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5219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1]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2]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中“春日迟迟”。
[2]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写于成都草堂,堪称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诗句开头从大处着眼,运用“迟日”统摄全篇,描绘出一副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诗人用笔简洁,用一个“丽”字点染“江山”,虽是粗笔勾画,但笔底却是春意盎然,展现出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之色。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展现明媚的大好**。诗人从视觉、味觉角度将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统一起来,让读者阅读此句就仿佛身临其境,似乎能感觉到阵阵花香随着和畅的春风迎面扑来。
第三句描绘的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泥融”紧扣首句,因为春天的回归,阳光普照,才会“泥融”。春归的燕子正忙忙碌碌地衔泥筑巢,使得画面更加生机勃勃,展现出一种动态美。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沙子才暖和,沙暖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显得如此悠扬自适。第三、第四两句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1],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
【赏析】
这首诗一句一景,每一句诗都勾勒出一幅**的图景,而这四幅图景被作者的内在情感贯穿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诗的上联用一组对仗句来表现出草堂的**。“两个黄鹏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诗的下联也是对仗句。上句一个“含”字,让人觉得这幅场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咫尺。下句描写的是门外的一瞥。“万里船”三个字意味深长,因为它来自遥远的东吴。船只的出现触动了诗人的乡情。四句景语连在一起,细致地表现了诗人由陶醉其中到忧愁的内心思想活动。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1]独夜舟。
星垂[2]平野[3]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4]。
飘飘[5]何所似[6]?天地一沙鸥。
【注释】
[1]危樯:船上的高桅竿。
[2]星垂:星辰低垂。
[3]平野:天空和原野。
[4]老病休:因年老衰病而离职。
[5]飘飘:不定的样子。
[6]何所似:所像的是什么。
【赏析】
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景况的。
诗作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旅夜”的情景。第一、第二两句写近景,第三、第四两句写远景,诗人之所以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这些乐景,是为了跟自己的孤苦无依和颠沛流离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借乐景来写哀情。
诗的后半部分是“书怀”。第五、第六两句正话反说,立意至为含蓄。但凡对诗人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诗人向来抱负远大,只因为长期不得志,才使得诗人因文章而著称,可是并非诗人的本意。诗中如此一反常态的叙述,不仅表达诗人内心的不满,也揭示出漂泊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失意。诗作的第七、第八两句借景抒情,作者把自己比喻为广阔天地之间的一只沙鸥,尽显漂泊无依的感伤,真可谓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1]尚有村。
一去[2]紫台[3]连[4]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5]。
【注释】
[1]明妃:即王嫱,字昭君,汉元帝时宫女。西晋时避司马昭讳而改称明妃。
[2]去:离开。
[3]紫台:紫宫,皇帝所居的宫殿,这里指汉宫。
[4]连:这里是联姻的意思。
[5]曲中论:乐曲中抒发感情。
【赏析】
清人李子德是这样评价此诗的:“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无疑是贴切的,因为它点出了此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尽管如此,“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悲剧形象,还是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首诗表面看来是抒写昭君的怨恨之情的,实际上寄托了诗人的家国之情。当时,诗人正背井离乡,在西南地区漂泊,处境和昭君相似。由于“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他虽身处在夔州,故乡洛阳对他而言,也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现在,他又寓居在昭君的故乡,就自然地联想起昭君当年想念故土的情形,并借助于昭君的夜月魂归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1]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2]萧萧[3]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4]多病独登台。
艰难[5]苦恨[6]繁霜鬓[7],潦倒新停[8]浊酒杯。
【注释】
[1]渚:水中小块陆地。
[2]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3]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4]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5]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6]苦恨:极其遗憾。
[7]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8]新停:刚刚停止。
【赏析】
杜甫号称诗圣,其七律多为精品,明代的胡应麟很推崇此诗,将它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每句三折,一折一景,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使形、声、色、态都得到表现。颔联也是每句三折,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其中,“悲秋”二字,乃是这画面的“龙睛”。肃杀、凄凉的秋景,正是作者心境的写照。尾联对结,分别承接第五、第六两句,诗人颠沛流离,饱尝人世艰辛,白发也日渐增多,又加上病患不能饮酒,悲愁的情绪更排解无门。本来登高望远应该兴致盎然的,但是诗人却“平白无故”地满腹惆怅,将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1],乾坤[2]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3]关山北,凭轩[4]涕泗[5]流。
【注释】
