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作者:蘅塘退士 |
字数:18631
【译文】
我居住在杜陵,随着年纪的增加,反而越活越回去了。
对自己的期望是愚蠢的,偏要和稷与契这两位辅佐虞舜的贤臣去比较。
最后果然失败了,虽然早知是这个结果,还是甘心辛苦到老。
只要还没有被盖上棺材,我会继续努力,终有希望实现的一天。
自己的一生中,我时刻都与万民同哀乐,感叹自己是那么的古道热肠。
因为这样,不免被同僚朋友耻笑,但是我毫不在意,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
其实我不是没有纵游四海、潇洒度日的想法。
但恰逢贤君在世,不想就这么归隐江湖,还是希望自己能有一番作为。
这样的盛世,人才济济,治理国家和建立大业怎么能说缺人呢?
虽然这是事实,但我不会改变自己的性格,就好像葵藿这些植物一直向着太阳一样,天性是很难改变的。
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就犹如蝼蚁一般,只经营自己的巢穴。
而我要向居住在大海中的巨鲸看齐,拥有远大的理想。
正因为我的这份执著,将自己的生计都给耽误了,但我还是不耻向权贵低头。
所以至今我的生活还是劳碌辛苦,自己仍然被埋没在风尘当中。
始终无法做到隐士巢父与许由的那种程度,又不能改变自己想要报效国家的愿望。
只好用饮酒作赋来聊以**,用放声高歌来破除心中极度愁闷的状态。
年末之时百草都已凋零,疾风劲吹,都快将高山吹出来一个裂口。
天空阴暗,严寒刺骨,我在半夜时分动身出发。
严寒中衣服上的腰带都被冻断了,手指由于僵直,怎样都不能把它系好。
天快亮时我路过骊山,玄宗与贵妃正在骊山上的华清宫避寒。
大雾充斥着整个天空,雾气过重使得山路变得十分湿滑。
山上温泉里的蒸汽正缓缓飘升,周围的禁卫军往来如织。
君王和大臣一起**作乐,音乐声传到了很远的地方。
被赐浴的都是达官贵人,宴会上看不到老百姓的身影。
朝堂上被皇帝赐给大臣的丝帛,都出自贫苦女工的手中。
然后鞭笞捆绑她们家的男人,将这些丝帛聚集起来当做贡品运往都城。
皇帝会将这些东西分赏给群臣,是为了让他们能更好地为国家的生存发展出力。
如果大臣们忽视了这个最高的原则,君王岂不是白白将这些东西扔给他们了?
朝堂上挤满了这群贪婪而没有良心的家伙,就连仁者的心都开始战栗了。
听说宫内收藏的各种奇珍异宝都进了豪门贵戚之家。
神仙似的美人在堂上歌舞,如玉的美女被烟雾般的轻纱笼着。
供客人们保暖的是貂皮裘衣,玉管琴瑟演奏着动听的音乐。
劝客人们品尝的是驼蹄羹汤,香橙压着金橘被从很远的地方运过来。
富豪显贵家的美味佳肴吃不完就放在那里让其腐烂发臭,而这时贫苦百姓却饥寒交迫冻死在路边。
相隔仅有几步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荣枯景象,心中的惆怅已经难以用语言表达。
车往北走,来到了泾、渭河边,到了泾渭交界的渡口又改了道。
河水夹杂着冰块从西涌来,放眼望去,波浪**犹如高山一般。
让人不禁怀疑这是被水冲来的崆峒山,担心它把撑天的柱子给撞断。
幸运的是河上的桥梁还没有被冲毁,但桥柱子却被水冲得不停地摇晃,发出窸窣的声音。
河流宽广到无法快速通过,往来的行人只好相互搀扶提携地过去。
我年老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都寄居在奉先县,漫天的风雪让我们相隔两地。
谁能长时间地不管自己的家人,我希望这次回去能与他们一起来过这苦日子。
刚进家门就听到家人的嚎啕大哭声,原来是我最小的孩子因为饥饿夭折了。
我勉强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邻居却为之呜咽。
作为父亲,我很惭愧,因为我让自己的儿子生生地被饿死。
哪里知道已经是秋收时节了,穷苦人家还会有人被饿死。
由于我做了个小官,所以可以免租税和兵役。
回忆以往的遭遇,我自己还过得如此辛酸,那么一般平民百姓家岂不是更加纷扰不安。
默默思索这个世上有多少流离失所之人,又有多少常年戍边而无法归家的士兵。
我的忧愁烦闷就像终南山那么高,犹如大海那般无边无际。
【背景与赏析】
这是杜甫五言诗中的代表作。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十月与十一月之间,杜甫从京城赶往奉先县,就在同年十月,唐玄宗则带着杨贵妃前往骊山的华清宫避寒,十一月的时候,安禄山开始举兵造反。当杜甫途经骊山时,玄宗与贵妃还在不知民间疾苦地恣意玩乐,完全不知道当时的社会已经动荡不安。因为那个时候,长安还没有收到安史之乱的消息,诗人结合自己在途中的各种见闻与感受,在自己的诗中写出了显示社会**的端倪。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所具有的敏锐观察力,不得不让人叹服。而此诗被称为一代史诗也不为过。
狂夫(一)
万里桥(二)西一草堂,百花潭(三)水即沧浪(四)。
风含翠筿(五)娟娟净(六),雨裛(七)红蕖(八)冉冉香(九)。
厚禄故人(十)书断绝(十一),恒饥(十二)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十三)惟疏放(十四),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
(一)狂夫:这是诗人的自称,有着自我解嘲之意,表达自己的安贫乐道以及潦倒不屈。
(二)万里桥:位于成都的南门之外,这里是三国时期诸葛亮送费讳出使东吴的地方。而杜甫居住的草堂就位于万里桥的西面。
(三)百花潭:位于浣花溪的南面,而杜甫草堂则位于它的北面。
(四)沧浪:这里指汉水的支流沧浪江,在古代这条江以水的清澈而闻名。传说春秋时期孔子曾到过楚国,在那里听到有一个小孩在唱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故有此名。
(五)翠筿:碧绿而细小的竹子。筿,念xiǎo。
(六)娟娟净:秀美且光洁的样子。
(七)裛:通“浥”,沾湿,滋润。念yì。
(八)红蕖:指粉红色的荷花。蕖,荷花的别名,念qú。宋代王安石《筹思亭》:“数株碧柳苍苔地,一丈红蕖绿水池。”
(九)冉冉香:阵阵的清香。
(十)厚禄故人:指诗人正在做大官的朋友,身居高位的友人。
(十一)书断绝:断绝了书信的来往。
(十二)恒饥:长时间的挨饿。
(十三)填沟壑:原意是把尸体扔到山沟里去。这里则指因穷困潦倒而死。
