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作者:蘅塘退士 | 字数:14064
  【译文】

  白云缭绕的北山上,我这个隐者还是能自娱自乐一番。

  为了能够遥望,我才登上这座高山,而我的心也早已随着鸿雁远走高飞。

  愁绪往往是因为日落而引发的,而秋兴则是因深秋而发。

  时而能看见回村的人们,坐在沙地或渡口那里休息。

  天边的树木犹如荠菜那样矮小,江畔的沙洲则如弯月一般。

  何时你能够带着美酒来我这里,让我们在重阳佳节一醉方休。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故人的诗作。整首诗情随景生,景又衬情,两者联系紧密,可谓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当中对朋友真挚的友情也呼之欲出,不愧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开头两句诗来源于晋代陶弘景的《答诏问山中何所有》:“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第三和第四句开始则转入主题,开始表达诗人自己对张五的思念,写景与抒情相互配合。从“时见归村人”到“江畔洲如月”这段主要描写的是由山上向下眺望所看到的景象。这四句诗可以说是全诗的精华之所在,诗人在当中看似只是平淡地依照所见景物如实描写,但乡村的静谧却也从中显示了出来,语言虽朴实却无比自然,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就这样在诗人的笔下被创造了出来,沈德潜就曾这样评价过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可以说,这也是孟诗的重要特点与风格。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一)忽西落,池月(二)渐东上。

  散发(三)乘夕凉,开轩(四)卧闲敞(五)。

  荷风(六)送香气,竹露(七)滴清响(八)。

  欲取鸣琴(九)弹,恨无知音(十)赏(十一)。

  感此怀故人(十二),中宵(十三)劳(十四)梦想(十五)。

  【注释】

  (一)山光:指山上的日光。

  (二)池月:池边的月亮。

  (三)散发:将头发披散开。古人习惯蓄发,而平日都将头发绾在头顶,只有在放松或休息时才将头发散开。

  (四)轩:窗。

  (五)闲敞:安静而宽敞的地方。

  (六)荷风:带着荷花香气的轻风。

  (七)竹露:指竹叶上的露水。唐代杜甫《晚晴》:“秋风客尚在,竹露夕微微。”唐代白居易《题扬颖士西亭》:“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八)清响:形容清脆的响声。汉代王粲《七哀诗》(其二):“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九)鸣琴:琴。晋代陆机《拟东城一何高》:“闲夜抚鸣琴,惠音清且悲。”

  (十)知音:原意为通晓音律。根据《吕氏春秋·本味》记载,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倾听伯牙鼓琴,当伯牙志在高山时,钟子期曰:“巍巍乎若太山。”当伯牙志在流水时,钟子期曰:“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去世之后,伯牙便破琴绝弦,不再演奏,认为世间已无知音。因此,后世也将知己称为知音。在这里知音指的是辛大。

  (十一)赏:赏识,欣赏,也就是认识到人的才能而给予重视。

  (十二)故人:指辛大。

  (十三)中宵:半夜。晋代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迅雷中宵激,惊电光夜舒。”唐代陆贽《贞元九年大赦制》:“中宵屡兴,终食累叹。”清代龚自珍《忏心》:“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

  (十四)劳:烦劳,麻烦,有劳。

  (十五)梦想:梦中怀想,这里指梦境或梦中。

  【译文】

  山上的太阳忽然在西边落下,池边的月亮则缓缓从东方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这夕阳下乘凉,打开窗户,闲适地躺在一个安静而宽敞的地方。

  夹杂着荷花气味的微风送来了阵阵清香,落在竹叶上的露水则滴出清脆的响声。

  想要取琴出来弹奏,却恨没有知音可以欣赏。

  感此良宵开始怀念朋友,最终只能与其在梦中相见。

  【背景与赏析】

  本诗是孟浩然比较有代表性的名篇。全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在写夏夜纳凉清爽闲适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

  诗一开篇并没有简单地只描写景物,而是“遇景入咏”(皮日休),写景的同时也写出了自己的主观感受。而诗的第二联则给人一种闲情适意的感觉,可以说是身心两方面的舒畅。紧接着,诗人分别从嗅觉与听觉两面继续描写这种舒畅,形象地写出了夏夜给人的真实感受。然后诗人从听觉方面引出了“知音”这个典故,就这样,原本是对水亭纳凉的描写就自然而然地转移过渡到了怀人上面。最后,诗以梦中会友结尾,更显得回味无穷。

  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一)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二),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三)传,永怀尘外(四)踪。

  东林精舍(五)近,日暮空(六)闻钟。

  【注释】

  (一)挂席:挂帆。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唐代李善注此诗:“扬帆、挂席,其义一也。”

