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10572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
【注释】
[1]后庭花:舞曲名,全称是《玉树后庭花》。这首曲是南朝最后一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所作,他不问政事,终致亡国,南陈被隋朝所灭。
【赏析】
全诗的第一句用两个“笼”字写出了优美的景色,“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被巧妙地结合在朦胧的月色里,为我们展现出秦淮河边一幅绝妙的夜景。在这样一个夜晚,诗人坐的船靠岸了,来到了秦淮河边的酒家。最后两句说的是秦淮河边的歌女,她不知道南朝早就灭亡了,所以仍然唱着南朝的歌曲。
诗的前两句淡淡地写出了夜色下的秦淮河,后两句也是淡淡地叙述一个歌女在唱着前朝的亡国曲子。但我们就是能从这些淡淡的句子中感受到诗人的良苦用心。诗人通过歌女讽刺了南朝的达官贵人因沉迷于酒色而亡国,并以此警示当今朝廷不要重蹈覆辙。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1],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2]明月夜,玉人[3]何处教**?
【注释】
[1]迢迢:遥远的样子。
[2]二十四桥:苏州当时极为繁华,城中有名字的桥就有二十四座。
[3]玉人:晚唐有用玉人喻才子的用法,“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子,在这里就是指作者在题目里提到的朋友韩绰。
【赏析】
韩绰是诗人的朋友,也是诗人在扬州为官时的同僚,这首诗写于诗人离开扬州后。借着给友人的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江南风光的眷恋之情。
第一句描写了江南的晚秋景色。青山,隐逸在天地间;碧水,静静地流淌着。已经是深秋了,但江南还保留着一抹艳丽,一些草木还是绿的,但是我现在却不在苏州,只能写写诗回忆一下,我是多么怀念江南的山水啊!
诗人在第三、第四两句中问韩绰:“在明月当空照的夜晚,你又这么风流,是不是和歌女们在一起,教她们**呢?”当然,这只是朋友间的玩笑话。从这句诗可以看出,诗人与韩绰的友情极为深厚,而韩绰风流才子的形象也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
最后两句虽然有些艳丽,但不会让读者感觉到浅俗,只会让人对江南的美景更加向往。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1]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坐:在这里是由于、因为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从自己的旅行途中截取的一个小片段,描绘了诗人在山上游玩时的所见所闻。
第一、第二句写山路弯弯曲曲,长长的山路一直绵延到山顶;“白云深处有人家”,向山上望去,朵朵白云漂浮在半空;半山腰上,竟然有几缕炊烟升起,诗人也大为惊奇,山里竟然还住着人家。
第三句笔锋一转,写到了“枫林”。但自己停下来主要是因为热爱枫林的景色,并不是仅仅因为前两句叙述的山里景色之美停留下来。诗人为什么喜爱枫林远胜于前面两句描述的景色呢?
