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作者:蘅塘退士 |
字数:14734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一)空林烟火迟(二),蒸藜(三)炊黍(四)饷(五)东菑(六)。
漠漠(七)水田飞白鹭,阴阴(八)夏木(九)啭(十)黄鹂。
山中习静观(十一)朝槿(十二),松下清斋(十三)折露葵(十四)。
野老(十五)与人争席(十六)罢,海鸥(十七)何事更相疑?
【注释】
(一)积雨:久雨的意思。
(二)迟:缓缓。
(三)藜: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高五到六尺,新叶以及嫩苗均可食用,根茎坚实,可以用来制作拐杖。
(四)黍:这里泛指饭食。
(五)饷:这里是动词,送饭。
(六)菑:原意为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这里是泛指田亩。念zī。
(七)漠漠:形容水田广布的样子。
(八)阴阴:形容幽暗的样子。
(九)夏木:这里指高大的树木。
(十)啭:形容鸟儿的婉转啼声。
(十一)观:参悟、参透的意思。
(十二)槿:木槿,一种落叶灌木,夏秋之际开花,颜色通常有红、白、紫几种,此花朝开夕落,所以也被称为“朝槿”。古代常用它作为人生无常的象征。
(十三)清斋:也就是斋食。佛家过午不食叫做斋,而世俗又习惯称素食为斋。《旧唐书·王维传》:“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十四)露葵:也就是绿葵,一种素菜。
(十五)野老:原意为山野老人,这里是诗人的自指。
(十六)争席:据《庄子·杂篇·寓言》记载,杨朱(阳子居)去探望老子的时候,旅店的人非常热烈地欢迎他,邀请他就席坐下,其他的客人也站起身来给他让座。等到他从老子那里学到许多道理回来之后,旅客们就没有再给他让座,反而是与之“争席”了。本诗引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已经大彻大悟,与世无争或与人无隔膜。
(十七)海鸥:据《列子·黄帝篇》记载,有人居住于海边,每日都与群鸥玩耍。他的父亲知道这件事后,希望他能捉几只鸥鸟回去。于是等到他再此来海边的时候,鸥鸟似乎已经知晓他的来意,于是就不再与他亲近了。这里用海鸥来比喻世人。
【译文】
在久雨之后的空林中,炊烟开始缓缓地升起,每家都准备好了饭食给田边工作的农夫送去。
宽广的水田之上飞过了一行白鹭,茂密幽暗的树林中能听到黄鹂的啼叫声。
在山中修养心性,静静地看着那木槿花朝开夕落,在松下食用素斋,闲暇时摘几枝绿葵。
我一个山野老人早已与世无争,如海鸥一般的世人为何还要对我猜疑不休。
【背景与赏析】
这是王维的一首七律名篇,描写了山庄雨景、农家的生活画面以及诗人的隐居心情。而清代方东树在《唐宋诗举要》中就曾说过:“此题命脉在积雨二字。”全诗语言精练,寓禅理于写景叙事之中,再加上结合《庄子》和《列子》中的两个典故,使得整首诗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不愧是唐代七律的压卷之作。
洛阳女儿行(一)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二)容颜十五馀。
良人(三)玉勒(四)乘骢马(五),侍女金盘脍鲤鱼(六)。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帏(七)送上七香车(八),宝扇(九)迎归九华帐(十)。
狂夫(十一)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十二)季伦(十三)。
自怜碧玉(十四)亲教舞,不惜珊瑚(十五)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十六)火,九微片片(十七)飞花琐(十八)。
戏罢曾无理曲(十九)时,妆成只是熏香(二十)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二一)。
谁怜越女(二二)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二三)纱。
【注释】
(一)《洛阳女儿行》:本诗题下原注:“时年十六”四个字,所以,本诗是王维青少年时期在洛阳生活期间所作。洛阳女儿,原意指莫愁。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这里是借莫愁来泛指唐代的贵族妇女。
(二)才可:恰好,恰可。
(三)良人:古代妻子对于自己丈夫的尊称。
(四)勒:骑马时马嘴里衔着的嚼口。
(五)骢马:指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六)脍鲤鱼:指细切鲤鱼片。
(七)罗帏:即罗帐,丝织的帘子、帘帐。
(八)七香车:用了很多香料来涂饰,或是用了多种香木制作出来的车。这里泛指名贵华美的车。
(九)宝扇:车队里常用的有遮蔽功能的扇状仪仗。
(十)九华帐:这里指色彩艳丽的罗帐。
(十一)狂夫:古代妻子自称其丈夫时所用的谦词。
(十二)剧:更甚,还要厉害。
(十三)季伦:西晋时期的富豪石崇字季伦,常以骄奢而著称。
(十四)碧玉:梁汝南王侍妾的名字,这里指代洛阳女儿。