  (二)郭:古代习惯在城的外围另外加筑一道城墙,这道墙就称为“郭”。

  (三)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居住于庐山东林寺,世人称其为远公。宋代梅尧臣《访矿坑老僧》:“莫貰远公酒,余非陶令贤。”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远公置酒,佛印烧猪,真正名士,佛亦当少恕。”

  (四)尘外:世外。汉代张衡《思玄赋》:“游尘外而瞥天兮,据冥翳而哀鸣。”清代曹寅《花笑轩步月留别蒲庵》:“钟声尘外梦,花笑静中情。”

  (五)东林精舍:高僧慧远喜爱庐山的幽静,当时的江州刺史桓伊便为他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禅舍,名为“东林精舍”。东林,此二字源于庐山东林寺。唐代张乔《送僧鸾归蜀宁亲》:“高名彻西国,旧迹寄东林。”宋代王禹偁《寄杭州西湖昭庆寺华社主省常上人》:“任夸西掖吟红药,何似东林种白莲。”精舍,指佛教修行者的住处,有时也是说法布道的处所。

  (六)空:徒然,白白地。

  【译文】

  扬帆在江上行了几千里,一路上也没遇到什么名山。

  将船停泊在浔阳城外,这里刚好能看到庐山的香炉峰。

  曾经读过高僧慧远的生平,一直深深地怀念他在尘世之外的踪影。

  当我快要接近东林精舍时,已是日暮时分,想到高人已经作古,只能徒然地听着山寺里敲响的钟声。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被后人称赞为“天籁”之作的作品。全诗色彩虽淡雅无迹,但却气势恢弘。看似简单几笔,便将江山风貌勾勒得颇具神情,而诗人的那种欣然愉悦之情也显示了出来。比起李白绚烂的重彩浓笔,孟浩然使用的几乎是犹如水墨那般含蓄空灵的淡笔,这使他的作品大都透露出一种悠远的情思。

  整首诗的上半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与述情只是稍带而过,到了下半部分才开始以空灵的笔法来以情带景。诗人写起这首诗来没有丝毫的费力之感,反而行云流水,从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思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羡慕以及向往。

  题义公禅房

  义公(一)习(二)禅寂(三),结宇(四)依(五)空林(六)。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七)深。

  夕阳连雨足(八),空翠(九)落庭阴(十)。

  看取(十一)莲花(十二)净,方知不染心(十三)。

  【注释】

  (一)义公:唐朝时期的一名高僧。

  (二)习:修习的意思。

  (三)禅寂:佛家语,指佛教信徒坐禅入定,保持思维思想的寂静。《维摩诘经》:“一心禅寂,摄诸乱恶。”

  (四)结宇:指建造屋舍。《晋书·江逌传》:“翦茅结宇,耽翫载籍,有终焉之志。”清代方文《赠戴其怀》:“结宇兵戈后,潜身草木中。”宇,房屋。

  (五)依:依靠,背靠。

  (六)空林:渺无人迹、没有人烟的树林。

  (七)壑:深沟、坑谷。

  (八)雨足:落地较密集的雨点。晋代张协《杂诗》:“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宋代寇準《点绛唇》:“水陌轻寒,社公雨足东风慢。”

  (九)空翠:指绿叶或是树叶。清代陈维崧《齐天乐·暮春风雨》:“小楼昨夜东风到,吹落满园空翠。”

  (十)庭阴:庭院中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

  (十一)看取:看。取,在这里为语气助词,表示动作的进行,没有实际的意义。宋代张孝祥《水调歌头·为方务德侍郎寿》:“看取连宵雪,借与万家春。”清代纳兰性德《剪湘云·送友》:“密约重逢知甚日,看取青衫和泪。”

