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8815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1]满地芦芽[2]短,正是河豚[3]欲上时。

  【注释】

  [1]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2]芦芽:芦苇的嫩芽。

  [3]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流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赏析】

  这是苏轼在神宗元丰八年所写的一首题画诗。惠崇是宋代著名画家、僧人,善于画小景,《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是一幅以早春景物为背景的《春江鸭戏图》。苏轼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派早春二月的景象。

  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竹林外有三两枝桃花已经开放了,一派早春时节生机勃勃的景象,竹子和桃花是早春的代表,作者虽然只写了这两种景物,但却能让人联想到早春时节,正所谓“言近而旨远”。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天气转暖了,桃花开放了,鸭子也迫不及待地到河里去游泳。为什么鸭子会先知道水暖呢?因为它是实践者,它亲自到水中试过。这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哲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知。

  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春天为万物带来了生机,地面上布满了蒌蒿,芦苇也吐出了嫩芽。诗的前三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六种景物:竹子、桃花、江水、鸭子、蒌蒿和芦苇。这六种景物既有地面上的,也有水里的,它们一起烘托出早春二月的生机。

  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作者触景生情而作出的想象,这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充分体现了春天带给人们的喜悦之情。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1]雨盖,菊残犹有傲霜[2]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擎:举,向上托。

  [2]傲霜:不怕霜冻。

  【赏析】

  这是苏轼写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写于元祐五年作者任杭州知州之时。作者通过歌咏初冬时的景物,勉励刘景文要抓住人生的大好时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景文是刘季孙的字,他当时担任两浙兵马都监之职,也在杭州。

  诗的前两句,作者先描绘了一片秋末初冬的景象:昔日映日开放的荷花已经凋零了,它的茎叶再也无法给它遮风挡雨了,而**虽然已过花期,但仍然有花枝不畏严寒,傲然与风雪相斗。“已无”与“犹有”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傲寒斗霜的形象。

  后两句作者指出“橙黄橘绿时”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风光,勉励朋友要不断进取,做出一番事业。在常人眼里,秋末冬初的时节一般都是萧条的,而作者却一反常情,写出了一片丰收的景象,给人以慷慨激昂的感觉。

  牡丹

  陈与义[1]

  一自胡尘[2]入汉关[3],十年伊洛[4]路漫漫。

  青墩[5]溪畔龙钟客[6],**东风看牡丹。

  【注释】

  [1]陈与义:字去非,号圣贤,又号简斋,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江西诗派首领之一。陈与义在经历了北宋南迁的大动荡后,诗歌的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风格沉着、自然简练,重点关注现实生活,留有不少传世佳作。

  [2]胡尘:这里是指金兵。

  [3]汉关:代指中原。

  [4]伊洛:即伊河、洛河,都流经洛阳地区,这里代指洛阳,也是作者的故乡。

  [5]青墩:地名,在今天浙江省桐乡县的北面。南宋绍兴年间,诗人住在此处。

  [6]龙钟客:这是作者对自己的称呼。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咏物怀乡的名作,写于南宋绍兴六年,即1136年的春天,此时距离汴京陷落已有十年,陈与义以病为由离开朝堂,到浙江青镇的寿圣院居住。陈与义一生重名节轻富贵,想到自己年老体衰,无力报国,又想到自己有生之年回乡无望,内心凄苦,不禁感慨万千,黯然神伤。作者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诗。

  全诗语言自然流畅,尤其是最后一句“**东风看牡丹”可谓是点睛之笔,表面上看似乎是描写自己在江南春日中,独自欣赏牡丹的场景。实际上是借由牡丹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故国沦丧的遗恨,一时间家仇国恨,万千悲苦涌上心头,抒发出自己真挚的情感。

  题临安邸

  林升[1]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2]!