(十五)珊瑚:石崇曾经以拥有珊瑚树的数量与人斗富。
(十六)九微:古代的一种灯。
(十七)片片:这里指灯花。
(十八)花琐:指被雕上花朵的连环形窗格。
(十九)理曲:这里是弄曲、演奏乐曲的意思。宋代邢居实《明妃引》:“披香殿里夜吹笙,未央宫中朝理曲。”
(二十)熏香:用香料来熏衣服。
(二一)赵李家:这里泛指那些贵戚之家。
(二二)越女:原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这里指浣纱女。
(二三)浣:洗,清洗。
【译文】
洛阳女儿就在对面居住,芳龄恰恰十五有余。
她的丈夫骑着用玉勒装饰的高头大马,侍女献上用金盘装着的鲤鱼。
画阁与朱楼遥遥相对,屋檐下是一排排的红桃绿柳。
在罗帐的层层围护下被送上了七香车,以宝扇遮面被迎入九华帐内。
富贵的丈夫正值青春,骄奢意气早已胜过石季伦。
爱怜地手把手教她歌舞,珍贵的珊瑚也能随意送人。
春日一直到天快亮了才吹灭灯火,散落的灯花一片一片飞散在雕花的窗棂上。
整日都在嬉戏游玩而没有练习歌舞的空闲,每日梳妆完毕就只是慵懒地坐在熏香当中。
城中认识的都是富贵豪门,日夜也都来往于那些贵戚之家。
谁能怜惜那美如玉的西施,贫贱时只能独自在江边浣纱。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具有思想意蕴的诗,描写的是两个女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那就是贵族妇女骄奢但却空虚的生活,以及贫家女长得再美也无人理会的悲哀生活,揭露了贫富悬殊这一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寄托了一些贫寒之士怀才不遇的感慨。全诗对比强烈、笔锋犀利沉厚,可谓振聋发聩,再加上运用事典,发人深省。
观猎(一)
风劲角弓鸣(二),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三),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四),还归细柳营(五)。
回看射雕(六)处,千里暮云平(七)。
【注释】
(一)《观猎》:一作《猎骑》。
(二)角弓鸣:劲风吹动角弓的弓弦而发出的嘶鸣声。角弓,用动物的角作装饰的硬弓。
(三)眼疾:形容目光锐利、敏锐。
(四)新丰市:古代盛产美酒之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面。
(五)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兵之所。今陕西省长安县。
(六)射雕:古代常以射雕来比拼本领,传说北齐斛律光就是神射手,《北史》:“斛律光尝于洹桥校猎,云表见一大鸟,射之,正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雕也。邢子高叹曰:‘此射雕手也。’”所以擅长射箭的人会被称为“射雕手”。这里是赞美将军之意。雕,一种飞得很快的猛禽,很难射中。
(七)暮云平:傍晚时分,云层与大地看上去就像连接在一起。
【译文】
狂风呼啸,角弓上的弓弦被风吹得发出阵阵鸣声,将军的猎骑飞驰在渭城周围。
枯萎的野草无法挡住锐利的鹰眼,融化的积雪让马蹄更加轻快。
一瞬间,猎骑就过了新丰市,没一会儿,就来到了细柳营。
回头看刚刚射雕的地方,傍晚时分,千里之外的云层和大地看上去就像连接在了一起。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日常狩猎活动的诗,充满昂然向上的感染之力。诗在开头就先声夺人,然后通过使用典故以及侧面描写的方法使得诗中的将军更加立体生动、意气风发,骁勇英姿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整首诗,一半写出猎,另一半则是写打猎归来,承上启下非常自如,气势恢宏,再加上用词用句极为准确,符合五律标准,不愧为盛唐佳作之一。
使至塞上
单车(一)欲问边(二),属国(三)过居延(四)。
征蓬(五)出(六)汉塞,归雁(七)入胡天(八)。
大漠(九)孤烟直(十),长河(十一)落日圆。
萧关(十二)逢候骑(十三),都护(十四)在燕然(十五)。
【注释】
(一)单车:单辆车,一辆车,形容出使时所带的随从不多。
(二)问边:到边疆地区访问察看。
(三)属国:典属国的简称,秦汉官名,负责外交事务,这里是诗人对自己的简称。
(四)居延:古代县名,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
(五)征蓬:蓬草随风远去,比喻远行之人或漂泊在外的旅人。
(六)出:出来,飘出(指蓬草随风的动作)。
(七)归雁:当时的季节是春天,所以雁往北飞。
(八)胡天:指西北地区,也就是胡人居住的地方。唐代常建《塞下曲》:“因嫁单于怨在边,蛾眉万古葬胡天。”
(九)大漠:指凉州以北的沙漠,大沙漠。
(十)孤烟直:烽火与燧烟直直升起。孤烟,烽火或燧烟,古代边塞地区用来报警或报平安的一种信号。
(十一)长河:大河,河流。
(十二)萧关:古代边塞的关口名,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面。
(十三)候骑:骑兵,执行侦察和通信任务。
(十四)都护:官名,边疆地区重要城市的都护府最高长官、首将,这里指河西节度使。
