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作者:蘅塘退士 | 字数:15309
  【译文】

  只剩下残油的油灯已经没有火焰了,这使周围留下了许多昏暗且摇曳的影子,这时听说你被贬到了江州。

  因病而在垂死挣扎的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地从床上坐了起来,黑夜的风雨吹进了我的窗户让人备感寒冷。

  【背景与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听闻好友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写下的,当时诗人抱病在床,但还是坚持写下本诗并寄往江州安慰好友。元稹与白居易友情极为深厚,据《唐才子传》载:“微之(元稹)与白乐天最密,虽骨肉未至,爱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毋逾二公者。”这也使得本作充满了真情实感,尤其从“惊坐起”三字可以看出,诗人的担忧之情溢于言表,而“残灯无焰”“垂死病中”“暗风吹雨”这些词语也体现出了作者凄凉的心境。

  离思(其四)

  曾经(一)沧海(二)难为水,除却(三)巫山不是云。

  取次(四)花丛懒回顾,半缘(五)修道(六)半缘君。

  【注释】

  (一)曾经:曾经历过的事情。曾,副词,过去。经,经历。

  (二)沧海:指大海。古人都称渤海为沧海,因海水经常呈现出一种苍青色,所以称其为沧海。

  (三)除却:除了。

  (四)取次:循序渐进。

  (五)半缘: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

  (六)修道:诗人既信佛教也信道教,这里是指品德以及学问的修养。

  【译文】

  曾经欣赏过沧海之广阔的人,再看别处的水就不能称之为水了,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地方的云彩都不能称之为云。

  信步经过花丛,也懒得回头看一眼,会这样做的原因一半是因为我的品德修养,还有一半则是因为思念你。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爱情诗,其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更是流传千古,表达了诗人忠于爱情、专一执著的感情。后一句的“取次花丛懒回顾”又进一步表明了诗人的专一,意思是就算从花丛中经过也懒得再看一眼,不再寻花问柳,这样的比喻可以说是形象而又贴切。元稹还曾在《梦游春七十韵》中说过:“觉来八九年,不向花回顾。”而白居易则在《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赞过他:“京洛八九春,未曾花里宿。”由此可见,元稹也算是一个深于情者的诗人。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为花间词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人。晚唐时期的应试中有律赋这项考题,要求是八韵一篇。据说温庭筠当场随意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随即完稿,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温八叉”或是“温八吟”。吟诗写词都极为擅长,在诗歌方面与李商隐齐名,被人们并称为“温李”;而词赋方面则与韦庄齐名,并称为“温韦”。

  商山(一)早行

  晨起动征铎(二),客行悲故乡(三)。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四)落山路,枳花(五)明驿墙(六)。

  因思杜陵(七)梦,凫(八)雁满回塘(九)。

  【注释】

  (一)商山:又被称为楚山,位于今陕西省商县的东南面。作者曾在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途中经过这里,写下本诗。

  (二)动征铎:指行车的过程中,马车上挂的铃铛一直在响。征铎,马车上所挂的铃。

  (三)悲故乡:指诗人思念故乡。《汉书·高祖本纪》:“游子悲故乡。”

  (四)槲叶:一种落叶乔木,这种树木的叶子很特殊,冬天都存留在树枝上,一直到第二年的春天开始发新芽的时候才从树上脱落下来,所以春天正是槲叶满地的时候。

  (五)枳花:一种落叶灌木或比较小的落叶乔木。也被称为枳树或枳壳,通常在春季开出白花。

  (六)明驿墙:一作“照驿墙”。明,使……明艳。驿,古代专门为替政府传递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提供休息住宿之所的地方。

  (七)杜陵:位于古代长安城的东南面,是汉代皇室的墓地,杜陵则是汉宣帝的陵墓。

  (八)凫:指野鸭。

  (九)回塘:曲折迂回的池塘。

  【译文】

  早晨起床时,车马上挂着的铃铛已经开始叮当作响了,客居他乡之人就算重新踏上旅途,心中也在思念着家乡。

  嘹亮的鸡鸣声传来,客栈的茅屋还笼罩在月亮的余晖下,木板桥上到处是行人凌乱的足迹,这时上面已经覆盖了一层寒霜。

  枯败的槲叶散落在荒山的小路上,枳花的盛开使驿站的墙角显得非常明艳。

  于是想起了昨夜所做的关于杜陵的美梦,一群群野鸭与大雁正在池塘中嬉戏。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羁旅行役诗。全诗以标题中的“早”字为主旨,诗中描述的所有场景以及想要表达的感情都是为这个“早”字服务的,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句诗更是千古名句。全诗对仗工整,有声有色,再加上极强的空间感,使得整首诗形象具体,更能让读者产生一种置身于真实场景中的感觉。

  过陈琳墓(一)

