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作者:蘅塘退士 | 字数:7874
  江上吟(一)

  木兰(二)之枻(三)沙棠(四)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五),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七)。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八)亦应西北流。

  【注释】

  (一)《江上吟》:一作《江上游》。作于李白游江夏之时。

  (二)木兰:树名,一种落叶乔木,也叫紫玉兰。

  (三)枻:同“楫”,小舟旁边用来划水的工具。念yì。

  (四)沙棠:木名,一种传说中可以让人入水不溺的果实。《山海经·西山经》:“(昆仑之丘)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这里是用其来形容舟的华贵。

  (五)斛:计算酒量的量词,十斗为一斛。念hú。

  (六)台榭:台上之屋。

  (七)沧洲:指隐者的去处。

  (八)汉水:源头在陕西省的宁羌县,流经襄阳,并在此与白河相汇之后南流。

  【译文】

  一条用木兰和沙棠木这些珍贵木料做成的小船,吹奏玉箫和金管的歌姬分坐在它的两头。

  酒樽中装着无数的美酒,用船载着美人顺着江流去任何地方都可以。

  仙人就算修炼成仙也要等着黄鹤来才能上天,而我泛舟江上忘却各种机巧之心像白鸥一样自由。

  屈原的词赋可以与日月争辉,楚王曾经豪华的宫殿台榭早已消失殆尽,山丘上一片荒凉。

  诗兴大发时下笔有神,可以震动五岳,写成的诗文其气魄可以凌驾于沧海之上。

  功名富贵如果也能长久,汉水就该往西北流了。

  【背景与赏析】

  整首诗感情激荡,充满气魄,是诗人的一气呵成之作。从全诗的结构来看,句句相扣,再加上精妙的修辞手法,可谓独具匠心。一开始是雍容华贵、色彩缤纷的形象描写,一下子将人引入了一个理想世界。中间的部分,对仗工整,再加上运用了对比手法,使得诗意正反相生,跌宕起伏。结尾的部分则运用了夸张以及假设的手法,进一步给本已激昂的感情升温,同时还带有一些嘲弄的意味,给人酣畅淋漓之感,充满了不可抗拒的气势。

  登金陵凤凰台(一)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二)花草埋幽径,晋代(三)衣冠(四)成古丘(五)。

  三山(六)半落(七)青天外,一水中分(八)白鹭洲(九)。

  总为浮云(十)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一)《登金陵凤凰台》:一说本诗作于李白流放夜郎被赦之后,还有一种说法是本诗作于李白因受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之时。凤凰台,也就是今南京市的凤凰山。宋代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曾经评价:“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唯谪仙为绝唱。”

  (二)吴宫:三国时期吴国的都城就设在金陵,故有此说法。

  (三)晋代:东晋时期的都城也设在金陵。

  (四)衣冠:这里特指豪门贵族。

  (五)丘:也就是坟墓。

  (六)三山:山名,由于山顶三峰并列,南北连成一线而得名。位于今南京市的西南面,长江边上。陆游在《入蜀记》中曾有所介绍:“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里。”

  (七)半落:形容三山的上半部分已经被云雾遮住。

  (八)一水中分:一作“二水中分”。指流经南京的秦淮河,从这里往西汇入长江,在中途却被横截在河道中央的白鹭洲分为了两条支流。

  (九)白鹭洲:长江中的一个沙洲,位于今南京市的水西门外。过去常有许多白鹭聚集在洲上,故得此名。现在已经与陆地相连接,不再是一个**的小洲。

  (十)浮云:指奸臣、佞臣。陆贾曾在《新语·察征》中说道:“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译文】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来此游玩作乐,如今凤凰已经飞走,徒留这座空台伴随着东流的江水。

  当年华贵的吴国宫殿以及宫中的奇花异草已经被埋没在幽僻荒凉的小路中,晋代的达官贵人们如今也长眠于古墓之中。

  站在凤凰台上,望着远处耸立在青天之外被白云环绕的三山,向下看着被白鹭洲分为两个水道的秦淮河。

  天上的浮云有时能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到长安城的所在,我不禁感到万分忧愁。

  【背景与赏析】

  相传李白之所以会作《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是由于他非常欣赏崔颢的《黄鹤楼》,想与之有所比较,于是便作了此诗。《唐诗纪事》与《苕溪渔隐丛话》上都有类似这样的记载。与崔颢的诗相比,李白这首诗显得更为独特,因为它将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眼前景物以及诗人自己的独特感受糅合在了一起,完整地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思想,这使得全诗的意义更加深远。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

