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11647
  正气歌

  文天祥

  余囚北庭[1],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2]。单扉低小,白间[3]短窄,污下[4]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5],蒸沤历澜[6],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7],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8]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骄肩杂遝[9],腥臊污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10]、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侵沴[11],鲜不为厉[12],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13]赋[14]流形[15]。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16]。皇路[17]当清夷[18],含和[19]吐[20]明庭。时穷[21]节乃见,一一垂丹青[22]。

  在齐太史简[23],在晋董狐笔[24]。在秦张良椎[25],在汉苏武节[26]。为严将军头[27],为嵇侍中血[28]。为张睢阳齿[29],为颜常山舌[30]。或为辽东帽[31],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32],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33],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34],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35]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余遘[36]阳九[37],隶也[38]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39]送穷北。鼎镬[40]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41]阒[42]鬼火,春院闭[43]天黑。牛骥同一皂[44],鸡栖[45]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46]。嗟哉沮洳场[47],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注释】

  [1]北庭:这里是指元大都燕京。

  [2]寻:古时候的丈量单位,八尺为一寻。

  [3]白间:指白色的窗户。

  [4]污下:低洼的地方。

  [5]半朝:半间屋子。

  [6]历澜:泥浆翻滚。

  [7]爨:生火做饭。

  [8]仓腐:指在仓库中腐烂的粮食。

  [9]遝:纷繁杂乱。

  [10]圊溷:厕所。

  [11]沴:恶气。

  [12]厉:疾病。

  [13]杂然:多种多样。

  [14]赋:给予。

  [15]流形:代指世间万物。

  [16]苍冥:天空。

  [17]皇路:指国家的命运。

  [18]清夷:清明安定。

  [19]含和:胸怀祥和。

  [20]吐:发扬。

  [21]时穷:境遇艰难的时候。

  [22]垂丹青:指古时候国家的有功之臣的画像将被悬挂于殿阁之中。

  [23]齐太史简:这是记录在《左传》的一则故事,齐大夫崔抒谋杀了齐庄公,太史如实记录了下来,崔抒又杀了太史。而后太史的弟弟接着还是如实记录,又被崔抒所杀。太史的另一个弟弟接着如实记录,崔抒最后只得作罢。

  [24]晋董狐笔:也是《左传》中记录的一段典故。董狐,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

  [25]秦张良椎:《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韩国人张良在秦灭韩后,立志要为国家报仇,雇用大力士沧海君,把一个重达一百二十斤的铁锤砸向秦始皇,结果砸中了一旁的车辆,未能得手。

  [26]汉苏武节:指的是《汉书·苏武传》中记载,苏武出使匈奴,持汉节十九年,坚贞不屈的故事。

  [27]严将军头:严,指的是东汉末期的一名誓死不降的将军严颜。他在张飞进攻城池时说:“但有断头将军,无投降将军。”

  [28]嵇侍中血:晋惠帝的时候,惠帝亲征战败,一阵飞箭袭来,身边的侍卫都散开躲避,唯有嵇绍挡在晋惠帝的身前,被乱箭射死,鲜血溅到了晋惠帝的身上。事后,身边的人要为晋惠帝换衣服,惠帝制止,说:“此嵇侍中血,勿去!”

  [29]张睢阳齿:安史之乱时张巡驻守睢阳。他每次与叛军作战时,都奋勇杀敌,好像要把牙齿咬碎一般。

  [30]颜常山舌:颜常山,就是安史之乱时常山太守颜杲卿。安禄山反叛后,杲卿起兵讨伐,后来战败被俘,他不停地辱骂安禄山,被割去了舌头,到死都大骂叛贼不止。

  [31]辽东帽:说的是汉末隐士管宁,看到国家政治黑暗,隐居于辽东,头戴皂帽以此表明自己终身不再做官的意愿。

  [32]《出师表》:即诸葛亮率大军北伐曹魏前,为表其志而作的《出师表》。

  [33]为渡江楫:指的是东晋元帝时的奋威将军祖逖带兵过江时,为收复中原,击楫而誓的故事。

  [34]击贼笏:笏,是朝臣上朝时手持的物件。唐德宗时,朱沈谋反,太尉段秀实拿起手中的笏板便打,并脱口大骂朱沈,随后被杀。

  [35]三纲:即儒家用以维持社会与家庭等级秩序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简称为三纲。

