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9646
  田夫献曝选自《列子·杨朱》

  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緜纩狐狢。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人,因为家里很贫穷,经常穿一件粗麻衣勉强过冬。等到第二年春天,他到村东头的田中劳作,天气晴朗时偶尔晒晒太阳,觉得非常暖和舒适。他不知道天下还有保温的房舍深院,软和的棉袍和贵重的皮衣,就对妻子说:“晒太阳取暖的办法,这世上除了我恐怕没有第二个人知道了。我们要是把这取暖的办法献给国君,一定会得到丰厚的赏赐的。”

  列子学射选自《列子·说符》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关尹子是著名的箭术老师,列子跟随他学习射箭。

  有一次,列子正中靶心。他跑去请教关尹子:“老师,我射中了靶心,可以算学会射箭了吧?”关尹子没有回答,反而问他:“你知道自己能够射中靶心的道理吗?”列子说:“不知道。”关尹子说:“那你还不能算是学会射箭,继续再学吧!”列子回去后又苦练了三年,箭术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他又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仍然问了三年前同样的问题,列子这次底气十足地说:“我知道了。”关尹子高兴地对他说:“好!你已经学成了。记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它所包含的道理。不仅学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做人,更应该是这样。”

  三年雕叶选自《列子·说符》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叶者寡矣。”

  有个宋国人善于雕刻。他用象牙为国君雕刻树叶,花了三年时间雕成一片楮叶,厚薄筋脉、颜色光泽足以乱真。把这片假楮叶混在真的叶子中间,根本分不出真假。这个宋国人因高超的技艺得到了国君的优厚奖赏。

  列子听说了这件事,讥笑道:“如果大自然也像这宋国人一样,要花三年才能长出一片树叶,那么每棵树上也没有几片叶子了。”

  施孟两家选自《列子·说符》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鲁国一户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精通儒家的仁义之学,另一个喜好军事。精通儒学的儿子去游说齐王,意见被采纳,受到重用,做了君王儿子们的老师。喜好军事的那一个儿子,用法家的治国之道去游说楚王,受到楚王的赞赏,做了军队首领。他们获得的俸禄,使家境变得富裕起来;他们受封的爵位,使家人感到异常荣耀。

  施家有一户姓孟的邻居,家里也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东西与施家两个儿子一样,但家中的生活却很艰难。孟家十分羡慕施家的改变,所以就向施家请教变得富贵的方法。施家的两个儿子把各自的经历如实告诉他们。

  听完了施家的讲述,孟家学习儒学的儿子来到秦国游说秦王。秦王认为:“各国诸侯都在想方设法提高兵力、储备粮草与他国对抗,如果用仁政来治理自己的国家,无异于自取灭亡。”于是惩罚了他,并赶出秦国。孟家的另一个儿子来到卫国,用权术之学游说卫王。卫王认为:“我们卫国是夹在大国间的弱者。对大国只有恭敬地事奉,对小国则温和地安抚,这也是求得国家安全的两全办法。如果运用权谋和武力,那只有死路一条。”卫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并且觉得这个人跑到别国游说,对卫国而言也是种祸患,于是斩断了他的双脚,继而押送回鲁国。

  孟家的两个儿子回到家中,捶胸顿足地责备施家。施家的儿子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顺应时势便会昌盛;违背时势便会失败。你们学习掌握的虽然和我们一样,可得到的结果却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你们没有顺应时势的缘故,而不是我们所讲的办法不对!”

  道见桑妇选自《列子·说符》

  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晋文公率领浩荡的军队出征,想要攻占卫国。公子锄见了,仰天大笑。晋文公问他为什么大笑,公子锄说:“我在笑我的邻居啊。他送妻子回娘家,路上遇见一个采桑的妇人,爱慕不已,主动和人家搭话。等他回头一看,却发现有人正招引自己的妻子哩。我正为这事暗暗发笑呢。”

  晋文公明白了他话里隐含的意思,便放弃了攻打卫国的念头,带队回国。可还没等他回去,就听说有敌人入侵北部边疆了。

  兰子献技选自《列子·说符》

  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又有兰子又能燕戏者,闻之,复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金帛。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拘而拟戳之,经月乃放。

