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尔小传
作者:[英]托马斯·莫尔 |
字数:4370
彼得罗夫斯基
托马斯·莫尔147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他的家庭属于富裕的城市家庭。在托马斯·莫尔幼年时期,他的父亲约翰·莫尔曾经担任过英国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托马斯·莫尔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当他还在孩童时期时,就被送进了英国伦敦的圣安东尼学校进行培养,在那里他熟练地掌握了拉丁语。十三岁时,在父亲的安排下,他住进了坎特伯雷大主教、红衣主教莫顿的家里。莫顿学识渊博,是一位声名显赫的政治家,甚至一度担任**官。莫尔非常喜欢这位大主教,他的后半生都怀着愉悦的心情追忆在大主教家居住过的时光。
1492年,莫尔到牛津大学读书。在牛津的时候,不仅他卓越超群的才华和能力很快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而且他还和自己的老师克列特、戈洛辛、林纳克等人成了忘年交。这些老师们都是人文主义者,即把人格和人性置于首位的中世纪神学的反对者。在牛津大学的日子里,莫尔对意大利的米兰多拉伯爵的著作十分感兴趣,而他也是一位人文主义者,莫尔把他的传记以及他论述十二条人生准绳的作品——《十二把利剑》翻译成英文。米兰多拉伯爵对教会的见解,以及他表达出来的想要去掉基督教教义中的污垢的意向,都是莫尔所赞同的。
但是,莫尔父亲一心想让他成为一名杰出的法学家,因此约翰并不赞同儿子对古代语言和文学的向往。1494年,父亲逼迫莫尔离开牛津大学,而去专攻法律。莫尔在学问深厚、经验丰富的法学家的指导下,很好地掌握了英国法律,并迅速获得了头等律师的声誉。但是,托马斯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他始终坚持对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学习,不断精益求精,并且一直坚持从牛津大学时便开始的文学生涯。
1499年,当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来自鹿特丹的伊拉斯谟首次来到英国时,便和莫尔结识了。他们两个人是在伦敦市长举办的一次重要的宴会上认识的,几个小时的交谈里,他们都因对方的才思敏捷而深深地爱慕彼此。分别时,伊拉斯谟大喊:“你不是托马斯·莫尔,还能是谁!”莫尔即刻回答道:“你如果不是伊拉斯谟,就见鬼了!”与伊拉斯谟结识后,莫尔为了认识更多的人文主义者,就成了牛津大学希腊语讲座中伊拉斯谟小组的积极分子。后来,伊拉斯谟于1509年在莫尔家中,在莫尔的影响下,写成了著名的《愚赞》一书。
如同《乌托邦》中的主人公拉斐尔一样,莫尔对希腊作家的喜爱甚至超过了对拉丁作家的喜爱。他特别倾心于柏拉图,并且热衷于对他进行研究。据伊拉斯谟说,莫尔青年时期便对柏拉图的**主义思想十分着迷,他对柏拉图的研究,在《乌托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并且他也喜爱并熟读琉善的作品。
和那个时代的大部分人文主义者一样,莫尔尚不能完全摒弃宗教神学的世界观。他仔细深入地研究过奥古斯丁的作品,甚至到卡特豪斯修道院生活过一段时间。在修道院的生活使得莫尔有机会潜心研究社会科学,但是在他熟悉了修道院的生活之后,他拒绝削发出家,毅然选择回到尘世间。
托马斯·莫尔担任律师的数年里,他因为秉持公正,为受冤屈的人鸣不平而闻名伦敦。1504年,当他年满二十六岁之后,他被推选为议员。进入议院之后,他更是声名远播,但他引起了当时的英国君王亨利七世的憎恶,因为亨利七世以公主的婚礼以及皇太子(顺便说一下,这个时候皇太子已经去世了)的晋爵礼为由向国会索要一笔钱,而莫尔发言反对给他这笔钱,于是议会减少了这笔补助费,因此,亨利七世对他实行了报复措施。亨利七世把托马斯的父亲约翰囚困于伦敦塔,并且收缴了他大笔财产,因为托马斯本人的人身是不可侵害的,而且要莫尔缴纳罚款不太现实,何况他的经济状况并不可观。
