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者:蘅塘退士 | 字数:595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

  故人(二)西辞(三)黄鹤楼,烟花(四)三月下(五)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六)尽(七),唯见(八)长江天际(九)流。

  【注释】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大约作于孟浩然游吴越之地时。黄鹤楼,旧址位于今湖北省的武昌市,靠近长江。之,去,往。广陵,扬州。

  (二)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三)西辞:黄鹤楼位于广陵的西面,由于是从黄鹤楼到广陵,故用“西辞”。

  (四)烟花:指碧柳如烟、繁花似锦的明媚**。

  (五)下:沿着长江顺流而下。

  (六)碧空:水天相接之处。

  (七)尽:消失。

  (八)唯见:只能看见。

  (九)天际:天边。

  【译文】

  老朋友在**灿烂的三月从黄鹤楼扬帆起航到扬州去。

  望着那面孤帆慢慢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只看见滚滚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背景与赏析】

  李白是在刚出四川不久就与孟浩然相识了,那个时候的李白正值年轻快意之时,任何事物在其眼中都无比美好。这次的离别是在开元盛世,天下太平,且正好处在三月,那时正是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的一路上到处繁花似锦,再加上那时的扬州又是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所以这次的离别不但没有感伤,反而充满了轻松愉快之意。而那个时期的孟浩然已经诗名满天下,所以喜爱游山玩水的李白在向往扬州的同时,也在向往着孟浩然,送别之时胸中的诗意也随着江水在荡漾。

  望庐山瀑布(其二)

  日照香炉(一)生紫烟(二),遥看瀑布挂前川(三)。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四)。

  【注释】

  (一)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曾记载:“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

  (二)紫烟:由于日光照射使得水气映射出紫色的烟雾。张九龄在《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中曾写到:“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紫氛同紫烟。

  (三)前川:一作“长川”。

  (四)九天:天空的最高处。

  【译文】

  阳光照在香炉峰上生出了紫色的烟雾,远远看那瀑布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高地挂在山川之间。

  瀑布之水奔涌而下三千尺,让人还以为是银河从高空中跌落下来。

  【背景与赏析】

  这首诗将李白“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第一句中的“生”字,在写活了香炉峰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山间烟云袅娜上升、漂浮朦胧的景象。而第二句的“挂”字化动为静,包含着李白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叹。第三句的“飞”字则将瀑布的动态描写得极为形象,铿锵有力。第四句的“落”字又将巨流倾泻而出的磅礴气势刻画得精彩纷呈。以上四字,无论换掉哪一个都会使这首诗大失颜色,由此可以看出李白高超的诗歌写作技巧以及用字技巧。

  望天门山(一)

  天门中断楚江(二)开(三),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一)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两山的合称。两山夹江相对,犹如一座天设的门户,地势险要,由此得名“天门”。

  (二)楚江:安徽在古代属于楚国领地,因此流经此地的长江按习惯被称为楚江。

  (三)开:开通。

  【译文】

  楚江的怒涛冲破了天门山的阻隔,但当壮阔的江水流经此地时还是会撞上岩壁,回旋向北。

  **的青山似乎正迎面向人们走来,而从水天相接处驶来的孤舟就好像来自太阳出生之地。

  【背景与赏析】

  本诗的前半部分从“江”与“山”的关系落笔,意在给人一种感觉:天门山本是一个整体,是由于楚江的冲击才被从中撞开,变成两座山的。而后面又反过来写了天门山对楚江的束缚作用——流到此地的江水都会由于冲击力或反作用力而回流。这样既能显示江水的磅礴气势,又能显示天门山的巍峨高峻。诗的后半部分则是一个整体,下句是对上句的解释与延伸,一个“出”字化静为动,产生了一种动态美,使得**的青山正在夹道欢迎远方的来客,而远客则不辜负青山的热情,乘风破浪,愈来愈接近天门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是在船上“望天门山”的。