  [36]遘:遭遇。

  [37]阳九:这是道家对厄运的说法。

  [38]隶也:这里是文天祥的自称。

  [39]传车:押送囚徒的车子。

  [40]鼎镬:古时候施以极刑时使用的工具。

  [41]阴房:牢房。

  [42]闭:寂静。

  [43]閟:关闭紧锁。

  [44]皂:马槽。

  [45]鸡栖:鸡窝。

  [46]辟易:躲避退让。

  [47]沮洳场:阴湿的地方。

  【赏析】

  1278年的冬天,文天祥兵败潮阳五坡岭,被元军俘虏,第二年便被押送到元朝都城燕京。在被监禁的三年当中,不论关押的条件多么艰苦,也不管遭受什么样的威逼利诱,文天祥始终不为所动,坚贞不屈。这首充满了浩然正气的《正气歌》就是他在被关押的第二年在狱中所作的。

  作者在诗文的第一段便通过山河日月,表述了孟子所说的激荡在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接下来,则是列出了从古至今,历史上十二位仁人志士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之举,以此证明浩然正气存在的重要性。在文天祥看来,正气是支撑天地人伦的支柱,尤为重要,不可缺失。随后,作者联想到自身的遭遇,对于自己未能完成国家托付的重任惭愧不已。但“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一句则表明了自己为国献身的决心,其凛然正气跃然纸上。在诗文第二段的结尾,我们看到即便身在环境恶劣的牢房中,文天祥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仍然心怀百姓,为遭受战乱的百姓忧心不已。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让人为之动容。

  文天祥可谓是忠贞爱国的代表,这首光辉璀璨的《正气歌》处处彰显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尚品格。全诗的语言没有过多的修饰,字字句句都是作者的肺腑之言,感情真挚深厚。一身正气、坚贞不屈的文天祥和这首《正气歌》将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感染激励着后人。

  元明清篇

  元曲、元诗选篇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1]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2],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注释】

  [1]张可久:名小山,又名伯远,字可久。他专门写作散曲,尤为擅长小令,著有散曲集《小山乐府》。

  [2]红叶天:即秋天。红叶,指的是枫叶。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游子在接到家乡来信后,思念家乡的作品。

  秋天本就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此时,恰巧又收到家乡询问归期的书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便愈加浓烈。但是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通过“红叶”、“黄花”、“芭蕉”、“秋雨”一系列带有季节特点的事物,渲染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张可久一生都致力于散曲的写作,讲究格律音韵,对仗工整,字句和美,文风清丽,单纯自然。这首小令体现出他在营造意境上继承了诗词的手法的特点,为读者呈现出一种图画般的美感。

  四块玉

  闲适(四首之一)

  关汉卿[1]

  适意行,安心坐。

  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2]卧。

  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

  【注释】

  [1]关汉卿:号已斋(或一斋)、己斋叟,元代杂剧作家,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2]莎茵:草垫。

  【赏析】

  这是一首吟咏性情的小令,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关汉卿对自我的一种消遣之作。

  乡野生活,远离红尘和名利是非。喜欢走,便走一走。想休息,就停下来坐一会儿。渴了就喝水,饿了便吃饭,饮酒喝醉后,想唱便唱,困了躺在草垫上倒头就睡。日子长久,天宽地阔,无事一身轻,如此人生多快活!