  曾于青史(二)见遗文(三),今日飘蓬(四)过此坟。

  词客(五)有灵应识我,霸才(六)无主始怜君(七)。

  石麟(八)埋没藏春(九)草,铜雀(十)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十一)倍惆怅,欲(十二)将(十三)书剑学从军。

  【注释】

  (一)陈琳墓:位于今江苏省的邳县。陈琳,字孔璋,广陵人,汉末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一开始为何进的主簿,后成为袁绍的掌书记,传说陈琳曾为袁绍草拟了一份讨曹檄文,文笔极为犀利,曹操看到此文之后,不由得汗流满头,偏头痛的毛病居然不治而愈。最终陈琳归顺了曹操。

  (二)青史:也就是《三国志》,在《三国志·王粲传》中有记载陈琳的事迹。

  (三)遗文:指由陈琳创造并流传下来的文章。

  (四)飘蓬:蓬草在秋天的时候由于根断而随风飘走,行踪不定。经常被用来形容生活漂泊不定的人,这里是诗人的自喻。

  (五)词客:这里指擅长诗文的人,这里代指陈琳。

  (六)霸才:盖世超群的才能,这里指杰出的政治以及军事才能。

  (七)君:指陈琳。

  (八)石麟:陈琳墓前的装饰品、陈列品。

  (九)春:一作“秋”。

  (十)铜雀:指曹操修建的铜雀台。

  (十一)临风:迎风而立。

  (十二)欲:将要。

  (十三)将:携带,带着。

  【译文】

  过去曾在史书上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辗转漂泊中恰好经过了陈琳的坟墓。

  如果陈琳地下有知,应该能真正了解我这个四处漂泊的才士吧,我白白拥有惊世之才却无人赏识,这方面我对于你的际遇感到非常羡慕。

  墓前的石麟已经被埋没在了春草当中,曹操建造的铜雀台如今也只剩荒凉的遗迹,独自遥对暗淡的暮云。

  不要由于迎风而立而备感惆怅,我将要弃文从武,带着宝剑从军入伍。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诗作。表面上看这首诗是在凭吊古迹,但内在其实是诗人在抒发对于自己身世坎坷遭遇的感想。全诗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极为复杂,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也有对于与自己境遇相同的有才之人的惺惺相惜。整首诗对比精巧、文采斐然,不愧是一篇咏史佳作。

  骆宾王

  骆宾王(约638年—约684年),姓骆,字观光,名宾王,婺州义乌人(今浙江省义乌市)人。唐朝初期著名诗人,与王勃、卢照龄、杨炯合称为“初唐四杰”。同时又与著名文人富嘉谟并称“富骆”。骆宾王七岁能诗,幼年时期被人称为“神童”。据说“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咏鹅诗就是由他而作。

  在狱咏蝉

  西陆(一)蝉声唱,南冠(二)客思(三)深(四)。

  不堪玄鬓(五)影,来对白头(六)吟(七)。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八),谁为表予心(九)?

  【注释】

  (一)西陆:秋天。《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日)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二)南冠:也就是楚冠。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来也泛指囚犯或者是战俘。《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问之,对曰:‘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楚国人钟仪被囚禁于晋,但仍然戴着南冠,弹奏南国的音乐,范文子认为这是君子之行。后世的文人便喜欢以此来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监禁生活。例如李白《流夜郎闻酺不预》:“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三)客思:客居他乡时的思乡情绪。

  (四)深:一作“侵”。

  (五)玄鬓:这里指蝉。玄鬓也就是蝉鬓,古代女子的鬓发通常都梳得薄如蝉翼,看上去就好像蝉翼的影子,故有此名。

  (六)白头:这里是诗人的自指。《杂曲歌辞·古歌》:“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指诗人由于内心忧愁甚重,因此自谓“白头”。

  (七)吟:指蝉鸣声。

  (八)高洁:这里指蝉。因为古人认为蝉“饮露而不食”,于是就将其作为高洁的象征,汉代甚至有人在官帽上缀上蝉的形象作为装饰,有“居高食洁”之意。这里诗人依然以蝉自喻,表示自己的清白。

  (九)予心:我的心。

  【译文】

  秋天,窗外传来阵阵蝉鸣声,这让狱中的我思虑万千。

  虽然满头的青丝犹如蝉翼一般,但我依然唱起了《白头吟》。

  露水沉重阻碍了我的飞行,风声阵阵掩盖了我的鸣叫声。

  没有人相信我是高洁清白的,我又能对谁表达我的赤诚之心。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当时任侍御史的骆宾王遭人诬陷下狱,为表对国家的忠心写了这首诗。第一联以蝉鸣声引起思索。第二联则感叹自己的青春白白消磨在了政治上。第三联则说出了自己在政治上的不得意。第四联则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行。全诗每一句都在说蝉,对于自己的悲伤凄凉一字未提,但却通过蝉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显得极为含蓄。而全诗一语双关,感情真挚,再加上用典自然、物我一体,当是咏物诗中的精品。

