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作者:蘅塘退士 | 字数:18344
  【背景与赏析】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其诗作中一直脍炙人口的名篇。本诗是诗人有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作者将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再配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完整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揭示他们的爱情正是断送于自己的手中,虽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均是存在于五十多年前的真实人物,但诗人并没有完全参照历史,而是以历史为基础,加上各种传说与歌词,再将诗中的人物或事件进行了必要的艺术加工处理,重新编排了一个新的爱情故事,比较史实而言,这个爱情故事更加婉转动人、**悱恻。

  《长恨歌》的主题就是“长恨”,从诗的最后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也能看出来,可谓首尾呼应。至于为何要“长恨”,诗人并未平铺直叙地说出来,也未点破,而是让读者根据自己笔下的故事自己去揣摩感受,更显余味无穷。

  琵琶行(一)

  浔阳江(二)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三)。

  主人(四)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五)重(六)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七)三两声(八),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九)声声思(十),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十一)慢捻(十二)抹(十三)复挑(十四),初为《霓裳》(十五)后《六幺》(十六)。

  大弦(十七)嘈嘈(十八)如急雨,小弦(十九)切切(二十)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二一)莺语花底滑,幽咽(二二)泉流冰下难(二三)。

  冰泉冷涩弦凝绝(二四),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二五),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二六)收拨(二七)当心画(二八),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二九)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三十)。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三一)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三二)第一部。

  曲罢常教(三三)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三四)炉。

  五陵年少(三五)争(三六)缠头(三七),一曲红绡(三八)不知数。

  钿头云篦(三九)击节(四十)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四一)。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四二)买茶去。

  去来(四三)江口守空船,绕舱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四四)红阑干(四五)。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四六)唧唧(四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四八)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四九),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五十)《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五一)促弦(五二)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五三),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五四)湿。

  【注释】

  (一)《琵琶行》:原题为《琵琶引》。行,也可称为“歌行”,起源于汉魏的乐府,本题为名曲之一,通常篇幅都比较长,句式非常灵活,不必拘泥于平仄,且用韵方面也变化万千,允许多次换韵。歌、行、引原本为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来逐渐成为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体裁。

  (二)浔阳江:指流经浔阳的长江。

  (三)瑟瑟:一作“索索”。这里是形容枫树与芦荻被秋风吹动时发出的声音。江总《贞女峡赋》:“树索索而摇枝。”

  (四)主人:这里是诗人的自指。

  (五)回灯:移过油灯,移动油灯。

  (六)重:再次,重新。

  (七)转轴拨弦:琵琶上有四个缠绕着丝弦的轴,转动这些轴可以用来调整琵琶弦的松紧,以此来调整音高音调,拨弦则是为了确定音调的正确性。这是弹琵琶之前的准备工作。

  (八)三两声:试着弹几声的意思。

  (九)掩抑:遏制,掩蔽。与奔放相反,用来形容幽咽悲凉的情调。

  (十)思:伤,悲。念sì,古诗中同一句里不能出现三个平音或者是三个仄音连读。

  (十一)拢:左手手指紧按琵琶弦将其平行向里(指琵琶的中间)推,到了现代则被称为“推”。

  (十二)捻:左手手指按住弦在柱(现在称为“品”或“相”)上左右微微颤动,注意手指动但弦不能移动,仍要紧紧按在品上,现代称为“揉”或“吟”。

  (十三)抹:右手手指向左拨弦,现代称为“弹”,右手的基本手法。

  (十四)挑:右手手指向右拨弦、挑弦,现代也称其为“挑”,右手的基本手法。

  (十五)霓裳:指《霓裳羽衣舞》。原本是西域的乐舞,在唐开元年间由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根据其声调创出乐曲之后渐渐流入中原。

  (十六)六幺:大曲名称,也被称为《乐世》《绿腰》《录要》,属于歌舞曲。白居易《听歌六绝句》:“管急弦繁拍渐稠,《绿腰》宛转曲终头。”元稹《琵琶歌》:“《六幺散序》多笼捻。”

  (十七)大弦:琵琶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四根弦中的最右边。

  (十八)嘈嘈:低沉浑厚而压抑的声音。

  (十九)小弦:琵琶四根弦中最细的一根弦,四根弦中的最左边。

  (二十)切切:高亢清脆而短促的声音。

  (二一)间关:莺语流滑的意思。

  (二二)幽咽:阻塞不畅通的状态。形容声音压抑。

  (二三)冰下难:结了冰的泉水中水很难从下面流过,容易被阻塞。形容琵琶声由流畅而变得冷涩。

  (二四)凝绝:一作“疑绝”。艰涩凝滞的意思。

  (二五)迸:迸发,溅射。

  (二六)曲终:乐曲结束,乐曲结尾。

  (二七)拨:弹奏弦乐时经常会用到的拨子。通常由牛角、象牙或其他材料制作而成,形状像手指甲。

  (二八)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平时弹奏的地方同时划过四根弦,是乐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一种右手手法,现代被称为“扫”。

  (二九)舫:小船,画舫。

  (三十)敛容:收敛面部的表情,形容礼貌而严肃矜持的态度。《汉书·霍光传》:“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

  (三一)虾蟆陵:位于长安城的东南面,在曲江的附近,唐朝时期是有名的游乐或郊游的地方。还有一种说法是“虾蟆”为“下马”的讹音。

  (三二)教坊:唐朝时期由管家创办的专门管理领导音乐杂技以及指导、教练歌舞的部门机关。开元二年(714年)设立左右教坊用来教导俗乐。诗中的商人妇年轻时只是挂名在教坊,有需要时就被临时征召入宫演奏,属于外间歌舞伎,也就是说并不是教坊里的人。

  (三三)教:让,使得。

  (三四)秋娘:唐朝时期歌舞伎经常使用的名字。元稹《赠吕三校书》:“竞添钱贯定秋娘。”

  (三五)五陵年少:有钱有势、富贵家庭的子弟。五陵,长安城外有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后来陆续有贵族搬到这里,渐渐地这片区域就变成了富人居住区,所以五陵指代有钱有势的人家。