  暖风[3]熏得游人[4]醉,直把杭州作汴州[5]。

  【注释】

  [1]林升:字岂尘,号肇殷。宋朝福建**马坪村人。

  [2]休:停止。本诗的题目《题临安邸》中的题是书写的意思。邸:这里指的是客栈。临安,是当时南宋的都城,今天的杭州市。

  [3]暖风:这里暗指南宋朝廷贪图安逸的靡靡之风。

  [4]游人:这里明指普通的游客,实指忘记国仇家恨,苟且偷安,整日里只知贪图享受的统治阶级。

  [5]汴州:北宋的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赏析】

  根据《宋诗纪事》的记载,这是一首题写在客栈墙壁上的讽刺当时社会状况的“墙头诗”。

  一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道出了南宋朝廷毫无忧患意识,整日在华丽的楼台之上,沉醉于无尽的妙曼歌舞之中的现状。统治阶级忘却了国仇家恨,对外不思夺回中原失地,一味屈膝投降;对内不思进取,达官显贵们腐败无能,残害爱国将领。一个“熏”字把这些逃避现实,整日里只是**作乐、醉生梦死的贵族的丑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勾画得形象逼真。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只怕临安迟早会重蹈汴京的覆辙。

  本诗对南宋统治下黑暗的现实进行了充分的讽刺,措辞精准,构思巧妙,发泄了人们心中的愤恨,在讽刺中又包含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担忧,是此类诗中的上乘之作。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1]浑,丰年留客足鸡豚[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3]又一村。

  箫鼓[4]追随春社[5]近,衣冠简朴古风[6]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7]夜叩门。

  【注释】

  [1]腊酒:就是前一年腊月里酿造的酒水。

  [2]足鸡豚:准备好的菜肴非常丰盛。豚,本义是小猪,这里代指猪肉。

  [3]柳暗花明:这里是原意,是形容村前柳树繁茂葱茏,鲜花鲜艳,明丽似锦的景象。

  [4]箫鼓: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打鼓。

  [5]春社: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在宋代,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春社当天,从官府到民间,所有人都要祭祀神灵,举行各种活动,以祈求能有好年成,获得丰收。

  [6]古风:淳朴的古代风俗。

  [7]无时:随时。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基调明快,格调恬淡隽永,运用白描的手法,使得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和民间淳朴的风俗跃然纸上,自然成趣,并带有浓重的生活气息。这种类型的诗作在陆游的作品中非常少见,是其佳作之一。

  在此之前,陆游刚刚在朝堂上遭到政敌的弹劾,罢官回归故里。故乡优美的乡间风情和质朴的乡民带给他极大的安慰,让他对未来抱有了信心和希望,并相信终有峰回路转、否极泰来的那一天。陆游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出了这首诗。

  这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出山村乡野农民们喜获丰收,欢欣喜悦,热情好客的景象。接着,又勾勒出重叠回环,令人迷惑的山水景色和峰回路转后自己的喜悦与兴奋之情。第三句则由村外的景色转入村内,由写景转为抒情。最后一句表达出游览山村后自己的心情,是全诗的总结。

  在本诗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句中,作者借由山间多变的景色,揭示了万物此消彼长的变化和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彰显出其丰富的艺术生命力。也因此成为了流传千年的名句。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1]杂酒痕,远游无处不**。

  此身合[2]是诗人未[3]?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释】

  [1]征尘:指旅途中沾染的灰尘。题目中的剑门,是地名,又名剑门山,在今天四川省剑阁县的北面。

  [2]合:应该。

  [3]未:表示疑问语气。

  【赏析】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名作,诗中的描写诗情画意,极富感染力。但是,要想正确地解读这首诗,还需要结合它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172年的冬天。在此之前,陆游在南郑四川宣抚使王炎的手下任职,为抗金的军事行动出谋划策。后来,陆游被调回成都,到自己好友、著名诗人范成大的手下做官。这首诗就是他在从南郑返回成都的途中,经过剑门山时创作的。

  本诗的前两句就写出了作者长久以来,为抗金事业四处奔走,现如今却壮志未酬的悲愤心境和当时的处境状态。离开南郑返回成都,就意味着远离抗金的前线,回到了舒适安逸的后方。对此陆游是心有不甘的,只得借酒浇愁,一个抑郁悲愤的爱国诗人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此时,天上飘着细雨,身边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剑门山,作者骑驴悠闲地赶路,本应该是一件非常具有诗意的场景,但是陆游却发出了“我难道只该是一个诗人吗?”这样的自问。我们知道,陆游一生的作品中大都激荡着他希望驰骋疆场,报效朝廷,以此来实现自己理想和人生价值的爱国情感。梁启超曾在《读陆放翁集》中用“亘古男儿一放翁”这句话评价陆游,可见吟诗作词的诗人,他是不愿意做的。所以,这略带自嘲的问句,看似轻松的调侃,实则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丧,自己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

  书愤(其一)

  陆游

  早岁[1]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2]夜雪瓜洲渡[3],铁马秋风大散关[4]。

  塞上长城[5]空自许,镜中衰鬓[6]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7]伯仲间[8]?