(十四)疏放:这里指疏远仕途且狂放不羁。
【译文】
万里桥的西面有一座草堂,附近的百花潭水清澈到犹如沧浪一般。
微风轻裹翠竹,映照着水光的竹叶显得秀美而光洁,雨后的荷花格外娇艳,发出了阵阵清香。
与那些身居高位的朋友断绝了书信的往来,长时间的挨饿让我的幼子面色青黄。
已经快被饿死,但还是想要远离仕途,自嘲原本就狂,到了老来更加狂放不羁。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是杜甫客居于成都时所作。诗的开篇描写的是诗人的居住环境,对仗工整,意蕴丰富,再加上叠词“冉冉”“娟娟”的使用,使得本诗也极有音韵之美,不愧是“晚节渐于诗律细”,如此优美的环境也使得诗人的心情为之畅快舒展,这就为下文的“狂”作了铺垫。后半部分写的则是诗人现实中的生活处境。杜甫家境极为贫寒,要靠故人分赠禄米才能活下去,所以没有书信往来之后,全家都要挨饿,但是面对这样的生活困境,杜甫的态度是倔强的,他的精神也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摧垮,在几乎饿死的情况下还能欣赏自然之美,迷醉于美丽的风光中,就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出了诗人身上的狂放之气。一首诗中将两种明明不可能放在一起的极端调和在了一起,使得整个意境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显得更加完整,这也造就出了杜甫的“狂夫”精神,可以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赠花卿(一)
锦城(二)丝管(三)日纷纷(四),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五)有,人间(六)能得几回闻。
【注释】
(一)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因平叛而立功,但却居功自傲,目无朝廷,擅自演奏专属皇室的音乐。
(二)锦城:也就是锦官城,指成都。
(三)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在这里泛指音乐。
(四)纷纷:形容乐曲的悠扬顿挫。
(五)天上:神仙居住的天宫。这里用来指代皇宫。
(六)人间:人类居住的世界,这里指代皇宫之外。
【译文】
锦官城内的乐曲声轻柔而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走,一半则直上云霄。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才有,人世间又能听到几回。
【背景与赏析】
杜甫这首诗表面上看只是一首优美的乐曲赞美诗,但实际上却是一首比较委婉的讽刺诗,这是由于诗中运用了巧妙地一语双关手法所致。
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各种礼仪制度也非常严格,就是在乐曲间也有着非常分明的界限。《旧唐书》:“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一旦有人违背规定,擅自演奏高于自己阶级的音乐,那就是扰乱朝纲、大逆不道。而被杜甫讽刺的就是僭用天子音乐的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杜甫在诗中绵里藏针,表面上是赞美乐曲行云流水,犹如天籁之声,实际上却意在言外,可以说是讽刺得恰到好处、点到即止。宋人张天觉就曾说过:“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
江畔独步寻花(一)(其六)
黄四娘(二)家花满蹊(三),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四)戏蝶时时舞,自在娇(五)莺恰恰(六)啼。
【注释】
(一)《江畔独步寻花》: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居于成都草堂,饱经战乱之后能有一处安身之所,诗人对此倍感欣慰。春暖花开之时,诗人便在江边散步赏花,并写诗七首,本诗就是《江畔独步寻花》这个系列中的第六首。江畔,江边。
(二)黄四娘:杜甫居住在成都西郭草堂时的邻居。娘,唐代在习惯上对妇女的美称。
(三)蹊:小路,小道。
(四)留连:同“流连”,即舍不得离开,留恋。
(五)娇:可爱。
(六)恰恰:形容鸟叫声动听。
【译文】
黄四娘家门前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的花把树枝都给压弯了。
蝴蝶舍不得离开,便围着花儿飞舞,自由自在的可爱黄莺发出了动听的啼声。
【背景与赏析】
读杜甫的这首诗就犹如在欣赏一场视听盛宴。第一句直接点明地点,像这样用人名入诗,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诗歌的生活情趣。第二句则是第一句的延伸,让“满”与“千朵万朵”相互呼应。第三句则将蝴蝶拟人化,既写出了蝴蝶的翩翩起舞的优美,也暗示了花朵的芬芳艳丽。最后一句则描写了黄莺动听的歌声,“自在”既是形容黄莺,也是在形容诗人当时的心情,“娇”字能让人感觉鸣声轻软,最后以“恰恰”声结束全诗,余音袅袅。
绝句(其三)(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二)上青天。
窗含西岭(三)千秋雪,门泊东吴(四)万里船。
【注释】
(一)《绝句》: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年)的成都草堂。当时,安史之乱已被平定,诗人则居住在环境清幽的草堂,面对生机勃勃的各种景象,诗人诗性大发,写下了一组即景小诗,因为事先没有拟题,所以全部直接以“绝句”作为题目。明末王嗣奭在《杜臆》中说:“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
(二)白鹭:一种水鸟,白羽,腿长,以鱼虾为食。
(三)西岭:岷山,位于成都市西南面,山顶终年积雪不化,故称“千秋雪”。
(四)东吴:三国时期孙权定都今江苏省南京,国号为吴,也称东吴。这里是用来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译文】