  (三六)争:竞争,攀比。诗文中是指富家子弟竞争谁送的东西多,也有抢先的意思。

  (三七)缠头:古代艺人表演结束之后客人会送锦帛,后来将此作为送给艺人礼物的通称,这里是指用锦帛、丝绸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伎者。

  (三八)绡:精致柔美的丝织品。

  (三九)钿头云篦:一作“钿头银篦”。一种头饰,镶嵌着花钿的银发篦。

  (四十)击节:打节拍,打拍子。《晋书·乐志下》:“魏晋之世,有孙氏善歌旧曲,宋识善击节唱和。”

  (四一)颜色故:容颜衰老。

  (四二)浮梁:古代县名。唐朝时期在饶州的管辖区域内。

  (四三)去来:走了之后。

  (四四)梦啼妆泪:在梦中啼哭,涂过脂粉的脸上留下了泪痕。

  (四五)阑干:这里指流泪。

  (四六)重:再次,重新。

  (四七)唧唧:感叹声。因为前句用过“叹息”,所以这句就改用“唧唧”。

  (四八)呕哑嘲哳:形容声音的嘈杂难听,以此来衬托出琵琶声的柔美动听。嘲哳,念zhāozhā。

  (四九)琵琶语:琵琶弹奏出来的乐曲,琵琶声。

  (五十)翻作:根据曲调写出歌词。

  (五一)却坐:退回到了原位,坐回原位。

  (五二)促弦:将琵琶弦拧得更紧。

  (五三)向前声:之前弹奏过的音调。

  (五四)青衫:唐朝时期八品和九品文官的官服颜色就是青色。白居易虽是江州司马,但却是职位最低的文散官将仕郎,也就是从九品,应该着青色官服。

  【译文】

  秋夜里我在浔阳江头送客,枫叶和芦荻被秋风吹得瑟瑟作响。

  我下马在船上设宴与客人饯别,举起酒杯刚要喝却没有用来助兴的管弦乐器。

  没法喝得尽兴,更伤心的是将要面临分别,临别之夜,茫茫的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然听到江面上传来琵琶的演奏声,我忘了回去,客人也不愿就这样动身出发。

  探出身子轻轻问道是谁在弹奏琵琶,琵琶声停了许久迟迟都没有人回话。

  我们将船靠近邀请弹琵琶之人出来相见,叫下人倒上酒拿过灯重新摆起酒宴。

  在我们的千呼万唤之下她才不情愿地走了出来,但还是将半张脸藏在了琵琶后面。

  转动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虽然没成曲调却已经蕴涵了感情在里面。

  每根弦压抑悲切的声音中似乎都隐藏着深思,好像在诉说着平生的不得志。

  低下头随意几下就开始了连续地弹奏,用琴声说尽了自己的心事。

  轻拢慢捻抹弦之后又挑弦,刚开始弹了《霓裳曲》,后来又弹了《六幺》。

  粗弦低沉浑厚的声音犹如暴风骤雨,细弦幽细短促的声音犹如有人在窃窃私语。

  嘈嘈切切的声音相互交错着被弹奏出来,犹如一串串的大珠与小珠落在了玉盘上。

  清脆的声音好像黄莺在花丛下的婉转啼叫,幽咽的声音好像清泉在结冰的水下艰难流淌。

  犹如冰泉水一般冷涩的琵琶声开始声声凝结,声音渐渐地开始断断续续直至中断。

  就好像愁思与怨恨在暗暗滋生,这时的无声比有声更为动人。

  突然,好像银瓶被弄破一般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在突围时刀枪发出的嘶鸣声。

  一曲结束之后猛地一扫四根线,四根弦同时轰鸣犹如被撕裂的布帛。

  周围的画舫都悄声无息,只能看见江心倒映着皎洁的秋月之影。

  沉默了一下她将拨片收起插在了琴弦中,整理自己的妆容并收敛自己的表情。

  她说自己本是京城的歌女,家住长安城东南面的虾蟆陵。

  十三岁就已学成弹奏琵琶的技艺,在教坊乐团的第一队中就能看到自己的名字。

  一曲弹罢能让当时著名的乐师们叹服,化好妆时展现出来的美貌让其他歌伎嫉妒。

  富家子弟们争抢着送我锦缎丝绸,弹完一曲收到的红绡不计其数。

  喜欢用钿头银篦打节拍使其常常断裂,红色的罗裙常常被酒渍弄脏也毫不在意。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嬉闹中度过,白白浪费掉了秋去春来的美好时光。

  弟弟去从军姐妹也过世,家道开始破落,日复一日自己也开始年老色衰。

  门前的车马开始减少,来光顾的客人也变得稀稀落落,年纪已大只能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一向重利不重情,为生意而离别是家常便饭,上个月就离开去浮梁做茶叶生意。

