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4213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1]

  暂去还来此,幽期[2]不负言。

  【注释】

  [1]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作者的感觉,意思是把夜色分成两部分,假山附近云雾缭绕。

  [2]幽期:一起隐居。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访友,但友人不在,诗人便在其门上题诗一首,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而闻名于世。

  首联描写了友人所住地方的周围环境:在没有邻居的住处,只有友人住在这里;“草径”、“荒园”意为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一个荒凉的小园。通过这句话的描写,暗示出友人所住之地的幽静,也说明友人是个隐士。

  次联写诗人到了友人门口,发现鸟儿已经在池塘边的树上睡下了,这一句描写的是“静”;诗人便敲了友人的门,这写的是“动”;一动一静更表现了幽居之幽。可惜的是朋友不在家。

  友人不在,诗人直接来到了后园,第三联写的就是后园所见。“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一句的意思是,把夜色分向两边,月色朦胧中看到荒园内的石山,这一句显出了环境的恬淡幽美。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说的是你今天不在,不过我已经来了,我在你门上留了诗,过一阵子,我还会再来。这句说明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1]问童子,言[2]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松下:隐者的住处。

  [2]言:回答。

  【赏析】

  全诗只有二十字,却在一问三答中完成了对环境、人物和情节的描写,可见诗人锤字炼句之功夫已达到了极致。

  我们现在还原作者与童子的对话,就能看出作者用词的功夫之深。

  诗人来到“隐者”的住处“松下”,看到了童子,问:“你师父呢?”

  童子:“采药去了。”

  诗人:“在什么地方采药?”

  童子:“就在这所大山里面。”

  诗人:“山的什么地方?”

  童子:“山里云深处的地方,他都可能去。”

  诗人将这些对话压缩到短短二十个字,仍能保持韵律,可见其深厚的文字功底。

  这首诗表面看起来简单自然,但其中蕴涵深意。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大都热衷功名利禄,独有诗人跑到深山寻找隐者,这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余[1]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

  [1]朱庆余:生卒年代已不可考,他的诗清丽浅切。

  【赏析】

  从楚辞开始,古典诗歌中就开始出现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

  这首诗还有另一个名称叫《近试上张水部》,这个诗名也许更能让读者明白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朝进士科举考试的时候,士子为了得到主考官的赞扬,纷纷写诗,以此希望得到主考官的赏识。朱庆余将自己的诗作投给当时与韩愈齐名的水部郎中张籍,张籍也擅长文学,又乐于提拔后进,在此之前,已经不止一次地接到他的诗作。

  第一、第二两句写的是新娘在婚后第二天拜见婆婆前的想法。第一句由“洞房”和“红烛”可以知道新娘今天结婚;第二句新娘早早地就起床,梳洗打扮了一番,准备拜见婆婆。但新娘心里又想:婆婆喜欢什么样的装扮呢,万一我的打扮婆婆不喜欢怎么办?第三、第四两句写新娘打扮好后,问丈夫这样的装束能不能令婆婆满意。新娘子刚刚嫁过来,所以有些羞怯地问丈夫“画眉深浅入时无”。

  若以闺情诗而论,这首诗已经很完美了,但作者写诗的本意不在于此,这次科考的成败才是诗人最想问的。

  李凭箜篌引

  李贺[1]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2]

  江娥啼竹素女[3]愁,李凭中国[4]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5]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6]

  梦入神山教神妪[7],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8]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9]。

  【注释】

  [1]李贺:字长吉,因居住在福昌的昌谷,世称李昌谷。他的诗作多是乐府歌行,追求新奇诡异,他的诗也因此被称为“鬼仙之词”。李贺想象力丰富,笔意纵横,词采瑰丽,或幽俏冷艳,或雄深俊伟。箜篌:乐器名。用在这里表示一种诗体,即咏箜篌的诗。

  [2]吴丝:江浙一带产的一种蚕丝,可以用来做箜篌的弦。蜀桐:蜀地的桐木,适合做箜篌的器身。张:乐器的上弦,这里是弹奏的意思。空山凝云颓不流:意思是空山的白云因为听到箜篌演奏的曲子都被吸引住了,凝滞着不再飘动。

  [3]江娥:也作“湘娥”,指的是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传说,舜死在苍梧之野时,二妃一路紧追,到的时候舜还是死了。她们的眼泪洒在湘江竹子上,就有了以后的湘妃竹。素女:神话中的女神,善于鼓瑟。

  [4]中国:此处指当时的国都长安。

  [5]十二门:指长安城周围的十二个门。二十三:箜篌有二十三根弦。紫皇:道教尊奉的天帝。

  [6]炼石补天:古神话中的故事,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盛怒下的共工头撞不周山,撞破了西北处的天,女娲炼五色飞石把天补好。逗:这里是引发的意思。

  [7]神妪:传说在永嘉年间(晋怀帝年号),有一个叫成夫人的神女出现在兖州,这个神女不仅善舞,还会弹箜篌。

  [8]吴质:即吴刚,古代神话中,吴刚学仙修道时犯了错误,受到惩罚,必须在月宫中不停地砍伐桂树。这一句是吴刚在伐树时听箜篌声入了神,连去睡觉都忘了。

  [9]露脚:指正在落下的露水。寒兔:神话传说中的玉兔,在月宫捣药。这里指演奏结束时,已经下露水了,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后半夜。

