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2487
  盛唐选篇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1]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鬓毛:鬓角的头发。

  【赏析】

  作者贺知章辞官告老还乡时已经八十六岁,距离当初离开家乡已经过去五十多年,回到家乡的时候心中自然有无限感慨。

  前两句作者写自己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乡,“少小”与“老大”两个词中饱含了无限的沧桑。回想当年离家的时候年轻气盛、风华正茂;现在已经是风烛残年、两鬓斑白,不禁心中悲伤,感慨万千。“乡音无改鬓毛衰”既描写了自己的相貌,又为下句中与儿童的对话作好了铺垫。

  第三句和第四句更像一幅画面。家乡的儿童天真有趣,看着眼前的这位老人,听他说话是本地的乡音,但是以前怎么没有见过呢?于是便“笑问客从何处来”。诗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是言尽意未尽,孩童的童言无忌引起了游子的心酸。读完最后一句之后,让人回味无穷。

  就全篇来看,前两句非常平淡,后两句峰回路转。“少小离家”与“老大还”之间,儿童与老人之间,极具戏剧性,又非常有生活情趣,一般人都会被打动。

  望月怀远

  张九龄[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2]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3]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1]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唐开元任尚书丞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为后世人所仰慕。他的诗,语言质朴简练,寄托了深远的人生思考,对扫除唐初所沿袭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非常大。

  [2]怜:爱。

  [3]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赏析】

  这首月夜怀古的诗充分体现了张九龄作品浑然天成的风格。

  前两句是作者最出名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很轻松地将一幅宏大的场景描绘在我们面前,既有空间又有时间。

  整晚上明月悬空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相关的,但是对于身处两地,互相思念的友人来说则显得格外漫长。一个“怨”字将这种对漫漫长夜的怨恨,其实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非常形象地描绘出来。

  漫漫长夜不能眠该怪谁呢?起身灭掉烛光,然后披着衣服走到门外。外面的月光非常亮,让人不禁想起远方的朋友。不知不觉中夜里的露水已经沾湿了我的衣裳。这两句中通过对“灭烛”、“披衣”、“觉露滋”等细节描写,将夜里睡不着的那种感受很细致地描绘了出来,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后两句非常浪漫,相距两地,我又有什么能赠给你呢?我只有这满手的月光。就让我们在梦中相遇,把这满捧的月光送给你。这两句构思巧妙,没有真实的生活经历,光凭想象是写不出来的。读到这里,会感到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

  登鹳雀楼

  王之涣[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王之涣:字季凌,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盛唐时期的诗人,善于描写边塞风光,生性豪放,许多诗作被当时乐府配曲传唱。

  【赏析】

  鹳雀楼位于山西蒲州,唐代许多文人骚客都在那里留下诗作,这首便是其中最出名的,也是最广为流传的一首。

  第一句中描述了一轮落日正在慢慢落入远方起伏的群山。第二句写黄河奔腾咆哮着奔向大海。这两句诗描绘的景象由远及近,由天上至地下,场面特别辽阔。第三、第四句看上去很平淡,意思是要想看得更远,就要再上一层楼。但是这样的平铺直叙后面隐藏着一个含义深远的道理,那就是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就要加倍努力,其中表现出了作者的进取精神和只有站得更高才会看得更远的道理。

  有人认为诗歌不应该说道理,其实诗歌忌讳的是直接地、生硬地讲道理。这首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深刻的道理就隐藏在平常的景物后面,通过对景物的描述,很自然地传达出道理。这也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1]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2]?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万仞表示很高,不是实指。

  [2]杨柳:指《折杨柳》曲,古人喜欢以杨柳比喻送别。

  【赏析】

  这首诗中作者描述了戍守边疆的士兵对家乡的思念,非常悲壮,表达了当时守疆士兵以及作者本人豪放的性情。

  第一句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景象,苍茫大地上,黄河像是从云中流出来一般。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描述了一座孤城被高山环绕。这两句既描绘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也展现了戍边将士艰苦的生活环境。

  就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突然听到了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怎能不勾起大家思乡的情绪?接下来作者发出了无奈的感慨:羌笛何必一遍遍地吹《折杨柳》呢?要知道春风是不可能吹到玉门关的。在这里作者用了“何须怨”三个字,意思不是说不要抱怨,而是说抱怨了也没用。其中的感情非常微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1]

  八月湖水平,涵虚[2]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3],波撼岳阳城。

  欲济[4]无舟楫,端居[5]耻[6]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1]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与王维合称“王孟”,诗歌以田园诗为主。

  [2]涵虚:包括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3]云梦泽:云泽与梦泽的合称,古代的两个大沼泽,后来大部分变成陆地。

  [4]济:渡河。

  [5]端居:平常居处、闲居。

  [6]耻:有愧于。

  【赏析】

  这是孟浩然送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一首诗,以求能得到引荐,进入政界。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是写景,描述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象,后四句是抒情,抒发了自己的政治观和渴望进入政界的愿望。

  开头作者站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边远眺江面,看到洞庭湖水与远处的天空合为一体,景象壮观。三四句还是描述江面,只是目光由远及近,由湖面写到了倒映在湖面上的景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湖面被水气笼罩,仿佛能吞没云、梦两个大沼泽,湖面波涛汹涌,仿佛要将岳阳城撼动。

  作者继续写到,本想渡过湖面,可是没有船;这一句为下一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接下来一句是“端居耻圣明”意思是活在当下这个圣明的年代,闲居在家,无所事事是一件非常惭愧的事情。配合上一句,很容易体会到作者有心报国,只可惜“无船渡河”。很自然的就能想到作者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最后两句作者说自己看着那些垂钓的人,只能徒生羡慕。作者进一步暗示自己有决心也像别人一样干出一番事业,只是没人引荐。这其中对张九龄的诉求不言而喻。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