我们在第四句中找到了答案:“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在夕阳的照耀下,像染上了红色一般,这令诗人感到极其惊喜。试想,在万物萧索的秋天,突然看到比花儿还要红的枫叶,任谁都会激动。
诗人并不像以前的文人,对秋天的描写极尽萧条与凄凉,反而表现了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过,在他之前的刘禹锡也曾写过一首诗,是专门盛赞秋天的,叫《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两诗都是盛赞秋天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1]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2]牵牛织女星。
【注释】
[1]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2]坐看:一作“卧看”。
【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诗人通过阴冷落寞的环境描写,暗示出宫女孤独凄凉的命运,表现出宫女孤寂的情思和幽怨。全诗上下从未出现一个“愁”字,但愁情浓郁,溢于言表。清代的孙洙评论此诗说:“层层布景,是一幅暮色人物画。”
首句描写秋景,一个“冷”字,暗示出寒秋的萧条气氛。在一个冷寂的秋夜,只有一点微弱的烛光,屏风上的图画也因为烛光平添几分幽暗的颜色,映衬了主人公凄凉的处境。
二句描写主人公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此句表意比较含蓄,因为在古诗中通常用秋扇来暗指弃妇。这首诗里的“轻罗小扇”一词其实也象征着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三句“夜色凉如水”言外之意是夜色已深,寒意袭人,应该进屋休息了。但是宫女痴痴地眺望着**织女星,不愿入睡,因为**织女的故事已经触动她的心,让她不由得联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同时也萌发出对真挚爱情的渴望。末句一个“坐看”引出情思,使全诗显得灵动传神。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1]。
借问[2]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断魂:悲戚的样子。
[2]借问:打听、问路。
【赏析】
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小诗,诗句中没有一个生僻的字眼,也没有出现一个典故,语言通俗流畅,毫不矫揉造作。
首句干脆利落地道出时间、地点,而且一个“纷纷”一语双关,既是在形容春雨的气氛,又表现了雨中行人的心情。次句是对前句的承接,点出了人物。行人因为孤身赶路,触景生情,偏偏又遇上蒙蒙细雨更平添了几分愁绪。
前两句交代了情景,因为衣衫湿透加之心情凄迷纷乱,就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寻找小酒店,既能避雨又能驱寒,于是,诗句的最后一句也就应运而生。诗人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把剩下的事情交给读者去联想,留下一个宽阔的想象空间。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商山早行
温庭筠[1]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2]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温庭筠:字飞卿,他才思敏捷,因为八次叉手就能作诗一首,故时人送号“温八叉”。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他的诗题材偏窄,以绮艳香软见长,虽与李商隐齐名,但成就远不及李商隐。
[2]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南。
【赏析】
《商山早行》是温庭筠的一首比较著名的写景抒情诗。全诗紧扣“早行”二字,写景抒情,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
首联提挈全诗。诗人紧扣题目,描写早行情景,紧接着又点出了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心绪。一个“悲”字定下了全诗的基调。颔联全是名词,每个字都表示一种物象,组合在一起意蕴深远,正如沈德潜评论的那样:“状难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且这一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一直被后人传诵。
颈联描绘的仍然是早行中的自然景色。此联的“落”、“明”二字,极具感染力,使得整个景物变得生动起来,寓情于景。尾联在回忆梦境。通过睡梦里的模糊印象,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诗人对长安城的留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此联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互辉映,以乐景反衬哀情。与此同时,此联的“思杜陵”与首联的“悲故乡”首尾圆合,尽显诗人构思之精妙。
锦瑟
李商隐[1]
锦瑟[2]无端[3]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4]。
庄生晓梦迷蝴蝶[5],望帝春心托杜鹃[6]。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7]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8]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释】