  (十二)莲花:这里是指佛家所说的“青莲”。

  (十三)不染心:指一尘不染的清净心灵。

  【译文】

  高僧义公要坐禅入定,于是在背靠空寂的山林的地方建造了禅房。

  屋外有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台阶前则是一片幽深的沟壑。

  夕阳西下时还在下着密密的小雨,绿叶都掉在了庭院中照不到阳光的阴面。

  看着那不染纤尘的莲花,这才知道义公的心灵是多么的清净且一尘不染。

  【背景与赏析】

  这既是一首题赞诗,同时也是一首山水诗。全诗通过描写义公这位高僧所在禅房周围的山水环境,以此来衬托出义公的高尚德行、古雅情调以及飘然物外,全诗语言自然明快、清淡秀丽,也是孟浩然诗歌代表作之一。首联点明禅房所处的背景,颔联则通过对“开门见山”以及与台阶连接在一起的山谷的描写表达出了义公眼界的高超以及绝非凡俗能比的襟怀。颈联看似只是在写景赞景,其实就是在写人赞人,也就是所谓的写景即写人,赞景即赞人。在尾联中诗人巧用佛家语,以莲花来比喻义公,因为“莲花”就是佛教中常说的“青莲”,代表着洁净且不染纤尘,通常都被比喻为佛眼,根据《法华妙音品》记载,菩萨即“目如广大青莲花”,因此诗人在这里提到莲花,就是为了表明义公具有佛眼那样清净的眼界,拥有青莲花一般纤尘不染的胸襟。就这样,写景的目的明确化,而本诗的主题也被点明了。在本诗中,诗人其实也寄托了自己的一份隐逸情怀。整首诗犹如一幅山林晚晴图。幽雅迷蒙,引人入胜,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精品诗。

  渡浙江问舟中人(一)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二)共济(三)与君同。

  时时引领(四)望天末(五),何处青山是越中(六)?

  【注释】

  (一)《渡浙江问舟中人》:孟浩然在开元初年到开元十二三年期间曾几次出入张说的幕府,只可惜他的仕途并不得意,于是便有了之后的吴越之游,开元十三年(725年)秋孟浩然从洛阳出发,沿着汴河顺流南下,经过广陵之后又渡江到杭州。然后,从那里渡浙江到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本诗就作于那个时候。浙江,即钱塘江。

  (二)扁舟:指小船。

  (三)共济:这里是共同度过、共同成事的意思。《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孤以不德,阶承统绪,思与贤良共济世道。”《宋书·沉攸之传》:“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济艰难,岂可自厝同异。”明代张居正《答河道徐凤竹》:“前得山东抚臺李公书,谓开泇口不如疏胶河,意与公合。故宜会同。且委用属吏、量派夫役,亦必借其力以共济也。”

  (四)引领:指伸长脖子,形容殷切地期待或盼望的样子。《武王伐纣平话》:“武王设朝,士民皆喜;依圣治事,民皆引领。”

  (五)天末:天边,天的尽头,指非常遥远的地方。汉代张衡《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唐代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清代龚自珍《水调歌头·寄徐二义尊大梁》:“故人天末不见,使我思华年。”

  (六)越中:也就是越州,今浙江省的绍兴市。

  【译文】

  钱塘江退潮之后江面平静,没有一丝风吹过,我与你同乘一艘小船漂泊在江面上。

  时不时地伸长脖子向着天边眺望,不知道哪一座青山属于我要去的越州。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常被赞为“其神甚远”。诗的第一句就直奔主题,看似平淡,细品之后却能发现极富节奏感,完美而成功地写出了因涨潮而被滞留,最后重登旅途之人的那份惬意的心情,由此可见,快节奏的语调对于表现诗意也是很有帮助的。

  诗中所说的“舟中人”原本都素昧平生,但因同在一叶“扁舟”上,使得人与人之间有了一种同舟共济的亲切感,于是众人相互间也开始拉起了家常,表达出了那个时代的淳朴风气以及浓浓的人情味。当隐隐约约能看到彼岸的时候,诗人开始想象与猜测,表达自己对越中山水的向往之情,因此也才有了“时时引领望天末”这样的神情动作,语言虽然口语化却更显生动活泼。最后以一个问句来结尾,使人感觉亲切自然,也使整首诗的意境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显得更为高远而完满。

  王昌龄

  王昌龄(690年—约756年),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727年)中进士,曾任汜水尉、校书郎,后被贬为江宁丞,最后再次被贬为龙标尉,所以王昌龄也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更有人称其为王龙标。王昌龄的籍贯,一直有京兆和太原两种说法。《旧唐书》认为王昌龄应该是京兆(唐朝的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原因是王昌龄曾在《别李浦之京》这首诗中说过:“故园今在霸陵西”,再加上又有诗作《霸上闲居》。但是唐代有许多山西籍贯的诗人因为洛阳和长安为当时的文化中心,所以多在洛阳与长安游览,有的甚至居住在京城,所以不能就因为这样便认定王昌龄为京城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河岳英灵集》则认为王昌龄是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籍贯在太原。

  芙蓉楼送辛渐(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二),平明(三)送客楚山(四)孤(五)。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六)在玉壶。

  【注释】

  (一)《芙蓉楼送辛渐》:原作共两首,此为第一首。诗人于天宝元年出任江宁丞期间所写。芙蓉楼,位于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面。《元和郡县志》中第二十五卷《江南道·润州》:“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辛渐,诗人的朋友。