  早发白帝城(一)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二)一日还(三)。

  **猿声啼不住(四),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一)《早发白帝城》:一作《下江陵》。白帝城,今位于重庆市奉节县东面的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在此地筑城,传说其在殿前的井内曾看到有白龙跃出,故自号白帝,居住之城则被称为白帝城,城下之山为白帝山。

  (二)江陵:今湖北省的江陵县。

  (三)一日还:一天之内就可到达。

  (四)住:一作“尽”。

  【译文】

  清晨在彩云之间从白帝城出发,只需要一天时间就能到达江陵。

  **猿猴的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只一眨眼的工夫小舟已经越过了重重山峦。

  【背景与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被流放至夜郎,最后绕道去了四川,准备从那里去往贬谪之地。经过白帝城之时,突然得到了朝廷发来的赦书,惊喜交加之下,立刻东下江陵,而这首诗就描写了当时那种愉快舒畅的心情。

  第一句的“彩云间”三字,突出了白帝城的地势,这也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倾斜度很大。为后面的行舟速度之快以及到达日期之短作出了铺垫,而彩云也是早晨才有的景色,同时也预示着天气的美好,表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第二句的“千里”与“一日”是一组极为悬殊的对比,由于一个“还”字,使得二者连成一气,表达出了诗人日行千里的痛快。第三句的猿声之所以“啼不住”,进一步说明了诗人的行舟速度之快,犹如脱弦之箭。第四句则是对第三句的一个补充,同时也是延伸。诗人没有直接说船行得很快,而是用了“轻”“万重山”等词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更委婉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全诗给人一种空灵飞动之感。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就曾赞叹这首诗是:“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一)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二)影成三人(三)。

  月既不解饮(四),影徒(五)随我身。

  暂伴月将(六)影,行乐须及春(七)。

  我歌月徘徊(八),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九),相期(十)邈(十一)云汉(十二)。

  【注释】

  (一)独酌:独自喝酒。酌,喝酒。

  (二)对:对着,朝着。

  (三)三人:这里指月亮、诗人及其影子。

  (四)不解饮:不会喝酒。

  (五)徒:徒然,没什么用处,白白地。

  (六)将:和,偕。

  (七)及春:趁着**明媚之时。

  (八)月徘徊:月亮由于诗人的歌声而徘徊在原地,不再前进。

  (九)无情游:指超乎世俗的情谊,忘却世情的交游。这里与诗人在上面提到的“月”与“影”的不解人事相对应。

  (十)相期:相约。

  (十一)邈:遥远。念miǎo。

  (十二)云汉:指银河。

  【译文】

  准备一壶美酒放在花丛中,一个人自斟自饮,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

  举起酒杯邀请明月,低头时看见自己的影子,这样可以三人一起饮酒。

  月亮不会喝酒,影子徒然地跟在我身边也没什么用。

  只能暂时让明月与影子陪伴我,一定要趁着**明媚之时及时行乐。

  月儿听着我的歌声在青空之中徘徊不前,影子随着我舞剑的动作变得缭乱。

  清醒的时候我们只需要**作乐就行,酒醉之后就免不了各自分散离别。

  明月与影子啊,我愿和你们有着忘却世情的情谊,一同相约再见于遥远的银河。

  【背景与赏析】

  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将天上的明月,地上自己的影子与自己一起相对共饮,表现出看一种似独而不独,似不独而独的复杂感情。从表面来看,诗人可以说是很擅长自得其乐,可是正是这种自得其乐,反映出了无限的悲凉。诗人非常孤独,孤独到很难找到与之共饮的人,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所以只好与月光和自己的身影结交永世情,并相约在遥远的银河再见。最后两句,将诗人的孤寂与苍凉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

  我本楚狂人(二),凤歌(三)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四),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五)旁,屏风九叠(六)云锦(七)张,影(八)落明湖(九)青黛(十)光。

  金阙(十一)前开二峰长,银河(十二)倒挂三石梁(十三)。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十四)嶂(十五)凌苍苍。