[1]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悱恻,为人传诵。
[2]锦瑟: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弦乐器。锦瑟,指漆有精美锦文的瑟。此诗以诗作的开篇两字为题,实则可以理解为无题诗。
[3]无端:没有来由。
[4]柱:系弦的短木柱。华年:盛年,即美好的年华。
[5]庄生:即庄周。《庄子·齐物论》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周一夜梦见自己化为一只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的蝴蝶,根本不知自己就是庄周,忽然醒来才发现自己分明就是庄周。也不知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了庄周。
[6]望帝:蜀国的上古帝王,名为杜宇,死后魂魄化为杜鹃,悲啼泣血。春心,伤春之心。托杜鹃,托付给杜鹃鸟的哀鸣,此处有怨意。
[7]蓝田:山名,即蓝田山,在蓝田县东南,以出产美玉著称。唐代诗论家曾说:“戴容州叔伦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8]可待:岂待。
【赏析】
诗由锦瑟无缘无故五十弦写起,寄托别样的情思,让人耐琢磨,费思量。锦瑟有多少条弦,难道真的有什么“过错”不成?诗人却有所不满和抱怨,你为何要有那么多条弦呢?诗人这不是在“无理取闹”吗?这就是难得的**悱恻、挣脱不开的诗意,浓得让人可以失去理性之思。接下来,诗人道明了怨诽之情的根由:这么多的弦,这么多的柱,勾起诗人的是“思华年”。
诗人回首往昔,有难言之痛,有至苦之情,郁结于怀,发为诗句,哀伤幽怨,感人至深。整首诗情景相生,咏物、抒情融为一体不可分辨,或庄生梦蝶,或望帝泣血,珠有泪,玉生烟,层层叠叠,恰似进入了一个凄美的梦境。
诗人在化用历史典故方面,手法已经到了浑化无迹的境界。例如引用庄周梦蝶的故事,只是取其梦幻迷离的意涵,既写出瑟声的凄迷,如梦如幻,又状自己一生漂泊,理想成空,好比一梦,读来声韵圆润和谐,蕴含无限遐想。本诗运用比兴、象征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使得本诗浓郁凄迷,颇有韵外之致。辞采鲜亮瑰奇,声韵悠扬悦耳,诵于口,味于心,可引发我们无尽的审美联想,去体会作者凄婉的情思。
无题四首(其二)
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1]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2]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3],宓妃留枕魏王[4]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注释】
[1]金蟾:古代传说蟾善闭气,古人用它来做锁的装饰。啮:咬。
[2]玉虎:井上的辘轳。丝:井索。汲:引。
[3]贾氏:晋韩寿貌美,司空南充招为掾,贾女于窗格中见韩寿而悦之,遂通情。贾女又以晋帝赐贾充之西域异香赠寿。韩掾少:为了韩寿的年轻俊美。掾:僚属。少:年轻。
[4]宓妃:指洛河女神,传说为伏羲之女。留枕:这里指幽会。魏王:曹植封东阿王,后改陈王。
【赏析】
李商隐的诗以“朦胧”著称。所谓的“朦胧”,就是所写之事、所写之人都难以坐实,却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意境之美。这首诗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在表达男女之间的恋情,因为诗句中有所谓的“春心”、“相思”。其实,这只是一个媒质,诗人通过“恋情”只是想传达一种别样的情思:虚度年华与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整首诗似乎都在写诗人对一位深闺女子的相思。首联描绘女子居处的环境。闺阁所在有池塘、荷花。诗人构筑的氛围是:飒飒东风,蒙蒙细雨;芙蓉塘外,又有阵阵轻雷传来。生命在萌动,春天的气息在**,这一切都是美的,但其中又有一丝凄迷和黯淡。写景最终还是为了写心,透过景物,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那颗跃动的春心,以及她那难以名状的迷惘和苦闷,而这些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怪纪昀评价这两句说“妙有远神,可以意会”。
接下来的颔联虽只有情景的叙写,却把女子居处的幽独和寂寥传递出来了。在寂寞无聊和单调乏味的氛围中,似乎她内心的情丝又时时被牵动着。接下来,诗人又用两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继续表达女子内心追求爱情的愿望——无法停歇和抑止的。尾联陡然反转,写出女子也是诗人内心的悲愤:向往美好爱情的“春心”,切莫与春花“争斗”,因为寸寸相思都会化为灰烬!这是深锁幽闺的女子相思的无望,其中隐含多少痛楚呢!人的相思之情本是抽象的,但在诗人笔下却可以由香销成灰的意象而来,艺术形象是美的,又是具体而微的,由此感人至深。
这首诗构思精巧,用典精当,体情入微,辞采典雅清丽,是李商隐诗歌风格的典型代表。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1]清,相思迢递[2]隔重城[3]。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释】
[1]水槛:建在水边有栏杆的亭子。崔雍和崔衮是李商隐的从表兄弟。
[2]迢递:遥远。
[3]重城:指有很多层的长安城。
【赏析】
要想真正理解李商隐的诗句,往往需要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比如这首诗,虽然我们可以将其泛泛地理解成一首普通的悲秋怀远的诗,但如果想体会诗人的真意,最好还是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诗题中的崔雍、崔衮,是崔戎的两个儿子,而崔戎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该诗写于告别二崔之后的旅途之中。在一个清冷的秋夜,诗人在一个姓骆的人家住宿。在骆氏亭园里,诗人想起遥远的朋友,而深秋零落的景色,更加重了感伤的情怀。