  (二)吴:三国时期吴国位于长江下游一带,所以这片区域也被称为吴。

  (三)平明:早晨,清晨。

  (四)楚山:春秋时期的楚国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这片区域的山也被称为楚山。

  (五)孤:孤单一人,独自一人。

  (六)冰心:比喻内心纯洁,为人正直廉明。

  【译文】

  寒冷的雨水在夜间洒满大地,吴地江天都笼罩在烟雨中,清晨送走朋友,独自一人面对楚山离愁无限。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问起我,请告诉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保存在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剔透。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早晨诗人与朋友江边离别的情景。本诗的构思极为新颖,以描写送别场景为辅,真正为主的反而是表达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的景物描写用来烘托送别时的孤独寂寞之情,后两句则自比冰壶,表达自己的清廉正直。王昌龄的自比来源于姚崇的《冰壶诫》:“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只不过王昌龄将这些句子概括得更加生动简练,使之成为千古名句。

  出塞(其一)(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二)龙城(三)飞将(四)在,不教(五)胡马(六)度(七)阴山(八)。

  【注释】

  (一)《出塞》:乐府旧题《横吹曲辞·汉横吹曲》,原作有两首,此为第一首。唐代诗人描写边塞生活时常用的题目。

  (二)但使:只要。

  (三)龙城:一作“卢城”。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匈奴祭天的地方,位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的西面以及硕柴达木湖的附近。一种说法为卢龙城,位于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汉代右北平郡的所在地。还有一种说法是指代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汉代名将卫青。

  (四)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史记·李将军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五)不教:不让,不允许,不叫。

  (六)胡马:指匈奴的战马,这里指代匈奴。胡,古代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惯用称呼。

  (七)度:越过。

  (八)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北连接着内兴安岭的阴山山脉。汉朝时期匈奴常常通过阴山来侵扰汉朝疆域。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万里远征的将士们至今还未回来。

  如果袭击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在,绝不让匈奴的人马越过阴山。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作,同时也是一首感叹战乱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歌。全诗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出了雄浑诚挚的爱国热情。再加上纵观古今,以明快的手法来针砭时弊,明代的李攀龙曾称它为唐朝时期的七绝压卷之作,也算是名副其实。

  从军行(其四)(一)

  青海(二)长云暗雪山(三),孤城(四)遥望玉门关(五)。

  黄沙百战穿(六)金甲(七),不破楼兰(八)终不还。

  【注释】

  (一)《从军行》:乐府旧题,《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多为军队战争。原作有七首,本诗为第四首。

  (二)青海:指青海湖,位于今青海省西宁市西面。

  (三)雪山: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四)孤城:一种说法为青海地区的一座城,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就是玉门关。前一种说法比较可信。

  (五)玉门关:汉武帝时期设立,由于从西域输入玉石必须取道于此因而得名。旧址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的小方盘城。六朝时期关址曾向东移动过,新址今位于安西县双塔堡周围。

  (六)穿:磨破,穿坏。

  (七)金甲:用金属制成的铠甲,战衣。

  (八)楼兰:汉朝时期西域的鄯善国,位于今**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的东南面。西汉时期,楼兰王曾与匈奴勾结,数次诛杀由汉朝派出前往西域的使臣,最后汉武帝派遣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刺杀了楼兰王。《汉书·傅介子传》:“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这里也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地区的敌人。

  【译文】

  青海湖上空阴云弥漫,阴云下的雪山也有点暗淡了,站在孤城上,与之遥遥相对的就是远处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们身经百战,都磨穿了身上的战甲,只要不打败西北地区的敌人就誓不归家。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第一部分描绘的是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突出了玉门关所处地势的重要性。这当中也融入了众多感情,有戍边将士们对于自己所承担任务的责任感与自豪感,也有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孤独感和困苦之感。第二部分则是抒情部分,表达了战斗的惨烈与艰苦,最后一句的结尾更是戍边将士的誓言。就这样,抒情不再空洞,环境描写与人物感情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与哲学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在河北省的昌黎县,因此世人称其为韩昌黎或昌黎先生。与柳宗元一起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尤其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并破骈为散,将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扩大。宋代的苏轼称赞其“文起八代之衰”,明代的文人更是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同时还有“文章巨公”与“百代文宗”之名。韩愈还善于使用前人词语,此外对于当代口语的提炼也很注重,许多新的语句比如一些流传至今的成语都是由他创造出来的,如“动辄得咎”“杂乱无章”“落井下石”等。中国“道统”思想观念的确立者,在尊儒反佛方面是里程碑式的人物。贞元八年(792年)中进士,之后任刑部侍郎,后因触怒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之后又任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晚年则任吏部侍郎,因此又称韩吏部。谥号“文”,所以也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当中。