  【赏析】

  诗人在第一、第二句交代了箜篌的做法,并描述了箜篌惊人的乐声,可以使云“凝滞”。第三、第四句在点出演奏的人是李凭之前,也进一步说出了箜篌声听来使人哀愁。

  第五、第六两句是以“昆山玉”、“凤凰叫”、“芙蓉泣”、“香兰笑”来比喻乐声。以“昆山”的姿态来形容乐声的凝重;以“凤凰”的鸣叫形容乐声的高亢;以“芙蓉”流泪形容乐声的哀切;以“香兰笑”形容乐声的活泼动听。“芙蓉泣露香兰笑”用词极为精巧,用花来形容乐声也极为少见,这样的比喻就把乐声写活了,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下面的八句几乎句句引用了古神话故事,一方面说明诗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也使这首诗增加了可读性,引起读者对乐声如何感人的思考。

  全诗没有一处正面评价李凭的箜篌谈得如何,但全篇所用的多种手法和比喻全部都在描写箜篌的声音。诗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构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境界。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1]。

  何当金络脑[2],快走踏清秋。

  【注释】

  [1]钩:古代一种弯弯的工具。

  [2]金络脑:骑上良马。

  【赏析】

  《马诗》为组诗,是李贺写的通过马来表现人的志向的诗作。

  第一、第二句的“大漠”、“燕山”让我们想到了战争的场面:一道弯月照在燕山山峰上,在冰冷的月光照射下,浩瀚的大沙漠看起来像刚下过雪一样,沙子犹如片片雪花。燕山地区在当时是最乱的地方,这里藩镇割据,不受朝廷管制。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瑟瑟的秋风里,去边疆扬鞭跃马,保家卫国,该是多么痛快的事啊!这也表现了作者急于立功的心态。

  晚唐选篇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杜牧[1]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1]杜牧:字牧之,世称杜樊川。为区别于杜甫,人称其为“小杜”,与李商隐一起并称“小李杜”。杜牧博学多才,是晚唐鲜有的大家,除了诗之外,他还兼善赋、古文、书法、丹青。他的诗俊朗中带着委婉,流丽中带着拗峭。这首诗选自杜牧的组诗《过华清宫三十韵》。唐朝的华清宫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游乐之地。

  【赏析】

  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诗有许多,这首诗也是,但诗人不落窠臼,以荔枝为切入点写出了新意。直到现在,人们对这首诗仍是耳熟能详。

  一个“望”字统领全篇。诗人通过这一望把骊山的美丽景色展现在我们面前:翠峰如簇,宫殿林立,树木花草相杂于其间,如进锦绣一般。接着,诗人从全景转向了骊山上的宫殿门口。宫门一般都是关着的,今天是怎么了,怎么全开了呢?

  “一骑红尘妃子笑”,一骑快马绝尘而来,奔向宫殿;宫里的杨贵妃听到马蹄声,露出了迷人的微笑。读者不禁糊涂了,到底怎么回事呢?怎么快马来到,妃子就开心了呢?

  诗人终于为我们揭开了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杨贵妃酷爱荔枝,唐明皇命蜀中、南海用快马交替送到京城,快马奔驰到京城,荔枝还是新鲜的。

  这是咏史诗中的佳作,从简单的“荔枝事件”,深刻地揭露了唐明皇为美色而误国,巧妙地对其进行讽刺。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1]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四百八十:这里形容佛寺之多。

  【赏析】

  这首诗自古以来就极有盛名,全诗不仅写出了江南春天“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景,还具有深刻的历史感。

  诗人在开头就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大地上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儿,绿柳垂绦,微风吹拂,鸟儿在树林里鸣叫;行走在江南各处的村庄和城郭,每隔一段路程,就能看到一处旌旗招展的酒家。第一句话就写出了江南的美景和美酒。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的时候,在这烟雨蒙蒙的江南,曾经有许多寺庙。“烟雨”一词用得极秒,不仅写出来了深邃的历史感,更引发读者不断的联想。看完这首诗,你的脑海中会不断地浮现出“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家”和“烟雨中的寺庙”。

  有人认为这首诗就是纯粹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景物的艳羡之情。但是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诗人是在讽刺南朝因崇佛而亡国,从而劝谏当时的朝廷不要重蹈覆辙。

  赤壁[1]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2]春深锁二乔。

  【注释】

  [1]赤壁:三国时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在今天的湖北省境内。

  [2]铜雀:铜雀台,三国时曹操所建。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路过三国时期的战场赤壁,联想到三国时期的英雄和美人,有感而发,遂作此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在赤壁的河边捡到了一块铁,在河里清洗了一下,去掉了斑斑锈迹,发现是三国时候兵器上用的。由此,诗人联想到了赤壁之战。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如赤壁之战时没有刮东风,那么曹操就会胜利。在曹操占领东吴后,一定会把东吴最美的两个女子大小二乔带往许昌,以供晚年之乐。

  杜牧本人也深谙兵法,他的一些咏史诗就经常为历史翻案。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为楚霸王项羽翻案,认为如果当时项羽能带领残部先回江东,几年后,未必就会败给刘邦。所以,杜牧的咏史诗中常有议论,都是前人不曾说过的观点,但又颇有道理。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