  【注释】

  [1]早岁:即早年,指作者年轻的时候。诗题书愤,即抒发心中的郁愤。书,这里是书写的意思。

  [2]楼船:是三国时期,魏国发明的一种大型战船。

  [3]瓜洲渡:是当时的军事防守的重地,在今天镇江的对岸。

  [4]大散关:地名,是当时宋、金两国的边界,在今天的陕西省宝鸡西南。

  [5]塞上长城:这是陆游引用的一段典故。南朝时期的大将檀道济被宋文帝冤杀,在临死前,檀道济怒喝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6]衰鬓:指作者斑白的鬓发。

  [7]堪:可以、能够。

  [8]伯仲间:本义是兄弟之间,引申为彼此相差不大。伯仲,兄弟。

  【赏析】

  本诗是陆游七律诗中的名篇之一。

  陆游作这首诗之前,已经在山阴家中闲赋六年。1186年的春天,他被再次重用,以严州知府的职位重返朝堂。此时已是六十二岁高龄的陆游,以此诗表达自己壮志未老,倾力报国的愿望。

  本诗的前两联可以看做是陆游对往日峥嵘岁月的回顾。第一句便体现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气。作者的一句自问,“怎知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道出了陆游政治生涯的崎岖坎坷。第二句则是自己抗击金兵的亲身经历,一股雄放豪迈之情扑面而来。

  本诗的后两句,作者想到时不我待,自己壮志未酬,还未能施展一身的才华报效国家,但已是两鬓斑白的垂暮老人,不禁悲由心生。接下来引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故,是要以此表达自己壮心不死,老骥伏枥,渴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继续为国效力的决心。

  整首诗笔力雄浑,气宇激昂,情绪悲壮,气壮山河,这是陆游诗歌创作的精华,也充分展示了陆游诗歌情感抒发的一个重要特征。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1]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2]京华[3]?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4]斜行[5]闲作草,晴窗细乳[6]戏分茶[7]。

  素衣莫起风尘叹,[8]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释】

  [1]世味:世态的人情世故。

  [2]客: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是做客的意思。

  [3]京华:京城。

  [4]矮纸:尺寸较短的纸张。

  [5]斜行:写出的歪斜的字行。

  [6]细乳:茶叶的名字,是茶中的精品之一。

  [7]分茶:一种宋元时期通行的煎茶方法。在往杯中倒入开水后,用筷子不断搅动,让茶水的波纹呈现出各种形状。

  [8]素衣莫起风尘叹:自己能洁身自好,不会受京城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赏析】

  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与《书愤》乃是同时期的作品。这年的春天,陆游奉诏前往临安,在等候皇帝召见时写下这首诗。

  诗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句,虽从声音入手,却将春天的景色刻画得细致入微。诗人运用清新隽永的言辞,描绘出一幅生动鲜活的春景图。但在这绵绵的春雨中,陆游却是为国家的前景担忧,一夜未眠。明媚鲜活的**与诗人的愁绪和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此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还在为等待进谏皇帝而闲居京城,以饮茶和写字消磨时光,这让陆游难以压抑心中的悲哀和忧愤。“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两句看似展现了一个人的闲情逸致,实则是陆游借此发泄心中无限的感慨和牢骚。

  此时,陆游已经看清了南宋朝廷的无能和懦弱,知道自己收复中原的愿望遥遥无期,所以便以此表露出自己对为官生活的淡漠,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悲愤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

  陆游

  僵卧[1]孤村不自哀[2],尚思[3]为国戍轮台[4]。

  夜阑[5]卧听风吹雨[6],铁马[7]冰河[8]入梦来。

  【注释】

  [1]僵卧:僵直地躺着,以此形容身体年迈,行动不便。

  [2]不自哀: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3]思:想到。

  [4]戍轮台:驻守边疆。戍:驻守、守卫。轮台:地名,西汉武帝时,曾在那里驻兵屯田,在今天**维吾尔自治区的轮台县。这里代指边疆。

  [5]夜阑:夜晚将尽。阑:残尽。

  [6]风吹雨:指屋外风雨交加,同时也借指南宋王朝当时的处境。

  [7]铁马:指军中身披铁甲的战马。

  [8]冰河:本义是因天冷而冰冻的河流,这里代指中原地区。

  【赏析】

  本诗作于作者六十八岁时,即1192年的冬天。由于陆游做官时两袖清风,所以再次被罢官后,当时经济生活非常困难。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陆游带着一身的病痛回顾一生,自己为实现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中所遭遇的种种磨难随着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写出了这篇令人热血沸腾的爱国诗篇。

  诗作的前两句表达了自己在艰难的境遇中,绝不自顾自怜。自己虽然已年近古稀,仍心怀报国之志,对收复中原表现出强烈的信念。这是多么感人的拳拳报国之心啊!