  山石

  山石荦确(一)行径微(二),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三)坐阶(四)新(五)雨足(六),芭蕉叶大栀子(七)肥。

  僧言古壁佛画(八)好,以火来照所见稀(九)。

  铺床拂席置(十)羹饭,疏粝(十一)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十二),清月(十三)出岭(十四)光入扉(十五)。

  天明独去无道路(十六),出入高下(十七)穷烟霏(十八)。

  山红涧碧(十九)纷烂漫,时见松枥(二十)皆十围(二一)。

  当流(二二)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二三)为人■(二四)?

  嗟哉吾党二三子(二五),安得(二六)至老不更归(二七)!

  【注释】

  (一)荦确:形容山石不平、怪石嶙峋的样子。荦,念luò。

  (二)行径微:指山路狭窄。微,狭窄的意思。

  (三)升堂:走入寺中的厅堂。

  (四)阶:指厅堂前方的台阶。

  (五)新:刚刚,刚才。

  (六)雨足:雨量充足的意思。宋代杨万里《夏日杂兴》:“九郡报来都雨足,插秧收麦喜村村。”清代厉鹗《雨后》:“野夫欣雨足,米价及时平。”

  (七)栀子:植物名,通常在夏季开白花,香气浓郁幽远。

  (八)佛画:画着佛像的画。

  (九)稀:模糊,依稀。

  (十)置:提供,供应。

  (十一)疏粝:也就是糙米,这里指简单的饭菜。粝,念lì。

  (十二)百虫绝:指完全听不到虫子的叫声。

  (十三)清月:这里指清朗的月光。

  (十四)出岭:指月亮从山岭上升起,就好像从山岭中出来似的。

  (十五)光入扉:指月光穿过门户,照进室内。

  (十六)无道路:指任意地走来走去,没有特意地去选择道路。

  (十七)出入高下:指在高低不平的山谷中进进出出。

  (十八)烟霏:也就是云团烟雾。宋代朱熹《鹧鸪天·叔怀尝梦飞仙为之赋此》:“生羽翼,上烟霏。回头祗见冢纍纍。”明代王守仁《登泰山》:“晓登泰山道,行行入烟霏。”

  (十九)山红涧碧:指红艳的山花以及碧绿的涧水。

  (二十)枥:一作“栎”。念lì。

  (二一)十围:两手合抱,一周为一围,在古代长度约等于三寸或五寸。在这里形容树干的粗大,有时也作“十韦”。枚乘《上书谏吴王》:“夫十围之木,始生而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张铣注:“十围,言大也。”《汉书·成帝纪》:“是日大风,拔甘泉畤中大木十韦以上。”颜师古注:“韦与围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庾子嵩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清代金农《秋雨坐槐树下书怀》:“阶前老槐十围大,碧罗张繖高厌厌。”

  (二二)当流:面对流水。

  (二三)局束:约束而不自在。宋代赵与时《宾退录》卷八:“膳饮为之失味,步趋为之局束。”

  (二四)为人■:被别人牵制,这里指诗人的幕僚生活。■,原意为马的缰绳。这里用作动词,也就是控制、牢笼的意思。

  (二五)吾党二三子:诸位朋友、诸位同辈。二三子,诸位。“吾党”与“二三子”均为《论语》中的常用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二六)安得:怎能。

  (二七)不更归:“更不归”。归,这里是辞官归乡的意思。

  【译文】

  山石嶙峋,道路狭窄,在蝙蝠飞舞的黄昏来到了这座寺庙。

  进入庙里的厅堂,坐在台阶上,刚下过一场雨,由于雨水充足,芭蕉叶子显得更大,栀子也长得肥壮了许多。

  寺里的僧人说古墙壁上的佛祖画像很不错,于是便用火把照亮观察,但依然很模糊。

  僧人们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好了饭菜,虽是粗茶淡饭,但于我而言,能吃饱足矣。

  夜深时我静静躺在床上,周围已经没有虫子的吵闹声,月亮爬上山头,月光则溜入室内。

  天亮时我独自离去,却没办法辨清道路,在烟雾缭绕高低不平的山中上下徘徊。

  山花红艳涧水碧绿,显得极为纷乱,有时还能看见树干粗大的松树。

  面对河流我光脚踏石而过,潺潺的水声和着微风将我的衣服吹起。

  人生在世能如此生活也算是自得其乐了,何必要受他人约束就像被套上马的缰绳呢?