  他走后留下我在江边独守空船,做伴的只有秋月与寒冷的江水。

  深夜梦到了年轻时的**作乐,从梦中哭醒,眼泪在涂了脂粉的脸上留下了泪痕。

  听到悲切的琵琶声时我已经开始叹息,如今听到她的诉说更让我感觉悲凉。

  大家都是沦落天涯的可怜人,今日在此相逢何必问曾经是否相识。

  我去年的时候离开繁华的京城,被贬到浔阳这里卧病不起。

  浔阳这里荒凉偏僻听不到乐曲,整整一年都没听到管弦乐器的声音。

  现居住在湓江这个低洼而潮湿的地方,住宅周围到处都是丛生的黄芦和苦竹。

  在这里早晚都听到的能有什么声音,全是杜鹃的啼血声和猿猴的哀鸣声。

  在一个有着春水、繁花、明月的美好夜晚,就算是喝酒也只能自己一人独酌自饮。

  难道这个地方连山歌与村笛都没有吗,有是有,只是那音调实在是嘶哑晦涩难听不已。

  今晚听到你以琵琶声来诉衷情,就好像仙乐一般让我眼明耳聪。

  请不要推辞再次坐下来弹奏一曲,我为你创作一首名为《琵琶行》的诗。

  我的话让她感触颇深在那里站立了许久,终于转身坐下来拧紧琴弦拨出急促的声音。

  声音凄凉与刚才的弹奏不一样了,在座的人重新听到琴声之后都抑制不住地掩面哭泣。

  哭泣的人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的青衫已经被泪水浸湿了。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篇具有独创性的名作。无论是事实还是诗人虚构的情节,它的艺术价值都不可忽略,诗的一开始,诗人向读者展示了琵琶女的形象,短短几句话就说明白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起因,为琵琶女的出场作足了铺垫。之后又通过琵琶女对乐曲的弹奏来诠释她的内心活动,在描写演奏技巧方面更是佳句层出不穷,让人拍案叫绝。这段演奏技巧的描写为后来琵琶女的自述身世作出了必要的渲染,而琵琶女的形象也在对其身世的了解中变得更加丰满完美,通过这个典型的形象,表现出了封建社会中乐伎以及艺人们的命运是何其悲惨。琵琶女坎坷的身世引起了诗人的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地诗人也开始诉说自己的过往,两个部分的过渡非常自然,没有一点生拉硬拽的感觉。而之后我的遭遇又触动了琵琶女的心弦,琵琶声再次响起,只不过更加地凄苦悲凉,催人泪下。全诗中,诗人与琵琶女两人的遭遇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相互铺垫,两种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这种手法极为少见,使得本诗更具艺术性。

  问刘十九(一)

  绿蚁(二)新醅(三)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四)?

  【注释】

  (一)刘十九:诗人在江州时的朋友,名字无法查证。

  (二)绿蚁:新酿出来的米酒没有经过过滤时,酒面上会有浮渣,这些浮渣带有一点微微的绿色,细小如蚂蚁,故称此名。南朝齐谢朓《在郡卧病呈沉尚书诗》:“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唐代张铣曾有注解:“绿蚁,酒也。”

  (三)醅:没有经过过滤的酒。念,pēi。

  (四)无:语气助词,相当于“吗”或“么”。

  【译文】

  酒是刚刚酿出来还没有过滤过的米酒,小小的红泥炉下能看到烧的正旺的火焰在跳动。

  天快黑了,马上就要下雪了,一起来共饮一杯好吗?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邀请朋友小饮的劝酒诗。开头的两句一绿一红,颜色的鲜明对比容易勾起人们吃喝的**。此外,温好的酒与烧得火红的火炉正是天降大雪时最吸引人的存在,第三句对于天气的预计正是起到了这种作用。结尾的问句更是开门见山。这样一首劝酒诗还有谁能拒绝,完全可以说,这首小诗本身比酒还要醉人。

  后宫词

  泪湿(一)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二)先断,斜倚熏笼(三)坐到明。

  【注释】

  (一)泪湿:被眼泪浸湿、浸透。

  (二)恩:皇帝的恩宠、恩爱。

  (三)熏笼:熏香的炉子上罩着的竹笼。

  【译文】

  罗巾被泪水浸湿了,连好梦都做不了,深夜,前殿传来了节奏鲜明的歌声。

  容颜还未衰老恩宠就已断绝,只能独自斜靠着熏笼,坐在那里等待天明。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讲述了一名不幸的宫女得宠之后莫名失宠,只得惆怅待天亮。全诗一气呵成、层层深入,尤其对宫女的内心想法描写细腻。由希望变为失望,之后又是守望,最后剩下的只有绝望,感情逐层递进,表达了诗人对失宠宫女的深切同情。

  赋得(一)古原草送别

  离离(二)原(三)上草,一岁一枯荣(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五)侵古道,晴翠(六)接荒城。

  又送王孙(七)去,萋萋(八)满别情。

  【注释】

  (一)赋得:指借古人写就的诗句或者是成语来命题作诗的一种体裁。通常诗题前都会冠上“赋得”两字。这也算是古人学习作诗或者是文人聚会分题作诗的一种方式,有时也作为科举考试时用来命题作诗的一种方法,这种体裁被称为“赋得体”。兴起于南朝,在唐代得到空前发展,之后就历代沿用。

  (二)离离:形容青草茂盛、长得很长的样子。《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张衡《西京赋》:“神木灵草,朱实离离。”

  (三)原:平地郊野。

  (四)荣:茂盛,繁盛。

  (五)远芳:广远辽阔的草原。

  (六)晴翠:形容草原上的草在阳光的照射下明丽而翠绿。唐代温庭筠《太液池歌》:“叠澜不定照天井,倒影荡摇晴翠长。”

  (七)王孙:贵族,这里指诗人的朋友,也就是所送之人。

  (八)萋萋:形容青草长得很茂盛。唐代崔颢《黄鹤楼》:“芳草萋萋鹦鹉洲。”

  【译文】

  草原上长长的野草长得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萎春夏繁盛。

  野火不能将它焚烧殆尽,当春风吹过时大地又是一片绿色。

  野花野草长势迅猛淹没了古道,晴日下的草原连接着你要去的地方。

  我又一次送走自己的好友,茂盛的野草代表着我浓浓的送别之情。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作。整首诗对仗工整、比喻得当,以草木的茂盛来表现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同时又向读者展示了草木的顽强生命力,暗喻在逆境中的人们也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虽然直接关乎送别的仅有两句诗,但并不让人觉得少,反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再加上语言精练、哲理丰富,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一)烧炭南山(二)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三)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四)?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五)冰辙(六)。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七)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八)两骑(九)来是谁?黄衣使者(十)白衫儿(十一)。

