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作者:蘅塘退士 |
字数:11036
丽人行
三月三日(一)天气新,长安水边(二)多丽人。
态浓(三)意远(四)淑且真(五),肌理细腻(六)骨肉匀(七)。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八)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九)为(十)■叶(十一)垂鬓唇(十二)。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十三)稳称身(十四)。
就中(十五)云幕(十六)椒房亲(十七),赐名大国虢与秦(十八)。
紫驼之峰(十九)出翠釜(二十),水精(二一)之盘行(二二)素鳞(二三)。
犀箸(二四)厌饫(二五)久未下,鸾刀(二六)缕切(二七)空纷纶(二八)。
黄门(二九)飞鞚(三十)不动尘,御厨(三一)络绎送八珍(三二)。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三三)杂遝(三四)实要津(三五)。
后来(三六)鞍马何逡巡(三七),当轩下马(三八)入锦茵(三九)。
杨花雪落(四十)覆白苹(四一),青鸟飞去衔红巾(四二)。
灸手可热(四三)势绝伦(四四),慎莫近前丞相(四五)嗔(四六)!
【注释】
(一)三月三日:对古人来说这天是上巳日,所以到了这天很多人都会去水边春游并祭祀,以此来求福免灾,所以三月三日实际上就是踏春宴会的节日。
(二)长安水边:这里指长安东南面的风景区曲江。唐朝时期的崇文馆校书郎康骈在《剧谈录》中对曲江有所描写:“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玩,盛于中和上巳之节,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
(三)态浓:形容女子姿态与妆扮浓艳。
(四)意远:指神情高远。
(五)淑且真:形容女子娴静端庄而不做作。
(六)肌理细腻:指皮肤光滑细嫩。
(七)骨肉匀:指身材匀称而适中。匀,匀称。
(八)蹙:刺绣的意思。念cù。
(九)翠:翡翠。
(十)为:用……制成……。一作“微”,指分散镶嵌。因为与下面的“珠压”相对,因此用“为”比较好。
(十一)■叶:古代妇女发髻上的一种装饰。■,念è。
(十二)鬓唇:指鬓边。
(十三)珠压腰衱:装饰着珍珠的腰带。
(十四)稳称身:非常合身。
(十五)就中:其中。
(十六)云幕:指描绘着云彩的帐幕,在郊游时用来休息或宴客。这里指宫中专用的彩云帐幕。《西京杂记》:“成帝设云帐、云幄、云幕于甘泉紫殿,世谓三云殿。”唐代王勃《上巳浮江宴序》:“翠幕玄帷,彩缀南津之雾。”宋代林正大《括声声慢》:“夸荣贵,是椒房云幕,恩宠无伦。”
(十七)椒房亲:指皇后或后妃的亲属、亲戚。这里指杨贵妃的姐姐们。椒房,宫殿的名称,通常为皇后的居所,居所内以花椒和泥来抹墙涂壁,使得室内温暖而芳香,名字也得于此,这里用椒房来指代杨贵妃。
(十八)虢与秦:唐玄宗赐给杨贵妃两个姐姐的封号。《旧唐书·杨贵妃传》:“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曰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
(十九)紫驼之峰:也就是驼峰,是当时贵族经常食用的一种珍贵菜肴,如“驼峰炙”或“驼峰羹”。驼,即骆驼。
(二十)翠釜:翠色的炊具,这里形容各种炊具的精美。釜,古代的一种锅。《剪灯新话·龙堂灵会录》:“忙呼玉女捧牙盘,催唤神娥调翠釜。”
(二一)水精:水晶。唐代李朝威《柳毅传》:“柱以水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二)行:传送的意思,传送食物。
(二三)素鳞:这里指鱼鳞为白色的鱼。宋代刘仙伦《鼓瑟》:“彩凤拂衣鸣翠竹,素鳞鼓鬣出寒波。”
(二四)犀箸:用犀牛角做成的筷子。
(二五)厌饫:吃饱,吃腻。汉代严忌《哀时命》:“时厌饫而不用兮,且隐伏而远身。”明代刘元卿《贤奕编·怀古》:“宾客入口无几,堆盘累碟,深杯大瓢,秖以厌饫诸仆从耳。”饫,念yù。
(二六)鸾刀:装饰有铃铛的刀。鸾,声如鸾鸣的铃铛。
(二七)缕切:细细地切。明代高启《姑苏台》:“香传罗帕进黄柑,缕切鸾刀供玉鲙。”
(二八)空纷纶:徒劳地忙了一阵子,白忙一场。
(二九)黄门:太监,宦官。汉朝有黄门令以及中黄门,这里的官位都让太监来担任,故有此说法。
(三十)飞鞚:驾着快马,飞马。鞚,马笼头,念kòng。
(三一)御厨:皇室的厨房。也指皇帝专用的厨师。
(三二)八珍:传说中古代有八种珍稀名菜。这里用来泛指各种各样的精美食物。
(三三)宾从:指宾客与随从。
(三四)杂遝:形容人很多很杂乱。《汉书·扬雄传》:“骈罗列布,鳞从杂沓兮。”遝,通“沓”,重叠,众多,念tà。
(三五)实要津:堵塞了交通要道。要津,重要渡口,交通要道。
(三六)后来:晚到,迟到。
(三七)逡巡:这里指杨国忠旁若无人地骑马急行,表现出一种骄横、顾盼自得的样子。
(三八)当轩下马:到了皇帝面前才下马,这里形容杨国忠的不可一世。轩,原意指古代一种前顶较高,带有帷幕,只有尊贵或有身份的人才能乘坐的车,这里指皇帝的御驾。