  陈子昂

  陈子昂(约659年—约700年),字伯玉,唐代著名文学家,初唐时期诗文革新人物之一。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青年时期中进士,任麟台正字,后又升为右拾遗,所以后世也称其为陈拾遗,为官期间直言敢谏。所以多次下狱。垂拱二年(686年),随军队来到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的大军出征。从军两次,所以对边塞的形势以及当地人民生活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年),在为父亲居丧期间,被权臣迫害。冤死狱中。如今射洪县城古城墙被称为“子昂城”,街道上也有“伯玉路”等名称,就是为了纪念陈子昂。

  登幽州台(一)歌

  前(二)不见古人(三),后不见来者(四)。

  念(五)天地之悠悠(六),独怆然(七)而涕(八)下!

  【注释】

  (一)幽州台:指蓟北楼,传说这就是战国时期燕国的燕昭王建造的黄金台。燕昭王修建黄金台用来招贤纳士,因其将黄金置于台上而得此名,郭隗就是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郡名,唐朝时期在河北的管辖区域内,古代十二州之一,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市。

  (二)前:向前看。

  (三)古人:指以前招贤纳士的英明君主。

  (四)来者:指后世的明君。

  (五)念:想到。

  (六)悠悠:形容空间的广大以及时间的漫长久远。

  (七)怆然:形容凄恻、悲伤。怆,念chuàng。

  (八)涕:眼泪。

  【译文】

  追忆历史,我无法拜会古代那些求贤若渴的贤明君王,展望未来,我生不逢时无法遇到旷世明君。

  想到天地的广阔与生生不息,再感叹自己一生的短暂与渺小,我不禁忧从中来,潸然泪下。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短诗。所用语句来源于《楚辞·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但所体现的意境却更加高远。诗中前两句纵观古今,表达了时间的漫长,第三句则通过“天地悠悠”来表达空间的辽阔。然后通过前三句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铺垫引出了最后一句诗人的感慨,语言苍劲有力,极具感染,让人不由地为诗人的报国无门感到遗憾,同时也能引起许多怀才不遇之人的共鸣。本诗在句式方面也采用了楚辞体句法,使得语言更加抑扬顿挫,艺术感染力更甚。

  张若虚

  张若虚(约660年—约720年),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曾担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包融、贺朝等以文词之俊秀而驰名于京都,其中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四人并称“吴中四士”。其诗作大多音韵和谐,清丽细腻,并富有情韵。诗作大部分已散佚,《全唐诗》中仅存其诗两首,一首为《春江花月夜》,另一首为《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一)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二)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三),月照花林皆似霰(四)。

  空里流霜(五)不觉飞,汀(六)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七),皎皎空中孤月轮(八)。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九),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十一),青枫浦(十二)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十三)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十四),应照离人妆镜台(十五)。

  玉户(十六)帘中卷不去,捣衣砧(十七)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十八),愿逐(十九)月华(二十)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二一)。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二二)**(二三)无限路(二四)。

  不知乘月(二五)几人归,落月摇情(二六)满江树。

  【注释】

  (一)《春江花月夜》: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相传此题创者为陈后主(《旧唐书·音乐志》)。

  (二)滟滟:水面波光闪动的光彩。滟,念yàn。

  (三)芳甸:长满花草的原野。

  (四)霰:雪珠。念xiàn。

  (五)流霜:古人认为霜和雪一样都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经常说“流霜”或“飞霜”。这里是用霜来比喻月光的皎洁,所以不能用“飞”,而要用“流”。

  (六)汀:水中央的空地。念tīng。

  (七)纤尘:细微的灰尘。

  (八)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月亮犹如车轮一般,故称月轮。

  (九)穷已:穷尽。

  (十)但见:仅见,只看见。

  (十一)悠悠:渺茫而深远。

  (十二)青枫浦:地名,一作双枫浦,位于今湖南省浏阳县。这里泛指游子们在的地方。

  (十三)扁舟:孤舟。扁,念piān。

  (十四)月徘徊:一作“月裴回”。指月光的移动。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十五)妆镜台:梳妆台。