两只黄鹂正站在翠绿的柳枝上啼叫,一行白鹭飞上青空当中。
岷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就像嵌在窗上的一幅图画,门前停泊着从万里之外的江苏驶来的船只。
【背景与赏析】
这首诗就犹如一幅绚丽的山水画。苏轼就曾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诗人将黄、翠、白、青四色交错,动静结合,生动地将春天明媚的风景展现了出来,《艇斋诗话》:“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此外,全诗的空间与时间的变换也非常巧妙,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点面结合,古今相连,给人一种细腻开阔之感。全诗氛围怡然自得,是诗人心情的真实写照,再加上对仗工整、声色俱备、意境美妙,是一首极为精致考究的小诗。
观公孙大娘(一)弟子舞剑器(二)行(并序)
大历二年(三)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四)元持(五)宅见临颍(六)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七),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载(八),余尚童稚,记于郾城(九)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十),浏漓(十一)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十二)宜春、梨园(十三)二伎坊(十四)内人洎(十五)外供奉(十六),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十七)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十八)盛颜(十九)。既辨其由来(二十),知波澜莫二(二一),抚事(二二)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二三),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二四)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二五),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二六),即(二七)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二八),天地为之久低昂(二九)。
■(三十)如羿射九日(三一)落,矫(三二)如群帝骖龙翔(三三)。
来(三四)如雷霆(三五)收震怒,罢(三六)如江海凝清光(三七)。
绛唇珠袖(三八)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三九)。
临颍美人(四十)在白帝(四一),妙舞此曲神扬扬(四二)。
与余问答既有以(四三),感时抚事增惋伤(四四)。
先帝(四五)侍女八千人(四六),公孙剑器初第一(四七)。
五十年间(四八)似反掌(四九),风尘(五十)■洞(五一)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五二)馀姿(五三)映寒日(五四)。
金粟堆(五五)南木已拱(五六),瞿塘石城(五七)草萧瑟。
玳(五八)筵急管(五九)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六十)不知其所往,足茧(六一)荒山转愁疾(六二)。
【注释】
(一)公孙大娘:唐朝开元时期非常著名的女舞蹈家。《明皇杂录》:“时有公孙大娘者,善舞剑,能为《邻里曲》及《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皆冠绝于时也。”一直到了晚唐时期,诗人们还是一再称颂公孙大娘,如司空图《剑器》:“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
(二)剑器:古代的一种健舞名,唐代的舞蹈通常分为健舞和软舞两类,剑器舞则属于健舞一类。健舞的舞者通常身着戎装,手中执剑,做出一种战斗的姿态。姚合《剑器词三首》的第一首:“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人。”第二首:“今朝重起舞,记得战酣时。”
(三)大历二年:公元767年。
(四)别驾:官名,郡太守的辅助官。
(五)元持:人名。
(六)临颍:县名,位于今河南省临颍县的西北面。
(七)蔚跂:形容豪放的样子。清代钮琇《觚剩·逸老堂对》:“词既悲壮,书复蔚跂。”跂,念qí。
(八)开元五载:公元717年。
(九)郾城:今河南省的郾城县,位于临颍县的南面。
(十)浑脱:译音,原意为囊袋,是健舞曲的曲名之一,据说是由波斯传入的“泼寒胡戏”(据《旧唐书·张说传》记载,此舞的方法为“**跳足”以及“挥水投泥”)演变过来的。舞姿雄壮而粗犷。到了武后末年,《剑器》与《浑脱》被综合成了一个新的舞蹈,被称为《剑器浑脱》。脱,念tuó。
(十一)浏漓:这里用来形容舞姿的轻盈活泼。清代王士禛《师友诗传录》:“故浑脱浏漓,只如其自道,顿挫独出,能此者几人?”
(十二)高头:也就是前头,通常指接近皇帝的人。
(十三)宜春、梨园:据宋代程大昌的《雍录》卷九记载:“开元二年,置教坊于蓬莱宫,上自教法曲,谓之‘梨园弟子’。至天宝中,即东宫置宜春北苑,命宫女数百人为梨园弟子,即是。‘梨园’者,按乐之地;而预教者,名为‘弟子’耳。”
(十四)伎坊:也就是教坊,皇家御用的音乐以及技艺机关之一。
(十五)洎:及。
(十六)外供奉:指那些不居住在宫内的杂应官妓,也可将其称为“外教坊”,与“内教坊”对应。
(十七)圣文神武皇帝:指唐玄宗,这是唐玄宗的尊号。
(十八)匪:非。
(十九)盛颜:比喻青年。
(二十)由来:来历。这里是指公孙大娘传授给李十二娘舞蹈技艺的师徒渊源。
(二一)波澜莫二:指李十二娘的舞蹈技艺颇得公孙大娘的真传,即一脉相承。