(三九)锦茵:锦缎织成的地毯。宋代陆游《满江红》:“金鸭微温香缥缈,锦茵初展情萧瑟。”
(四十)杨花雪落:这里形容洁白的杨花飘落的样子如雪一般。杨花,影射杨华。唐代姚思廉《梁书》记载:“杨华,少年勇力,容貌雄伟,胡太后逼通之,华惧及祸,及率其部曲降梁。胡太后思之,为作《杨白花歌》,使宫人连臂踏足歌之,声甚凄惋。其歌曰:‘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在这里杨花也暗喻杨氏,用胡太后与杨华之事来暗喻杨氏兄妹相互苟合的丑行。
(四一)覆白苹:古人有“杨花入水化为苹”的说法,这里有暗指杨氏一家“水性杨花”的意思。史载:“虢国素与国忠乱,颇为人知,不耻也。每入谒,并驱道中,从监、侍姆百余骑,炬密如昼,靓妆盈里,不施帏障,时人谓为‘雄狐’。”
(四二)红巾:唐朝女子的一种饰物,还有一种说法是树上挂着的彩带。
(四三)灸手可热:形容杨国忠权倾朝野,气焰嚣张。
(四四)绝伦:指杨国忠的权势无人能比。
(四五)丞相:指杨国忠。天宝十一年(752年)十一月杨国忠被玄宗封为右丞相。
(四六)嗔:发怒的意思。
【译文】
三月三日天气晴朗,长安的曲江边上聚集了很多佳人。
佳人们姿态浓艳、神情高远,举止端庄娴静而不做作,皮肤光滑细嫩,身材也匀称适中。
绫罗锦缎的衣服映衬着暮春的景色,衣服上绣着金丝的孔雀与银丝的麒麟。
头上又戴的什么?翡翠制成的发饰垂在了鬓角旁边。
背后又用什么来点缀?珍珠装饰的腰带非常合身。
其中还有在云幕中休息的后妃至亲,被赐封号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
从翡翠锅中刚端出来的紫驼峰,放在水晶盘内刚送过来的白鱼。
吃腻了这些东西,所以犀牛角做的筷子迟迟未动,装饰着铃铛的刀切菜再细也是空忙一场。
宦官飞骑而过却没有扬起灰尘,御厨络绎不绝地送来山珍海味。
箫声鼓乐悲切婉转感动了鬼神,宾客随从由于人多又杂堵塞了交通要道。
姗姗来迟的骑马人疾驰而过,一直到了御驾前才下马走上锦缎织成的地毯。
白雪似的杨花落在水中覆盖在了浮萍之上,江边的鸟儿被惊飞衔起掉落在地的红巾。
权倾朝野势头无人能比,千万不要走上前,因为丞相会恼怒的。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杨氏兄妹在曲江春游情景的诗,诗中委婉地揭露了当朝统治者荒淫糜烂的生活以及作威作福、鱼肉乡里的丑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前当时的社会现实。根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每三朝庆贺,五鼓待漏,靓妆盈巷,蜡炬如昼。”全诗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描写了春游的仕女体态与服饰之美,随之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杨氏姐妹,之后又详细描述了宴会的豪华以及杨氏一族所得的宠幸,再由恃宠而骄引出了杨国忠的横行霸道。整首诗表现出来的场面极为宏大,再加上细腻而生动的语言,可以说这是一篇极为成功的文学作品。
江南逢李龟年(一)
岐王(二)宅里寻常(三)见,崔九(四)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五)又逢君(六)。
【注释】
(一)《江南逢李龟年》:诗人十四五岁时在洛阳听过李龟年唱歌。大约在大历五年(770年),诗人在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又和李龟年偶然相遇。江南,今湖南省一带。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著名的歌唱家,《明皇杂录》卷下:“唐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皆有才学盛名,彭年善舞,鹤年、龟年能歌,尤妙制渭川。……其后龟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则杜甫尝赠诗。”
(二)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以好才学著称。《旧唐书·睿宗诸子传》:“惠文太子范,睿宗第四子也。……睿宗践祚,进封岐王。……范好学工书,雅爱文章之士,多无贵贱皆尽礼接待。”
(三)寻常:常常,经常。
(四)崔九:崔涤,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由于在兄弟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唐玄宗时期,曾任殿中监一职,深得唐玄宗宠爱。
(五)落花时节:春天快要过去的时候。
(六)君:指李龟年。
【译文】
岐王的府里常常见到你的身影,崔九堂的附近几次听到你的歌声。
如今正是江南风景如画的时候,在百花凋零的时候才又遇见了您。
【背景与赏析】