首句中的“竹坞”,指的是掩映于竹林中的船坞。“水槛”,指的是水边的亭阁,即题中所说的“骆氏亭”。竹林、湖水,都渗透着清幽的出世之感,而“无尘”和“清”两个词的加入,更强调了这种气氛。
一般说来,清幽雅致的秋夜,清霜冷月,会使人更加平静。然而诗人无法做到,他无法摆脱对远方朋友的思念,环境的清幽不但没有消解他的寂寞,反而使寂寞之情愈发强烈。
景与情之间的互动使全诗更为圆润。“迢递”和“重城”突出了距离之远,思念之深。思念如丝飘然入城,隔得住的是有限的身体,隔不住的是无限的思念。
第三句重新写景。“秋阴不散”说明阴雨连绵,而“霜飞晚”则表明已是深秋,天气寒冷。可以想见,这样的场景是多么冷清,令人感伤。再加上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读者更可以体会诗人黯淡的心情。
末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晚秋的清霜、沥沥的冷雨,天涯羁旅中的惆怅,都集中在这一句上。生命已尽的枯荷,无情洒落的雨滴,发出单调的声音。这是大自然的声音,它符合残败无奈的秋之韵律。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听雨”是一个常见的意象,而李商隐这句“留得枯荷听雨声”算是其中最著名的句子之一。清代学者何焯评论道,此句“暗藏永夜不寐”之意,相思之情深切绵长,却不说透,余味悠长。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1]意不适[2],驱车登古原[3]。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1]向晚:傍晚。
[2]意不适:不惬意。
[3]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南,是当时著名的游览胜地。
【赏析】
乐游原,位于长安东南方,因为地势高,所以视野开阔,可以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的游览胜地,常有文人墨客在此登临赋诗。
前两句是说傍晚时分,作者心情不好,难以排解,于是驾着车登上乐游古原。整首诗就是以诗人的“不适”为大背景的。虽然作者没说因为什么心情不好,但那种感觉似乎很强烈,以致自己难以排遣,只有到更开阔、更大的环境中,才能得以抒解、释放。
后两句说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感。傍晚时分,登到高处,一切都沐浴在夕阳的金色余辉之中,此景使精神不好的作者精神一振,生发了夕阳无限美好的感慨。然而,黄昏之时,夕阳再美好也转瞬即逝,接下来就是漫漫长夜了。敏感的诗人不禁悲叹:只可惜这无限的美丽是临近太阳落山之时,好景不长!想要留住这美景,但无能为力,诗人心中又添怅惘惋惜之情。本来诗人登高是想要排遣心中的不快,但终不免生出新的感慨。这种感伤当然不仅针对夕阳,至于它意味着什么,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这一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朴实、平淡,细细体味更觉韵味无穷。
这首诗由“意不适”引出登高消愁,最终落到惆怅无限,短短二十个字几经转折。文字虽质朴无华、明白如话,但语短情长,充满着对时光易逝、好景不长的感慨,体现了李商隐诗歌婉曲抒情的典型风格。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1]问归期未有期,巴山[2]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3],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1]君:指作者的妻子。这首诗是作者在巴蜀时寄给妻子的,长安在巴蜀东北,所以说寄北。
[2]巴山:指大巴山,这里泛指巴蜀。
[3]何当:什么时候能够。剪烛:剪去烧残的烛芯,使之更加明亮。
【赏析】
因为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所以第一句中的“君”是指作者的妻子,作者说:“你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但我也不能给出准确的日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可以想见作者在外漂泊的离愁和不能回家的苦楚。下一句,则写了眼前之景:“巴山夜雨涨秋池”。本来在外漂泊、思家不得归就已经有无限的愁苦了,又赶上夜雨绵密,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将秋池都涨满了,愁和雨交织在一处,弥漫于巴山的夜空。而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只是借眼前景自然显现了。
下两句作者从眼前景生发开去,想象以后相聚时的情景,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想象力丰富,构思新奇,有点出乎意料,但如果换位思考的话,又觉得情真意切,是心中感情的自然流露。“何当”的想象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生发的;“共剪……”、“却话……”,乃是由现在的凄苦,引发的对相聚时温馨场景的憧憬。此时,独对“巴山夜雨”,满腹愁绪,他日与妻子团聚时,定要说说现在的情景。作者并没写眼前的寂寞,而是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欢聚,自然反衬出今夜的孤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相聚,剪烛夜话时的谈资,使重聚更加欢乐。
这四句诗,通俗易懂,却曲折深婉,语义含蓄,余味无穷!