  (十六)玉户:用玉石镶嵌的房屋。形容楼阁的华丽。

  (十七)捣衣砧:捶布石,捣衣石。砧,念zhēn。

  (十八)相闻:互通音信、相互通信。

  (十九)逐:跟随,跟从。

  (二十)月华:月光。

  (二一)文:通“纹”,水纹,水波的纹路。

  (二二)碣石:山名,位于河北省,在诗中代表北方。碣,念jié。

  (二三)**:水名,位于湖南省,在诗中代表南方。

  (二四)无限路:指离人已经相去很远。

  (二五)乘月:乘着月亮。

  (二六)摇情:犹言离情,情思激荡。

  【译文】

  春天的潮水来势凶猛,与大海连成了一片,海面上升起了一轮明月,就好像与潮水共同升起似的。

  月光照射在江水上,反射出来的光芒随着水波闪耀了千万里,春江上到处都是明月的光亮。

  江水曲折,一直绕着长满花草的原野流动着,月光洒在开满花朵的树林中,就好像有无数的雪珠在闪烁。

  月光犹如白霜一般从天空中流下,找不到飞扬的感觉,江中小岛上的白沙就像被霜盖住似的看不见了。

  江水与天空形成一色,看不到一丝微尘,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于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早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从哪一年开始照耀着人们?

  人类代代相传无穷无尽,江上的月亮每一年总是如此的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正在照耀着什么人,只看见长江还在不断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白云一样缓缓离去,只留下思念的人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心中忧愁不断。

  哪家的游子今夜坐着孤舟在水中漂流?何处有人在明月照耀的小楼上相思?

  可怜在小楼上不断移动的月光,此时它应该照耀着离别之人的梳妆台。

  华丽楼阁上的门帘没有办法将月光卷去,捣衣石上刚被拂去的月光一转眼又回到原处。

  这个时候互相都能看到月亮但却听不到彼此的声音,希望能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

  送信的鸿雁能飞很远但却不能随着月光飞到你身边,送信的鱼龙能够潜游很远但也不能游到你身边,仅仅只能在水面上激起阵阵水纹。

  昨夜梦见花朵落在了江水之上,可怜春天都过了一半还是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渐渐流去,**将要消失殆尽,江边的月亮很晚才落下,如今又向西斜去。

  斜月下沉渐渐藏进海雾中,碣石与**的离人距离还是如此遥远。

  不知道有多少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落月摇荡着离情将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

  【背景与赏析】

  本诗堪称千古绝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有着“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被闻一多先生评为“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运用出生法,在开篇的八句话中将这五字逐个生出,而在结尾的八句话又用了消归法,将这五字逐个收回。可谓首尾呼应。此外,围绕这五字的还有多个陪衬物,使得这幅春江花月夜图更加多彩多姿。

  诗中还运用了多角度写景的手法,由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一直到月落,再加上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树等衬托,让诗的意境又上了一个层次,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此外,《春江花月夜》声韵和谐,平仄交错,再加上诗人对排比句、顶针句、对偶句、比喻句等的高超运用,整首诗显得错落有致。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诗人将景与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寓景,以景衬情,在展现美好景色的同时,也将浓郁的离愁之情表现了出来,自然和谐毫不突兀。由于诗人对声韵的良好控制,使得本诗格调虽感伤凄凉,但却不显消沉。

  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性情豪放,喜欢击剑悲歌,因此他的许多诗作都被当时的乐工制成曲用来歌唱,名噪一时,经常和高适、王昌龄等唱和,擅长描写边塞风光。

  登鹳雀楼(一)

  白日(二)依(三)山尽(四),黄河入海流。

  欲穷(五)千里目(六),更(七)上一层楼。

  【注释】

  (一)《登鹳雀楼》:一作此诗为朱赋写的《登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楼高三层,面对中条山,楼下可以看见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停留在此,故得此名。

  (二)白日:指太阳。

  (三)依:靠着,依傍。

  (四)尽:消失。

  (五)穷:使到达极点。

  (六)千里目:眼界广阔,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

  (七)更:再,更要。

  【译文】

  夕阳紧靠着西山慢慢地沉下去,滚滚黄河朝着东海奔流而去。

  如若想把千里的风光尽收眼底,那就要登上更高一层的城楼。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登高望远的诗歌。寥寥数语,就把平时经常可见的景色写得壮阔浩瀚,气势恢弘,整首诗对仗工整,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就说道:“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如此对仗,不但不显呆板,反而厚重有力,可见诗人的对仗功底十分深厚。当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更是让这首诗独步千古,成为人们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可谓流芳千古。

  凉州词(一)

  黄河远上(二)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三)山。

  羌笛(四)何须(五)怨杨柳(六),春风不度(七)玉门关(八)。

  【注释】

  (一)《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为古代的戍边要地。

  (二)黄河远上:一作“黄沙直上”。

  (三)万仞:形容山很高。仞,长度单位,一仞等于古代的七尺或八尺。

  (四)羌笛: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用来吹奏的一种管乐器。

  (五)何须:何必。

  (六)杨柳:指《折杨柳》的曲调,基调哀怨。

  (七)度:经过。

  (八)玉门关: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县西面,古时是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