本诗短短四句,就透露出了四十年间的沧桑巨变。年轻时的李龟年和杜甫皆才华横溢,也正因为如此,两人才得以相识。诗的开头两句便是杜甫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交往接触,表达了诗人怀念开元盛世的思想感情;而后两句则是对国力渐衰,人民颠沛流离的感慨。诗歌的语调虽然平淡,内涵却极为丰富。也难怪蘅塘退士会对其进行高度的评价:“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旅夜书怀(一)
细草微风岸,危樯(二)独夜舟(三)。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四),官应老病休。
飘飘(五)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六)。
【注释】
(一)《旅夜书怀》: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一月,杜甫辞去官职返回成都草堂。四月,离蜀东下,此诗就作于船经渝州(今重庆市)和忠州(今忠县)之时。
(二)危樯:高而长的桅杆。
(三)独夜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在江上过夜。
(四)著:著名。
(五)飘飘:到处漂泊,没有依靠。
(六)沙鸥:水鸟名。还有一种理解是水鸟喜欢聚集在江中的沙洲,故此沙洲命名为沙鸥。
【译文】
微风吹拂着江畔的细草,高高的桅杆矗立在江中独自过夜的船上。
天空中的星星就好像要垂到地面上,使得平野看上去更加广阔,江中的月影随着大江翻滚奔流。
难道我是因为文章的著名才变得有名?我年老体衰也应该罢官回家颐养天年了。
漂泊在江湖之中的人拿什么相互比较?我就好像一只漂泊在天地之间的孤苦沙鸥。
【背景与赏析】
诗的开头四句通过对旅途之中所见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所思所感,塑造出一幅虽壮阔非凡却宁静寂寞的江边夜景。后四句则是诗人以景抒怀,表现出诗人希望自己的政治理想能实现而不是靠写文章出名的想法,结果却事与愿违,最终只能愤慨地辞去官职,无依无靠地漂泊于江湖之间。最后以一个比喻结尾,更深刻地表现出了诗人孤独悲愤的心境。
登岳阳楼(一)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二)东南坼(三),乾坤(四)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五)有孤舟。
戎马(六)关山北(七),凭轩(八)涕泗流(九)。
【注释】
(一)岳阳楼:位于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
(二)吴楚:国名,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楚两国。位于我国东南一带。吴在洞庭湖东,楚在洞庭湖西。
(三)坼:裂开,**。指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从中分开。
(四)乾坤:指天地日月。《水经注·湘水》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五)老病:杜甫写此诗时已五十七岁,患肺病,且右耳已聋。
(六)戎马:比喻战争。
(七)关山北:指北方的边境,关山以北。
(八)凭轩:靠着楼的栏杆。
(九)涕泗流:眼泪不断地流出。
【译文】
之前早就听说过洞庭湖的美好景色,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浩瀚宽广的湖水将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日月星辰犹如在湖中昼夜沉浮。
没有收到远方亲友的只字片语,只能依靠着自己年老体弱的身体一个人在孤舟上漂泊生活。
关山北面依然战火连天,我倚靠着栏杆忍不住泪流满面。
【背景与赏析】
这是杜甫登岳阳楼望故乡的一篇感怀之作。全诗首联诗人对照了自己今昔的心情,强调了自己登楼时的喜悦之感。颔联则着重描绘了洞庭湖的壮阔,非常具有动态感,而这两句诗也因此成为了千古绝唱。到了颈联则心情一转,由之前的喜悦与汹涌澎湃一下子转为了悲哀与落寞凄凉,可谓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将自己晚年的孤苦伶仃巧妙地表达了出来。到了尾联,诗人又以小见大,从个人上升到了国家,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局势的担忧,而自己则因年老体衰实在是报国无门,透露出一种深深的遗憾和悲伤之感。这首诗中,景物与情感相融合是其一大特点,经过诗人的精心安排,洞庭湖的壮阔景色与诗人关心国家社稷的宽广胸襟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了一起,直至统一,表达出了杜甫娴熟的写诗技巧。
八阵图
功盖(一)三分国(二),名成八阵图(三)。
江流石不转(四),遗恨失吞吴(五)。
【注释】