  宋国有个走南闯北的卖艺人,向宋国的君王进献技艺。君王召见了他,并让他当场表演。只见这个卖艺人,用比人身子还长出一倍的两根棍子捆绑在小腿上,时而快走,时而奔跑,又用七把剑迭相抛出,有五把剑常在空中。君王大为惊喜,立刻赏给他金银布帛。

  后来,又有一个会杂耍技艺的人,擅长一种轻捷如燕的杂技。听说了这件事后,又用他的技艺来求见宋国君王。谁知君王不屑一顾,非常生气地说:“前不久有个用奇异的技艺来求见我的人,那技艺毫无实际用处,只是碰巧我高兴,所以赏赐了些财物给他。你一定是听说了这件事才来的吧,妄想也得到我的赏赐!”于是就命人把他抓起来准备杀掉,过了几个月才免了死罪,把他放出来。

  九方皋相马选自《列子·说符》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秦穆公对相马专家伯乐说:“您已经上了年纪。家族中有没有人能够接替您来识别千里马呢?”

  伯乐回答说:“一般的好马,可以从体型、外貌筋肉、骨架这些方面看出来。而天下无双的千里马,则很难把握识别。从外貌上看,它们与一般的好马差不多,特点也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普通人观察不到。这样的绝世好马奔跑起来,足不扬尘,过不留痕。我那些儿子才干不够,只能识别出一般的好马。不过,有个曾经和我一同担柴运菜的朋友,叫九方皋,相马的本领不比我差。我愿意向您推荐。”

  秦穆公就召见了九方皋,让他到各地寻访天下无双的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您要的千里马已经在沙丘这个地方找到了。”秦穆公赶忙问:“是什么样的马?”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便派人把马牵回来。去的人报告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叫来伯乐,埋怨道:“您推荐的那个九方皋真是不中用啊,连马的毛色雌雄都分不清,怎么能说是相马专家呢?”伯乐听了却赞叹不已,拍着手掌说:“他的相马技术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您说的这些情况足以证明九方皋比我要高明得多。他识别好马,完全不受外部特征的干扰,而是集中精力观察其本质,审察那些应该审察的,排除那些不该审察的。这样的相马技术,实在是比千里马本身还要宝贵啊!”

  下人把马牵到秦穆公和伯乐面前,经过试骑,秦穆公不得不承认,九方皋相来的这匹马,果真是天下无双的好马。

  遇盗之戒选自《列子·说符》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郸,遇盗于耦沙之中,尽取其衣装车马,牛步而去,视之欢然无忧吝之色。盗追而问其故,曰:“君子不以所养害其所养。”盗曰:“嘻,贤矣夫!”既而相谓曰:“以彼之贤,往见赵君,使以我为,必困我,不如杀之。”乃相与追而杀之。燕人闻之,聚族相戒曰:“遇盗莫如上地之牛缺也。”皆受教。俄而其弟适秦,至关下,果遇盗,忆其兄之戒,因与盗力争。既而不如,又追,而以卑辞请物。盗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以迹著焉。既为盗矣,仁将安在?”遂杀之,又傍害其党四五人焉。

  牛缺是上地的一个大学问家。有一次,他出门去邯郸,走到耦沙这地方,遇到一伙强盗。强盗抢了他的衣服车马,他却大踏步地走了。看上去还挺高兴,没有一点因为被抢劫而发愁和吝惜财物的神色。这伙强盗就赶上去问他是什么缘故。

  牛缺说:“君子不因为养身的财物而损害了身体。东西虽然被你们抢走了,可我的身体健在,有什么可发愁的呢?”

  一个强盗说:“嘿!这个人真是贤明啊!”

  另一个强盗却说:“是啊,以他的贤明,前去觐见赵君,假使说了我们抢劫的事,一定要来围困我们,不如杀了他。”

  强盗们都觉得有道理,于是一道追上去杀了牛缺。

  燕国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就召集家族的成员,告诫说:“倘若碰见了强盗,可千万别学那个牛缺呵!”家人都表示记住了。

  不久,这人的弟弟要到秦国去,到了函谷关下,果然遇到了强盗。想起哥哥对他的告诫,便和强盗们奋力搏斗。结果势单力薄,财物都被抢了,又赶上去向强盗说好话,请求还给他东西。

  强盗们大怒道:“我不杀你已经够仁慈的了,你还不停地追赶我们,这样岂不是暴露我们的行踪了?既然做了强盗,哪里还管得着发善心?”于是就把他杀了,并且连与他同行的人也一起杀死了。