[1]坼:分开,裂开。此指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极言湖之开阔。
[2]乾坤:此指日月。
[3]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4]凭轩:倚着楼窗。
[5]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词,即眼泪。
【赏析】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前人称它为盛唐五律第一。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结合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水”,写出了年轻有抱负时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以一观的感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拉开了序幕。颔联极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气魄宏大的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颈联借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孤苦,寄托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尾联写诗人的博大襟怀。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1]宅里寻常[2]见,崔九[3]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4]又逢君。
【注释】
[1]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唐代著名的音乐家李龟年就很受他的赏识。
[2]寻常:经常。
[3]崔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崔涤。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4]落花时节:春末。落花的寓意甚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敝丧乱都在其中。【赏析】
在杜甫的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当属这一篇了。全诗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包含的时代内容却很丰富。诗人用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一直写到落花江南的重“逢”。仅用一个“闻”和一个“逢”之间,将四十年的沧桑岁月和人生巨变连接起来。在诗中,诗人尽管从未正面提及时世、身世,但是诗人已经把世事变迁的全都赋予在追忆感喟中。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句中的“正是”和“又”两个虚词一转一跌,使得字里行间蕴藏无尽的感慨:梦一样的回忆,却无法令现实改变。时值盛世,风景秀丽的江南,本是使人们快意游玩的地方,但是此刻来到这里,诗人却看到了凋零的落花和已经满头白发的流落艺人。“江南好风景”有力地反衬了离乱时世和沉沦身世。“落花时节又逢君”却突然黯淡收尾,将深沉的感慨寄托于无言,这是一种痛定思痛的悲哀。就这样刚开头又草草收尾,不愿再多说一句,尽显蕴藉之意。正如清代的沈德潜评价的那样:“含意未申,有案未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1]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2],都护[3]铁衣冷难着。
瀚海[4]阑干[5]百丈冰,愁云惨淡[6]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7],风掣红旗冻不翻[8]。
轮台[9]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经霜后变白。
[2]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
[3]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4]瀚海:大沙漠。
[5]阑干:纵横的样子。
[6]惨淡:昏暗无光。
[7]辕门:古代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为藩;出入之处,仰起两车,车辕相向以表示门,称辕门。
[8]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好像被冻住了一样。
[9]轮台:唐代的轮台在今**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但是整首诗非但没有显得伤感,却充满浪漫的理想和豪爽飘逸的情怀,把塞外风雪看成值得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句句咏雪,勾勒出天山奇寒。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1]东望路漫漫[2],双袖龙钟[3]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4]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1]故园:长安,指作者在京城长安的家。
[2]漫漫:漫长、遥远。
[3]龙钟: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4]凭:托、拜托。
【赏析】
这是一首不用雕琢,信口而成的作品,表达的感情非常真挚。诗人运用艺术手法把人们心头所想、口中想说的话,进行提炼和概括,让这些话语成为典型。岑参这首诗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恰如清人刘熙载的评论: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开篇第一句描写眼前的实景。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第二句“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作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第三、第四句写的是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1]。
姑苏[2]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
[2]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赏析】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将时间和感觉过程层次分明地表现出来,充分地体现出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和羁旅者的孤独。
接着,诗人颇具用心地选择了“江枫”与“渔火”这一对景物:一个是静态的,一个是动态的;一个幽暗,一个光明;一个在江边,一个在江上。写到这里,诗人这才让主人公——出泊舟枫桥的旅人亮相,这个主人公正躺在船上,因为思乡情切,忧愁地无法入眠。“对愁眠”中的一个“对”字,含有伴随的意思,不过比伴随显得含蓄。一个“对”字,体现了一种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的无言交融和契合。
诗篇的后幅,则很疏朗,诗人用两句诗表达一件事情:夜闻山寺钟声。诗人夜泊枫桥时,给他印象最深,让他感觉最具诗意的恐怕就数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了。这“夜半钟声”使得夜晚更加静谧,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同时,诗人卧闻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情愫也全部寄托在这钟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