(一)盖:超越,超过。
(二)三分国:指三国时期的吴、蜀、魏三国。
(三)八阵图:一种由八种阵势组合而成的图形,专门用来操练军队或者是作战。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创设。相传诸葛亮对抗敌人时曾用乱石堆成了一个石阵,这个石阵按照遁甲之法分为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可谓变化多端,可抵挡十万精兵。《三国·蜀志·诸葛亮传》:“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四)石不转:指就算在涨潮时,铺设八阵图的石块依旧岿然不动。
(五)失吞吴:在吞并吴国时失策,失去了吞并吴国的机会。
【译文】
诸葛亮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功绩最为卓绝,创制八阵图之后名声更是如日中天。
经过大水的冲击,万物都已失去原态,只有铺就八阵图的石堆依然保持原状,但是吞吴大计的失策却让诸葛亮遗憾悔恨。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前两句由总到分地赞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首先说明了诸葛亮在三分天下的局势下功勋最为卓越,之后又因为创造了八阵图而名闻天下,对仗工整且开门见山。而后两句则用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八阵图”的遗址在诗人看来是诸葛亮未完成统一大业而身先死的遗憾以及惋惜的象征,千古遗恨也就这样形成了。整首怀古绝句,语言生动,议论具体实在,且具有浓郁的抒**彩,再加上怀古与述怀的完美结合,读来让人更能理解诸葛亮的“此恨绵绵无绝期”。
蜀相(一)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二)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三)**,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四)频烦(五)天下计,两朝(六)开济(七)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一)《蜀相》:本诗是杜甫初到成都诸葛亮庙时所作,诸葛亮庙就是今日的武侯祠。蜀相,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也就是诸葛亮。
(二)锦官城:现四川省的成都市。
(三)自:空。
(四)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五)频烦:同“频繁”。《三国志·蜀志·费祎传》:“以奉使称旨,频烦至吴。”唐代韩愈《袁州刺史谢上表》:“累蒙朝廷奖用,掌诰西掖,司刑南宫,显荣频烦,称效寂蔑。”
(六)两朝:诸葛亮辅佐了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七)开济:这里指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国,辅佐刘禅继位。唐代罗隐《上鄂州韦尚书》:“都缘未负江山兴,开济生灵校一秋。”
【译文】
要到何处去寻找蜀相诸葛亮的祠堂,就在成都城外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照在台阶上的绿草自成一片**,黄鹂隔着树叶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之后频繁地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朝开国继业竭尽了心力。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胜利就病死军中,这常使历代的英雄们涕泪满襟。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参观武侯祠,赞扬了诸葛亮辅佐两朝的忠心,对他未完成心愿而身先死表示惋惜与遗憾。诗的前四句写的是祠堂的景色。首联一个设问句,写明了祠堂的所在。颔联则通过碧草与黄鹂,渲染出了祠堂周围荒凉的气氛,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诗人感物思人的情怀。后面四句则写了诸葛亮的为人。颈联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与忠心耿耿。尾联则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表示惋惜,引起那些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客至(一)
舍(二)南舍北皆(三)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四)客扫,蓬门(五)今始为君开。