  楼观岳阳(二)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三)。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

  (一)《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此诗为乾元二年,李白南游岳阳时所作。夏十二,李白的好友,因在家中排行十二,故有此称谓。岳阳楼,位于今湖南省岳阳市的西北面,与黄鹤楼和滕王阁齐名。

  (二)岳阳:这里指天岳山南面的区域。

  (三)行杯:这里指传杯饮酒,也就是所谓的传杯而饮。明代王世贞《同省中诸君过徐丈》:“紫玉行杯弹《出塞》,红牙催拍按《梁州》。”

  【译文】

  登上岳阳楼看天岳山南部,景色尽收眼底,江水东流,洞庭湖面开阔无际。

  大雁带走了我那颗愁心,山岳为我衔来了美好的明月。

  在岳阳楼上居住犹如置身于白云之间,在天空中相互传递杯子饮酒。

  酒醉之后凉风习习,将我的衣袖吹得翩翩起舞。

  【背景与赏析】

  诗中并没有直接说岳阳楼高,而是运用烘托以及夸张等手法,从俯视岳阳楼的周围所看到的景物的开阔、渺茫、**等处落笔,利用侧面描写来显示岳阳楼的高伟雄壮,笔下诗句犹如浑然天成、巧夺天工,最后一句的“凉风醉酒”以及“风吹袖舞”则给人灵动清新、俊逸飘然之感。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诗人杜审言之孙。自号少陵野老,世人称其为杜少陵,由于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也有人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被后人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为“李杜”,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作品多涉及社会黑暗、政治腐朽以及人民疾苦等方面,由于真实再现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以及各阶级的思想动态与矛盾,杜甫的诗作也被誉为“诗史”,作品风格可以用“沉郁顿挫”四字来形容。杜甫一生的诗作多达一千四百篇,其中有许多传颂千古的名篇,因此,杜甫也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之一,其诗作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杜甫的思想中有着深刻的矛盾。他忧国忧民,但由于自己也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所以没有办法、也不可能与封建主义的世界观决裂;他希望改革,却将希望放在了毫无希望的皇帝身上;他同**民的疾苦,但又不能彻底认清让人民痛苦的源头就是封建制度,这些矛盾在他的诗作中都能体现出来,可以说是并存的。

  杜甫是使用新乐府诗体的先驱,他为诗作反映现实提供了更方便直接的形式,促进了中唐时期的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可以说,杜甫是我国诗歌优良传统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望岳(一)

  岱宗(二)夫如何?齐鲁(三)青未了(四)。

  造化(五)钟(六)神秀(七),阴阳(八)割(九)昏晓。

  荡胸(十)生曾(十一)云,决眦(十二)入(十三)归鸟。

  会当(十四)凌(十五)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一)《望岳》:开元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杜甫在齐赵(今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一带游玩散心,本诗就是在此时完成的。杜甫有三篇《望岳》,内容分别关于东岳、南岳以及西岳。本篇就是咏东岳的作品。东岳就是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县的北面。

  (二)岱宗:指泰山。泰山的别名为岱,在杜甫的这首诗中被尊为五岳之首,故称岱宗。《风俗通·山泽篇》:“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

  (三)齐鲁: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位于今山东省境内,“齐鲁”是这块区域的代称。《史记·货殖列传》:“故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

  (四)未了:不尽,没有尽头。

  (五)造化:这里指大自然。

  (六)钟:汇集,聚集。

  (七)神秀:指山色的神奇秀丽。

  (八)阴阳:一种划分方法,通常是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还有一种说法是水南为阴,水北为阳。