  不食盗食选自《列子·说符》

  东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之。爰旌目三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嘻!汝非盗耶?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欧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

  东方有个叫爰旌目的人,计划到很远的地方去,可刚走到半路,饿得已经爬不起来了。

  在狐父这地方,有个名叫丘的强盗。看见爰旌目饿得奄奄一息的样子,便拿了些饭食喂他。

  爰旌目吃了几口后有了点精神,他努力睁开眼睛看着丘,问对方是什么人。

  丘回答:“我是狐父地方人,名叫丘。”

  爰旌目听后,恼怒地说:“啊!你是强盗吧?为什么还喂我饭吃?我是仁义之人,才不会吃你们这些强盗施舍的饭!”

  说完,他两手撑在地上用力呕吐,可怎么也吐不出来,喉咙里格格作响地趴在地上,不一会儿就死了。

  歧路亡羊选自《列子·说符》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朱的邻居家丢失了一只羊。邻居除了发动全家去找羊外,又来请杨子的童仆去帮忙。

  杨子听了很奇怪,便问:“只跑丢了一只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人去找呢?”

  邻居解释说:“路上的岔路太多了,人少了很难分头去找。”

  找羊的人都回来了。杨子问邻居有没有找到羊,邻居回答说羊跑掉了。杨子问:“怎么跑掉了?”邻居懊丧地说:“岔路之上,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该从哪条道去找,只好回来了。”

  杨布打狗选自《列子·说符》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杨朱是战国初期的哲学家。他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杨布穿了一身白衣出门,不料天下起雨来,杨布就脱掉白衣,穿着里面的黑衣赶回家。家里的看门狗不知道是他回来,以为是陌生人,迎上去汪汪大叫。杨布很生气,要教训这只不认主人的狗。哥哥杨朱上前阻拦道:“不要打它!你也可能会这样啊!先前如果是你的狗出去时一身白色,回来时又一身黑色,你难道不会觉得奇怪吗?”

  不死之道选自《列子·说符》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其使者,将加诛焉。幸臣谏曰:“人所忧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过乎生。彼自丧其生,安能令君不死也?”乃不诛。

  有个人声称自己精通长生不死之法。燕国的国君听了,便派人去向他讨教。不料还没学会,那个人就死了。燕王非常气愤,认为派去的人没有及时学到法术,想要重重地惩罚他。有个受到宠信的大臣就劝阻说:“没什么比死更让人担忧,没什么比命更让人珍视。而那个宣称懂得长生秘法的人自己都丧失了性命,又怎么可能让您长生不死呢?”燕王恍然大悟,这才没有惩罚派去学习的人。

  放生即杀生选自《列子·说符》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战国时的赵国首都邯郸,大年初一,老百姓会向执政大臣赵简子进献大量斑鸠,让他放生。简子非常开心,凡是进献斑鸠的人,都重重赏赐。门客问他这样做的原因,简子说:“大年初一放生,这表明我有好生之德。”门客说:“如果全国百姓都知道您拿斑鸠放生,都会争先恐后地猎捕斑鸠,那么,被误伤甚至被打死的斑鸠,数量一定很多。如果您真的想救斑鸠,不如下令禁止这种猎捕行为。如果继续像现在这样,奖励百姓捕捉来送您,您再放生,那您对斑鸠所施的仁慈,还不够抵偿您对它们的伤害呢!”赵简子点头称是。

  万物平等选自《列子·说符》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噆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齐国有个田姓贵族,将要出门远行。于是大宴宾客,祭祀路神。上千人参加了他的宴席。大厨们端上美味的鱼鳖鸭鹅,这位贵族见了,感慨道:“老天爷真是对人太好了!生长五谷,繁殖鱼鸟,供人享用。”在座的食客如同回声般附和他说的话。

  宴席上,有个十二岁的鲍姓小孩,近前对田姓贵族说:“事情并非像您说的那样。天地间,万物与我们同在,都是同类。同类之间,无贵贱之分,只是各自智能的水平高低不等,拥有的力量大小有别,才相互制约,彼此残食。任何动物,不是为了其他动物的生存而存在着。被人类猎取来食用的东西,难道是老天爷有意安排给人类食用才养育了它们的吗?而且,蚊子苍蝇叮咬人的皮肉,老虎豺狼吞食牲畜的血肉,难道是老天爷有意抚育人类供蚊蝇吸血,繁育牲畜供虎狼食肉的吗?”