(十五)燕然:山名,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这里指边防前线。
【译文】
带着少量的随从去慰问镇守边疆的将士,我驾着车慢慢经过居延。
现在的我就像随风飘去的蓬草一样飘出边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那样进入胡地。
广阔的沙漠上一道孤烟冲天直上,蜿蜒的大河映衬着血色的夕阳。
到了萧关只遇见了骑兵卫队,原来都护和守将们都在燕然那边的前线。
【背景与赏析】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打败吐蕃,于是唐玄宗便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并察访一下军情。实际上这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的一种手段。此诗就作于诗人赴边途中。虽说名为《使至塞上》,但主要还是以写景为主,诗人以景设喻,在描绘塞外奇丽风光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内心的抑郁与激愤。到了结尾,诗人笔锋一转,以身报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就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间接的写法比直接的赞美更能深入人心,同时,本诗的每个用字都是诗人用心推敲出来的,如“直”与“圆”,看似普通,实则具有不可替代性。
夷门歌(一)
七雄(二)雄雌(三)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四)。
秦兵益围邯郸(五)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六)。
公子(七)为嬴(八)停驷马(九),执辔(十)愈恭意愈下。
亥(十一)为屠肆(十二)鼓刀(十三)人,嬴乃夷门抱关者(十四)。
非但慷慨献奇谋(十五),意气兼将生命酬。
向风刎颈(十六)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注释】
(一)《夷门歌》:所谓夷门是指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而这首诗中歌颂的侯嬴正是夷门的守门官,所以名为《夷门歌》。
(二)七雄:一作“七国”。战国时期有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这七个国家合称为“战国七雄”。
(三)雄雌:这里指胜负,也就是分出高下。
(四)纷纷:这里是纷乱的意思。
(五)邯郸: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也就是今河北省的邯郸。
(六)平原君:当时的赵惠文王的弟弟,战国四公子之一,同时也是信陵君的姐夫。
(七)公子:也就是信陵君,即魏王的弟弟公子无忌,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八)嬴:指侯嬴,魏国隐士,当时担任魏国都城大梁守门官一职。据《史记·信陵君列传》记载:“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九)驷马:这里指由四匹马拉的车子。
(十)辔:指缰绳,念pèi。
(十一)亥:指朱亥。
(十二)屠肆:指屠宰市场。
(十三)鼓刀:摆弄刀子时发出响声,宰杀牲口时敲击其刀,使其发声,这种行为就称为“鼓刀”。鼓,这里有挥舞、摆弄的意思。《楚辞·离骚》:“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东汉王逸曾注:“鼓,鸣也。或言吕望太公,姜姓也,未遇之时,鼓刀屠于朝歌也。”
(十四)抱关者:也就是守门人。
(十五)奇谋:一作“良谋”。
(十六)颈:一作“头”。
【译文】
七国争霸天下,但是仍然胜负未分,经常发生攻城杀将的事,一切纷乱至极。
秦国派兵围住邯郸,邯郸告急,但魏王却不愿意出兵相救,对平原君的求救置之不理。
信陵君为侯嬴停下了自己的马车,手握着缰绳,态度也越来越恭敬。
朱亥是屠宰场的操刀人,侯嬴是都城东门的守门人。
侯嬴不但慷慨地献出自己的计谋,且还非常义气地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信陵君。
对信陵君迎风自刎以性命相送,既已被赏识,对于一个七十岁的老人来说还有什么可求的。
【背景与赏析】
《夷门歌》也是一首故事新编式的杰作。它的题材来源于《史记·魏公子列传》,也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唯一的变动就是将故事的主人公从公子无忌(信陵君)变为了夷门侠士侯嬴,因此这首诗也是一首对布衣之士的赞歌。原作的故事总共两千余字,而本篇却不足九十字,只选用了三个重要情节来表现,但组接的却极为巧妙,完全是一首小型叙事诗,从这上面也能看出诗人在剪裁提炼上的高超功力。全诗四句一韵,并按韵来自成段落。这首诗表现了王维早年积极进取的一面,吴汝纶就曾评价其:“叙古事而别有寄托。”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一)树参天,千山响(二)杜鹃(三)。