隋宫
李商隐
紫泉[1]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2]作帝家。
玉玺[3]不缘[4]归日角[5],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6]?
【注释】
[1]紫泉:水名,在长安附近,这里用来指长安。
[2]芜城:指扬州。
[3]玺:天子的印,用玉制成。
[4]缘:因为、原因。
[5]日角:指人的额头隆起,饱满如日的样子。古代认为这是帝王之相。
[6]《后庭花》:指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后指亡国之音。
【赏析】
首联点题。第一句描写了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锁于烟霞之中,可见它**入云。为了与“烟霞”的颜色相互映衬,作者用“紫泉”代替长安,从而烘托出了长安宫殿的雄伟壮丽。可是,这样巍峨的宫殿,并没让贪图享乐、为所欲为的皇帝满足,为了好玩儿他“欲取芜城作帝家”,结果这等壮丽的宫殿只落得空锁烟霞了。
颔联本应承接上文,写怎样“取”芜城作帝家了,但诗人却荡开一笔,以假设猜想的语气说,如果不是李渊夺了帝位,杨广大概会乘着华丽的游船,游玩到天边去吧!这两句通过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调动了读者的想象,既让人有无限的感慨,又韵味无穷。
颈联写隋宫现在的样子。当年的隋宫如今已经成为废墟,遍地腐草,也不再有萤火虫飞来。“垂杨”、“暮鸦”都是指隋堤上的景物,当年隋炀帝为了出游江都,开凿运河,筑成隋堤。如今这里早已繁华不再,只有杨柳还和以前一样,凄凉的暮色中不时传来老鸦的叫声。现在的荒凉暗示了往日的奢华,对比鲜明,意蕴深长,透出了诗人对隋炀帝奢靡昏庸的讽刺。
尾联中诗人特意提到《后庭花》,是因为陈后主荒淫亡国是杨广自己也见证了的事实,可是他当政后却不知道吸取教训,**游乐,而且也迷恋亡国之音,最终还是步了陈后主的后尘,国破身死,成为天下人的笑柄。杨广在梦中曾让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舞一曲《后庭花》让他欣赏,如今他在地下遇见陈后主的话,还好意思再这样吗?问而不答,余味无穷。
无题二首(其一)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翼,心有灵犀[1]一点通。
隔座送钩[2]春酒暖,分曹[3]射覆[4]蜡灯红。
嗟余听鼓[5]应官去[6],走马兰台[7]类转蓬。
【注释】
[1]灵犀:传说中犀牛彼此间用角来传达心意,这里比喻两心相印。
[2]送钩:古代的一种游戏,把钩藏在手里让人猜。
[3]分曹:分队。
[4]射覆:也是古代的一种游戏,用器皿把东西盖住,让人猜。射,猜。
[5]听鼓:听到报晓的更鼓。
[6]应官去:当去应付官事。
[7]兰台:官职,唐高宗时把秘书省改为兰台。
【赏析】
在这首无题诗中,作者以自己为主人公,书写了对意中人的深切怀念。
开头两句写由今宵情景引发的对昨夜的追忆。今宵的星光闪烁、和风拂面,好像和昨夜一样,但昨夜是在“画楼西畔桂堂东”见到意中人的。对于昨夜相会的情景,诗人没有具体叙述,但是通过星辰好风,画楼桂堂可以想象两人相会时的甜美温馨。
颔联从追忆中回到了现实,抒写了自己复杂微妙的心里。虽然我没有像彩凤那样长着一对翅膀,可以飞越阻隔,与意中人相会,但彼此的心却像犀角一样可以相通。彩凤比翼**,是爱情美满的象征,彩凤没有“**翼”说明两人不能团聚,是对“比翼**”的翻新。“心有灵犀一点通”是说相爱的人自会有心灵的感应,构思非常巧妙。
颈联写诗人想象着意中人正在参加画楼桂堂的热闹宴会。宴席之上,人们玩着游戏、喝着酒,笑语喧哗,场面非常热闹。想见而不得见,往往会放大那种渴望相会的感情。对于情意相投的人,那种感情就更加强烈。“春酒暖”、“烛灯红”是对宴会上热闹场景的传神描绘,反衬了诗人的凄凉寂寞,从而表达了强烈的向往之情和“身无**翼”的感慨。
