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礼节
作者:培根 |
字数:1910
只有那些内在品格很高的人,才可以不计较小节。就像没有衬托背景的宝石,必须自身珍贵才会受到珍爱一样。
深入观察人生就会发现,获得赞扬的途径就像经商致富的道路,正像一句俗话所说:“薄利才能多销。”同样,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常常能够赢得很高的赞赏。因为小节更容易被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就像节日,并非每天都有。因此,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声誉。就像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的那样:“礼节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信。”
想要有礼貌,只要不蔑视礼貌也就足够了,因为一个人一定会在别人的身上观察到礼貌的,至于其他方面,他应该相信自己。因为如果他花费太大的力气来表现礼貌,他就一定会失去礼貌的光彩,要知道礼貌的光彩应该是自然的,而不是矫情的。有些人的举止就像诗句一样,其中的每一个音节都是讲究韵律的:一个人的头脑如果是过分地关注小事,他又怎能够领悟大事呢?不注意礼貌,就等于告诉别人不要对自己礼貌,并减少对自己的尊重,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和正式的场合,尤其应该注重礼貌。但是把礼貌强调和推崇得比月亮还高,也会令人感到厌恶。就像在向别人表示祝贺的时候,是可以表达得既有效而又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如果一个人能够找到那种表达方式,那将是非常有用的。
同辈人之间本来就应该是亲热随便的,因此不妨持重一点儿,在下属面前肯定是可以得到尊敬的,因此也不妨随和一点儿。客套到了不分场合、令人腻味的时候,反而会使自己显得庸俗。自己顺从别人并没有坏处,但要让别人明白这样做的动机是出于对别人的尊重,而不是没有自己的主见。一般来说,附和别人的话是有窍门的,就是要加上一点儿自己的见解。具体来说,你如果赞成他的主张,说法上就要有所不同;你如果肯认同他的提议,就要附上一些条件;你如果接受他的论断,就要加上一些其他的理由。
需要注意的是,恭维也不要太过分。否则,无论你在其他方面如何过硬,妒忌的人都会给你扣上善于巴结逢迎的恶名,从而贬低了你更为高尚的品德。做事时过多的客套和谦让,或者观察时机上过于谨小慎微,都会贻误良机,蒙受损失。所罗门说过:“看风的一定不会撒种,望云的一定不会收割。”
聪明人是在挖掘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人的举止应该像他的衣着服饰一样,不可太紧或过分拘泥,以便在活动或行动上自如一些。
论赞扬
赞扬是对美德的反映,但又好像是由玻璃或者其他物体反射出来的影像一样。
如果赞扬是来自平民百姓的,那么赞扬通常也就是虚假的和毫无价值的,所赞扬的就是徒有虚名的人,而不是道德高尚的人。这是因为,平民百姓并不懂得许多优秀的美德。最低等的美德会从他们那儿得到赞扬,中等的美德让他们感到惊奇和羡慕,而最高等的美德,他们就根本意识不到或者感知不到。而假象和“类似于美德的表象”,对他们才是最起作用的。不可否认,名声就像一条河流,它可以让轻的东西漂浮起来,而把沉重坚实的东西淹没。而如果赞扬来自上等人和有判断力的人,那么“好的名声就会像芬芳的油膏”,它的芳香充溢了四周,而且不会轻易消失。因为油膏的香味,比花的香味更**。
虚情假意的恭维太多了,以至于有人对称赞也产生了怀疑,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些称赞纯粹是出于阿谀逢迎。那些没有什么水平的献媚者,只会说些适合任何场合的好话。老练的献媚者,用的是将心比心的方法,先找到人们心中最自以为是的地方,然后再对他大吹特吹。但是最厚颜无耻的献媚者,却会找到人心中感觉最不足和最难堪的地方,拼命说他在这些地方有什么长处,使他对自己的不足视而不见。
也有一种称赞是帮助别人向善的方面发展的,这就是所谓的“鼓励性的称赞”。许多贤臣曾经对他们的君主运用这种方法。表面看来是在称颂,其实他们是在暗中指点他的不足和应当怎样改进。
有些称赞甚至比咒骂还恶毒,这就是那种煽动别人来嫉恨你的称赞。这就是古谚语所说的“最狠毒的敌人就是正在称颂你的人”。希腊人说:“我们应当注意那些在我们鼻上有疮的时候却还在恭维我们很美的人。”
毋庸置疑,有益的赞扬也应当适度、适时,而并不流于庸俗。所罗门说:“早早地起床对朋友大加赞美,那就好像是在对朋友大加诅咒。”对人对事的赞扬如果过分夸张那只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并且会招来嫉妒和嘲笑。除个别的情况之外,自吹自擂不可能显得非常得体,但一个人如果是赞美自己的工作或使命,他便可以显得非常体面,甚至显出一种崇高。那些身为神学家或经院神学家的罗马红衣主教就自命不凡,对世俗事务极其鄙薄,因为他们把所有的将军、大使、法官和其他非神职官员都叫作“代理执政官”,仿佛他们不过是在代行职权。然而这些“代理执政官”的所作所为却往往比主教们高深的思辨对人更加有益。圣保罗在夸耀时常常会说“恕我妄言”,但当他说到他的工作时却往往会说“我要赞美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