山中一夜雨(四),树杪(五)百重泉(六)。
汉女输橦布(七),巴(八)人讼芋田(九)。
文翁(十)翻(十一)教授(十二),不敢倚(十三)先贤(十四)。
【注释】
(一)壑:沟壑,这里指山谷。
(二)响:形容鸟的啼鸣声。
(三)杜鹃:布谷鸟。
(四)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五)树杪:树梢。杪,念miǎo。
(六)百重泉:形容有数百道山泉流下。
(七)输橦布:当时蜀地的妇女有用布代替钱向官府缴税的习惯。橦布,用橦木花(木棉)织成的布,是梓州地区的特产。橦,念tóng。
(八)巴:古国名,位于今重庆市。
(九)讼芋田:指当地经常因为争芋田而产生诉讼。蜀中主要产芋,是当地的主粮之一。
(十)文翁:汉景帝末年的蜀郡太守,在任期间力主兴学,成绩斐然,对当地的文化教育贡献很大。这里用来比喻李使君。
(十一)翻:翻然改变,这里指翻新文化。
(十二)教授:这里指教育。
(十三)倚:倚靠,依赖。
(十四)先贤:原意为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这里指汉景帝时期的蜀郡守所创造出来的成果。
【译文】
绵延不断的山谷中有着许多参天大树,漫山遍野都能听到杜鹃的啼叫声。
深山中下了一夜大雨之后,雨水顺着树梢流下犹如百道山泉。
蜀汉的女子经常以橦布来纳贡,巴蜀的农夫也经常为争芋田而有诉讼。
你一定能像文翁那样翻新当地的文化、发展教育,绝不会只倚靠先人的成果。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之作,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重点不在抒发惜别之意上,而是在劝勉上。诗在一开篇就遥写了李使君赴任之地的景色,让人感觉逼真生动,且令人神往。描写完蜀地的山水景物之后,诗人转而开始描写当地的民情以及政事,句句紧扣蜀地特点,同时又运用了有关治蜀的典故。可见诗人对朋友是寄予了厚望。全诗构思奇特新颖,表面上看这首诗没有一句关乎于送别之事,几乎都在描写蜀地山水、民俗风情,但是细读之后会发现,此诗始终以赴任梓州为中心,所有的描写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然后层层递进。这样的构思使得此诗别开生面,思想境界也更加高远,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新颖佳作。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一)
积水(二)不可极(三),安知(四)沧海东!
九州(五)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六)。
向国惟看日(七),归帆(八)但信风。
鳌(九)身映天黑,鱼眼(十)射波红。
乡树(十一)扶桑(十二)外(十三),主人(十四)孤岛(十五)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十六)通!
【注释】
(一)《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35年),当时晁衡准备乘船回国探亲。临行时,玄宗、王维、包佶等人都纷纷作诗赠别,表达对这位日本友人深挚的情谊,其中王维这首写得最为感人。秘书晁监,即晁衡,原名为仲满或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跟随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留学,改中国名晁衡。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担任秘书监一职,同时也兼任卫尉卿等职。在大历五年(770年)卒于长安。
(二)积水:这里指大海。
(三)不可极:不可能到达尽头,无法到达终点。
(四)安知:怎么可能知道。
(五)九州:这里泛指中国。
(六)乘空:腾空、凌空的意思。唐代孟浩然《登龙兴寺阁》:“阁道乘空出,披轩远目开。”
(七)日:双重含义。在这里既指太阳,又代指日本。
(八)归帆:指返回的船只。唐代陈子昂《白帝城怀古》:“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
(九)鳌:传说中生活在海中的大鳖或者大龟。《淮南子·览里》:“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十)鱼眼:海中大鱼的眼睛。《古今注》:“鲸鱼者,海鱼也……鼓浪成雷,喷沫成雨……眼为明月珠。”清代陈维崧《采桑子·哭西樵吏部》:“从兹东海无奇气,鱼眼波红,鳌背霜浓。”
(十一)乡树:指晁衡家乡的树,用在这里代指他的家乡。
(十二)扶桑:神话传说中的树木名。《南史·海外东经》:“(扶桑)地在中国之东。”
(十三)外:那里,那边。
(十四)主人:这里指晁衡。
(十五)孤岛:日本。
(十六)若为:如何才能,怎能。唐代孟棨《本事诗·情感》:“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译文】
茫茫的大海永远不能到达尽头,谁又能知道沧海的东面是怎样的景象!