  【译文】

  奔腾的黄河来自云端,漠北的孤城倚靠着一座高达万仞的大山。

  羌笛何必埋怨杨柳曲的哀伤呢,这里可是春风都不愿经过的玉门关啊。

  【背景与赏析】

  这首诗旨在描述凉州的荒凉与偏僻。一开始说黄河发源于云端,这是为了突出黄河的源远流长,表现边塞地区荒漠的广阔风光。之后又写到了凉州城的险要地势与孤寂。唐朝有在离别之际折柳相送的习俗,主要是“柳”与“留”为谐音,表示留念的意思。所以杨柳总和离别相互联系,这使得人们见杨柳而生离愁,甚至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也觉得哀怨无比。关外由于环境因素不生杨柳,所以没有办法折柳寄情,只好用羌笛来吹奏《折杨柳》,哪知更生怨恨,连羌笛都开始埋怨这首曲子,但是不管是怨还是愁,那也没办法,谁让这里是连春风都不来的边城呢,再怨也是枉然。整首诗耐人寻味、含蓄深沉,被誉为边塞诗的绝唱之作。

  贺知章

  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早年曾迁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少年时期就因文词而知名。武后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初任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升为太常博士。开元十三年(725年)迁礼部侍郎,同时也是集贤院学士。后来调任为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时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此,也有人称其为“贺监”。

  贺知章擅长绝句,写景、抒怀之作大都清新潇洒、风格独特。此外,贺知章的书法品位也颇高,尤其是草隶,“当世称重”。与张旭、包融、张若虚等人结为“吴中四士”。晚年放荡不羁,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作风格狂放,人称“诗狂”。经常与李白、张旭、王琎、李适之、苏晋、崔宗之、焦遂等人饮酒赋诗,被人们称为“醉八仙”。

  咏柳(一)

  碧玉(二)妆(三)成一树(四)高,万(五)条垂下绿丝绦(六)。

  不知细叶谁裁(七)出,二月(八)春风似(九)剪刀。

  【注释】

  (一)《咏柳》:一作《柳枝词》。柳,落叶乔木或是灌木,叶子形状狭长,种类繁多。本诗所描写的应该是垂柳。

  (二)碧玉:碧绿色的玉石。比喻春天新发芽的嫩绿的柳叶。

  (三)妆:打扮,装饰。

  (四)一树:全树,满树。一,全,满。中国古诗词或文章中,数量词表示的数目不一定是确数。

  (五)万:表示很多的意思。不是确数。

  (六)丝绦:形容柳条像丝带一样。绦,用丝编成的带子。

  (七)裁:裁剪。用剪刀或其他工具将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八)二月:农历的二月份。那时正好是仲春时节。

  (九)似:如同,好像。

  【译文】

  整棵树上都装饰着碧绿色的玉,从树上垂下来千万条的绿丝带。

  不知道这些细长的树叶是谁裁出来的,仲春时节的春风就是那把剪刀。

  【背景与赏析】

  作为一首描写早春二月杨柳的咏物诗,本诗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通常人们形容美人的身材都会用到“杨柳细腰”这样的词,所以,诗人在一开始就让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在读者面前,至于那些在风中款摆摇曳的柳条,则成了美人衣上的裙带,短短两句诗就将美人袅娜的风姿展现了出来。然后诗人又用“绿丝绦”这个词引出了后面的“谁裁出”,就这样,那无形的春风也被很形象地描述了出来。可以说是环环紧扣,也表现出了诗人在艺术构思方面的严谨。

  回乡偶书(其一)

  少小离家(一)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二)。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一)离家:一作“离乡”。诗人三十七岁以前就离开家乡,等到回乡时已经八十多岁了。

  (二)鬓毛衰:两鬓的头发已经花白。鬓,耳朵旁边的头发。衰,指头发稀疏、斑白,念cuī。

  【译文】

  年少时离开家乡等到年老时才回来,说话的口音没有变,只是头发斑白了。

  家乡的孩子们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感怀诗。抒发了诗人对于山河依旧,人生易老且世事沧桑的感慨。家乡对于诗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毕竟离乡之时年纪尚小,而回乡之时已经年逾八十、两鬓斑白了,所以心情很难平静下来。后面两句从乡里的孩子那里入笔,一个问句就使诗人反主为宾,透露出了浓浓的悲哀之感。总的来说本诗感情自然,内容虽然平淡无奇,却充满了人情味。再加上朴实无华的语言,虽未雕琢,但只要细品,却别有一番滋味。最后,全诗结束于有问无答之中,可谓动人心弦。

  岑参

  岑参(约715年—770年),南阳(今属河南省新野县)人,后迁居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与伯父都曾官至宰相。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青年时期曾到长安求仕,无果,便奔走于京都与洛阳,漫游于河朔地区。天宝三年(744年)终于中进士,任兵曹参军。天宝八年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天宝十三年又作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之乱以后,在至德二年才回到朝堂。回朝之后,由杜甫等人推荐其任右补阙,之后又转为起居舍人,大历元年时官至嘉州刺史,因此,世人也称其为岑嘉州。最后被罢官,客死于成都旅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一)折,胡天(二)八月即飞雪。