这件事情之后,莫尔觉得自己应该远离政治活动。因此,他脱离政坛,重新回到了律师界,再次开始了人文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他开始对数学和天文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且第一次开启了音乐研究。1505年,莫尔结识了来自苏格兰的约翰·柯尔特一家,并且相交甚欢。实际上莫尔喜欢柯尔特家的二小姐,但是又不想得罪大小姐,因此最后还是和大小姐结为了夫妻。他们婚后育有子女四人,三女一男。莫尔是一个很恋家的人,他非常爱护自己的孩子,尤其偏爱他的长女玛格丽特,并让她受到了最好的教育。玛格丽特精研古代文学,甚至可以称得上学者。第一个为莫尔写传记的人就是玛格丽特的丈夫罗珀。莫尔成功地在家中实现了《乌托邦》中所描述的男女平权。1511年,莫尔的妻子去世,几个月后,他另娶了一个名为米德尔顿的**。
1509年,英王亨利七世病逝,此后莫尔认为可以重新入世,进行社会活动了,他被推选为伦敦市林肯法学会的公断人。1510年,莫尔被任命为伦敦的司法长官,此时,他已经非常受市民爱戴了。在英国商人的促成下,英国政府先后两次委托莫尔出使荷兰和加来,以调节英国商人和当地商人的经济纠纷。在1516年的一次出使过程中,莫尔开始着手写《乌托邦》,而这次出使的经历构成了这本书的背景。《乌托邦》正式出版以后,很快就声名远播,为莫尔带来了大量的荣誉。在16世纪到17世纪之间,这本书多次再版,被翻译成了各国语言。虽然莫尔早先在写《理查三世的历史》(莫尔的著名作品之一,于1513年写成,并且成了莎士比亚一部历史剧的底本)时是用英文写作的,但是他写《乌托邦》时是用的拉丁语,因为拉丁语是当时学术界通用的语言。莫尔的拉丁语写作水平虽然不及伊拉斯谟那般轻快和优美,但是也已经远远超过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了。
莫尔的博学,还有他进行社会活动所获得的政绩,传到了英王亨利八世的耳朵里,因此亨利八世非常想亲近这位卓越超群的人。1518年,托马斯·莫尔被任命为英国皇家请愿裁判长,以及枢密院顾问,于是他再次投身于国家事务之中。1521年,莫尔升任英国政府副财务大臣,并且被封为爵士,此时莫尔已经在宫廷中获得了极高的声望。英王经常同他讨论国家大事,不拘礼节地与他一同进餐,并且和他讨论数学和天文学。但是,莫尔并不会因为这些邀请而感到骄傲。1523年,莫尔受到了**官沃尔西[沃尔西,时任英国**官以及红衣主教,后来因为激怒英王亨利八世而被判刑,病死在解赴伦敦的路途中。]的提名(实际上是宫廷的任命)而出任下议院议长。1525年,莫尔出任兰开斯特国首相。1529年,他接任英国**官一职,从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是英国第一位出身于资产阶级的**官。但是,莫尔从来不曾被权势冲昏头脑。他依然是那个简朴、谦逊、和善的人,正如伊拉斯谟所描述的那样。莫尔的父亲依然在皇家法庭任职,莫尔每天开始工作之前,总会跪在父亲面前,请求赐福于他。同时,莫尔一早就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并不稳固。尽管亨利八世亲自拜访过他、拥抱过他,和他一同进餐、一同散步,但是莫尔早前就告诉过自己的女婿,如果莫尔的头可以换取正在和英国交战的法国的任何一个城堡,英王都会毫不犹豫割下他的脑袋。莫尔在**官就职仪式的庆祝会上致辞说道,与其说等待他的是荣誉和权势,还不如说是重重困难和危机。莫尔十分明白,他的地位很不牢固,随时可能被撼动,因为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莫尔所进行的全部国事活动,都是完全**自主的,他从来不肯委曲求全以**别人。1528年,因为在国会上进行国家预算案的投票时,莫尔没有支持英王,所以他遭到了被流放的威胁,也就是出使西班牙,尽管这种威胁只是暂时的,但是数年之后,莫尔终于遭到了严厉的报复。