九州之外哪里最远?要去那里恐怕比登天还难。
去日本国只有跟着太阳走,归来的船只只要相信风的带领。
海中黑色巨龟的龟背把天空都映黑了,大鱼眼中射出的红光将周围的水波都染红了。
你的家乡就在扶桑树生长的那边,你生在那座孤岛上。
离别之后我们天各一方,要到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背景与赏析】
这也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开头就是深沉的感慨,极具感染力。接下来就是诗人自己的想象,想象朋友渡海时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在这当中,诗人避实就虚,并没有做出什么正面描述,只提供了一些可以用来联想的线索,给了读者足够的思想空间。最后,诗人则希望朋友能越过艰难险阻,平安回国,但同时又担心因距离的关系无法互通音讯,体现出了依依惜别的真情。司空图《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这个说法道出了这首诗的特点。
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一),柳绿更带朝(二)烟。
花落家童未(三)扫,莺啼山客(四)犹眠(五)。
【注释】
(一)宿雨:指昨夜下雨时遗留下的雨水。明代吴本泰《西湖竹枝词》:“宿雨半收晴不稳,恼人最是鹁鸠啼。”
(二)朝:早晨。
(三)未:没有。
(四)山客:隐居在山庄中的人。清代王夫之《小楼雨枕》:“江城二月催寒雨,山客三更梦岭云。”
(五)犹眠:还在熟睡当中。
【译文】
粉色的桃花瓣上还残留着昨夜的雨水,翠绿的柳树被笼罩在早晨的烟雾中。
残花落下,家中的小童还未打扫,黄莺开始啼鸣,而山庄中的人还在酣睡。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主要描写诗人退居辋川别墅之后亲近大自然的乐趣。这首诗主要有两个特点,首先一个就是绘形绘色,拥有鲜明而具体的设色以及细节描写,乍看之下,就好像是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也就是所谓的诗中有画。第二个特点便是对仗工整,音韵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六言绝句极少,而王维的这篇作品则是六言绝句中的难得佳作。
杜牧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当时的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中进士,担任授宏文馆校书郎一职。之后接连担任江西观察使幕、淮南节度使幕、淮南观察使幕、史馆修撰、司勋员外郎、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拜中书舍人。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擅长七言绝句以及文赋,同时注重军事,有许多军事论文,还曾注释过《孙子》。人称“小杜”,以此与杜甫区别开,并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
清明
清明(一)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二)欲断魂(三)。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四)杏花村(五)。
【注释】
(一)清明:阳历四月五日左右,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二)行人:指出门在外的旅人。
(三)欲断魂:指因为心里愁苦而忧郁,使得整个人犹如失魂落魄一般。
(四)遥指:指向远处的地方。
(五)杏花村:掩藏在杏花深处的村庄。
【译文】
清明之时天上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出门在外的人们因内心的苦闷而显得失魂落魄。
询问最近的酒家在哪里,牧童指着远处那隐藏在杏花深处的村庄。
【背景与赏析】
这首诗是以一种顺序的方式写出,先是时间与环境,然后是人物及其心理描写,接着根据这种心境提出一个问题,最后一句则回答了这个问题,层层递进,一篇完整的诗作就此形成。整篇诗未用典故与生僻字,通俗易懂,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总体显得自然而不造作。
赤壁(一)
折戟(二)沉沙铁未销,自将(三)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四)周郎(五)便(六),铜雀(七)春深锁二乔(八)。
【注释】
(一)《赤壁》: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方向的赤壁山,位于长江南岸,据说是三国时期发生赤壁大战、吴蜀联军火烧魏军之地。
(二)折戟:被折断的戟。戟,念jǐ。
(三)将:拿起,拿过来。
(四)不与:和“若不与”意思相同。
(五)周郎:周瑜。
(六)便:方便。
(七)铜雀:台名,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面)建造铜雀台,因楼顶铸有大铜雀来装饰而得此名。《水经注·浊济水篇》:“邺西三台,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层百一间。”
(八)二乔:大乔小乔两姐妹,分别嫁给了孙策和周瑜。《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裴注曾引《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译文】
被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未来得及消融,将其捡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出是东吴破曹时遗留下来的武器。
如果当年东风不来帮助周瑜,恐怕大小二乔将被深锁铜雀台,春恨无限了。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以小见大,诗人通过一件遗物引出自己的怀古之情,由一支折断的画戟联想到那个****的年代。如果前两句是怀古的理由,那么后两句就是诗人发表的议论。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描写周瑜的胜利,而是从反面假设如果周瑜失败后的后果,而诗人最后也没有直接说失败之后国家会怎样,只是又一次地以小见大,以大小乔的被锁来反映局势的变化。如果曹操胜利了,大小乔必然会被占为己有,反之,则不会。这里也是诗人在艺术处理上的成功之处。
泊秦淮(一)
烟笼(二)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三)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四)。