  唉,诸位情投意合的朋友啊,怎么能在年老之后还不辞官归乡啊!

  【背景与赏析】

  此诗虽以“山石”二字为题,但却不是一首歌咏山石的诗,而是一篇描写游踪的作品。这是一首非常具有独创性的诗,因为它采用了散文中关于游记文的写法,按照旅行的顺序,写出了从“黄昏到寺”到“夜深静卧”,再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与所感,可以说,这是一篇以诗体的形式来记录的山水游记。一般而言,以时间顺序来叙述游踪,容易给人一种在写流水账的感觉,但韩愈却手法高明,不管描写什么事物,他都让其显得有景有情,能够**形成一种意境,这就避免了流水账现象的出现。整首诗记录的其实就是游山寺的过程。开篇概括了到达山寺之前的行程,没有明写人,却从对于山石以及山路的描绘中可以感觉到人的存在,因为这些景物只有经过那里才有可能看到。而到了第二句总算直接描述到了人,那就是来游山寺的诗人自己,经过艰难的行程,总算在黄昏时分到达了目的地,这时候包括诗人在内的所有景物都被笼罩在了一片暮色当中。之后按照时间顺序,既然是“黄昏到寺”,当然要开始安排食宿了,就这样,有了关于“升堂”的描写,“升堂”之后诗人就在寺庙的庭院中欣赏各种花木,在这里,诗人很有技巧地将平时看起来很一般的字眼用来形容看到的景物,使得各种景物的形象更加鲜明,让人忍不住想要称赞。随着时间的推移,夜幕降临,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了。这里的描写表明诗人是走了许多路、费了很大劲才来到这里。到了夜宿时仅仅只使用了两句话,一句用来表现山寺之夜的清幽,而另一句则构成了一幅赏月图,这个描写生动而形象,让人犹如身临其境,而诗人也早已沉醉在山中的美妙夜景中,同时,这句也为下文的离寺作好了铺垫。“天明”之后的六句主要描写离寺早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诗人的前行,路边的景物在不停地变换,再加上早上雾气较浓,无法看清道路,这才有了之后的“出入高下穷烟霏”,正是在这种朦胧中,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突然出现的“山红涧碧纷烂漫”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色彩与亮度。感受着清风,听着潺潺的流水声,诗人的身心愉悦到了极点,于是他赤着脚涉过山涧,尽情地让清凉的流水从足背上滑过,整个人完全沉醉在了大自然的美妙当中。最后结尾的四句起到了总结全诗的作用,再次概括了游览山寺的全部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事物以及山寺中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人情美的向往,使得整首诗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强化。

  全诗表现手法巧妙,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为传统纪游诗的写法开拓出了新的领域,这也是这首诗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的原因。苏轼曾写过一首七绝,灵感就是来源于此诗:“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诗。”再加上诗中所表现出的遒劲气势以及壮美风格,使得它一直被后人称道。

  雉带箭(一)

  原头火(二)烧静兀兀(三),野雉畏鹰(四)出复没。

  将军(五)欲以巧(六)伏人,盘马(七)弯弓(八)惜不发(九)。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十)。

  冲人决起(十一)百馀尺,红翎(十二)白镞(十三)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十四)离披(十五)马前堕。

  【注释】

  (一)雉带箭: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韩愈当时正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的幕下。之后被任命为节度推官。本诗描写的就是诗人随从张建封射猎的情景。

  (二)火:指猎火,也就是用来惊吓鸟兽的火。

  (三)静兀兀:指打猎之人在静悄悄地作准备,观察猎物等。兀兀,不动的样子。

  (四)鹰:猎鹰。

  (五)将军:张建封。

  (六)巧:指射箭技术的精巧。

  (七)盘马:骑着马盘桓而不前进。

  (八)弯弓:拉满弓,挽弓。

  (九)惜不发:不轻易发射,不轻易射箭。

  (十)加:指射中猎物。

  (十一)冲人决起:表现雉中箭之后的垂死挣扎。

  (十二)翎:指箭羽。

  (十三)镞:指箭锋。

  (十四)五色:这里指雉的羽毛。

  (十五)离披:杂乱不堪的样子。

  【译文】

  原野上只有猎火在熊熊燃烧,而周围却静悄悄的,野雉被猎火烧出草丛,但一看到猎鹰又躲了起来。

  将军想要凭借自己的射箭技巧来制服猎物使众人心服口服,于是骑马在原地徘徊,拉满弓,却没有轻易发射。

  地势渐渐变得狭窄,而观猎的人是越来越多,突然一箭射出准确地命中了雉鸡。

  受伤的雉鸡垂死挣扎,对着人们一下蹿起百尺高,没过多久,染血的箭翎与白亮的箭镞随着雉鸡倾斜落下。

  将军仰天长笑,其他军官上前庆贺,而五彩斑斓的雉鸡则羽毛散乱地落在了将军的马前。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射猎情景的诗。全诗神采飞动、跌宕起伏,汪琬在《批韩诗》中就曾评价:“短幅中有龙跳虎卧之观。”而苏轼也极为喜爱此诗,甚至亲自用大字书写装裱,认为这首诗甚为妙绝。