盘飧(六)市远无兼味(七),樽酒家贫只旧醅(八)。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九)尽(十)馀杯。
【注释】
(一)《客至》:本诗是杜甫在江村生活时倍感寂寞,适逢崔令来访,喜悦之际写下的。原注为:“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唐朝时期对县令的称谓。
(二)舍:指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
(三)皆:都,都是。
(四)缘:因为,由于。
(五)蓬门:指柴门。
(六)盘飧:指菜肴、熟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乃馈盘飧,寘璧焉。”飧,熟食,念sūn。
(七)无兼味:只有一种菜,没有第二种。兼味,各式各样的菜肴。
(八)旧醅:隔年的陈酒。宋代朱熹《次秀野韵》(其五):“公能顾我传新句,我欲留公拨旧醅。”醅,没有经过过滤的酒,念pēi。
(九)取:语气助词,得。
(十)尽:喝完,喝光。
【译文】
屋子的南北到处都是春意盎然、绿水缭绕,只见沙鸥每日都飞到这里。
我还没有因为客人的到来而清扫花圃的小道,院子的柴门也是在今天才为您打开。
因为离集市太远所以没有那么多的好菜,家中贫穷也只好用陈年的老酒来招待你。
如果你愿意邀请隔壁的老人家来一起对饮,隔着篱笆唤他过来把剩下的酒都喝光吧。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生活纪事诗,是作者在成都草堂落成不久所作,生活气息浓厚,人情味十足。全诗虚实结合,上半部分渲染了客至之前的气氛,下半部分则写了诗人如何招待客人。整首诗都洋溢着浓浓的喜客之情以及诗人与客人之间真挚的友情,可谓细腻传神。
登高(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二)清沙白鸟飞回(三)。
无边落木(四)萧萧(五)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六)悲秋常作客,百年(七)多病独登台。
艰难(八)苦恨(九)繁霜鬓(十),潦倒(十一)新停(十二)浊酒杯。
【注释】
(一)《登高》:一作《九日登高》。本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年)秋的重阳节,当时作者身在夔州。古代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二)渚:水中央的陆地、小洲。念zhǔ。
(三)鸟飞回:鸟在疾风中盘旋飞舞。回,回旋。
(四)落木:秋天从树上飘落的落叶。
(五)萧萧:拟声词,模拟草木凋零飘落的声音。
(六)万里:指诗人远离故乡、背井离乡。
(七)百年:指诗人这一生,也借指晚年。
(八)艰难:指国运和自身命运的困苦。
(九)苦恨:非常恨,极其遗憾。苦,非常,很,极。
(十)繁霜鬓:形容头上白发很多。“繁”是用来形容“霜”,而不是“鬓”,所以应该“繁霜”连读。
(十一)潦倒:失意,衰颓。
(十二)新停:刚刚停下。重阳节登高,饮酒是必有的一个项目,但由于当时杜甫已经身患肺病,所以忌饮酒,故有此说法。
【译文】
疾风劲吹,天空高远,这让猿猴的鸣叫声显得更加悲伤,水清沙白的小洲附近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林中树叶纷纷落下,发出了萧萧声,看不见尽头的长江滚滚奔腾而来。
对于常年客居他乡的我来说,面对萧瑟的秋天更加悲从中来,这一生中疾病缠身,如今独自登上高台。
时事的艰难以及生活的困苦让我的双鬓早已白发丛生,穷困潦倒偏偏又必须停喝可以浇愁的美酒。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感怀诗。诗的前半部分是作者的登高见闻,着重描写秋景。后半部分的重点则放在了抒情上,表达了诗人常年漂泊在外,孤苦老病的复杂情感,反衬出了时事的艰难。八句诗,字字皆律,句句押韵,对仗极为工整。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认为此诗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清代杨伦更是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由此可见,此诗果然是杜甫诗歌中最能表现悲凉沉郁的“旷代之作”。
阁夜
岁暮(一)阴阳(二)催短景(三),天涯霜雪霁(四)寒宵。
五更鼓角(五)声悲壮,三峡(六)星河(七)影动摇。
野哭(八)千家(九)闻战伐(十),夷歌(十一)数处起渔樵(十二)。
卧龙(十三)跃马(十四)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十五)寂寥。
【注释】
(一)岁暮:指年末,冬季。
(二)阴阳:指日月。
(三)短景:指冬季昼短夜长。景,光阴,时间。
(四)霁:霜雪消散、停止。
(五)鼓角:指古代军队中用来发号施令以及报时的鼓声及号角声。