【注释】
(一)秦淮:指秦淮河。发源于今江苏省溧水县的东北面,流经南京等地,最后并入长江。据说此河为当年秦始皇南巡到会稽时为了疏通淮水而凿开的,故得此名。
(二)笼:笼罩。
(三)商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专门卖唱的歌女。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陈之国都也。《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亡国之音也。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
(四)《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用此曲来填歌词者,有数个版本,而以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作品最有名。由于陈后主是亡国之君,所以后人就将他喜爱的《玉树后庭花》当做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译文】
烟雾与月色笼罩着寒水与白沙,夜晚将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
卖唱的歌女不了解亡国的遗恨,仍然在秦淮河对岸的酒楼中唱着亡国之曲《后庭花》。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感怀的诗。第一句写景,极力渲染出了水边夜色的清新素雅;第二句则点明了地点;第三、第四句发表感想议论,要知道,歌女选择唱什么样的歌,是由那些来听曲的达官贵人决定,所以表面上诗人是指“商女不知亡国恨”,其实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达官贵人,诗人借《后庭花》抨击权贵们沉溺于声色的荒淫,可谓含蓄深刻、笔触犀利。
秋夕(一)
银烛(二)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三)扑流萤(四)。
天阶(五)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一)秋夕:秋天的夜晚。
(二)银烛:制作精美的白色蜡烛。
(三)轻罗小扇:轻巧精致的丝质团扇。
(四)流萤:萤火虫。南朝齐谢朓《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五)天阶:天上。一说为皇宫里的石阶。
【译文】
银色的烛光在秋夜中映衬着清冷的画屏,手拿轻巧的团扇扑打着萤火虫。
天上的夜色如水一般清凉,坐下之后仰望天空,看着天空中的牵牛星和织女星遥遥相对。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失宠宫女孤独生活与凄凉心情的小诗。第一句为环境描写,“银烛秋光冷画屏”,渲染出了一种幽冷且暗淡的氛围,为下文宫女的凄凉命运做出铺垫。第二句则描写了一个宫女正用扇子扑打萤火虫。当中的“轻罗小扇”有着象征意义,古诗里经常会用秋扇或者是团扇来比喻弃妇或失宠的女子,因为扇子在夏天有用,到了秋天就没什么用了,如王建《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据说这种说法源于汉代,汉成帝的一位妃子因失宠而写出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外,第二句里还提到萤火虫,要知道,萤火虫通常都出没在草丛或冢间这些荒凉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宫女居住的庭院有多么荒芜。第三句和第四句则表达了宫女向往真挚爱情的心情,因为天气已经冰凉如水,可宫女还是不愿进屋,因为她已被空中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吸引,这当中的传说触动了她的心灵,让她随之联想到自己目前的不幸,可以说,仰望星空的她是满怀心事、一腔愁怨的。这也反映出封建时期妇女命运的悲惨。
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一)樽(二)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
(一)唯觉:只觉得,只感觉。
(二)樽:原意为酒杯,这里代指酒宴。
【译文】
聚在一起时情深似海,面对离别时却都默默无语仿佛陌生人一般,酒宴上想笑却没有办法笑出来。
燃烧的蜡烛就像有了心一样,也在依依惜别,看它一直在为我们流泪直到天明。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惜别伤离之作。第一句很独特,是以议论的方式来开头的。快要离别的两人是有着真挚感情的,这就是“多情”,可是在面临离别的时候,两人却都默默无语,就好像陌生人一般,这就是“无情”,但要清楚的是表面上的“无情”当中隐藏着“多情”的本质,这样的矛盾更能体现出两人之间刻骨铭心的感情。第二句则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两人都想安慰对方,于是强颜欢笑,只可惜还是相对无言,从中也能看出两人心境的凄凉。第三、第四句是诗人借蜡烛表现自己的离愁,其中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将蜡烛与离人融为一体,而蜡烛滴落的烛泪也让诗人联想到了面对离别时的伤心落泪,而蜡烛的芯则让诗人联想到离人的惜别之心。全诗运用了议论、拟人与比喻的手法,将眼前的景物与诗人自己的联想结合在一起,算是惜别诗中的独特之作。
寄扬州韩绰判官(一)
青山隐隐水迢迢(二),秋尽江南草未凋(三)。
二十四桥(四)明月夜,玉人(五)何处教(六)**?
【注释】
(一)判官:观察使或节度使的下属、僚属。
(二)迢迢:一作“遥遥”,表示物体的远景。
(三)草未凋:一作“草木凋”。
(四)二十四桥:唐朝扬州城内共有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补笔谈》在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以及名称都作了记载。还有一种说法是此名为一座桥的专名,叫二十四桥,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于此,故名;或曰即古之二十四桥,二说皆非。”(五)玉人:美人,扬州的歌伎。还有一种说法是这里的“玉人”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有调侃之意。
(六)教:使。
【译文】
远处的青山隐隐约约,蜿蜒的江流千里迢迢,深秋已过,江南的草木并没有全部凋谢。
在扬州的二十四桥,夜晚的月色显得格外妖娆,朋友,你每夜都在何处教美人**取乐?