在宗教政策产生冲突时,莫尔赞成了要维持教皇**的观点,尽管他平日在谈论到宗教问题的作品中都是赞同用全教会代表会议限制教皇**。不过,赞成教皇**,并不能阻止他嘲笑僧侣的无知和神学者们的愚钝。
他并不同情1517年由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而英王亨利八世在宗教改革中支持教皇,并且是宗教改革的坚定反对者,甚至在1521年公开发布过一本书来攻击马丁·路德,而且这本书是莫尔编撰的。马丁·路德在反驳的文章中写道,亨利八世是“粗陋、蠢笨、糊涂的脑袋”,是“荒唐可笑的小丑,完全不懂什么是宗教信仰”。1523年刊发的《托马斯·莫尔答马丁·路德散布的对英王亨利八世的嘲笑》一文中,充满了诸如“醉汉和蛮族”等对马丁·路德进行人身攻击的词句。
然而,几年之后,英王亨利八世因为和教皇发生了冲突从而改变了对宗教改革的态度。他们发生冲突的原因是,教皇因为受制于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便不同意英王和西班牙凯瑟琳公主离婚。而亨利八世想要离婚的原因是,他想要迎娶年轻貌美的宫女安·普琳为英国王后。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英王和西班牙皇室的联姻已经没有意义了,但是如果和教皇决裂并且使英国教会**出来,亨利八世就能从英国天主教教会中获得大量的金银财宝和地产。
但是在莫尔看来,这种改革并不比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好到哪里。因此,莫尔于1532年,在英王非常需要他的支持时辞去了英国**官一职,回到了隐居的生活,但这并不能阻止英王对他施行报复。从他拒绝出席安·普琳的王后加冕典礼开始,英王就对他怀恨在心了。
莫尔被指控为叛国罪,理由是他勾结修道士尼巴顿,而尼巴顿曾经预言,如果英王娶安·普琳为后,将会遭到毁灭性打击。但是事实上对莫尔的指控是毫无根据的,因此莫尔被无罪释放。当莫尔的女儿对此表示高兴时,他说:“把事情搁置在一旁并不意味着这件事情会被遗忘。”
1533年,亨利八世胁迫议院通过法令,宣称他是英国教会的最高统领。除此之外,他和安·普琳的重婚也被认定为有效婚姻,而普琳生的女儿(伊丽莎白女王)被钦定为英国王位的第一继承人。同时还要求全英国所有的杰出人物,包括莫尔,都必须宣誓效忠于教会的最高首领——英王亨利八世。莫尔因为拒绝进行宣誓而被关在伦敦塔中一年多,在这期间,他坚决不肯说拒绝宣誓的原因。1535年,莫尔接受了法庭特别委员会的审讯,有人派了一个名为里奇的人到监狱中折磨莫尔,并且出面做伪证来指控他,尽管莫尔泰然自若地为自己辩护,但依然被判有罪。判决中写道:“将他押送回伦敦塔,然后将他游行示众,游行从伦敦塔开始,一直到泰柏恩行刑场。到达刑场之后,把他吊起来,在他半死不活之后,再解开绳索,趁他尚有知觉时,割掉他的**,挖出他的五脏六腑,将他的心肺**用火烧,肢解他。最后,把他的头颅挂在伦敦桥上,并分别将他的四肢钉在城门之上。”但是,英王下令直接处死莫尔,以替代极刑。
1535年7月7日,托马斯·莫尔被执行死刑。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甚至在行刑前还在说笑话。他被禁止向人民进行最后的告别,因此他仅仅和家人进行了告别,之后自己用头巾遮住了眼睛,然后对刽子手说道:“我的脖子很短,所以你要瞄准之后再下手,不要让我出丑。”终于,莫尔的头颅,挂上了伦敦桥。
亨利八世仍在进行他的报复,把莫尔的妻子驱出家门,剥夺她的生活来源,将莫尔的儿子囚困在伦敦塔里很长时间。
1886年,天主教会为了巩固自己的威严,想要把这位人文主义者以及拥有杰出思想的人物列入“殉道者”名单,便将莫尔追封为圣徒,尽管莫尔并不具有正统的天主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