  翠影(十六)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十七)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十八)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十九)九道(二十)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二一)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二二)无世情,琴心三叠(二三)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二四)。

  先期(二五)汗漫(二六)九垓上(二七),愿接卢敖(二八)游太清(二九)。

  【注释】

  (一)《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本诗是李白在上元元年于庐山写给朋友卢虚舟的一首抒情诗。谣,诗歌。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县附近)人,唐肃宗时期曾任殿中侍御史。

  (二)楚狂人:陆通,字接舆。李白以楚狂人自比,表达自己愤世嫉俗、向往隐居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凤歌:据《论语·微子》记载,楚狂人接舆曾唱着歌经过孔子的马车,歌词是:“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等到孔子下车想要与之交谈时,接舆已唱着凤歌走远。

  (四)绿玉杖:用绿玉装饰的手杖。传说这是仙人使用的手杖。

  (五)南斗:星宿名,也就是斗宿。古代人认为浔阳是南斗的分野,而庐山就在浔阳附近,故有“南斗旁”这一说法。

  (六)屏风九叠:指山峰有九层叠障,外形看上去犹如屏风。庐山五老峰的东北面有一个九叠云屏,也被称为屏风叠。

  (七)云锦:犹如锦缎一般的彩云。

  (八)影:指庐山的影子。

  (九)明湖:指鄱阳湖。

  (十)青黛:青黑色。

  (十一)金阙:指庐山上的金阙岩,在香炉峰的西南面,也可称其为“石门”。

  (十二)银河:指瀑布。这是对瀑布的一种比喻。

  (十三)三石梁:清代的王琦注释该句时曾判断:“今三叠泉在九屏叠之左,水势三折而下。如银河之挂石梁。与太白诗句正相吻合。非此外别有三石梁也。”

  (十四)沓:重叠,多。

  (十五)嶂:高峻危险,犹如屏障一样的山。

  (十六)翠影:翠绿色的山影。

  (十七)吴天:指庐山这片区域的天空,三国时期庐山属于吴国,故有此说法。

  (十八)大江:指长江。

  (十九)白波:指江流撞击到石块上激起的波浪。

  (二十)九道:指长江到了浔阳被分成了九条支流。

  (二一)谢公:这里指谢灵运。他曾到过庐山。

  (二二)还丹:道家术语。炼丹时将丹砂烧成水银,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又会还原成丹砂,这类丹砂就被称为“还丹”。《抱朴子·金丹》曾记载:“若取九转之丹,内神鼎中,夏至之后,爆之鼎热,翕然俱起,煌煌辉辉,神光五色,即化为还丹。取而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

  (二三)琴心三叠:道家术语。指道教修炼身心的方法。

  (二四)玉京:据说是道教侍奉的主神元始天尊居住的地方。

  (二五)先期:事先约定好。

  (二六)汗漫:渺茫而不可知。

  (二七)九垓上:指九天之外。

  (二八)卢敖:传说中仙人的名字。根据《淮南子·道应训》的记载,卢敖在周游各地时,在蒙谷山遇到一人,于是就邀请他与自己结伴同游,那人却微笑着拒绝了,并说:“我已经和汗漫约定在九天之外相见,所以不能在此久留。”说完就纵身跃入云中离开。李白在这里用卢敖借指卢虚舟。