(二二)抚事:追忆往事。抚,追抚。宋代陆游《夜过鲁墟》:“百年几兴废,抚事一凄怆。”
(二三)张旭:唐代的著名书法家,尤其擅长草书,因此有着“草圣”之称。
(二四)邺县:今河南省的安阳县。
(二五)西河剑器:《剑器》舞中的一种。西河,指河西以及河湟一带,也就是这种舞的发源地。还有一种说法是这种剑器舞以西凉的乐曲作为伴奏。
(二六)感激:这里是奋发的意思。
(二七)即:那么,则。
(二八)色沮丧:指因惊诧而失色。
(二九)低昂:震动,上下旋转,形容舞姿惊天动地。
(三十)■:闪烁、闪动的样子。念kù。
(三一)羿射九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后羿为救天下苍生而射下九个太阳。
(三二)矫:矫健,矫捷。
(三三)群帝骖龙翔: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曾引夏侯玄的赋:“又如东方群帝兮,腾龙驾而翱翔。”
(三四)来:指舞蹈的开场。
(三五)雷霆:形容轰鸣的鼓声。
(三六)罢:指舞蹈的结束、收场。
(三七)清光:比喻剑光在闪耀。
(三八)绛唇珠袖:指公孙大娘的容貌以及舞姿。
(三九)芬芳:比喻公孙大娘的舞蹈技艺。
(四十)临颍美人:这里指李十二娘。
(四一)白帝:白帝城。
(四二)神扬扬:形容李十二娘的舞姿神采飞扬。
(四三)以:原委,根由。
(四四)惋伤:哀惋且悲伤。
(四五)先帝:这里指唐玄宗。
(四六)八千人:虚数,泛指人很多。
(四七)初第一:原本就是公认的第一。
(四八)五十年间:从开元五年(717年)杜甫第一次见到公孙大娘一直到今天(767年),刚好就是五十年。
(四九)似反掌:比喻时间的迅速及易逝。
(五十)风尘:这里指安史之乱。
(五一)■洞:水面无边无际的样子。■,念hòng。
(五二)女乐:通常指擅长乐舞的女子,这里特指李十二娘。
(五三)馀姿:指李十二娘跳的舞蹈颇有当年公孙大娘的风范和神韵。
(五四)寒日:那时是十月,天气微凉,故有此说法。
(五五)金粟堆:这里是指唐玄宗的泰陵,现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东北面的金粟山,故有此说法。
(五六)木已拱:形容陵墓旁边的树木已经长得十分茂盛。拱,两手围起的样子。《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墓之木拱矣。”
(五七)瞿塘石城:这里指夔州,因为夔州在瞿塘峡附近,所以有此说法。
(五八)玳:也就是玳瑁。这里指以玳瑁作为装饰的琴瑟。
(五九)急管:形容管乐急促。
(六十)老夫:这里是诗人的自称。
(六一)足茧:指因长途跋涉而使足底长出厚茧。
(六二)转愁疾:也就是“疾转愁”,很快就感到忧愁,没过多久就感到忧愁。
【译文】
大历二年的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州府署郡太守辅助官元持的宅子里见到了从临颍而来的李十二娘表演的剑器舞,舞蹈十分豪放。于是便问她师从何人,回答:“我是公孙大娘的弟子。”开元五年的时候,我还很年幼,记得在郾城曾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浑脱》舞,整个舞蹈活泼欢快而又跌宕起伏,超过了其他的舞者,完全可以称为第一。而皇室御用的宜春、梨园两个教坊内,不管是宫中之人,还是宫外的杂应官妓,只要是舞者,在玄宗初期,公认最好的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那时的公孙大娘容颜如玉且衣饰华丽,而如今我已经白发苍苍。就是今日见到的她的弟子也已经不再年轻了。既然已经清楚李十二娘的来历,也知道她的舞蹈技艺与公孙大娘一脉相承,再追忆往事的时候就觉得无限感慨,姑且写成《剑器行》一文。已经过世的苏州人张旭,擅长写草书,经常在邺县观看公孙大娘表演的西河剑器舞,之后草书的技艺大有进步,风格奔放而奋发,公孙大娘也因此为人们所知。
当年有一位佳人名为公孙氏,一曲剑器舞之后名动四方。
看她舞蹈的人都会失神,她的舞姿可谓惊天动地。
剑光闪烁犹如后羿射下九日,舞姿矫健犹如群神驾龙飞翔。
舞蹈开场时的鼓声暂停犹如雷霆收起了它的震怒,舞蹈结束时,剑影犹如江海平静时反射出来的清光。
当年的容颜与舞姿已经不在了,还好有弟子来传承她的技艺。
临颍的李十二娘来到了白帝城,又重现了当年神采飞扬的公孙妙舞。
对我的问题她已经给了答复,却更让我无限地哀惋和悲伤。
先帝身边曾经侍女如云,但要论到舞剑器,公孙氏乃天下无双。
五十年的时间眨眼便过,安史之乱冲击皇室,天下到处是浩荡的烽烟。
梨园的弟子早已风吹云散,只剩下李十二娘的舞姿映照着冬日的夕阳。
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茂盛得犹如合抱在了一起,瞿塘峡附近的荒城草木萧瑟。
宴席上,急促的管乐骤然停止,兴尽悲来,看到月亮已从东面升起。
我惆怅到不知该往哪里去,足生厚茧慢慢行走于荒山中,突然感到非常忧愁。
【背景与赏析】
杜甫擅长以诗为文,而这个序正是以诗为文的典型作品。诗人先用在夔州观赏了公孙大娘弟子表演的剑器舞引出了自己童年亲眼看到公孙大娘表演舞蹈的回忆,之后发出了自己的感慨,写了这篇序,表达了自己对于公孙大娘精湛的舞蹈技艺的佩服。
序文中始终围绕着公孙大娘师徒以及她们表演的剑器舞来进行叙述描写,通过歌舞之事来反映唐王朝五十年来的兴衰历史,王嗣奭曾评价此诗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从艺术风格来看,整首诗充满了节奏感与力量感,将其称为七言歌行中的杰作也不为过。全诗气势雄浑,力透纸背,也体现出了杜甫对于艺术的热爱与重视。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
高标(二)跨苍穹(三),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四)怀,登兹翻百忧(五)。
方知象教(六)力,足可追(七)冥搜(八)。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九)幽。
七星(十)在北户,河汉(十一)声西流。
羲和(十二)鞭(十三)白日,少昊(十四)行清秋。
秦山(十五)忽破碎(十六),泾渭(十七)不可求(十八)。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十九)?