(六)三峡:指瞿塘峡、巫峡以及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的东面。
(七)星河:星星的光芒倒映在水面上,使得普通的河水看起来就像银河一般。
(八)野哭:痛哭声响彻了四野。
(九)千家:一作“几家”,千家万户。
(十)战伐:指当时在蜀中地区从永泰元年开始,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之间的割据混战。
(十一)夷歌: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由此可见夔州的偏远。夷,当地的少数民族。
(十二)渔樵:指唱歌的渔夫樵子。
(十三)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十四)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时曾经趁时局动荡、战乱四起之时占领蜀地,并自称为白帝。晋代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
(十五)漫:任,随便。
【译文】
到了年末的寒冬,白天的日子越来越短了,在这霜雪消散的寒宵中我浪迹天涯。
五更时听到了战鼓与号角悲壮的声音,倒映在三峡水波中的银河星辰正随波动摇。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恸哭声响彻了四野,很多地方的渔人和樵夫唱起了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最终都成了一撮黄土,因人事变迁而使书信断绝,任我过着寂寞凄苦、百无聊赖的生活。
【背景与赏析】
大历元年冬杜甫居住在夔州西阁时写下了本诗。那时军阀割据、战火不断,吐蕃也开始侵犯蜀地,再加上杜甫的多位好友先后去世,所以这首诗整体的基调是沉重烦闷的。诗人紧扣标题,从多个角度描写夜宿西阁时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上天下地、古往今来都有所提及,不愧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明朝胡应麟也称赞此诗为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一)赴荆门,生长明妃(二)尚有村(三)。
一去紫台(四)连朔漠(五),独留青冢(六)向黄昏。
画图省识(七)春风面(八),环珮(九)空归(十)月夜魂。
千载(十一)琵琶(十二)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
(一)群山万壑:形容山峦高低起伏、绵延不绝、重重叠叠。
(二)明妃:指汉元帝时期的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为了避司马昭的名讳,被改称为明君,后来又有人称之为明妃。南朝梁江淹《恨赋》:“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三)尚有村:尚且留下了她生长的村庄。
(四)紫台:指帝王居住的地方。江淹《恨赋》:“紫台稍远,关山无极。”唐代李善注为:“紫台,犹紫宫也。”唐代李商隐《泪》:“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五)朔漠:北方的沙漠地区,这里指匈奴居住的地方。
(六)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南部,据说当地皆为白草,只有昭君墓上的草为青色,故得此名。
(七)省识:略识,大概认识。省,曾经。
(八)春风面:比喻美丽的容颜。
(九)环珮:原意指女性使用的一种装饰品,现在用来指代王昭君。
(十)空归:枉归。
(十一)千载:千年,形容昭君怨恨的时间或是岁月长久。
(十二)琵琶:是从胡人手中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由于有许多后人同情昭君的遭遇,于是便写了《王明君》《昭君怨》等琵琶乐曲,就这样,人们开始习惯将琵琶与王昭君联系在一起。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代石崇也在《明君词序》中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译文】
千山万壑绵延不断地奔赴荆门,这里还留着当年明妃出生成长的村庄。
一别皇宫嫁到了北方的荒漠,只留下一座青冢对着那夕阳西下的黄昏。
汉元帝只能通过画像略微了解王昭君的花容月貌,昭君的魂灵也只能在死后于月夜中徒然归来。
她所弹的胡音琵琶曲流传千年,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的怨恨。
【背景与赏析】