  岂辱马医选自《列子·说符》

  齐有贫者,常乞于城市。城市患其亟也,众莫之与。遂适田氏之厩,从马医作役,而假食。郭中人戏之曰:“从马医而食,不以辱乎?”乞儿曰:“天下之辱莫过于乞。乞犹不辱,岂辱马医哉?”

  齐国有个穷人,常常到城里讨饭。由于常来乞讨,市民很讨厌他,没有一人肯施舍,于是他便到田家的马棚,给马医干重活,在走廊上混饭吃。有人说:“你跟着马医混饭吃,不是太耻辱了吗?”他回答说:“这世上没有比讨饭更让人感到耻辱的了。生活所迫,我连讨饭都做了,跟随马医讨生活,又算什么耻辱呢?”

  拾得遗契选自《列子·说符》

  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有个宋国人在路上闲逛,捡到一片别人扔掉的契约,回到家里,把它当做宝贝一样藏起来,时常拿出来数着上面刻的还款期限,还对邻居们说:“我离发财的日子不远了。”

  枯梧不祥选自《列子·说符》

  人有枯梧树者,其邻父言枯梧之树不祥。其邻人遽而伐之。邻人父因请以为薪。其人乃不悦,曰:“邻人之父徒欲为薪,而教吾伐之也。与我邻若此,其险岂可哉?”

  有户人家的梧桐树枯死了,邻居老头告诉他说:“把枯死的梧桐留在门口是不吉利的。”这人听了,马上把这棵枯死的树砍了,老头便请求把枯梧桐给他当柴烧。

  这人听了很不高兴,说:“这老头只是因为想拿梧桐当柴禾烧,才指使我把梧桐砍了。和我做邻居的竟是这样的人,难道不危险吗?”

  失斧疑邻选自《列子·说符》

  人有亡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也;颜色,窃也;言语,窃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他日复见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注意那孩子的举动。他看那孩子走路,觉得只有偷了斧头的人才那种姿势;他观察那孩子的神色,觉得只有偷了斧头的人才那副德性;他听那孩子说话,更觉得只有偷了斧头的人才那种语气。总之,在他眼里,那孩子的一举一动无一不显示,斧头就是他偷的。

  不久,这个人在家挖水沟的时候,竟然找到了那把斧头。原来是他自己把斧头落在这里的。此后,当他再看到邻居家的孩子时,那孩子的一举一动丝毫没有偷过斧头的样子了。

  齐人攫金选自《列子·说符》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有个齐国人,一门心思想弄到金子。有一天,他早早起来穿戴整齐,赶到集市。走进一家金铺,看见有人手里拿着金子,就上去抢夺。结果被巡逻的差役逮个正着。差役把他捆起来,问道:“大白天的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你就敢抢人家的金子,这是为什么?”齐国人回答说:“我两只眼睛看见的只有金子,根本没看见人。”

  盗盗殴殴选自《尹文子·大道》

  庄里丈人,字长子曰“盗”,少子曰“殴”。盗出行,其父在后,追呼之曰:“盗!盗!”吏闻,因缚之。其父呼殴喻吏,遽而声不转,但言“殴!殴!”吏因殴之,几殪。

  有个乡村的老人,给大儿子起名叫盗,给小儿子起名叫殴。有一天,大儿子盗要出远门,他父亲在后面追着喊他:“盗!盗!”正巧被巡视的官吏听到,就把盗给绑了起来。他父亲想叫小儿子殴来向官吏解释清楚,可一着急话也说不利索了,嘴里直喊:“殴!殴!”官吏一听,以为老人叫他们好好教训这个盗贼,便吩咐手下对盗好一顿打,几乎把他打死。

  老人命名选自《尹文子·大道》

  康衢长者字童曰“善搏”,字犬曰“善噬”,宾客不过其门者三年。长者怪而问之,乃实对。于是改之,宾客复往。

  康衢有个老人,给他的童仆起名叫“善搏”——善于打架;给他的狗起名叫“善噬”——善于咬人。结果亲戚朋友三年不敢到他家探访,因为怕被他的童仆打,怕被他的狗咬。

  老人觉得很奇怪,便问亲朋好友为什么不来走动。大家就把实情告诉了他。老人一听,忙把童仆和狗的名字改了,亲戚朋友这才与他恢复了往来。

  周人卖朴选自《尹文子·大道》

  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周人谓鼠未腊者为“朴”,周人怀朴谓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