  全诗的第一句描写的是猎场的情境,以一个“静”字来烘托射猎前的肃穆气氛,由此可以看到人们都在屏息静气,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猎物的身上,都在仔细观察着猎物,这与下面射猎正式开始时的紧张与激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了第二句,诗人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这次的猎物——雉鸡,所着笔墨不多却将上下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到了第三句以及第四句,诗人开始描写将军的心理活动以及射猎时的风采,程学恂在《韩诗臆说》就曾评过这两句:“二句写射之妙处,全在未射时,是能于空际得神。”由此可见,诗人并没有直接写将军是如何的勇猛,而是选取了“盘马弯弓”这么一个典型镜头,将将军的矜持以及自信毫不矛盾地表现了出来,就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性格、有血有肉的将军形象就被塑造了出来。紧接着后面两句话,诗人用了“惊”、“满”、“劲”、“加”四个字将将军准确命中猎物的场景展现了出来,显得紧凑而有力。随后一个转折,受伤的野雉“冲人决起百余尺”,但最终筋疲力尽坠落在地,这样一个转折使得整首诗显得一波三折,更让人觉得妙趣横生。结尾两句中的“仰笑”两字则突出了将军的性格特征,将他的骄矜得意写得活灵活现,之后便戛然而止,这让整首诗显得余味无穷。而清代的朱彝尊在《批韩诗》之中也评到:“句句实境,写来绝妙,是昌黎极得意诗,亦正是昌黎本色。”这句话证明了韩愈在捕捉艺术形象用来描述客观事物方面的高超的艺术手法。

  晚春(一)

  草树知春不久归(二),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三)榆荚(四)无才思(五),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一)晚春:指春季最后的时日,通常也认为是春季的最后一个月。

  (二)春不久归:春季即将结束的意思。

  (三)杨花:柳絮。

  (四)榆荚:也就是榆钱。在榆树还没有长出叶子的时候会在枝条间先长出榆荚,等到榆荚变老时会随风飘落,这时的榆荚是白色的,犹如雪花一般。

  (五)无才思:没有才华。上文提到杨花与榆荚不能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朵,犹如人不能写出优美的文章一般,所以认为它们“无才思”。才思,指才华及能力。

  【译文】

  草木知道春天不久就会结束,所以都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朵,展开最后的斗艳。

  柳絮与榆钱没有这样的能力,只能像雪花一般漫天飞舞。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颇具奇趣的小品,题目一作“游城南晚春”,因此,这是一首描写郊游所见的小诗。粗略看一下全诗是一部描述百花争奇斗艳的“群芳谱”,但诗人却利用了拟人的手法,让原本静止的植物变得充满个性,为了留住春天都开始使出浑身解数,一时间,到处都是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就连柳絮与榆荚也随风起舞,寥寥几笔,便给读者留下了满眼美丽风光的印象。

  贾岛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市附近)人。早年曾出家做和尚,法号无本,之后还俗,但因出身贫寒卑微,屡举进士却不中。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去世于普州。

  寻隐者(一)不遇(二)

  松下问童子(三),言(四)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五)不知处。

  【注释】

  (一)隐者:古代指那些不愿意做官而隐居在山川当中的人。

  (二)不遇:没有见到,没有遇到。

  (三)童子:孩子,小孩。

  (四)言:回答,说。

  (五)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让人辨不清事物或方向。

  【译文】

  苍松下我问年幼的孩子,孩子回答他的师傅采药去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但是由于山上云雾缭绕,所以具体的行踪就不知道了。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以寓问于答的手法来表现寻访不遇的焦虑心情。诗中用“松下”与“云深”来表现隐者孤傲高洁、不屑于世俗的品格与风骨,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岁寒三友之一就是松树(其余为竹子和梅花);而白云洁白无瑕,用来喻高洁是再合适不过了。全诗层层递进,余味悠长。

  剑客(一)

  十年磨一剑,霜刃(二)未曾试。

  今日把示(三)君,谁有不平事?