  自古以来,读书人把“出仕济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建功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关汉卿所在的元朝,不合理的等级划分,让读书人由过去的上等人沦落到社会的底层。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读书人只能把内心的苦闷倾倒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所以,结合这种历史背景再来看关汉卿的这首小令,我们不能只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可以把这些话理解为是一种反语。从这种玩世不恭、消极颓废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中,我们能体会到一个饱受扭曲和压迫的文人,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所发出的**和愤懑。

  这首小令语言浅显易懂,直白质朴,体现了关汉卿散曲中一贯提倡的“不施脂粉”的本色美。

  天净沙·秋

  白朴[1]

  孤村落日残霞[2],轻烟老树寒鸦[3],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1]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词人。

  [2]残霞:晚霞。

  [3]寒鸦:因天气寒冷而归巢的乌鸦。

  【赏析】

  “天净沙”是曲牌名,这是白朴四首描写四季风景的元曲中的第三首,通过描写自然界中的六种景物,描画出了一幅别有韵味的秋景。

  开头便用孤、落、残、轻、老、寒对村庄、太阳、晚霞、炊烟、树木和乌鸦进行了修饰和渲染,展现给我们的是肃杀、凄凉的秋景。但是,接下来的一句“一点飞鸿影下”,使整个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而且动静结合得非常完美,浑然一体,并为之前描写的六种静物增添了一份相思。随后,“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冷暖相间的色彩又给冷峻的景色增添了几分活力和亮丽。

  这样的描写使得赏心悦目成为了整首元曲的主旋律,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由先前的萧瑟、肃杀转为了清丽、明朗,富有很强的艺术张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1]马致远:字千里,晚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著名戏剧家和散曲家。

  【赏析】

  这首小令仅28个字,语言却十分凝练,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开头简单说出六种景物,攀附在老树上的枯藤,树头的寒鸦,一条小溪,溪上的小桥,远处几间错落有致的茅草屋,寥寥几笔,秋天黄昏时分的景色便呈现在人的面前。接下来的一句,苍凉的古道,萧瑟的西风,和骑乘着一匹瘦马的游子,描写的内容发生了转变。“断肠人在天涯”则道出了流落他乡的游子心中无限的彷徨和凄凉。一个内心无尽伤痛,独自漂泊羁旅的游子形象跃然纸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赞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认为其极具艺术魅力,后世人也称这首《天净沙·秋思》为“秋思之祖”,千古传唱。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1]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2]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3]。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1]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人。张养浩擅长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

  [2]山河表里:潼关外是黄河,内是华山,以此来形容潼关附近的险要地势。

  [3]踌躇:形容心事重重,思潮起伏。

  【赏析】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为历代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而悲痛万分的怀古散曲。

  作者站在潼关要塞上,看着潼关内外险峻的地势,由旧都长安,想到过去那些朝代的兴衰,想到无论朝代的兴衰存亡,百姓永远都会遭受苦难。因此,他发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般一针见血、含意深邃的沉痛感叹。吊古伤今,张养浩发出这种感慨不仅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

  整篇散曲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雄浑的潼关景色,到感情沉郁的表达,再到含义丰富的精辟论断,字里行间都散发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的责任感,提升了作品的思想高度。

  论诗三十首(其四)

  元好问[1]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注释】

  [1]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的诗风“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并以此形成了“河汾诗派”。他还是金末元初时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在宋金对峙时期,他是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在文学方面前承金代,后启元代的桥梁,被后世诗人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遗山乐府》词集,辑录有《中州集》,其中保存了大量金代的文学作品。

  【赏析】

  元好问是元代著名诗人,也是文学理论批评家。二十八岁时,他创作了《论诗三十首》,对汉魏直至宋代的诸多有名的作家和流派进行了梳理和评论,旨在提倡自然淳朴的诗风,重视创造精神,倡导灵性与豪放诗风的结合兼容。《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通过绝句组诗的形式,系统阐释诗歌理论的作品,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里节选的是其中的第四首,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