回首(二十)叫(二一)虞舜(二二),苍梧(二三)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二四),日晏昆仑丘。
黄鹄(二五)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二六),各有稻粱谋。
【注释】
(一)《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的秋天登上慈恩寺塔时作了这首诗。慈恩寺,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高宗还在做太子时为他的母亲建造的,所以叫“慈恩”。塔,永徽三年(652年)由玄奘负责建造的,被称为大雁塔,原本共有六层。在大足元年(701年)曾进行过改建,将塔增高为七层,位于今西安市的东南面。
(二)高标:这里指塔尖。只要是**物体的顶端都可以称其为高标。如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里指的是蜀山山顶、峰顶;左思《蜀都赋》:“阳乌回翼乎高标。”这里则指树梢。
(三)跨苍穹:高越青天,越过青天。穹,一作“天”。
(四)旷士:旷达之士,旷达的人。南朝宋鲍照《代放歌行》:“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五)百忧:指代后面诗文抒发的感想与讽刺。
(六)象教:佛教。因佛教常以形象来教人,故也称象教。唐代王维《工部杨尚书夫人墓志铭》:“男以无双令德,降帝子于凤楼;女则第一解空,归法王之象教。”
(七)追:追攀,追随,追求。
(八)冥搜:在高远与幽深中探索,这里也有冥思与想象的意思。唐代王昌龄《箜篌引》:“明光殿前论九畴,簏读兵书尽冥搜。”
(九)枝撑:这里指房梁上相互交叉的木条。《黄山谷别集·杜诗笺》:“慈恩塔下数级皆枝撑洞黑,出上级乃明。”
(十)七星:这里指的是北斗七星。
(十一)河汉:指银河,银河也被称为银汉、星汉等。
(十二)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驾驭太阳车的神。据说羲和每日赶着六条龙拉的车,带着太阳在空中行走。东汉王逸曾注:“羲和,日御也。”《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初学记》卷一曾引《淮南子·天文训》:“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原注则是:“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
(十三)鞭:这里指加快鞭,表示太阳在空中行走得很快,用来说明时间过去得也快。
(十四)少昊:古代传说中黄帝的儿子,据说是掌管秋天的神。
(十五)秦山:通常指终南山与秦岭。
(十六)忽破碎:指诗人登高看山时的直观感受,平地看山看上去只是青色的一片,但如果站在高处看山就能比较清晰地看到群峰罗列的状态,犹如原本的青色破碎开来,所以说是“忽破碎”。
(十七)泾渭:河水名,一浊一清。
(十八)不可求:泾渭两河虽然一条浑浊、一条清澈,但是站在高处来看却是一样的,无法分辨,所以说“不可求”。
(十九)皇州:这里指长安。
(二十)回首:慈恩寺塔位于长安城的东南面,之前俯视长安是面向西北,现在想南面望苍梧,所以要“回首”。
(二一)叫:呼,表现出诗人对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的怀念。
(二二)虞舜:名重华,字都君,因生于姚墟,所以姓姚,今山东省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三皇五帝之一。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因为受尧的“禅让”而最终称帝于天下,其国号定为“有虞”,故被称为为“有虞氏帝舜”。他的帝王号有大舜、帝舜、舜帝、虞帝舜等,而后世多简称为舜。这里是用来借指唐太宗。
(二三)苍梧:据说虞舜就葬于此。《山海经·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中有九疑山,舜所葬。”
(二四)瑶池饮:这是关于古代传说中西王母曾经宴请周穆王的事。根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经“宾于西王母”,而西王母则赠诗于他:“将子无死,尚复能来。”《列子·周穆王篇》也记载了同样的传说。用在这里是为了讽刺古今享乐放纵的帝王,尤其是针对当时沉湎于酒色中的唐玄宗。
(二五)黄鹄:传说中能够“一举千里”的大鸟。这里是诗人的自比,感叹自己胸有大志而无人赏识。
(二六)随阳雁:雁是一种候鸟,通常都在秋天的时候为了避寒而向南飞,春天的时候北方回温又飞回来,这里用来比喻那些趋炎附势之人。
【译文】
慈恩塔的塔尖高到就像要越过天空,强劲的大风没有休息的时候。
如果没有旷达之士那样的胸怀,登临这里只会激起自己心中的百般忧愁。
这时才了解到了佛教的力量,想要运用这种力量寻求一个幽僻之地足矣。
顺着塔内的楼梯向塔顶爬升犹如在穿越龙蛇盘踞的洞窟,过了很久才通过梁上相交在一起的木条走出幽暗之地。
北斗七星就位于塔上北开的门洞那里,我仿佛已听见银河的水声偏转着向西流去。
羲和鞭策着载着白日的车子,少昊掌管操纵着秋天的一切。
站在塔上看到秦地的诸山已经不再是一片整体,而是变得零零碎碎,泾水与渭水也没有办法分辨清楚了。
往下看去则是一片混沌,怎么可能分辨出京城长安的位置?
回过头来呼唤虞舜,苍梧那里的白云似乎愁闷不堪。
可惜瑶池那里仍在宴饮当中,每天黄昏日落太阳依然会停留在昆仑之丘那里。
黄鹄陆续地离开长安,悲鸣着不知要投奔到哪里去。
你在看那追求着温饱的大雁,它们全都善于自谋以此来得到温饱。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登塔写景诗,杜甫曾在诗中自注:“时高适、薛据先有此作。”与他们的作品相比,杜甫这首诗可以说是同类作品中的压卷之作。
诗一开头便气度不凡,“高标”与“苍穹”两词一下子就表达出了一种**入云的感觉,再加上以“烈”来形容风,更显出了塔的高度。第二联则由刚开头的气势昂扬转为了委婉与愤慨,因为那时唐王朝的统治已经危机四伏了,这也是诗人“百忧”之所在。接下来的内容避开了“百忧”,转而开始描述塔楼的建筑,诗人用他的惊人之笔将整座寺塔的奇险雄伟表现了出来,这几句诗中极尽人间想象之妙,描写得可谓巧夺天工。之后诗人站在了塔的最高一层,眼前的风景让他如临天宫仙阙,这也为下面的触景抒情酝酿出一定的气氛。由于景色而引发的感慨是这首诗的重点,诗中看似是在写景,其实是诗人将心中的想法与寄托融合在了写景当中,以常见的景物来表现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实。
情景交融是这首诗的重要特点,这样的有情有景使得本诗的寓意极为深远。钱谦益就曾赞道:“高标烈风,登兹百忧,岌岌乎有飘摇崩析之恐,正起兴也。泾渭不可求,长安不可辨,所以回首而思叫虞舜。”这句话也点明了全篇诗文的主旨,因此,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前期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发潭州(一)
夜醉长沙酒,晓行(二)湘水(三)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四)语留人。
贾傅(五)才未有,褚公(六)书绝伦。
名高(七)前后事(八),回首一伤神。
【注释】