【背景与赏析】
这算是一首朋友之间的调笑诗。先写的是江南的秋景,点明了诗人怀念故人的背景,后面则是引用了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调侃友人韩绰。问他秋尽之时,每夜在什么地方教歌伎们**奏乐。就这样,韩绰那风流倜傥的才貌跃然纸上,而两人深厚的友情也表现了出来。全诗意境极为优美,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
遣怀(一)
落魄(二)江湖载酒行,楚腰(三)纤细掌中轻(四)。
十年(五)一觉扬州梦,赢得**(六)薄倖(七)名。
【注释】
(一)遣怀:遣兴,排解胸中的压抑,抒发情怀。清代毛秀惠《乙卯秋外赴金陵省试不售诗以慰之》:“重阳风雨滞幽斋,失意人难作遣怀。”
(二)落魄:失意而潦倒,到处漂泊。魄,一作“拓”。《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
(三)楚腰:泛指女子的细腰。《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腰,楚子约食,凭而能立,式而能起。”
(四)掌中轻:原意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现在泛指体态轻盈的舞蹈。《飞燕外传》:“体轻,能为掌上舞。”
(五)十年:一作“三年”。
(六)**:原指精美华丽的楼房,这里指**。
(七)薄倖:指薄情、负心。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薄倖,犹云薄情也。……然普通使用之义,则为所欢之昵称,犹之冤家,恨之深正见其爱之深也。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薄倖名。’知已为**对于游婿之名称矣。”
【译文】
在江湖中漂泊常常以酒为伴,平日里与我交往的也都是腰细体轻的歌妓。
十年过去,昔日在扬州的生活犹如一场梦,梦醒之后才发现自己只得到薄情负心的名声。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诗人日常生活行为以及思想个性的诗,表面上看这首诗是诗人在追忆和感慨自己昔日在扬州的幕僚生活,内在其实是诗人在发泄自己对现实以及自己目前处境的不满。前两句描写的是自己曾经在扬州由于潦倒失意,于是便自暴自弃地过着一种放浪形骸的荒唐生活,表现出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理,第三句则说十年后再回忆起当初在扬州的生活时宛如一场梦一样,原先的繁华声色已经消失殆尽,而现在就犹如一觉醒来,剩下的只有空虚,同时也是诗人对那段荒诞日子的惊悟与反省。第四句则是诗人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哀叹,抒发自己对政治现实的不满。
过华清宫(一)绝句(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二),山顶千门次第开(三)。
一骑(四)红尘(五)妃子(六)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一)华清宫: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南部的骊山上,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避寒游乐之地。
(二)绣成堆:指远看花卉林木以及建筑犹如成堆的锦绣。
(三)次第开:指骊山上的宫门逐层打开。次第,按照顺序,一个接着一个。
(四)一骑:一人一马,指为杨贵妃送荔枝的骑兵。
(五)红尘:带着红色的尘土。
(六)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译文】
从长安城回望各种花卉树木以及建筑就好像一堆堆的锦绣,骊山顶上的宫门开始逐个打开。
一人骑马急速赶来激起滚滚红尘,看到此景的贵妃嫣然一笑,恐怕没有人知道这是荔枝被送来了。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是杜牧在去长安,途经骊山华清宫时,有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抨击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道,以此来警戒世君。第一句是诗人从长安回望华清宫时看到的景色;第二句的“山顶千门”揭示了玄宗与贵妃的生活是如何奢侈,并埋下了一个“次第开”的伏笔;第三句则解答了“次第开”的原因;第四句为全诗的点睛之笔,快马加鞭送来的不是紧急公文,而是满足贵妃口欲的荔枝,也揭示了“安史之乱”的原因。
过华清宫绝句(其二)
新丰(一)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二)回。
霓裳(三)一曲千峰上(四),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释】
(一)新丰:唐朝的县名,今位于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方向,在华清宫附近。
(二)探使:唐玄宗曾派璆琳试探安禄山是否有谋反之意,但璆琳收受安禄山重金,谎报玄宗说安禄山没有谋反的想法,使得唐玄宗自以为高枕无忧,更加恣意享乐。探使就是指璆琳。
(三)霓裳:指《霓裳羽衣舞》。
(四)千峰上:指在骊山上。
【译文】
从新丰到长安的路上黄尘滚滚,原来是玄宗的特使从渔阳经由新丰快马赶回长安。
一曲霓裳舞飘到了骊山之上,一直到中原被战火肆虐,舞蹈才平静下来。
【背景与赏析】
本诗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前两句描写的是空间的转换,同时也是后两句诗的前提。正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才会有了后面的“霓裳千峰上”与“舞破中原”。至于后两句诗看似极度夸张,但这样写反而能体现出因沉迷声色而导致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使得主题更加鲜明,再加上用字的准确,后两句诗不愧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一)酒旗(二)风。