  (九)割:分,划分。

  (十)荡胸:形容心胸开朗、胸襟广阔。

  (十一)曾:同“层”。即层层叠起。

  (十二)决眦:形容尽全力把眼睛睁到最大。决,裂开。眦,眼眶。

  (十三)入:看到,收入眼底。

  (十四)会当:应该,一定要。

  (十五)凌:登上,直上。

  【译文】

  位居五岳之首的泰山啊,你的面貌是怎样的?连绵不绝的青色,整个齐鲁大地都能看到。

  创造万物的大自然让你这里会聚了天地间的神奇和秀丽,山北山南的景色一明一暗,截然不同。

  山间层层叠叠的云雾让人心胸荡漾,睁大眼睛极力想要看到归巢的鸟儿。

  总有一天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看遍匍匐在你脚下的群山的渺小。

  【背景与赏析】

  全诗没有提到一个“望”字,但却句句紧扣“望”这个主题,空间由远及近,时间由早到晚,并由现在的望岳联想到了将来的登岳。此诗广为传颂,并被誉为“绝唱”,后人将其刻成石碑,立在泰山山麓,供人观看诵读。

  佳人(一)

  绝代(二)有佳人,幽居(三)在空谷(四)。

  自云良家子(五),零落(六)依草木(七)。

  关中(八)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九)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十),万事随转烛(十一)。

  夫婿(十二)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十三)尚知时,鸳鸯(十四)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十五)盈(十六)掬(十七)。

  天寒翠袖(十八)薄,日暮倚修(十九)竹。

  【注释】

  (一)《佳人》:本诗在乾元二年作于秦州,描写了一个由于战乱而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故事。同时也带有一些杜甫弃官之后自我写照的意味。

  (二)绝代:绝世。指佳人的美貌绝世无双,无与伦比。

  (三)幽居:这里是隐居的意思。

  (四)空谷:两山之间空出来的峡谷。

  (五)子:古时的女子也可称其为“子”。

  (六)零落:飘零沦落,到处漂泊。

  (七)依草木:依靠着山谷中的一草一木过活,也就是所谓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八)关中:这里指古时潼关以西的区域。

  (九)官高:指佳人因战乱遇害的兄弟都曾经官居高位。

  (十)衰歇:失势,衰败。

  (十一)转烛:烛光随风晃动,比喻世事的变幻莫测。

  (十二)夫婿:古代女子称其丈夫为婿。

  (十三)合昏:植物名。也叫**花、夜合花。通常是朝开夜合。

  (十四)鸳鸯:一种水鸟。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雌雄配对,形影不离。

  (十五)动:往往。

  (十六)盈:满。

  (十七)掬:把住,双手合捧。

  (十八)翠袖:古代女子的绿色服饰。

  (十九)修:长。

  【译文】

  一位有着绝世容貌的美人,孤独地隐居在幽深的山谷中。

  她说自己出生于高门士族,家道中落才漂泊至此。

  关中一带曾经战火连天,我的兄弟们都惨死于战火之中。

  就算身居高位又有何用,最后连尸骨都没法找到,无法下葬。

  在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人们对你的态度是随着权势转移改变的,就像风中的烛火一样万事莫测。

  我的丈夫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随着我娘家的衰败,他也抛弃了我,又迎娶了容颜如玉的新人。

  **花还知道什么时候花开,什么时候花合;鸳鸯也从来都是双宿**,从不独处。

  薄情之人只会看见新人的笑容,哪里能听到旧人的啼哭。

  山中的清泉清澈见底,但是出了山谷就会变得浑浊。

  侍女变卖了以前的珍珠后回到谷中,随后就扯下藤萝开始修补破旧的茅屋。

  摘下鲜花,却没有把它插在头上的心思,于是常常满把地采摘松柏的枝叶。

  天气变凉了,身上仍然穿着单薄的翠衫,太阳落山时静静地倚靠着那长长的竹枝。

  【背景与赏析】

  这首诗中,诗人着重刻画了佳人的两个侧面,一个是她悲惨的命运,另一个是她高尚的情操,为了突出这两个侧面,诗人在行文上用了不同的人称。当他在叙述佳人的命运多舛时,用的是第一人称,以一种倾诉的语气,显得率直而酣畅;而当诗人开始赞美佳人的品格时,则改用第三人称来进行描述,这样更显含蓄,更容易感人肺腑,引起读者的共鸣,做到这些之后诗文也就耐人寻味了许多。正是由于两个侧面描写的相互配合,女主人公的形象显得极为丰满,既有悲剧色彩,又充满了崇高感。