这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通过咏昭君村来怀念王昭君,继而抒写自己的抱负。诗的前两句首先点出了昭君村的地理位置,《一统志》:“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第三、四句则写到了昭君本人,短短两句话就将昭君一生的悲剧描绘了出来,这两句诗来源于江淹的《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第五句和第六句则更进一步说明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以及身在塞外的昭君对于故国的怀念之心。最后的结尾部分则点明主题,借琵琶的曲调来表现昭君的怨恨。整首诗看似全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但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思乡之情,这也是本诗的重要特点之一,诗中虽无议论,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赠卫八处士(一)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二)。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三)!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四)。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五)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六)。
怡然(七)敬父执(八),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九),驱儿罗(十)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十一)间(十二)黄粱(十三)。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四)十觞(十五)。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十六)长。
明日隔山岳(十七),世事两茫茫。
【注释】
(一)处士:这里指不入仕途的隐居者。《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唐代元稹《中书省议举县令状》:“又云见任官及处士、散试官,并请停集。”
(二)参与商:都是二十八星宿名。参,即参宿,位于天空西面;商,即心宿,位于天空东面。两星此起彼伏。
(三)苍:白色,指鬓发已经花白。
(四)热中肠:形容内心激动而悲怆。
(五)君子:这里指卫八处士。
(六)成行:众多的意思。行,念háng。
(七)怡然:愉快、和悦的样子。
(八)父执:父亲的好友。此语出自《礼记·曲礼上》:“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孔颖达注曰:“见父之执,谓执友与父同志者也。”
(九)已:结束,停止。
(十)罗:摆设,张罗,陈设。
(十一)炊:做饭,煮饭。
(十二)间:混杂,掺合。一作“闻”,意为闻到黄粱的气味。
(十三)黄粱:一种粟米的名字,也就是黄小米。
(十四)累:连续,接连。
(十五)觞:指酒杯。
(十六)故意:老朋友相互交往思念的情意。
(十七)山岳:这里指西岳的华山。根据推测,卫八处士应该住在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
【译文】
人生中有时会因为离别而不能相见,就好像天上的参星和商星一般。
今日之后我们不知道要等到哪天才能和今天一样,再次相聚并共对烛光。
青春年少的岁月能有多少?转眼间大家的两鬓都已斑白。
寻访当年的亲朋好友,有一半都已亡故了,这让我的内心异常地激动悲怆。
分别二十年后,我又再次来到了你家的厅堂。
当年分别时你还没有结婚,如今却已经有了这么多儿女。
他们非常愉快地对我这个他们父亲的老友以礼相待,并问我从哪里来。
我还没有回答完他们的问题,你就差遣他们为我俩摆设酒席。
冒着夜间的小雨特意剪来新鲜的韭菜,又端上了新煮好的黄米饭。
你认为能相聚在一起不容易,所以一口气干了十杯酒。
而喝完这么多酒之后还没有醉倒,你对我这个老朋友的情意如此深长,让我非常感动。
明日分别之后,我们之间又会被华山阻隔,不知道何年何月何地才能再次相见。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诗人偶然与儿时的好友相遇,也因此触发了自己对于人生聚散不定、世事渺茫的感慨,正因为如此,与故友相见,更显得亲切无比。开头的四句写的是久别重逢,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是悲喜交加。五到八句则说到了生离死别,同时也引出了战乱四起、人命危浅的现实。中间的十四句话则描述了与朋友重新聚首的详细情景。最后两句则叙写了重逢之后又面临离别的伤悲。全诗内在沉郁、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