  手把(十二)文书口称敕(十三),回车叱牛牵向北(十四)。

  一车炭,千馀斤(十五),宫使(十六)驱将(十七)惜不得。

  半匹红绡(十八)一丈绫(十九),系向牛头充炭直(二十)。

  【注释】

  (一)薪:指木柴。

  (二)南山:也就是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面五十里处。

  (三)苍苍:指灰白色。

  (四)何所营:有什么用,做什么用。

  (五)辗:同“碾”,这里是轧的意思。

  (六)辙:指被车轮辗出的痕迹。

  (七)市:指集市。

  (八)翩翩:原意为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太监得意忘形的样子。

  (九)骑:这里指骑马的人。念jì。

  (十)黄衣使者:太监。

  (十一)白衫儿:太监手底下的爪牙。

  (十二)把:拿。

  (十三)口称敕:嘴里说皇帝有命令。敕,皇帝的命令或是诏书,念chì。

  (十四)牵向北:唐朝时期长安的市场大部分都在南面,而皇宫则位于城北,所以将炭车赶向皇宫的方向自然应该朝北。

  (十五)千馀斤:形容炭很多,非实指。

  (十六)宫使:太监。

  (十七)驱将:把牛车赶着走。将,助词,没有具体实在的意义。

  (十八)绡:一作“纱”,生丝。念xiāo。

  (十九)绫:一种印有花纹的丝织品。

  (二十)炭直:指卖炭的价钱。唐朝在进行商品交易的时候,可以用丝织品或绢帛之类的东西来代替货币使用。

  【译文】

  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人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

  老人的脸上满脸灰尘,显现出长期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的头发也已灰白,十个指头都已被炭粉染得漆黑。

  卖炭得来的钱能用来做什么呢?自然是为了身上穿的衣服以及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老人身上的衣服如此单薄,但心里因为担心炭的价格降低,反而希望天气能更加寒冷一些。

  夜里城外下了大约一尺厚的雪,早晨,老人驾着炭车在冰面上碾出了一道道冰辙。

  牛也疲乏人也饿,这时太阳已经升高了,老人就在集市南门外的泥泞中休息。

  两个潇洒地骑着马过来的人是谁?原来是宫中的太监和他们的手下。

  手中拿着公文说这是皇帝的命令,回身便掉转车头赶着牛向北拉去。

  整整一车炭,重达一千多斤,宫中的使者硬要拿走,老人就算再舍不得也没有办法。

  半匹红绡与一丈绫被系到了牛头上,这就是那车炭的价钱。

  【背景与赏析】

  本诗前序:“苦宫市也。”因此,这是一首有感于宫市而作的诗,是《新乐府》五十篇诗作中的第三十二首诗。所谓宫市就是皇帝指派太监直接到宫外的集市上公开强买,甚至于掠夺民间财物、资产的一种形式。韩愈就曾在《顺宗实录》中说过:“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本诗最成功的一点就是诗人对于白描手法的完美运用,通篇没有一句议论,只是讲述了一个卖炭老翁由烧炭到卖炭,再到被抢炭的悲剧故事,这使人们能更形象、更深刻地了解到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情感。因此,就算没有议论也达到了诗人所需要的艺术效果。

  暮江吟(一)

  一道残阳(二)铺水中,半江瑟瑟(三)半江红。

  可怜(四)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五)月似弓(六)。

  【注释】

  (一)吟:古代的一种诗体。

  (二)残阳:这里指快要落山的夕阳的余光。

  (三)瑟瑟:碧绿色。杨慎在《升庵全集》里认为瑟瑟原本应是珍宝的名称,为碧色。宋代陆游《携一尊寻春湖上》:“花梢已点猩猩血,水面初生瑟瑟纹。”

  (四)可怜:可爱。

  (五)真珠:珍珠。

  (六)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为上弦月,月亮形状如弯弓。

  【译文】

  夕阳的余晖洒在了江面上,让江面一半呈现深碧色,一半呈现红色。

  九月初三的月夜惹人怜爱,露水犹如珍珠,月牙则像一张弯弓。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同时也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一幅普通的日暮江水图在诗人用字准确、比喻恰当的笔下变得奇丽非常。前半段的暮色与后半段的月色交辉相映,两幕胜景经过诗人的描写与组合完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顿时如入一个瑰丽的境界,沉醉于美景当中。

  钱塘湖(一)春行

  孤山寺(二)北贾亭(三)西,水面初平(四)云脚低(五)。

  几处早莺(六)争暖树(七),谁家新燕(八)啄(九)春泥。

  乱花(十)渐(十一)欲(十二)迷人眼(十三),浅草(十四)才能(十五)没(十六)马蹄。

  最爱湖东(十七)行不足(十八),绿杨阴(十九)里白沙堤(二十)。

  【注释】

  (一)钱塘湖:杭州西湖。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西面。

  (二)孤山寺:南朝时期由陈文帝在天嘉初年(560年)建造,当时名为承福寺,宋朝时改名为广化寺。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面,坐落于后湖以及外湖之间,与其他山没有连接,孤峰耸立,故得此名。山上景色秀丽,为西湖周围的登临胜地之一。

  (三)贾亭:也就是贾公亭。五代时期王谠《唐语林》卷六:“贞元中(785年—804年),贾全为杭州刺史,于西湖造亭,为‘贾公亭’。”

  (四)水面初平:春天来临,西湖湖水刚刚开始上涨,而水面则刚好与湖岸平齐。初,副词,初时,刚刚。

  (五)云脚低:指云层看上去非常低垂,就好像与湖面连成了一片。云脚,古人将不停地流荡纷飞、飘移不定,像在行走的薄云称为“云脚”。

  (六)早莺:初春时早早出现的黄莺。

  (七)争暖树:争着飞到朝阳、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木。

  (八)新燕:刚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九)啄:衔取,燕子衔泥做窝。

  (十)乱花: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花朵。

  (十一)渐:副词,渐渐地。

  (十二)欲:副词,就要,将要。

  (十三)迷人眼: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十四)浅草:刚刚冒出地面新长出来的草,不太高也不太长的初春新草。

  (十五)才能:刚够。

  (十六)没:淹没,遮盖。

  (十七)湖东:白沙堤位于孤山的东北面。

  (十八)行不足:怎样行走游览都不会厌烦,都觉得不够。

  (十九)阴:同“荫”,树荫。

  (二十)白沙堤:也就是白堤,又被称为沙堤、断桥堤、十锦塘,位于杭州西城外,唐代之前就已存在。

  【译文】

  春天来临,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看去,湖水上涨,湖面与湖堤差不多齐平,天空中的云层层叠叠,与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了一线。

  有几只刚入春就飞出来的黄莺争抢着飞向阳面的树木,谁家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筑巢。

  颜色众多、各式各样的花朵渐渐地就要让人眼花缭乱了,浅浅的初春新草刚刚能够盖过马蹄。

  最喜爱西湖东面的美景,怎样看都看不够,所以再去看看翠绿的杨柳树下美丽的白沙堤。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抓住初春景物的特点以及季节特征,细致地描绘了一幅初春西湖景,一切都显得恰到好处。即景寓情、对仗工整。将自己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轻肥(一)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二)。

  朱绂皆大夫,紫绶(三)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四)溢九酝(五),水陆(六)罗八珍(七)。

  果擘洞庭橘(八),脍(九)切天池鳞(十)。

  食饱心自若(十一),酒酣气益振(十二)。

  是岁江南旱(十三),衢州(十四)人食人!