  后两句诗,作者触景生情,由屋外的风雨大作想到了战场上金戈铁马,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场景。所以,作者入睡后,在梦中自己似乎又回到了壮年时期随军征战的生活。作者的情感就此达到了**。“铁马冰河入梦来”这句诗生动表现了《傅给事外制集序》一书中对陆游诗作“以气为主”的评价。

  整首诗在悲壮豪迈的基调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同时,这也表达了南宋时期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和民族正气。

  示儿

  陆游

  死去元[1]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2]同[3]。

  王师[4]北定[5]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6]。

  【注释】

  [1]元:原来,本来。有的版本写作“原”。题目《示儿》的意思就是告诉自己的儿子。

  [2]九州:在古时候,中国被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3]同:统一。

  [4]王师:国家的军队,即南宋的军队。

  [5]北定:平定北方,即收复中原。

  [6]乃翁:你的父亲,即陆游。乃:你、你的。

  【赏析】

  1210年,陆游辞世,享年八十五岁。这首《示儿》是他的绝笔,也是他给自己儿子的遗嘱。陆游作为一个对国家充满热爱的诗人,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尚未收复的国土,他把收复中原作为自己最后的愿望,叮嘱自己的儿女等到那一天,一定要在祭祀的时候把这个喜讯告诉自己。

  整首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没有经过丝毫的雕琢。我们能从中感受到陆游对国家统一的渴望,他并没有因为自己遭受的种种不公平的待遇,而放弃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执著深切的爱。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他拳拳爱国心所动容。这首诗可以说是陆游一生爱国思想的总结。

  小池

  杨万里[1]

  泉眼无声惜[2]细流,树阴照水[3]爱晴柔[4]。

  小荷[5]才露尖尖角[6],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人。南宋杰出的诗人。他和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最初学习“江西诗派”的风格,后来又学习王安石及晚唐诗歌,最终自成一家。杨万里在作品中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各种情趣,语言浅显诙谐。在南宋抗金的斗争中,杨万里是力主回击的主战派,其作品中有不少抒发自己爱国情怀的作品。现存诗作约有四千二百多首,著有《诚斋集》。

  [2]惜:爱惜,爱怜。

  [3]照水:倒影照映在水面上。

  [4]晴柔:晴天时柔和的风光。

  [5]小荷:刚刚从水面下长出来的小荷花。

  [6]尖尖角:指还没长开的嫩荷叶或是嫩荷花的尖端。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句句如画,取景别致,泉眼、细流、树荫、刚刚露出水面的嫩荷花,还未长开的嫩荷叶,一只蜻蜓,为我们勾勒出自然、朴实、和谐的初夏风光,让人心旷神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本诗全篇从“小”字入手,杨万里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这夏日中妙趣横生的一瞬抓拍了下来,留下了永恒的美景。同时,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1]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2]红。

  【注释】

  [1]毕竟:终究。诗题中的晓,是指拂晓,清晨。净慈寺,一座寺院,在浙江省杭州西湖旁边。林子方,杨万里的好友。

  [2]别样:是当时的俗语,特别的,不一样的。

  【赏析】

  杭州西湖以美妙的风景闻名于世,古往今来,不乏描写西湖美景的佳作。杨万里的这首七言绝句就是其中的一首。

  对于六月的西湖美景,杨万里没有大范围展开描写,而是抓住一点,集中描写西湖的荷花。清晨时分,杨万里在送别友人林子方的路上,走到西湖岸边,映入眼帘的是朝阳下一望无垠的荷花。作者为眼前的美景所震撼,不禁陶醉其中,发出了“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感叹。作者的这句诗没有按照正常的语序,而是把“毕竟”放在了第一位,用以强调西湖此时此刻景色的独特。