  春望(一)

  国(二)破(三)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四)鸟惊心。

  烽火(五)连三月(六),家书抵(七)万金。

  白头(八)搔(九)更短,浑(十)欲(十一)不胜(十二)簪(十三)。

  【注释】

  (一)《春望》: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为投奔肃宗,准备从鄜州前往灵武,结果在途中被叛军俘虏,之后就一直困居长安。这首诗写于杜甫被困居的第二年三月。

  (二)国:国都,即长安。

  (三)破:被攻下,攻破。

  (四)恨别:带着悲恨的情感离别。

  (五)烽火:这里代指战争。

  (六)连三月:指战争持续时间长,春天已经过去了才结束。

  (七)抵:价值,值得。

  (八)白头:指白发。

  (九)搔:用手指抓。

  (十)浑:简直。

  (十一)欲:就要,将要。

  (十二)胜:(能)承受。

  (十三)簪:束发用的首饰。古代男子成年后,都要将头发束在头顶,再用发簪别住。

  【译文】

  国家残破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了,都城里却杂草丛生。

  感叹国家混乱的时局,花儿也会泪水飞溅;深恨与家人别离,就连鸟儿的叫声也更显惊心。

  战火一直持续到三月,家人寄来的信可谓价值千金。

  每天由于愁思而抓挠白发使得头发更短了,简直连束发的簪子都要承受不住了。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关心国家命运、思念家人的五言律诗,内容丰富,结构精巧。虽然没有平铺直叙,却句意连贯;有情有景,但并没有散乱之感。本诗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就的,格律虽然严谨,但并不显呆板,反而更加铿锵有力、气度不凡,这也是它一千多年以来始终能脍炙人口、历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兵车行(一)

  车辚辚(二),马萧萧(三),行人(四)弓箭各在腰。

  耶(五)娘妻子(六)走(七)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八)。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九)云霄。

  道旁过者(十)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十一)。

  或(十二)从十五北防河(十三),便至四十西营田(十四);

  去时里正(十五)与裹头(十六),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十七)开边(十八)意未已(十九)。

  君不闻汉家(二十)山东(二一)二百州(二二),千村万落生荆杞(二三)。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二四)无东西(二五)。

  况复秦兵(二六)耐苦战(二七),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二八)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二九)今年冬,未休关西卒(三十)。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三一)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三二),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三三),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三四)。

  【注释】

  (一)《兵车行》:杜甫并不拘泥于乐府旧题所规定的形式,反而以民歌形式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自创新题《兵车行》。行,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丽人行》的题目也是杜甫自创的。

  (二)辚辚:马车行进时车轮碾地发出的声音。

  (三)萧萧:形容马的鸣声。

  (四)行人:被征入伍的士兵,也就是征夫。

  (五)耶:同“爷”,父亲,爹。

  (六)妻子:这里指妻子与孩子。

  (七)走:跑,奔跑。

  (八)咸阳桥:旧时名为便桥,汉武帝时期所建,到了唐代才被改称为咸阳桥。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的西南面,横跨渭水。在古代是长安通往西北地区的必经之路。

  (九)干:冲,犯。

  (十)过者:过路的人。在这里指杜甫本人,这是杜甫的自称。

  (十一)点行频:频繁地点名以征调征夫。点行,按照事先写好的名册顺序抽丁入伍。频,频繁。

  (十二)或:有的(人)。

  (十三)防河:当时唐王朝经常与吐蕃发生战争,为了防范吐蕃的进攻,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等地军队集结在河西一带,也就是黄河以北,以此来进行防御。由于此地在长安的北面,所以称为“北防河”。《通鉴·唐纪二十九》:“(开元十五年)十二月,戊寅,制以吐蕃为边患,令陇右道及诸军团兵五万六千人,河西道及诸军团兵四万人,又征关中兵万人集临洮,朔方兵万人集会州防秋,至冬初,无寇而罢;伺虏入寇,互出兵腹背击之。”

  (十四)营田:古代施行的一种屯田制,是指平时无战争时期种田,遇到战争时期就拿起武器作战。《新唐书·食货志三》:“唐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置营田,天下屯总九百九十二。……有警,则以兵若夫千人助收。”