  【注释】

  (一)《轻肥》:一作《江南旱》,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七首,诗题的“轻肥”来源于《论语·雍也》之中的“乘肥马,衣轻裘”,主要用来代指达官显宦,同时也比喻他们生活的阔绰与奢华。

  (二)内臣:指在皇帝身边服侍的左右宦官。

  (三)朱绂、紫绶:都是古代专门用来系印纽或者是玉佩的丝织绳带,官位比较高的就用红色或者是紫色。曹植《求自试表》:“俯愧朱绂。”唐代李善注:“《礼记》曰:诸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仓颉篇》:“绂,绶也。”绂,念fú。

  (四)樽罍:古代用来装酒的酒壶或罐子。罍,念léi。唐代杜甫《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樽罍临极浦,凫雁宿张灯。”

  (五)九酝:一种美酒的名字。《西京杂记》卷一:“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一名九酝。”

  (六)水陆:泛指在水陆所产的各种美食。

  (七)八珍:八种珍贵的食品。但对于这八样食品的定义却说法不一,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龙肝、凤髓、鲤尾、猩唇、豹胎、熊掌、酥酪蝉、鸮炙。

  (八)洞庭橘:江苏省太湖附近的洞庭山盛产橘,味美甘甜。

  (九)脍:指将鱼肉细细地切开做菜。

  (十)天池鳞:这里指天池所产的鱼。皇甫谧《释劝》:“浴天池以濯鳞。”天池,根据《庄子·内篇·逍遥游》来看是海的别称。

  (十一)心自若:指心里泰然无事。

  (十二)振:旺盛的样子。这里指喝完酒之后因酒意而显得神气十足。

  (十三)江南旱:根据《通鉴·唐纪五十三》记载,元和四年(809年)曾有过“南方旱饥”。

  (十四)衢州:今浙江省的衢县。念qú。

  【译文】

  一路走来都是神态骄横、不可一世,鞍马被擦得光洁如镜,似乎连灰尘都能照到。

  问身边的人他们是谁,回答说他们是皇帝身边的宦官。

  佩戴了朱绂的是士大夫,佩戴了紫绶的是将军。

  都仪仗华丽地去赴军中的宴会,一路上来来往往的马匹如云彩一般多。

  酒壶里装满了的美酒已经要溢出来了,桌上陈列着水陆所能找到的所有美食。

  有被掰开的洞庭的柑橘,还有被细细切好的天池的鱼。

  吃饱之后心里依然泰然无事,品完美酒后气焰也更加嚣张。

  这时的江南已经大旱,衢州因饥荒而出现人吃人的惨象。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官僚豪奢生活的诗作。开篇的四句话写的绘声绘色、直奔主题,再加上用字的准确,宦官们的飞扬跋扈以及为所欲为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揭露了其意气之骄,可以说具有典型的概括意义。而“军中宴”中的“军”指的就是专门保卫皇帝的神策军,这样的军队现在却由宦官来领导。紧接着的几句话则着重描写宴会场面的奢侈,为了更加形象彻底地表现这些宦官的奢侈,诗人也从侧面进行了描述,如描写他们的马匹是如何的油光水滑,而所用的饲料又是如何的精细,从这里便可以看出这些宦官内臣的骄横与不可一世。然而到了这里诗人并不满足于只将目光放在同一个地方,他将目光转到了江南地区,因为那里正发生着“人食人”的惨事,通过这样的鲜明对比,全诗的境界一下就被提高了,思想意义也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整首诗里。诗人只是将两种对比强烈的社会现象放在了一起,当中并没有任何的说明与议论,但就算如此读者也能通过这样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议论要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自然也更有说服力。结尾的两句可以说是直赋其事,这让全诗比较平稳的基调一下子有了较大的波动,甚至能让读者有惊心动魄之感,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结尾。

  大林寺(一)桃花

  人间(二)四月芳菲(三)尽(四),山寺(五)桃花始(六)盛开。

  长恨(七)春归(八)无觅(九)处,不知(十)转(十一)入此中(十二)来。

  【注释】

  (一)大林寺:位于庐山的大林峰,据说由晋代的僧人昙诜建造,是我国著名佛教胜地之一。

  (二)人间:指位于庐山脚下的村庄村落。

  (三)芳菲:盛开的鲜花,这里也可以泛指花,花草艳丽茂盛的阳春景色。

  (四)尽:指花朵都凋谢殆尽了。

  (五)山寺:大林寺。

  (六)始:刚刚,开始。

  (七)长恨:常常悔恨,经常惋惜。

  (八)春归:春天过去了。宋代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九)觅:寻觅,寻找。

  (十)不知:想不到,岂料,料不到。

  (十一)转:反,反而。

  (十二)此中:代词,代指深山里的寺庙。

  【译文】

  四月份正是平原上鲜花凋落的时节,但高山古寺里的桃花才刚刚开始盛开。

  春天逝去后我常常悔恨无处寻觅它,却没想到春天反而来到了这里。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写景抒情诗。通过寺中的桃花盛开来表现此地春天的迟来。春天总是被人们喜爱,因为在这个时节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美不胜收。但是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到了四月份鲜花就开始凋零,对于热爱**的诗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但是他却在高山寺庙里看到了刚刚开放的桃花,于是认为春天藏到了这里。诗文中透出了浓浓的喜悦之情,想象丰富,耐人寻味。白居易《游大林寺序》:“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村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一)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二)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三)雅令(四)穷(五)经史(六),醉听清吟(七)胜管弦(八)。