南朝(三)四百八十寺(四),多少楼台(五)烟雨中。
【注释】
(一)山郭:背靠着山的城墙。郭,城郭。
(二)酒旗:酒帘,酒家、饭馆外挂着招揽生意的锦旗,同时也是本店的标志。唐代刘长卿《春望寄王涔阳》:“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
(三)南朝:东晋之后在建康(今南京市)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的合称。
(四)四百八十寺:南朝的历任统治者以及当时的世家贵族均信奉佛教,其中以梁武帝最甚,所以在当时的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南史·循吏·郭祖深传》:“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四百八十,是约数,不是确数。
(五)楼台:指寺院、寺庙的建筑物。
【译文】
在江南放眼千里之外,到处是莺歌燕舞以及相互映衬的绿树红花,靠近水的村庄和靠近山的城郭都能看见迎风飘动的彩旗。
南朝统治者曾经建造的四百八十座寺庙,如今有多少楼阁被笼罩在蒙蒙细雨之中。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七绝诗。通过诗人的描述,江南顿时成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首句读者就被诗人带入了一个花红柳绿的世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这些充满江南印象的东西被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由小见大,以局部看整体,犹如江南就在你的眼前。最后两句,诗人引入了新的景物——寺院,这也是江南风景的重要部分,顿时产生了一种沧桑之感,而诗人也借此讽刺统治者的劳民伤财,使得全诗更富有内涵。
山行(一)
远上寒山(二)石径(三)斜(四),白云生处(五)有人家。
停车坐(六)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一)山行:在山中行走。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
(二)寒山:深秋时已带有凉意的山。唐代韩翃《送齐山人归长白山》:“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
(三)径:山路,小路。
(四)斜:念xiá。
(五)白云生处:白云缭绕升腾的地方。生处,一作“深处”。
(六)坐:因为,由于。
【译文】
山间的石头小路蜿蜒崎岖地延伸向山崖,在白云缭绕升腾的地方能依稀看见人家。
停车只是因为喜爱枫林的晚景,深秋的霜叶居然红过了二月的鲜花。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深山秋景的小诗,在诗人精湛的“描绘”技艺下,一幅动人的山林秋**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这些零散的事物经过诗人的巧妙串联,构成了一幅和谐且统一的画面,整首诗主从有序,相辅相成,有处于中心的重点,也有用来装饰的陪衬。尤其是诗的最后一句,此为全诗的重点与中心,因此诗人重彩写就,但又戛然即止,这更让全诗显得余味悠长、情韵缭绕。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一)
日暖泥融雪半消(二),行人芳草马声骄(三)。
九华山(四)路云遮寺,清弋(五)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六)高的的(七),我心悬旆(八)正摇摇(九)。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十)逢春一寂寥(十一)!
【注释】
(一)《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作于开成四年(839年)的春天,当时在宣州做官的杜牧将要归京任职,而之前一同来到此地的朋友裴坦则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任职,杜牧便为他送行,并作此诗赠别。
(二)消:消融。
(三)骄:这里用来形容马匹的嘶鸣声高亢响亮。
(四)九华山:山名,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被人们称为“佛国仙城”。是当时裴坦远行赴舒州的必经之地。《太平寰宇记》:“池州青阳县九华山,在县南二十里,旧名九子山,李白以有九峰如莲花削成,改为九华山。”
(五)清弋:一作“青弋”。《元和郡县志》:“宣州宣城县清弋水,州西九十九里。”《方舆纪要》:“宁国府宣城县青弋江,府西六十里,源出泾县及池州府之石埭县,又太平县及府西南境诸川皆汇入焉。”
(六)鸿:原意指高空中的鸿雁,这里是形容大好,旺盛的样子。
(七)高的的:明快的意思。的的,鲜明的样子。《淮南子》:“的的者获。”
(八)悬旆:悬挂旌旗,将旌旗挂于高处,这里用来比喻心神不安。旆,原意为古代旌旗末端形状如燕尾的飘带,这里泛指旌旗,念pèi。
(九)摇摇:形容忐忑不安,不踏实。《史记·苏秦传》:“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十)故国:这里指故乡、家乡。唐代杜甫《上白帝城诗》:“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十一)寂寥:无人陪伴,独自一人,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