  忽如(三)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四)开。

  散入珠帘(五)湿罗幕(六),狐裘(七)不暖锦衾(八)薄。

  将军角弓(九)不得控(十),都护(十一)铁衣冷难着。

  瀚海(十二)阑干(十三)百丈(十四)冰,愁云惨淡(十五)万里凝。

  中军(十六)置酒饮归客(十七),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十八),风掣(十九)红旗冻不翻。

  轮台(二十)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一)白草:产于西北的一种牧草,在降霜之后变白。在《汉书·西域传》中颜师古曾标注:“白草似莠而细,无芒,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后来,王先谦也对“白草”的解释作了补充:“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

  (二)胡天:指西域当地的天气。

  (三)忽如:一作“忽然”。

  (四)梨花:这里指白雪。梨花是在春天开放,花为白色,这里比喻雪花堆积在树枝上,就像开了一树的梨花。

  (五)珠帘:用各种珠子穿缀成的帘子或挂帘。

  (六)罗幕:丝织的帐幕。

  (七)狐裘:用狐皮做出来的外套或袍子。裘,念qiú。

  (八)锦衾:用锦缎做出来的被子。衾,念qīn。

  (九)角弓:用动物的角作为装饰的硬弓。

  (十)控:引弓,拉开。

  (十一)都护:官名,边疆地区重要城市的都护府最高长官、首将,这里泛指镇守边镇的长官。

  (十二)瀚海:指大沙漠。

  (十三)阑干:形容纵横的样子。

  (十四)百丈:一作“千尺”。

  (十五)惨淡:昏暗,阴暗无光。

  (十六)中军:古代经常分兵为中、左、右三军,其中中军是主帅发号施令的地方。这里指轮台节度使的使幕。

  (十七)饮归客:设宴招待归去的客人。饮,动词,表示宴饮。

  (十八)辕门:古代的帝王在巡狩或田猎的时候如果遇到需要过夜的情况,就以车为藩,出入的地方就仰起两辆车,让它们车辕相向,以此来表示门,故称辕门。

  (十九)掣:拉,扯,这里指风吹。念chè。

  (二十)轮台:唐朝的轮台在今**维吾尔自治区的米泉县,与汉朝的轮台不是一个地方。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都被风吹得折断了,西域的天空在八月份就开始下雪。

  就好像忽然吹了一夜的春风,使得千万棵树上开满了洁白的梨花。

  雪花飞进珠帘,将罗幕都沾湿了,就算穿上狐裘也觉得不暖,锦缎做出来的被子也显得单薄了。

  就连将军的弓箭也拉不开了,都护的铁甲由于太冷也难以穿上身。

  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有百丈之厚的寒冰,让人愁闷的云彩暗淡无光,在万里高空中凝聚着。

  军中主帅的**里正在设宴招待归去的客人,胡琴、琵琶和羌笛奏出了欢快的乐曲。

  傍晚,大雪纷纷飘落在辕门外,红旗被冰雪冻得固定住,强劲的北风也没有办法让它飘动起来。

  在轮台的东门送你离去,那个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上的道路。

  山路迂回曲折,一下子就看不到你的身影了,只能看到雪地上马蹄留下的印迹。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咏雪送人的诗歌。全诗充满了奇思妙想,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力与感受捕捉了他人不易觉察的边塞奇观,之后在整体和细节方面都进行了真实而又生动的描写,诗中在融入了自己对于友人的真情实感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使得整首诗意境独特、内涵丰富。再加上语言的换韵巧妙与朗朗上口,让全诗充满了节奏感与旋律感,也为本诗赢得了“有声画”的赞誉。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更是咏雪方面的千古名句。

  碛(一)中作

  走马(二)西来欲到天,辞家(三)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四)莽莽绝(五)人烟(六)。

  【注释】

  (一)碛:沙漠,念qì。

  (二)走马:指骑马奔跑。

  (三)辞家:告别家园、离别家园的意思。晋代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辞家远行游,悠悠三千里。”《旧唐书·柳浑传》:“千里辞家,以干微禄。”

  (四)平沙:这里指广阔的沙漠。唐代张仲素《塞下曲》:“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转蓬根。”宋代张孝祥《水调歌头·桂林集句》:“平沙细浪欲尽,陡起忽千寻。”