  (十五)里正:也就是里长。唐朝户籍制度规定,每一百户设一里正,专门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徭役赋税等工作。

  (十六)与裹头:替征夫用三尺长的皂罗(黑绸)做的头巾裹扎头部,表示此征夫的年纪尚幼。

  (十七)武皇:指汉武帝。唐诗中为了委婉避讳,经常以汉指唐,这里是诗人用汉武帝指代唐玄宗。

  (十八)开边:用武力来开拓疆域。

  (十九)意未已:指很有野心,难以满足。

  (二十)汉家:这里指代唐朝。

  (二一)山东:指华山以东的区域。

  (二二)二百州:唐朝潼关以东还有七道关口,总共有二百一十七个州,这里是大概说了个整数。

  (二三)荆杞:荆棘和枸杞,都是野生灌木,这里形容田园荒芜的景象。

  (二四)陇亩:耕地,耕田。陇,通“垄”,指在耕地上弄出竖成一行的土埂,中间用来种植农作物。

  (二五)无东西:指庄稼的排列不整齐,杂乱无章。

  (二六)秦兵:指驻扎在关中一带的士兵。

  (二七)耐苦战:能顽强苦战。

  (二八)长者:指杜甫。这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

  (二九)且如:就如。

  (三十)关西卒:被征入伍的秦兵不能回家。关西,指函谷关以西的区域。

  (三一)信知:确切地知道,真真正正地相信。

  (三二)比邻:邻近。

  (三三)青海头:指青海边。自汉代以来,中原地区的人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在这里发生冲突。唐朝初期也曾在这附近与突厥、吐蕃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

  (三四)啾啾:象声词。古人想象中鬼发出来的呜咽声。

  【译文】

  战车发出轰隆隆的响声,战马发出萧萧的鸣叫声,出征的士兵将弓箭佩带在腰上。

  父母妻子儿女奔跑着来送,滚滚尘埃中咸阳桥都已经看不见了。

  亲人们拉着士兵们的衣服,拦在路上顿足哭泣,哭声惨烈直冲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士兵这是怎么回事,士兵说只是在按名册频繁地征兵。

  有的人才十五岁就要到黄河以北去戍边,到了四十岁还要去西部的边疆种田。

  去的时候里长还给其中一些人裹头巾,等到回来时已经满头白发了,但是还要再去守边疆。

  边疆的士兵流出的血堪比大海,武皇想要靠武力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是没有打消。

  你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的两百多个州,上千万的村落里已经长满了野草。

  就算有健壮的妇女拿着锄犁去地里耕种,地里的庄稼还是长得东倒西歪、没有行列。

  更何况关中的士兵都能顽强苦战,因此常常被驱使着上战场,与狗和鸡没有什么区别。

  尽管老人家您有疑问,可我们这些服役之人又怎么敢申诉自己的怨恨呢?

  就如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就开始忙着索要租税,这些租税要我们从哪里出啊?

  现在是确实地知道生男孩是坏事了,反而是生女孩好;生个女孩还能嫁给近邻,生男孩就只能埋骨于战场上的荒草间!

  难道你没看见青海边上,从古至今战死的士兵们的尸骨都无人来收。

  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一直在哭泣,天气阴沉雨水不断之时众鬼同哭,发出了啾啾的呜咽声。

  【背景与赏析】

  《兵车行》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旨在揭露唐玄宗当政期间的连年征战,这样频繁的战争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整首诗思想意义极为深刻,艺术成就也很突出。

  这是一篇叙事诗,前一段是描写叙述,后一段则是代人叙述,诗人的思想感情从始至终都融合在全诗当中,使得诗歌更为生动真实。再加上叙述次序上的前后呼应以及错落有致,使得整首诗显得井然有序。第一段是渲染忙乱的气氛,第二段则为之后的诉苦作铺垫,后面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此外,全诗还十分注重情节的发展以及句型与音韵的变化,诗歌的表现力也由此得到加强。诗人还采用了民歌常用的接字法,也就是所谓的顶针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两句就是用了顶针法的典型,这样读来更加和谐有力。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