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1124
  木兰诗

  唧唧[1]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2],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3],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4]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5]。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6]。

  万里赴戎机[7],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8],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9]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10],雌兔眼迷离[1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

  [1]唧唧:叹息声。

  [2]机杼声:织布时织机发出的声音。

  [3]军帖:古时候征军的名册。

  [4]市:购买。

  [5]溅溅:激浪声。

  [6]啾啾:马嘶叫的声音。

  [7]赴戎机:奔赴战场,参加作战。

  [8]转:军功每加一等,官爵便相应升一级,叫做一转。

  [9]郭:外城。

  [10]扑朔:乱蹬乱蹦。

  [11]迷离:游移不定。

  【赏析】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合称“乐府双璧”。

  诗中描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之后拒绝了朝廷的赏赐,回到父母身边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花木兰孝敬父母、保家卫国,塑造了一位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辉的女英雄的形象,被人们长久传诵。更以小见大,表达了当时北方人民痛恨战争,渴望和平的意愿。

  这首诗的风格古朴刚健,体现出了当时民歌的特色。设问、比喻、对偶等手法的应用,对于渲染气氛、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花木兰的英雄形象跃然于纸上。

  敕勒歌

  敕勒[1]川,阴山[2]下。天似穹庐[3],笼盖[4]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5]牛羊。

  【注释】

  [1]敕勒:匈奴族中的一支。

  [2]阴山:起于河套西北,绵亘于今内蒙古南部。

  [3]穹庐:毡帐、蒙古包。

  [4]笼盖:笼罩。

  [5]见:同“现”,露出、出现的意思。

  【赏析】

  这是敕勒族的民歌,最初用鲜卑语传唱,后来译为汉语,所以看上去句式长短不齐。

  这首民歌虽然简短,但是描述的对象和体现出的胸怀都十分辽阔。天,就像一个蒙古包一样笼罩在大地上。地上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风吹起的时候,露出里面的牛群和羊群。短短几句话,不仅描绘出了壮丽的场景,还体现出了少数民族牧民辽阔的心胸,非常传神。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