  更待菊黄(九)家酝(十)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十一)。

  【注释】

  (一)《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开成二年(837年),白居易与刘禹锡都在洛阳,刘担任太子宾客分司,而白则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由于政治上的共遭冷遇,使得两位挚友更为心心相印。于是便在一起“闲饮”以借酒浇愁,本诗就是那时所作。梦得,指刘禹锡,这是他的字。

  (二)沽:这里是买的意思。通常都指买酒。《论语·乡党》:“沽酒市脯。”

  (三)征:这里指行酒令的动作。

  (四)雅令:高雅的酒令。《说郛》引宋代窦革的《酒谱·酒令》:“幽人贤士,既无金石丝竹之玩,惟啸咏文史,可以助欢,故曰: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新吟胜管弦。”清代黄鷟来《述别叙怀》诗之三:“投壶玉女矢,雅令诗人筹。”

  (五)穷:这里是寻根究源、深入研究的意思。

  (六)经史:这里指满腹的经纶才学。

  (七)清吟:这里指清雅地吟诵或是清美的吟哦。宋代曾巩《芍药厅》:“何如萧洒山城守,浅酌清吟济水边。”

  (八)管弦:这里指用管弦等乐器演奏出来的乐曲。

  (九)菊黄:指**盛开的时候,通常是指重阳节。

  (十)家酝:家中自己酿的酒,不是外面买的酒。唐代杜甫《王侍御许携酒至草堂便请邀高使君同到》:“绣衣屡许携家酝,皂盖能忘折野梅。”

  (十一)陶然:形容闲适欢乐的样子。晋代陶潜《时运》:“邈邈遐景,载欣载瞩。称心而言,人亦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译文】

  年轻的时候从来不担忧生计,老来又怎会吝惜几个酒钱?

  我们一起买来美酒一斗,相对而看,你我都只差三年就七十岁了。

  闲饮中我们引经据典地行酒令,趁着醉意,我们开始吟诵诗句,胜过那管弦之乐。

  等到秋天**变黄,家里酿的美酒成熟之后,我俩还要一醉方休,共享那闲适与欢乐。

  【背景与赏析】

  这首诗写的虽是“闲饮”,却也包含了诗人悲怆自己身世多舛的情感。首联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经历的回顾,“少时不忧生计”的豪气与“老后惜酒钱”的暮气相互照应,由此也能看出诗人的饱经沧桑与心力交瘁。颔联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共”字除了表现两个老朋友争抢付账的情景,也暗示着二人同病相怜,因此才有了坐在一起喝酒解闷的一幕。颈联具体描写两人闲饮的过程及细节,与主题相呼应,通过这一联,诗人将自己内心的烦闷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到了尾联诗人开始展望未来,将全诗的诗意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共君一醉一陶然”表现出诗人只有在醉酒之时才能感到“陶然”之趣,暂时远离愁苦,这也从侧面表明了诗人的哀伤与苦楚。

  全诗语言精练,但言虽简却寓意深刻,可谓语淡情深。通篇虽用赋体却完全没有呆板之感,由此也能看出诗人炉火纯青的写诗功力。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几多时?去似朝云(一)无觅处。

  【注释】

  (一)朝云:这里是引用了楚襄王梦巫山神女的典故,战国时楚襄王游高唐,昼梦幸巫山之女。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译文】

  是花又不是花,是雾又不是雾,夜半时分来,天色微明去。

  来的时候犹如一场**,没有停留多长时间,去时犹如早晨的云彩一般无处寻觅。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咏官妓的诗,同时也是白居易所写诗中的一个特例。因为白居易的诗大多数都是语言浅显、意境明确,而这首诗却展现出了一种朦胧感。

  诗的第一句就给人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既非花也非雾,既似花又似雾。其实,这是两个精妙的比喻,比喻所咏之物的短暂与易逝,而苏东坡《水龙吟》中的名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灵感就来源于此。“花非花”是指官妓们容颜如花,但又不是真实的花;“雾非雾”的“雾”其实能写作“婺”,也就是“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都是女性,所以两者之间就可以相互呼应了,可以说“雾”字在这里是一语双关,似雾但又不是真实的雾。封建时代的官妓对于官僚来说是玩物一般的存在,因此“夜半来,天明去”,相处时间自然短暂,可以说是会短别长。最后两句的“梦”与“朝云”则来源于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这一典故,将男女欢爱写得极为隐晦、含蓄。

  通篇都使用了隐语、一语双关以及富有朦胧感是这首小诗的特点所在。全诗三字句和七字句轮换,富有节律感,后人有用此诗句“花非花”为调名的。此诗也与词极为相似,可见当时诗人白居易已经开始从事词体的创作了。

  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与于龙一起以诗文齐名,并称为“王于”,也被称为“初唐二杰”。此外,王勃还与骆宾王、卢照邻、杨炯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曾做过沛王府修撰,之后任虢州参军,后因罪而被革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

  城阙(二)辅(三)三秦(四),风烟望五津(五)。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六)人。

  海内(七)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八)。

  无为(九)在歧路(十),儿女共沾巾(十一)。

  【注释】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当时作者在长安,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从长安被外放到了蜀州(今四川省崇庆县)做县尉,此诗为送别时所写。少府,县尉的通称。之任,赴任;之,往,到。

  (二)城阙:指当时长安的城郭和宫阙。阙,宫门前的望楼。

  (三)辅:护卫,护持。

  (四)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区域,也就是位于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三秦”是汉初的旧称,项羽在灭秦后,曾把战国时期的秦国故地分成了三部分,也就是雍、塞、翟,并将这三个地方分封给了秦朝的三个降将,故称“三秦”。

  (五)五津:指王勃的朋友杜少府将要赴任的地方。四川省的岷江从古代开始就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五个著名的渡口,故将其合称为五津。这里泛指四川。