  (五)绝:没有。

  (六)“平沙莽莽绝人烟”:一作“平沙万里绝人烟”。

  【译文】

  骑马从西而来想要到天边去,离别家园之后已经度过两次月圆之夜了。

  今晚还不知要在哪里歇息,广阔的沙漠中看不到一丝人烟。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沙漠行军途中一个生活片段的诗,展现了诗人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诗坛上向来以奇情异趣而独树一帜,这主要是由于他擅长在叙事写景中将自己细微的心理活动寄托其中,做到含而不露,这样读来自然更为感人。诗的第一句从空间着眼,点明了行进的方向以及旅途的紧张,而“欲到天”在表现远离家乡的同时也展现出了西北高原地区那种野旷天低的气势。诗的第二句则从时间着眼,说明当时正是十五月圆,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无限思念。最后结尾则故设疑问,但诗人却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融情于景,为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全诗虽然表达出了戎马生活的艰苦以及边疆地域的荒凉,但正因为这样,使得诗人从军边塞的豪情壮志更突出地被表达了出来。

  李贺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福昌县昌谷(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人。世人称其为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仕途多舛,仅做过三年的从九品微官奉礼郎,且一生愁苦多病,年仅27岁就因病去世。

  李凭箜篌引(一)

  吴丝蜀桐(二)张(三)高秋(四),空山(五)凝云颓不流。

  江娥(六)啼竹素女(七)愁,李凭中国(八)弹箜篌。

  昆山(九)玉碎凤凰叫(十),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一)。

  十二门(十二)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十三)动紫皇(十四)。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十五)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十六),老鱼跳波(十七)瘦蛟舞。

  吴质(十八)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十九)湿寒兔(二十)。

  【注释】

  (一)《李凭箜篌引》:李凭,梨园弟子,以善于弹奏箜篌而著名,杨巨源在《听李凭弹箜篌》中说:“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箜篌引,乐府旧题《相和歌·瑟调曲》。箜篌,一种弦乐器,也可称为空侯或坎侯,形状多样,李凭所弹应是竖箜篌。

  (二)吴丝蜀桐:古代的吴郡盛产蚕丝,而蜀地则产桐木,这些都是制造乐器的上好材料。这里的丝桐指的就是箜篌。

  (三)张:将弦乐器的弦调紧准备弹奏就叫做“张”。

  (四)高秋:也就是暮秋,通常是农历的九月。

  (五)空山:一作“空白”。

  (六)江娥:一作“湘娥”。也可称其为“湘夫人”“湘妃”,传说是舜的妃子。《博物志》:“舜崩,二妃以涕挥竹,竹尽斑。”《述异记》:“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

  (七)素女:传说中的神女,善于鼓瑟。《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八)中国:国家的中央,也就是京城长安。

  (九)昆山:产玉的地方。

  (十)玉碎凤凰叫:形容箜篌的演奏声清亮无比。

  (十一)芙蓉泣、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沉、时而欢快。

  (十二)十二门:长安城的东西南北四面,每一面都有三个城门。

  (十三)二十三丝:琴的弦数。这里也用来指代箜篌。《通典》:“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十四)紫皇:道教对天上最尊贵的神的称呼,这里用来指代皇帝。

  (十五)逗:引,引来。

  (十六)神妪:传说中善于弹奏箜篌的神仙。《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

  (十七)老鱼跳波:《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十八)吴质:吴刚。《酉阳杂俎》:“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十九)露脚斜飞:古人认为露水就像雨水那样从天而降,所以就有了这样的想象。

  (二十)寒兔:指月兔。关于月兔的传说很早就有,《楚辞·天问》中就提到了月中有兔。

  【译文】

  由吴郡的蚕丝和蜀地的桐木制成的箜篌演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暮秋时节,听到这美妙的音乐,天空中的白云已经不再到处飘荡。

  江娥的泪珠洒落在了斑竹上,九天之上的素女也满腔愁怨,原来是李凭在国都弹奏箜篌。

  那箜篌发出的声音就好像美玉撞击在一起声声清脆,又像凤凰高亢的鸣叫声,既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又像香气扑鼻的兰花迎风轻笑。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与寒光在箜篌声中消融殆尽,就连天神也被二十三根弦演奏出来的乐声所吸引。

  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乐声高亢,就好像震破了石头震颤了天幕,引出了漫天的秋雨。

  梦中看到李凭向神女传授弹奏箜篌的技艺,湖里的老鱼开始奋起跳跃,潭中的瘦蛟也在翩翩起舞。

  月中的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地倚着桂树,月兔也伫立在那里仔细聆听,已经顾不得被露水弄湿了的皮毛。

  【背景与赏析】

  李贺大约是在元和六年(811年)至元和八年间写下这首诗的,当时正是李贺身在长安,任奉礼郎的时候。诗中的李凭为梨园弟子,善于弹奏箜篌,在京城名噪一时。李贺的这篇诗文写得极为精彩,甚至有人将其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奇特。演奏的音乐本是一个抽象的事物,但诗人却通过自己的联想在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其具体化,更加深了诗作的感染力。诗文中并没有具体的评价音乐怎样的语句,但诗人却通过对乐声以及由于乐声而产生的各种效果的描绘将自己对音乐的评价与感受委婉地表达了出来,让诗歌更为赏心悦目。