最后两句,由以上的向往之情自然引出了对现实的嗟叹。“听到五更鼓响,我啊,又该上朝了。”此时诗人已经不只是惆怅爱情阻隔,同时加入了自己身世漂泊的慨叹,从而使诗的内涵扩大,意蕴也更加丰富了。
这虽然是首爱情诗,但最后两句对人生的怅惘与无奈,已经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1]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2]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3]此去无多路,青鸟[4]殷勤为探看。
【注释】
[1]丝:语义双关,因为和“思”同音,所以隐含相思的意思。
[2]云鬓:鬓发就好像云一样。
[3]蓬山:蓬莱山,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4]青鸟:神话中西王母派去探望汉武帝的信使,后借称爱情信使为青鸟。
【赏析】
这首诗凄美纯真,是李商隐的无题诗中传诵最为广泛的一首。
首联说相见已是不容易,短暂相聚后就要分开觉得更加困难;分手作别时,觉得东风都没有精神,看到的都是百花零落;两情相悦时,恨不能朝朝暮暮。诗人却由于种种原因要两地相隔,连见上一面都很难,好不容易相见,短暂的甜蜜幸福之后,又是无奈伤心的离别。
颔联两句充满了悲剧情调,写春蚕不死就会一直吐丝,蜡烛燃尽才不再滴泪。诗人给这两个形象赋予了人的性格和意志,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爱人的思念至死方休的决心。这两句中这种仿佛绝望的悲哀痛苦,显露出诗人感情的坚韧执著,将**悱恻的深情和生死不渝的执著推向了极致,从而赋予了诗句强大的力量,成为吟诵千载的不朽名句。
颈联写诗人觉得爱人也会和自己一样饱受相思之苦。她因为相思,辗转难眠,早起对镜梳妆时发现自己秀发脱落、容颜憔悴,该是多么忧虑和哀愁。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在月光下沉吟思念,愁怀深重,无从排遣,觉得环境更加凄清,月光更加寒冷了。
尾联这两句中“蓬山”是传说中的仙山,形容与对方相距遥远,相见不易;“青鸟”是诗人幻想出来的,因为相见无望,诗人只能请“青鸟”为自己去探望恋人,可见其情深意切。
从头至尾这首诗都融注着痛苦、失望而又**、执著的感情。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李商隐
十岁[1]裁诗[2]走马成[3],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4]凤清于老凤声。
【注释】
[1]十岁:指的是晚唐诗人韩偓十岁的时候。
[2]裁诗:写诗。
[3]走马成:很会就写成了。走马,形容快。
[4]雏:幼小的。
【赏析】
这首诗题目很长,因为题目说明了作诗的原因。韩冬郎,是指晚唐诗人韩偓。李商隐和韩偓的父亲韩瞻是故交和连襟。当年,李商隐离开京城去梓州,友人设宴相送,当时韩偓才十岁,在别宴上即席赋诗,才华使在座之人无不惊叹。后来,李商隐返回长安,追忆往事,重新看韩偓题赠的诗句,写了两首七绝酬答。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开头两句写酒宴将要结束时,“冷灰残烛”,蜡烛烧残了大半,烛芯的灰烬也冷却了,这种场景触动了酒宴上来送别的人们的离别之情。这种惨淡的气氛,让十岁的冬郎诗兴大发。“走马成”飞快地挥写成一首送别诗。开头两句是在回忆当年的情景,因为这首诗的主题是酬答冬郎,重点是要突出冬郎题诗,所以只是简单地交代了别宴的情况。