  开头的第一句,作者就对陶渊明至淳隽永、质朴自然的诗风大加赞扬,称其是“豪华落尽见真淳”,在别的诗中,他也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在他看来,陶渊明的诗句浑然天成,历久弥新,这正是元好问所认为诗歌应达到的最高境界。但是,元好问也并非一味推崇,而是能以客观的心态加以评论,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优秀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素养,同时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墨梅

  王冕[1]

  吾家洗砚池[2]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颇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3]。

  【注释】

  [1]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煮石道者、闲散大夫、老龙、老村、梅翁等。浙江诸暨人。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他学识渊博,能作诗,能刻印。创作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作品。

  [2]洗砚池:这里借用了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3]乾坤:即天地。

  【赏析】

  王冕年幼时,家庭贫困,经常替人放牛贴补家用,但他不放松学习,利用放牛的时间练习画画,晚上则到寺院的长明灯下读书,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和诗人。刘伯温称赞他是“能画梅花称奇绝”。这首《墨梅》是他题写一副《梅花图》上的七言绝句,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王冕爱梅,尤爱只用水墨不用颜色便可画成的墨梅。一个“淡”字更是描绘出墨梅朴素淡雅的特点,也展现出梅花劲秀芬芳、卓然不群的风姿。整首诗末尾的“满”字对梅香的描写极为传神,似乎能感受到扑鼻而来的阵阵清香,其中还夹杂着淡淡的墨香。

  整首诗不止表达了作者对墨梅的喜爱,同时也借此抒发了自己不屑苟同于世俗、淡泊名利的情怀。王冕年轻时也曾想通过科举考试,在朝堂上一展自己的才华,但是在认清了元朝统治的腐朽之后,他放弃了这种想法,隐居于山林,以书画为伴。“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正是他不向世俗献媚,操守坚贞纯洁的真实写照。一首《墨梅》不仅充满了诗情画意,还将梅花坚强高雅的品格、作者画梅的风格以及自己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真是一篇借物明志的佳作。

  陈氏秋容轩

  高启[1]

  西郊莽迢递,川树凝烟景。

  雨过落红蕖,斜阳半江冷。

  蝉鸣山欲暗,雁去天逾永。

  孤客对萧条,应嗟镜中影。

  【注释】

  [1]高启:字季迪,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他精通历史,爱好诗歌,因经常与张羽、徐贲、宋克等人切磋诗文,号称“北郭十友”;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被誉为“吴中四杰”,世人常将他们与“初唐四杰”相提并论。著有《青丘子歌》、《缶鸣集》。

  【赏析】

  对于这首诗创作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已经无从考证,不过,有学者从诗中的“山欲暗”和“孤客”等词中,推测出可能是诗人在二十多岁时游历越地时创作的,至于“陈氏秋容轩”应是作者停留居住的一个地方。

  作者从第一句“西郊莽迢递,川树凝烟景”向我们描绘出一个苍茫略带阴郁的景象。“雨过落红蕖,斜阳半江冷”,夏日盛开的红色荷花带给人的应当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一种热烈奔放的感觉。但是,一个“落”字,将这种感觉完全改变,反倒透露出几分落魄颓废的阑珊之感。接下来的“斜阳半江冷”则彻底写出了灼灼夏季即将逝去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一丝清冷的秋意。

  这首诗最为经典的句子就是第二句,仅是运用了“落”、“斜阳”、“冷”这几个简单的词,便将夏末秋初时分季节变化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不能不让人佩服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其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有学者评价此句,认为至今尚未有能出其右者,此言果真不虚啊!

