未到晓钟犹是春”(贾岛句),有人在**尚好的时候却说“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词)前者并不感慨,后者才是感慨。
感慨之中有一种,是由把人和大自然相对比而发生的,人和自然的对比,会使自己感到渺小,也会觉得无可奈何,抑灭积极的意志,自然发出感慨来。例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这种感慨,比较玄妙,在寻常人看来,也许可以说是“事不干己”。如果把自己认作大宇宙大自然的一部分来看,谁都会觉得自己渺小孤独,起无可奈何之感。一般所谓“怀古”的文章,那情怀和这颇有相通的地方。如: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这种感慨也由今昔对比,觉得今不如昔而生。但这所谓“昔”,远在数百年或数千年,对于作者亦可说“事不干己”的。这时作者的情怀另有一种,就是把自己短短的生命投入在无限的时间的大流里,于是数百年数千年前的盛况,好像和自己也有过关系似的,这才抚今追昔,生出感慨来。
感慨文章中所含有的感情,分析起来似乎就不过上面所说的几种。无论哪一种,其性质都是退婴的、消极的、无意志的。如果以现实的人生为标准评价起来,那种自己觉得渺小孤独,觉得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害多利少的。感慨的结果原也可引起积极的情怀,如有感于年龄已老,益思效力于国家社会,目睹世事日非,发心改革恢复,悟到人生的无常,就去积极地做宗教上的修正,等等,古今原有其人。但这时感慨的情怀已被破坏变质,感慨早已不复存在了。所以就感慨的本质说,完全是退婴的、消极的、无意志的东西。
感慨之情的性质大约如上面所说。次之,再来看看感慨文章中发抒感慨的方法。文章发抒感慨,不消说有种种技巧,种种方式。我觉得归纳起来只有一个法则,就是把时间郑重点出。这法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感慨之情原由今昔对比觉得“今不如昔”才发生,所以时间观念与感慨之情就有密切的关系。凡是感慨文章,记述事物的变迁,都把时间郑重点出。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小雅·采薇》
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
——《秦风·权舆》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今日忽开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噫!余之手摹也。亡之且二十年矣。余少时尝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摹得之,游闽中而丧焉。居闲处独,时往来余怀也,以其始为之劳而夙好之笃也。今虽遇之,力不能为已,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
——韩愈《画记》
这些例里的“今”“昔”“旧时”等字,都是用来点出时间的,以前所举的诸例,差不多也都有这类点出时间的字面。偶然有表面上不说出时间的,实际暗中仍有时间观念。如: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行宫》
“浮生若梦”就是说“人生短促”,“为欢几何”就是说“为欢不久”,“白头宫女”是尚存的“今人”,“说玄宗”是“话旧”。前者是人和宇宙的对比,后者是今昔的对比,时间的观念仍是存在的。
事物的变迁,于时间的关系以外,原还有空间的关系。似乎空间的对比,也可发生感慨,如见“王孙泣路隅”,见名人的藏书摆在摊肆上,都会引起感慨。但细按之,这也可以用时间的关系来说明,仍可以说是“今不如昔”。因为在同一时间中,不会发生空间上的变动,一切空间的变动,都是有时间关系的。用时间可以说明一切的事物变动。有些情形用空间是不能说明的,如前面所引的桓温对柳树流涕的情怀,就不能用空间来说明。所以我只认点明时间为发抒感慨的方式。前人的诗品、词品或文品,大都依情感的种类来作,品定诗、词的风格,他们关于感慨之情,也常讲到。试举一二则来证明我的话吧。
人生一世,能无感焉。哀来乐往,云浮鸟仙。铜驼巷陌,金人岁年。铅水迸泪,鹍鸡裂弦。如有万古,入其肺肝。夫子何叹,唯唯不然。
——郭麟《词品·感慨》
旧地重来,亭台成薮。禾黍秋风,斜阳疏柳。江山今古,日月飞走。鸿雁归来,言念我友。烈士穷途,美人不偶。击碎唾壶,何堪回首!
——许奉恩《文品·悲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