  (六)宦游:离开家乡外出做官。

  (七)海内:泛指全国各地。古人由于认知的局限性,认为陆地的四周都被大海包围,所以习惯称天下为四海之内,简称海内。

  (八)比邻:近邻,并邻。

  (九)无为:不必,不用,无须。

  (十)歧路:分开的路,指告别的地方。

  (十一)沾巾:指挥泪告别。沾,湿。

  【译文】

  古代的三秦之地簇拥护卫着长安,透过滚滚风烟遥望你将要去的五津。

  与你离别时生出了无限感慨,大家都是远离故土奔走在仕途上的游子。

  四海之内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就算身处天涯海角也好像就在身边。

  不要在离别的时候感到忧伤,就像那些多情的儿女让泪水打湿了衣服。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构思巧妙,对仗工整。大部分的送别诗给人的感觉就是悲切凄凉,而王勃的这首诗却跳出传统、不落俗套,不仅表达了与朋友间的真挚情感,还提高了全诗的思想境界及格调,给人一种洒脱爽朗之感。

  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一)我林壑(二)清。

  驱烟寻涧户(三),卷雾出山楹(四)。

  去来固(五)无迹,动息(六)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七)。

  【注释】

  (一)加:施以某种动作的意思,在这里是指让林壑变得更加清爽。

  (二)林壑:指树林和山谷。

  (三)涧户:指生活在山涧边的人家。

  (四)山楹:指山中的房屋。南朝宋鲍照《登庐山》:“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元代马祖常《姚左司墨竹为贾仲章尚书赋十韵》:“江渚春生雨,山楹夜宿云。”

  (五)固:原本,本来。

  (六)动息:这里指活动与休息。《隋书·天文志上》:“生灵因之动息,寒暑由其递代。”

  (七)松声:也就是松涛声。战国时期楚国宋玉《高唐赋》:“俯视崝嵘,窐寥窈冥,不见其底,虚闻松声。”宋代王安石《欹眠》:“松声悲永夜,荷气馥初凉。”

  【译文】

  肃肃的凉风吹过,让树林与山谷变得更加清爽。

  凉风驱走青烟,寻找那生活在涧边的人家,卷起云雾,从山中的房屋里穿出。

  离开和出现原本没有一点踪迹可寻,但是风在动静之间就犹如拥有感情一般。

  太阳落山之后周围的山山水水都寂静下来,只有清风卷起松涛,为你演奏美妙的乐曲。

  【背景与赏析】

  很明显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诗人以风喻人,以此来托物言志,目的是赞美风的高尚品格以及勤奋精神。宋玉曾在《风赋》中说道:“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而本诗所要表达的也正是风这种普济众生、始终平等的美德。在诗人的笔下,风变得“有情”,始终不辞辛劳地吹散浊热,给人们带去凉爽;吹响松涛,为人们演奏大自然的乐曲。诗人就是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风的形象刻画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张九龄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人,唐中宗景龙初年中进士,唐玄宗开元时期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等,直言敢谏,唐代著名贤相,后被李林甫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尤其擅长五言古诗,为扫除唐朝初期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当世所推崇。曾被人们誉为“岭南第一人”。

  望月怀远(一)

  海上生明月,天涯(二)共此时。

  **(三)怨遥夜(四),竟夕(五)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六),披衣(七)觉露滋(八)。

  不堪(九)盈(十)手赠,还寝(十一)梦佳期(十二)。

  【注释】

  (一)怀远:思念远在他乡或住在远方的亲人。

  (二)天涯:天边。

  (三)**:具有怀远之情的人,有**。

  (四)怨遥夜:抱怨夜晚的持续时间过于漫长。遥夜,指长夜。

  (五)竟夕:一整夜,终夜。

  (六)怜光满:怜惜那满屋的月光。怜,爱惜、怜惜的意思。

  (七)披衣:走出屋外,出户。

  (八)露滋:夜深。滋,滋润,表示在室外久站,身上因沾染了露水而感觉有湿意。

  (九)不堪:不能。

  (十)盈:满。

  (十一)寝:卧室,睡觉的地方。

  (十二)佳期:愉快的约会。

  【译文】

  海上生出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与我共同观赏它。

  有着怀远之感的人怨恨夜晚的漫长,彻夜不眠地思念亲人。

  熄灭蜡烛,满室的月光令人怜惜,披上衣服走出室外,露水沾湿了身上的衣服。

  不能将月光满满地捧在手上赠给你,只好回到卧室,也许梦中还能与你欢聚。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在月夜怀念远方亲人的诗。全诗情景交融、细致入微。层层递进,观赏明月时想到远方亲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于是出屋看月,偏偏如此美景无法送人,还不如回屋在梦中与亲人相会。整首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表现出了诗人绵绵不尽的思念。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一)

  万丈(二)红泉(三)落,迢迢(四)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五),洒落出重云(六)。

  日照虹霓(七)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八)多秀色,空水(九)共氤氲(十)。

  【注释】

  (一)《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应该是在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的前后。湖口,即鄱阳湖口,唐朝时期为江州戌镇,属于洪州大都督府的统辖区域。

  (二)万丈:形容山势极高。

  (三)红泉:指在日光的映照下,瀑布因光线的折射而显得色彩斑斓。

  (四)迢迢:原意为遥远和长久,这里是指天远,形容瀑布的落差极大,犹如从天而降。

  (五)杂树:各种各样的树木。杂,混乱,多种多样。

  (六)重云:重重叠叠的云层。

  (七)虹霓:原意为雨后或者是日出、日没之时天空中出现的一种七色圆弧,这里主要指彩虹。《列子·天瑞》:“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

  (八)灵山:道家对于的蓬莱山的另一个叫法,这里用其来借指庐山。

  (九)空水:这里指天空和水色。南朝宋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十)氤氲:形容云雾弥漫、烟雾缭绕的样子。念yīnyūn。