  明诗选篇

  石灰吟

  于谦[1]

  千锤万凿[2]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3]。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1]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因其后来官至少保,所以世称于少保。浙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民族英雄。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为“西湖三杰”。《石灰吟》是他的一首名作。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的名称。

  [2]千锤万凿:指击打的次数很多,不计其数,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

  [3]若等闲:就像平常一样。

  【赏析】

  这首《石灰吟》是于谦十二岁时创作的诗篇。

  制作石灰的原材料是石灰岩,经过烧制后才可制成石灰。诗的前两句对这个制作过程进行了描述。首先,石灰岩要经过“千锤万凿”才能得到,这一个“千锤万凿”也显示出石灰岩的**程度。“出深山”后,还要经过“烈火焚烧”方能生成生石灰。作者在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粉身碎骨浑不怕”表现出面对这样严酷的考验,仍坚贞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要留清白在人间”则是借石灰之口直抒情怀,表明自己对顽强和坚贞精神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咏物诗,表面上看是对石灰的赞扬,实质上是借咏物表明自己的志向,以石灰作为自己的榜样,立志要做一个坚强不屈、清白正直的人。后来,于谦的所作所为是这首诗最好的注解,他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在诗中所立下的志向。这首诗也因此被后人广为流传。

  言怀

  唐寅[1]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注释】

  [1]唐寅:又名伯虎,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在诗文方面,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在绘画方面,则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唐寅才华横溢,但又玩世不恭,经常以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自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寅五十岁的时候,可以看做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诗的第一句“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潇洒随性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也写出了诗人对待人生的态度。唐寅对桃花尤其喜欢,他在《桃花庵歌》中曾这样写道:“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在他的眼中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人生在世就应当随心所欲地享受真正的快乐,一切的功名利禄都比不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因为唐寅出色的绘画才能,在他离开官场后,仅是靠出售字画就已经足够自己的日常开销。因此,他才会说出“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这样狂傲、有恃无恐的话来。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则指出,唐寅所提倡的享受生活并非简单的吃喝玩乐,而是一种有别于当时公众所认同的价值观以外的人生态度,依稀带有一丝现代所说的个性和**的色彩。

  感怀

  文徵明[1]

  五十[2]年来麋鹿踪,若为[3]老去入樊笼!

  五湖**扁舟雨,万里秋风两鬓蓬。

  远志[4]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

  白头漫[5]赴公车[6]召,不满东方一笑中。

  【注释】

  [1]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岁时改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2]五十:有的版本写作“三十”。

  [3]若为:怎样。

  [4]远志:一种植物,可以入药。

  [5]漫:枉然,徒然。

  [6]公车:汉代一种官署的名称。在当时,臣民上书或是臣子被召见,都是公车负责接待。

  【赏析】

  本诗的前两句通过引用范蠡成功退出官场和晋人张翰的典故,表明自己无心于仕途,渴望回归山野和对恬然无争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想到此时自己与家人分离,身在千里之外困于官场,像被关在牢笼中的麋鹿,字里行间难掩一种无法描述的悲凉和怅然。

  作者满腹才华,但是直到五十四岁的时候,才由工部尚书李充嗣推荐,做了一个职位低下、俸禄很少的翰林院待诏。所以在下面的两句诗中,作者通过屈原和东方朔的经历作为比喻,表明自己不会甘于官场,而丧失掉自己的自尊,并抒发了自己无法施展才华的郁闷。

  整首诗清新自然,语言连贯流畅、淡雅秀丽,处处体现出淳朴自然的风格。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寄情于自然,而又满腹才华、自尊自爱的才子形象。

  泛海

  王守仁[1]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注释】

  [1]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所以又被称为王阳明,浙江余姚人。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全才大儒。

  【赏析】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王守仁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明武宗时,宦官刘瑾等人掌握了国家的大权,以各种阴暗的手段对付朝臣,把整个朝廷内外搞得一片乌烟瘴气。大臣戴铣、薄彦徵等人,奏请明武宗严办宦官刘瑾,结果被陷害下狱。王守仁因对此事仗义执言,被打了四十大板,贬官发配到贵州。刘瑾派人企图在途中谋害他,王守仁发现后,在钱塘江附近设计逃脱,乘商船逃到了海上。谁知商船在海上遭遇到了风暴,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王守仁端坐船中,处变不惊,从容地写下了这首《泛海》。