(一)《发潭州》: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的正月,杜甫从夔州乘船,准备走水路回到洛阳,但最终由于时局**,亲友大多离散,这使得他回洛无望,最后只能以舟为家,在江陵、公安、岳州、潭州等地漂泊。本诗就是在诗人离开潭州赴衡州时所作,那时候是大历四年的春天。潭州,长沙的古称。
(二)晓行:在拂晓之时赶路。
(三)湘水:湘江,长江中游南岸的重要支流。
(四)樯燕:停留在桅杆上的燕子。
(五)贾傅:指贾谊,因才华横溢遭人嫉妒而被贬。
(六)褚公:褚遂良,因书法而冠绝一时,最终由于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所以被贬为了潭州都督。
(七)名高:崇高的声誉,声名显赫。明代李贽《与焦弱侯书》:“乃学其讲道学,聚徒众,收门生,以博名高,图富贵。”
(八)前后事:不同的时代。指贾谊和褚遂良一个是西汉时期的人,一个是初唐时期的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同样都是有才华之人,最终都是因为得罪权贵而遭到贬谪。
【译文】
夜晚在长沙因痛饮美酒而沉醉,黎明时又要在这湘江**俱是**的时候开始远行。
岸边的飞花在为我送行,船桅上的燕子呢喃作语似乎在挽留我。
贾谊才高八斗,而褚遂良的书法也无人能比。
两人都曾名高一时,但最终都因被贬抑而死,的确是世事不堪回首啊,只会让人沉郁伤神。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第一句就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到处奔波、生计窘迫的辛酸,于是诗人借酒浇愁,等到天亮之时,又要开始辗转远行,所以心情黯然。而第二句描写的则是天亮后,诗人起程时看到的景物,在诗人的笔触下,原本普通的自然现象都带上了感情,落花为其送行,燕子在极力挽留他,就这样,悲凉的气氛油然而生,而杜甫在诗中使用的拟人手法在同时期的诗中是非常少见的,这也为本诗奠定了一定的地位。第三句诗人开始引经据典,借古人之事来抒写自己的情怀,由于这些典故都是诗人触景之后联想起来的,所以没有给人生搬硬套、晦涩难懂之感,反而非常贴切。最后一句则是第三句的递进,诗人的悲愤沉郁之情也在这里达到了**。全诗千回百转,托物言志,借古抒怀的同时也进行了直接抒怀,并以其感人至深的意境成为了杜甫晚年诗作中的名篇。
江汉(一)
江汉思归客(二),乾坤(三)一腐儒(四)。
片云天共远,永夜(五)月同孤。
落日(六)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七)。
古来存老马(八),不必取长途。
【注释】
(一)《江汉》:大历三年(768年)的正月,杜甫从夔州出来,开始在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流落。那时的他已经五十六岁,基本上是北归无望,更何况当时的他生活窘迫。这首诗以第一句的头两字“江汉”为题,暗示着诗人的流离漂泊。江汉,长江与汉水之间。
(二)思归客:这里是杜甫的自称,即时刻思念着故乡,想要回到故乡的人。
(三)乾坤:天地。
(四)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是诗人的自指,表明自己不会**世俗。
(五)永夜:漫漫长夜。
(六)落日:这里用来比喻暮年。
(七)苏:复苏,好转。
(八)老马:这里是诗人的自比。比喻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
【译文】
我这个想要回到故乡的游子漂泊在长江汉水之间,在茫茫天地间我其实只是一个迂腐的读书人。
就像飘荡在远天中的白云那样远客于他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着漫漫长夜。
我虽已到暮年,但壮志雄心依然不减当年,面对寒冷的秋风我不但没有伤感,反而觉得自己的病情开始逐渐好转。
自古以来,存养着老马是因为它的智慧,而不是需要它长途跋涉。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济国之心丝毫未改的作品。首联点明了诗人滞留在江汉的窘境,表达了诗人思归却不能归的无限的辛酸,之后又表达了自己的心忧社稷。颔联则通过眼前的景色联想到了自己的客居他乡,显现出了一种沉郁之情,而此句的对仗也十分工整,情景交融。颔联则表现出了诗人积极的心态,虽身处逆境,但却壮心不已。而后世苏轼的《次韵江晦叔二首》中“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这句就来源于杜甫颈联和颔联。最后的尾联则再次展现了诗人的老当益壮的精神。诗人以“老马”来自比,而“长途”指的则是自己的驱驰之力。全诗笔触凝练,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怀才不遇与报国思用之情,极有艺术感染力,历来被人们传诵。
王维
王维(约701年—761年),字摩诘,出生于祁(今山西省祁县),之后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信仰佛教,故人称“诗佛”,晚年时居住于蓝田辋川别墅,苏轼对其赞誉极高:“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极为擅长山水诗,与孟浩然合称为“王孟”,著有《王右丞集》,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年间中进士科第一(状元)。曾任大乐丞、右拾遗等官,终任尚书右丞。
桃源行(一)
渔舟逐水(二)爱山春,**桃花夹去津(三)。
坐(四)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五)隩(六),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七),还从物外(八)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九)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十)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十一)。
平明(十二)闾巷(十三)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十四)。
自谓(十五)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释】
(一)《桃源行》:题材来源于晋朝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
(二)逐水:顺着溪流,顺着溪水。
(三)去津:古渡口,年代久远的渡口。
(四)坐:因,因为,由于。
(五)隈:山崖的凹口或幽曲处。念wēi。
(六)隩:河流蜿蜒曲折的地方。念yù。
(七)武陵源:据说位于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晋朝时那里被称为武陵郡。
(八)物外:世外,也就是世俗之外。
(九)房栊:窗子、窗户。
(十)俗客:指尘世间的人,与神仙或出家人、隐者相对。这里指桃源外的人。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李卫公靖》:“靖俗客,非乘云者,奈何能行雨?”