  【译文】

  因阳光照射而色彩斑斓的瀑布,从高高的山间坠下,犹如从天而降,激起了一片紫雾一般的水汽。

  瀑布水从树丛间奔流而下,洒落出来的水雾犹如重叠的云层。

  在阳光下就像彩虹一般,清朗的天空下,瀑布的水声也如风雨声一般。

  充满灵气的庐山景色秀丽,天空与水色因云雾弥漫而若隐若现。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在写这首诗之前,张九龄曾有过一段曲折的经历。开元十一年(723年),张九龄受到器重,被擢任中书舍人。但在开元十四年时,却因故被贬为太常少卿。没过多久,又成为冀州刺史。后来,张九龄上书要求改去江南附近任职,以便他能照顾家乡年老的母亲。根据《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当时唐玄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也就是说,张九龄在被贬官之际,获得了皇帝的恩遇,对于他来说犹如自己的才德通过了考验一般,这使得他踌躇满志,这样的情怀在诗中也微妙地表达了出来。

  本诗是以描写远景的方式来描写庐山瀑布的,诗人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手法,向读者展示出了一幅绚丽雄浑的庐山瀑布远景图。整首诗以山水来抒怀,到处都有诗人对自己的写照,也寄托了他的理想与政治抱负。表面上看,这首诗只是在描写和赞美瀑布美景,但是只要仔细品读,就能感觉出其中的**壮志,显示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以及豪放的风度。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本名为浩,字浩然,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人,故世人称其为“孟襄阳”。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因他举进士而不中,再加上“当路无人”,所以从未入过仕途,所以又被称为孟山人。李白曾称赞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孟浩然一生都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中徘徊,直到亲自在长安碰到钉子之后才完全放弃了求官的愿望。虽然隐居,但与当时的达官显贵都有来往,如张九龄、王维等,与诗人李白等也经常聚会,再加上喜欢与一些道士、隐者、法师等说道谈玄,所以孟浩然的隐居生活并不寂寞。后背上生毒疮还**欢饮,最终因“食鲜疾动”而死,死时年仅五十二岁。

  过(一)故人庄

  故人具(二)鸡黍(三),邀我至(四)田家。

  绿树村边合(五),青山郭(六)外斜。

  开轩(七)面场圃(八),把酒话桑麻(九)。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十)**。

  【注释】

  (一)过:拜访,看望,探访。

  (二)具:准备,备下。

  (三)鸡黍:泛指待客用的饭菜。

  (四)至:到。

  (五)合:环绕,连接成一片。

  (六)郭:原意为城郭,这里指村子的四周。

  (七)轩:窗户。一作“筵”,宴席,筵席。

  (八)场圃:打谷场与菜圃。

  (九)桑麻:源于陶潜的《归田园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十)就: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译文】

  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庄做客。

  村外绿树环绕连成一片,村子的四周青山向外挺立。

  打开窗户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圃,一边喝酒一边谈论农事。

  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的那天,我还要来这里欣赏**。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细致地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悠闲恬静,此外还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幽淡雅,最后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将诗人对朋友以及村庄的留恋自然而然地表达了出来,无造作之感。

  宿建德江(一)

  移舟(二)泊(三)烟渚(四),日暮客(五)愁新。

  野旷(六)天低树,江清(七)月近人。

  【注释】

  (一)建德江:即新安江。因流经建德(今浙江省建德县)故得此名。

  (二)移舟:滑动小舟准备靠岸。

  (三)泊:停泊,靠岸。

  (四)烟渚:指江中被雾气笼罩的小沙洲。渚,江中的小岛、沙洲。

  (五)客:诗人的自指。

  (六)旷:空旷。

  (七)江清:形容江水很清澈。

  【译文】

  将小舟停泊在烟雾笼罩的小沙洲旁,黄昏的暮色给游子们增添了几分新的忧愁。

  野外空旷无垠,感觉远处的天空比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让人觉得月亮近在眼前。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羁旅之思的诗。本诗情景交融,诗人因滞留他乡久不归家而有感而发。诗中景物虚实相交,相互映衬补充,在一隐一现中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意境。全诗虽平淡但却余味悠长,一切愁情自然流出,韵味天成。

  春晓(一)

  春眠不觉(二)晓,处处闻啼鸟(三)。

  夜来(四)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一)《春晓》:此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的,描写了春日清晨的景色。晓,天刚刚亮的时候。

  (二)不觉:没有察觉到,不知不觉中。

  (三)闻啼鸟:听到鸟儿的啼鸣声。闻,听到。啼,鸣叫声。

  (四)夜来:夜里,半夜。

  【译文】

  春天睡觉很舒服,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到处都能听到小鸟清脆的鸣叫声。

  昨夜似乎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道地上会有多少缤纷的落花。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惜春的小诗。初读平淡无奇,但只要细细读来就会发现其中所蕴涵的魅力,那就是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韵味。整首诗给人的感觉应该用自然平静和行云流水来形容,言浅却意浓,可谓韵味无穷。

  秋登万山寄张五(一)

  北山(二)白云里,隐者(三)自怡悦(四)。

  相望始(五)登高,心随雁飞灭(六)。

  愁因薄暮(七)起,兴(八)是清秋(九)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十)渡头(十一)歇。

  天边树若荠(十二),江畔洲(十三)如月。

  何当(十四)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

  (一)《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隐居的园庐位于岘山附近,而张五则隐居于襄阳岘山以南约二里的白鹤山,孟浩然登上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为此写诗寄意。张五,本名为子容,因在家排行第五,故称张五。

  (二)北山:也就是万山。

  (三)隐者:诗人的自指。

  (四)怡悦:喜悦的意思。

  (五)始:一作“试”。

  (六)“心随雁飞灭”:一作“心随鸟飞灭”“心随飞雁灭”“心飞逐鸟灭”。

  (七)薄暮:傍晚时分,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八)兴:秋兴,因感秋而寄兴的意思。

  (九)清秋:也就是秋季,特指深秋。

  (十)平沙:指含沙量一般的沙地。《清史稿·食货志一》:“河南沙荒地三万三千余顷。可垦者分三等:曰轻沙,曰平沙,曰重沙。”一作“沙行”,指在沙地上行走。

  (十一)渡头:渡口。

  (十二)荠:一种可食用的草本植物,这里形容远望天边的树木显得无比细小。

  (十三)洲:一作“舟”。

  (十四)何当:何时能够,什么时候可以。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