  这首诗开头描写出大海奔放豪迈的气势,展现出他“心外无物”,抛弃安危祸福,沉着镇定面对波涛汹涌大海的大无畏精神。诗的后半部分则带有一些禅理的味道,他借用一个手执锡杖,脚踩浮云、自由自在、翱翔天际的高僧,来形容自己此刻如“光风霁月”的内心世界。

  从这首诗中,我们了解到了王守仁对于世界和人生的哲学观点,也看到了一个心胸开阔、才华横溢、沉着坚毅的儒者。

  嫦娥

  边贡[1]

  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注释】

  [1]边贡:字庭实,自号华泉子,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这四人与后来的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称为明代文学“前七子”。

  【赏析】

  这首诗作从立意上看,表现的是嫦娥久处月宫的孤独、寂寞和冷清。诗人一开始就用“秋冷”和“桂团团”点出时值秋季。而秋天是最容易引起情思的季节,既有七夕相会,又有寓意团圆的中秋佳节。诗句中提到的桂树是人们的联想之物,长久以来,人们对桂树有着特别的感情,认为它是月宫之中的主要景物。这里的“桂团团”一词是化用,语出李白《古朗月行》“桂树何团团”一句。一个“桂团团”不仅与秋夜月朗、月中阴影清晰婆娑如桂的景象十分契合,而且又以桂树开花隐示团圆的美好难得,从而向读者呈现了嫦娥的孤寂。

  下面两句,诗人先说凡间对仙界的揣测与向往,特别在月明星稀的中秋之夜,许多人都会对天界心生羡慕。可是,诗人笔锋一转,说“不知天上忆人间”,表现了嫦娥独守月宫的凄清情境和对美好人间的渴望之情。此时,天上和人间是相通的:人间仰慕天界,天界却经常“忆人间”,这种共通性使诗作散发出热爱人生的无穷魅力。

  塞上曲送元美

  李攀龙[1]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注释】

  [1]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文学史上的“后七子”的领袖人物,他与谢榛、王世贞等人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其文学影响直至清初,被后人尊称为“宗工巨匠”。

  【赏析】

  这是一首送人诗,诗人写这首诗是准备送给王世贞的。王世贞,字元美,与李攀龙齐名,也是“后七子”中的一位领袖。王世贞这次出行是处理防务事宜的,因此,诗人作诗一首为他饯行。

  诗作开篇就是“白羽”两字,起势堵峭,点明了边塞军情的紧急。接下来一个“霜”字包含着几种意思,既表现了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同时还暗含着形势的险峻。次句一个“胡烽不断”用词生动形象,很传神地描写了外族屡犯边境之事。

  后面两句诗描写的是军士出征应战。诗人运用边塞诗作中最常见的意象“月”,表现出塞外壮阔而悲凉的景色,颇具朦胧而凄清之意。然而后面的征人看月,则包含着复杂的情绪,一方面充满思乡之情;另一方面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马上看”这个动作非常含蓄地表达了这种情感。这后面的两句实属难得的佳句,因为它不仅体现了唐代边塞诗雄豪悲壮的格调,还具有一种**的情致。

  渡易水

  陈子龙[1]

  并刀[2]昨夜匣中鸣,燕赵[3]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4]。

  【注释】

  [1]陈子龙:字卧子,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他是明末的重要文人,诗歌成就最高,尤为擅长七律。清军攻陷南京后,他组织开展抗清活动,失败后投水自尽。

