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4212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1],君子[2]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3]达,魑魅[4]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

  [1]天末:天的尽头。这里指夜郎。当时李白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2]君子:指李白。

  [3]命:命运、时运。

  [4]魑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

  【赏析】

  在杜甫的怀人诗中,除了怀念妻子和兄弟的诗作以外,写得最多最好的,就数怀李白的了。

  这首诗开篇以秋风起兴,将悲愁之情笼罩在全诗之上。凉风乍起,景物萧疏,只此两句就给人一种人海沧茫、仕途凶险的悲凉之感。次句用意更妙,不直接表明自己的心情,却反问一句:“君子意如何?”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表现了最深切的关心。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引申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语极悲愤;“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极为感人,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1],边秋[2]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3]未休兵。

  【注释】

  [1]行:交通。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况乃:何况是。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完整。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1]外柏森森[2]。

  映阶碧草自**,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3]济[4]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锦官城:指四川成都。

  [2]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3]开:开创。

  [4]济:扶助。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它的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都表现在字里行间,但表现手法却颇为奇特。

  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描写景物,后半纯乎用事与议论的办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线索开启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自然透发出诗人满腔的**。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的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仰慕之情。首联二句,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处寻”以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次联二句,写祠庙荒凉之景,“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观赏,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与英灵做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自**”、“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

  客至

  杜甫

  舍[1]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2]今始为君开。

  盘飧[3]市远无兼味[4],樽酒家贫只旧醅[5]。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释】

  [1]舍:指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

  [2]蓬门:柴门。

  [3]飧:熟食、菜肴。

  [4]兼味:各种味道的菜食。

  [5]醅:未经过滤的酒。

  【赏析】

  这是一首工整而流畅的七律。前两联写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后两联写待客,见村家真率之情。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表达了主人的欢欣之情。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评价这首诗为“戏效元白体”。我们都知道,在杜甫之后出现的“元白体”因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而著称。综观《客至》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余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足当“戏效元白体”之评。

  另外,本诗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就似一杯淡淡的清茶,没有扑鼻的浓郁,需要细细品味,方见其美,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了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透露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1]知时节,当春乃[2]发生[3]。

  随风潜[4]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5]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6]锦官城。

  【注释】

  [1]好雨:指春雨。

  [2]乃:就、马上。

  [3]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4]潜:静悄悄地。

  [5]野径:田野的道路。

  [6]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垂下来。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诗作开头就用一个“好”字来赞美春雨。这场“好雨”正是诗人期盼的,让他欢喜不已。虽然诗人在展开全诗时,并没有让题目中的“喜”字露面,但是我们可以从罅缝中感受到“喜”意。

  第二联是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的。诗人倾耳细听,他仿佛明白春雨的心声,知道那绵绵密密的雨滴之所以选择在春夜降落,是因为它们只为“润物”,不求人知。但是,由于雨声太轻,诗人怕听不真切,唯恐它中途停止,那样的话,润物就会不够彻底,所以诗人就出门前去查看。

  在第三联,诗人特意提及了这个问题,他发现雨意正浓,江面、小路都一片模糊,天空布满了黑压压的云,于是,情不自禁地开始想象一夜春雨之后的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1]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2]。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3]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4]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5]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6]踏里裂。

  床头屋漏[7]无干处,雨脚[8]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9]!

  安得[10]广厦千万间,大庇[11]天下寒士[12]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13]见[14]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秋高:秋深。

  [2]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3]挂罥:悬挂。

  [4]俄顷:不久、顷刻之间。

  [5]漠漠:乌云密布的样子。

  [6]恶卧:睡相不好。

  [7]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8]雨脚:雨点

  [9]彻: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10]安得:如何能得到。

  [11]庇:遮蔽、保护。

  [12]寒士:士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当是泛言贫寒的人们。

  [13]突兀:**的样子

  [14]见:同“现”,出现。

  【赏析】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加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诗人在诗作中描写了自身的痛苦,但是我们读完全诗就不难发现,他并没有单纯而孤立地描写自身的痛苦,而是借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反映“天下寒士”的痛苦,以揭示社会和时代的苦难。一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足以让我们看出诗人不仅仅在为自身的不幸遭遇哀叹、失眠、大声疾呼,他还想到“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读者的心灵,并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1]忽传收蓟北[2],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3]妻子[4]愁何在,漫卷[5]诗书喜欲狂。

  白首[6]放歌须纵酒,青春[7]作伴好还乡。

  即从[8]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2]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头看。

  [4]妻子:妻子和孩子。

  [5]漫卷:胡乱卷起。

  [6]白首:一作“白日”,但是,如此一来,就跟下句中的“青春”有些重复,故作“白首”较好。

  [7]青春:指春天。

  [8]即从:立即从巴峡出发。

  【赏析】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整首诗,除去第一句是叙事,其余各句都在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剑外忽传收蓟北”一句起势迅猛,将捷报的突然降临表现得十分贴切。长期以来,诗人在“剑外”漂泊,历尽艰辛。因为“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诗人无法返回故乡。如今得知蓟北报捷,自然喜不自胜,惊喜之情犹如决堤的洪水,冲破情感的阀门,一发不可收拾。

  第二联的“初闻”紧承“忽传”,以转作承,在“喜欲狂”处才收住脚。惊喜的洪水又涌现出第二个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两个连续性的动作之间有一定的因果联系。诗人在悲喜交加,“涕泪满衣裳”时,很自然地联想到同样受苦的妻子儿女。此刻,“却看”这个动作,犹为富有意蕴,诗人想对家人说些什么,可不知道从何说起。其实,根本不必多说,蓟北报捷已经驱散了笼罩多年的愁云,亲人们一个个笑逐颜开。亲人的喜悦更增添了诗人的喜悦,于是,心情再也无法平静,索性卷起诗书,尽情地享受胜利的快乐。

  第三联进一步书写“喜欲狂”。诗人作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到了晚年,对于老年人而言,“放歌”和“纵酒”是不大合适的,诗人此时已经不想拘泥于这些,既要“放歌”,还要“纵酒”,尽显“狂”态。下面一句抒写了诗人的“狂”想: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可以还乡。一想到这些美事,自然“喜欲狂”。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