  接下来,作者开始具体描写景色的独特魅力。在描写满湖的荷叶和娇嫩的荷花时,杨万里通过互文的手法,用“碧”和“红”两个字给人带了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想象,以“接天”和“映日”突出了美景的广阔,赋予了人们美景的空间感。整首诗歌语言清新秀丽,色彩丰富鲜明,让人仿佛置身于美景之中,真实地感受到六月西湖美景的独特。

  春日

  朱熹[1]

  胜日[2]寻芳[3]泗水[4]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5]识得东风面[6],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州病叟、逆翁,南宋徽州婺源人,即今天的江西省婺源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他是程朱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

  [2]胜日:指节日,或是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日子。这里是指晴天的日子。

  [3]寻芳:出游踏青。

  [4]泗水:河流的名称,在今天山东省境内。

  [5]等闲:寻常。

  [6]东风面:代指春天。

  【赏析】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所以在他的诗作中,常有将理语蕴涵在诗歌中的说理诗,《春日》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诗的前两句,通过“胜日”、“寻芳”、“泗水”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紧接着一个“新”字又点出了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景色。后两句则形象地描写了自己出游的所见所感,拂面而来的东风、姹紫嫣红的春花,都让作者感受到了春日里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生机。

  本诗的含义绝非如此简单,第一句中就提到了“泗水”,实际是指孔门,而所谓的“寻芳”,其真实的含义是寻访孔圣人之道。作者用“万紫千红”来比喻孔学内容的丰富,“东风”便是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圣人之道。整首诗语言流畅、浅显易懂,虽是一首哲理诗,但富有情趣,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游园不值

  叶绍翁[1]

  应[2]怜[3]屐齿[4]印苍苔,小扣[5]柴扉[6]久不开。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1]叶绍翁:具体生卒时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即今天的福建建瓯。南宋江湖派诗人,最擅长七言绝句。流传后世的作品有《游园不值》、《嘉兴界》、《田家咏》等。

  [2]应:大概,可能。

  [3]怜:这里是爱惜的意思。

  [4]屐齿:古时候有一种防滑木鞋,“屐齿”指的就是这种木鞋鞋底所带的横木齿,具有防滑的作用。

  [5]小扣:轻轻地敲。

  [6]柴扉:用树枝做成的简易门。

  【赏析】

  这是一首千年流传的名篇。

  作者在开篇就交代了自己未能进入友人的园中欣赏**。在古时候,“园”都是私人的领地,外人不能随便进入。“游园不值”,就是没有见到园子的主人,未能进院观景。“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这句写得非常诙谐幽默,虽有“柴扉”却紧闭不开,可见主人无心于功名利禄,不愿与外人过多交往。

  后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虽然柴门紧闭,无法入院欣赏,却无法阻挡**满园。探出墙头的一枝红杏,不仅凸显出**的“满园”,还展示了生机盎然的春意。作者构思独特地将“**”和“红杏”拟人化,寓情于景,内含哲理,引人遐想,给人以启示。

  过零丁洋

  文天祥[1]

  辛苦遭逢[2]起一经[3],干戈寥落四周星[4]。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5]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6]照汗青[7]!

  【注释】

  [1]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吉水人,南宋爱国诗人、抗元名将。他晚年诗词的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等。

  [2]遭逢:指自己遇到朝廷的选拔。

  [3]起一经:是指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1256年,文天祥以进士第一名的身份入朝为官。

  [4]周星:岁星,即木星。木星每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所有古人用周星借指十二年。

  [5]惶恐滩:赣江十八滩之一,以水流湍急而著称,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

  [6]丹心:这里比喻忠心。

  [7]汗青:古时候都是在竹简上写字,为了防止虫蛀,先要用火炙烤竹片,此时竹片中的水分蒸发出来,样子很像人的汗珠,所有把书简称为汗青。这里特指史册。

  【赏析】

  《过零丁洋》是《指南录》中的一篇,也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之一。1278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虏,第二年的正月,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这首诗,以此明志。

  在生死关头,作者回忆起自己心怀救国之志,入仕“勤王”的始末,用一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简单概括出当时个人的心境和历史背景。接着,他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阐释了自己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亡国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诗人为国家的结局自责不已,也为自己有心救国而孤立无援的状况感到痛心疾首。整首诗的最后,身陷囹圄的作者对自己未来的命运作出了坚定的选择。这不仅凸显了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也使得整篇的感情基调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哀伤抑郁转为了悲壮激昂,可谓忠臣的绝唱!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