  雁门太守行(一)

  黑云(二)压城城欲摧(三),甲光(四)向日(五)金鳞(六)开。

  角(七)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八)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九),霜重鼓寒(十)声不起(十一)。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十二)为君(十三)死。

  【注释】

  (一)《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相和歌·瑟调曲》。雁门,位于今山西省西北部地区。

  (二)黑云:厚重的乌云。这里形容攻城敌军的气势以及因出兵而引起的漫天尘土。

  (三)摧:摧毁,毁坏。

  (四)甲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铠甲反射出来的光芒。甲,指士兵的铠甲、战衣。

  (五)日:一作“月”。

  (六)金鳞:形容铠甲在日光下如金色鱼鳞般在闪光。金:像金子一样的光泽与颜色。

  (七)角:古代军队中常用的一种用来发号施令的吹奏乐器,大多数都用兽角制成,是古代军队中的号角。

  (八)燕脂:也就是胭脂,深红色。这里指暮色与霞光,由于太阳下落,暮色渐渐变深,于是云彩和山峰都变成了紫色或深红色。王勃《滕王阁序》:“烟光凝而暮山紫。”

  (九)易水:古代被称为易水的河流有许多,通常都是指北易水,源于今河北省的易县北面。这里借用这个水名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悲壮的气氛。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十)霜重鼓寒:因寒冷霜重使得鼓声沉闷。

  (十一)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而不响亮。

  (十二)玉龙:宝剑的代称。传说晋朝初年雷焕在丰城县得到一个玉匣,里面藏了两把剑,将剑放入水中便入水变龙。

  (十三)君:指君王。

  【译文】

  敌军如乌云般逼近城池,城池似乎就要被摧毁了,阳光照在铠甲上犹如鱼鳞般金光闪闪。

  暮秋时节号角声响彻云天,塞上的泥土就好像是用胭脂凝成,在夜色中浓艳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露出了一半的红旗,增援的军队悄悄靠近了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让鼓声沉闷压抑。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与赏赐,手持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最后一刻。

  【背景与赏析】

  根据传说以及一些史料的记载来推测,本诗所描述的也许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首句以黑云比喻敌军,一个“压”字显示出了敌军数量众多。“甲光向日”则显示出了守城官兵的士气。第三句和第四句则从听觉与视觉方面渲染出了战场上的气氛,同时也为下文作出了铺垫。最后四句描写的对象是增援部队,“半卷”说明援军黑夜而来,为了掩饰自己的行迹、迷惑敌人而偃旗息鼓,“易水”则是交战的地点,接着就是苦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则是引用了一个典故,据说战国时期的燕昭王拿出大量黄金放在其修筑的露台上,用来招揽有才之人,而那个台就是后来的黄金台,诗人就是以此来表达战士们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对比强烈,爱憎分明,层次多样而又意境高远,完美地将李贺作诗的特点表达了出来,这是很多诗人都无法做到的。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魏明帝青龙元年(一)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二)。唐诸王孙(三)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四)秋风客(五),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六)土花(七)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八),东关(九)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十)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十一)。

  衰兰(十二)送客(十三)咸阳道(十四),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十五)已远波声小。

  【注释】

  (一)元年:一作“九年”。根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的标注,魏改青龙五年三月为景初元年四月,而搬动长安铜人就是这年,也就是说魏朝时期根本就没有青龙九年,但青龙元年也与记载不符,所以不管是“元年”还是“九年”都不正确,如果一定要用“青龙”这个年号也应该是“青龙五年”才对。

  (二)潸然泪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引《汉晋春秋》:“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指铜人)或泣,因留于霸城。”

  (三)唐诸王孙:李贺为唐朝宗室郑王之后,故有此称。

  (四)茂陵刘郎:指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的兴平县东北面。

  (五)秋风客:指悲秋之人。刘彻曾写《秋风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六)三十六宫:东汉班固的《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骆宾王《帝京篇》:“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七)土花:指青苔。

  (八)千里:形容从长安汉宫到洛阳魏宫的路途遥远。

  (九)东关:长安的东门,指明要去的方向。

  (十)汉月:指月亮,一说是指仙人手中的承露盘。

  (十一)铅水:指铜人的眼泪,形容铜人的泪水。

  (十二)衰兰:当时正值秋季,兰花快要凋谢,所以有此说法。

  (十三)客:指金铜仙人。

  (十四)咸阳道:这里指长安城外的道路。

  (十五)渭城:也就是秦都咸阳,汉朝时期改名为渭城县。这里用来指代长安。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