记述完当年的事,就要转入对冬郎的评价、赞叹了。诗人联想到,传说中的凤凰产在丹山,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于是便构成了一幅让人心驰神往的景象:遥远的丹山路上,覆盖着美丽的桐花,花丛中不时会传来凤凰的鸣叫,年幼的凤凰清脆圆润,年老的凤凰沧桑清亮,与年老的凤凰相比,年轻的凤凰叫得更为悦耳动听。将韩瞻、韩冬郎父子比作凤凰,以“雏凤清于老凤声”表明青出于蓝,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而又形象,生动而又不落俗套。这番描写使冬郎的峥嵘年少和俊拔诗才都跃然纸上了。
本来酬答诗很容易落得平凡,但是诗人凭着对后辈的真切情意写出了“雏凤声清”的名句,使得这首诗历来传诵不衰。这也得益于李商隐诗歌婉曲达意的表现形式,他能驰骋想象,并能成功地将实事、实情转化为虚拟的情境、画面。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1],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2],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3]巢干[4]后,归飞体更轻。
【注释】
[1]夹城:中间有通道的两重城墙。
[2]幽草: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
[3]越鸟:南方的鸟。
[4]巢干:鸟巢本来被雨水淋湿,现在已经干了。
【赏析】
这首诗明净清新、生机盎然。
首联交代了欣赏晚晴的地点和时节。地点是在自己的居所,由“深”字我们可知作者所居幽僻,“俯”又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登高远望。时间则是春天刚过的初夏,但这并没有勾起诗人的伤春之意,这一点由“清”字即可看出,它一方面表明当时的景色、环境清和怡人;另一方面,表明诗人的心情也是愉悦明朗的。
颔联写傍晚雨后初晴,夕照辉映,长在幽暗处的小草也受到老天的眷顾,得以沐浴阳光,对这傍晚时的晴天,人们就更加珍重。刚下过一场雨,现在太阳出来了,雨后万物焕然一新,空气清新,使人身心愉悦,引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在作者眼里天有情,人有情,一切都是美好的。上天连长在暗处的小草都没有遗忘,那自己这样有才情、有志向的人又怎么会不被任用呢?这两句暗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相信自己必将有用于世的信心。“晚晴”指傍晚雨后放晴,后来被赋予了人生意味,代称老年人。“人间重晚晴”则用以比喻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
颈联写雨后天晴,从高处远望视野开阔,比刚才阴雨朦胧时看得更远了。此时,夕阳微弱的余晖照在小窗上,诗人本就喜悦,又有这一脉斜晖照进窗来,使窗子明亮了,更照到了诗人的心里,老天毕竟还是分给他一缕阳光。
尾联写傍晚天晴后越鸟归巢。诗人心情愉快,所以鸟儿归飞并没有牵动他的羁旅之愁,反而是他把自己的心情移化在了鸟儿的身上。风雨过后,天晴了、巢干了,他觉得此时鸟儿也心情轻快,往回飞时体态轻盈。诗人大概觉得自己摆脱了各种纷扰,心有所归了吧!
本诗通过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当时欣慰愉悦、明朗乐观的心态,并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自然地融入到景物之中,情景交融,不着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