  【注释】

  (一)《剑客》:一作《述剑》。剑客,行侠仗义、善于用剑之人。

  (二)霜刃:形容剑锋泛寒光,非常锋利。

  (三)示:给……看。

  【译文】

  花了十年的时间磨出了一把宝剑,剑刃锋利无比但还没有用过。

  今天拿过来给你看看,告诉我你有什么冤屈不平的事情。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在诗中抒发了自己想要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全诗构思奇巧,语言率直,诗人在诗中可谓直抒胸臆。诗中的主题“剑客”很显然是诗人的一种自喻,而当中提到的“剑”则代表了诗人自身的才能。这样的表现手法极为高明,也是贾岛诗歌的一大特色。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二)。

  暂去还来此,幽期(三)不负言(四)。

  【注释】

  (一)“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诗有一个传说,《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曾引过《刘公嘉话》:“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自此,凡反复考虑或斟酌字句的都被称为“推敲”。

  (二)云根:古人认为云能“触石而生”,所以称石为云根。《诗经·召南·殷其雷》:“山出云雨,以润天下。”孔疏(指颖达,疏是指对旧注作解释并发挥):“山出云雨者,《公羊传》曰:‘触石而出,肤寸而合。’”

  (三)幽期:指再访幽居的期约、日期。

  (四)言:约定。

  【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相互来往,只有一条被杂草掩盖的小路通往荒芜的园子。

  鸟儿在池塘边的树上歇息,来探访的僧人在月光的照耀下敲响了门。

  走过小桥看到了原野的迷人景色,飘动的云彩让山石也显得在移动。

  暂时离开这里不久还要再来,遵守再访幽居的期约,绝不食言。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未遇的小诗,但也是贾岛最有名的诗作之一,尤其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联著称。本诗的第一联就点明了李凝的隐士身份,“闲”“少”“草”“荒”这四个字完美地将“幽”这个字代表的氛围表现了出来。第二联则是贾岛善于“推敲”的起源。第三联则对环境描写作了进一步的补充,更突出了周围环境的幽美恬淡。最后一联则引出了本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忆江上吴处士(一)

  闽国(二)扬帆去,蟾蜍(三)亏复圆(四)。

  秋风生渭水(五),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六)殊(七)未返,消息海云端。

  【注释】

  (一)处士:指隐居山林而不入仕途的人。《后汉书·方术传论》:“李固、朱穆等以为处士纯盗虚名,无益于用,故其所以然也。”唐代元稹《中书省议举县令状》:“又云见任官及处士、散试官,并请停集。”

  (二)闽国:今位于福建省一带。

  (三)蟾蜍:虾蟆,此处代指月亮。《后汉书·天文志》:“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是为蟾蜍。”

  (四)亏复圆:指月亮的盈亏,暗示吴处士已去闽国一个月了。

  (五)“秋风生渭水”:一作“秋风吹渭水”。

  (六)兰桡:用木兰的木材做出来的船桨,这里用来指代船。

  (七)殊:犹,还是。

  【译文】

  自从你扬帆去到闽国,月亮已经由月缺而又再次月圆了。

  秋风从渭水那里吹来,长安城中已经遍地是落叶了。

  昔日我们曾在长安聚会的地方,如今是雷雨交加让人心生寒意。

  你仍然没有乘舟返回,关于你的消息依然在遥远的海云之端。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歌。诗中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是被后代许多名家引用的名句,如周邦彦《齐天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白朴《梧桐雨》:“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这些句子都是从这两句名句中转化而来。由此也可以看出这首诗影响深远、流传广泛。

  全诗在言情谋篇方面非常有特色,在表达因怀念朋友而心情凄冷之时又开始回忆往昔两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诗中首尾呼应,到处都能看出诗人在行文构思方面的严谨和缜密,再加上曲折的行文以及厚重饱满的笔墨,不愧是一首自然流畅的抒情佳品。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洛阳人。15岁时中进士。21岁时任河中府,25岁出任秘书省校书郎,28岁时任左拾遗,官至监察御史。但因触犯权贵,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之后任通州(今四川省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则担任膳部员外郎。第二年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821年)升迁为中书舍人,并成为翰林院承旨。第二年任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任尚书左丞,最后,在大和五年(831年)逝世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与白居易并称为“元白”,同时也是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闻乐天授江州(一)司马

  残灯无焰(二)影幢幢(三),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

  (一)江州:今江西省的九江市。

  (二)焰:火苗,烛火。

  (三)影幢幢:灯影昏暗且摇曳不定的样子。幢,念chuáng。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