(十一)都邑:城市,京城,京都。
(十二)平明:黎明,天亮的时候。
(十三)闾巷:狭窄的街道,即小巷。泛指乡里或民间。
(十四)游衍:畅游,恣意游逛。南朝宋谢灵运《行田登海口盘屿山》:“远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十五)自谓:自以为是,自以为。
【译文】
渔船顺着溪流前进,一路欣赏着山水**,**的桃花包围着古旧的渡口。
因为一路看着树上的花而忘记了自己究竟走出多远,到了小溪的尽头也看不到一个人影。
在山上的低洼处发现有一条暗流从山崖的凹口流出来,顺着暗流走了没多远就看到一块广阔的平地。
远远望去有一个地方聚集了高大的树木,走近了才发现是许多种植了花卉与竹子的人家。
遇到一个樵夫向我自报姓名时说的是汉代的名字,居住在这里的人穿的都是秦代的衣服。
这里的人都居住在武陵源,他们在这个世外仙境中开辟了农庄田园。
明月高照,松树下的房屋窗棂那里一片宁静,朝阳从云中刚露出来就听到了鸡犬的叫声。
听说来了一个桃源之外的人,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前来观看,都想让我到他们家去,然后问我京都那边的情况。
天刚亮时桃源的人就起身开门打扫落在小巷里的花朵,到了傍晚的时候渔人和樵夫才坐着船顺水回来。
当初他们的祖先是为了躲避战乱才离开尘世的,等来到这个仙境一样的地方就不再回去了。
在这个深山峡谷中谁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都发生了什么,在这里只能看见外面空荡高远直冲云霄的大山。
现在仍然不怀疑仙境是难得一见的,但实在是尘心未断而开始思念家乡。
出洞之后尽管觉得桃花源隔山隔水路途遥远,但最终还是决定离家去到桃花源,在那里进行长期的游历。
自以为之前走过的路应该不会迷失方向,谁知道峰峦沟壑却完全变了个样。
当时只记得要深入山中很远,沿着溪水几经周折才看到了一片高大的树林。
春天的到来使得这里到处都是桃花流水,已经分辨不清该去哪里寻找仙境。
【背景与赏析】
这首《桃源行》的内容与《桃花源记》基本相同,但却比原作更富有诗情画意,也就是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映了王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全诗平仄相间、韵脚多变,能找出许多符合今体格律的句子,同时还具有古体诗的优点,形式极为灵活。清代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对这首诗的评价就很高:“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维)、韩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翁方纲更是盛赞:“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
山居秋暝(一)
空山(二)新雨后,天气晚(三)来秋。
明月松间照(四),清泉(五)石上流。
竹(六)喧(七)归浣女(八),莲动下渔舟。
随意(九)春芳(十)歇(十一),王孙(十二)自可留。
【注释】
(一)暝:夜,晚,夜色。
(二)空山:空寂的山谷。
(三)晚:傍晚。
(四)松间照:月光洒满整片松林。
(五)清泉:清澈的山泉水。
(六)竹:竹林。
(七)喧:喧闹,喧哗。
(八)浣女:水边洗衣服的女子。
(九)随意:任凭,尽管。
(十)春芳:春天的花草,春天的芳香。三国魏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结春芳以崇佩,折若华以翳日。”唐代李白《惧谗》:“众女妬蛾眉,双花竞春芳。”
(十一)歇:枯萎,消散,消逝。
(十二)王孙:古代对青年男子的尊称,这里指游子。
【译文】
大雨刚过,山谷显得更加空寂,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清爽。
月光洒满了整片松树林,清澈的泉水从山石上流过。
归家洗衣女的笑语声让整个竹林喧闹起来,莲叶在水中轻轻晃动,原来是归来的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天的花草与芳香枯萎消散,游子在美丽的秋色中依然流连忘返。
【背景与赏析】
本诗是一首山水名篇。诗人在写景写物写人的同时,让三者互相补充支持,表达出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自己高尚的情操,也就是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通篇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来描绘山水以言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是千古佳句。
汉江临泛(一)
楚塞(二)三湘(三)接,荆门九派(四)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五)。
郡邑(六)浮(七)前浦(八),波澜动远空。
襄阳(九)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十)。
【注释】
(一)《汉江临泛》:一作《汉江临眺》。汉江,也就是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一开始名为漾水,经过褒城与褒水汇合后才被称为汉水,之后进入湖北省,一直到汉阳之后流入长江。临泛,临水泛舟,临流泛舟。
(二)楚塞:这里指楚国的地界。
(三)三湘:漓水与湘水合称为漓湘,蒸水与湘水合称为蒸湘,潇水与湘水则合称为**,这就是所谓的“三湘”。
(四)九派:也就是九条支流。派,即支流。郭璞《江赋》:“流九派乎浔阳。”
(五)有无中:形容若隐若现的样子。
(六)郡邑:也就是州城,这里指襄阳。
(七)浮:浮于。
(八)浦:靠近岸边的宽阔水面。
(九)襄阳:位于今湖北省的襄樊市。
(十)山翁:这里指晋代的山简,“竹林七贤”中山涛之子。据《晋书·山简传》记载,山简曾镇守襄阳,为人好饮酒,且每饮必醉。
【译文】
楚国的边界连接着宽阔的湘江,汉水西起荆门贯通了长江的九条支流。
浩荡的江流涌向天地之外,缥缈的山色显得若隐若现。
都城就好像浮动在水面上,波涛甚至惊动了远处的天空。
襄阳的美好风光让人留恋,与山翁一起醉饮一场。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融画法入诗的优秀作品。首联短短几字就把汉江壮阔雄浑的景色描绘了出来。句子之间的对仗工整,对整首诗的气氛渲染很有帮助。颔联则更进一步,写出了江水的邈远流长以及江水流势的空阔与浩瀚,王世贞就称赞过这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颈联中,原本静止的景物在诗人笔下全都生动活泼起来。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以及积极且乐观的情绪。整首诗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远近交替,虽轻笔淡墨,但却能融情于景。殷璠《河岳英灵集》:“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终南别业
中岁(一)颇好道(二),晚家(三)南山陲(四)。
兴(五)来每独往,胜事(六)空(七)自知。
行到水穷(八)处,坐看云起(九)时。
偶然值(十)林叟(十一),谈笑无还期(十二)。
【注释】
(一)中岁:中年。南朝齐谢朓《赋贫民田》:“中岁历三台,旬月典邦政。”
(二)好道:信奉佛教。
(三)家:住,居住。
(四)南山陲:终南山的边陲地带。南山,终南山。陲,边陲。
(五)兴:兴致。
(六)胜事:愉快的事,快意的事。唐代刘长卿《送孙逸归庐山》:“常爱此中多胜事,新诗他日伫开缄。”
(七)空:徒然,白白地。
(八)穷:尽。
(九)云起:云彩飘浮,云彩被风吹动、吹起。汉代刘歆《甘泉宫赋》:“离宫特观,楼比相连,云起波骇,星布弥山。”
(十)值:遇到,遇见。
(十一)林叟:居住在山林中的老人。
(十二)还期:回去的时间。
【译文】
人到中年时有心研究佛道和禅理,晚年的时候便搬到终南山的边陲居住。
兴致一来就独自出游,遇到快意之事也只能自己心里知道。
一直漫步到流水的源头,坐在那里抬头仰望天空中的风起云涌。
偶然之间与林中的老人相遇,相谈甚欢都忘了回去的时间。
【背景与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王维自得其乐的闲适生活。首联则表明自己厌倦尘俗的心情,最后参禅佛道、隐居终南山。颔联开始显出诗人的自得其乐了,高兴的事自己体会就可以,没有必要非要让别人知道。颈联借“坐看云起”来表现自己心情已经悠闲到了极点,俞陛云就在《诗境浅说》中称赞:“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尾联突出“偶然”二字,更显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鹿柴(一)
空(二)山不见人,但(三)闻(四)人语响。
返景(五)入深林,复(六)照青苔上。
【注释】
(一)《鹿柴》:《辋川集》二十首诗中的第五首。鹿柴,辋川的地名。柴,栅栏,念zhài。
(二)空:空阔、空旷。
(三)但:只,仅仅。
(四)闻:听到,听见。
(五)返景:夕阳返照回来的光。景,通“影”,阳光。唐代皇甫曾《题赠吴门邕上人》:“细泉松径里,返景竹林西。”
(六)复:又,再。
【译文】
空阔的山中看不到人影,只能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
夕阳的余晖射入幽暗的森林,又反射到了林中的青苔上。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傍晚时分鹿柴幽静景色的诗。全诗以动衬静,用局部衬托全局,完全没有做作的痕迹,一切顺其自然,充满了行云流水之感。一开始先写出“空山”的杳无人迹,接着“但闻”一个转折,“人语响”出来了。山谷之中回声传音,更加显出它的空寂。最后以夕阳的余晖来结尾,渲染出了一种幽暗寂静的氛围。
相思(一)
红豆(二)生南国(三),春来(四)发几枝?