  (二九)太清:道家说法中天空的最高处。道家用“玉清”、“上清”、“太清”这三清来表示天空的高度。

  【译文】

  我原本就像楚狂人接舆,高声唱着凤歌嘲笑孔丘。

  手拿仙人用过的绿玉手杖,在晨曦中辞别黄鹤楼。

  到五岳寻找仙人的踪迹,不惧怕路途的遥远,因为我这一生就喜欢游览名山。

  庐山秀美挺拔,**入云,就好像在南斗星的旁边,九叠的云屏就好像锦绣云霞那样展开,鄱阳湖倒映着庐山的影子,显出了青黑色的光。

  金阙岩的前方耸立着两座高峰,三石梁那边的瀑布犹如银河倒挂一般。

  香炉峰与瀑布遥遥相对,那里被崇山峻岭所环绕,重叠的峰峦就像要冲上苍穹。

  旭日东升,满天的红霞与苍翠的山色相互映衬,高峻的山势使鸟儿也无法飞到,站在山顶瞭望吴天的方向真是广阔无垠。

  来到庐山峰顶,放眼望去,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奔向东海,一去不回。

  万里空中黄云飘浮,天色瞬息万变,长江的九条支流波涛汹涌,白色浪头高如雪山。

  由于心情愉快,所以写出了这首庐山谣,面对庐山的巍峨壮阔,更是让我诗兴大发。

  悠闲地照照石镜,心情也清爽了许多,当年谢公走过的地方如今已经被青苔覆盖。

  希望我能早一点服下仙丹摆脱世俗之情,等我达到心神和悦的境界时就说明我的修炼已经小有所成。

  远远看见仙人都在彩云里,手里拿着芙蓉飞向他们所居住的玉京。

  我已经和不可知的神约定在九天之外见面,并且他也愿意接待卢敖与我共游仙境。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思想内容比较复杂的诗,诗中有对儒家的嘲笑,也有对道家的信服。诗人一方面想要摆脱世俗,追求神仙一般的生活;另一方面又留恋世间的各种风物。整首诗想象丰富,跌宕起伏,富有抑扬顿挫之美。读完之后仍然余音袅袅,让人神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

  杨花落尽子规(二)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三)。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四)西。

  【注释】

  (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是李白得知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之后所写。龙标,今湖南省的黔阳县。左迁,被贬官,古时候尊右卑左,故为左迁。

  (二)子规:鸟名,指杜鹃。

  (三)五溪:辰溪、巫溪、武溪、沅溪、酉溪的合称。位于湖南省与贵州省的接壤地带。

  (四)夜郎:唐代在今贵州省的桐梓和湖南省的沅陵都曾设立过夜郎县。这里指的就是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方向,所以说“夜郎西”。

  【译文】

  杨花都已经凋谢了,只有杜鹃还在不停地悲啼。

  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要到那里,一定要越过五溪。

  我把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让它随风与你一起奔赴夜郎的西边。

  【背景与赏析】

  本诗在第一句的写景中选择了漂泊不定的杨花以及声声悲啼的子规,之后又用“过五溪”表现出迁谪之地的偏远以及贫瘠,悲痛之感呼之欲出。最后两句则是抒情,由于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月亮,所以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而无世情的明月在诗人丰富的想象下则变成了一个拥有同情心的知心朋友,将自己对好友的想念以及安慰带到偏远的夜郎西,让它代替自己陪伴好友,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格化。

  清平调词(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一)露华(二)浓。

  若非群玉山(三)头见,会向瑶台(四)月下逢。

  【注释】

  (一)槛:带有格子的门窗。

  (二)华:通“花”。

  (三)群玉山:传说中的神山,据说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四)瑶台:传说中仙子居住的地方。

  【译文】

  彩云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容颜。

  春风吹拂着栏杆,在露珠的滋润下花色更加浓郁娇艳。

  这样的倾城之姿,如果没有在神仙居住的群玉山见到,那就只能在月下,仙子居住的瑶台与之相逢。

  【背景与赏析】

  首句用的“想”字可以理解为看见云彩就想到衣裳,看见花儿就想到美人的容貌,寥寥几字就给人花团锦簇之感。之后又用“露华浓”来进一步点染美艳花容,富贵的牡丹花在露水的浇灌下更显娇艳,同时这里也是以风露来暗喻君王对美人的恩泽,正因为如此才会使美人更加艳丽。然后,诗人的想象忽然又来到了西王母居住的群玉山以及仙子们居住的瑶台,以此来进一步说明如此的花容只有在天上的仙境才能见到。在这里,将杨贵妃比喻为天女下凡,可谓精妙至极。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