  [2]并刀:指古时候并州出产的刀剑,以锋利闻名。

  [3]燕赵: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在当时出现过不少的义士。

  [4]荆卿:荆轲。

  【赏析】

  这首诗是崇祯年间作者为母亲守孝三年后,再返回都城途经易水时所作的怀古诗。

  古人的怀古诗大多都会怀古思今,当作者站在易水河畔,回想起当年那些像慷慨赴秦的荆轲那样满怀**的仁人义士。如今,易水依旧,四周的景色依旧,只是那些壮士已经不在了,物是人非,不由产生了一种悲凉之感。再想到此时山海关外,对中原虎视眈眈的满洲军队,作者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也是对当时朝政昏庸黑暗的一种讽刺。

  清诗选篇

  论诗

  赵翼[1]

  李杜[2]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3]出,各领**[4]数百年。

  【注释】

  [1]赵翼:字云崧,又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省常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和史学家。著有诗集五十三卷和《瓯北诗话》。

  [2]李杜:即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

  [3]才人:这里指的是文学方面有才能的人。

  [4]**:代指文学。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离骚》。

  【赏析】

  《论诗》总共五首,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由于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很多文人只得转向研究古文学。作者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就与当时这一时代背景有关。

  作者在本诗中,通过直白的语言阐释了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新见解。他认为,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符合其时代特点的诗人,因为这样才是在诗歌中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即便是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其诗稿在流传了千年后,已经与现阶段的社会生活有些脱节。而且,领导每个时代的文人的影响力也就只有短短的百年时间,不应盲从于古人。一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道出了作者“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中心思想。

  己亥杂诗(其一)

  龚自珍[1]

  浩荡离愁白日[2]斜,吟鞭[3]东指即天涯。

  落红[4]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龚自珍: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学者、文学家和爱国主义者。

  [2]白日:即太阳。

  [3]吟鞭:指作者的马鞭。

  [4]落红:落花。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四十八岁时,在往返于北京和杭州的途中创作的,是题为《己亥杂诗》的三百一十五首七言绝句中的一首。

  这首诗的第一句展示出作者满怀离愁和悲痛的心情辞官远去的情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则用落花来比喻自己即使人已不在朝堂,依然会把国家的命运时刻放在心上,继续为国家民族奉献的意愿。诗的后两句则通过比喻和奇特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对优秀人才的渴望和对变革的期待。

  整首诗富有想象力,构思奇特,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其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后记

  古典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就像是闪亮璀璨的明珠,时至今日美丽依然。《诗经》的质朴典雅、楚辞的瑰丽浓烈、乐府诗歌的清丽脱俗、汉代辞赋的铺排厚重、唐诗的气象恢弘、宋词的低柔婉转、元曲的浅俗畅白、明清小说的生动形象,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陶醉其中。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是最为绮丽的两朵奇葩。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词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独特的形式将我们带入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通过诗词我们可以感知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了解那一个时代社会的百态风情,欣赏作品呈现出的美好境界。

  阅读古典诗词,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的: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本书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精选了从远古时代到清代的名篇佳作,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为增强诗词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编者在充分考虑了中学语文课程和学生认知的特点,在选编的诗词后附上注释和作品赏析,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在为本书设计封面时,设计师特别选用了著名画家沈天池先生创作的经典画作,并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修改。画中的儿童手持书卷,在专心致志地阅读,与周围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童趣盎然。在此,特向沈天池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您已读完了所有章节,向您推荐
三里湾
作者:赵树理

本书收录赵树理《三里湾》《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篇经典...

兵谣
作者:黄国荣

农民的儿子古义宝,纯朴忠厚,对未来满怀憧憬,又富有农民心计。...

生死场(红色经典)
作者:萧红

本书是萧红的小说选集,收录了《生死场》《桥》《呼兰河传》三篇...

党费
作者:王愿坚

作家王愿坚的经典作品集,收录了作者描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微山湖上(红色经典)
作者:邱勋

本书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邱勋的经典小说集,收录了《微山湖上》、...

作者:梁晓声

本书精选了梁晓声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包括《这是一片神奇的...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