愿(五)君多采撷(六),此物(七)最相思(八)。
【注释】
(一)《相思》:指红豆,相思子为其别名。《古今诗话》:“相思子圆面红,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
(二)红豆:属于木本蔓生植物,树高有一丈余,秋天开花,冬天或春天结果,大小犹如豌豆,微扁,颜色鲜红如珊瑚,可当做装饰品。两广一带为其产地。古人常用红豆来象征爱情、友谊或相思之情。
(三)南国:我国的南部,因红豆大多产于岭南地区,所以有“生南国”这一说。
(四)春来:一作“秋来”。
(五)愿:一作“劝”。
(六)采撷:采摘。撷,念xié。
(七)此物:指红豆。
(八)相思:这里指想念、思念。
【译文】
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来临时,红豆树上会发出多少新枝?
希望你能多采摘一些红豆,因为它是最能寄托人们相思之情的东西。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借咏物来表相思,怀念友人的诗,每一句诗都未离开“红豆”这一主题,一气呵成、韵律柔美。语言虽然朴实无华,但却将诗人怀念友人的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可谓语浅情深。最后一句则一语双关,既说了物,也表了情,在完全贴合题意的同时又让自己的相思之情变得更加深厚,如此上乘之作能成为梨园弟子爱唱歌词之一实属正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
独在异乡(二)为异客,每逢佳节倍(三)思亲。
遥知(四)兄弟登高(五)处,遍插茱萸(六)少一人。
【注释】
(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注有“时年十七”四个字,是诗人少年时的作品。九月九日,农历九九重阳节。忆,思念,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诗人的故乡蒲地(今山西省永济县)。
(二)异乡:他乡。
(三)倍:更加,加倍。
(四)遥知:遥想,在远处就知道情况的意思。宋代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五)登高:古代重阳节有登高的习惯,用来辟邪。
(六)茱萸:也称为越椒,是一种香气非常浓烈的植物,传说在重阳节这天插戴着茱萸登高可避灾。念zhūyú。
【译文】
一个人流落他乡长期做异地之客,每到过年过节之时就更加思念亲人。
远在故乡的兄弟今天应该在登高,给每个人插上茱萸时会发现少了一人。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游子思乡怀亲的作品。诗已一开头便说明了诗人自己在异乡生活的孤独和寂寥,遇到良辰佳节之时,思念更是加倍。接着想起远在家乡的那些兄弟,按照重阳节的习俗要去登高的,同时也怀念起自己过去与兄弟们登高的日子。以“遍插茱萸少一人”来表明自己心中的遗憾,因为不能与兄弟们一起完全团聚、共度佳节,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打动了远在异乡的游子的心,成为最经典的思念名言。
送元二使安西(一)
渭城(二)朝雨浥(三)轻尘,客舍(四)青青柳色新(五)。
劝君更(六)尽(七)一杯酒,西出阳关(八)无故人(九)。
【注释】
(一)《送元二使安西》:一作《渭城曲》《阳关三叠》《阳关曲》。使,出使。安西,唐朝时期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立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位于龟兹(今**省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二)渭城:秦朝时期称为咸阳县,到了汉代则被改名为渭城县,唐朝时期属于京兆府咸阳县的辖区,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
(三)浥:湿润,沾湿。
(四)客舍:旅店,小酒馆。
(五)青青柳色新:一作“依依杨柳春”。
(六)更:再。
(七)尽:一作“进”。喝尽,喝光。
(八)阳关:汉朝的边关名,出塞必经关口,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面。
(九)故人:老朋友,以前的朋友。
【译文】
早晨的渭城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雨水将地上的尘土都打湿了,旅舍旁的柳树在雨水的洗刷下显得更加翠绿欲滴。
请你再喝上一杯饯别酒吧,等出了阳关之后就见不到我们这些老朋友了。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与环境,营造了一个悲伤离别的氛围,而后两句则着重写送别,旨在表达诗人的送别之情。此诗后被编为乐曲,传诵范围极广,是饯别的名曲。之所以有别名叫《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此诗时,除了第一句,其他三句还要重叠再唱;还有一种说法是,前三句不唱,最后一句反复叠唱。
山中送别(一)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二)。
春草明年绿,王孙(三)归不归?
【注释】
(一)《山中送别》:一作《送别》。
(二)柴扉:柴门,木栅。
(三)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诗人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将友人送走,夕阳西下时我关上了院子里的柴门。
等到明年春草变绿的时候,我的朋友你能不能回来呢?
【背景与赏析】
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在于它的重点不在离别时的依依惜别,而在未来的重新相逢。一开头就用个“罢”字将送别情景隐去,之后描写自己回家之后的孤寂之情,由此对期盼友人早日归来作出了铺垫。但是又想到春草变绿还有个时间点,可是友人的归来时间却是谁也说不准的,就这样,从侧面使本诗的惜别之情变得更为深厚,可谓独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