  郑国人把没有经过加工的玉叫“璞”,周人把没有晒干的鼠肉叫“朴”。

  有一次,一个周人怀揣着“朴”打算出售,碰巧遇到一个郑国商人,便问他:“您要买朴吗?”郑国商人一听,以为是卖“璞”的,就说:“想买啊。”周人于是从怀里拿出朴给他看。商人一瞧,原来是没晒干的鼠肉,只好连声道歉,谢绝收买。

  宣王好射选自《尹文子·大道》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周宣王喜欢射箭,也特别愿意听夸他臂力过人、能拉强弓的话。其实他用的弓,不过三石的力气就能拉开。一天,他把这张弓交给随从们传看。随从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到一半,就装出拉不动的样子,恭维他说:“大王的这张弓,没有九石的神力别想拉得开。除了您以外,谁还能使用这张弓呢?”周宣王听了,非常得意。

  周宣王所用的弓不过三石,但直到死他仍以为自己用的弓是九石力的。

  黄公谦卑选自《尹文子·大道》

  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卫有鳏夫,失时,冒娶之,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妹必美。”于是争礼之,亦国色也。国色,实也;丑恶,名也。此违名而得实矣。

  齐国有个黄公,特别谦虚。他有两个女儿,都是天姿国色。因为她们很漂亮,黄公就常用谦逊的言辞来贬低她们,说长得都很丑。这丑陋的名声远远传出去,以致两个女儿过了结婚的年龄,全国也没有人来聘娶。

  卫国有个光棍,冒失地把黄公的大女儿娶了过来,发现是个绝色佳人,以后逢人便说:“黄公太过谦虚,有意贬低女儿的容貌。现在看来,她的妹妹一定也很漂亮。”于是大家都争着下聘礼求婚,把另一个娶去,果然也是美人。

  漂亮是实,丑陋是名,卫国光棍的做法就叫做违名求实。

  野鸡与凤凰选自《尹文子·大道》

  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汝贩之乎?”曰:“然。”则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遂闻楚王,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楚国有个人外出走在路上,看见一个人挑着山鸡。因为从未见过山鸡,楚人就问他:“挑的是一只什么鸟?”那担山鸡的人见他不认识,便信口说:“一只凤凰。”楚人听了心中一喜,感慨道:“我以前只听说有凤凰,今天终于见到了!你愿意卖它吗?”那人说:“愿意。”楚人出价十块金币,那人不卖,楚人又提了一倍价钱才买到。

  楚人买了山鸡,打算去给楚王献“凤凰”。谁知过了一夜山鸡竟死了。楚人顾不得金钱上的损失,只恨没能把这只“凤凰”献给楚王。这件事渐渐被传开,人们都相信楚人想献的是一只凤凰,于是将此事报告了楚王。虽然没有得到凤凰,楚王却被这个人的忠心所打动,专门召见了他,还赐给他比买山鸡的花费多十倍的金币。

  田父得玉选自《尹文子·大道》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殃可销。”于是遽而弃于远野。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而立:“敢贺王,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王问价,玉工曰:“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

  魏国有个农人在田里耕种,拾得一块直径一尺长的宝玉。但农人不知道这是块宝,便告诉了邻居。邻居暗中盘算想谋取宝玉,便欺骗他说:“这是块怪石头。如果收在家里,肯定不吉利,不如把它放回原处。”

  农人虽然心中感到疑惑,但还是把它带回了家,放在偏房里。当天晚上,宝玉通明,照亮了整个房间。全家人惊恐万分,又把这事告诉了邻居。邻居恐吓说:“这就是作怪的征兆,赶快扔掉,灾祸便可消除了。”农人听从了他的话,赶忙把宝玉丢到很远的野外去。没过多久,邻居偷偷捡了宝玉,把它献给了魏王。

  魏王得到宝玉,召玉工来鉴别。玉工远远望见宝玉,便连忙朝魏王拜贺,退后几步站起来说:“恭贺大王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这样的宝玉我还从未见过呢。”魏王问宝玉价值多少,玉工说:“这是无价之宝啊,哪怕用五座最繁华的城市来换,也只够看上一眼。”魏王立即赏赐千金给献玉的人,并让他永久享受上大夫的俸禄。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